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材整理1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124“学思之窗”,思考: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 (1)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2)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
(4)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教材整理2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财政危机 (1)原因 白银偿还外债。
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年起1896从①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
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越来越大。
财政赤字表现:清政府的(2) (3)措施:节支增收。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教材整理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进一步解体。
自然经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 的呼声。
”实业救国“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2) 设厂。
民间清政府允许(3)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 竞争。
廉价商品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1) 的压迫。
封建势力民族工业面临国内(2) 4.影响 辟道路。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教案
课型:新授课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知道“公车上书”。
3.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5.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6.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7.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8.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9.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0.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考试说明】戊戌变法二、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经济——资本输出:争做、争夺路权和矿权、开设和银行;(2)政治——瓜分中国:强占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政策。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资本输出含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初步的发展(P127表格),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4. 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二)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康有为:借助来宣传维新主张;▲利: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减少了变法阻力;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强调实行,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3.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4.严复:借用达尔文的,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1.1895年前:维新思潮。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宣传 《中外纪 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
活动 闻》 刊,宣传__变__法___主张
思维拓展2 强学会成立后,张之洞等要员纷纷加入,但 不久这个学会就被迫解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一方面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 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变法不可能一帆风顺。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提示】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君 主立宪制度,而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__光__绪__帝___,主张变法自 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 (1) 提 出 人 类 社 会 进 化 过 程 的 三 阶 段 理 论 。 即 “ 据 乱 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影响 (1)起到了启发民智、__组__织__力__量___和制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_改__良__主__义__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 _维__新__变__法__新局面形成。
要点探究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要 点 1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
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成因 (1)社会环境: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
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进入近代以 来,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 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 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
1.维新活动
(1)担任《时务报》主编,发表《_变__法__通__议_》(2)主张学 梁启超 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政__治__制__度__和文化教育制度。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人教版选修一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
新势力群众基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
翁同龢(解除远离)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旧势力社会基础厚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
荣禄(提升重用)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特点: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1
(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强制大力推行。(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 行。
(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 侵中国。(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 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 深蒂固,人们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 的宝贵财富。
要点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 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封建 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 量强大。(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 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坎坷。
二、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 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 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 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光绪帝《定国是诏》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部文献的相同点。
(2)引用材料二相关语句,说明《定国是诏》的特点, 并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1)相同点:誓言变法;要求君臣同心;巩固 统治。
(2)特点:以改革为主,适当照顾保守势力。引用: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看法:答案一:体现 了维新派的软弱性(或光绪帝内心的巨大矛盾。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选修1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 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 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 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 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历史材料型题提取信息的方法
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 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容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 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 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 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 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
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 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 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 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 的宫廷斗争。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整合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1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1.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发展 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此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馆、学堂、学会,不断上书皇帝, 同顽固势力展开论战,促使维新变法运动不断高涨。 3.1898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不断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不断加剧,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要求,维新变法运动更加高 涨。 4.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维新变法的 上谕和诏书,采取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5.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9月28日处死“戊戌六 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及目的 1.背景 (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 机。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 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 础。 (4)清朝的一部分官员和光绪帝都同意进行变法。 2.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突出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解析:材料“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不断觉醒,故D项正确;A项对材料的理解比较片面;B项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C 项错误。
答案:D
2.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D.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并不符合近代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早期维新派已经提出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体现了近代化趋势,故D项正确。
答案:D
3.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此时的清政府转而采取的是一种鼓励工商的政策,“思想保守”的表述与材料和史实都不符,故A项错误;“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表述,不仅从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清廷鼓励民间投资的初衷不符,故B项错误;“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同样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而且,赋予封疆大吏鼓励工商的政策,反而是扩大了地方汉族地主的权力,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的掀起,清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张进行变革,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4.刘坤一就某一大事上奏清政府:“辽、台并失,则南北危矣,并各国从此必生心,后患不堪设想。
现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
”这说明(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同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之战已经不可避免
D.清政府是战是和举棋不定
解析:“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
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刘坤一等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5.“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材料“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表明重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积极意义,故A项错误;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不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意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现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还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没有深入发展至政治层面,故D项错误。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他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1)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一是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二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扩充商务十条》材料二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
资本纵相若,而市价则不相同。
洋货可平沽而土货必昂其值,颠倒错紊,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一》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关税“洋人仅完厘半”的状况?
(2)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产生了什么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1)问应联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回答;第(2)问点出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商人处于不平等地位;第(3)问联系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回答。
答案:(1)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在华获取关税特权。
(2)在内贸和外贸中,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3)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民族经济受到双重打击,在夹缝中求生,难以走上独立发
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