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6713cf67ec102de3bd8930.png)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学设计
课 题
《蒹 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
方法目标
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9《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9《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a6852c804d2b160a4ec004.png)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感受了中国农村小人物闰土、杨二嫂等人的不幸和悲哀,那么外国城市的小人物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把视线由中国移向外国,由农村转向城市吧。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鄂教版语文九下《春江花月夜》word教案
![鄂教版语文九下《春江花月夜》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e5d69184868762caaed5b3.png)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方法:引导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评讲诗歌(一)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⑴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⑵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⑶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二)意境赏析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
鄂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0变色龙word教案(2)
![鄂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0变色龙word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2c4379010a6f524ccbf85b3.png)
《变色龙》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
教学设想:一借助题目做文章,进一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二抓住主要人物对待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变”与“不变”这一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三时间:两课时。
教学要点:一从课文题目入手,初步抓住人物的特征。
二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
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看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能够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且有兴趣;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实际是在做调查,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给以启发性的纠正。
二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说明]这个问题是承接上一步骤而来的,继续以课文题目为媒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这个问题也是课后练习的题目,将它自然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以上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上的阅读把握,初步抓住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下面转入局部的阅读,以深入理解内容。
布置作业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理清主人公的六次变化,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课文的中心意思。
九级下册语文教案鄂教版
![九级下册语文教案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b5040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4.png)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和人物关系。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分析和人物关系。
4.文学文化传承: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5.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和文言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文言文阅读:阅读《岳阳楼记》或《醉翁亭记》,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完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3.语文表达能力:以“我心中的理想家园”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表达技巧,展示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学文化传承:选择一位你感兴趣的文学家,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结合本节课学到的文化传承知识,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介绍短文。
7.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九年级语文下册 《安塞腰鼓》教案7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安塞腰鼓》教案7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7e7f2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1.png)
第17课安塞腰鼓教学目的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计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海盐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诗词诵读》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ca3277c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4e.png)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1教学建议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word全册教案 (100)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word全册教案 (100)](https://img.taocdn.com/s3/m/82bacc51fe4733687e21aac6.png)
第11课《范进中举》教案教学目的:①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②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④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板书:“中举”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
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
有例为证:(插入例证: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
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
(板书:范进中举)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或:对联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鄂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鄂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e30b4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e.png)
鄂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鄂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我们写好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通过教案链接这个两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鄂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鄂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多重意象的捕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3.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4.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学法:1.朗读法: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钥匙,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中喜悦的跳动和浓浓的爱意,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2.合作探究法:借助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对这首词意境的全面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等。
学生:搜集有关林徽因的生平资料,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林徽因及新月派诗歌的相关资料。
2.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
3.体会作者倾注于诗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情境导入。
设计一: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变色龙》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变色龙》教学设计 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a2be6a300a6c30d229f19.png)
《变色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语句,并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了解小说中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本文主题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它的名字叫蜥蜴。
蜥蜴俗称变色龙,它逃避天敌的绝招是——保护色。
变色龙能够随着环境的颜色和温度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皮肤的颜色。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了一篇短篇讽刺小说,名字也叫“变色龙”。
《变色龙》的主要人物名叫奥楚蔑洛夫,他和动物变色龙一样也有善变的技能。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奥楚蔑洛夫在万变当中却有不变。
他有哪些“变’?这些“变”中哪个是不变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二、资料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是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家。
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六病室》《新娘》等。
背景:《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
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二首《菩萨蛮》《卜算子》教案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二首《菩萨蛮》《卜算子》教案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48d56d69dc5022abea008a.png)
词二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品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词作营造的意境美,提高对词作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品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品营造的江南春景之意境美。
三、教学设想: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感知词作的内涵和意境美;词作较为简短,但不能简单化处理,教学内容尽量丰富;师生共同详细欣赏《菩萨蛮》,《卜算子》以学生自我欣赏为主。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五、教学时间:一课时板书:景:春水碧美生活:画船听雨留恋人:似月思乡(意境美)春:惜春送君:惜别(祝福友人)品味意境:诗词教学不可或缺之义——《词二首》教学反思余奎在《词二首》的公开展示课上,我制定了“初步感受词作的意境美”的教学目标,并将之作为教学的难点。
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认为这个教学目标没能有效达成;也有老师认为“意境”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它涉及物象、意象等概念,不容易讲清楚,干脆去掉。
对这些意见,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一、对六年级的学生要不要讲词作的意境?笔者愚见,词作学习应包括理解词的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和感受词的意境等三个层面。
这三个方面步步推进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对词作学习都是不完整的。
学生作为有情感的个体,其感受力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的量的积累,也有对词作更深层次感受的基础和潜在要求。
二、关于意境,应讲到什么程度?上课时,我讲了这样一段话:《菩萨蛮》中词人营造了美妙的意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所谓意境,王国维先生说: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文学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4第1版,孙家富、张广明等编)我将意境理解为“韵味”。
你看,那春水、蓝天、画船、春雨,还有那垆边沽酒的女子,构成了美丽的意境。
——碧绿的春水烟雾迷蒙,荡漾着一只小船,船上画着精美的图案,人躺在小船里,听着那春雨嘀嗒嘀嗒地敲打在船篷上,滴落在水面上。
不远处的酒楼里,一位美丽的女子正当垆沽酒。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a3c9bed5727a5e9846a6146.png)
《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鄂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求知善读>>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九下册)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多层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运用名言和事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积累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认识读书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1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 导入新课1. 导言:培根说: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不足。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那么多才多艺的高占祥在《求知善读》一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 作者:高占祥,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摄影家。
他著的《人生宝典》被评为中国青年优秀读物。
本文就是选自该合集之中的。
3. 背景:高占祥同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针对记者提出的“你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回答说:“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增加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
其次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编写一本简练的、生动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德育教材。
我写过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书——《人生宝典》,就是因为当年抓德育建设时,发现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而当时的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都有。
我写书时就想,写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东西,尽量避免和政治挂钩,不跟着风头跑。
现在厚黑学、撒谎术,迎合青年心理的这谋那术,太多了,而正经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书很难找,我曾建议文明办的同志,要让我们的德育教材更具有可读性。
”二、自读课文,积累字词1. 生字:jiè mèi xiāo ruì bìng dǔ jiào yě慰藉愚昧骁勇睿智摒弃笃行发酵陶冶ài狭隘2. 积累词语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
慰藉:安慰,抚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当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快。
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重点课文授课教案模板五篇
![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重点课文授课教案模板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3d079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b.png)
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重点课文授课教案模板五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小学九年级语文教案1《香菱学诗》教学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鄂教版语文九下《声声慢》word教案
![鄂教版语文九下《声声慢》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2b3a8ef121dd36a32d8244.png)
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
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作者分别在早期和南渡后晚期的作品。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而《声声慢》则是作者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形单影只的生活状况下完成的,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于戚戚。
两首词属同一人创作,而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的;再加上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外民族入侵的时间。
教授两词时,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将两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词的语言、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进行鉴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和品评内涵。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a、使学生明白朗读诗词要用情感驾御节奏。
b、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一字一句入手,慢慢品析。
c、鼓励学生鉴赏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猜测性解读。
鄂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word教案
![鄂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f171172f60ddccda38a0d1.png)
27、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9我的叔叔于勒》word教案 (3)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9我的叔叔于勒》word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f42fdaa0a0116c175e0e4827.png)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教学目标:一、品察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二、认识“金钱置于亲情之上”的主题。
三、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过程:一、利用名言导课: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生齐读: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
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和作者莫泊桑。
二、品察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于勒:穷―――富―――穷菲利普夫妇:撵―――盼―――躲3、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结合图片完成问题。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拨:看着屏幕上的这枚“孔方铜币”,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2)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
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的内容。
一起看看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
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鄂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你听??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自由、放声朗读。
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
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
生:茂盛的。
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
B 、蒹葭苍——苍——
再读。
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
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
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师:说的很好,有韵味。
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
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
类似的还有:
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齐读,感受韵味。
片段二:师: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
生:在河的对岸。
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心中。
师:在河的对岸,有一段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
你还依稀看到什么?
生:??
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
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片段三1:生:水流的声音。
师:很好,你直接走进了诗歌的心中。
诗中哪儿能听出来呢?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这个伊人在哪里?生:在水之一方。
师追问:虽然在河的对岸,伊人是否真的在。
生齐答:在!
师:是的,诗人坚信伊人一定在,尽管有一定的距离。
此时此刻。
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幸福、满怀憧憬的。
这种憧憬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生读,体会这种幸福感和无限憧憬。
师:在朗读中那个字可以体现?生:“在”。
师:所以在读时“在”要拖音。
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假如要加个感叹词,应该加什么?生答:“啊”。
出示: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
这个“啊”不能响亮的读,为什么呢?生:这种憧憬是放在心中的。
师:你最懂主人公的心了。
一起读,读出这种默默地欣喜、憧憬、幸福。
把“啊”的情感都放在“在”个。
男生读,全班和。
屏幕出示:
男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读的真好,再看。
片段三2:屏幕出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主人公什么心情?
生:焦急,看到却不能到达。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
师:读出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
个读,齐读。
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
溯游从之,唉!宛在水中央。
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
女生读,全班和。
屏幕出示:
女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齐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片段三3:师: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
从哪个词语看出?
生:“溯游、溯洄”
师:这种划船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
生:艰辛的。
师:这种艰辛还能体现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