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

2、领会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运算机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形导入课文。

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伙儿观赏。

导语:人们常讲:〝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伙儿的笔下也毫不逊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观赏一下散文大伙儿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现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咨询那么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现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

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个不朗读——学生评讲——再听范读——一起朗读〕四、读明白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明白得,有疑咨询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伙儿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观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情况,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多媒体展现〝赏月图〞〕3、这一句要紧写了哪些景物?4、这些景物差不多上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成效一样吗?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闲逛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扫瞄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现在心境的一个字。

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什么缘故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如此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潇洒、安闲,可见其是一个如何样的人?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叹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邹辉涛【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 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

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

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作者邮箱: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译讲全文。

2.欣赏景物描写的句子.理解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板书课题。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7)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7)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7)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明白得与翻译。

2.观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伙儿"之列。

苏轼有许多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样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欢乐和闲适。

看起来是单纯写景,实那么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成效〔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

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专门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咨询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表达在哪里?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水→水草→影※作者眼中的月色是如何样的月色?--观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空灵、清丽、淡雅、明亮的月色4.其间有如何的情感变化起伏?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脱口而出中的兴奋〕-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欢乐〕-相与步〔平和镇定〕5、如何明白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苏教版[修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苏教版[修改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

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三、朗读课文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

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疏通文意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

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为当堂背诵打下基础。

)(四)疏通文意1、读译释疑。

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交流解疑,并在文中做好旁批。

教师各组巡视。

班内交流释疑,教师明确答案。

2、自学检测。

教师展示投影(见导学案三、读译释疑: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

注意重点词)。

教师于各小组指名抽查解词,重点抽查中等及偏上学生,每人一句。

解释出现偏差由该组学生更正。

教师明确答案。

3、疏通文意由好学生自主通译全文(2-3人)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五)精读品悟1、欣赏图片,感受月色之美。

教师投影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教案

课题: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重点)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重点)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难点)【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二、预习点评三、感知引领(一)、结合书下注释,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翻译课文,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

1. 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3. 遂至承天寺4. 怀民亦未寝5. 相与步于中庭。

6. 庭下如积水空明7. 水中藻荇交横 8. 盖竹柏影也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三)、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赏读指路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五、提升助推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新课:人生在世,不可能鲜花总相伴、掌声总相随,总会遇到挫折和坎坷,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厄运呢?苏东坡而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被贬黄州,交友断绝,门庭冷落,却能自我解脱,怡然处之。

让我们一起随着苏东坡去承天寺夜游,领略月夜美景,感悟作者情怀。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注意停顿。

藻荇遂寝念/无欲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走进课文,疏通文意:(1)再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得正确、通畅;读出停顿、语调、语气;读出短文表达的作者的特殊心境。

(2)疏通文意,比谁说的准:自己对照页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1.重在自读,注意字音、字形、停顿。

2.(1)重在读的通畅,读出作者的特殊心境。

(2)先自解文意,然后小组讨论释疑,班内交流。

3.交流、明确:(可结合作者当时写作此文的背景情况)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存文言实词、虚词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2、背诵默写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确实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

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监狱里呆了130天,差点丢了性命。

之后,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了黄州。

他不明白,现在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美对话。

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到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如何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漂亮,气概不凡;他的词境域高远,开启宋词豪爽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专门大,而且以气概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专门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差不多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闻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刻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确实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精妙的描画,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分析课文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二读通顺流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句义。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1、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随笔式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2、请学生说说从一篇文言文中应学习积累哪些知识。

二、学点知识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写此文的境况: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3、字、词、文义、句子翻译(1)范读(师范读、生范读);朗读:个别读(评价朗读),齐读,情感读(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连贯流畅,注意重读词,读出文章感情)。

(2)应掌握的实词虚词(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月色入户(窗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怀民亦未寝(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到)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只是)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高兴地)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原来)(3)再读:特别关注刚才掌握的词语(4)互相帮助,讲讲文意,理解文意。

三、练练能力1、试试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念、寝、步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但、耳、遂等。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月色之美,感受作者旷达的胸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2.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一学生用正楷字在黑板上书写作家、作品名称。

2.师生对话:①提起苏轼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你了解他的哪些情况呢?②还记得他的著名的中秋词吗?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篇描写美妙月色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入仕后,正值王安石变法,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自请外任,在杭州、密州等地任地方官达八年之久。

因作诗有讪谤朝廷意,被御史弹劾下狱。

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神宗病逝后,反对变法的一派当权,苏轼被召还朝,受重用连续升官。

但他对司马光尽废新法也不赞成,因此再次出知杭州、颖州、扬州等地。

哲宗新政后,新派再次抬头,保守派尽遭贬斥,苏轼被谪至儋州,后遇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的散文议论深刻,叙事中饱含抒情,行文如流水,写景生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取材广泛,立意新颖,笔力雄健,别具风貌。

他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开创了不拘音律、以诗为词的豪放词风。

此外,在书法、绘画诸多方面,也都有极深的造诣。

有《苏东坡集》。

2.追溯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 (6)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 (6)

《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积累文言知识;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和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三、教学过程:(一)那一轮明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

说说带有“月”的古诗名句并分析“月”的内涵。

(二)那一轮黄州明月1、诵读课文(1)PPT出示课文内容,请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2)请1-2位同学诵读,同学就读音及停顿方面作评价;<预设>:读音:解(jiě)乐(lè)寝(qǐn)荇(xìng)柏(bǎi)停顿: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全班齐读2、译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1)请生对照课下注释自已翻译全文;(2)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翻译内容,记录组内疑问;(3)全班就课文翻译提问质疑,学生回答或者教师回答。

3、品读感情学生活动:找出文中表露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并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理解。

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欣然”一词体现了苏轼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之情。

一个“行”字更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教师小结:解衣欲睡(平静苦闷)—欣然起行(欣喜)—念无与乐者(失落)—怀民亦未寝(喜悦)—欣赏美景(赞叹)活动:师生共读全文,读出情感。

4、赏黄州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一个清幽宁静的月夜,手法高妙,请你结合内容说说它的妙处。

——1)运用隐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美丽的竹柏倒影;2)利用人们的错觉,营造了一个水月莫辨的神秘境界;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感,静中有动,愈见其静;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5)文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版初二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存: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专门心境,领会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二、教学重点诵读、积存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专门心境,领会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终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许多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许多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明白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爽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明白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1):说明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快乐的模样)(2)念无与为采者:(摸索、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因此、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先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亮透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
17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或札记
一、 导入: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板书设计:
三、朗读课文,纠正
四、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五、 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X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起描绘月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

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 重点词、句的明白得与翻译;2.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4. 重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5.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件展现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 ì〕 寝〔q ǐn 〕 藻〔z ǎo 〕 荇〔x 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重点词语〔投影〕欣然:快乐地 念:摸索、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 翻译课文〔学生提咨询,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比投影〕三、 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表达、描写、抒情2、表达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情况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明亮、澄清、透亮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遂 盖但 因此 原先 只,只是5、文中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板书设计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画,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一辈子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描画——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人一辈子观贬官谪居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

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

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