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合集下载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网络成瘾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成瘾者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思路。 媒体暴力材料的选择,游戏情景的选择,研究
程序的设定。 真实攻击行为的测量。
研究一:网络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攻击性的影响
被试:有一定游戏历史,和稳定游戏频率和时 间的CF玩家,排除网络游戏成瘾者。
结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内容30分钟 到一个小时 ,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 ,网络游戏接触者的 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表明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可以 即刻影响个体内隐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 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19,29(3):570-573
攻击性测量指标:特质攻击问卷,对攻击的态度,同 伴评定的攻击性,自我报告的敌意情绪,自我报告的 攻击性过失行为(如打人),教师评定的攻击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
暴力游戏与攻击性:其它变量的影响
游戏者的特质攻击性也会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效 果产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对高特质愤怒的个 体比低特质愤怒的个体影响更大。 (Anderson,Dill,2000;Giumetti,Markey, 2019)
Anderson和 Morrow(2019)的研究发现:竞争 情景中的个体比合作情景中的个体实施更多攻 击行为,他们会消灭更多的没有必要被杀掉的 游戏角色。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研究发展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人格,情景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问题提出
研究测量的攻击性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 Buss攻击性问卷:朋友提名与自我主效应显著:立即测量组的攻 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H2: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性的攻击性高于 女性。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信息辨别能力
教育青少年如何辨别真假信息、识别有害内容, 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青少年独立思考、理性看待媒体信息,不盲 目跟风、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青少年在使用传媒工具时保护个人隐私,避 免泄露个人信息,防范网络诈骗。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机制
模仿机制
青少年通过模仿大众传媒中的角 色行为,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价
值观念。
强化机制
大众传媒通过肯定和否定某些行为 ,强化或削弱青少年的行为倾向。
认知机制
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帮助 青少年认知社会现象和角色。
04
实证研究:大众传媒对青 少年社会化具体影响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 2 3
传媒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 讨新型传媒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潜在影响 。
跨文化研究
开展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众传 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异同,有助于深入理解 传媒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干预策略研究
针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 负面影响,研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以促进 青少年健康成长。
要点二
实证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 析,以揭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实际影响。
03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
大众传媒类型及特点
01
02
03
广播媒体
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具有 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伴 随性强等特点。
电视媒体
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传递信 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和感染力。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课件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课件

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制作和传播暴力、攻击性内容。
建立自律机制
02
鼓励媒体机构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内部规范和标准,对从业人
员进行约束和管理。
倡导健康传播理念
03
倡导媒体传播积极、健康、有益的内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道德观。
建立投诉机制
设立投诉渠道
建立专门的投诉渠道,方便公众对媒体暴力和攻击性内容进行投 诉和举报。
及时处理投诉
对收到的投诉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对投诉属实的内容采取相应 的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公开处理结果
将投诉处理结果向公众公开,让公众了解投诉的处理情况和结果 ,增强公众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05
的社会影响
对青少年的影响
行为模仿
青少年处于模仿阶段,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模仿攻击性行 为。
媒体暴力的影响
短期影响
引发观众的愤怒、恐惧、紧张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长期影响
可能导致社会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 。
媒体暴力的原因
01
02
03
市场需求
部分观众对暴力内容有需 求,媒体为了迎合市场需 求而增加暴力内容。
文化背景
某些文化中,暴力被视为 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因 此媒体中的暴力内容可能 与文化背景有关。

THANKS.
法律监管
对于媒体暴力的监管存在 一定的难度,部分媒体可 能会利用这一点来增加暴 力内容的传播。
媒体暴力的表现形
02

暴力场景描绘
描绘暴力场面
渲染暴力氛围
媒体在报道或描述事件时,可能会使 用过于血腥、暴力或恐怖的场景描绘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暴力与攻击性

暴力与攻击性



1、媒体暴力对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除了常规学习生活之外,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看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玩视频/电子游戏上,而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却相对 较少。 第二,中小学生玩视频/电子游戏的比例较高。 第三,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 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尤其是视频/电子游戏的暴力偏好程度最高。 第四,接触暴力媒体量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



实验流程
给每组呈现相应的启动刺激材料

给被试呈现内隐测试问卷,测试言语、攻击图片和控制组对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启动作用。


数据分析
内隐言语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内隐身体攻击的三因素方差分析
.
结果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刺激材料对青少年的内隐言语攻击性和内隐身体攻击性的 启动效应差异显著。在接受攻击性材料的启动后,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3、暴力游戏对攻击倾向的影响

Huesmann (2010)发现暴力视频游戏能够增加个体的攻击性认知;
Saleem, Anderson和 Gentile (2012)发现暴力游戏对被试敌意情感的影响超过中性游戏 和亲社会游戏;

Anderson 等人(2010)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助长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认 知和攻击性情感, 并抑制其同情与亲社会行为;



张学民,李茂,宋艳,李永娜,魏柳青.(2009).暴力游戏中射杀动作和血腥成分对玩家和观看者攻击 倾向的影响.心理学报.41(12),1228-1236.
THANKS
谢 谢 聆 听
暴力与攻击性
小组成员:葛妙双、郑圣阳、何涛、陈伊苒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Part I)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Part I)

暴力视频游戏和其他暴力媒体(部分1)这篇文章出现在两个部分,这个问题包含我和一部分3月/4月的问题将包含在部分2中。

这包含在我的2003年的文章中有关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中,一些媒体学者和我被国家的心理健康研究所选中,回顾了50年来有关媒体暴力和攻击性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或者最早期的研究都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性行为是否有重大关联?2)这会是因果关系吗?(或者我们可以说暴力电视,视频游戏和其他媒体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吗?)结果总的来说在一些研究类型中(实验,横断面,和纵向)和视觉媒体类型(电视,电影,录像游戏)有相当的一致性。

接触暴力媒体和攻击型性行为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

让儿童和青少年(或青年)长时间接触视觉暴力媒体会增加他们从身体上攻击另一个人的可能性。

我们把“物理攻击”定义为在行为上伤害另一个人的身体,如用拳头触及一些对象。

在眼下的情况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暴露于暴力媒体下可以增加攻击性。

重复的接触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攻击性的增加。

这意味着媒体暴力和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发现早期的有攻击性行为的年轻人是如何学会攻击性行为的。

曾经他们发现观察性学习不仅发生在年轻人在现实当中人们的行为表现,也发生在他们在电影和电视上的角色,他们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观看了暴力故事而增加了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换句话说,最近更多的研究关注潜在的心理机制。

最近的研究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有了一个巨大增长。

基于过去五十年在电视和电影暴力的研究和我们过去十年有关暴力视频游戏的研究,我们现在从长远来看对接触暴力可增加攻击行为的情况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

在接触了一些媒体暴力之后,之所以增加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因素有这么几个:1)侵犯性想法的增加进而增加将一个模棱两可或者温和的挑衅解释为充满敌意行为的可能性;2)增加侵犯或敌对的情绪;3)一般唤醒(如心跳的频率)的增加会有增加主导行为的趋势;4)青年通过观察他们学习攻击性行为的新形式,在他们之后遇到足够相似的情景语境时他们会立刻扮演相同的角色。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网络空间的现象,它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也在其它网络环境上发生。

该现象涉及到人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互动时采用激烈、攻击性的脾气和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恶意评论、谩骂、恐吓、人身攻击、辱骂、骚扰、暴力威胁、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等。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网络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原因、特征和危害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并探寻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对网络暴力分子而言,这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免罪金牌”。

因为缺乏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暴力分子不用担心被责任追究或涉入法律纷争。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导致网络暴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很容易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恶意言论和攻击性的言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流行程度使得这种攻击性行为瞬间成为全球性,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远超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群体,而网络上的某些社群又是以对其他群体的攻击和声讨为主要内容的,这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报复的途径。

4. 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也有可能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用户流量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会在某些情况下鼓励用户发布粗暴的言论。

这些言论可能会促进网站流量的增加,但却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声誉。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 言辞激烈网络暴力多基于言辞攻击,常包含人身攻击、威胁,以及侮辱个人、家庭、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恶意的言辞。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被攻击者心理受创,甚至导致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语言暴力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暴力行为。

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上随处可见。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的倡导,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话题和热点事件中,网络暴力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

一些受害者因为网络暴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因此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面对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寻找解决之道。

本文将就网络语言暴力进行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以及相关社会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探讨其定义、影响因素、心理机制、社会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从而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研究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为预防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探讨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险,从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2. 正文2.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是指在网络上通过言语或文字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包括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

网络语言暴力通常是基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而展开,使得加害者不用承担实际责任,从而导致暴力言论更加肆无忌惮。

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言辞激烈的批评、人身攻击、恶意谣言散布等,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

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内容提要]近年来,语言暴力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谓的语言暴力,分为传统的语言暴力和新媒体时代下的语言暴力。

但两者都是使用辱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词汇伤害他人,致使他人精神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语言暴力的存在和传播范围更加的广泛了,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语言暴力一直以来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伤害很大,据调查青少年遭受语言暴力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冲动,越容易造成犯罪。

斗鱼直播是一个分享式的全民直播平台,带给人们娱乐、展示才能、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充斥着语言暴力,不仅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伤害,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针对新媒体语言暴力的现象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提出能够有效减少新媒体语言暴力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暴力斗鱼直播The Phenomenon and Control of Language Violence in New Media -Betta liv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languageviolence.The language violence is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language violence and language violence in the new media age. But both are using insults, slander, contempt, ridicule and other insulting discriminatory vocabulary to hurt others, To cause others to be mentally violated. belonging to the scope of mental inj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rapid rise of new media, 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violence and spread more widely,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social order and good customs. Language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in our lives, To our spiritual life has brought great harm,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 great harm,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eenagers suffer higher degree of verbal violence more prone to impulsive behavior, the more likely to cause offense. Betta live is a sharing of the national live platform, Language violence, not only to people's spiritual life harm, affect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violence in new media languag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schem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olence of new media language.[Key words] new media Language violence Betta live目录一、新媒体与语言暴力的联系 (3)二、语言暴力在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4)三、斗鱼直播中存在的语言暴力现象和表现 (5)(一)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 (5)(二)斗鱼直播中的弹幕语言暴力 (5)(三)直播游戏中的语言暴力 (6)(四)黄色语言暴力 (6)四、斗鱼直播中语言暴力的严重程度 (6)五、斗鱼直播语言暴力的影响 (7)(一)危害青少年的成长 (7)(二)扩大语言暴力 (8)(三)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8)六、总结 (8)参考文献: (9)新媒体中语言暴力的现象与治理—以斗鱼直播为例一、新媒体与语言暴力的联系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媒体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

应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措施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并维护一个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

首先,教育是解决网络言论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言论意识。

学生需要明白,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应该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以伤害和恶意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校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课程设置,探讨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承担着责任。

他们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审核制度,针对暴力和仇恨言论设立明确的标准,加强对用户的监测和管理。

执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也应该采取行动,加大对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打击力度,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网络言论暴力的发生,更能够借此提醒用户,让他们意识到违法行为的后果。

此外,个人也要有自律意识和责任心。

每个上网用户都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在争论和冲突中保持冷静,不向他人发泄负面情绪或攻击性言辞。

如果有意见分歧,可以采用友好的沟通方式,进行理性的讨论,并尊重不同观点。

在发表言论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避免使用恶意、歧视和侮辱性的语言。

另外,媒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媒体界可以通过宣传故事、实例和报道,向公众普及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危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同时,媒体也应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确保自身发布的言论不会引发任何冲突和仇恨,传递正能量。

最后,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保护网络安全和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必须得到切实的执行。

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规,明确网络言论暴力和仇恨言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执法机关要加大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同时,公众也应该加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监督他人的行为,如有必要,主动举报违法行为。

最新-浅议媒体使用习惯与暴力行为 精品

最新-浅议媒体使用习惯与暴力行为 精品

浅议媒体使用习惯与暴力行为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媒体暴力程度问卷[10]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版,调查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电影、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的使用习惯包括接触频次、接触时间、暴力偏好及其攻击倾向。

接触频次通过5点量表进行评分,由低到高分别为一月一次或更少、一月2—3次、一周一次、一周2—4次以及一周5次或更多。

接触时间要求青少年回答在一个有代表性的上课日和周末的四个时间段早上6点—中午、中午—下午6点、下午6点—午夜以及午夜—早上六点接触媒体的小时数。

暴力偏好由对青少年最频繁接触的媒体暴力程度进行5点量表评分得到,1表示无暴力,5表示非常暴力。

攻击倾向采用和编制的攻击问卷进行评估。

问卷包括5个维度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性和非直接攻击[11]。

为方便比较不同年龄群体,对所有青少年的攻击性采用总体攻击倾向问卷总分、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分量表得分3个指标。

问卷总分越高,表示总体攻击倾向越高。

躯体攻击是指使用攻击性行为意图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或表达愤怒和敌意;言语攻击指使用言语如诽谤、争吵等试图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2009—2011年年间,课题组采取方便取样的原则选取调查学校,然后在各校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北京、深圳、成都、福州、德阳5个城市中抽取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2259份,回收问卷2259份,其中有效问卷2116份,有效率为94。

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媒体使用习惯青少年接触媒体情况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接触电视节目、电影、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的人群分布,接触频率,接触时间小时每周。

1接触电视节目、电影或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的人群分布总的来说,电视节目和电影是青少年普遍接触的两类媒体,其次为视频电子游戏。

其中,有974和946的青少年看电视节目和电影,有708的青少年玩视频电子游戏。

有近30的青少年不玩视频电子游戏。

接触视频电子游戏的人群分布具有典型的学段和性别特点。

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研究

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研究

Y931797/厂oopi
土珞脚范大墨
硕lj!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研究
学专院教育科学学院
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生姓名周志宏
指导教师李丹教授
完成日期二零零六年五月
上海师范大学2006届硕十研究生论文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研究
母亲文化甄迸篮曲麴垩甄鲎盛的匝塞
程度没玩过偶尔经常1年以下卜3年3年以上
从上表可以看到,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孩子没玩过游戏的比例越低,而经常
玩游戏的比例越高。

同样,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玩游戏的历史也越长。

3.3暴力参与程度的初步分析
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玩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的提高之|、日J有着密切
的关系。

所以我们以青少年对自己在游戏中暴力程度的评价作为一个变量,来讨
论哪些因素对其有影响。

我们以中学生电脑游戏使用情况调查中第13、14、15题的得分总和,作为评
价暴力参与程度的指标。

然后我们用这一指标与基本情况以及玩游戏的基本情况
进行了方差检验,结果如下:
表9不同游戏经验的暴力参与分数的分析
jjd斗地主
/。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现象[浅析网络暴力现象]摘要:网络舆论是舆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形式,同时又是传统舆论在网络领域中的延伸。

在这个新的领域中,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网络暴力便是其中之一,文章从网络暴力事件的形成过程入手,对其进行概念界定。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成因,对于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也进行了概括。

最后对于应对网络暴力的产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舆论网络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种媒体,虽然出现较晚,但其正以迅猛的势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网络暴力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剖析网络暴力现象,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网络暴力的出现及界定(一)网络暴力事件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在逐年上升,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网络的正向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网络舆论的形成,对于推助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肉搜索”的兴起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帮助很多人查询到亲属下落。

这是“人肉搜索”发动人际网络的力量,把互联网“开放,互助,分享”精神发扬光大的一种表现。

然而仍然是“人肉搜索”,在近几年网络世界诸多因素作用下,衍生了许多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力事件最早要追溯到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

一位网友贴出了一位穿高跟鞋的女子用鞋跟踩死猫的视频图片,随后各大网站相继传播,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应,该女子头像甚至被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嫌疑人的详细资料均被公布于网络之上,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谩骂和攻击,涉嫌的王女士被单位停职并在重重压力之下向网友们赔礼道歉。

此后还有“丁香小慧事件”、“天价头事件”、“香水门事件”等等,纵观这些事件,他们都是将激烈的网络语言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来,打着维护道德的大旗而肆意地去践踏他人的名誉和隐私,构成了社会威胁,甚至还出现了暴力冲突。

论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

论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
科 教 文 化
・3 ・ 1 5
论 电视暴 力对青少年 攻击性 行 为的影 响及控制
刘 小 平
( 内江 师 范 学 院教 育科 学 学 院 , 川 内 江 6 11 ) 四 4 12 摘 要 : 当电视 成 为我 们 生活 中必 不 可 少的 一部 分 时 , 们 逐 渐 i i  ̄ 电视 中 的暴 力 成 分 已对今 天的 青 少年 社 会 性 发 展 构 成很 大 的 人 Z, 1 ..j - 威 胁 。从 班 杜 拉 的社 会 学 习论 出发 , 析 电视 暴 力 对 其 攻 击性 行 为 形成 的 影 响 , 分 冰针 对 青 少 年 心理 发 展 特 点 , 出相 应控 制 方 法 。 提 关键 词 : 电视 暴 力 ; 少年 ; 击 性 行 为 ; 青 攻 影响 及 控 制 攻 Zl a n l ae 对 最近 1 0年来 , 中国有线 电视发展迅速 。 电视的发展加快 了信息 性 认 知 、 击 性情 绪 。 im n 和 Wevr 连 续 四 天 观看 暴 力或 非 结果发 现 , 看 了暴力故事 片的被试 观 传递 , 促进 了社会 的发展 。但是电视的运作基本是 以商业利益 为 目 暴 力故事片 的被试 进行观察 , 与 不 的, 不可避 免地带有很多不 良信息。尤其是 电视 巾普遍存 在的暴力 随后 的行 为更 具 敌 意 , 早 期 的 实 验研 究 结 果 类 似 。 同 之 处 在 于 , 现 和对抗性因素 , 几乎 已经成了司空见惯 的现象 。许多有关 电视暴力 以往 研 究 中 的被 试 只对 事 先 激 惹 自 己 的人 显 示 敌 意 ; 在 则 无 论 事 对 青 少 年 影 响 的 研究 已发 现 , 电 视 暴 力 的 影 响 , 少 年 可 能 变 得 : 先 是否 被 激 怒 过 , 显 示 出 敌 意 。 长 期暴 露 于 暴 力 媒 体 和 攻 击 性 场 受 青 都 对暴力 “ 免疫 ”存暴 力场景前变得无 动于衷 ; , 逐渐认为暴 力是解决 景 中 的 青 少 年 , 仅 身 体 和 言 语 攻 击受 到 影 响 , 且 关 系攻 击 行 为 不 而 问题 的途 径 之 一 ; 仿 电视 节 目中 的暴 力 ; 可某 个 角 色 , 角 色 可 也 会 受 到 影 响 。 H es a 认 为 , 童 观 看 暴 力 电 视 越 多 , 变 得 越 模 认 该 u si n n 儿 将 富 于攻 击 性 , 因 在 于他 们 学 会 了各 种 攻 击 方 法并 记住 了攻 击 的 策 原 能 是 受 害 者 也 可 能足 侵 害 者 。 1电视 暴 力 与 青 少 年 攻 击性 行 为概 念 界 定 略 。 外 , 露 于大 量 的暴 力 电视 或 电影 之 后 , 此 暴 儿童 便 逐 渐 相 信 暴 力 电视 暴 力指 电视 节 目中 出现 的言 语 或 行 为 的 暴力 。 2 纪 3 是 正 当 的 , 击是 英 雄 恰 当 的策 略 ; 0世 0 攻 电视 暴 力使 观 察 者 降 低 敏 感 性 、 年 代 以来 以 美 国 为 主 的研 究 者 对 媒 介 暴 力 进 行 了 多 次 大 规 模 的研 减少 同情心 。 大众媒 体中的暴力情节还会助长本身具有强烈攻击倾 究 。美 国传播学 家葛伯纳将暴力定 义为“ 意伤害或杀害 的公然武 向的个体 的攻击行为 , 有 对那些攻击倾 向较 弱的个体 所施 加的影响则 力表现” 。这 是 相 对来 说 比较 严 格 的定 义 , 包 含 心 理 暴 力 , 不 口语 威 小得 多 ; 与没有 接触大众媒 体中暴力或攻击情 节的被试相 比 , 触 接 胁 , 财 务 的暴 力 等 。 对 较多 的被试表现 出更高程度的攻击 行为。 2 0世纪 7 0年代美 围科学 咨询委员会认为从受 害者角度看 , 只 2 青少 年 的心 理 特 征 . 2 要他们受到伤害就应该算暴力 。 青 少 年 的个 性 特 正 处 于 发展 、 成 阶段 , 很 大 的 可 塑 性 , 形 有 容 美 国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传播政策研 究 中心认 为任何 能导致 易 受 外 界 [素 的 影 响 。 少 年期 作 为个 体 心 理 迅 速 走 向 成 熟 而 又 尚 犬 J 青 身体伤害 的行为 , 无论是故 意的还是非故 意的 , 无论 是伤害 自己还 未 完 全 成 熟 的 一 个 过 渡 期 , 心 理 发 展 方 面 更 是 错 综 复 杂 , 主 要 存 其 是伤害他人 , 均在暴力范用之 内。 特征包括 : 攻击行 为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巾普遍存在 的一种现象 , 对攻 2. . 1智力 发展 显著 : 2 青少年期 由于大脑机能 的不 断增 强 , 社会 击行为的父 注由来 已久 。最简单的定义是 “ 伤害他人 的任何行 为” 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 , 其认知能力获得 了长足 的发展 。他们 的感 知 (alre a ,0 4, T y ,t 1 20 )此定义强调 了行 为的结果 , o . 却忽 略 了行为 者的 觉 较 为 灵 敏 , 忆 力 、 维 能力 不 断 增 强 , 辑 思 维 能力 逐 步 占据 主 记 思 逻 意图。也有学者强调攻击的意图 , 认为攻击性是 指有 意识 地将伤害 导地位 , 逐渐开始 用批判 的眼光 来看待周 围事物 , 对现实社会他 面 施 加 于他 人 的行 为 (a n ihrsn 19 )B a ( 9) 整 合 多 种 们有时会感到迷茫 、 B r &Rc ado ,9 4。 ri 1 4在 o n9 无助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立无援。 时, 此 如果没有 定 义 的 基 础 上 提 Ⅲ , 攻 击 性 的 界 定 必 须 符 合 四 个 条 件 : 在 的 伤 正确思想 的引导 , 对 潜 往往 会被不健康思 想和错误思想误 导 , 进而误入 害性 , 坏 性 ; 为 的有 意 性 ; 心 的唤 醒 性 ; 害 者 的厌 恶 性 。 毁 行 身 受 歧 途。 攻 击 行 为 是 一 个 人 发展 过 程 中表 现 出来 的一 种 社 会 性 行 为 。 青 2. . 2意志薄弱 : 2 青少年期 的意志特征表 现为意志薄弱 , 自制力 少 年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 面 : 一是 言语 攻击 , 即指通 过 差 , 反复性大等特点。 他们具有很 大的可 塑性 , 极易接受外界客观条 取笑 、 讽刺 、 诽谤 、 谩骂 、 背后说别人 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 行人格欺 件 的影 响, 即所 谓“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 。 侮, 或者是 恶意造谣 中伤他 人 , 破坏 别人之 问 的关 系 ; 二是 身体攻 23 从 班 杜 拉 的 社 会 学 习 理 论 看 青 少年 的攻 击 性 行 为 的成 . 击, 即用身体 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 可能造成伤害 的] 具攻击他人 身 班 杜 拉 的社 会 学 习理 论 认 为 ,个 体 学 习 攻 击 行 为 的 方 式 有 两 体; 三是 损 害 他 人 财 物 , 比如 用 暴 力 抢 走 他 人 的 东 西 。 种: 直接学 习和观察学 习 , 个体 可以在实际操作 某一行为方式 基础 2 电视 暴 力 对 青 少 年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影 响 上 形 成 攻 击 行 为 , 可 以通 过 观 察 榜 样 的行 为 及 其 结 果 基 础 上 形 成 也 21 电视 中暴 力 内 容 的影 响 的相 关 统 计 调 查 . 攻 击 行 为 。 一理 论 的 提 I 以及 他 做 的关 于 攻 击 性 榜 样 的 观 察 学 习 这 叶 J 自2 0世纪中叶以来 ,人们对媒体暴力 内容与青少年的行为之 实 验 , 更 多人 开 始 关 注 媒 体 暴 力 与 儿 童 攻 击 行 为 之 间 究 。 结 果 表 明 , 少 年 长期 暴露 在 含 有 暴 青 23】电视暴力为青少年提供攻击性榜样 . . 力 内 容 的环 境 中 , 身心 健 康 都 会 受 到 严 重 的不 良影 响 。 这 些 影 响 其 在 班 杜 拉 的 四 阶 段 模 型 中 , 先 要 注 意 榜 样 的攻 击 行 为 , 体 首 媒 包括攻击性思维方式 、 反社会价值观 、 对他人的敌意和敌对行 为, 对 的暴力镜头只有 强烈 引起 人的注意 ,才有 可能进入下面的环节 , 形 暴力产生 的过敏作用 、 恐惧 、 抑郁 以及 睡眠障碍等等 。在我 国, 年轻 成攻击行 为。 如果对媒体 巾的攻击行为不感兴趣 , 不去关注 , 它对人 人之间的暴力是造成身体伤害的最普遍原 因 , 比例达到 3%。尽 的 影 响 就 不 大 。其 次 , 要 记 忆 榜 样 的行 为 , 不住 就无 法 模 仿 。 其 3 需 记 青 管媒体暴力并非是造成 攻击性 、 十 反卒 会观念和少年儿童 问暴力 行为 少 年接 受 新 事 物 快 , 人 生 充 满 希 望 , 往 会 给 自己树 立一 个榜 样 , 对 往 的 唯一 因素 , 它 确 实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危 险 冈 素 。 但 “ 像 崇 拜 ” 这 一 年 龄 段 的突 出特 点 。 和学 校 教 育相 比 , 体 传 递 偶 是 媒 跨 文 化 研 究 、 验室 研 究 以及 自然 状 态 下 的 观 察 研 究 , 有 过 信息快 , 实 还 覆盖面, 能使青少年在短期 内获得新 的行为模式 , , 并且 当 去 十 年 来 的 长 期跟 踪 研 究都 揭 示 : 体 暴 力 内容 的接 触 和 攻 击 行 为 他们认 同媒体 中人物时 , 媒 这种 认同感会促 使他们 记忆 、 模仿其 风度 之 间存在着必然联 系.而且 两者之 间的相关程 度之高是毋 庸置疑 习惯 、 讲话 、 在 行 为 及 服 装 款 式 。 外 的。 此外 , 从近年来青 少年犯罪行 为趋势来看 , 团伙化 和模仿化 的趋 另外 , 有些研究者发现 , 对攻击性较强 的青 少年 来说 , 电视暴力 势 明显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2019年文档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2019年文档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编者按]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对青少年越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不仅表现为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与青少年越轨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滥用传媒本身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越轨。

本期选取的三篇文章,既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模型的理论梳理与总结,又有以暴力电子游戏引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例证,以探究传媒与攻击等越轨行为的相关性。

同时以青少年网瘾是否构成越轨为话题,界定滥用网络传媒导致网络成瘾与越轨的界限。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媒体(电视、电影、音乐、视频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Anderson等人对之展开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Anderson等人最初研究暴力电影、电视、音乐对个体的影响,后来随着暴力视频游戏的出现,又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攻击行为、敌意认知和负性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上,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和一般攻击模型。

二、攻击模型(一)一般情感攻击性模型(GAAM)Anderson等人提出的一般情感攻击性模型(Anderson CA,Deuser WE,DeNeve KM,1995;Anderson cA,Anderson KB,DeuserWE,1996a)是对以往情感攻击理论的整合,包括Berkowitz的认知一联结模型(1993),Green的情感攻击模型(1990),zillmann 的兴奋传输模型(1983),Baron的消极情绪逃跑模型(1979)等。

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包括四个部分:输入变量、当前内部状态、评估过程和行为结果。

输入变量是在当前情形下影响个体当前状态的任何变量,包括个体变量和情境变量。

个体变量指个人在当前情境中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型人格、蛮不讲理的态度。

情境变量即情境中的各种重要特征,如拥挤、高温、挫折事件、暴力媒体、攻击线索等。

例如,如果你在高温、拥挤的场合下遇见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就很有可能发生争吵,这时如果情境中有攻击线索(如刀、枪)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攻击行为。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概述近年来,随着儿童侵犯事件的频繁发生,媒体暴力这一名词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人类是模仿性最强的。

而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普及和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可能对幼儿形成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加修饰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时,幼儿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特性就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后果。

如何减轻这种影响对儿童的影响以及以后的儿童的时候环境应具有何种条件,这两点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一)媒体暴力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真实暴力:即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凶杀、爆炸、强奸、抢劫等暴力案件的报道。

2、幻想中的暴力:即指在一些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等。

(二)儿童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1973年为侵犯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侵犯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对他人或生物造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或者是与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相连的行为,如攻击别人、扔东西等。

而儿童侵犯行为则具体表现在:1、取乐性攻击: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

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手段性攻击: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

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

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如何教育中学生正确应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

如何教育中学生正确应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

07
社会环境在应对网络暴力中的作用
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01
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
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渠道,宣传网络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引导
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02
强化网络素养教育
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应对网络暴力的
能力。
03
监督社交媒体平台
督促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及时删除网络暴力言论,维护
案例二:勇敢面对,揭露网络暴力行为
受害者情况
一名中学生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 不同观点,遭到大量网友的谩骂
和攻击。
应对措施
该学生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敢 面对,将网络暴力行为截图并公
开揭露,引起社会关注。
经验教训
面对网络暴力,要敢于揭露和曝 光,让更多人了解真相,共同抵
制网络暴力。
案例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何教育中学生正确应对社交 媒体上的网络暴力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18
CONTENTS
• 引言 •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对中学
生的影响 • 教育中学生正确应对网络暴力
的策略 • 案例分析:成功应对网络暴力
的中学生案例 • 家庭教育在应对网络暴力中的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应对网络暴力的重要性
03
教育中学生正确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个人隐私
教育中学生不要在社交媒体上随 意透露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 电话号码等,避免给不法分子可
乘之机。
谨慎发布内容
提醒中学生在发布社交媒体内容时 ,要仔细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避 免发布可能引起争议或攻击性的言 论。

大学生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仇恨?

大学生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仇恨?

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培养乐观精神: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精神,相信自己能够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进 步。
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朋友、家人、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 交流,获得支持和鼓励。
增强个人心理素 质和应对能力

学习情绪管理和压力调节技巧
认识情绪:了 解情绪的产生 和影响,学会 识别和管理自
己的情绪
压力管理:学 会识别和应对 压力,掌握压 力调节技巧, 如深呼吸、冥
想等
社交技巧:学 会与人沟通, 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提高
社交能力
自我激励:学 会自我激励, 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增强 自信心和自尊
加入反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社交媒体群组或社区 参与社交媒体上的正面倡导活动,如分享正能量、宣传正面价值观等 举报和抵制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成为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传播者
倡导网络文明和道德自律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传播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积极举报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维护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
群体效应:社交媒体上的群体行为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和仇恨 信息传播: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和 仇恨 社会压力: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仇恨可能是社会压力的一种宣泄方式
对个人的影响
心理压力:网络暴力和仇恨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社交障碍:网络暴力和仇恨可能导致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暴力接触问卷——视频游戏 视频游戏 媒体暴力接触问卷
媒体暴力接触问卷——暴力视频 暴力视频 媒体暴力接触问卷
未来研究展望
人格特质对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调节作用将得 到进一步研究。(特质攻击性,神经质……) 媒体暴力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的关系将得到 更多研究。(校园欺负,青少年犯罪) 更多纵向研究用来探讨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关 系。
研究二: 研究二:青少年媒体的暴力接触与同伴提 名的攻击行为: 名的攻击行为:一项纵向研究
被试:初一,初二学生各200名,其中男生 300名,女生300名。 测量工具:媒体暴力习惯问卷,同伴提名攻击 行为(班级戏剧问卷……) 。 ( ) 研究程序:2009年11月和2010年十一月进行 两次测量。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暴力视频游戏的长期影响
“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改变游戏者5种相关的知识结 构(攻击信念和态度、攻击知觉图式、攻击期望图式、 攻击行为图式、对攻击的麻木)并导致攻击人格的增 加,再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相 互作用影响游戏者攻击行为的产生。”(郑宏明 ,孙 延军 ,2007) 攻击性测量指标:特质攻击问卷,对攻击的态度,同 伴评定的攻击性,自我报告的敌意情绪,自我报告的 攻击性过失行为(如打人),教师评定的攻击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
研究假设
H1:初中生接触媒体暴力的情况有一定稳定 性,表现在媒体暴力程度和接触时间上。 H2:媒体暴力接触与同伴提名的攻击性正相 关。 H3:媒体暴力接触情况的变化与攻击性的变 化有关:对于那些有稳定的媒体暴力接触的个 体,两次的攻击性测量无显著差异;对于媒体 暴力接触增多的个体,攻击性增高;对于媒体 暴力接触减少的个体,攻击性减少。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理论解释
暴力视频游戏的短期影响
暴力电子游戏通过激活游戏者的攻击认知,增 加其生理唤醒和攻击情感来增加游戏者的攻击 行为。 (郑宏明 ,孙延军 ,2007) 攻击性测量指标:CRT(竞争任务反应时), 内隐联想测验,特质攻击问卷,状态敌意量表, 感觉温度计,语义区分量表 ,故事情景反应 , 生理唤醒(心率),朋友提名的身体、言语和 关系攻击 。
暴力游戏与攻击性: 暴力游戏与攻击性:其它变量的影响
游戏者的特质攻击性也会对暴力视频游戏的效 果产生影响,暴力视频游戏对高特质愤怒的个 体比低特质愤怒的个体影响更大。 (Anderson,Dill,2000;Giumetti,Markey, 2007) Anderson和 Morrow(1995)的研究发现:竞争 情景中的个体比合作情景中的个体实施更多攻 击行为,他们会消灭更多的没有必要被杀掉的 游戏角色。
参考文献
Anderson, C.A., Bushman, B.J. Effects of violent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 cognition, aggressive affect, 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2: 353–359 Gentile, D. A., Lynch, P. J., Linder, J. R.,et.al. The 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 habits on adolescent hostility,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 27, 5–22. Mark Griffiths. Violent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1999,4(2): 203–212 Anderson C.A, Dill K.E.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ve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78(4): 772-790 Giumetti G.W, Markey P.M. Violent video games and anger as predictors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 2007,41: 1234-1243 李婧洁,张卫,甄霜菊等. 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108-112 郑宏明,孙延军. 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66-272 Buss A.H, Perry M.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3):452-459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06,29(3):570-573 张东宁. 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陈美芬,陈舜蓬. 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心理科学, 2005, 28(2): 458-460 吴静.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实验设计:2(性别)×3(实验处理)组间设计。 材料:CrossFire (穿越火线) 是韩国Smile Gate公司在 2008年推出的次时代网络枪战游戏大作,在中国大陆 由腾讯公司运营。 研究程序:被试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玩游戏n 分钟后马上进行攻击性测量,第二组被试玩游戏n分 钟后,间隔m分钟测量攻击性,第三组被试直接测量 攻击性。要求第三组被试记录间隔m分钟内的主要活 动。
内隐攻击性
内隐攻击性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进行测量。本研究考察内隐攻击性中的自我攻 击性信念。自我攻击性信念IAT考察的是个体 的攻击性相关图式和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攻 击性维度包括攻击、和平各5个样例:侵犯、 攻击、搏斗、战争、报仇;和平、合作、信任、 仁爱、温顺。自我-他人维度各包括5个样例: 我、俺、自我、本人、我们;他、他人、外人、 别人、他们。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研究发展
暴力视频游戏
人格,情景
攻击性
暴力视频游戏
攻击性
问题提出
研究测量的攻击性与真实世界的攻击行为。 Buss攻击性问卷:朋友提名与自我报告的相 关为(0.20~0.45)。 媒体暴力的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媒体暴力的选择 实验研究中的暴力视频游戏:Doom3; Unreal Tournament;Mortal Kombat ; Return to castle Wolfenstein;Time Crisis 3 ; Manhunt 2 ;Tekken ……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魏华
内容
1 2 3 4
以往研究综述
问题提出
研究设计
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电影,电视)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的长期影响 相关研究,媒体暴力的接触(时间,暴力程度) 和个体攻击性的相关 媒体暴力的短期影响 实验室研究,接触暴力游戏后攻击性的变化 班杜拉:观察学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网络游戏渗透率排名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吴静.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倾向激发作用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被试:选取每星期接触暴力游戏超过十小时的青少年 为实验组,选取不玩游戏的青少年为控制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问卷测量;控制组直接测量。 结论:使用暴力游戏会导致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增加。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陈美芬,陈舜蓬. 攻击性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 影响. 心理科学, 2005, 28(2): 458-460 选取攻击性网络游戏使用者为实验组、 选取未接触过 网络游戏的个体为对照组。 实验程序:实验组在网吧玩游戏30分钟到1小时,然 后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控制组直接测量。 结论:“网络游戏使用者接触攻击性游戏内容30分钟 到一个小时 ,与非网络游戏者相比 ,网络游戏接触者的 内隐攻击性显著提高 ,表明网络游戏攻击性内容可以 即刻影响个体内隐攻击性。”
暴力视频游戏与攻击性
对于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暴力视频游 戏的接触和攻击性的增加都有关联 。 (Bushman,Anderson,2001) 从1983到1998的15年间,有关视频游戏与攻 击性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大部分研究 者发现暴力视频游戏会增加攻击性,但一些研 究者没有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这种负面影响 。 (Griffiths,1999)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国内研究的问题
崔丽娟,胡海龙,吴明证等.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 攻击性研究. 心理科学,2006,29(3):570-573 被试:网络成瘾者,非网络成瘾者。 实验程序:分别测量两组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 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成瘾者,两组 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显著差异。 讨论:网络游戏成瘾者经常性地接触攻击性内容,导 致个体攻击性和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概念联结不断 增强。
网络成瘾者与攻击性网络游戏者的关系
网络成瘾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者
攻击性网络游戏成瘾者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 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研究:生态化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