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重复与变化知识点总结
鄂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格式
![鄂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ca4f0c4a5acfa1c7aa00cc32.png)
鄂教版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格式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学习问题。
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初三上学期语文重复与变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描摹建筑的角度和方法。
3、学会用文学的语言鉴赏和描摹音乐。
说重点: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幺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幺?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 个一根。
连用20 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幺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案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90e51458fb770bf68a550b.png)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教学参考 鄂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教学参考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5e040469eae009581bec93.png)
《重复与变化》教学参考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2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3》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整幅手卷4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8cfbf4783e0912a3162a30.png)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cb58cfa300a6c30d229f73.png)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重复与变化》鄂教版九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重复与变化》鄂教版九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be7acffab069dc51220100.png)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 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 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 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 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 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 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 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 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 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 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 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 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 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 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 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 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 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 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 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 行。
立志当早,存高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案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70e1471eb91a37f1115c5b.png)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绝:超过。
伦:类别。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73ebb23186bceb18e8bb1e.png)
第三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单元复习目标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物质诱惑,容易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满足于感官的刺激与快感,往往缺乏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
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体察民族精英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对于国家、社会乃至自身的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其次,要指导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复习作者们阐述观点,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品味不同作者各自的语言风格。
二、单元内容归纳《事事关心》是一篇杂文,不能算十分典型的议论文。
文章从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入手,引出自己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然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东林党人这些历史人物作了全面、正确的评述,在出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性,并赋予这副对联崭新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从驳斥对方的反面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入手,揭露了国民党官僚和一些名流们从来就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的真相和正在发展自欺力的事实,提出了自己的诊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最苦与最乐》围绕“最苦与最乐”的问题,阐述了负责的痛苦与尽责的快乐,交针对有的人企图用逃避责任来解除痛苦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作了深入的阐述,指出责任是推卸不了的,只有尽责才能解除痛苦,获得快乐。
《界碑》这篇小小说的人物和事物都极为简单:一个边防站长在一次界碑巡查中后次经历。
但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一个平凡的军人承担着对于祖国不可推卸的责任,刻有“中国”二字的界碑就是祖国的缩影。
《小巷》这篇小小说写一条窄窄的小巷的变化:由黑暗变得光明,由被人遗忘变得人来人往;实际是写住在小巷深处一群被人遗忘的瞎子,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
这群瞎子在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同时,焕发了自己生命的光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d4322cc5da50e2524d7fb1.png)
第四单元复习知识梳理一、单元复习目标艺术的门类很多,本单元课文主要涉及到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的产物。
复习有关艺术的文章,借助语言欣赏各种艺术,可以使我们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熏陶,心灵上获得愉悦;并且可以提升我们的完美趣味,提高我们的完美能力。
二、单元内容归纳《明湖居听书》通过描写琴师、黑妞的表演,特别是对白妞说书精湛技艺的生动描绘,表现了白妞说书艺术的精妙绝伦,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就。
《观舞》是一篇精粹的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冰心。
文章描写了印度青年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精彩的舞蹈表演,抒发了作者的深刻感受。
《听泉》是一篇介绍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文章。
全文介绍了《二泉映月》的产生和流传,《二泉映月》的内容和崇高的艺术地位。
《重复与变化》是一篇谈艺术创作规律的文章。
作者选取一系列典型事例,具体说明了在艺术创作,主要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这一重要的艺术规律。
《油画〈伏尔加纤夫〉》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口语交际1.交际目标⑴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关注兴趣和鉴赏能力。
⑵训练口语交际时话题集中,观点材料统一。
2.交际练习⑴确实口语交际的内容。
可以选用《练一练》中的题目,也可以另选题目。
题目宜具体而不能太大。
⑵提前做好准备,围绕某一确定好的具体谈话内容,搜集材料。
⑶指定一些人或组事先做好发言准备。
⑷导入:生活中,我们差不多天天在跟艺术打交道:听歌曲、看影视、赏舞蹈、观图画……这时,我们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今天,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和看法说出来。
⑸示范:让事先准备好的个人或小组交流。
⑹分组活动,各自发言,教师总结。
四、写作指导1.写法指导文艺评论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写作形式,它涉及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可以指导他们写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如果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不够,可以降低要求,写一篇有关艺术作品的介绍也未尝不可。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复与变化》教案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重复与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2b2ad17c1cfad6195fa7ee.png)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鄂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重复与变化教案(语文)
![(鄂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重复与变化教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773a556c85ec3a87c2c59a.png)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聆听
默读全文
思考
提炼
讨论
思考
品味朗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重复与变化
教学
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三、品读重点语段,具体体悟语言
九级语文上册 第15课《重复与变化》课件 鄂教(通用)
![九级语文上册 第15课《重复与变化》课件 鄂教(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daaf483333d4b14e8424680d.png)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32021/5/132021/5/132021/5/13
专家告诉
n 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 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 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 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 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 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 则”。
太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乾清宫
下
载
观
看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5/132021/5/132021/5/135/13/2021 4:04:48 A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21/5/132021/5/132021/5/13May-2113-May-21
•
MOMODA POWERPOINT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5/132021/5/132021/5/13Thursday, May 13, 2021
品味语言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比喻说理: 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 ‘乐曲’”。
n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 n 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
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品味语言
3.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 变化”的原则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32021/5/132021/5/13Thursday, May 13, 2021
•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5/132021/5/132021/5/132021/5/135/13/2021
语文第15课《重复与变化》ppt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第15课《重复与变化》ppt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3b8745a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8.png)
05 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提问与回答
学生提问
什么是重复和变化?
学生回答
重复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多次出现,而变化则是指事物在形态、性质或程度上 的差异和转变。
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请举一个重复的例子?
学生回答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是一种重复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
小组讨论主题
重复与变化的优缺点是什么?
04 课文主题探讨
课文主题思想阐述
重复与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通过对比和比较,强调了 重复与变化在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
的作用和意义。
课文通过举例和引用,深入浅出地阐述 了重复与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类
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
课文强调了重复与变化的平衡和协调, 以及它们在创造美和艺术中的作用,对 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具有重
学习资源分享
教学视频
推荐一些关于“重复与变化”这一主 题的教学视频,如网易云课堂、慕课 网等网站上的相关课程。
学习资料
分享一些关于“重复与变化”的学习 资料,如PPT课件、学习笔记、教学 教案等,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这一主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段落划分与结构解析
段落划分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主体,第三部分为结论。
结构解析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重复与变化的差异,引出主题;第二部分分别从自然界、艺 术、科技等方面举例说明重复与变化的关系;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重复与 变化的重要性。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重 复比作乐章中的反复,将变化比作乐 章中的变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重复 与变化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重复与变化教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重复与变化教案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efe61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1.png)
- 句子重复:通过对句子的重复与变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郭沫若《女神》中“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我看见死亡了。”
- 段落重复:通过对段落的重复与变化,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如:茅盾《子夜》中,反复描写主人公在镜子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 类型:词语重复、句子重复、段落重复、结构重复。
- 作用:强调观点、增强语言表现力、揭示人物内心、形成韵律美。
- 技巧:选择合适的对象、控制重复与变化的程度、注意变化的方式。
② 关键词:重复、变化、韵律、表现力、感染力。
- 重复: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段落或结构。
- 变化:在重复的基础上,作者对重复的元素进行一定的变化处理,以避免单调乏味。
重点题型整理
1. 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重复与变化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答案:
示例1:《呐喊》中,鲁迅通过重复使用“我在这里”这一句式,强调了主人公对新鲜空气和活力的渴望,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无助。同时,通过对“新鲜空气”和“新鲜活力”这一重复元素的逐渐变化,如“新鲜空气”、“新鲜活力”、“一点新鲜空气”、“一点新鲜活力”,既避免了单调乏味,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 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重复与变化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影响。
示例2:《女神》中,郭沫若通过重复使用“我要死了”这一句式,强调了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同时,通过对“我要死了”这一重复元素的逐渐变化,如“我要死了”、“我看见死亡了”,既避免了单调乏味,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优质文档】《重复与变化》鄂教版九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1页)
![【优质文档】《重复与变化》鄂教版九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1页)](https://img.taocdn.com/s3/m/13ed27aa910ef12d2af9e7c1.png)
【优质文档】《重复与变化》鄂教版九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重复与变化》鄂教版九上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6、这一段是理解全文的“纲”,其中包含了以下三个意思:
⑴
⑵
⑶
7.本文脉络清楚,原因之一是多处采用了段首概括的方法。
请举出三处段首概括的例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⑴
⑵
⑶
8.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6.⑴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⑵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⑶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b1158d2e3f5727a4e9624d.png)
第15 课《重复与变化》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初三上)doc 初中语文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存:悠然自得:悠闲的模样。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模样。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治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专门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究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爱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奉献突出。
梁思成,1901 年 4 月20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 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 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 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预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然而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查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因此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 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入侵者同流合污,赶忙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 年 1 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峻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学案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学案 鄂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8be71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4.png)
第15课重复与变化学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
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重复与变化知识点总结鄂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重复与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