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菲律宾华人华侨是指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或者拥有华人血统并居住在国外但与菲律宾有着亲密联系的人群。
这一群体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但随着时代的演变,他们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也在发生改变。
在文化属性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底蕴丰富,跨越了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多个领域。
他们在华人传统的家庭文化中,注重家族和亲情,尊重长辈和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更加开放和自由,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学习和吸收了许多菲律宾本土娱乐文化,例如菲律宾舞蹈、歌曲等,并加以创新和演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另外,许多华人华侨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经济实力对当地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身份认同方面,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演变。
在菲律宾历史上,华人华侨往往被视为被压迫和边缘化的群体,其身份认同与菲律宾社会主流文化存在较大的隔阂。
但在当前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华人华侨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为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参与到当地的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
他们逐渐融入当地主流文化和社会生活,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华人华侨加入到了虚拟社交网络中,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与遍及全球的华人华侨网络社区保持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文化联系和身份认同。
总的来说,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海外华人的多元化时代,华人华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同时在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兼收并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身份认同。
这种多元文化和身份的交融和互动,不仅丰富了华人华侨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让他们更加融入了当地社会和国际社会中,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 侨居异地, 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
华侨文化载体是华侨, 他们借助于探亲、书信, 与家乡保持联系; 有的回国办实业、教育、医院及其他福利慈善事业, 影响或改变当地文化景观或结构, 同时也将本土文化流布侨居地。
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特殊文化, 称为华侨文化。
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 应是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
华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 生活在国外, 但根又在祖国, 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习俗、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有着深厚的本根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 又深受侨居地文化浸染, 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 加以创新, 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 华侨文化具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源头, 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 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
但对国内某一地域文化来说, 它又是这个文化系统在海外的延续和空间占用, 如岭南文化在海外所拥有华侨群体和地域即为岭南文化一部分。
蜚声海内外的广东侨乡各地办的侨刊, 到1987 年多达107 种, 堪为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
对于它产生的故土一方, 华侨文化同样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 无论在土地利用、聚落建筑、语言文字、习俗、服饰, 乃至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 都有异于当地文化或深深嵌入后者之中。
这是外来文化在当地移植或变异的结果。
广东五邑、梅州、潮汕侨乡所耸立的大量西式建筑, 星罗棋布于海南, 雷州半岛的橡胶、热带作物种植园, 以及各地方言的夹带英语、马来语等, 无不显示华侨文化的中西合璧风格。
海外华侨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也决定了华侨华人文化同样具有多重特性。
华侨华人文化在异域生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性和当地性的双重特性。
一方面,由于受到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影响而出现的变异现象,表现出对居住地社会文化的适应,从而体现了对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涵化与认同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区别性;另一方面,则在内涵、形式、形态乃至深层的价值观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从而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渊源性以及与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华侨华人研究报告华侨华人指的是离开自己祖国,定居在他国并保留中国国籍或中国血统的人群。
华侨华人在国际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华侨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民众出海寻觅新的贸易机会。
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商品带到海外市场,在当地繁荣了贸易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选择留在他国,成为华侨。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经历了动荡的时期,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浪潮。
这些华侨华人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经济机会,纷纷到东南亚、美洲和欧洲等地定居。
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许多华侨华人是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创办了众多成功的企业。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经验和技术,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在某些领域,例如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硅谷地区,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展现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华侨华人往往以勤劳和自律的工作态度著称,为所在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
华侨华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是独特的。
他们通常保留着中国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为所在国家带来了多元化和包容性。
许多华侨华人积极在所在国家参与公益和社区活动,为本地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华侨华人经常保持着与祖国的联系,通过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友谊。
然而,华侨华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可能会导致身心困扰。
一些华侨华人也面临着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此外,华侨华人在海外定居,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和促进华侨华人和祖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这可以通过简化签证程序、提供商业支持和教育资源等方式实现。
其次,社会应该尊重和接纳华侨华人的文化和信仰,避免歧视和偏见。
最后,华侨华人自己也需要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联系,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华侨华人作为跨国一族,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其科技创新、经济贡献和文化传承,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了解。
文昌华侨
文昌华侨一、华侨定义1、何为华侨文化?国内华侨问题问题研究专家普遍认为,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侨居异地,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是海外华侨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海外华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表现。
二、文化的渊源1、侨文化在海外,但它的根在中国。
2 社会群体,虽然生活在国外,但故土又在祖国大陆,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厚的本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有深受侨居地文化侵染,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并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华侨文化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性质和特点,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
3、我国第二大海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烟波浩淼海面。
充沛的阳光和丰富的雨水赋予它一片旖旎的热带、亚热带风光。
这个海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首先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让海南岛拥有了地域文化底色;其次是历代汉民族的开疆辟土、行政建置、戍边屯田,使其文化在海南岛传播扩散,一移民和感染凡方式为主,先西后东、县沿海后内陆、先平地后山地地扩散与整合,使海南岛呈现出了多元文化色彩;第三是历代王朝贬嫡朝臣的进入,又给海南岛带来了可以概括为“矢志不移的爱国之情、始终不忘国家百姓的儒学精神、超越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的平等思想、冰雪之操与旷达之怀”的贬嫡文化与精神,使儒、佛、道等中华文化在海南岛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和升华;第四是海南华侨文化的作用、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殖民文化的渗透、使中华文化、海南文化得到了更广范围的交流与结合。
正因为多种文化先后以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方式长期在海南岛开拓与影响,并经过相互间的碰撞融合与推陈出新,才在这块热土上整合生成了一种具有质朴、诚信、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及海岛性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海南文化,它是海南华侨文化的主要母体之一。
三、海南华侨文化形成1、海南是中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有300多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关于华人文化的内涵及与族群认同的关系
关于华人文化的内涵及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庄国土近20年来,海外华人在经济和科技上获得较大的成功,华人作为移民或移民后裔的群体,也在近5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仅就华人族群及其赖以存在的华人文化的承传变异及其原因作一简要分析,籍以探讨华人族群的发展趋势。
一严格地说,“华人”这一概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
”为了与中国本土人民区别,在大陆习惯上常在华人前面冠以“海外”。
近20年来,“华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与其相关的“华人文化”或“华族文化”亦成为关注的热点。
只有对这些概念作明确界定,才能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讨。
笔者认为,“华族”(Ethnic Chinese group)这一概念虽与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相关,但这一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有别于后者,甚至可以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与后者明确界限。
当以“民族”(Nation,People,Ethnic groups)的内涵来理解“华族”并进而推导“华族文化”和“华人文化”内涵时,常导致对其政治、文化、族识等的争议,其原因就在于“民族”这一概念具有多重规定性,一般来说,民族指的是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但这种共同体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时空时,其内涵规定性常因使用该概念者的主观强调而显示出一定区别。
如: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从人种和血缘关系方面界定“民族”的自然属性;社会学文化学者强调文化是具体民族群体行为特性的概括;政治学则从国家形态方面界定民族,强调的是民族的政治属性,这时候的“民族”(Nation)与“国族”(state nation)甚至“国家”(state)等同,其成员即国民(National)。
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该“人们共同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即最初的群体以人种和血缘为纽带,在此基础上发展起以共同群体心理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特征。
体验华侨文化,弘扬华侨精神
体验华侨文化,弘扬华侨精神作者:罗燕芬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4期华侨文化是中国人在近代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的同时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异域,在侨居地形成以中国认同取向、以儒家思想为价值体系核心,同时兼容吸收异域文化而形成的,是一种既包含有中华文化成分,又吸收侨居国文化成分的综合文化。
华侨文化是“侨”字号学校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刻认识华侨文化特质,通过学生自主体验传播华侨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华侨文化的文化特质在不同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华侨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1. 自强不息的奋斗文化。
先侨们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坚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吃苦耐劳、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为屹立异国他乡不懈奋斗。
2. 敢为人先的创业文化。
海外华侨华人凭借自己不甘落后,敢闯敢试,敢走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又一片新天地。
他们创办公司、企业,或开设中餐馆、服装厂,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力量。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拼搏努力,积累了较丰富的物质财富。
3. 救亡图存的民族团结文化。
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需求,决定了救亡图存的民族团结文化成为革命时代的最强音。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华侨反对封建帝制、支持革命、捐资助饷,捍卫共和并为民主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孙中山先生由衷地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
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的民族团结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揭露日本侵华暴行,争取国际援华,通过创办战时侨报,宣传文化救亡等,激发侨胞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4. 报效祖国的爱国爱乡文化。
“落叶归根”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令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对祖(籍)国的特殊感情,有着对祖国和家乡割舍不掉的情结。
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
试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试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作者:李宝贵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征服一个民族,必先征服其文化,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认同、传承、弘扬本国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给每一个中华儿女络上了中国印,即使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出了国、移了民,但他们骨子里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仍显而易见。
孝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叶落归根是中华文化深层次的意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海外华人华侨对宗族和祖先的认同就是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反映。
他们在海外拼搏、创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华侨精神,在发迹后对家乡、国家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上世纪若贝尔奖得主赛珍珠在她的小说《大地》当中所描写的一位叫王龙的中国农民形象,让西方世界为之动容,而这种动容背后的秘密就在于王龙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对于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中华文化铸就了他们的血脉精神,使得他们永远不会忘怀自己家乡和国家。
关键词:华人华侨;中华文化;基因;精神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8-0197-01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就以皿天全方罍的回归来说,它就是海外华人华侨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下做成的一件大事。
它的回归是当今中国强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也见证了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丹心热血。
中国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环境中发展,需要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需要对海外华人华侨身上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进行研究,争取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持和贡献,本文试图简要分析华人华侨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1.守望相助,共同致富的华侨精神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
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中文的博大精深,充满着神秘和美妙。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外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越来越重要。
同时,海外的文化融合也在加速进行,如何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又不失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和传承呢?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作为海外华人华侨,我们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语言文字、思想哲学、文艺美学、礼仪道德、宗教信仰、传统医学等方面。
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系统。
这是中国人民历经千百年积累的智慧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海外华人华侨在移居海外的过程中,很多人面临的是生活和文化习惯的大幅度变化。
有的人因为语言障碍,自身文化素养的原因,对于中华文化了解甚少,甚至不认可或不自觉地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中华文化价值不高,而只是反映了我们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和传承有待提高的地方。
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一是保持文化认同。
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生活中,文化认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慰藉。
只有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才能保持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是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了解中华文化,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不仅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更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和品味。
三是促进跨文化交流。
只有了解对方文化,才能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交往,促进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传承的途径文化传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掌握语言和文字、学习传统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等。
首先,中文的掌握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在海外,很多海外华人华侨由于生活环境和工作的需要,没有机会学习中文。
如果不了解中文,就难以理解中文的诗歌和文化内涵。
因此,我们需要从小抓起,重视中文的学习。
可以加强中文教育,开设中文学校、中文角等教育活动,鼓励孩子和年轻人多接触中文。
其次,学习传统文化也很重要。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等。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离开祖国前往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各国的一员。
然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海外华人华侨仍旧保有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传承意识。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一、华人华侨与中华文化传承海外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随着海外华人和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海外华人和华侨的深入融入当地社会,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与演变。
海外华人华侨不仅把中华文化传给了外国人,也在向外国文化“借”了不少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海外华人华侨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
即便在外国,华人华侨也始终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它在异国落地生根。
二、华人华侨如何传承中华文化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海外华人华侨通过自己成立的华人社团等组织团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华人华侨子孙了解中华历史和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感受。
如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人文化研究学院、美国的华美协进社、澳大利亚的澳华文化协会等组织。
2. 语言的传承华人华侨在海外讲中文是他们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
海外华人会在家庭里或者学校里传授中文,让子女能够流利地讲中文。
此外,一些华人社团和学校也会开设中文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普通话和中文技能。
3. 艺术的传承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开设各种传统艺术班,让华人华侨子女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华艺术。
比如美国旧金山弦按音乐学校传承二胡、阮等民乐;加拿大魁北克市华夏艺术中心则传承民间舞蹈、音乐等。
三、海外华人华侨为中华文化传承带来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闻道有先,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为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仅开设各种文化类活动、创办中文学校,而且还积极参与海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各国友人了解懂得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海外华人华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我们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中国最辉煌的时期距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对于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在各个领域的影响至今依旧在持续着。
海外的华人和华侨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模样。
在海外,华人华侨们遇到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即使在如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可以推动文化发展。
而海外的华人华侨则是中国这种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对于很多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他们自身所遭受的文化冲击其实不少。
他们在外国拥有一定的地位,可以尝试成为外国的一部分,但同时也需要扮演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他们不仅要忙于自身事业或学业,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给大众。
这一过程有时候是很漫长的,需要很多人的努力。
首先,他们需要学习语言。
华语虽然在全球拥有很高的地位,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形式各异,甚至连汉字都不一样。
因此,在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言成为了一种关键因素。
然而,单凭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复杂而普遍存在的现象。
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艺术、文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
华人华侨在海外和本地居民一同生活并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要努力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达给他们。
此外,还有很多华人华侨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在海外寻求发展和超越自我,并通过不同方式在传播传统文化。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双语出版书籍,以更容易为本地民众所理解的方式改编和介绍中国古代文化。
还有一些华人华侨可能会组织艺术展览、文艺演出以及演讲,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努力即使面临着重重困难也在海外学子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体而言,海外华人华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了予中国宝贵的支持。
关于华侨文化的文件
关于华侨文化的文件华侨文化是指华人在海外移居定居后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它是华人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社会背景。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关于华侨文化的问题。
一、历史背景:华侨文化的形成与华人移民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出海谋生的传统,而近代以来的政治动荡、经济困境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促使大量华人选择离乡背井,到海外寻求生计。
他们在异国他乡坚持并传承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
二、文化特点:1. 语言,华侨在海外往往使用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学习并使用当地语言。
这种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和融合。
2. 饮食,华侨文化中的饮食习惯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又吸收了当地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特点。
例如,中餐馆、夜市和华人超市等都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宗教信仰,华侨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多样,既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中国传统宗教,也有当地宗教的影响。
宗教活动成为华侨社群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4. 节日庆典,华侨社群保留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并在海外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他们也融入了当地的节日庆典,形成了独特的华侨节庆文化。
三、文化传承:华侨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教育,华侨家庭注重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子女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培养对祖国的情感和认同。
2. 社区组织,华侨社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传统技艺培训等,以促进华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学校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设有华文学校,为华侨子女提供中文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4. 文化交流,华侨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通过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影响与贡献:华侨文化对于海外华人社群和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1. 经济贡献,华侨在海外经商、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双边贸易和投资合作。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文化传承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与文化传承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迁移到海外。
这些移民往往带着他们的家庭、语言和文化,他们在海外建立了华人社区,并成为了海外华人的象征。
这些华人一直试图保持与他们的根源文化的联系,并在他们的后代之中传递这种文化。
华人在全球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美洲。
其中最大的华人社区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
华人社区在这些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角色,并为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华人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华人是文化的护卫者和传承者。
在海外,他们面临着诸如语言隔阂、文化冲突等种种问题,但是他们仍然在海外尽一切努力保持他们的中国文化。
海外华人社区一直存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海外华人面临的文化冲突,而这些文化冲突也通常是他们希望保持中国文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尽管如此,海外华人社区中也有许多人很成功地融入了中西文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海外华人在保持中华文化的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华人社区中的许多文化团体都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海外,包括诗歌、音乐、书画、戏剧和武术等。
这些社团为海外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练习中国文化的场所,也为他们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机会。
华人在保持他们的文化方面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方法。
例如,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使得海外华人能够访问和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旅游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承还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
中国政府一直支持海外华人在中国文化方面的努力。
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扩大了对华文化教育和传承的支持,如中文教育、中国文化交流项目和孔子学院等。
总的来说,海外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并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跨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推动,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了贡献。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
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与文字:华侨华人通常会保持对华文的使用,这是他们与中华文化最直接联系的方式之一。
不仅是口语方面,华侨华人中的许多人也会学习中文的书写,以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2. 创新与传承:在创新中传承。
华侨华人通常通过将自己在外国的经验与中华文化的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式,如华人音乐、舞蹈、美食等。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外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
3. 社区组织与文化活动:华侨华人通常会主动参与各种华人社区组织和文化活动,如宗乡会馆、学校、文化协会等。
通过这些组织和活动,他们可以与其他华侨华人互相交流、分享文化资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 文化教育与信仰传承:华侨华人通常会注重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包括传授中文、传统文化知识等。
此外,许多华侨华人也会积极参与宗教信仰的传承,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种信仰也与中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5. 归国与交流:部分华侨华人会选择回国定居或定期回国,参与国内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这种回国经历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并与国内的人民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总的来说,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是多样而丰富的,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持,也包括创新和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
通过语言、创新、社区组织、文化教育、信仰传承、归国交流等途径,华侨华人能够在异国他乡中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华人华侨的基本定义
华人华侨的基本定义
华人华侨指的是具有华裔血统的人,无论其身处何地。
华人指的是在中国以外
的地方出生或居住的华裔人士,而华侨则是指居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华裔人士。
这两个术语用来描述华裔人群的身份和归属感。
华人华侨群体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庞大,并且具有多样性。
他们可以拥有不同的
国籍、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
华人华侨从不同的动机和背景下离开中国,有些是为了求学、工作或经商,而有些则是逃离不利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环境。
华人华侨在海外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学
习新的语言,并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他们也常常保持着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联系,维护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对于华人华侨来说,保持与中国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常常参与中国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投资和慈善等领域,为促进中外交流作出贡献。
此外,华人华侨还经常在与中国有关的事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华人华侨不仅仅是一群具有中国血统的人。
他们也是各自所在
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享有与当地国民相同的权益和义务。
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华人华侨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充满活力且富有贡献的群体。
他们作为具有中国
血统的人,既保持着与中国的联系,又为所在国家和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人华侨的定义应该从广义上讲,理解和尊重其多样性,并认识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多元和复杂的。
华侨的意思解释词语
华侨的意思解释词语华侨是指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也称为海外华人或华裔。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社区,保持着中国文化和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华侨是中国的重要人才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海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华侨的视角来解释一些词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华侨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一、“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是华人的一句名言,它强调家庭和谐是成功的关键。
华人认为,一个家庭的和睦关系可以带来吉祥和成功。
因此,他们注重家庭教育,重视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在海外,华人通常会组织家庭聚会,庆祝传统节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此外,华人还注重社会和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信仰,与人为善,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以诚相待”“以诚相待”是华人的一种处事原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
华人认为,只有建立起诚信的关系,才能在商业和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
在海外,华人通常会与自己的同胞合作,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注重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以此来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和支持。
三、“务实”“务实”是华人的一种处事态度,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华人认为,只有实践和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成果和成功。
因此,他们注重实际行动,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在海外,华人通常会选择实践可行的计划,注重实际效果,避免空谈和虚浮。
同时,他们也注重学习和创新,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敬老尊贤”“敬老尊贤”是华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强调尊重年长者和有才能者的重要性。
华人认为,年长者和有才能者都是社会的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注。
因此,他们注重对年长者和有才能者的关爱和敬重,在家庭和社会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海外,华人也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和社会贡献力量。
五、“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是华人的一种团结精神,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侨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海外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侨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融合了所在国的文化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侨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侨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1. 侨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侨文化是指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区中形成的,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侨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侨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侨文化也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了精神寄托,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实践目的1. 了解侨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 调查侨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状况。
3. 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侨文化。
四、实践内容1. 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实践调查对象为海外华侨华人社区,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实地考察(1)考察地点:某城市华侨华人社区(2)考察内容:了解社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社区组织等情况。
3. 问卷调查(1)问卷设计:针对侨文化传承与发展,设计相关问题,包括侨文化认知、传承现状、发展需求等。
(2)问卷发放与回收:在华侨华人社区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4. 访谈(1)访谈对象:社区负责人、华侨华人代表等。
(2)访谈内容:了解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需求。
五、实践结果与分析1. 侨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1)大多数受访者对侨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认为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2)侨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区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社区内设有各种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
(3)侨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一定困境,如年轻一代对侨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传承人才匮乏等。
11华侨华人史绪论
泉州洋楼
泉州华侨习俗 送顺风
泉州华侨习俗 脱草鞋
泉州华侨习俗 引水魂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华侨出国史 第二章华侨对侨居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三章 排华运动 第四章 中国封建政府的侨务政策 第五章 华侨与辛亥革命 第六章 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卓越贡献 第七章 近现代华侨在祖国大陆的投资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侨务机构和侨务政策 第九章 新中国的侨务政策
二、华侨华人史课程开设的意义 2、华侨华人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 分。 3、华侨华人史是中外关系史、中外交通 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华侨华人史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 义教育的好教材 5、华侨华人史福建地方历史的特色。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有1000多万 人,占全部的1/4强。 20世纪末,泉州有620多万的海外华侨华人, 其中 90% 居住在东南亚。泉州的归侨、侨眷 有300多万人,占福建省归华、华眷的50%以 上,占泉州市总人口的 50% 左右。 1990 年泉 州市的139个乡镇中75%是重点侨乡。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侨民的理论 所谓华侨华人问题,在国际法上是属于移民 问题的范畴。 移民的定义 1)移民是以移居为目的的人口流动。 2)移民的迁徙必须具有一定的距离。 3)移民必须在迁入地居留一定时间。 4)作为社会现象的移民要有一定的数量。 移民:以移居为目的的,具有一定距离和 一定数量并在移入地定居下来的的迁徙人口。
一、华侨华人的概念
“华侨”一词最早出现于1883年郑观应给 李鸿章的“禀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为招商局 与怡和太吉订合同”呈文中称:“凡南洋各 埠华侨最多之处,须逐渐布置,亦派船来 往。”之后,他多次在文章中使用“华侨” 一词。(收编在《盛世危言后编》) 在清朝的官方档案里,关于华侨的记录不 多,大多仍然用“华人”“华民”。《清实 录》中最早使用“华侨”一词是在光绪十年 (1884年)朝廷颁布的一道命令里。
侨捐文化的界定
侨捐文化的界定海外华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其中既有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传统的农业文明,由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性情感、宗法血缘关系等自在的文化要素构成,还有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主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由理性、信息、科学、规则、契约、平等、创造性、主体性等自觉的文化要素组成。
当然这两种文化一直作为一种矛盾张力存在于华侨华人文化之中,并且成为推动华侨华人文化进一步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
从文化的创造方式来看,文化是由一个族群,包括氏族、部落或民族所创造。
而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文化的累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文化的变异性在文化累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华侨文化将在中华文化的累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后现代文化精神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扬弃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某种极端性或专断性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老一代华侨不同的是,新移民大多以追求优裕的生活和自身发展为目的,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这不同于近代华侨那种效忠祖国、落叶归根的观念。
他们想方设法积极参与、融入主流社会,尽管这当中存在许多障碍,但加入当地国籍,落地生根,谋求发展是新移民出国的主要动机。
凭着新移民的刻苦耐劳,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所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精神正是契合了世界人类所追求的文化模式,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魅力正在突显。
事实上,新移民的注入同时也将中国社会正在转变的主导性文化精神的理念融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
中国海外移民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海外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的中国母体文化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成为一股力量,正影响着中国及世界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吸收一切为我所用的世界优秀文化,重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意义。
介绍侨乡文化青少年
介绍侨乡文化青少年侨乡文化是指华人在海外定居后,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包含了华人移民的历史、传统习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语言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侨乡文化承载着华人移民的历史。
华人移民的波及范围广泛,早期的移民大多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乡背井。
他们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海上航程,融入了当地社会,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习俗。
这些历史经历和移民故事,形成了侨乡文化的基石,让青少年们能够了解自己祖辈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的精神。
侨乡文化体现了华人独特的传统习俗。
无论是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还是清明节的祭祖仪式,都是华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习俗凝聚了家人团聚、祭祖敬神的情感,让青少年们能够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活动,青少年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传承和发扬侨乡文化。
侨乡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
华人移民的宗教信仰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也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这些宗教信仰在侨乡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给华人移民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形成了华人社区的凝聚力。
青少年们通过参与宗教活动,能够感受到侨乡文化的宗教氛围,增强自己的宗教认同感。
侨乡文化还体现在华人的饮食文化和语言习惯上。
华人移民在海外往往保留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如中餐的烹饪方式和食材搭配。
同时,华人移民也会在当地融入了一些当地的食物和烹饪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混合风味。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华人对故乡美食的怀念,也是青少年们了解侨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华人移民也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如方言的使用和一些特有的词汇。
这种语言习惯让青少年们能够感受到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侨乡文化是华人移民在海外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承载着华人移民的历史、传统习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和语言习惯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侨乡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和文化,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认同,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侨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侨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主题:侨文化传承与发展
教案目标:
1. 了解侨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认识侨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3. 弘扬侨文化精神,传承和发展侨文化。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入班会主题,询问学生对侨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呼唤他们对侨文化的认知、感受和体验。
2. 探究侨文化(10分钟)
讲解侨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侨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传承性。
3. 侨文化的重要地位(1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介绍侨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包括侨民对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贡献,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侨民在国外的生活和传承侨文化的努力。
4. 侨文化的精神内涵(15分钟)
探讨侨文化的核心精神,如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并通过相关故事和例子向学生展现侨文化的精神内涵。
5. 传承与发展(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侨文化,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这节班会的内容,提出自己对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和反思。
7. 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心得体会,鼓励他们从自身立场出发,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侨文化。
教学反思:
1. 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和讲解,提高学生对侨文化的了解程度;
2.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侨文化,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 侨居异地, 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
华侨文化载体是华侨, 他们借助于探亲、书信, 与家乡保持联系; 有的回国办实业、教育、医院及其他福利慈善事业, 影响或改变当地文化景观或结构, 同时也将本土文化流布侨居地。
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特殊文化, 称为华侨文化。
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 应是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
华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 生活在国外, 但根又在祖国, 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习俗、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有着深厚的本根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 又深受侨居地文化浸染, 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 加以创新, 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 华侨文化具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源头, 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 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
但对国内某一地域文化来说, 它又是这个文化系统在海外的延续和空间占用, 如岭南文化在海外所拥有华侨群体和地域即为岭南文化一部分。
蜚声海内外的广东侨乡各地办的侨刊, 到1987 年多达107 种, 堪为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
对于它产生的故土一方, 华侨文化同样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 无论在土地利用、聚落建筑、语言文字、习俗、服饰, 乃至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 都有异于当地文化或深深嵌入后者之中。
这是外来文化在当地移植或变异的结果。
广东五邑、梅州、潮汕侨乡所耸立的大量西式建筑, 星罗棋布于海南, 雷州半岛的橡胶、热带作物种植园, 以及各地方言的夹带英语、马来语等, 无不显示华侨文化的中西合璧风格。
海外华侨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也决定了华侨华人文化同样具有多重特性。
华侨华人文化在异域生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性和当地性的双重特性。
一方面,由于受到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影响而出现的变异现象,表现出对居住地社会文化的适应,从而体现了对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涵化与认同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区别性;另一方面,则在内涵、形式、形态乃至深层的价值观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从而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渊源性以及与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华侨华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保留并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照搬,也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原貌,而是一个根据华侨华人生存发展需要而进行筛选、取舍和调整的过程。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从形式上以及内容上与华侨华人族群生存发展需要相符合,与居住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保留和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因其中华性而将华人文化简单地等同于中华文化,从而不合时宜地在华人居住国公开宣扬和传播中华文化。
当然,也能因为当地性或本地化进程的加快而否认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
第二,华侨华人文化的当地性是华人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而且由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有被西方列强殖民的经历,因此,这种当地性是在当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渗透、冲击下逐渐生成的。
第三,华侨华人文化中的中华性与当地性处于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中。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许会出现中华性逐渐式微的境况,迄今为止,中华性至少在华侨华人文化中居主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明显。
比如,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灌输传统伦理道德价值思想”,认为“传统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是华族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应获得振兴与继续发扬”;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虽然冠以“亚洲价值观”之名,但仍可看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刻烙印。
华人华侨与中国关系的时代变迁中华母体与海外华侨华人唇齿相依, 休戚相关。
祖( 籍) 国的强大昌盛, 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 使海外中华儿女感到欣慰和自豪, 也由此而带来新的机遇和期望。
20 世纪, 海外华侨华人群体, 身在异乡, 根在中国, 他们与中华母体同兴衰, 共荣辱, 相互之间的互动影响作用, 其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主要表现反映如下:( 1) 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 清王朝又腐败无能, 国家濒临灭亡边缘。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最初在海外创立中国第一个民主团体/ 兴中会0, 其成员大部分是华侨, 后来改为/“同盟会”, 华侨仍然是其重要的支柱力量。
1911 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呼唤/振兴中华, 得到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 约有1/ 3 是华侨。
中山先生誉赞: “华侨是革命之母”。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虽未能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 也未能给海外华侨提供支持和后盾, 但是, 却为中国的进步, 打开了闸门。
( 2)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进行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推翻帝、封、官三座大山进程中, 许多华侨积极参加, 他们的英雄壮举, 爱国事迹, 光照人间, 永载史册。
特别是抗日期间, 有大批海外爱国华侨青年从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老挝和印尼等地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等。
到1939 年在延安的归侨就有300 多人, 在人民解放军中归侨将帅就有25 位, 他们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部队的高级归侨领导成员。
其中有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新马归侨叶剑英元帅, 红军最早的参谋长印尼归侨朱云卿, 海军司令、菲律宾归侨叶飞上将以及陈永芹( 新马) 、黄登保( 菲律宾) 、钟嘉华( 印尼) 、曾镜冰( 泰国) 、王业熹( 新马) 、李子芳( 菲律宾) 、钱学森( 美国) 、唐铎( 俄罗斯) 、林影( 泰国) 、林有声( 新马) 、陈青山( 新马) 、许更生魂( 新马) 、吴克之( 新马) 、方方( 泰国) 、冯( 美国) 、庄田( 新马) 、卢胜( 新马) 、王耀华( 泰国) 、叶松盛( 印尼) 、符路( 新马) 、林滔( 印尼) 、赖石昂( 泰国) 、曾生( 澳大利亚) 等。
( 3)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进行了50 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8 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 年增长了20 倍, 国民收入增长10 倍,“两弹一星”以及“神舟”宇宙飞船的研制成功, 使中华母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国际威望影响扩大, 加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加速提高,共同唤醒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4) 新中国的中央政府,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调整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解决了华侨华人双重国籍问题, 着眼于海外华侨华人的/ 长远0和/ 根本0 利益, 营造有益的生存环境, 拓展在海外的发展空间。
日益得到有关国家的共识和赞同, 获得广大华侨华人的拥护和认同。
( 5) 祖国的强盛和对侨胞的负责精神, 成为海外华侨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50 年来, 分别在50、60、70 年代, 接待安置了来自马来亚、印尼、缅甸以及印支三国的大批归难侨, 仅1978年, 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 就接待安置从越南回国的难侨达20 万人。
到本世纪末全国的归侨人数约为80 万人。
( 6) 新中国50 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大规模的建设, 巨大的市场, 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劳力, 丰富的资源, 雄厚的技术力量, 充满活力的进出口贸易, 为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和运作空间。
近20 年来引进外资中约有60% ~ 70% 是来自海外华侨华人和港台资金。
( 7) 中华母体与海外华侨华人在人才智力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双向交流。
中国大陆、台港地区约有二三百万新移民和留学生定居海外, 为海外族群注入新生力量。
同时, 建国以来, 有上10 万人的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国来华支援现代化建设。
其中著名科学家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钱三强、钱伟长、陈宗基、王大珩等就是杰出代表。
本世纪中国的主要领导人物十分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 毛泽东赞扬爱国侨领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周恩来一贯肯定“华侨是爱国的, 进步的”; 邓小平盛称“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 江泽民论断海外同胞是“中华民族资源宝库”; 朱镕基称: “世界各地华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经典名言, 即是对海外同胞本质主流的高度评价, 又是对百年来海外华侨华人为所在国和祖( 籍) 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定论。
广东华人华侨文化风情特色一、建筑景观特色建筑作为一种最直观文化符号, 是一种动态和充满时代感的文化。
有赖于华侨引进西方建筑文化, 广东城乡建筑景观才大放异彩, 为其他省区所不及。
骑楼是地中海沿岸建筑, 20 世纪初, 广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
广州最早出现骑楼在20 世纪20 年代, 据研究是由西方殖民者和华侨从东南亚同时传入的, 很快由广州传播至全省各地, 尤以珠江三角洲和沿海、沿江城镇为普遍。
据林琳博士统计分析, 广东现今21 个地级市, 拥有骑楼城镇密度最高的是汕头和潮州(017 座/ 千km2 ) , 次为佛山、广州、江门、汕尾、中山、揭阳、东莞、云浮、深圳等, 为014~017 座/ 千km2 ; 再次为东莞、肇庆、梅州、韶关、茂名、湛江, 为013~014 座/ 千km2 ; 最低为河源、惠州、清远、阳江( < 013 座/ 千km2) ; 这与广东华侨祖籍分布格局有某种相似之处, 亦即两者成正比。
潮汕、五邑和海南文昌作为华侨集中地, 拥有骑楼的城镇密度最大, 粤西、粤北山区则较少[17 ] 。
骑楼具有上楼下廊、前店后宅, 与街道相连, 既遮风雨日晒, 又方便交易等特点, 与广东商业文化发达相一致, 故具有强大生命力, 留存至今。
由于华侨数量、区域商品经济水平差异, 侨乡骑楼平面类型多, 有单开间、双开间和多开间等。
如台山、开平城镇骑楼多为双开间并联组合而成, 沿河或沿路摆布, 风格多样, 既有中国传统式屋顶, 更多的是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式、南洋式等, 规模大、空间阔、立面雄伟气派, 异彩纷呈, 突出中西文化结合特色。
而内地非侨乡如粤北、西江、桂北一带骑楼, 数量少, 类型单调、规模小、体量轻, 屋顶多为中国宫殿或民居式。
笔者在广西贺州镇所见, 骑楼通道宽不过115 米, 仅容2 人通过, 说明传统文化在当地占优势。
(骑楼可作为小镇建筑景观主体)二、作物景观特色土地利用或作物栽培作为最基本文化景观, 也是广东华侨文化空间占用的最大单元。
宋代首先传入广东、福建等地占城稻、花生, 明代传入番薯、玉米、烟草、菠萝、南瓜、辣椒、甘蓝作物, 都直接或间接与华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