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8.1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复备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太阳的东升西落、动物的奔跑、植物的生长、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力,宇宙将是一个孤立的、无法相互联系的存在。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左右着宇宙万物一切活动的力。
板书:第八章力弹力
看书p44你能感觉到力吗?
如果把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而受到力的称为受力物体,那这些图中的施力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阅读P46信息快递: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顾测物理课本重量。先估测,再测量。
学生观察并思考:纸团被弹走的能量是哪 来的?
是皮筋发生形变时具有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概括其使用要点,体
现学生主体地位和
教师主导作用。
让学生感受重力单位,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结小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反思6.了来自范性形变7.了解弹性势能
重点
1.弹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难点
1.外力大小和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指导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
弹性形变
形变范性形变
板书:形变和弹力
还有那些物体能发生弹性形变?我们在使这些物体形变的时候,能有什么感觉?
学生:有力的作用
板书:这种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理解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知道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恢复原状?3.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4. 讲解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 演示弹力的产生:用手挤压橡皮筋,松开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原状,产生弹力。

6. 学生操作: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变和恢复情况,感受弹力的作用。

7.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活动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床、弹簧门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是理解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例如,我让孩子们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教学课件。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方向判断:讲解弹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4.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与它接触的物体。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中弹力的作用:拉扯弹簧、挤压弹簧、扔铅球时手的感觉。

答案:拉扯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挤压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压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扔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铅球的弹力。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大小:探讨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能描述弹力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确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桌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定义,解释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弹力的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4. 弹力的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即弹力的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即弹力作用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引入胡克定律方向:作用线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弹力作用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弹力作用,试根据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判断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 弹力 教案2(苏科八年级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 弹力 教案2(苏科八年级下)

8.1 力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及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力计的原理及力的概念的建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以及弹力与重力的区别。

2. 弹力的产生原因:解释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过程,感受弹力的作用。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簧形变的过程,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2. 答案:(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的方法: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测量。

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桌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4.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7. 板书设计: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

答案: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题目3: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位置;然后,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力 弹力》

《力 弹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第一节力弹力《力弹力》教学案例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教师上网搜索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准备教具。

学生准备好橡皮筋、气球、乒乓球和橡皮泥。

二、教学课题: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三、教材分析《力弹力》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

本章是力学的开篇,二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

本节主要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三部分组成。

其中,“力是什么”和“力的测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材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用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能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弹性势能。

四、教学方法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关门”引入,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课堂中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中的图片、视频和小实验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己能主动得出结论。

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顾拿着实验器材玩耍,而忽视了实验的目的。

在两人一组的合作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学生之间的配合还存在问题,在这方面我也要花些时间去尝试改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8.1力+弹力》教学设计《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章是引导学生进入力学世界的开篇,学生已经有了机械运动和物质属性等知识作为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三种性质的力的特征,进而归纳出“力”的一般性概念及测量、描述力的方法,并直接为第九章“力与运动”、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三部分组成,其中“力的测量”和“力是什么”是本节的重点。

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贯窜全节教学活动的主线。

课本在建立概念的时候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

通过这样的安排,教材试图使学生从观察讨论和亲身体验中自主构建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

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

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不同物体的作用相对比,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过程与方法动手实验操作、探究体验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重点:(1)力、弹力的概念(2)力的测量难点:(1)力概念的引入(2)弹力概念的建立五、器材准备:每组:一根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只气球、大小钩码各一个、橡皮泥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宇宙万事万物的共性【运动】为什么会运动?【力】由此导入本章本节内容:力弹力(二)新课教学活动一:感受与讨论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尝试做做这些动作,感受做与不做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人用力时肌肉的紧张)你能归纳出四个例子的共同点吗?(引导学生归纳出:“推、拉、举、压”这些动作都发生在人和物体之间)3.“推、拉、举、压”这些动作只能由人来完成吗?(如果不是的话鼓励学生举例说明)这里我们把“推、拉、举、压”称为力的作用板书;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四幅图的观察、感受、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8年级物理 苏科 版下册教案《 力 弹力》

8年级物理 苏科 版下册教案《 力 弹力》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8.1 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处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

而第一节力弹力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

内容分析本节首先生活中的推、拉、举、压等生活实例引出力,并用压弹簧或气球的事例体会弹力,紧接着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虽然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外力越大,形变越大已经知道。

但学生对理解外力与弹簧伸长长度及弹簧长度的关系理解是个难点。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分析获得新知。

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

所有的知识都是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呈现,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力、形变与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知识点较零碎,学生对力很熟悉,并且都有亲身感受,采用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力的存在;弹力与形变、弹性势能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基础,需较强的观察和归纳思维能力,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引导的手段;对理解外力与弹簧伸长长度及弹簧长度的关系理解是个难点。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分析获得新知。

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

3.教学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是力、形变与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因此需要图、文、音综合使用才能让课堂为真探究提供情景支持。

作为初中生,各种各样的感知才能满足其探求的欲望,因而有必要采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器材:学生实验:弹簧、钩码(若干)、橡皮筋、橡皮泥、充满气的气球、塑料直尺等、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盒(刻度盘用白纸遮住)。

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 弹力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 弹力教案 (新版)苏科版
四、弹簧测力 计
五、弹性势能
板书
教后感
板书:一、力的单位:牛顿(N)
男同学在小时 侯有没有玩过弹弓?要怎样做才能使纸团弹得很远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了。
二、讲授新课
实验:手压气球、 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它们的产生变化的共同特点?
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现在,我们分别对橡皮筋和橡皮泥施加一个力使它们发生形变,这两种物体的形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力弹力
课题
8.1力弹力
执教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三维
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概念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重点
对弹力概念的理解、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提、拉、推、压、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结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举例分析:
为了衡量力的大小,我们先来引入力的单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由于其在经典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就将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符 号:N表示。
引导分析得:前一种形变,当撤去外力后,物体会恢复原状,而后一种不能。
让同学归纳:外力大,形变大,形变主要体现在长度上。
请同学们来分 析弹簧的形变与外 力的关系--
越大越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体想要恢复原状,从而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判断物体受力时的形变方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

2.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用手挤压一个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及产生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力是什么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弹力的方向。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弹力的例题,如:一个悬挂的弹簧,当挂上一个重物时,弹簧会发生形变,求弹簧产生的弹力。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方向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定义。

2. 解释一下为什么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知识解决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弹力方向的判断上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 力 弹力教案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 力  弹力教案设计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讲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
课本小卡
教学过程
引入•新授•小结
教学内容
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有关力的基本知识,那么,力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究,气球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活动探究二:气球告诉了我们什么?
1.组织学生参与“轻松一刻---吹气球”活动。强调学生对气球变化的观察。
2.提出并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形变及弹性形变的基本理论。
(1)力对形变的影响: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成正比。
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
B.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C.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D.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2.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弹力
B.拉力不属于弹力.
C.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D.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一定能产生弹力.
3.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N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C)
A、4.2N B、4N C、3.8N D、无法判断
欣赏视频片段,思考问题。
1.分组讨论箭飞上天的原因。
2.阅码的重量。
1.分组观察所展示图片,分析箭头飞上天的真正原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8.1 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作用效果等。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了解弹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正确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绳子、挂钩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比如拉扯一张纸,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5. 示例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测量数据,记录不同力的大小。

2. 题目:请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

答案:弹力的产生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并且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弹力的概念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弹力是否相同,从而深入理解弹力的特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一、力 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一、力 弹力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探究兴趣,由学生实验自主探究感受力,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得出力的概念,分析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弹簧测力计教学中,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本节课内容贴切学生生活,学生大多能顺利掌握,由于时间限制,对简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没有深入探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没能得到升华,在第二课堂中,将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弹力
(一)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教学
反思
课题
一、力弹力
初备人
复备人
初备时间
复备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4.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原理
5.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阅读P46信息快递: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顾测物理课本重量。先估测,再测量。
学生观察并思考:纸团被弹走的能量是哪 来的?
是皮筋发生形变时具有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再概括其使用要点,体
现学生主体地位和
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力的作用的例子?
板书: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为了衡量力的大小,我们先来引入力的单位。英 国物理学家牛顿 ,由于其在经典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就将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 用符号:N表示。
力的单位:牛顿(N)
现在,我们分别对橡皮筋和橡皮泥施加一个力使它们发生形状的改变称为形变。这两种物体的形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
弹性形变
形变范性形变
板书:形变和弹力
还有那些物体能发生弹性形变?我们在使这些物体形变的时候,能有什么感觉?
学生:有力的作用
板书:这种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学生活动: 用尺子观察物体弹性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活动结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产生的弹力也就越大。
小组讨论:什么时候的力感觉和1N比较接近
举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近似等于1N
看书p47图。
点拨:一“看”、二“调”、三“测”、四“读”。
教师巡查并纠错
4、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师演示:用橡皮筋弹纸团
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小结:这种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成为弹性势能。
学生讨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问题:塑料尺子的弯曲程度随压力的增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按p45图8-3方法是塑料尺弯曲,改变 压力的大小,塑料尺子的弯曲程度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并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加深学生对弹力产生的条件:”发生形变时”的理解。
学生熟悉控制变量法
新课教学
教师设置问题: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复备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太阳的东升西落、动物的奔跑、植物的生长、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力,宇宙将是一个孤立的、无法相互联系的存在。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左右着宇宙万物一切活动的力。
板书:第八章力弹力
看书p44你能感觉到力吗?
如果把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而受到力的称为受力物体,那这些图中的施力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呢?
拓展: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的原理制成的,用它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3、力的测量
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 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根据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弹性形变越大的原理,制成弹簧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展示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步骤: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 程范围之内。(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力弹力
课题
一、力弹力
初备人
复备人
初备时间
复备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教 学目标
1.了解力是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表格设计能力
重点
1.弹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
难点
外力大小和物体形变大 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让学生感受重力单位,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结小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反思
6.了解范性形变
7.了解弹性势能
重点
1.弹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难点
1.外力大小和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教学环节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指导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
2.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处,若不在,应校正“0”点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分组活动:使用弹 簧测力计感觉1N到底有多大
用手拉住弹簧测力计的秤钩,沿弹簧的轴线方向拉开,使指针指到1N的位置,感觉1N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