最新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7年秋最新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全册优质教学课件【全册精品】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痴心妄想: 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讲授新课
4.文章为什么要写在范介民的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
这钱是他工作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
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细节?
这样写,不仅补充介绍了范介民是河北人氏,年仅18
岁,家里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更重要的是要 表现他忠于祖国的石油事业、孝顺老人的品质和精神, 并且告诉我们,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范介民一样的普通 而又平凡的“小人物”,甩掉了中国是个“贫油国”的 帽子。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并有自己的初步体会。 (重点) 2.自主寻找含义深刻的语句加以揣摩品味,理解作者的感情 和写作意图,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对生命 的责任感。(难点) 3. 理解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并领悟象征意义的规律。 (难点)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 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 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 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
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尚择优选】XX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doc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骆驼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①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③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任务、表现主题的作用。
④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并揣摩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教学难点:能理解文中人物对生命的价值取向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介绍以前社会上争论的大学生为救粪农献身一事,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课文的学习。
2、揭示目标:①积累字词和文学常识。
②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浩瀚(hàn)蹂躏(roulin)水渍(zi)褶皱(zhe)猝然(cù)勘探(kān)沙砾(lì)支撑(chēng)枯涩(sè)蹒跚(pánshān)震撼(hàn)盐碱(jiǎn)档案(dàng)仰天长啸(P iào)2、积累下列词语:浩瀚:广大水渍:地面的积水。
文中指水干后留下的印痕。
猝然:忽然。
皱褶: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维系:维持和联系。
震撼: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袒露:毫无掩饰地表露;也指暴露,无遮盖;露在外面,没有东西遮盖。
耸立:高高地直立。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肖复华,1950年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7岁离开北京到边疆,当修井工、调度员、记者、编辑,后上大学读研究生。
曾任青海石油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石油文联组织部副部长。
已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世界屋脊神曲》《啊!老三届》,散文集《风会告诉你》。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托起草原学案鄂教版
7 托起草原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品尝文章精致的语言,揣摩文中比方、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一、基础学问1、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濡.染()袅娜.()满意..()钟灵毓.秀()飞珠迸.玉()2、品尝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乌篷摇.梦到春江⑵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3、作者在文章开篇为什么先写戈壁滩?4、作者之前并没有见过富春江,是什么缘由使她却做了千百次有关富春江的梦?5.参照加点的文字,将下面句中画线的部分删改成两个三字短语,使整段话更加整齐、和谐。
生活中有很多神奇而美妙的东西,好像难以寻找,难以理解,难以登堂入室,但只要你有志..气.,擅长思索问题,敢于付诸行动,美妙神奇的世界之门就会向你放开,原来它是虚掩着的。
画线的部分应改为:,6.在横线上给下面的短文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10个字)(导报)“白帝碧波山水欢,千帆竞渡履平川。
”6月10日,奉节县100名诗人齐聚老县城依斗门,朗诵着自己的诗作,送别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门,这座古城门即将在山峡水库蓄水达135米水位时,永沉江底。
84岁的老诗人余敬之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有“活杜甫”之称的他,至今创作出了3000多首诗歌。
看着不断上涨的江水,老诗人朗诵着自己的诗作,眼泪直往下掉。
他说,千百年来,依斗门跟瞿塘峡、白帝城一样,是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下午5点,依斗门被水沉没,标记着诗城遗址初步没入库底。
此时,诗人们才恋恋不舍离去。
二、同步解读①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②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
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③我最终圆了梦。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集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1、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0《出师表》教案 鄂教版
出师表【教学目的】1.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鄂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在七、八年级学习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推行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写作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阅读浅显读言文课文,背诵一些基本篇目,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
关注中考的关注信息,认真研究中考的题型和中考的知识点,发挥集体的智慧,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和复习,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争取中考取得好的结果。
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学要求:九年级语文上册共有六单元,共23篇课文。
单元内设有阅读、诗词诵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
第一单元:生命的颂歌。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珍爱生命,执着理想的精神,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情感;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探求语言的形象感和请味感。
写作“面对困难”,主要训练学生选择典型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珍爱生命”,训练学生策划并参与主题宣传活动。
第二单元:风景无限。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抓住景物的特征,领悟文章的意境和象征意义;体会几篇散文寄予的人生意绪和情怀;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文章的一般路数。
口语交际,“旅游途中”,重点启发学生出门在外,如何与行人沟通,与陌生人交谈。
写作,“感悟大自然”,重点在对观察到的大自然谈出一点看法,发表一点感悟。
鄂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全册教学指导【教案】.docx
九年级上册《骆驼赋》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2.认真了解当作背景,帮助学牛理解文章主旨。
感悟牛: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四季》1.理解木文的象征意义,这是一个难点。
2.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対牛命的责任感。
《安妮日记》1.结合屮国的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体会主人公渴望生命、渴望自由的感悄。
2.了解LI记的写作特点,学习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热爱生命》(节选)1.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牛,培养积极的人牛态度,珍爱牛命。
2.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分的心理变化过程。
3.了解作者杰克•伦敦。
《白杨礼赞》1.了解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有关常识。
2.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运用。
3.口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体会作者借口杨树抒发对抗FI军民的赞美之情。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
《乌篷摇梦到春江》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简练而意韵丰厚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应该认真体会。
3.在写作中学会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
《事事关心》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阐明观点的思、路。
2.培养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同时多多关心身边的大事小事,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理解文章主旨,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2.了角驳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逐层批驳对方的谬论,提出白己观点的论述过程。
3.背诵精典语段。
《最苦与最乐》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的责任感。
2.联系学习展开关于学习生活屮怎样做才能“最乐” o《界碑》1.感受平凡的人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
《小巷》1.认真体会小说前会坏境描写的作川。
2.体会小说前后对比的写法。
《明湖居听书》1.了解明清谴责小说。
2.学会运用想象、联想,借助语言文字,欣赏难以言状的音乐艺术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唐诗两首教案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 唐诗两首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布衾:布被子。
安得:哪里能得到。
安,哪里。
广厦:高大的房子。
庇:遮蔽,保护。
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突兀:突出。
荷箪食:挑着食物。
荷,挑,提。
但惜:只是珍惜。
惜,珍惜。
秉:拿着。
曾不事:不曾从事。
事,从事。
岁晏:年终。
晏,晚。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某某巩县的瑶湾。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旬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的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一生约分为四个时期。
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
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诗人从小就“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
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35至45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晕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公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到以常挨饿受冻。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率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4热爱生命》word教案 (4).doc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作者等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可采用多种导入方法。
(一)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命的伟大、坚强。
(二)由《荒岛余生》引入: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吗?他在濒临绝境时的惊人毅力让我们难以忘怀。
其实又何止一个鲁滨孙,杰克·伦敦笔下那位无名的淘金者所表现出来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现的生命的潜能更让我们震撼。
(三)由生命现象引入:可结合七年级(上)课文《生命生命》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
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整体感知1.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4热爱生命》word教案 (2).doc
《热爱生命》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可采用多种导入方法。
(一)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命的伟大、坚强。
(二)由《荒岛余生》引入: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吗?他在濒临绝境时的惊人毅力让我们难以忘怀。
其实又何止一个鲁滨孙,杰克·伦敦笔下那位无名的淘金者所表现出来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现的生命的潜能更让我们震撼。
(三)由生命现象引入:可结合七年级(上)课文《生命生命》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
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整体感知1.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鄂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的四季word教案(5)
我的四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
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法。
熟读课文;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3、态度情感价值观: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习方式:活动体验五.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六.教具准备:七.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喜欢出发是一种不停的追求,确切地说,我们要以一种饱满的人生激情,走过春天、走过夏天、走过秋天,在冬天在反人生的四季精心地收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
2、课前请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查找,现在请简介作家作品材料。
张洁——当代女作家。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14散文两篇》word教案 (2).doc
散文两篇教学目标:1、提高欣赏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素养。
2、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舞蹈内容和音乐内容的方法。
3、熟读课文,感受并学习文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艺术的方法。
2、学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写。
教具:电教器材学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舞记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
(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二、初读,整体感知: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再次阅读文章。
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三、研读课文: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鄂教版语文九上《界碑》word教案
教案设计:徐良忠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品味语言,理解深刻的意蕴。
2、学会用小说的有关知识对小说进行评价鉴赏。
感受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
3、让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是如何服务主题的。
2、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中国地形版图及界碑图,认识中国幅员辽阔。
板书课题:界碑2、指名学生说说小小说的特点师述: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祖国的边疆。
去感受一下一位平凡的边防站长的胸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一个边防站长情节:界碑巡查环境:雪域高原三、自由选择朗读并作圈点批注投影显示:精读课文并用下面句式说话我读到这一句(或几句)从人物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的边防站长。
我读到这一句(或几句)看到了一个的画面,感到了环境的。
1、教师按以上句式先作一例后学生再进行圈点批注。
2、学生在回答后,师指导朗读,并安排学生齐读。
四、创设情境,探究文本一位记者听说了这位边防站长的故事,去采访他,他们之间会有哪些谈话呢?模拟采访:如果你是这名深受感动的记者,你会拟定哪些问题采访?依据文本,如果你是那位可歌可泣的边防站长,你又会如何回答?学生讨论后安排一次现场采访。
采访结束后,作为记者的你最想对边防站长说些什么?五、在《说句心里话》的音乐声中再一次感受边防站长的形象。
六、情感升华1、题记理解: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题记作者为什么说但愿它不是真实的呢?2、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你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命的颂歌1 骆驼赋[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探究。
2.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并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秒界的语段。
进而挖掘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以文本为依据,分析文章的主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1.导入2.学生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3.教师补充介绍,提问激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组织接力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究:(1)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2)文章的情节和结构(3)文章的主旨3.选择重点段落精读,进一步分析探究:(1)勘探队的任务是什么?他们遭遇哪些恶劣条件?(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作出舍弃骆驼的决定?(3)如何理解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返顾地踏上寻找骆驼的行动?第二课时一、全班交流探究:1.课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2.品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出最形象、生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二、难点疏通:1.以物喻人的写法:2.如何看待骆驼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范介民行为的价值)3.文章为什么要写范介民的上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细节?4.本文为什么以《骆驼赋》为题目?三、质疑拓展:1.为什么作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认为“他足以让我铭记终生”?2.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范介民的选择?2 我的四季[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解读文章象征意义的规律。
2.学习作者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对生命的责任感。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1.象征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解读方法与规律。
2.对关键语句的咀嚼和品味。
3.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意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相关知识和作者背景,走进课文。
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
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1)张洁:中国当代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作家。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散文集在那绿地上(3)张洁散文特点: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与发现,风格轻松、自然、冷静、深刻,从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去再现苦难,表现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和处于生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
3.要介绍“象征”的相关知识:a)象征: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b)象征手法的运用,必须通过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相近的关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和体味,委婉、曲折、含蓄地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感情。
4.交流预习感受,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作家创作的四季;一是人生(生命)的四季。
]二、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家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并讨论预习中的心得感悟和自己仍然存在的困惑,理解题目的比喻含义(人生——四季),包括春、夏、秋、冬各自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说生命如四季?四季人生阶段经历春少年播种夏青年耕耘,浇灌秋中年收获冬老年品味,反思2.再读课文,结合作家作品和创作手法重新体会作家的感情和创作意图,并在小组再次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三、班级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感悟,集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如:本文以“我的四季”为题有何深意?明确:语义双关,表面上是指我在春季里播种,夏季里管理,秋季里收获,冬季里享乐,实际上喻指人一生的辛苦劳累与收获。
四、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作品中语言的含义和作家的感情。
3 安妮日记[教学目的]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
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12)……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交流资料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
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2.释疑:希特勒为什么迫害犹太人?[资料:犹太人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
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浪。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
而犹太人由于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只能到处迁徙靠经商维持生计。
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宗教感情衍化成普遍心态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
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
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
在普遍信仰基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
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
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
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
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当政政权的声浪。
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
当时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又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
“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
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
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
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
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
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
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
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
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摘自《环球时报》1月28日史途/文】三、问题探讨: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
”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
她为什么这样做?[提示: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提示: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