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

的关系

四川大学刘曦南北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国民的幸福感并未有明显提升,在最新的世界幸福感调查中仅排第90位。与此同时,人民对与高物价的感受越来越深,当今社会对高物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去理解这些现象,本文对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进行了一些了解,并尝试着对物价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幸福感;物价

一、幸福感

我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的话题。评价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对于人,应当肯定他的社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里,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家Keyes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1]。如果要阐述得通俗点的话,可以参照法国小说家雨果的名句:“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这是基于社会和谐的社会幸福感来源。当然,还有其它来源:如基于主观体验的主观幸福感和基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幸福感[2]。心理学家也做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上述的来源中,主观幸福感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了经济因素。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研究也发现,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在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在说到收入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想到一个词——物价。

二、现实关系

众所周知,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幸福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财富视为决定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作为量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是不是幸福感也愈加强烈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科技日报》2014年3月19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3000美元(2万人民币)左右存在着一个转折点,

人均GDP 超过这条线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不能再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了,而必须开始考虑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的其他因素[3]。

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Myers提出的“拐点理论”。即,个人的财富与其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个拐点:在贫穷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水准时,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相关就消失了,而人权、社会平等等指标的影响便开始增大。

确实,在之前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国民幸福指数经历了先升后降,我们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幸福感处于下降时期的情况,下图是一份通过GNH方法计算得出的1990-2010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图[4]:

可以看到在2000年附近,我们的幸福感经历了一次大的波动,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0.05的水平波动,结合当年的物价水平和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国民幸福感中来自物质生活需求的部分已经基本满足。那么,我们是否符合拐点理论达到了拐点呢?我们先不去考虑我们是否达到了2万元,让我们把目光放在我们的实际收入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到2009年,我们的实际收入从3950元涨到6770元。近两倍的涨幅,一个看起来很鼓舞人心的数据。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高收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物价,在有时候物价涨幅甚至高于收入涨幅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人均收入该怎么看?在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不升反降,再结合到我国国民幸福感的下降,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下降到底是到了拐点还是另有原因?

再来看一些数据,在今年刚刚发布的首部中国民生调查蓝皮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生活压力,58%的居民表示物价上涨是主因,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涨感受最为明显,另外还有41.1%的居民认为是家庭收入过低。与此

同时,今年盖普洛公司的一份全球幸福感的调查中,

中国仅位列90。下面同样是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高GDP 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物价水平也同样在增长。2010年10月份CPI 同比超预期增长4.4%,11月份到

5.1%,12月下降到4.4%,到2011年1月份再次上涨到4.9%。央行报告显示,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完全到达理论上的拐点,而高物价确实是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为什么高物价对我们的幸福感会有这样的影响呢?很显然,高物价让我们的财富缩水了。“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社会竞争加大,连中产阶级都感到缺乏幸福感,有压力”、“物价猛涨、收入不涨,等于老百姓收入在下降。”[6]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感的基础,当高物价来临,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高,读书贵,就业难”、“住不起,读不起,生不起,吃不起”。当居民的抗风险能力下降,居民的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幸福感变得更加遥远也就理所当然了。此外,在“高增长高物价”的情况下,如果财富分配机制不合理,容易出现穷人补贴富人的情况,贷款人会比存款人有利。又由于存款人多是挣工资的普通居民,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进一步拉低居民的幸福感[6]。

当然,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高物价让我们的收入缩水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切实的增长,比起之前的“米票”、“油票”时代已经好了太多,这也是我们现在不可否认的幸福感来源之一。而且,现如今物价水平正以良好的态势进行发展。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中,物价太高或太低都不行,物价需要与经济增速区间相匹配。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讲话时提出,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GDP 增长

率(%)

12.7 14.2 9.6 9.2 10.4 9.3 7.7 7.8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上年

=100)) 101.5 104.8 105.9 99.3 103.3 105.4 102.6 1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