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曹爱华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习单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51-02
一、教学背景
这是笔者在海门市“学程导航优化课堂”展示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变量》。
本班学生成绩较为平衡,基本没有不合格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同时小组合作的意识较强,合作效率高。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虽是一节概念学习课,但绝不仅仅是概念的学习。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而变量是函数学习的开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感受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由此确定第一个教学目标。
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重要的是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由此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由此确定第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问题情境,感受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并能从具体问题情境中识别常量和变量。
2.经历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为后续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积累概念的学习方法。
3.经历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数学概念,不能把定义直接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而必须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本节课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中蕴藏的数学道理,体会很多数学概念是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再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再次经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四)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和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对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小组合作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
教学手段:学习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习单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课前我使用学习单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知识,为课堂上理解、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在问题的选择上,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习单内容设计如下:
一、学习内容和要求
内容:书本第93~95页“14.1.1变量”。
要求:①边看、边想,并用红笔划记和圈注重要内容和关键词语。
②在学习单右侧写下你的疑惑与感悟。
(疑惑与感悟:_________)
二、导学提纲
1.列举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2.【问题1】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
如果弹簧原长15cm,每2kg重物使弹簧伸长1cm,设重物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先填写下表:
你发现:l=_________。
【问题2】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记录如下表: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是哪些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考:在这两个问题中,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描述变化过程的?)
【问题3】小李用一根20m长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他发现改变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形状也在变化。
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m,腰长为ym,那么等腰三角形的腰长y用含x的式子可表示为_________。
概括:以上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在一个变化过程中,_________为变量,_________为常量。
应用:问题1中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
问题2中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
问题3中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观看乌鸦喝水的视频,并提出要求:
(1)观察瓶中水位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变化过程。
(2)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继而揭示课题)
(二)任务驱动
1.小组交流,内容:学习单中“导学提纲”。
(教师提出讨论要求,然后参与讨论,关注交流情况。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展示:学习单中的【问题1】,先填下表:
你发现:l=_________。
【问题2】(题目略)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哪些量的数值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总结:在这两个问题中,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描述变化过程的?
并追问:(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始终不变的数值吗?
(2)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出s与t的关系式的?
【问题3】等腰三角形的腰长y用含x的式子可表示为_________。
追问: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描述一个变化过程?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即时
点评,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归纳: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本环节设计意图: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较为发散,我们应当肯定学生的各种合理的答案,即使描述不到位,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补充,而不能教师包办。
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创造,比如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即时追问,向学生展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学习展示
1.小丽去买笔记本,笔记本的总价Q(元)与笔记本的数量x(本)之间的关系记录如下:
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Q为: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校秋季田径运动会50米比赛中,我班选手李华的平均速度为v(米/秒),时间为t(秒),那么用含v的式子表示t为________。
(设计意图:安排的三道练习都是围绕确立常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但其侧重点不同:题(1)侧重于学生对表格式问题的理解,建立表达式;题(2)侧重于对简单文字形式的理解以及确立表达式;题(3)侧重于在较复杂的2个研究对象的习题中建立表达式,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巩固新知)
(四)拓展延伸
比一比:每个小组在①y=-8x;②y=8x+3;③y=-8x+3中选择一个式子,设计一个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实例。
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得既快又好。
式子: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安排开放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矫正总结
说一说: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识别常量和变量?
2.描述一个变化过程有哪些常用的方式?
想一想:从本节课中,我们发现了列表达式的哪些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概念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交流,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及学到的知识、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品尝收获的喜悦,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探索过程”的意识)
(六)课堂作业
1.书本作业。
2.按学习单预习《14.1.2函数》。
五、教学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于生活,可以取材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也可以来源于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
本节课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境,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但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却是学生没有想到过的,通过这个例子,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课堂中运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关注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方法。
本节课在课前的预习板块、课堂的提问环节都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倾听,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
首先是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然后教师通过课上的交流、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再次经历概念的发展和形成,并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使数学思想和方法得以凸显;再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解答与合作设计,从多个角度实现知识的深层感悟;最后通过全方位的反思,使知识和方法得以内化和升华。
4.本节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和展示,了解学情,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使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