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第17课 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案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掌握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梳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2.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例示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内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讲授新课: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1、满洲的兴起满洲原名女真。
他们最早居住在我国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当时杰出的首领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归纳:女真溯源:黑水靺鞨——女真——满洲(隋唐——北宋——明清)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积累的知识,大家归纳说说:努尔哈赤为满洲的兴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
思考:努尔哈赤和宋元时期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何共同之处?阿保机、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共同之处:统一本民族各部。
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失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失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并思考历史教训。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明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就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并进行汇报。
2.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
3. 启发式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进行启发式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失落。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知识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3. 启发式讨论:通过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的总结汇报和展示。
2. 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3. 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参与程度。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拓宽对明朝失落的了解。
2. 组织参观相关历史景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
3. 进一步展开讨论,比较明朝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
以上是《明朝的失落》教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要点,具体细节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课题第17课明朝的灭亡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 2 页第 3 页看视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根据课本总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第 4 页读材料学生根据课本,分析总结概括根据材料了解史实,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第 5 页第 6 页思考总结学生勾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第 7 页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关内容第 8 页第 9 页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 10 页板书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2、经济:土地兼并严重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起义原因根本原因:政治腐败,赋苛严重直接原因:陕北大旱,连年灾荒2、起义经过:(1)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2)建立大顺政权(3)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2、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2.教学难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呈现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明朝的衰亡,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衰亡,并理解其中的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明朝的衰亡过程和背景介绍。
2.录音或视频素材:与明朝的衰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带有明朝背景音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朝的兴衰起伏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明朝的兴衰原因,并列举出他们能够想到的各方面因素。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教师引导整理和分类,将原因主要归纳为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等。
3.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明朝衰亡的复杂性。
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亡的历史意义,分析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对比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兴衰历程,探讨不同因素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衰亡的短论文,包括原因、影响和个人观点。
五、板书设计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王朝的兴衰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个人观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覆灭》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患和外患的影响;- 了解明朝的终结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重点:
-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
- 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 明朝的内患和外患对其覆灭的影响。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参考书籍和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入明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10分钟)
- 讲解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官员贪污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后果。
分组讨论内患和外患的影响(15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展示和讨论分组成果(10分钟)
-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 全班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解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10分钟)
- 讲解明朝的覆灭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终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5分钟)
- 概括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内容。
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题;
- 阅读有关明朝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标准:
-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过程;- 学生能够分析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学生能够陈述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入主中原等基本史实。
2、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4、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受阶级的局限,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课前引言教师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首歌谣中的“闯王”是谁,你知道吗?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里的闯王就是李自成。
至于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
我们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初期的君主都能很好掌控内外廷辅政系统的,保障整个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平稳……但是明末的几任君王要么消极怠政(如万历帝);要么顽劣不堪(如天启帝);要么暴虐嗜杀(如崇祯帝),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府权利运行的平衡。
——张磊:《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力、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总之,党派斗争始终贯穿于明朝后期,使本已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你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皇帝无力掌控君权,疏于朝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党派斗争激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中后期,明朝的政治逐渐衰败。
首先是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崇信道教,痴迷炼丹;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与内阁大臣发生争执,索性不再上朝,创造了28年不与大臣见面的记录;明熹宗(天启皇帝)沉浸于木工活,重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黑暗。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一)政治日益腐败【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知道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臣争权夺利,宦官专权。
【教师活动】讲述明武宗、明熹宗纵情享乐,不务朝政,将政事交给宦官处理,导致宦官权倾朝野。
【学生活动】了解宦官专权。
(二)土地兼并严重【教师活动】讲解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知道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
【学生活动】理解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土地兼并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材料。
【学生活动】了解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或变成官绅地主的佃仆,或被迫四处流亡。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一)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教师活动】提问: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瓦解》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瓦解》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明朝后期社会的动荡和明朝的瓦解原因;- 掌握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朝后期社会的动荡;- 明朝的瓦解原因。
教学难点- 掌握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过程;- 分析明朝的瓦解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PPT;- 学生课前预。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一段明朝后期社会动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明朝瓦解的兴趣。
内容讲解(20分钟)1. 通过PPT简要介绍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过程。
2. 分析明朝的瓦解原因,包括外部侵略、内部动乱、经济困境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瓦解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有哪些方法可以采取。
案例分析(15分钟)1. 准备几个明朝末年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明朝的瓦解原因。
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瓦解原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5分钟)1. 简要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明朝的瓦解是由于内外因素交织导致的。
2. 鼓励学生研究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的瓦解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朝后期社会动荡和明朝的瓦解。
参考资料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要引用无法确认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2.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学习重点:明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明朝中后期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朝政混乱,造成国家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加上陕北连年大旱,官逼民反。李自成发动起义,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同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倾覆》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倾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朝的兴衰过程和倾覆原因。
2. 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明朝的兴衰过程和倾覆原因。
2.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3. 活动材料:课堂练题、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或视频回顾上节课内容,引起学生对明朝历史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
- 介绍明朝的兴衰过程和倾覆原因,重点讲解明成祖时期和明穆宗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3. 分组讨论(10分钟)
-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明朝的倾覆原因和可能的改革措施,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
4. 活动与实践(15分钟)
- 分发课堂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5. 总结(5分钟)
- 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明朝的重要性和倾覆教训。
6. 课后拓展(5分钟)
五、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
度和思考能力。
2. 检查并评分学生完成的课堂练题。
六、教学延伸
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讨论会,深化学生对明朝历史的
理解。
2. 深入研究明朝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人物,并进行相关主题的研
究报告。
> 注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掌握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梳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2.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法、例示法、归纳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内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满洲原名女真。
他们最早居住在我国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当时杰出的首领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归纳:女真溯源:黑水靺鞨——女真——满洲(隋唐——北宋——明清)
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积累的知识,大家归纳说说:努尔哈赤为满洲的兴起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
努尔哈赤的主要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
思考:努尔哈赤和宋元时期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何共同之处?
阿保机、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
共同之处:统一本民族各部。
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和归纳,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努尔哈赤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他为女真的兴起和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导思考:在这个民族兴起和强大过程中,还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谁呢?
2、清朝的建立
皇太极的主要贡献: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1644 年:清朝统治全国开始的时间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师引导:清朝入关后,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该怎样进行统治?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清朝初期,统治者是怎样做的?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明朝为加强君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清朝建立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大家看教材,议政王大臣会议享有怎样的权力?它对皇权有威胁吗?
为了削弱满洲贵族对皇权的威胁,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
同学们,请你们看教材上有关乾清宫和沈阳故宫的说明。
看后回答:这两种不同的建筑布局和设置,反映出什么问题?
军机处的设立对君主集权的强化有什么作用?(出示乾清宫和沈阳故宫的图片)
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
军机处的设立,反映了君主专制已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加强君权,而且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
老师让学生解释什么是“文字狱”。
文字狱: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查嗣庭案: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
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
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
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明史》案:清初,湖州富商庄廷龙写了一本明史稿,请人补写了明崇祯时期及南明历史,书成后称为《明史》。
康熙时,有人揭发《明史》中有违禁内容,于是200多人被株连,其中70多人被杀。
庄廷龙已死,他的尸体被挖出砍碎。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呢?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是什么呢?
文字狱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拓展归纳: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