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5~10 10~30
安全的有 300 规律的控 制出入口
安全出入 300
精选课件
25~30
限制
不鼓励通 过性交通
25
允许
不鼓励通
过性交通
二、国内城市道路分类
1940年代金经昌教授从德国带来了城市道路分级思想,但我国的 城市道路第一代分类方法至1960年代初期才形成。
1960年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编制的《城市道路设计准则》进行 草案将城市道路分为三级七类,改方法的最大的弊端是缺乏鲜明 的交通功能概念,强调路网平面艺术布局。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精选课件
一、外国城市道路分类
1942~1944年,艾伯克龙比在主持制定大伦敦规划中 首次系统的贯彻道路功能分类思想。1963年,柯林.布 卡南在专著《城市汽车交通》中明确提出道路网分级 组成的方法,并被英国、美国的《道路规划手册》采 用。
美国的汽车交通发达,城市道路分类极具代表性。表 12-1-1为美国城市道路详细分类及功能要求。
0.5~1
25~40
禁止(只 0.25 允许交通
产生点)
45~55
禁止
35~45 (两侧用 地安全开 发)
禁止
提供高速 服务,对 干道系统 同性能力 的补充
30~35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二、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 值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不 同规模的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对于路 网密度、机动车道数、道路宽度等技术 指标的建议值。
本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的载体。
12.1.1.2、4派生功能:城市道路派生功能包括:地下管线埋设、
通风、日照等空间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等。
12.1.1.3依托与引导功能:城市道路的依托与引导功能是道路作
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 起到引导作用。
1995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改规范对 城市道路的等级与功能、路网密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 成系统,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联系。一般情况下,规划人口超过 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的重要节点,对于路 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由于跨 河桥梁净空高或山城地形所形成的立体交叉口外,城 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流方向、公 交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 形式及其用地范围。对于道路交叉口形式的选择这一 问题,要明确认识道路上的立体交叉不是现代化交通 的标志,更不是城市中的点缀品,不能按照城市的规 模来确定立体交叉口的数量。
12.1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规0801 29 吴斐
二建政【道路】知识点汇总
市政公用1.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类)2.快速路——中央分隔、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全控制、单向不少于2车道、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3.主干路——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4.次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的功能。
5.支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服务功能为主。
6.快速路设计车速一一60-100 (km/h)、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7.主干路设计车速一一40-60(km/h)、应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8.次干路可设,支路不设中央分隔带9.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15年)、沥青碎石。
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
10.次高级路面——适用于城镇支路、停车场。
强度、刚度、稳定性都次于高级路面、建设投资少、养护费用多。
11.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与弯拉应变。
主要代表为:沥青混凝土,,,(2)刚性路面——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主要代表为: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结构组成:1. 垫层——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层位,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基层的强度稳定性与抗冻胀能力,扩散荷载应力。
2.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载车辆荷载的竖向力。
3.面层——直接同大气与行车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的作用。
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与高低温稳定性。
良好的平整度与粗糙度。
4.高等级路面——可有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组成。
5.垫层性能要求——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垫层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要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6.基层性能要求——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刚度、强度;不透水性好;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分类
我国城市道路根据道路在其城市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交通功能、沿线建筑及车辆和行人进出的服务频率,将其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大类。
1、快速路:是城市中有较高车速为长距离交通服务的重要道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主要对外公路。
设计车速80Km/h.2、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是城市内部的主要大动脉。
主干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设计车速50-60Km/h;Ⅱ级设计车速40-50Km/h;Ⅲ级设计车速30-40Km/h。
3、次干路:是城市中数量较为多的一般交通道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
次干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设计车速40-50Km/h;Ⅱ级设计车速30-40Km/h;Ⅲ级设计车速20-30Km/h。
4、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设计车速30-40Km/h;Ⅱ级设计车速20-30Km/h;Ⅲ级设计车速20Km/h。
二、根据我国现行道路技术标准,通常按路面的使用品质、材料组成类型及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将路面分为四个等级:1、高级路面:面层类型水泥混凝土,使用年限30年;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厂拌沥青碎石、整齐石块和条石,使用年限15年,适应高速、一级、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2、次高级路面:面层类型沥青贯入碎(砾)石、路拌沥青碎石,使用年限12年;面层类型沥青表面处治,使用年限8年,适应二级、三级公路;城市次干路、支路。
3、中级路面:面层类型泥结或级配碎(砾)石、水结碎石、其他粒料、不整齐石块,使用年限5年,适应三级、四级公路4、低级路面:面层类型各种粒料或当地材料改善土,使用年限5年,适应四级公路。
三、按力学特性路面分为:1、柔性路面,一般包括各种沥青路面、碎(砾)石路面、沥青加固土路面。
2、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不知道你满不满意。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服务道路
集散道路
巷道
-
-
2.5-1.5
1.5
3
2.5
5-3.5 1.5 -
≧2.5 2 2.5 2
5-2.5(单向) 1.5 -
≧2.5 2 2.5 2
表3 市区道路横断面基本布设类型范例
功能分类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服务 道路
集散 道路
巷 道
路型编号
主(1) 主(2) 主(3) 主(4) 次(1) 次(2) 次(3) 集(1) 集(2) 巷(1) 巷(2) 巷(3)
图5 次要道路(类型一)
图6 次要道路(类型二)
图7 次要道路(类型三)
图8 集散道路(类型一)
图9 集散道路(类型二)
图10 巷道(类型一)
图11 巷道(类型二)
图. 12 巷道(类型三)
表2. 市区道路规划单元设置尺寸表
单位:公尺
道路分类 设置需求
分隔带开口间距长 人行道宽
汽车道宽
混合车道宽 机车道宽
脚踏车道宽 公交车专用道宽 临近路口车道宽 中央分隔带宽 车道(快慢)分隔带宽 公交车停靠空间宽 上下车停车区空间宽 路边汽车纵向停车空间宽 路边机车横向停车空间宽
主要道路 (快速道路*)
• 四、服务道路
•
提供各小区或邻里单元至次要道路之信道,包括集散道路(供地
区性活动使用及连接次要道路与巷道)及巷道(供道路两旁建筑物人
车直接出入之道路)。
表1 市区各级道路空间分类特性表
道路空间分类设计特性
1.进出管制 2.行驶车辆 3.车道数(单向) 4.中央分隔带 5.车道(快慢)分隔带 6.机车道 7.路肩(注1) 8.路边停车(注2) 9.公交车专用道 10.公交车停靠站(注2) 11.人行道 12.脚踏车道 13.行人穿越设施 14.公共设施带
道路分级标准
道路分级标准道路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分级标准对于交通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分级标准是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道路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
道路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合理规划道路网络,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保障交通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城市内部连接各个区域的主要通道,其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
快速路是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速度高,通行能力大,主要用于城市快速通行和连接城市主要区域。
主干道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次要干道,其设计速度较快速路低,通行能力适中,主要用于城市主次干道的连接。
支路是连接城市各个小区域的道路,其设计速度较低,通行能力较小,主要用于城市内部的小区域通行。
二、乡村道路。
乡村道路是连接乡村各个村庄和农田的重要通道,其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一级乡村道、二级乡村道和三级乡村道三个等级。
一级乡村道是连接乡村主要村庄的主要通道,其道路宽度较大,路面平整,适宜机动车通行。
二级乡村道是连接乡村次要村庄和农田的次要通道,其道路宽度适中,路面平整度较一级乡村道低,适宜小型车辆通行。
三级乡村道是连接乡村各个农田和村庄的小路,其道路宽度较窄,路面平整度较低,适宜非机动车通行。
三、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连接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重要通道,其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一级高速公路、二级高速公路和三级高速公路三个等级。
一级高速公路是连接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主要通道,其设计速度高,通行能力大,主要用于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行。
二级高速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次要通道,其设计速度较一级高速公路低,通行能力适中,主要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连接。
三级高速公路是连接乡村和乡村之间的小路,其设计速度较低,通行能力较小,主要用于乡村之间的小区域通行。
道路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保障交通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道路分级标准,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管理与实务(城市道路工程,复习笔记)
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一、城镇道路分级城镇道路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应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并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应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2)主干路应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3)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的功能。
(4)支路宜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服务功能为主。
二、城镇道路技术标准我国城镇道路分级及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K311011-1。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一)按路面结构类型分类(见表2K311011-2)道路路面可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砌块路面三大类: (1)沥青路面面层类型包括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式和沥青表面处治。
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交通等级道路;沥青贯入式与沥青表面处治路面适用于中、轻交通道路。
补充解释:我国交通量划分为五级,分为特轻、轻、中、重、特重交通。
沥青贯入式(先石后沥青)○1整修和清扫基层;②浇洒透层或粘层沥青;③铺撒主要矿料;④碾压;⑤酒布沥青;⑥铺撒嵌缝材料;⑦再次碾压;⑧重复⑤⑥⑦两次;⑨养护。
沥青表面处治(先沥青后石)①备料;②清理基层及放样;③浇洒透层沥青④酒布沥青;⑤铺撒矿料;⑥碾压⑦重复④⑤⑥一次;⑧养护。
(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类型包括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适用于各交通等级道路。
(3)砌块路面适用于支路、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与步行街。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得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得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物得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得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得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得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得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得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得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得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得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得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与居住区规模得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就是解决居住区得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得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得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内得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得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得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就是按照当时大挂车得宽度设计得,现在一般小汽车得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得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方法
T 道 路 纵 横 RAFFIC & TRANSPORTATION
城市道路的功能分类方法
□ 秦 健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摘 要:按照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和所承担的城市活动的特征,可将其分为通过性道路、集散性 道路和地方性道路三类。优化现行规范城市道路分级体系,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交通性干路、集 散性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和交通性干路主要服务于长距离通过性快速机动交通,集散性干路 和支路分别服务于中等距离集散性慢速机动交通和短距离地方性慢速机动交通。同时,根据不同等级 道路功能定位、道路沿线用地性质和道路空间资源,合理和适度的满足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 求和各种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敷设需求。
美国是机动化交通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公路 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FHWA)出版的《道 路功能分类:理念、标准和过程》(Highway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Concept,Criteria and Procedures) 将 美 国 的道路分为干线道路和非干线道路两大类;对于干线道 路,又细分为主要干线道路和次要干线道路两类,再将 主要干线道路分为州际公路、其他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其他主要干线道路三类;对于非干线道路,又细分为集 散道路和地方道路两类,再将集散道路分为主要集散道 路和次要集散道路两类。干线道路、集散道路和地方道 路分别承担通过、集散和到达功能,服务于通过性、集 散性和地方性交通 [2-3](见图 1)。
城市道路分类标准
城市道路分类标准城市道路分类标准通常按照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道路分类标准:1. 按照道路功能分类:a. 交通性干道:主要承担城市交通的干道,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速度限制,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枢纽。
b. 交通集散道路:主要承担城市交通集散任务的道路,包括次干路、支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连接交通性干道和居住区、商业区等城市功能区,起到交通集散的作用。
c. 居住区道路:主要服务于居住区的道路,包括小区路、宅间小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较窄,限制车辆速度,方便居民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d. 商业区道路:主要服务于商业区的道路,包括商业街、步行街等。
这些道路通常较窄,限制车辆速度,方便人们步行和购物。
e. 景观道路:主要承担城市景观功能的道路,包括公园路、滨水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较宽,具有较好的绿化和景观效果,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2. 按照交通流量分类:a. 高流量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都很大的道路,包括交通性干道和商业区道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和保障交通安全。
b. 中流量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适中的道路,包括居住区道路和部分商业区道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需求。
c. 低流量道路:车流量和行人流量较小的道路,包括部分居住区道路和景观道路等。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限制车辆速度和保障步行安全。
3. 按照地理位置分类:a. 市区道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道路,通常是早期建设的老路,交通繁忙且路幅较小。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和保障交通安全。
b. 城郊结合部道路: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道路,通常是连接市区和郊区的交通要道,车流量较大且路幅较宽。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满足基本的交通需求。
c. 郊区道路:位于城市外围地带的道路,通常是新建的道路,车流量较小且路幅较宽。
这些道路通常需要限制车辆速度和保障步行安全。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它的功能和分类对城市的交通运输、商业发展、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功能和需求,合理划分和分类道路,以便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安全和便利。
下面将探讨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功能:城市道路作为交通运输的载体,具有交通功能,提供车辆行驶和行人通行的通道。
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应充分考虑到车辆和行人的需求,设有适当的车道、人行道、停车区等设施,保障交通运输的顺畅和安全。
2.经济功能:城市道路是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连接了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等不同的经济活动区域。
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可以促进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社会功能:城市道路是居民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人们通过道路去上班、上学、购物和娱乐等,道路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4.环境功能:城市道路的布局和设计应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合适的绿化和景观布置,增加道路的美观和宜居性。
道路的污染控制和噪声减少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1.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交通主要流量的运输任务。
主干道一般沿着城市中心线或者贯穿城市的重要交通走廊设置,宽度较大,车流量和交通速度较快。
2.支干道:支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中等道路,分布在城市的次要交通流量区域。
支干道连接了城市的各个行政区域和不同的功能区域,起到了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的作用。
3.次干道:次干道连接了支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通常是一些住宅区的主要道路。
它们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车辆速度较慢,主要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和商业设施。
4.居民区道路:居民区道路是连接住宅区内部的道路网络,主要服务于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它们宽度较小,车流量较少,行人通行设施完善。
5.步行街和人行道:步行街是为了方便行人而设立的专用道路,通常限制车辆通行。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一、城市道路的功能道路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
按其所处位置、交通性质、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它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
根据道路的不同组成和功能特点,道路分为两大类:公路与城市道路。
位于城市郊区及城市以外、连接城市与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称为公路。
而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称为城市道路。
作为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是在与它周围地区(空间)进行密切不断的联系中存在的。
因此,一个城市对外交通的运输是促使这个城市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
城市对外交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航空、水运、铁路、道路等交通运输。
而道路是“面”的交通运输,它比“点”和“线”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能够深入各个领域。
在城市里,道路交通的运输功能更加明显。
以汽车为主要工具的道路运输,无论在时间上或地区上都能随意运行。
一方面,道路运输在货物品种、运输地段、运距以及包装形式等方面有较高的机动性,迅速、准确、直接到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道路运输有快捷、舒适、直达家门、机动评价高、尊重私人生活等优点。
道路按空间论有四种功能:一是把城市各个不同功能的组成部分,如市中心区、工业区、居住区、机场、码头、车站、货物、公园、体育场(馆)等,通过城市道路连接起来,具有联系功能;二是把不同的区域,按用地分区,使其形成具有不同使用要求区域的区划功能:三是敷设各种设施的容纳功能;四是由城市道路网构成的城市美化功能。
把这些功能有机地组成,道路空间便有种种作用。
道路空间按作用可分为四种空间:交通空间、环境空间、服务设施的容纳空间和防灾空间。
城市的各个功能组成部分,通过道路的连接,形成城市道路网(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并表现城市建筑各个方位的立面,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组合的艺术。
《城市道路的分类》课件
管理措施
制定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 建立城市道路维护计划,定期进行道路检查和维修 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确保道路畅通和安全 推广绿色出行,减少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
维护保养
定期检查:对道路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维修保养:对损坏的道路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道路安全 清洁卫生:保持道路清洁,防止垃圾和灰尘影响道路使用 交通管制:对道路进行交通管制,确保道路畅通和安全
城市道路的分类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城市道路的概述
02
城市道路的分类
03
各类城市道路的特点
04
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 计
05
城市道路的管理与维 护
06
添加章节标题
城市道路的概述
城市道路的定义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 范围内,为满足城市 居民和车辆通行需要 而建设的道路。
城市道路包括城市 主干道、次干道、 支路、街巷等。
增加人行道和非机 动车道的宽度,提 高行人和非机动车 的安全性
优化人行道和非机 动车道的设计,提 高行人和非机动车 的通行效率
加强人行道和非机 动车道的维护和管 理,提高行人和非 机动车的使用体验
推广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人行道和非 机动车道的智能化 水平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公共交通是城市 交通的重要组成 部分,未来城市 道路的发展趋势 将更加注重公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辆,提 供车位信息,实现停车引导
智能环卫系统:自动清扫、洒水、 垃圾收集,提高环卫效率
未来城市道路的 发展趋势
绿色交通发展
电动汽车普及: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公共交通优先: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自行车和步行:推广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提高出行效率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道路功能分类
道路功能分类
如下是有关道路功能的分类:
1.交通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是以服务通过性和跨区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强调贯通性和机动性,设计时应以提升机动车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为主,其中快速路都为交通性道路,交通性道路可进一步细分为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性次干路。
2.生活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是以提供交通可达和生活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强调人的可达性和活动的舒适性,设计时应优先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功能,并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需要,以提升街道环境和地区活力为主,不应追求机动车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为优先目标,具体包括生活性主干路、生活性次干路和支路。
其中,滨水道路、步行街、公交步行街、自行车专用道和城市“绿道”均属于生活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根据沿街设施与道路空间的活动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等三种类型:
(1)商业道路,一般位于商业区内,沿街以大中型零售和餐饮设施为主。
(2)生活服务道路,一般位于居住区,沿街以中小型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设施为主。
(3)景观休闲道路,一般位于滨水区、毗邻大型绿地等城市特定区域。
第1页共1页。
道路分类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规定: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一、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二、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三、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四、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具体设计要求请见上述规范。
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其中: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高速公路:是具是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公路,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专用公路。
能适应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一般能适应ADT=10000~25000辆。
二级公路: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的干线公路、或运输繁忙的城郊公路,能适应ADT=2000~10000辆。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或县以上城市的支线公路,能适应ADT=200~2000辆。
四级公路:是沟通县或镇、乡的支线公路,能适应ADT<200辆。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宇文皓月依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取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该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该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依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取各类道路中的Ⅰ级尺度;中等城市应采取Ⅱ级尺度;小城市应采取Ⅲ级尺度。
有特殊情况需变动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分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该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依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城市道路分类的简要概述:1.交通类型根据交通类型,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交通干道、交通支路和居住区道路。
交通干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动脉,通常连接城市的主要区域或功能区,如商业区、办公区、机场、火车站等。
这些道路通常具有较宽的路幅和强大的交通容量,以适应繁忙的交通流量。
交通支路介于交通干道和居住区道路之间,通常连接交通干道和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地方。
这些道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居住区道路是为居住区服务的道路,通常较窄且只服务于居住区的居民。
这些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需要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需求。
2.道路结构根据道路结构,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分离式道路和混合式道路。
分离式道路是指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隔开的道路,通常采用中央分隔带或分隔栏杆来实现。
这种道路结构可以减少交通冲突和提高安全性。
混合式道路是指没有明确分隔带或栏杆的道路,不同方向的车流在同一车道内行驶。
这种道路结构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小的地区或短距离出行。
3.道路等级根据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是城市的主轴线,通常是长距离交通的枢纽,连接城市的主要功能区或出入口。
主干道具有较大的路幅和较高的交通容量,以适应大量的车流和人流。
次干道是城市的次要交通动脉,通常连接主干道和支路,覆盖城市的次要区域或功能区。
次干道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
支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通常连接次干道和居住区道路,覆盖城市的较小区域或地段。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但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休闲活动需求。
4.道路景观根据道路景观,城市道路可以分为景观大道和一般道路。
景观大道是指具有优美景观环境的城市道路,通常具有宽阔的道路、绿树成荫的街道、精美的建筑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等特点。
这些道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出行环境,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形象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按客货物不同特征、交通工具的不同性能、 交通速度差异等情况,将道路作功能划分, 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是对车与人“各从 其类、各行其道”的进一步诠释。 •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有专家指出,我国城市道 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四类。
• 城市道路分类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面 对的实际问题,各国都有一套自己的城市 道路分类方法和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多以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 来称呼,但其内涵与我国不同,各国之间 也有区别。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汽车交通 十分发达的国家,城市道路分类极具代表 性,道路分为:高速路和快速路、主干路、 次干路、集散道路、地方道路等五个等级。
主(1) 主要道路 主(2) 主(3) 主(4)
49~35 47~33 40~27 33~21
次(1)
次要道路 次(2) 次(3) 集散 道路 服务 道路 巷 道
1
1 1
4
2 0
0
0 0
0
0 0
2
2 2
2
2 2
0
0 0
2
2 2
2
2 2
41~31
34~25 27~19
集(1)
集(2) 巷(1) 巷(2)
市区道路层级区分成四种功能分类
• 一、快速道路 • 供穿越城市之通过性交通及供都会区内通过性交通使用之道路。 • 二、主要道路 • 供交通繁忙地区与外围重要市乡镇间连络之道路,并兼供穿越城 市交通使用;或连络都市内各分区间之干线道路。 • 三、次要道路 • 提供与邻近小区或乡镇或村里聚落间之连络道路,具连络主要道 路与服务道路之功能。 • 四、服务道路 • 提供各小区或邻里单元至次要道路之信道,包括集散道路(供地 区性活动使用及连接次要道路与巷道)及巷道(供道路两旁建筑物人 车直接出入之道路)。
3 5-3.5
1.5
2.5 5-2.5(单向)
机车道宽
脚踏车道宽 公交车专用道宽 临近路口车道宽 中央分隔带宽 车道(快慢)分隔带宽 公交车停靠空间宽 上下车停车区空间宽 路边汽车纵向停车空间宽 路边机车横向停车空间宽
1.25-2
1.5 3.5-3.25 ≧3 4-0.5 ≧0.5 3.5-3 2 2.5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2 2 1
2
0 1 2
0
0 0 0
2
2 0 0
2
2 1 2
23~18
19~14 15~10 12~9
巷(3)
0
0
0
0
1
1
0
0
1
10~7
图1 主要道路(类型一)
图2 主要道路(类型二)
图3 主要道路(类型三)
路(类型一)
•
美国在公路功能分类过程中发现,从土地使用 的密度和类型、街道和公路网密度、出行方式等 角度来看,城市和乡村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 依据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对地区的划分,将公路 所在的区域分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两大类,分 别按功能层次进行划分。按照公路功能分类的思 想,干线公路主要提供机动性功能,而地方公路 主要提供可达性功能,集散公路的功能介于机动 性和可达性之间。因此,里程较少的干线公路将 承担较多的运输量,而里程最多的地方公路仅承 担较少的运输量。
表2. 市区道路规划单元设置尺寸表
单位:公尺
道路分类 设置需求 分隔带开口间距长
主要道路 (快速道路*) 300(600*)
次要道路 100
服务道路 集散道路 巷道 -
人行道宽
汽车道宽 混合车道宽
4-1.5
3.5-3 (3.75-3.5*) 5-3.5
3.5-1.5
3.5-3 5-3.5
2.5-1.5
图6 次要道路(类型二)
图7 次要道路(类型三)
图8 集散道路(类型一)
图9 集散道路(类型二)
图10 巷道(类型一)
图11 巷道(类型二)
图. 12 巷道(类型三)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
• 道路横断面的构成要素依道路种类而异,其组成包含下列 各项规划单元。 • • • • • • • 一、车道:汽车道、机车专用道、公交车专用道。 二、分隔带:中央分隔带、车道(快慢)分隔带。 三、脚踏车道。 四、人行道。 五、路边停车空间。 六、排水设施。 七、公共设施带。 八、其它。
1.25-1.8
1.5 3.5-3.25 ≧3 1.5-0.5 ≧0.5 3.5-3 2 2.5 2
1.5 ≧2.5 2 2.5 2
1.5 ≧2.5 2 2.5 2
表3 市区道路横断面基本布设类型范例
道路规划单元数量(个) 功能分类 路型编号 中央 分隔 带 1 1 1 1 汽车 道 4 4 4 2 车道 分隔 带 2 0 0 0 机车 道 0 0 0 0 混合 车道 2 2 2 2 路边 停车 带 0 0 0 0 公交 车专 用道 2 2 0 0 公共 设施 带 2 2 2 2 人行 道 2 2 2 2 总宽度之范围 (公尺)
表1 市区各级道路空间分类特性表
道路空间分类设计特性 1.进出管制 2.行驶车辆 3.车道数(单向) 4.中央分隔带 5.车道(快慢)分隔带 6.机车道 7.路肩(注1) 8.路边停车(注2) 9.公交车专用道 10.公交车停靠站(注2) 11.人行道 12.脚踏车道 13.行人穿越设施 14.公共设施带 快速道路 有 各种汽车 2以上 有 无 无 有 禁止 有或无 禁止 无 无 立体 有或无 主要道路 部分 各种车辆 2以上 有 有或无 有或无 无 原则禁止 有或无 允许 路侧 路侧 平面或立体 有 次要道路 部分 各种车辆 2以上 有或无 有或无 有或无 无 可规划 有或无 允许 路侧 路侧 平面或立体 有 服务道路 集散道路 无 各种车辆 1或2 无 无 有或无 无 可规划 无 允许 路侧 路侧 平面或立体 有 巷道 无 各种车辆 1或2 无 无 无 无 可规划 无 无 有或混合 有或混合 ─ 有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