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下册:范进中举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和解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人物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复杂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介绍,包括作者、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3.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描写、对话、象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认识。
(3)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爱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对课文《范进中举》产生兴趣。
(2)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

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课文《范进中举》解读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解读赏析本课重在反复吟味中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难点:体会文章在内容、主旨、语言上含蓄、犀利、夸张的讽刺艺术手法。
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一老秀才醉心功名终于考中却喜极而疯的丑态,作者给予他精心细致的描写:在考场上衣服朽烂,冻得“乞乞缩缩”的穷酸相;向别人告贷求借被骂的尴尬相;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的呆相,这一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都蕴含一种嘲笑、讽刺的意味,尤其是“中举发疯”这段描写,作者更是运用想象奇特、夸张变形的笔法,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恶、丑。
此外,文中又借胡屠户、张静斋、乡邻们一系列丑恶势利逢迎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前后对比描写,引导读者领会写作的意图,“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讽刺范进和其它人的狂迷,批判罪恶的科举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毒害。
阅读欣赏应重点放在对人物不同的描写、不同的嘲讽意味上。
【简介】《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原文】:范进进学1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2,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3你中了个相公4,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鄂教版九年级下《范进中举》精品导学案

备课时间____周星期_____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周星期需课时课题《范进中举》阅读评价组别组长组员班级评价教师评价1 2 3 4 5 6 7 8展示次数终结评价展示质量一、阅读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人物的细节描写方法。
二、目标链接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
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
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3篇

1、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
下面是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
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
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鄂教版

第11课《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的:①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②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④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板书:“中举”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
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
有例为证:(插入例证: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
(板书:范进中举)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或: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范进中举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范进中举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范进中举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范进中举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一、学习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二、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
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四、生词识记星宿(-iù)斋(zhāi)公醉醺(-ūn)阎(yán)王紧攥(zuàn)带挈(qiè)腆(tiǎn)着啐(cuì)嗑(hé)兀自(wù)【烂忠厚】过分忠厚。
最新鄂教版九年级下第11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第11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腆着( ) 啐了一口( ) 兀自( ) 轩敞( )( )2.课文选自,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清代小说家。
3.读古典小说,要注意品味区别与现代汉语似是而非的词,看看下面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吗?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⑵到城里乡试。
出了场,即便回家。
⑶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⑷把方才那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⑸在下倒有个主意。
4.“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横披”而不用“披”,为什么用“腆着”而不用“挺着”?5.读全文,把握情节发展思路,完成下表。
(下行每空只限填四字)开端再发展结局告贷应试屠户治疯6.文中写范进邻居送蛋、送酒、送米,又出主意为他治病,是否为了表现“邻里情”?二、同步解读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入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7.以上文字描写的场面是( )A.范进发疯B.范进乐极生悲C、范进得病D.范进喜极至疯8.作者对范进发疯的病态描写生动而有层次,可以分为四小层,用最短的文字概括每层内容。
(每层不超过四个字)(1) (2)(3) (4)9.画线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强调B.描写烘托C.讽刺夸张D.借物抒情10.选段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找出侧面描写的人物?从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世人怎样的心态?11.“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中的“飞”字是否恰当,为什么?12.试分析范进中举后疯癫的原因。
(鄂教版九下)《范进中举》说课稿

《范进中举》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范进中举》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目前语文教材版本较多,但都选入了《范进中举》,可见本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范进中举发疯”的中心环节(2)把握两个人物形象——范进和胡屠户(3)探究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2.情感价值目标: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3.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3)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三)重点、难点:1. 重点: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 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本文篇幅较长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取舍。
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提问法: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更形象直观,活跃气氛,引起兴趣,激发感情,引发感悟。
3、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表格法: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
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
2.学法指导:a.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b.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c.朗读法:朗读“喜极而疯”这一精彩片断,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赏析高超的写作技巧。
说教学程序:过朗读及体会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本文的关键在“中举”二字上人物性格及其思想野,有力结束本课2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1.在研究教材方面的优势:挖掘深,把握准,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
《范进中举》知识点(初三)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称秦淮寓客,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二、故事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广大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蠹”,受害更深。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儒林外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三、理解词义1.带挈:提携。
本文指“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2.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3.体统:规矩。
4.见教:指教。
5.腆着:挺着。
6.摸门不着:意思是被骂晕了,不得要领,不知该怎么办。
7.火候: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8.商酌:商量斟酌。
9.权变:随机应变。
10.桑梓:家乡。
第一部分(①②):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穷困潦倒、受尽侮辱。
第二部分(③—⑩):写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疯,众人请胡屠户出面打了范进一个耳光,范进因而得以清醒,然后和众人一同回家。
第三部分(11-12):写范进中举后张静斋闻讯即刻前来拜访,又是攀认世弟兄,又是送银子送房子,极尽恭维拉拢之能事,进一步展示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五、问题解疑1. 第1段到第2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试简析。
这一段语言描写,突出了胡屠户这个以“杀猪”作为营生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女婿中了秀才是他修来的德,俨然以范进的恩人自居,对范进轻侮之至。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揭示社会黑暗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1. 课文《范进中举》原文。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资料。
3. 参考译文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范进中举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探讨其作用和效果。
4. 讲解解析: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古代文化知识、修辞手法等。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能够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范进中举》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理解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形象。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写在课后日记中。
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吴敬梓的其他作品,如《儒林外史》等,感受作者的讽刺风格。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5.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6.2 作业完成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和拓展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
6.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范进中举》类似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知识点归纳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知识点归纳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也是九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需要学生在课后做好知识点归纳。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知识点总结以及练习题,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基础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带挈(qiè)醺(xūn)腆(tiǎn)着啐(cuì)紧攥(zuàn)桑梓(zǐ)商酌(zhuó)锭(dìng)子瘟(wēn)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2)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3)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4)范进道是哄他。
道是:以为是。
(5)这自然,何消吩咐。
何消:不必,不用。
(6)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相与:结交。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重点知识点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然欢喜得疯了。
作者通过刻画范进这个艺术典型和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不仅尖锐地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了读书人心灵的科举制度,而且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二)结构分析课文围绕主要人物,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商借盘缠,胡屠户怒骂。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一)【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教学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范进中举》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探究交流
4、请以“我认为范进是一个____的人, 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来。”的句式,对范进这个人物进行 赏读。
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 受;油滑、虚伪、圆滑
探究交流
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 什么心理?
屠户把XXX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 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 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 还有这几两XXX,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 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典…型细节: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退推让的心
赏研 析读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 疯态。
作者运用妙笔把这个人物丧魂落魄的 丑态、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范进长期遭白眼,一旦考中,如产生天旋 地转的变化,感情上承受不了。绝大多数 知识分子听任封建统治者摆布,背后隐藏 的是悲剧,既可怜又可悲。
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采用了正面描写又采 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 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正是 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 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 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 大的成绩。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 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 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 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 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张静斋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了结交新 贵,巩固和扩大自 己的权势,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官僚之间结党营私 之风盛行。
鄂教版九下语文11.范进中举

讲授新课
1.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摆架子)
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 (写文章的功夫) 3.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妻子)
4.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规矩)
5.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教书的地方)
6.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拿给)
讲授新课
7.屠户……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顾虑)
8.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很少) 9.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家乡) 10.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 (结交) 11.邻居内有个尖酸人说道 (说话尖刻的人)
讲授新课
重点把握
仔细研读课文,思考:
1、分析胡屠户、乡邻、张乡绅等性格特征。
2、探究本文的讽刺手法。
3、赏读范进交流。(拟对联、品性格)
4、探讨本文主旨。
5、范进形象总结。
讲授新课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该 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
语言:任意辱骂 动作:粗鲁对待 金钱:吝啬
倨 傲
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
官僚地主家庭,他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 秀才,23岁丧父。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 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 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
子孙。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
至常常无米下锅。1754年病逝于扬州。
地位
讲授新课
5、范进人物形象分析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 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 阶级的人员。
讲授新课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
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
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
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
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
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
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
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
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
我补充还有点绝望。
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
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
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
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
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
因为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
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
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
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
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
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鄂教版(2021年整理)

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鄂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鄂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范进中举》(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鄂教版的全部内容。
范进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