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分析:1.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他们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收入意味着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使居民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也推动了消费水平的增长。

3.物价水平: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具有直接影响。

物价上涨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水平下降。

相反,物价下降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促进消费水平的增长。

4.金融政策:金融政策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货币政策较为宽松,货币供应增加,居民的借贷成本可能会降低,促使他们更愿意借贷消费,从而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5.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一些人比较节俭,更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这可能会降低整体的消费水平。

而另一些人可能更注重享受生活,愿意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奢侈品或体验消费,这可能会提高整体的消费水平。

6.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使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导致消费水平下降。

例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消费信心和能力。

7.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影响。

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因此他们的消费能力可能更高。

此外,教育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消费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

8.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对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如果税收负担较重,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可能会下降。

相反,如果税收减轻,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水平可能会提高。

总结起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物价水平、金融政策、文化因素、社会福利制度、教育水平和税收政策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大就业促进政策、控制物价上涨、实施适度的货币政策、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等。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及维持物价稳定的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伴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

物价水平是判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标准尺度,更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

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影响,最后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物价水平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改善物价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国;物价水平;通货膨胀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攀升,通货膨胀的迹象已经显露。

自2007年开始,通货膨胀的趋势更加明显:先是成品油、钢铁及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现在已经演变为人民生活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其中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更是成为了人民关心的重要生活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物价水平不但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物价的的稳定也控制着一国财政与货币收支的平衡。

所以,对物价水平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分析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

物价稳定了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时常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

通货膨胀会首先影响需求的,一旦发生膨胀的话,人们的实际收入会下降,购买力下降,需求也会下降。

物价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准确把握物价波动趋势对于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物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

物价上涨在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仅仅是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一个较为明显的表象。

其实从1999年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就已经使得国内资源供给出现趋于紧张的潜在局势。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摘要】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消费种类、频率、水平、方式和习惯均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

不同的消费种类会带来不同的满足感,消费频率和水平则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消费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幸福感的产生,而消费习惯更是决定了个体长期幸福感的稳定性。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理性消费,平衡地考虑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实现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良性循环。

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幸福感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关键词】消费, 居民, 幸福感, 种类, 频率, 水平, 方式, 习惯, 综合影响, 理性消费, 平衡.1. 引言1.1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可以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

消费不仅仅是简单的购买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文化表达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消费方式、频率、种类、水平以及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

通过适当的消费,人们可以获得快乐、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参与感和认同感。

消费过度或无节制的消费行为可能会导致财务困境、焦虑和不满足感,从而降低个人的幸福感。

了解不同消费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消费种类、频率、水平、方式以及习惯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实现消费与幸福感的平衡。

2. 正文2.1 消费种类对幸福感的影响消费种类对幸福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消费种类会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购买体验类的消费品,如旅行、电影、音乐会等,能够带来更多的愉悦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这是因为这些消费种类能够带来新奇感和刺激,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购买物质类的消费品,如衣服、电子产品、家具等,虽然可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但研究发现这种消费往往只能带来短期的幸福感,并不能持续维持。

物价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物价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物价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价水平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指标,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物价水平的波动不仅会对居民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还会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价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首先,物价水平的上涨会直接冲击居民的经济状况。

当物价上涨时,居民的购买力会受到压缩,导致他们无法购买到原本可以负担得起的商品和服务。

例如,当食品价格上涨时,居民的食品支出将增加,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减少,如教育、医疗和娱乐等。

这种经济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陷入经济困境,无法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其次,物价水平的波动还会对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当物价上涨时,居民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收入无法跟上物价的增长。

这种焦虑和不安会增加居民的压力,影响他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压力下,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此外,物价水平的波动还会对居民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当物价上涨时,居民的消费能力受限,他们可能会减少外出就餐、旅游和社交活动等。

这将导致居民与他人的接触减少,社交圈子变小,社会交往的机会减少。

长期下来,这将影响居民的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此外,物价水平的上涨还会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当物价上涨时,居民可能会减少对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的购买,转而选择更便宜但营养价值较低的食品。

这会导致居民的饮食质量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

同时,物价上涨还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升,居民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无法及时就医或接受必要的治疗。

这将进一步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物价水平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物价上涨会冲击居民的经济状况,增加居民的经济压力,限制他们的消费能力。

同时,物价上涨还会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健康状况。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稳定物价水平,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费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给人带来了乐趣和快感。

但是,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一、消费可以提升幸福感消费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满足感,例如购买心仪已久的物品时,人们可以得到实体的满足感;而当人们和家人、朋友外出吃饭、看电影或去旅游时,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上的满足感。

消费也可以体现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购买新的工作服或电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得到职业上的成就感。

从这些方面来看,消费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二、消费有一定的限制然而,消费的幸福感是有一定限制的。

随着消费的增加,人们会逐渐习惯所获得的物质财富和舒适生活,消费对于幸福感的提升也就逐渐减少。

当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进一步消费所带来的增长就逐渐降低了,甚至可能存在负面效应。

此外,过度的消费也可能带来精神负担和生活压力。

人们过多地关注消费,会导致过度竞争和不必要的压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三、不同类型的消费对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消费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研究发现,对于一些物质财富,比如高档汽车和珠宝等,消费的重要性并不同于购买日常用品和食品等必需品。

虽然这些物品都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愉悦感,但高档消费往往是基于外在的压力和对身份和地位的追求,对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削弱幸福感。

四、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人价值观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

对于一些人来说,物质消费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感价值、社交关系等非物质价值,因此可能不会因为物质上的欲望而去增加消费,从而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但是过度的消费可能带来压力和负面效应。

个体的价值观和需求也是影响消费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引言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而收入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关系1.1 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较高收入使得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并提供更多选择自主权。

这些因素有助于增强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1.2 收入增长速度对幸福感影响除了绝对水平外,相对于个体以往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也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个体往往对生活更加满意,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这是因为快速增长的收入能够满足个体对于改善生活状况和实现个人目标的需求,从而提升幸福感。

二、影响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因素2.1 社会经济背景因素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受到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背景包括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地区差异等。

研究发现,受过较高教育和从事高薪职业的人群往往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强烈的幸福感。

此外,地区差异也是影响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2.2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包括相对贫富差距、社会比较心理和社会认同等。

研究表明,相对贫富差距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低。

此外,社会比较心理和社会认同也会影响居民对于自身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

三、建议3.1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为了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这可以通过加强税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教育公平等途径实现。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

3.2 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与影响中国的物价水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物价水平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的物价水平自开放以来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

特别是近些年来,受到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物价指数一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幅。

2024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物价水平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稳定。

在具体商品方面,食品、燃料、服装、住房等方面的价格波动较为明显。

尤其是食品价格,受到天气、自然灾害、供给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波动较为频繁。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住房价格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二、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对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财政政策的支出与节约都会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

2.国际因素: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等对中国的进口价格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的物价水平。

3.需求因素:消费需求的增加,投资需求的增加等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需求过热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4.供给因素:生产成本、供给短缺等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尤其是在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供给短缺时,物价水平会出现波动。

5.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都会对需求、供给等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物价水平。

三、中国物价水平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1.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加重社会不公平。

2.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水平,尤其是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3.社会稳定:物价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通货膨胀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对社会造成一定冲击。

4.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稳定与否对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

我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走势及对策分析

我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走势及对策分析

我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走势及对策分析
一、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价的变化也同样明显。

目前,我国的物
价水平处在一个变化的现状中,总体而言是有所上升的,处在不断上升的
趋势中。

二、物价水平的现状
从我国2024年至今的物价水平来看,物价水平在近几年一直处于持
续上升的趋势,其中2024年和2024年两年的物价水平是比较稳定的,2024年的物价水平则开始有所上升,去年物价的上涨也比较明显,2024年,物价的上涨也有所加剧,几乎处于持续走高的态势。

从行业来看,商品零售价格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也持续增加,而
交通等部分物价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特别是交通物价的上涨给人们
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三、物价水平的走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一直处于上涨趋势,尤其是过去几年,物
价的上涨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的改变,以及资源供应价格的上涨,这些因素对物价的上涨都有较大
的影响。

四、物价对策分析
1.抑制物价上涨的投资规模
控制物价上涨的关键在于抑制投资规模,这要求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
措施,加强对投资规模的管控和审查,引入金融政策工具,加大财政支出,降低贷款成本,以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上升,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3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和9.6%。

这表明,我国居民的购买力得到了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也随之上升。

其次,从居民消费结构上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的比重逐年向服务类消费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食品和衣着三大类消费品的比重从2008年的69.7%下降至45.3%,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娱乐和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品的比重由30.3%上升至54.7%。

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增强了对服务类消费的需求。

再次,从居民消费品质上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消费品质稳步提高。

以汽车消费为例,2019年全国汽车销量为2569.5万辆,较上年增长3.3%。

这表明,我国居民对于汽车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品质的要求也在增加。

此外,在其他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品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最后,从居民消费群体上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

例如,70后、80后、90后和0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消费方面的需求和口味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城乡居民、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教育水平等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因此,在制定相关消费政策时,需要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际状况正在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正在从实物消费转向服务类消费,同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多元化。

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加强消费品质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物价水平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

物价水平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

物价水平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引言:生活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而物价水平作为生活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生活水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和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能力和经济活力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物价水平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一、物价水平对生活成本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直接决定了生活成本的高低。

当物价上涨时,生活成本也随之上升。

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从而降低了生活水平。

高物价会导致生活费用的增加,人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需要花费更多的钱。

例如,食品、住房、交通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的日常开支增加。

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和娱乐等,进一步降低了生活水平。

二、物价水平对消费习惯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促使人们调整其消费习惯。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可能会减少购买昂贵的商品和服务,转而选择价格较低的替代品。

这种消费习惯的调整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供需关系,改变市场的格局。

此外,高物价还可能导致人们削减与社交活动和娱乐相关的开支,导致社会交往水平下降。

这些调整将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质量。

三、物价水平对家庭收支的影响物价水平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收支,进而影响到生活水平。

当物价上升时,家庭所消耗的物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家庭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这导致人们的收入被消耗得更快,生活负担变得更重。

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高物价会使他们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改善生活的机会。

四、物价水平对经济活力的影响物价水平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物价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其利润空间。

这可能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和招聘,进一步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同时,高物价还会降低人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导致市场需求下降,进一步冲击经济活力。

另一方面,物价水平的稳定与可预测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关于中国物价水平的分析

关于中国物价水平的分析

关于中国物价水平的分析一、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价格水平是指经济体中产品和服务平均价格的测量,衡量物价水平的标准有三个:GDP平减数、CPI、PPI。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CPI指数,每一时期同一篮子产品和服务的支出与基期一篮子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进行比较,支出的变动就是CPI指数。

1980年~2010年我国物价指数与变化率大值为1994年的124.1,最小值为1999年的98.6,经计算平均值为105.6887。

从变化率来看,年度物价指数的变化率波动比较大,最大达到24.1%,最小为-1.4%,平均变化率为5.83%。

据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CPI指数与其变化率处于高的吻合的状态,而且从变化率的变动曲线上来看更能看出我国CPI走势的不平稳性。

从上图的变化走势可知,1980~1983年我国的CPI处于一种快速下降时期,1984~1988年我国的CPI处在一种快速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后出现急剧下降,到1990年达到谷底。

再有从1991年到1994年我国的CPI指数直线上升到达顶峰,随后急转直下,增长率由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9年的-1.4%。

从1999年以后,我国的CPI指数就处在一种平稳波动上升的趋势。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物价水平的关系1978年到1992年的十五年我国历经三次经济周期,GDP和物价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即物价高涨时,GDP增长缓慢;当物价稳定后,GDP增速加快;这说明在这三次周期中物价成了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导致这一经济现象与我国长达15年的价格改革有关,价格改革导致了我国长期短缺的计划商品价格在改革后迅速上涨,使得经济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可以看出这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完成,价格无法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杠杆。

1992年后,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反映。

1992年我国物价增幅从3.4%快速蹿升到6.2%,增速快了近一倍。

在物价的刺激下1992年经济增长比1991年也快了5个百分点,达到14.2。

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

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

中国5年物价对比表1.简介中国的物价水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物价水平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对比5年间的物价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就中国5年间的物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从整体趋势、不同品类、地区差异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2.五年物价总体趋势首先,我们来看一下5年间中国的物价总体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整体上涨的态势。

其中,2017年CPI为100,而2022年CPI为109.2,累计涨幅为9.2%。

这表明中国的整体物价水平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3.不同品类的物价变化接下来,我们将对比不同品类的物价变化情况。

首先是食品类物价变化。

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食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

特别是鲜菜、猪肉、牛肉等生鲜食品的价格上涨最为显著。

而鸡蛋、大米等主粮类食品的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其次是日常用品类物价变化。

洗涤用品、纸品等家庭日用品的价格上涨不明显,而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再次是服装类物价变化。

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服装价格整体上涨,尤其是高档品牌服装的价格上涨较为明显。

最后是交通和通讯类物价变化。

油价、公共交通价格等交通费用整体上涨较为明显,而通讯费用的价格波动较小。

4.地区差异的物价变化除了不同品类的物价变化外,中国不同地区的物价也存在一定差异。

以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为例,5年间的物价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线城市的物价水平整体较高,且涨幅相对较大;二线城市的物价水平和涨幅次之;而三线城市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涨幅也相对较小。

这与城市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5.物价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物价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的生活成本也相应增加。

尤其是在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物价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物价上涨也会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稳定和社会发展。

中国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探究

中国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探究

,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03
促进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
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应加
强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家庭和睦、子女成才,提
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06研究不足与展望研 Nhomakorabea不足之处
缺乏全面性
现有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未能全面 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以及未能充分考 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此外,探究中国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还有助于 提高公众对幸福感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社会和 谐与稳定。
02
文献综述
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
幸福感定义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和感受,包括情感、认知和目标等多个方面。幸福感是一 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测量方法
幸福感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自我报告法、生理指标法、心理指标法等。其中,自我报告法是最常 用的一种,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收集个体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
教育程度对幸福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可能 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强的自我 实现能力,从而感到更加幸福。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就 无法获得幸福感,他们可以通过其他 途径来获得幸福感,例如良好的人际 关系、宗教信仰等。
05
研究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论
总体幸福感与生活 满意度较高
调查问卷
通过设计包含多个问题的问卷,以收集受访者的幸福感、生活 满意度、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信息。
随机抽样
在多个城市和地区进行随机抽样,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以得出 研究结论。

物价上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物价上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物价上涨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近两年来,物价上涨直接影响百姓生活,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帮助其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是现实而紧迫的重大民生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一、物价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第一,持续且逐月扩大的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老百姓把银行作为保险箱大部分结余收入存放于此,一求安全。

二求增值。

但是,今年以来随着居民消费物价持续增涨,银行存款已进入负收益时代。

负利率对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普遍有所下降。

第二.物价上涨导致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

民以食为天,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恰恰是食品价格,它直接影响到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食品涨价直接导致这些低收入家庭中的多数,在名义上,由小康再度降入温饱阶段。

对低收入家庭来讲,物价的上涨带来的影响较大。

因为,在这一部分家庭中食品占主要支出的大部分,而此轮由粮食拉动的物价上涨,虽然涉及生活必需品方面,即便看起来幅度不大,但是也会使得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压力,甚至有些贫困家庭基本生存条件也受到影响.食品的支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肉、蛋的消费支出不得不减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压力增大。

虽然政府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但是尚不能完全弥补因物价上涨带来的收支缺口。

实际上,部分低收入家庭感觉到价格上涨基本抵消了这部分收入的增加。

物价上涨还使一些低收入者沦落到“衣食有忧”的地步。

第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使低收入群体贫困程度加剧物价上涨使低收人群体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消费能力相应降低,贫困程度加剧.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进而滋生仇富心理,产生新的不和谐因素。

第四,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农民消费雪上加霜。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占总消费商品较大比重、农村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农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的主要原因。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联分析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联分析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联分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居民收入水平是两个最为核心且密切相关的指标。

CPI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而居民收入水平则是指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

本文将对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物价指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货币供应量、生产成本、需求与供应关系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时间的变动趋势。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往往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而生产成本的增加也会反映到商品价格上。

此外,需求与供应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水平。

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就业市场的情况、劳动生产率、社会保障政策等。

就业市场的好坏决定了居民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动工资的增加。

此外,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也会对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影响。

三、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联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居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消费支出相应增加。

如果居民的收入水平无法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他们将面临购买力下降的风险,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反,如果居民收入水平增加速度快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他们的购买力将增强,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四、政府调控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政府在促进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过快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以保护居民的购买力。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货币政策调整、监管市场竞争等。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就业的政策、提高教育水平等来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五、案例分析: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联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居民收入水平呈现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消费越多人生就越幸福吗研讨报告

消费越多人生就越幸福吗研讨报告
忽视其他价值:消费主义强调物质追求 ,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其他重要的价值, 如人际关系、健康和家庭等
产生不满和焦虑:由于追求不断更新和 升级的物质生活,人们可能永远无法满 足,从而产生不满和焦虑
PART.4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消费 主义,既要注重物质生活质量 的提高,也要关注其他方面的
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 关系是复杂的,既存在正向关系

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 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 物质追求和其他方面 的价值追求,提高整 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 感
PART.5
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我们已经对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 值得未来的研究。例如
消费与心理健康:消费主义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未来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探索消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消费行为来改善心理 健康
PART.6
总结
通过对"消费越多,人生就越幸福吗"这个问题的研讨,我们深入了解了 消费与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消费主义的利弊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消费主义,注重平衡物质追求和其他方面的价值追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消费与心理健康、消费者行为、可持续消费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关系,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启示
反向关系
消费与幸福感的关系
然而,更多的研究表明,过度消费与幸福感 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以下是一些原因
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增大:容易产生 财务焦虑和压力 购买过多的商品和服务可能导致人们忽 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方面:如人际关系 、健康和家庭等
消费主义追求不断更新和升级:导致人 们永远无法满足,从而产生不满和焦虑

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的关联性分析

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的关联性分析

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的关联性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和便利,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生活水平越高,社会幸福感就越大。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心理角度和社会角度分析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的关联性。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各种物质需求。

例如,有更好的住房条件、更高品质的饮食、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

这些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人们在物质层面上获得满足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幸福。

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唯一影响社会幸福感的因素。

心理角度也在这一关联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外,人们在追求幸福感的同时也要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的社会幸福感不仅与物质生活水平有关,还与个体的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有密切关系。

这意味着即使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人们仍有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幸福感,因为幸福感的来源不仅仅在于物质。

此外,社会角度也需要考虑到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的关联性。

一项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度与个体的社会幸福感息息相关。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的物质享受增加,还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

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和对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然而,也不能忽视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一些可能的冲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例如,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可能需要更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

因此,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总能带来社会幸福感的增加。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消费的多少以及消费方式都会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本文将围绕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展开探讨,探究消费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幸福。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体现在物质层面。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常常与其消费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经济状况好的人更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消费,他们能够买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这种情况下,消费会直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名牌包包、享受一次豪华的旅行、装修一个温馨舒适的家等等,都会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提升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满意度。

当消费超出个人经济能力范围时,就可能带来经济负担和压力,反而降低幸福感。

在物质层面上,适度的消费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若是过度消费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还体现在心理层面。

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带来了快乐和满足感,这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购物可以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能够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适度的消费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当消费成为一种依赖或逃避现实的手段时,就可能造成消费成瘾和心理问题,最终削弱人们的幸福感。

消费在心理层面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双刃剑,只有适度消费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消费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层面。

人们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常常会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和互动,这有助于构建社会关系和增强社会归属感,对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和家人朋友一起购物、一起享受美食、一起参加社交活动,都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消费成为一种攀比和攀权夺利的手段时,就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最终降低居民的幸福感。

消费在社会关系层面对居民的幸福感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的双重影响。

消费对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也包括社会关系层面和环境社会责任层面。

近几年物价的上涨趋势及分析

近几年物价的上涨趋势及分析

近几年物价的上涨趋势及分析信通12班黄义棚学号:2011210346林莘杰学号:2011210347宋建成学号:2011210348调查时间:2012年4月底调查范围:学校附近超市、农贸市场通过调查研究,对物价的上涨情况有所了解,为把握物价发展情况提供依据。

一、我国最近几年的物价走势情况CPI(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它是物价水平的一种反映,我国自2008年到现在的CPI走势图如下:从走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物价水平除了在2009年有所下滑外,其他时间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并且目前物价任然具有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物价现在正不断地创造着新高。

2009年2月到10月物价有所下滑,自2009年以后,物价一直处于上涨状态,并且在2011年6月达到了最高值6.4%,同期的食品价格上涨率达到了14.4%。

如此高的增长率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阻碍,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得当,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打环境下取得良好健康的发展。

以猪肉价格为例,我国最近几年的猪肉价格可谓农产品价格涨势中的“领头军”,下面是近几年的猪肉价格走势图:在2009年的物价回落之前,猪肉价格最高为17.16元/公斤,而在这之后,猪肉的价格就一直处于上涨状态。

2011年,猪肉价格首次突破了20元/公斤。

现在,猪肉的价格仍然继续上涨,4月30日全国的猪肉价格最高达到了26.8元/公斤,最低也达到了24.4元/公斤。

对于物价上涨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53.3%的人表示目前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但仍可承受”,39.7%的人则表示已经难以承受。

这仅仅是猪肉的价格,其实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大小小的食品以及日用品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的价格都在上涨,而且较前几年上涨了不少。

这些东西的价格上涨幅度一旦过大,人们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就会很大,这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危害。

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变得愈发强烈。

物质消费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追求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人们对于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不同观点。

本文将探讨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物质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通过购买所需的物品和服务,人们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例如,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或者享用一顿美味的餐点,都能给人带来短暂但明显的满足感。

此外,物质消费也为人们带来享受生活的机会。

例如,通过购买旅游产品,人们可以走出家门,探索世界的美妙,增加人生阅历,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幸福感。

然而,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只有正面的一面。

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的物质消费可能反而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物质消费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经济压力。

当个人和家庭在追求物质享受时不断增加开支时,往往会因为财务压力带来焦虑和困扰,从而削弱了幸福感。

其次,物质消费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对追求更多物质富裕的欲望不断升级。

这种追求并不能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反而可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欲望循环,导致消费者变得更加不满足,进而降低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物质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还受到个体特质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态度、需求和价值观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人对物质消费不感兴趣,更加关注精神满足和人际关系,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对物质消费的看法和追求。

在一些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物质消费被视为社会地位和幸福感的重要标志;而在一些强调简约和精神追求的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满足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物质消费对幸福感存在着一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物质消费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提高短暂的满足感,并为人们创造享受生活的机会。

然而,过度的物质消费可能导致经济压力和不断升级的欲望,削弱个体的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四川大学刘曦南北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幸福感并未有明显提升,在最新的世界幸福感调查中仅排第90位。

与此同时,人民对与高物价的感受越来越深,当今社会对高物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的去理解这些现象,本文对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进行了一些了解,并尝试着对物价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幸福感;物价一、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的话题。

评价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对于人,应当肯定他的社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里,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心理学家Keyes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1]。

如果要阐述得通俗点的话,可以参照法国小说家雨果的名句:“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这是基于社会和谐的社会幸福感来源。

当然,还有其它来源:如基于主观体验的主观幸福感和基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幸福感[2]。

心理学家也做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上述的来源中,主观幸福感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了经济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

研究也发现,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在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

在说到收入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想到一个词——物价。

二、现实关系众所周知,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前提。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幸福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财富视为决定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作为量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是不是幸福感也愈加强烈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科技日报》2014年3月19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3000美元(2万人民币)左右存在着一个转折点,人均GDP 超过这条线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

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不能再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了,而必须开始考虑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的其他因素[3]。

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Myers提出的“拐点理论”。

即,个人的财富与其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个拐点:在贫穷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水准时,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相关就消失了,而人权、社会平等等指标的影响便开始增大。

确实,在之前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国民幸福指数经历了先升后降,我们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幸福感处于下降时期的情况,下图是一份通过GNH方法计算得出的1990-2010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图[4]:可以看到在2000年附近,我们的幸福感经历了一次大的波动,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0.05的水平波动,结合当年的物价水平和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国民幸福感中来自物质生活需求的部分已经基本满足。

那么,我们是否符合拐点理论达到了拐点呢?我们先不去考虑我们是否达到了2万元,让我们把目光放在我们的实际收入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到2009年,我们的实际收入从3950元涨到6770元。

近两倍的涨幅,一个看起来很鼓舞人心的数据。

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高收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物价,在有时候物价涨幅甚至高于收入涨幅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人均收入该怎么看?在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不升反降,再结合到我国国民幸福感的下降,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下降到底是到了拐点还是另有原因?再来看一些数据,在今年刚刚发布的首部中国民生调查蓝皮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生活压力,58%的居民表示物价上涨是主因,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涨感受最为明显,另外还有41.1%的居民认为是家庭收入过低。

与此同时,今年盖普洛公司的一份全球幸福感的调查中,中国仅位列90。

下面同样是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高GDP 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物价水平也同样在增长。

2010年10月份CPI 同比超预期增长4.4%,11月份到5.1%,12月下降到4.4%,到2011年1月份再次上涨到4.9%。

央行报告显示,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完全到达理论上的拐点,而高物价确实是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为什么高物价对我们的幸福感会有这样的影响呢?很显然,高物价让我们的财富缩水了。

“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社会竞争加大,连中产阶级都感到缺乏幸福感,有压力”、“物价猛涨、收入不涨,等于老百姓收入在下降。

”[6]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感的基础,当高物价来临,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高,读书贵,就业难”、“住不起,读不起,生不起,吃不起”。

当居民的抗风险能力下降,居民的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幸福感变得更加遥远也就理所当然了。

此外,在“高增长高物价”的情况下,如果财富分配机制不合理,容易出现穷人补贴富人的情况,贷款人会比存款人有利。

又由于存款人多是挣工资的普通居民,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进一步拉低居民的幸福感[6]。

当然,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高物价让我们的收入缩水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切实的增长,比起之前的“米票”、“油票”时代已经好了太多,这也是我们现在不可否认的幸福感来源之一。

而且,现如今物价水平正以良好的态势进行发展。

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中,物价太高或太低都不行,物价需要与经济增速区间相匹配。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讲话时提出,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年份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GDP 增长率(%)12.7 14.2 9.6 9.2 10.4 9.3 7.7 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1.5 104.8 105.9 99.3 103.3 105.4 102.6 102.6向[7]。

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与经济增速匹配的合理区间,考验着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我国的物价水平已经慢慢温和。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3年,我国CPI继续保持了2.6%的温和上涨,同年GDP 增速为7.8%,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7.3%,财政收入增长1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6]。

2014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 同比上涨2.3%,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生产领域通缩迹象明显,PPI 同比下降1.8%。

在未来一段时期,总需求缓中趋稳、通胀预期减弱、翘尾因素降低和粮食丰收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8]。

总体来看,目前的经济走势符合中国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的特性,既是前期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也为结构调整所要求[7]。

而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推动加强居民的收入与保障,进一步带动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三、结果与讨论从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幸福感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正比增长到之后的下降,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当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

而近年来,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凸显。

而之前也提到,如果在高物价水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同时,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

若此时高物价导致购买力下降则会进一步拉低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而高物价恰恰会导致职业竞争的愈发激烈,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在意识到高物价对幸福感的影响之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通胀是有一定经济规律的,物价与国民的幸福指数之间有一定关联度,但绝不是一对矛盾。

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职责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应该切实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要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导向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过度竞争为代价单纯追逐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的旧有模式,逐步建立与人们幸福感、满意度提升高度融合、高度一致的新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并注重二次分配的公平性。

做好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强调公平正义、改善公共服务。

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干预措施,摆正公平与效率关系,努力建立以机会公平为基础、分配公平为重要内容、制度公平为基本保障的制度体系。

要从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不断调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人们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采取有效对策,提升幸福指数,推进和谐社会发展[9]。

参考文献[1]Keyes.C.L.M.Social well -being.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8,61:121-140.[2]蒲德祥.幸福感的基础理论、测量及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1).[3]邢丽娜.幸福去哪儿了:透过大数据看幸福[N].科技日报,2014-03-19.(7).[4]张会平.ARMA模型视角下的国民幸福指数分析[J].经济论坛,2011-08.(8).[5]刘晶晶、张惠.幸福指数VS物价指数[N].中国商报,2011-03-08.(2).[6]唐一平.物价的合理区间是多少[N].经济日报,2014-10-08.(5).[7]胡迟.物价温和变化态势基本确立[N].中国经济导报,2014-04-15.B(01)[8]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物价呈温和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N].上海证券报,2014-08-19.A(03).[9]应焕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政策思路[OL].浙江社会学,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