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上)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爱因斯坦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并且还拥有瑞士国籍,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犹太人,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代表作品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所以能够在科学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是与他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定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汲取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漠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像姓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

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究之中。

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思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

他一生都非常关注对科学发现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讨论,他晚年在“自述”中写道:“像我这种类型的人,一生中主要的东西,正是在于他想的是什么和他怎样想的,而不在于他所做的或者所经受的是什么。

”这说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他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巨大作用。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体现了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思想。

自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后,许多物理学家都相信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则把探究和理解自然界的这种统一性作为他的最高目的,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中。

正是因为他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具有强烈的深挚的信念,所以他在1905年发表的几篇文章,都具有同一风格,在文章的起始都提出了不对称性问题,即统一性遭到破坏的问题。

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大家知道,麦克斯韦方程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些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级二部高二10月份月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

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

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

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

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

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

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

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

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

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

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

书杰:现代西方哲学简史

书杰:现代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书杰目录第一章生命的本能第二章功利与实用第三章分析的时代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五章存在与真理第六章自由与荒谬第七章人的解放与幸福第一章生命的本能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弗洛伊德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叔本华,19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家。

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第一次将⼈的⾮理性因素提到了台⾯,去讨论⼈⽣和⽣命的话题,让哲学具有了⼀种真切的⽣命体验感。

叔本华的⼈⽣观:⼈⽣,就是⼀趟痛苦的旅行,没有快乐,没有幸福。

⼀切都蒙上了⼀层灰色的⾯纱。

世界是虚幻的,⼈生是痛苦的。

⼈,在巨大的悲痛面前⼜显得⽆能为力,⼈身处在这个世界中就要遭受⽆尽的痛苦和⽆尽的磨难。

叔本华对康德的吸收和改进康德叔本华现象界表象自在之物意志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世界的本质叔本华哲学脉络唯意志论悲观主义人⽣观世界表象意志欲望不可遏制的欲求和冲动人生的痛苦摆脱痛苦艺术禁欲短暂解脱彻底解脱尼采尼采,西⽅哲学史上的⼀个疯狂人物。

⼀⽣坎坷不幸却充满激情,豪气富有激情;他⼝出狂言与时代抗衡;他宣扬上帝已死;他反对传统理性;他⽤诗和箴⾔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哲学没有晦涩的术语和逻辑体系⽽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

奔腾不息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具有超人品质的查拉图斯特拉、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哲学命题……这些都是对生命本身的诠释也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尼采哲学脉络 悲剧的诞⽣酒神精神 肯定的维度 强力意志 生命的意义总话题 批判的维度 批判苏格拉底主义 重估一切价值 理性道德宗教…… 价值重建 超人尼采哲学概览总话题追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压抑理性道德基督教重估⼀切价值积极地创造成为你⾃己生命的肯定酒神精神强⼒意志超⼈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个体孤独绝望焦虑个⼈的选择研究内⼼深处的体验哲学研究的对象克尔凯郭尔描述特点代表人物人生三个境界审美境界只追求感性层面的快乐,人的⽣活被各种欲望、冲动和情绪⽀配着。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作者:向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二十世纪一位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身处英美哲学圈中的他似乎是一个异类,这不仅表现为他与诸多主流英美哲学家有着直接的思想论争,更在于他对语言分析方法的自觉抵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波普尔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细致的阅读,我们会发现,语言其实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其文本中对语言的论述随处可见。

然而直到目前,其语言观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波普尔的语言观内容丰富却从未得到过系统研究,论者往往是在研究波普尔的某一哲学见解时,捎带指出他关于语言某一方面的主张,而这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对波普尔的语言观应给予足够重视,而它将成我们理解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新视角。

本文拟就波普尔的语言哲学思想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就内容来看,波普尔的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日常语言论、语言存在论、语言功能论。

一、扞卫日常语言波普尔对语言的论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语言观是一种基于日常语言的语言观(如波普尔自己所说:“我始终是一个常识哲学家。

”[1](360))。

对日常语言的不同态度,最能反映出波普尔和他常与之论辩的分析哲学家在语言观上的不同旨趣。

分析哲学家,尤其是早期维特根斯坦及与维氏有密切思想关系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日常语言是极度不信任的。

在他们看来,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其意义缺乏精确性,极度混乱,而这恰恰是由它所负载的哲学常常陷入两难悖谬的根源。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视词语缺乏精确意义为哲学的“语言病”,认为哲学的功用就在于治愈这种语言病。

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认定,日常语言中充斥着许多既不真也不假的无意义陈述,这些陈述表达了许多伪装深邃而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容的伪问题。

于是,他们设想能撇开混乱不堪的日常语言,建立起一种理想化的人工语言:这种语言准确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因此能够倚靠它来展开哲学讨论。

对“事实”概念及相关对象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对“事实”概念及相关对象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对“事实”概念及相关对象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事实与实在事实作为一个日常生活和理论研究的高频用词,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是多种多样的。

前苏联哲学家,逻辑学家柯普宁将事实一词的涵义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现象,事物和本身被称为事实;第二,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也被认为是事实;第三,事实也只是我们用它们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⑴面对事实的多种定义,我们很难说哪种定义是正确的哪种是不正确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无论人们怎样界定事实,我们都应当遵循共同的逻辑规则,给事实下一个传统的属加种差定义。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统摄事实的上位属概念。

对此,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在他的所与(given)理论及真理论中曾做过深刻论述。

关于事实,金岳霖先生认为所谓事实一方面是所与,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底意念。

也就是说,事实是由所与和意念这两大成份组成的。

因此,事实不是纯客观的所与,而是由所与和意念综合而成的。

故而,他说事实是引用了我们底范畴的所与.在关于真理问题的立场上,金岳霖先生坚持符合说,他说符合是真假底定义.他所理解的真是形而下的,一个个命题的真,而不是形而上的,理论的真。

真是符合,它是命题与客观的实在底关系所予命题的关系质.对客观实在,金岳霖先生是这样说明的客观的情形,照本书底说法,不只是事实而巳。

我们所发生兴趣的符合是命题和实在符合。

我们只谈普通命题、特殊命题和历史总结。

普通命题底相应的实在是固然的理,它底真是和固然的理符合;真的特殊的命题和它所断定的事实符合;真的历史总结和限于一时或地的普通情形相符合。

由此,我们看到,金岳霖先生眼中的实在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固然的理;其二是事实;其三是普通情形。

这三者分别对应于普通命题、特殊命题和历史总结。

在他看来,事实一定是实在,而实在不一定是事实,实在的范围要大于事实。

发现模式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发现模式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七、发现的模式之二: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相信]高概然度才合乎要求。

他们明确接受这一规则﹕“永远接受概然率最高的假说﹗”现在已经不难证明﹐这一规则等于下一规则﹕“永远选择尽可能不超出证据的假说。

”接下来还可证明,这不仅等于说“永远接受內容最少的假说﹗”而且也等于说﹕“永远选择具有最高特设性的假说﹗”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来自这个事实﹕高概然性假说只是适应已知事实的假说,它尽可能不超出于这些事实。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7.1】实证主义信奉归纳﹐又不断改进归纳。

证伪主义信奉演绎﹐又不断改进自己。

本下节內我们简单谈一下实证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后就主要讨论跟实证主义有关的问题。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国出现了一个自称的“科学的哲学”——孔德的古典实证主义。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有两点主张是我们关心的。

他说﹕“如果从一方面说﹐任何实证的理论都一定要建立在一些观察上面﹐那么另一方面也同样明显﹕人类精神必须要有某种理论﹐才能进行观察。

如果我们爱思考各种现象的时候不立刻把他们联系到某些原则上去﹐我们就不但不可能把这些孤立的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某种结论﹐甚至于根本无法把他们记住﹔而且﹐最常见的情況是面对事实视而不见。

”孔德认为观察需要有理论指导﹐后文还认为追踪先有理论还是先有观察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前面我说的那些话﹐真是白费了力气﹐人家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同意了我们今天的看法。

孔德把形而上的范围划得很大并力主彻底摒弃。

他说﹕“探索那些所谓本因和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甚至“完全不想陈述那些造成各种现象的动因﹐因为那样只会把困难往后推。

”他认为“人类精神如果不钻进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仅限于在一个完全实证的范围內进行研究﹐是仍然可以在其中为自己最深入的活动找到取之不尽的养料的。

”孔德生活在一个“各种一般的宇宙现象﹐都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尽可能地说明了”的时代。

他的哲学观点反映了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间把常轨科学活动视为唯一正当工作的科学家们的一般看法。

普特南论事实与价值之分离之谬——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述析

普特南论事实与价值之分离之谬——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述析

普特南论事实与价值之分离之谬。

——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述析文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北京102200)摘要:普特南的《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承袭了他旱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中对事实与价值分离的批判。

在他看来,这一分离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对“事实”的狭隘理解之上的,事实上,在很多词语中有着“事实”与“价值”的缠结。

他坚持价值判断是可以辩护,是有理由的。

而对于如何辩护的问题,普特南采取了实用主义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普特南;事实;价值;混杂的伦理概念中图分类号:13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0—0010—05在普特南看来,在这个时代,对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差别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一个象牙之塔里的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①。

因为在价值是否能够理性地讨论问题上,在经济学之中被热烈地讨论了几十年,而经济学本身却是一门政策科学,是直接地向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出建议的。

经济学中的主流观点则是认为一旦涉及价值问题,就没有论证的用武之地。

而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多年以来一直在倡导和捍卫一种强有力的论证,他所辩护的是关于福利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的理性论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阿马蒂亚・森观点的探讨,也是普特南在《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的一个重要方面。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是由作者2000年以后的演讲和论文构成。

对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批判,早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1981年)等的著述中就开始了,只是在《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中更为集中,而且有些观点稍有变化。

一、事实及其与价值的缠结在普特南看来,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的“事实”的概念之上的。

在休谟那里,“事实”只是关于能够对之形成一种可感“印象”的东西的概念。

如果是这样,那么伦理判断最终证明不是“事实的”(判断)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但在维也纳学派形成的时代,情形已经大为不同:在逻辑实证主义意义上不“可观察的”的“细菌”被认为是存在的,“原子”以及甚至是构成其基本结构的更小的粒子也已被当作完全实在的东西。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的几点区别
在 已经 不是 传统 意义 上的 实在 。他 又把 实在 与人 的价值 处理 相 的观念 有确 定事 实的奇 妙性质 , 这种性 质没 有时 间性 , 我们 的思 结合 。 不再 把理 论 的关 注焦 点放在 真理性 质的讨 论上 , 他 而是着 想可 以直接 分享真理 。实在是永 久 完全 的, 成 的, 理也是不 现 真 重追 究 真理 的发 生形成 过程 。
点:
谈 到真理 与经验 的关系 , 们就不 得不指 出“ 我 符合论” 詹姆 与
士所 说 的经验概 念 的不 同。传 统经验 主 义的经验 概念 是建立 在
第 一 , 于真理 的 形成过程 。 符 合论 ” 关 “ 强调 真的观 念临 摹实 将经 验等 同于感觉 或知 觉的 基础上 的 。 经验直 接发生 在人 身上, 经 人通 过 自己的感觉 直接与 事物 在 , 念 摹写 实在而 获得真 实性 从而形成 真理 。“ 一个人 得到 为人 亲身 体验 , 验 原始而可 靠 。 观 当 了事物 的真 观念之 后 , 情就 结束 了。 已占有 了 , 已懂 得 了, 事 你 你 地方 : 已服 从 了你 的无 上命令 : 你 而且再 没有 别的东 西需 从这个 理性 目的的顶 点继续 上去的 了。 从认识论 上说 , 个人处 于一种 ” 这 发 生关 系。从认 识论 的角度 出发 , 作为一 个纯粹 的认识 主体 , 人 系必然 导致其 静态 单面 的看 待经验 。人 在认 识活动 中又是 被动 的。经验 是作 为一 个认识 论 的概念 而存 在着 。詹姆 士是 从人 的 你 己实现 了你 思想 的 目的。在精 神上 你 已达到 了你所 应该 到的 而 认识对 象作 为 人们经验 的 客体而 存在 。这种 抽象 的主客 体关
中指 出: 广 义 的说, “ 所谓 与实在 相符 合, 只能意 味着我们 被一直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吴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家们在接受它的同时试图对它进行修正,康德、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困境却使它越来越难以为继,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纳入真理观之中,才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真理符合论到实践论的演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符合论真理观革命性中图分类号:G1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6.03从哲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真理的追问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的核心是评价理论或者命题的真假,真理符合论是对真理问题认识的经典理论,自古希腊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广泛讨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论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真理观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同样致命,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重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质问题,才将真理问题从符合论理论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理论困境(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演变符合论真理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从知觉与思想的符合出发,提出人们获得的与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印和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的,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1](PP93)尽管柏拉图说的这个符合是知觉与思想的同一,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窥见符合论真理观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吴娜(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江淮论坛》2020年总目录

《江淮论坛》2020年总目录

《江淮论坛》2020年总目录经济管理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田书芹王东强(1) 后脱贫时代农民贫困风险对乡村振兴的挑战夏支平(1)我国市场化程度与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变动趋势研究赵忠何汉儒(1)政府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主体信用评级周金飞.金洪飞(1)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陈健(1)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多维度评价、差距与解决方案杨莲娜冯德连(1)房产、社会保障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风险金融投资—相对剥夺感和主观幸福感作为中介的一项实证研究何晓斌徐旻霞郑路(1) 房地产存货、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周泽将王怡晨(1)农业风险形态与诱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杜志雄王宾(2)海南经济、资源和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朱k夫况慧琴(2) 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周荣庭张欣宇(2)理查德•塞勒的行为金融学思想述评 崔巍(2)中等收入陷阱有关争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郭金兴包彤曹亚明(2) 科技进步、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陈清萍(2)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视角下农业现代化研究朱庆生蔡弘丁仁船(2)淮河行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研究栾敬东徐泽宇万莹莹(2)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精准扶贫政策评估与长效性研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证据刘钊王作功(3)非遗扶贫项目合作网络的创建过程与运行机理探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王雪丽彭怀雪(3)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南亚互联互通战略研究谢士强刘小雪(3)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及实现路径朱鹏(3)共享经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伍世安傅伟(3)两代“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溯源、比较与展望甘梅霞马艳(3)折价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影响研究吴庭叶蜀君(3)监管科技在反洗钱领域的应用及展望巴曙松陈旭朱元倩(4) 新冠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城市群发展方向与模式探索—基于城市群防抗短板治理的视角梁本凡(4)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人差距李静李逸飞(4)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与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反思邹一南(4)“经济新引擎”理论评析与实践探索 吴浩(4)基于新型指标的股票价格操纵识别模型研究刘振清王旭姚远(4)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分享经济理论的视角周志强李舜王洁莹(4)2020.6基于面板数据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实证研究程晓刚宋常郑兰祥(4) 卖空交易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研究刘陆宇冯科(4)不同级别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特征研究—基于分类市民化的视角王成利王洪娜(5)我国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桂芹郑颜悦(5)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逻辑与高质量供给 何长辉(5)我国经济特区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及对策建议—以深圳为例崔宏轶潘梦启吴帅(5)“一带一路”倡议下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朱小梅汪天倩(5) 邵作舟的财政改革思想述论 汤奇学(5)从西方经济学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层理论阶梯 蔡之兵(5)版权保护、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基于2005—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陈能军史占中王晓锐(5) 综合成本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产业比较优势的中介效应杨青龙金蟲Jeeseon Hwang(5) 新安江流域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评价彭玉婷(5)资本逻辑视角下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贾淑品(6)健康城市的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促进策略研究武占云单菁菁马樱娉(6) 后脱贫攻坚时代城市家庭如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的实证研究万里洋吴和成(6)文化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为例姜照君吴志娬(6)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析 张亨明章皓月(6)中美证券市场“看门人”机制对比及其启示 孙杨俊(6)政治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向“自由人联合体”迈出的第一步陶富源(1)国家重大安全风险化解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温志强李永俊(1)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四重维度研究杨孝青岳爱武(1)结构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苏冰刘颀(1)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类型 李锐(1)饮酒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贡华南(1)“先富一后富一共富”民生战略的历史正义性—基于时间发展正义维度的省察杨嵘均(2)论新时代的“两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王新建池忠军(2)君子与英雄—孔子与梁启超理想人格比较魏义霞(2)论南宋朱子门人后学对朱子学文献体系的贡献徐公喜(2)庄子学派对老子之“道”的诠释 王威威(2)徐复观善、美圆融意义世界的生成逻辑 孙凌宇(2)党内民主建设:意义、核心及关键 邸乘光(3)事实与符合—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之我见陈嘉明(3)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不符合事实 苏德超(3)政治场域中庄子式的人文化成 张榕坤(3)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陶武(3)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余少祥(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精准脱贫:逻辑、困境与价值实现倪良新欧树同(4)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胡江华钟瑞添(4)传统哲学问题的机器建模—探索A I、大数据和哲学深度融合王小红[英]科林•艾伦高元昊等(4) 梁启超语言哲学探论 彭传华(4)生态实践智慧与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 路强(4)孝观念起源与孝道思想形成时间辨正陈力祥张磊(4)恩格斯独立的理论贡献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而作张允熠(5)《江淮论坛》2020年总目录朱熹对苏辙《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茜(5)对威廉姆森和克里普克的同情性辩护—兼评陈波教授新作《对话、交往、参与》徐敏(5)拉康与马里翁:两种现代爱欲理论的比较与反思胡成恩(5)回到物本身—论梅洛一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美学解析何浙丹(5)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制度逻辑与效能改进曹都国吴新叶(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转化论析闫鹏吴家华(6)“仁义未尝不利”:朱熹对程颐义利观的展开—以《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诠释为中心 乐爱国(6)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 陆永胜(6)法律社会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模式的再思考王立梅张军强(1)“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与文化奥秘 姜辉(1)“网红”对青年价值选择的双重影响徐家林侯劭勋(1)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版图构建、机制维护与治理方略沈正賦(1)集群跃升视域下创意产业要素的构成与整合熊澄宇张学骞(1)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兼论中华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可及性张耀军(1)新时代文化扶贫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齐峰由田(1)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演进逻辑:溯源与优化王郅强彭睿(2)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空间越轨行为的场域机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吴宗友(2)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的同业监督机制:机理及适用汪迎兵毕金平(2) 网络合同中不正当格式条款的纠正规则 夏庆锋(2)“王在议会之外”:英国宪制的北美考察 刘天骄(2)社会转型、食物系统转变与伦理重构:有机农业中的“中国经验”卢成仁(2)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质量缺陷及其行政治理朱谦吴闻岳(3)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扩展路径及策略转变李怀胜(3)如何在网络社群中培育“社群经济”彭兰(3)大数据在国际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应用及启示房连泉(3)新媒体“阶层固化”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其治理顾辉(3)集体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可持续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向运华李雯铮(3)重特大突发事件分形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及其保障机制赵秋红(4)养老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基于PPRR视角 张鄭(4)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角色、功能与路径浦天龙(4)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机遇与挑战卞建林(4)扶贫工程PPP模式的法律问题及其规制路径刘辉(4)情感社会化:现有范式及其变革 施瑞婷(5)略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家庭观万孝行钱善刚(5)行政主体拒绝履行法定职责研究 关保英(5)全球卫生治理视域下《国际卫生条例》中额外卫生措施之适用 郭t元邹立刚(5)土壤环境治理公私合作的法制因应 吴負雅(5)轻罪刑事政策背景下速裁程序构建之思考 叶青(6)我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周德群(6)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6)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的立法模式及其体系建构陶园华国庆(6)老年人民生问题感知:现状、分类及影响因素—基于CFPS与统计数据的主客观考察杨红燕郭荣荣陈鑫(6)2020.6不平衡理论下我国西部环境污染的舆论监督问题研究王积龙吴定勇(6)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 孙路(6)文学文化沈德潜与乾隆诗坛 吴兆路(1)论近代词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曹辛华刘畅(1)民初旧派文学期刊之改良与新文学运动之影响付建舟颜梦寒(1)民国四川词坛考论 孙文周(1)中国科幻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困境与思考王洁(U 多丽丝•莱辛中后期小说的女性空间越界书写李婷婷夏蓓洁(1)家国情怀的萌生与君子人格的确立 钱念孙(2)“善道人心事”:王国维词哲理味的心理学阐释杨柏岭(2)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吴怀东(2)“文字为振兴之本”—作为思想操演的清末语文改良 赵黎明(2)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陈才训(2)中国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径 汪信砚(3)清代海虞诗歌总集编纂考论 罗时进(3)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史写作 刘大先(3)《国朝文橄题辞》与清代古文的图景构建 傅宇斌(3)生活之树常青—重论《金粉世家》的文学价值 栾梅健(3)论鲁迅的君子观及其文学书写 李静(3)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研究状况与趋势评析—基于《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7—2019年的数据分析 高艳(3)从书体到文体:“破体论”源流史述 任竞泽(4)论余华早期先锋小说的叙述策略 赵黎波(4)惠栋《九经古义》的训释特点及存在问题架构隐喻视域下新冠肺炎防疫宣传语研究张艺(4)论艺象的创构朱志荣(5)心理、历史与结构分析—论汪裕雄意象美学的研究方法王怀义(5)以一诗掩一书—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笺证源流论彭玉平(5)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判决书研究可视化分析肖薇李陈陈(5)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中的茅盾殷商甲骨与乐学探源尚奇:墨戏的形成机制经典与选择:论二陆与六朝文学王泉根(6)何家兴(6)谷疏博张晶(6)刘运好(6)叙事形变与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发生 孙桂荣(6)中外戏剧治疗学研究前沿流变述论吴宗会左淑华(6)论后现代小说与媒介书写 张东芹史岩株(6)传媒教育大隈重信近代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冰洁CU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民办教育改革课题组(2)简论融媒时代跨媒介转换的创作、接受和审美机制—兼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刘俊董传礼(4)“中国故事”影像传播的主体变迁与路径差异胡智锋王昕(5)中外合拍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演进逻辑与实践效果罗锋王诗颖(5)“四史”教育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虞志坚(6)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三重维度宋林泽丁凯(6)。

真理与价值——精选推荐

真理与价值——精选推荐

真理与价值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德国莱辛经典名言警句真理:真理是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客观逻辑和基本规律。

有人将“真理”定义为:“永恒不变唯真正理”,违背逻辑学概念定义不能违反的概念循环规则——“真理就是真理”。

真理的多种观点:融贯论,符合论,冗余论,构造论,履行论。

价值:价值有多种观点,有抽象说,奥妙说,关系说,本性说,情感说,意义说或需要说,属性说与效用说,劳动量说,主体性说或态度说。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真理与价值的区别: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

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2.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

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

“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答陈嘉明、苏德超

“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答陈嘉明、苏德超

“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答陈嘉明、苏德超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它无法为真理的客观性提供担保,所依据的“语言与世界同构”说是一种虚构。

在原则上可为物理个体、性质、关系等提供同一性标准,却无法为本体论意义的“事实”提供同一性标准。

不存在与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事实”。

表象论、给予论对真理符合论提出了严重挑战,却会导致极端怀疑论,无法合理地说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而符合论所假定的实在论却是使科学成功不成为奇迹的唯一哲学理论。

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还有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符合论;“事实”概念;真理的客观性;同一性标准;极端怀疑论;实在论中图分类号:B81-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1-0076-009认知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必须在共同体中进行。

不同的认知个体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即认知分歧,这是十分正常的和必然会有的现象。

认知个体通过交流和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论战,来沟通彼此、澄清分歧、促成理解,或许会拉近彼此的立场,最后导致共同体的认知改善。

当代 认识论还把认知分歧、辩论、论战等当作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究其类型、过程、机理、准则和认知价值等。

我的《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一文在《江淮论坛》连载后皿⑵,在事实、真理、符合论这些议题上,陈嘉明、苏德超两位仁兄与我产生认知分歧,并且愿意公开与我讨论这些分歧,这是把我当作认知同伴,我备感荣幸;当然,这也对我施加了认知压力,促使我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地思考和回答有关问题。

本文尽可能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主要挑战,当然会有所遗漏,还望两位仁兄海涵。

一、“事实”概念能够对真理的客观性提供担保吗?真理符合论的初衷是确保真理的客观性。

在我看来,它有如下三个重要主张:(1)真是一种关系属性,关注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o为了判断一个语句或命题(后文简称“命题”,将其视作真值承担者)是否为真,我们应该把目光从论文或书本转移到外部世界,并比较该命题所说的与它所论及的对象在世界中所处的状态。

价值命题的对错及其论证方法

价值命题的对错及其论证方法

价值命题或者说价值认识有没 有真假 , 在这
个 问题 上有 价值 认知 主义 和价 值非认 知 主义 的分
歧 。价值认知主义肯定价值以某种方式存在 , 价 值认识 以客观价值为对象 , 与对象符合就是真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当代 中国价值哲学 的反思性研究” ( 项 目号 : 1 4 J J D 7 2 0 0 0 9 ) 的阶段性成果 。
是, 如 果价 值命 题有 对错 之分 , 那 么如何 论证 一 个 价值命 题 是正 确 的 , 或 者 说 如何 找 到充 足 理 由支
持一个价值命题?只有当价值命题有对错之分而 且 能够 论证 正确 的价值命 题 比错误 的价值命 题 更 合理时, 人们才有信心主张和坚 持正确 的价值命 题, 并在现实 的生活 中做 出相应 的选 择和行 动。
客观存在的价值 , 既否认价值认识 以价值为对象 , 也 否认 价值 认识 有真假 的区别 。二者 对价 值认 识
有 没有 真假 持 不 同 的看 法 , 究 其 根 源是 因为 对 价
值 是否 存在 有不 同 的认 识 。只有 肯定 价值 的客 观
存在 , 才会坚持价值认识有真有假 ; 相反 , 只要否 定 价值 是实 在 的 东西 , 就 会 否 认 价值 认 识 有 真 假 的区别 。 价值认知主义有两个分支流派 , 一个是 自然 主义价值论 , 另一个是直觉主义价值论 。 自然主 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 自然的性质或关系 , 能够直 接 为人 的感 官所把 握 。例如刘 易斯 把价 值看 做 是
别, 正确 的价值命题是 有充足 理 由的合理命题 , 而错误 的价值命 题是缺乏理 由的不合理命题 。价 值命 题分 为 目的价值命题和手段价值命题 , 其 中手段价值命题 以 目的价值命题 为前提和根据 。论证价值命题 合理 性 的关 键在于为 目的价值命题提供充足 的理 由。通 过考 察人的本性及其 自然倾 向可 以提 出并确立基 本 的 目的价值 命题 , 再 由这 些 目的价值命 题能够论证手段价值命题 的合理 性。 关 键 词 价值 命题 真理 合理 性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4)语义真理论(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 语义真理论与符合真理论有着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它认为, 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事实 相符合。语义真理论旨在为古 典的符合真理论做出精致的语 义解释。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1)真理符合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它是最古老的真理论的形式, 从亚里士多德初步形成至今已 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符合论是 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来 定义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如 果认识或真理负荷者与它所表 达的对象相符合,则是真理。
(2)真理融贯论(theory of conerence) 从古代的柏拉图至今也已有着长久的 历史。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 和黑格尔都有这一思想。例如,黑 格尔认为,“真理既是具体的,必 是自身发挥其自身而且是联系的谐 和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必是一 全体。”
融贯论的真理定义主要是指作为真 理负荷者的一个系统内部应是协调 的、 一致的、无矛盾的、无可怀疑 的;系统内诸元素是彼此相关的。 融贯论的真理的核证标准是一个信 念被核证必须与信念者的其它信念 相融贯;信念的任何子集合都不比 任何其它集更初产生的一种真理观。 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概念或命 题的意义是参照其应用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决定的,因而真的信念 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

二章科学理论发现的逻辑科学事实

二章科学理论发现的逻辑科学事实
是要尽量脱离个人情感而寻
求诸事物和诸新关系。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全面性
典型性
典型对象 典型环境
辩证性
实验乃确定 性之母!
——达•芬奇
2、实验——在人为变革、 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的 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 研究方法。
(1)实验在科学上的地位
微观——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基本 途径
宏观——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 力
补充。 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
(5)观察的原则
客观性——真实反映对象
避免先入为主 随机取样 反复核对 借助仪器
你们要象小学生那 样坐在事实面前,放 弃一切先入之见,恭 恭敬敬地照着大自然 所指的路走。
——赫胥黎
艺术家进行观察,是要 通过个人经验和情感,把所 看到的转变为有召唤力的创 作。科学家进行观察,为的
——《系辞下》
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1、观察——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有目 的有计划地感知对象的一种方法。
(1)特点 目的性 感官——仪器 用科学理论理解和判断观察结果
(2)基本类型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不改变自然状态——守株待兔 积极干预对象——敲山震虎
一、关于科学事实
1、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事件、 现象和过程。
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
“事实是特定的事件” ——卡尔纳普
2、经验事实——人们所观察到的 客观事件、现象和过 程以及所 作的陈述或判断。
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
3、科学事实——科学研究中 由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并经过 鉴定的经验事实。
科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4、如何看观察——
观察是一种主客体的 相互作用
四、机遇

以证据为根据还是以事实为根据?-与陈波教授商榷l法学中国

以证据为根据还是以事实为根据?-与陈波教授商榷l法学中国

以证据为根据还是以事实为根据?-与陈波教授商榷l法学中国作者: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出处:《政法论丛》2018年第1期。

一、导论:事实认定的意义一般认为,裁判者做出裁判的过程,伴随着其目光在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往返流转,并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以及原初案件事实的裁剪,最终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对应。

这种对应实质上是法律规范的前件(事实范型)与裁判案件事实之间的对应,这种对应的后果便是法律规范的后果被归属于该案件事实,即得出了判决结果。

因此,实现这种“对应”与“归属”的前提,便在于对相关法律规范的解释以及相关案件事实的认定。

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成为我国司法审判领域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事实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相互纠葛,关于事实的认定,我国法学界长期有着“客观真实”标准与“法律真实”标准的争论。

有关证明标准的讨论,背后隐藏着诸多哲学思想之间的对抗,渗透了不同本体论与认识论话语之间的分立。

例如,通常认为,客观真实主义背后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而这一概念的反对者则往往选择以实用主义、经验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等带有某种怀疑论倾向的哲学思想为论证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在如此重要的法哲学问题的讨论中,中国哲学家却是长期缺席的。

不过,陈波最近发表的《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科学研究与司法审判中的哲学考量》一文填补了这一空缺,为我们洞察哲学家眼中的“事实”与“证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无疑,作为分析哲学家,陈波对事实与证据概念的细致分析为法学研究者重新审视其内部的有关讨论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考进路。

然而,在我们看来,他基于这种分析,最终得出用“以证据为根据”代替司法界长期坚持的“以事实为根据”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

粗略来说,主要的反对理由在于:从法律推理的层面上看,作为推理大小前提的是法律命题与事实命题,这种推理模型与“以证据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说法是不一致的;其二,事实认定是有价值意涵的,对于客观事实的预设是一切证明活动得以进行的逻辑前提,对于客观真相的追求是引导证明活动不断行进的价值指引,虽然这也隐含着事实认定要“以证据为根据”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却并不必然与“以事实为根据”相冲突。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第38卷㊀总第161期科学 经济 社会Vol.38ꎬSumNo.1612020年㊀第4期SCIENCE ECONOMY SOCIETYNo.4ꎬ2020收稿日期:2020-07-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批判哲学的现象学研究 (16XZX009)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 (56120001)作者简介:宋珊(1984-)ꎬ女ꎬ天津人ꎬ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ꎬ哲学博士ꎬ研究方向:分析哲学㊁科学哲学ꎮ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宋㊀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甘肃兰州㊀730000)摘要:通常看来ꎬ语句的真就在于其与事实的相符合ꎬ 什么是事实 是符合论的关键ꎬ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经验事实的表达ꎬ并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ꎮ但随着对观察语句定义的不同ꎬ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ꎬ即符合论和融贯论ꎮ石里克认为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直接描述ꎬ因此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ꎻ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并不是科学系统的唯一决定要素ꎬ除此之外还有约定的因素ꎬ因此他既主张陈述和观察的符合又赞成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融贯ꎮ而纽拉特反对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纯粹表达ꎬ因此主张融贯论的真理观ꎮ但对于复杂的科学实践而言ꎬ观察语句中总是掺杂着理论ꎬ因此单纯的符合论是无法实现的ꎮ所以符合论和融贯论是两个不同的层次ꎬ符合论表明了知识的基础ꎬ为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内容ꎬ而融贯论则体现了科学语言的系统性和复杂性ꎮ这两种真理观并不是不相容的ꎬ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践状况ꎮ关键词:观察语句ꎻ符合论ꎻ融贯论ꎻ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15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815(2020)04-0071-0075㊀㊀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议题ꎬ在究竟 何为真 的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ꎮ自古希腊以来ꎬ符合论一直是主流的真理标准ꎮ简单来讲ꎬ符合论在于命题和事实的符合ꎬ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对此的表述是: 凡以不是为是㊁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ꎬ凡以实为实㊁以假为假者ꎬ这就是真的ꎮ [1]虽然符合论看似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真理标准ꎬ实际上什么是 事实 命题 和 事实 如何相符合都是模糊的ꎬ于是又发展出了和符合论截然相对的融贯论ꎮ所谓融贯论ꎬ指的是系统内命题的一致性ꎬ这种观点将真看作是语言本身的性质ꎬ而不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ꎮ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就曾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ꎮ他们认为事实是知识的重要来源ꎬ凡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都必须还原为包含事实的内容ꎬ出于认识论的需求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护真理的符合论ꎮ随着对 什么是事实 的理解不同ꎬ也产生了融贯论的拥护者ꎮ本文试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三位代表 石里克㊁卡尔纳普和纽拉特为例ꎬ考察他们关于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争论ꎬ并借此反思科学认识中的真理状态ꎮ一㊁观察语句的定义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命题的真假在于是否与事实相符合ꎮ其关键是 事实是什么? 逻辑实证主义者将经验事实看作是整个知识的来源和基础ꎬ而观察语句则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ꎮ对于石里克来讲ꎬ事实或实在不是超越的ꎬ但并非意味着它们是不可认识的可见ꎬ观察陈述满足了我们对实在的真正亲知ꎬ其形式是 这里现在是这样的 (Herenowsoandso)ꎮ但严格来讲ꎬ真正的观察语句是不能写下来的ꎬ因为每当我记下 现在 或 这里 的时候ꎬ它们便成了过去或那里ꎬ因此只能靠实指的手势才能实现ꎮ这是为了强调观察语句的原始性ꎬ即未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ꎬ直接摹画事实本身ꎮ正是由于其原始性和直接性ꎬ这样的 观察 也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即它本身没有对错ꎬ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ꎬ17科学知识就始于这种 当下的观察 ꎮ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经常表现为如下形式: 实验的安排:在这样和这样的位置有如此和如此种类的对象ꎮ 在卡尔纳普看来ꎬ观察语句的 基本(primitive) 性指的是未经过处理的感觉经验ꎮ比如ꎬ 蓝色的圆圈 可以看作是观察语句的词汇ꎬ是一个整体ꎬ不能把其中的词汇 蓝色 或 圆圈 当作是最基本的ꎬ因为蓝色 和 圆圈 是对 蓝色的圆圈 进行分析才产生的[2]ꎮ可见卡尔纳普和石里克都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直接经验的记述ꎬ在其中必须出现 我(I) 这里(here) 现在(now) 这些词汇ꎬ因为直接经验是针对 我 而言的ꎬ只有 我 的感觉才算是最直接的体验ꎮ这样观察语句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材料ꎬ而且强调它在认识上是在先的ꎬ以此表明它们是知识构成的基础ꎮ尽管如此ꎬ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ꎬ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ꎮ比如ꎬ某个人S1说: 我现在很渴 ꎬ石里克认为当另外一个人S2说出同样的话时ꎬ他表达的绝对不是和S1同样的事态和感觉ꎬ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ꎬ即语言背后所代表的实在是不一样的ꎮ卡尔纳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ꎬ尽管感觉因人而异ꎬ 我现在很渴 却是大家都能共同使用的语言ꎮ也可见ꎬ二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ꎬ卡尔纳普更关注观察语言本身而不是其所摹画的事实ꎮ维特根斯坦在其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指出: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解释语言ꎬ因此语言是不可解释的 如果人们只(总是)在一个语言系统内表达自己的看法ꎬ因此只能通过该系统的命题来解释一个命题究竟意味着什么ꎬ那么最后意指(Meinung)便被逐出语言之外了ꎬ也即被逐出于我们的考察之外ꎮ只有语言才是我们能够考察的东西[3]ꎮ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说法不难发现ꎬ卡尔纳普认为知识就是一个语言系统ꎬ作为其基础的是观察语言本身ꎮ而石里克则是借观察语句指向实在的事实ꎬ知识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观察语句ꎮ石里克更关注事实本身ꎬ当他说真正的观察语句甚至不能写下来时ꎬ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本身只是一串符号ꎬ一种记述的手段ꎬ核心仍是其所表达的实在ꎮ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位代表者纽拉特表达了和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ꎮ虽然他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感觉经验的表达ꎬ但在观察语句中ꎬ最好不要出现像 我 ㊁ 这里 或 那里 这样的字眼ꎬ应该用某个人的名字代替 我 ꎬ用时间㊁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ꎮ在一个合法的观察语句中必须有某个人 说话者反复出现ꎬ一个人的名字在其中出现是很重要的ꎮ由于观察语句具有人名㊁时间㊁地点这样的语词ꎬ因此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ꎮ通过对观察语句定义的考察ꎬ我们会发现ꎬ石里克更注重知识的基础问题ꎬ观察指向了知识的最终基础 实在事实ꎬ因此观察语句没有真假之分ꎬ就是关于事实的真实记载ꎻ卡尔纳普虽然认为观察语句是知识的基础ꎬ但它区分了观察语句的所指和观察语句本身ꎬ试图把知识归结为语言问题ꎬ因此他并没有像石里克一样涉及实在ꎻ纽拉特完全没有执着于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他认为观察语句的主语必须是观察者的名字ꎬ这样观察语句成了科学语言的一部分ꎬ与科学系统中其它陈述并无不同ꎮ二、观察语句和真理观观察语句承担了知识的基础ꎬ而知识的基础问题就是真理问题ꎮ上文提到ꎬ对于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是对 实在 的直接表达ꎬ 实在 就是 是其所是 ꎬ即经验事实本身ꎮ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就像分析命题的确定性一样是不可反驳的ꎬ而科学陈述是假设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最直接代表ꎬ它就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个样子ꎬ它可以检验科学陈述的真假ꎬ但自身不需要被检验ꎮ这样ꎬ所谓的真或假不是传统符合论中命题和事实的关系ꎬ而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与否ꎮ如果一个科学陈述与无法修改的观察语句相符合ꎬ它就是真的ꎬ反之为假ꎮ卡尔纳普同样认为观察语句是不可修正的ꎬ但由于科学陈述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ꎬ而科学的基础 观察语句仅指向了过去的个人经验ꎬ所以仅仅依赖观察语句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科学陈述系统ꎮ因此观察不是知识的决定性要素ꎬ同样也需要约定的作用ꎮ可见观察语句不是构成科学语言系统的充分条件ꎬ只是个必要条件ꎮ证实了科学陈述一方面是观察语句和科学系统的关系ꎬ即理论与事实的关系ꎻ另一方面也要涉及到科学语言系统的形式和结构ꎮ这样真理问题就不仅仅是理论与事实的符合所能决定的ꎬ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系统内部的形式 即命题之间是否融贯ꎮ纽拉特认为ꎬ一味地强调观察语句是对个人经验的未经处理的直接描述ꎬ根本无法保证科学陈述27具有稳定的意义ꎮ因为个人的体验是转瞬即逝的ꎬ如果不用公共的语言记录下来ꎬ就是没有意义的ꎮ语言必须在历史 社会中被理解ꎬ对观察的描述也就必定加入了人类已有的生活印迹和概念框架ꎬ这意味着不存在纯粹的观察陈述ꎬ理论和观察之间是相互渗透的ꎮ因此ꎬ观察语句成为科学系统的一部分ꎬ同其他陈述一样是可以修改的ꎮ他说: 在统一的科学中ꎬ我们试图创建一个记录陈述和非记录陈述相一致的系统ꎮ当新的陈述呈现给我们时ꎬ我们将它与系统中已有的陈述进行比较ꎬ检验新陈述是否与系统相矛盾ꎮ如果新陈述与系统矛盾ꎬ我们就将其视为无用(错误)的 即使是记录陈述也会遭遇被抛弃的命运ꎮ对于任何陈述都没有例外[4]95ꎮ这里的记录语句就是对观察的记述ꎬ由于所有的陈述都是可以修改的ꎬ所以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建立完善的语言系统ꎬ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ꎬ可以一边航行一边修船ꎬ我们既可以根据科学系统的需要修改科学陈设ꎬ也可以修改观察陈述ꎮ观察陈述失去了其基础性的地位ꎬ从而也就不具备建立符合论的前提了ꎮ于是纽拉特转向了融贯论的真理观:如果一个陈述与系统内部其它陈述不矛盾ꎬ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陈述是真的ꎮ三、符合论vs融贯论从上文可以看到ꎬ三个人从符合论到融贯论的过渡是与其对观察语句的态度密切相关的ꎬ不同的定义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ꎮ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无论如何是不能修改的ꎬ它们作为科学证据的载体ꎬ是科学陈述与实在世界之间的接触点ꎮ石里克一直把事实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直接代表ꎬ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坚持符合论ꎮ而卡尔纳普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可是与石里克有所不同ꎬ卡尔纳普清楚地区分了语言和事实这两个方面ꎬ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语言层面的事情ꎮ他区分了实质模式和形式模式的讲话方式ꎬ即不谈论对象而谈论对象的名称ꎬ这样科学就变成了一个语言系统ꎬ因此卡尔纳普更看重观察语句自身ꎬ而不是它所反映的实在ꎮ在此基础上ꎬ他接受了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观ꎬ所谓语义学的真理观是指将语言划分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ꎬ对象语言的真假是由元语言决定的ꎮ比如将英语看作对象语言ꎬ汉语看作是元语言ꎬ Snowiswhite 的真假需要 雪是白的 来判定ꎮ语义学的真理观不再将真理看作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ꎬ而是语言内部之间的关系ꎮ语义学的真理观看起来更能体现卡尔纳普的本意ꎬ卡尔纳普甚至都不打算讨论真理问题ꎬ因为他觉得真理不是语言学的词汇ꎮ于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就可以理解为陈述之间是否融贯一致的问题ꎮ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符合论立足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消解ꎬ真理成为了语言自身的事情ꎮ如果说卡尔纳普还试图保留观察陈述的基础地位ꎬ并因此徘徊于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话ꎬ纽拉特则是彻底的融贯论者ꎮ观察语句的不可修改和确定性是符合论成立的重要前提ꎬ在纽拉特这里ꎬ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ꎮ他把观察语句当作是一种语言现象ꎬ并按照科学语言的方式构成ꎬ即观察语句不是对任何实在或个人直接经验的表达ꎬ而是物理学主体在某时间和地点对某个对象的感知ꎮ这样观察语句就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ꎬ也是可以修改的ꎬ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基础ꎮ 科学有时被认为是一个陈述系统ꎮ陈述是和陈述相比较ꎬ而不是和 经验 世界 或者其它东西相比较 如果一个陈述能够融入其整体ꎬ那么它就可以看作是真的ꎮ [5]这就是融贯论的真理观ꎬ语句的真假必须通过其它语句的比较来决定ꎮ因此科学系统的真假就变成陈述之间的比较ꎬ所谓的真就在于陈述之间的无矛盾ꎮ融贯论的基本想法很简单ꎬ它认为ꎬ如果一个命题与系统中的其他命题相融贯时ꎬ该命题便是真的ꎬ否则便是假的ꎮ这种想法有时换用另一种表述为:真理在于一组信念的各个元之间的一种融贯关系ꎮ [6]139石里克坚决反对融贯论ꎮ他认为ꎬ融贯论只对分析命题有效ꎬ对综合命题无效ꎮ综合命题包含有事实的内容ꎬ如果坚持认为融贯论也适用于事实真理ꎬ那么就不得不承认编造出来的童话小说也可以使其为真ꎮ我们可以描绘一个荒诞离奇的冒险世界ꎬ只要注重内部命题的一致性就够了ꎬ这种做法明显是对经验主义的偏离ꎬ这样的语言系统没有任何认知的意义ꎮ纽拉特反驳道ꎬ放弃符合论并不意味着危机ꎬ相反会更好地支持经验论ꎮ用人名代替 我 ꎬ用时间和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ꎬ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观察语句具有更为稳定和精确的意义ꎮ在决定科学理论有效性的时候仍然需要观察语句ꎬ纽拉特说: 理论不仅要符合一组特定的语句ꎬ还必须要符合记录语句的需求ꎮ [4]60不管对于观察语句的看法有多么不同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ꎬ他们都把观37察语句当作科学内容的重要来源ꎬ是理论与现实不可动摇的接触点ꎬ从而也成为判断真假的重要标准ꎮ逻辑经验主义者著名的证实原则就是用观察语句检验科学命题为真或为假ꎮ只不过纽拉特持有一种弱的可证实性ꎬ即证实并不意味着断定ꎮ如果一个观察语句与某个知识系统相符ꎬ我们就将它看作是对这个系统的证实ꎬ如果不相符ꎬ我们则可以对理论语句进行修改ꎬ或者暂时搁置这个观察语句ꎮ由于观察语句成了科学陈述的一部分ꎬ科学命题与观察语句的符合变成了科学陈述系统内部的融贯ꎬ作为理论系统一部分的观察语句不再具有判决性的地位ꎮ毫无疑问ꎬ观察语句为科学提供了经验事实的内容ꎬ是构成语言意义最基础和最牢固的地方ꎮ基于常识论的观点ꎬ观察者通常对自己的观察更有信心ꎬ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 眼见为实 ꎮ符合论在于科学命题和外部事物或事实的符合ꎬ但是问题也恰在于此ꎬ即什么是外部的事物或事实?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陈述是对实在的直接代表ꎬ当然很容易满足符合论的标准ꎮ如果考虑到认识上的优先性ꎬ的确应该把这种观察算作知识的基础ꎬ符合论的真理观更能凸显科学陈述系统和观察语句之间的联系ꎮ但是观察语句本身并不是纯粹的㊁只对实在的简单摹画ꎬ而是丰富的ꎬ它本身就加进了已有的理解和认识框架ꎮ一个观察语句包含了许多理论因素ꎬ如特定的光学规律㊁物理对象的时空以及其他规律ꎮ因此纯粹的观察是找不到的ꎬ科学系统也不是一个纯粹事实和理论截然二分的系统ꎬ而是观察和理论相互渗透的陈述系统ꎮ既然我们无法识别出纯粹的观察语句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符合论了ꎮ纽拉特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指出符合论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ꎬ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ꎬ他说由于我们只能基于语言这一工具来讨论事实ꎬ而语言凝结了人类生活㊁实践的精华ꎬ这注定我们无法跃出语言到达真正的㊁中立的事实本身ꎮ 事实 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ꎬ它到底是实在的ꎬ还是人类语言的产物?石里克设置了实在对象ꎬ且这个对象是可以通过观察陈述表达的ꎮ但是人们拥有的终究是认识而不是对象ꎬ凡是经由语言ꎬ就已经不是实在本身了ꎮ所谓的语句与 事实 相符合ꎬ也就变成观察语句和科学陈述之间的关系了ꎮ反过来再看融贯论ꎬ大多数融贯论者太过于强调陈述之间的无矛盾性ꎬ当然满足相容性这个要求不难办到ꎬ正如石里克所说的ꎬ一味地强调陈述之间的一致性ꎬ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编造出一个融贯的童话系统ꎬ却并不反映任何实际情况ꎬ但相容性只是语言系统的最低要求ꎮ从上文可以看出ꎬ纽拉特的观点显然不属于单纯的融贯论ꎮ虽然纽拉特没有特别强调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但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主义ꎬ而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ꎬ即不但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符合ꎬ同时还要求系统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和融贯性ꎮ正像戴维森所认为的ꎬ融贯论是信念之间的融合ꎬ所谓信念ꎬ不是我发明了信念ꎬ信念是我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ꎬ经验依然是所有知识的源泉[6]150ꎮ也就是说ꎬ信念不是空洞的ꎬ是建立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之上ꎬ同时包含了人在交流中所形成的共性ꎮ可见ꎬ合理的融贯论也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相符合ꎬ只不过符合论并不是知识构成的唯一因素ꎮ如果说石里克的符合论是一种理想的认识论状况ꎬ纽拉特的观点更像是植根于实践之上的ꎮ他反复提到意义是由社会 历史的因素所决定的ꎬ并建议最好不说 真 或 假 ꎬ而是说 可接受性 ꎬ因为 可接受性 描述的是人类的行为ꎬ属于实践探讨的范畴ꎮ这样真理问题就成了科学实践中的可接受性问题ꎬ而不只是认识论的问题ꎮ当然ꎬ这种倾向也不难理解ꎬ纽拉特讨论的是日常语言ꎬ真理问题也相应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接受与否的问题ꎮ相比于纽拉特ꎬ卡尔纳普的观点系统更偏重认识论ꎮ在他的真理观中ꎬ分出了两个层次ꎬ一方面承认观察语句的基础性ꎬ并主张以此为标准的符合论ꎬ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从语言角度考虑问题ꎬ真理问题就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之间的关系ꎬ从而也披上了融贯论的色彩ꎮ由此可见他们所倡导的是包含着符合论的融贯论ꎬ只不过卡尔纳普更执着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ꎬ而纽拉特则考虑到了语言在科学实践中的形态ꎮ综上所述ꎬ石里克是出于认识的理想状态选择符合论ꎬ纽拉特更多的是出于科学实践的要求选择融贯论ꎬ卡尔纳普则徘徊于这两者中间ꎮ实践的状态远比认识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ꎮ 有人认为符合论和融贯论结合的观点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ꎬ同时面对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命题ꎬ其指称对象的存在与否需要同时经由两个标准加以判别ꎬ即融贯标准和实用标准ꎮ这里把观察标准或实验标准归入实用标准ꎬ因为完全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没有的ꎬ对于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的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们实践目的的影响ꎮ [7]科学认识是一个复杂的47过程ꎬ从科学认识的实践出发ꎬ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考虑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关系ꎮ一方面ꎬ符合论表明了观察陈述是科学语言系统建立的基础ꎬ为科学陈述提供经验内容ꎬ是科学构成的前提ꎬ因此符合论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ꎻ另一方面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由于观察的有限性和可修改性ꎬ完全的符合是达不到的ꎬ我们绝不能忽视符合论表达了知识的最基本诉求ꎬ但也不能把符合论当成真理理论中唯一的要素ꎮ融贯论突出了科学作为一个陈述系统的复杂特性ꎬ对符合论构成了补充ꎮ因此ꎬ对于复杂的科学陈述系统而言ꎬ符合论和融贯论都是不可缺少的ꎬ或者说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际情况ꎮ符合论和融贯论两者不是矛盾的ꎬ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ꎬ符合论摹画了知识的基础ꎬ表现了知识和世界的联系ꎬ而融贯论则描述了语言之间的情况ꎬ表明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命题ꎬ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ꎮ符合论和融贯论是认识的统一过程ꎬ两个都是真理的必要条件ꎬ却都不是充分条件ꎮ参考文献:[1]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鹏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5:79.[2]㊀RudolfCarnap.TheUnityofScience[M].TranslatedwithanIn ̄troductionbyM.Black.London:KeganPaulꎬTrenchꎬTrubner&Co.Ltdꎬ1934:46.[3]㊀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M].韩林合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8:211.[4]㊀OttoNeurath.PhilosophicalPapers1913-1946[M].Dordrecht:D.ReidelPublishingCompanyꎬ1983.[5]㊀A.C.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M].牟博ꎬ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0:195.[6]㊀RamonCirera.CarnapandtheViennaCircle ̄EmpiricismandLogicalSyntax[M].TranslatedbyDickEdelstein.Amsterdam ̄At ̄lanta.GA:Rodopiꎬ1994:139.[7]㊀陈晓平.真之统一多元论[J].科学技术研究ꎬ2014ꎬ31(2):1-8.Argumentbetween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TakeLogicalEmpiricismasanExampleSONGShan(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ꎬLanzhouUniversityꎬLanzhou73000ꎬChina)Abstract:Ingeneralꎬatruestatementisacorrespondencewithfact.Thekeyofcorrespondencetheoryis whatisthefact? Thelogi ̄calempiricismthoughtthatobservablesentencesexpressthefactsandsupport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Butasthedifferentdefini ̄tionofobservationꎬthusitcameouttwodifferentviewsꎬnamely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Schlickinsistedthatob ̄servablesentencesistheimmediatedescriptionoffactsꎬsoheholdthecorrespondencetheory.Carnapbelievesthatobservationstate ̄mentsarenottheonlydeterminantofscientificsystemꎬbuttherearealsotheconventionsꎬsoheadvocatesboththecorrespondencetheoryandthecoherencebetweentheobservationandthetheoreticallanguages.Neurathopposedthatobservationsentencesarethepureexpressionoffactsꎬsoheadvocatedthecoherencetheory.Butconsideringthescientificpracticeꎬitimpossibletofindpureobservationsentence.Sothecorrespondenceandcoherencearetwodifferentlevels.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showsthebasisofknowledge.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cannotbearrived.Andthetheoryofcoherencereflectsscienceisacomplexlanguagesystem.Inotherwordsꎬthetheoryofcoherencewhichcontainscorrespondenceismoresuitableforthescientificpractice.Keywords:observablesentenceꎻthecorrespondencetheoryꎻthecoherencetheoryꎻlogicalpositivesm57。

马克思对怀疑论的诊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对怀疑论的诊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对怀疑论的诊断——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文学平【摘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解释方向,仅就依然还存有争议的解释而言,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即检验方法论、真理概念构成论、“大写的真理”论和回应怀疑论.前三种解释都未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论述所针对的问题,也不符合基本的语用逻辑,难以成为正解.马克思实际上是在回应怀疑论的看法.怀疑论者预设了观想的态度是真正的人的态度,并企图在此预设之下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可能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由于怀疑论者预设的前提是错误的,因而他们争论的只是一个无聊的伪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的态度才合乎人的本质,一旦我们回到实践,怀疑论的怪想自然消失.【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9页(P8-16)【关键词】马克思;检验方法;真理概念;大写的真理;怀疑论【作者】文学平【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意识形态战略研究中心,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马克思1845年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其新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1]《提纲》言约旨远,留下了较大的解释空间,不同的理解路径会有不同的解释结果,但有些解释尚存一定的争议。

仅就尚有争议的解释而言,我们将学者们对“第二条”的解释归纳为四种,即检验方法论、真理概念构成论、“大写的真理”论和回应怀疑论。

这四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哪种更为合理呢?我们依次进行考察。

一、检验方法论马克思的《提纲》第二条全文如下:“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

事实认识错误的学说

事实熟悉错误的学说,目前国外主要有三:详细符合说、抽象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

(1)详细符合说:主见犯罪有意的成立,必需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完全详细地全都。

根据详细符合说,行为人主观预见事实与客观发生事实只要不能达到完全详细的全都便阻却有意,却不当地缩小了有意的成立范围。

如在对象错误场合,行为人误把甲当作乙而予以杀害,是甲或是乙在法律上的区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甲或乙的生命权在刑法的法益爰护上是公平的。

(2 )抽象符合说:主见犯罪有意的成立,无须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完全详细地全都,而只是抽象地相符合即可。

根据抽象符合说,行为人主观预见的事实与客观发生的事实只要抽象地全都便成立有意,无论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对于客观发生的事实均不阻却有意,却不当地扩大了有意犯罪的成立范围。

(3 )法定符合说:主见犯罪有意的成立,只须是行为人主观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构成事实法定性质全都,即在构成要件范围内全都即可。

法定符合说以构成要件论为基础,强调主观熟悉与客观事实只要在构成要件的实质评价上相全都,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事实便成立有意,合理地界定了有意的成立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上)**本刊网址•在线杂志:*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17ZDA024)作者简介:陈波(1957-),湖南常德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学和分析哲学。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使用“事实”概念的传统符合论遇到了很多严重的困难,主要是难以说清楚“事实”概念以及命 题如何与事实“符合”。

这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传统符合论,转而求助某种其他形式的真理论。

为了确保真理的客观性,符合论的如下核心洞见是任何合理的真理论都必须坚守的:不是我们语言中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心智中的东西,而是外部世界中的东西,使得我们描述这个世界状况的命题为真或为假。

完全有可能塑述一种不使用“事实”概念又坚持传统符合论核心洞见的新符合论,新符合论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假定、认识论假定和语言哲学假定。

由于语言具有生成性,在定义“真”概念时,新符合论必须诉诸塔斯基所使用的递归程序,先给出命题组成成分的语义值,再定义出最简单的命题即原子命题的真,然后逐步定义出越来越复杂的命题的真。

融贯是真理的内在要素。

“真”概念绝不是平庸的和不足道的,相反,它是非常重要的和实质性的。

追求真理是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命题;“事实”;符合;真;融贯;新符合论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5-0005-008各门学科的目标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发现有 哪些真理。

哲学的目标则更具一般性,它研究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当一个人说一个命题是真 的时候,他在说些什么?传统有几种主要的真理论:符合论,强调真命题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联;融贯论,强调真命题之间的融贯和相互支持;实 用主义真理论,强调真理所造成的实际后果;冗余论,断言“真”概念不具有实质性作用,等等。

其 中,符合论被认为是最古老也最有影响的真理论,但它遭遇了某些严重的理论困难。

后来又出 现了很多真理论,其中许多只是前几种的变种, 至少与它们有密切关系,例如语义真理论、使真者理论、真理同一论、实质真理论、多元真理论、紧缩真理论和初始真理论,等等。

本文的目标是: 先概述传统符合论所遭遇的理论困难,再提出和论证一种新的符合论,它不使用传统符合论的“事实”概念,但坚持它的基本思想:命题的真不 在于词语与词语的关系,而在于词语与世界的关 系咸内容与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说,在于命题的 内容与对象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况的 符合与对应。

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我们语言中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思维中的东西,而是外部世 界中的东西使得一个命题为真或为假;真理在外部世界中有其使真者(truthmaker)。

新符合论试图由此确保真理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

一、传统符合论的困难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符合论做了最 早的表述:“说是者为非,或说非者为是,是假的;而说是者为是,或说非者为非,是真的。

叩]换成更 明白的表述,事情是怎样的偏说它不是怎样的,5潜浪瑞ft2019.5事情不是怎样的偏说它是怎样的,这样的说法是假的;而事情是怎样的就说它是怎样的,事情不是怎样的就说它不是怎样的,这样的说法是真的。

为了说明命题的真,传统符合论大都设定了“事实”概念,并认为事实在外部世界中,是使得命题为真的使真者:与事实相符合和对应的命题为真,否则为假。

为了说明这种符合和对应,罗素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图像论。

撇开细节差异,他们的核心思想是近似的:命题中的名称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个体,命题中的谓词指称或描述个体的性质和关系,命题本身则指称或描述外部世界中的事实(fact)或事态(states of affairs),若相应的事实或事态存在,则该命题为真,否则为假。

这套理论更深层的假设是:语言与世界在逻辑形式上同构,因此,由语言可以推论世界。

下面把罗素的逻辑原子论概要图示如下⑴:同构语言(命题)<---------------世界(事实)基础层原子命题原子事实逻辑专名可感知的殊相一元谓词性质多元谓词关系构造层否定命题否定事实其他分子命题无特殊对应项,依赖原子事实逻辑联结词无对应项量化命题一般事实、存在事实量词无对应项表达信念等的命题无明确对应项摹状词:非指称短语无对应项专名:伪装的摹状词个体,逻辑构造物普遍名称类,逻辑构造物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这套理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以口何说清楚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和“对应”。

1•事实是连成一片的,无法个体化蒯因有一个著名的断言:“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

”⑵个体的同一性是一个体在不同场合出现时将其确认同一个体的标准,也是该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准。

因此,同一性标准亦称个体化标准。

只有x具备同一性,我们才能把它称作某个“东西”,并且把它与别的“东西”区别开来:这个x,那个y;才能对它们进行计数:一个X、两个X、三个x……如果有事实并且是某类实体的话,那么,事实的同一性标准是什么?我们如何划定一个事实的边界条件?我们依据什么在不同事实之间做出区分?先看“CB正在写作”这样的原子命题。

所谓原子命题,就是其本身不能析解出别的命题的命题。

如果硬要对它再作分析的话,只能将其拆解为不同的命题成分,例如主词“CB”,谓词“正在写作”。

问题:这个原子命题符合什么样的原子事实?是“CB正在写作”这个事实吗?它在何种意义上是“原子”的?当CB在写作时,他通常是用电脑写作,因此,他面前有一台电脑或显示屏,他用手指在键盘上操作,他坐在某张椅子上,这把椅子在某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在某座公寓楼里,这座楼在某个小区里……当他写作时,他或许还在抽烟,手边还有一个茶杯,当然他还穿着衣服……所有这些是对“CB正在写作”这同一个事实的不同描述,因而是这同一个事实的不同构成部分?或者它们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事实?如何区分?标准是什么?大概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再看否定命题。

有两种类型的否定:“CB不在牛津大学”和“并非CB正在牛津大学”。

这两个命题的区别在于:在第一个命题中,否定词“不”插在主词和谓词之间;在第二个命题中,否定词“并非”作为命题联结词置于一命题的开头。

当然,这两个命题是等值的,但并非其他命题也是如此,例如“CB不是牛津大学教授也不是哈佛大学教授”,与“并非CB既是牛津大学教授又是哈佛大学教授”就不等值。

我们仅考虑“CB不在牛津大学”这个否定命题,它对应什么事实?罗素说它对应相应的否定事实“CB不在牛津大学”。

问题:否定事实是寄居、附随在相应的肯定事实之上,还是独立于肯定事实之外的另一种事实?例如,从“CB正在北京”这一事实,我们可以知道下面这些都是“事实”:CB不在上海、CB不在广6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上)州、CB不在香港、CB不在台北、CB不在东京、CB不在纽约、CB不在南极、CB不在月球上……由此可知,(1)如果有所谓的“否定事实”的话,这样的否定事实是无穷多的,如金岳霖所言“滔滔者天下皆是”⑶7®;承认和接纳这样的否定事实真的有必要吗?(2)这样的否定事实似乎是寄居、附随在肯定事实之上的,因而就没有必要在肯定事实之外去承认所谓的“否定事实”?(3妆口果硬要断言“否定事实”自成一类的话,则很难给岀识别和确认“否定事实”的可以操作的清晰标准。

丘奇、哥德尔、蒯因和戴维森等人还用所谓的“弹弓论证”去证明:如果真命题对应某个事实的话,它就对应所有事实,甚至对应唯一的“大事实”。

他们所使用的“弹弓论证”非常技术化,我对他们的结论给岀了一个“直观论证”,只要回过头去仔细思考“CB正在写作”那个例子即可。

为了清楚起见,再通过另一个例子来说明。

考虑“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这个命题:它是否只描述、刻画了“一个”事实?这取决于你怎么看。

这个事件有前因,有具体的发生过程;有众多的人物参与、牵涉其中,这些人有不同的岀身和历史,有不同的意图和打算……这个事件有结局,还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历史影响……如果有人愿意,完全可以写出几大卷的历史书,实际上已经有多种这样的书。

所以,历史学家贝克尔指出:“简单的事实最后看来绝不就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许许多多事实的一个简单的概括罢了。

”⑷戴维森也断言:“如果我们试图为指称事实提出某种严肃的语义学,我们就会发现:事实是连成一片的,没有办法在它们之间做出区分。

”凶如果所有事实都融合成了唯一的“大事实”,后者就蜕变成“世界”和“实在”的同义语。

符合论的主张“一个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它符合某个事实”就变成了“一个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它符合整个世界”,这样的符合论是非常反直观的。

通常认为,如果有事实的话,那么,“雪是白的”符合一个事实,“草是绿的”符合另一个事实,“CB是北大教授”则符合第三个事实。

如果说它们为真,是因为它们共同符合唯一的“大事实”,并且所有真命题都符合同一个“大事实”,所有的假命题都不符合这个“大事实”,那么,这样的符合论还有意义吗?还有多少人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它?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人的视角。

先看普列维尔的一首诗《公园里》: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这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同这首诗先用特写镜头捕捉到一个“瞬间的永恒”:两个恋人接吻。

然后镜头开始后退、拉开、拉远,由此逐渐把那个画面推入无穷,也推入永恒,从而贴近了诗开头的关键词“永恒”。

同样的道理,“事实”如何捕捉和切分,也取决于你是用特写镜头,还是用广焦距、长镜头,而最后又取决于你究竟想从这个世界捕捉什么、能够捕捉什么、怎么捕捉,以及这个世界中的真实状况。

在这个意义上,“事实”已经不完全在这个世界中,而是含有某种认知建构的成分。

我曾论述说:“'事实’与认知主体的意图或目标有关,是认知主体利用特殊的认知手段,对外部世界中的状况或事情所做的有意识的提取和搜集,因而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混合物。

用一种隐喻性说法,’事实’是我们从世界母体上一片片’撕扯'下来的。

究竟从世界母体上’撕扯’下什么,既取决于我们'想'撕扯下什么,即我们的认知意图和目标;也取决于我们’能’撕扯下什么,即我们的认知能力;还取决于我们'如何'撕扯,即我们所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方法。

如此刻画的’事实'在科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起'证据’作用。

”"I这样的事实可能以多种方式撒谎,从而掩盖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真相,故在定义“真”概念时很难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7港浪譎ft2019.52.事实与命题的关系无法厘清刻画“事实”概念的常见策略是:为了说明一个命题p的真,由此就创制一个事实p,符合论由此变成了如下的等价式:对于任意命题p而言,命题p是真的当且仅当p是一个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