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菊打官司》分析乡土社会与法律秩序交融摩擦

合集下载

4.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4.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地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二、案情介绍案件发生在中国陕西凤翔县。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万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

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

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用调解处理矛盾并赔偿秋菊一家二百元结束此事。

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

秋菊觉得人格受到侮辱,没有捡钱,而是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

秋菊向市公安局长送礼,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

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

复议书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

万庆来从村长那里拿了钱,但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

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她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

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

秋菊不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在秋菊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

三、角色介绍1.原告:秋菊,被害人万庆来之妻。

2.被告:王善堂,陕西凤翔县某村村长。

3.调解员:李公安,乡公安局民警。

四、法理分析1.调解制度的应用价值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这一法制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

法律何以深入乡村——从观看《秋菊打官司》说起摘要:从《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出发,剖析农村中不成熟的法制思想,由此引发对法制与人性接轨,法制环境创建的条件的感想。

在农村中,应使村民明白法理与法律的不同,发挥司法部门的作用,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得法律思想能在农村中深入发展。

关键字:送法下乡法制与人性理与法律一.从《秋菊打官司》谈农村法律现状(一)故事梗概《秋菊打官司》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上诉的故事。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除夕之夜,秋菊难产。

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

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

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

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二)故事感悟首先,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村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这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建辣子楼,村长不同意,他们就认为是村长从中作梗,跑去跟村长争吵,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可以随意使用。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秋菊混淆了理与法律的观念。

整个影片以秋菊讨说法作为主线,经过了重重部门,结果秋菊想要的说法只是村长的道歉,她并没有意识到,当案件到了法定程序时,就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来执行。

当村长在秋菊难产挺身而出时,秋菊已没有了讨说法的想法,但在她已经差不多要忘记这场纠纷时法律给的结果却来了,村长被拘留了,秋菊感到茫然与失落,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秋菊打官司影评

秋菊打官司影评

《秋菊打官司》影评《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写一个农村的妇女为了为自己的丈夫讨回公道而走上漫漫打官司的路的一部电影。

电影中讲述了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国西北小山村里,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因为盖房子的事情发生争执,王庆来被村长体重下体造成肋骨骨折。

秋菊怀着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认错。

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就前往乡里公安局告状。

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以调解矛盾并赔偿二百元了结此事。

村长虽然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是心里却不服气,因此在给秋菊赔钱的时候将钱甩在空中,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又到了县公安局去告状,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就来到市公安局继续告状。

初来乍到因为不熟悉环境被当地三轮车夫所骗。

得到好心人建议后,来到一家价格低廉的旅店。

旅店老板是个好心人,见秋菊千里迢迢上访不易,又有孕在身,便告诉她市公安局长的地址。

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

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

复议书同往常一样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

男人从村长那里拿了钱,没想到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

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他了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

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

秋菊不服,决心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过年时,秋菊难产了,然而村里人都去相邻的王庄看戏了,庆来只好去求村长去请人回来抬秋菊去医院。

在村长无私的帮助下,孩子顺利出生了,秋菊一家都感激村长。

然而在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这让只想得到一句道歉的秋菊十分意外,便出门追赶警车。

最终电影以秋菊气喘吁吁追赶警车而没有追上而结束。

该电影中反映了现代法律文明与民间秩序的冲突。

电影中的村长是一个维护民间秩序的代表着,村长的种种行为都反映了他是一个民间秩序的忠实信任者。

他认为在他们村他是村长他就有绝对的权利来管着他自己村的村民,并且他很爱要面子,认为作为一个干部给别人道了歉就没有脸面在村里待下去了。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与法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与法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与法尊敬的各位同学、老师:相信大家都看过《秋菊打官司》这部张艺谋早期的乡土色彩浓厚的作品,那么他在这部作品中想表达什么?是单纯为了反映了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自找意识的觉醒,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作一部宣传吗?,那么编剧也就不用费尽心机为该设置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

可见,并不如此。

因为在村长挽救了秋菊母子(儿子)生命后,在法律处罚还未传达前,矛盾就已经自然地化解为秋菊一家对村长的感激。

村长甚至夸赞秋菊有本事(村长骂自己老婆说:“你看人家,想生儿子,就生儿子”)。

然而就在观众为秋菊维权的行为叫好时,法律就像个害羞的小女孩在秋菊的“说法”面前红了脸。

法律确实以它的方式维护秋菊的权益,拘留了村长,却“因脱离乡土气息”使秋菊陷入困惑,离那个“说法”越来越远。

那么秋菊贯穿整部影片的“说法”究竟是什么呢?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开篇就说,这部影片是饱含乡土色彩的,这也就是意味着一切的讨论都要在乡土社会秩序这个的前提下,进行解释。

乡土社会秩序并不像现代法治社会是由成文法律体系规范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来自于传统,是社会经验长久积累后逐渐养成的群体习惯。

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却是个“有礼”的社会。

“无法”并不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它通过“礼治”来维持,使人们从传统教化中养成个人对祖宗之法的敬畏之心,使人主动地服膺于成规。

也就是说秋菊打官司,是“送法下乡”初期现代法治思想与旧有礼治秩序冲突下,人民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并希望运用尚未熟悉的现代法治思维来解决旧秩序中民事纠纷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它确实是一次令人困惑的“送法下乡”。

但是这只是秋菊一个人的困惑吗?。

秋菊打官司的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的观后感

秋菊打官司的观后感《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以其朴实无华却又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也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影片围绕着秋菊为丈夫讨说法的故事展开。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因为和村长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伤了下身。

秋菊坚信要为丈夫讨个公道,于是踏上了漫长的打官司之路。

秋菊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身上有着农村妇女的淳朴与坚韧。

她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懂得复杂的法律程序,但她心中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就是要为丈夫所受的委屈讨个说法。

她一次次地奔波于乡、县、市各级机关,面对着各种困难和阻碍,却从未放弃。

这种坚持,并非出于对利益的追逐,而是源自她内心深处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朴素追求。

电影中的村长,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他在村里有着一定的权威,脾气火爆,踢伤秋菊丈夫的行为固然是错误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有着自己的固执和无奈。

他认为自己在村里的行事方式没有错,对秋菊的执着不理解,甚至有些不屑。

这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面。

影片所呈现的乡村生活场景,是那样的真实而亲切。

秋菊家里的小院,村里的集市,泥泞的道路,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环境中。

乡亲们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帮互助的温暖,也有因为琐事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这种真实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秋菊打官司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普通民众逐渐认识法律、运用法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法律在基层实施的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村民们对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很多时候还是依靠传统的道德和习俗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法律的执行和普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但正是秋菊这样的普通百姓的坚持,推动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普及。

同时,电影也让我们思考了法律与道德、人情之间的关系。

秋菊最终通过法律途径为丈夫讨回了说法,但她却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想要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判决,更是村长的一个道歉,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理解和尊重。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一、引言《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以真实故事为背景的电影。

它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农村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此篇旨在深入分析影片所体现出的法律问题与人文背景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剧情环节——所谓的“要命的地方”,为观众带来更多角度的思考和认识。

二、法律背景与社会矛盾的交融电影以一个小村落中因为赔偿纠纷引发的一系列法律冲突作为主要剧情线,这其中既有法理层面的争论,又有对道德和社会风俗的讨论。

这不仅展现了我国基层的司法运作和人民的法律意识,还映射了乡村的贫富矛盾和社会不公。

三、要命的地方:秋菊的坚持与法律的公正“要命的地方”在电影中主要体现在秋菊对法律公正的坚持上。

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惜与村长和整个村子的人对抗,甚至走上了法律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她遭遇了种种困难和压力,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不仅得到了应有的赔偿,也使得村民们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法律与人情的碰撞电影中还体现了法律与人情的碰撞。

在秋菊的案例中,尽管她坚持法律,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这种压力在农村尤为明显,因为农村社会是一个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法律往往被视为冷酷无情的。

然而,秋菊的坚持也使得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保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电影的启示与反思《秋菊打官司》不仅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人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法律和人权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公和不义时,我们应该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法律,因为它不仅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工具,也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有力武器。

六、结语总的来说,《秋菊打官司》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和法律问题的电影。

它通过秋菊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法律与人情的碰撞,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力量。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经典电影,该影片于1995年上映,讲述了一位乡村妇女秋菊捍卫自己权益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揭露和对权力的探讨,展现了一个底层妇女在法庭上诉讼的艰难旅程。

这篇文章将对电影的一些关键主题进行再解读,重点关注女性主义视角、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权力的辩证关系。

首先,电影《秋菊打官司》深刻展现了女性主义视角。

秋菊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困境和艰辛。

她在家里背负着种种责任和压力,同时又面临着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偏见和歧视。

然而,在她面对丈夫家暴和社会不公时,她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她通过上访和打官司,呼吁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部电影通过对女性独立意识和自我解放的呈现,向观众传递了女性力量的重要性。

其次,电影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

秋菊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农村妇女,她生活在一个极度封建的乡村社区里。

在这个社区里,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固定的,人们的命运注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

电影中,秋菊在与法律人士的对话中体现了这样的现象。

她在法庭上受到侮辱和歧视,因为她来自农村,即使当她的理据明显时,法官和律师也选择视而不见。

这种对待不仅反映了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还暗示了社会不公正对农村人民的压迫。

最后,电影深刻探讨了权力的辩证关系。

秋菊在电影中既是权力的受害者,也是权力的挑战者。

她与丈夫的斗争反映了家庭内部权力的错位和滥用,而她与法庭的斗争则呈现了社会权力对底层民众的剥削。

电影通过嘲讽和讽刺法庭中的权力关系,暗示了权力如何产生腐败和不公。

同时,电影也强调个人对权力的反抗和突破的重要性,秋菊在与司法系统的斗争中,凭借自身的勇气和坚持最终赢得了胜利。

总结起来,《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兼具现实主义与女性主义色彩的经典作品。

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揭露和对权力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该片深刻地诠释了底层人民维权的困境和女性力量的重要性。

以《秋菊打官司》 为例说法《乡土中国》的善治之路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以《秋菊打官司》 为例说法《乡土中国》的善治之路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1.秋菊得到了“想要个说法”吗?为什么?
• 透过现象看本质,她希望得到的是尊严和面子,实质是精神道德 层面的“礼”。可见“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对 人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秋菊没有得到想要的“说法”,根本 原因是村长始终不愿意认错赔礼。
2.请结合《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相关论 述,分析老村长始终不愿意认错的原因是什么?
3.有学者评价 :“秋菊其实不应该打这场官司,其结局 就是法治的无奈。”大家都知道,秋菊并没有得到她想要 的“说法”,那么秋菊到底该不该打这场官司?谈谈你的 理解和看法,请结合前面的分析概括,链接《乡土中国》 相关论述。
两者矛盾冲突在于一个要求“赔礼”,另一个要求“尊礼”。
交锋点实质在于尊严和面子,是精神道德层面的“礼”。
篇目
原因
《礼治秩序》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①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 ②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是合式的路子,手段是教化, 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①村长是公家人,一村之长,代表着政府的一级政权,农村基层实际的管理 者掌权者。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经手办的。 ②秋菊她们则是本村人,庆来违规建房在先,他认为有权管理此事。村长身 上具有“横暴权力”的性质,他是乡村社会权力和规则的维护者村长辈分高。
---《光明日报》
归根到底,秋菊其实不应该打这场官司,法治发挥的效益不明显。如 果以文化传统和遵德守礼为规则,运用礼治手段,可以较好解决该问题。
假如你是当代“秋菊”,会运用哪些方式和途径来化解 乡村生活中类似的矛盾和纠纷?
• 自治模式。 • 调解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好法治和礼治的平衡与融合,就可 以让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得到合理的解决,让冷冰 的法律法规背后充满了温情与和谐。

社会变迁中的碰撞--观《秋菊打官司》有感

社会变迁中的碰撞--观《秋菊打官司》有感

社会变迁中的碰撞——观《秋菊打官司》有感1352966 软件4班马文韬我个人对于老电影没有太大兴趣,但在思修课上观赏了一部1992年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去结合课上所学内容仔细体味。

从电影中来看整个事件的起因相当简单甚至可说太过平常:秋菊要建一个辣子楼可村长却不同意,秋菊的丈夫王庆来在与村长争执时被对方踢伤下体且肋骨骨折无法再干农活,只能整日躺在床上而对此村长没有道歉,秋菊找村长理论却不受对方搭理。

在经乡政府李公安耐心调解一番后,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却是把钞票直接扔在地上且仍拒不道歉。

村长的举动虽蛮横无理,众人还是觉得事情可以就此划上句号,唯独秋菊被激怒,立誓要讨个说法,于是她挺着个大肚子和妹妹来到县城,开始了漫漫告状路。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充满了浓厚乡土气息,于电影中处处可见中国社会底层的种种变迁。

而在这变迁中乡村原有人情秩序和法律观念发生了不小的碰撞。

村长之所以不让盖辣子楼是因为上头有文件,这是现代秩序,是法律文明。

而村长被骂后一生气踢了庆来的下身却又是乡村文化的典型特征。

之后秋菊为讨个说法不断上告又是法律制度的体现。

同时村长认为道歉后抬不起头在村里干不下去反映了深深植入他精神中的乡土人情。

“不相信找不到说理的地方”,这是全片秋菊屡败屡战一路上告的信念,而从中折射出来的就是一种日渐成熟的法律意识。

但乡村中总认为打官司是丢面子的事情,村里人的流言蜚语,丈夫的劝阻,都表现出当时人民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打官司的的真实想法与状态;而究其实质则是乡村原有人情秩序和传统观念对人们法律心理的影响。

而且到最后,这两者的冲突到了极其尴尬的地步。

首先,村长不计前嫌半夜冒着大雪四处找帮手并帮忙抬难产的秋菊去生孩子。

可以说如果没有村长,秋菊可能就因此丧命,儿子也可能保不住。

因此秋菊很感激村长,要请村长来喝满月酒。

可是在喜庆的气氛中,村长却被抓走。

尤其是秋菊最后那一个意外又尴尬的眼神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近年来,李安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这部电影以一个女性的勇气和正义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迎战官府陋规和压迫的故事。

《秋菊打官司》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触动人心的情感故事,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剖析与探讨。

本文将重新解读这部电影,从社会角度和心理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秋菊打官司》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和残酷。

影片中描绘了农村妇女的地位低下、权益被侵犯、生活困苦等问题。

秋菊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受到了家庭暴力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双重压迫。

她的丈夫和婆婆对她百般压迫,将她当作家务劳动力的工具。

在电影中,秋菊被打得满脸伤痕,却仍然坚强地站在法院的门口,要求公平和正义。

这个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迫使她走上法律道路的,并不是对正义的渴望,而是无处可寻的出路。

这个细节揭示了农村贫困与权力不公之间的强烈关联,也暗示着社会对农村妇女权益的忽视。

其次,电影从心理角度刻画了主人公秋菊的内心成长与反抗。

秋菊是一个习惯沉默的人,她渴望幸福但也害怕冲突和斗争。

这种心理状态在受虐后坚持追求正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中,秋菊逐渐从一个害怕挑战权威的农村妇女,转变为一个敢于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女性。

她打官司的过程是她从沉默中走向抵抗和反抗的过程,这也是她心理成长的过程。

她在伤痕累累的脸上画上红唇,意味着她不再沉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不公平的愤怒和抗议。

电影中,导演李安巧妙地运用了反差手法,通过对比女主角秋菊和法官两个人物形象的营造,更加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真实性。

秋菊是一个普通妇女,没有什么特别的背景或能力,但她勇敢地迎战官府,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法官则代表了官府的权威和不公平。

他们的对比将社会的不公平和法官的不作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义和压迫之间的冲突成为电影的核心,也揭示了社会问题中的人性弱点。

法律权威之于法治社会的意义——由《秋菊打官司》引发的思考

法律权威之于法治社会的意义——由《秋菊打官司》引发的思考
方 面 体 现 出 中 国正 在 走 向法 治 ,人 民 群 众 已经 越 来 越 多 地 懂 得 运
用法律武器维护 自身权利 , 另一方面 , 也展现 了我们传统概念 中弱 者( 怀孕的农村妇 女) 对 抗 强 大 甚 至 邪 恶 的势 力 ( 踢 伤 人 不 道 歉 的 村长) 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秋菊通过诉讼获得 了“ 正义 ” , 但 事 实上最后她获得了什么 呢?或许 , 这对于秋菊来 说更是一场“ 人道 何在个人愿望 、社会效果和 刚性 法律之 间实现 一种 平衡 则显得 尤 为重要。 主义的灾难 ” 。 秋菊带来 的新 的法律观念使得农村邻 里互敬互助的 【 关键词 】 秋 菊打官司 说 法 法律权威 法治社会 传 统 观 念 受 到 了严 重 的冲 击 , 甚 至 是 瓦解 。 诚如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能将所有 问题 归咎 于人 民大众 , 正如 朱苏力所言 : “ 我 们 不 能 把 一 切我 们 认 为 的社 会 问题 都推 到 政 府 身 在 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 村 民王庆 来与村长发生冲突, 被村 上去 , 推到官员腐败 、 人民愚昧上 去, 推到中 国文化上去 , 推到司法 长踢伤 。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在 向村长理论未果 的情况下 , 为了“ 讨 不独立上去 。这种归根寻源 是最 容易的, 也是最不负责任 的。” 因 个说法 ” , 带着六个月的身孕, 踏上 了漫长的告状之路 。 秋菊层层 向 此 , 笔者认 为, 问题 的 原 因 可 能 就 在 法 律 及 法 律 运 行 本 身 , 那 种 过 上 级 机 关 要 求 行 政 复 议 , 并在 最 终 的行 政 复 议 讨 不 到 自己满 意 的 分 强调规则本身而不 问法律社会 效果 的思维方 式才 是导致“ 秋菊 ” 说法后 , 通 过行政诉讼 , 得到了与原行政裁决不 同的“ 说法 ” 。可正 尴尬 的根本原因之一 。 所 以, 法律之 于法 治社会 的真正意义则在于 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 院判决 ,村长 因伤害罪被判入 狱。 望着远 处警车扬起 的灰尘 , 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 不解与失落 。 秋菊把村长送进监狱或许是我国法 治进步 的一个体现 ,但 是 试 想 一下 , 这 到 底 是 不是 秋 菊 希 望 得 到 的结 果 呢 ? 也 许 这 就 是 法 律 与传 统道 德 观 念 的冲 突 ,更 是 法 治 的 无奈 。法 律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规 范, 也 只是社会规范 的一种, 其 既不是全部社会规 范, 更 不 能 代 替 其他 社 会 规 范 。道 德 作 为 社 会 的 基 本准 则 , 不 仅 关 乎 人 的行 为 , 并 且连 接 人 的 内心 ,法 治 要 想 离 开 道 德 而独 立存 在 , 只 能 是 一 种 空 想 。法 治 不仅 不会 排 斥 道 德 , 而 且还 要 以它 的存 在 发 挥 作 用 。法 治

从《乡土中国》和秋菊打官司看我国社会与法律的脱节

从《乡土中国》和秋菊打官司看我国社会与法律的脱节

从《乡土中国》和秋菊打官司看我国社会与法律的脱节我国《民法典》于今年五月份正式出台。

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民事立法用法典的形式呈现,这不仅仅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民事单行立法的简单整合,更在此基础上对原本已经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部分法律条文进行修订,更是增加了颇具创造性的内容——人格权独立成编。

通过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阅读,让我从社会学的视角上认识我国法律,看到了更多我国法律与社会实际脱节的情况。

本文将分析《乡土中国》中描述的我国社会与法律的基本情况与秋菊的案件,立足中国实际,对我国《民法典》进行部分解读。

一、《乡土中国》的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通过对中国农村走访式的调查,全面描写了我国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男女差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问题做出归纳,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的“乡土人情”社会做出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是研究我国乡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代表作。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我国乡土文化和秩序方面的描写,这些是法治在我国推行的根基。

其中更与法律密切相关的章节有“乡土本色”、“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无讼”、“无为政治”等,即便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在距今70年前,但这些文字仍然对我们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乡土中国》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乡村的面貌在费孝通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个传统的,靠经验积累而成的社会。

在乡村社会中,人们由于地缘上的固定,在邻里之间互相熟悉,从而依靠这种熟悉来获取对对方的信任。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各自知道对方的底细,一旦对方有不诚实守信之处,地域以及血缘上的关系会使得不诚信的一方立刻在这个小圈子中名誉扫地。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需要契约和明确的规则来约束双方,更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或是一种约定俗成就可以明确互相之间的界限。

在这种环境之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会主动,或是被动由长辈们授予各种“礼”的观念,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制进程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制进程

从“秋菊打官司”看中国的法制与传统文化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妇秋菊丈夫因与村长争执,被踢了下身,秋菊为要一个说法,将村长层层上告。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前,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热心相助,两家本就此冰释,然而,就在孩子满月酒当天,村长被公安局拘留了。

法律最终是给了秋菊一个说法,但秋菊是不解的、困惑的——“我就是要一个说法嘛,我就没让他抓人,他怎么把人抓走了呢?”作为一个法学的学生,看完这样一部片子让我不得不从法律的角度去观察这个问题,用法律的眼光去审视这样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20世纪90年代,正式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法制进程严重倒退,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共和国的法制思想并没有的到完整的传播。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时,法律的普及情况,人们知道了法律可以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去运用法律,更加不懂的法律的规范性与强制性。

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秋菊的打官司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法制上的进步,试想下,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里,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极其淡薄的,法律知识更是极其匮乏,无疑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但这个开端却反映出了另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秋菊在上告村长的过程中,一直在重复这样一句话:“他是村长,踢了也就踢了,但不能往要命的地方踢”,有此可以看出秋菊不是为了我们的权利而去告村长仅仅只是为了“面子”而已,只是为了追求她所认为的“公理”。

根深蒂固的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法律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更没有所谓的一等一的公平、正义与民主,他们认可现有的乡土村规:他是村长,他就可以打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畸形的法制观念,但却是时至今日依旧存在的一种法制观念,这就是我们的法制建设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调解的时候,提出以经济补偿的方式予以赔偿,而在秋菊看来钱不能给她所谓的公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图个钱,我就是要个说法”,她想要的还是面子为的只是让村长道歉。

乡土人情和法律秩序的碰撞

乡土人情和法律秩序的碰撞

乡土人情和法律秩序的碰撞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楼,村长不让,因为上头文件在这里,这是现代秩序,是法律文明。

但是秋菊的男人骂村长“下辈子断子绝孙,抱一窝母鸡。

”村长一生气,踢了男人的下身这又是乡土社会的经典作为了。

中国社会分为两套秩序,一是乡土社会的民间秩序,一是官方的秩序,这在中国农村尤其体现得明显。

在农村,最大的权力者是村长长老,民间舆论是评判行为的最主要力量,人情是联系人们关系的最大纽带。

面子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

而在现代秩序中,权力者是公安局,是政府,评判行为的力量是法律,是国家强制机关,联系人之间关系的是合作关系或者利益,利益是人们的追求。

而这里的秋菊,她就是要通过现代秩序,法律程序来解决一个乡土内的问题,因为通过乡土秩序她无法解决,而总认为法律,公安这些外来的官方物事是高高在上的,是有效的,可是,这些适合的也许是城市社会,并且即使适合你,它给你的也只是它们觉得重要的东西,比如钱,那两百块钱就是最好的赔偿,他们认为。

可是,秋菊要的是一个说法,不是钱。

但是从这里,你是找不到的,你要赔礼道歉,这是面子问题,是乡土社会看重的东西,法律上没有这东西。

而且到最后,这两套体系的冲突到了极其尴尬的地步。

村长不计前嫌半夜抬难产的秋菊去生孩子,还是大雪天的,如果没有村长,秋菊可能就死了,儿子也可能没有了。

秋菊感谢村长,要村长来喝满月酒,可是在喜乐的热闹气氛中,村长却被抓走了,因为按法律程序,村长构成了犯罪,要坐牢。

然后影片以秋菊的尴尬结束了。

这种尴尬其实也是两种体系的冲突尴尬。

这种冲突的产生就是秋菊这个倔强的女人跳出来,非要讨个说法,于是,产生了冲突。

当然,我们甚至在这个普法的时代背景下将秋菊作为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典范,特别在那个九十年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乡土社会的规范又该怎么办?那毕竟是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并且一直存在着,忽略不了的。

秋菊家要建一个辣子楼,村长不让,因为上头文件在这里,这是现代秩序,是法律文明。

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

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

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摘要:苏力在其《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便曾以《秋菊打官司》为例深刻分析了现代法律在乡村社会实践中充满了矛盾和误解的图景,乡土民情与法律之间的囚徒困境严重阻陷了中国法治的发展。

欲实现两者之调和则必须探寻这两者之间的中间道路中间而行,并为其纠结之解决提出制度构想,追求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司法效果。

关键词:乡土民情;民间法;国家制定法;囚徒困境《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之作,很多人曾反复看了这部电影多遍,并不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故事立意好、演员演得精彩,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为了弄明白秋菊非要讨个说法,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村民万庆来(秋菊丈夫)要在地里搭个棚子但遭到了村长的强烈的反对,因为这是违反国家文件规定的。

一言不合两人便争吵了起来,万骂了村长一句“断子绝孙”(村长家有四个女儿,唯独没儿子)。

村长一怒踢到了万“要命的地方”,秋菊要村长认错,村长坚决不肯,她就一级一级往上告,非要讨个说法。

正在二审期间秋菊难产,村长带人把秋菊送到了医院这才母子平安。

待到万家要办满月席要请村长上席之时,村长却因对万造成轻微伤害而被公安局带走拘留15天。

在村口望着远去的警车,秋菊一脸疑惑:我只是要讨个说法,怎么把人给抓走了?其实接触过法理的人都明白,这个“说法”就是民间法在电影中的集中映像,而中级法院的判决便是现实存在的法律。

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秋菊打官司》中可见一斑,这亦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的一部分。

一、情理与法理之囚徒困境情理与法理常陷相悖之境地,恰如囚徒困境之模型:面对乡土民情,法律往往两难,以法律为准绳,则恐有伤害民众法感情之虞;若屈服于乡土民情,则又有违与法律权威性。

是进也难,退也难。

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了向踢伤和侮辱自己的丈夫的村长讨一个说法,不淫于小恩小惠和金钱赔偿,不移于山路崎岖和经历辛酸,不屈于官官相护和法律威严,从村委会、乡司法所一直告到了市公安局和中级法院,秉承的只有一个信念:“我就不信没有个说理的地方”。

从《秋菊打官司》看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最新文档

从《秋菊打官司》看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最新文档

从《秋菊打官司》看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最常反复出现的,就是那条通往乡里、县里、市里的公路。

秋菊坐着自行车走在积雪的村路上,之后是拖拉机走在尘土飞扬的乡道,坐着小三轮儿从乡道又走到进县的碎石路,最后坐上了去往市里的公交车过蜿蜒的盘山路。

总是那支纯朴而含糊的音乐跟随着这一行走的历程,总是秋菊那双坚定但又迷惘的眼睛。

秋菊从村子里一次次出去告状打官司,又一次次回到村里面对倔强的村长;她一次次想要讨个说法,选择了法律,得到了“说法”,当救命恩人村长王善堂被逮走的时候,她又说那不是她要的说法,眼里依然是迷惘,更多了一份失落,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那个村,那条路。

或许是读过初中,听说过有法律这么个东西的原因,抑或是村长的态度激发,最终秋菊被一步步引向了法律解决途径。

这条道路绝对是漫长的,从自行车到拖拉机到小三轮再到大客车,以至于为了走完这条路秋菊必须卖掉一车辣子。

这条道路也是曲折和坎坷的,正如那条弯曲县乡道,蜿蜒的盘山路,充满了颠簸和对一个孕妇来讲太多的劳累,从乡到县再到市,从XX局到法庭,一审、再审⋯⋯这条路上有城里人的欺骗,有好心人的帮助,有坐上XX局长的小汽车的得意,也有乡邻甚至是丈夫的不理解⋯⋯种种滋味,纷繁复杂,呈现出秋菊的执著,也呈现出这条路的艰辛。

然而,走过这所有的艰辛也不等同于一条走向法制之路,因为法制文明没有带给秋菊胜利者的胜利,因为她终究还要回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条连接熟人社会和法制社会的路。

走出去,她得到了说法;走回来,她却不知道要怎样面对这个熟人社会。

这种回来之后的迷惘和痛苦更是这条路背后的艰辛。

这部电影,也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乡土社会中熟人社会对人们的多重影响。

一、“讨说法”的念头源于熟人社会中的共同文化秋菊在影片中反复阐释了之所以要“讨说法”不在于王善堂打人不对,而是“他是村长,打两下也没啥,他也不能随便往那要命的地方踢! ”秋菊一家对此事的在意并不仅体现在台词上,还体现在影片中秋菊陪丈夫万庆来去看病的情景上。

关于秋菊打官司的法理学研究

关于秋菊打官司的法理学研究

关于秋菊打官司的法理学研究秋菊打官司:法理学视角下的乡土秩序与现代法律秋菊打官司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对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法律观念与乡土秩序的一次深入探索。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导演捕捉到了现代法律与乡土社会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而这一切,都围绕着秋菊为了维护家庭尊严和乡土正义,对村长提起的诉讼展开。

影片中的秋菊代表了乡土社会中的普通百姓,她对家庭、对乡土的执着与坚守,正是乡土社会数千年来形成的生活观念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村长,则代表了现代法律所构建的秩序,他按照法律和上级的指示行事,是现代法律文明的体现。

秋菊家的辣子楼事件是整部影片的导火索。

根据村长的解释,由于上级文件的规定,村里不能私自建辣子楼。

这是现代法律对乡土社会的一种规范和约束,它代表着法律对公共秩序的保护。

但秋菊的男人却用粗俗的语言辱骂村长,这无疑是对现代法律的一种挑衅。

村长在盛怒之下踢了秋菊男人的下身,这一行为虽然过激,但在乡土社会中却是常见的解决争端的方式。

影片中,秋菊为了讨回公道,决定逐级上告。

这一行为实际上是她对乡土社会传统观念的坚守,她认为村长不应该用暴力对待她的家人。

但随着诉讼的深入,秋菊逐渐意识到,现代法律与传统习俗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多次上告无果后,秋菊终于来到了市里,但她得到的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

最终,秋菊虽然赢得了官司,但却失去了她一直坚守的乡土社会的认同。

这部影片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法律与传统习俗在乡土社会中的碰撞与融合。

现代法律文明试图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社会行为,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习惯于按照传统习俗来解决争端。

这种冲突在影片中被放大,让观众看到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秋菊打官司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诉讼,它更是一场关于法律与道德、传统与现代、公权与私权的深刻讨论。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法律与道德、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宝贵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秋菊打官司》分析乡土社会与法律秩序交融摩擦作者:吕欣怡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6期摘要:通过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中看出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法制社会之间发生的冲突。

矛盾的艺术展现出“乡土中国”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之间的碰撞。

主要展现制度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生存与关系,法制与人治,这种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交融与摩擦,理智与情感的困惑。

主要分析这两种关系的存在关鍵词:乡土中国;人治法治;理智与情感;面子观;人情社会《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女人秋菊,为了自己的丈夫与村长讨公道的事情。

秋菊怀着身孕到处寻找可以讨回公道的办法,穿梭在乡镇城之间,最后讨回公道的办法却是让村长被警察抓走,而村长在被抓走的前一天,救了秋菊和腹中的胎儿。

影片最后,秋菊追着那辆把村长抓走的警车,露出了一脸的迷茫与困惑。

秋菊最后困惑的表情,也使得影片意犹未尽。

这部影片上映之后,收获了许多奖项,但更多的是引起了观众的许多思考。

一、根据此影片,首先从秋菊所处的环境开始分析第一,法律环境。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中国虽然法律已初步成型,虽有普及,但是农村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深。

中国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及一些封建思想,熟人与熟人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中国社会一根重要的纽带,尤其体现在偏远的农村,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法律在老百姓的心中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而并没有完全理解法律。

片中秋菊三告不成,最后严局长让秋菊去找了律师,这一步就是一个突破,说明这件事情已经走了法律的形式,那就单单不是民事调解这么简单了。

但是秋菊并不知道,她还一心疑惑问律师,这就能讨回说法了吗,她并不知道,律师口中的“说法”与自己心目当中的“说法”并不是一回事。

这是当时一个大体的法律环境,这是可以理解的,却也是值得中国法律推进过程引起思考的一点。

第二,面子观。

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面子”思想根深蒂固。

俗话说:“不争馒头争口气。

”人们不愿意做有损面子的事情。

就像电影当中的村长,明知自己有错,却也从来不肯拉下脸像秋菊一家道歉,只是碍于自己村长的身份。

秋菊不依不挠地寻找讨公道的办法,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面子。

电影中数次出现秋菊的一句台词:“我就是要讨个说法么。

”讨说法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讨回被村长所损失的“面子”。

这从中国古代就经久不衰的“面子观”是很难磨灭的,更何况是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社会。

“面子工程”的需要,其实也反应了中国人一个立足于这个社会的基础。

不光光是影片,其实直至中国发展到现在,中国人的“面子观”还是深深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面子有好的有坏的,好的面子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正常的伦理关系和思想道德;坏的面子就好比旧社会那些老套世俗的规矩和思想,应该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淘汰。

第三,人情社会。

中国社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微妙,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情社会。

中国并不像美国等国家,历史短,人们之间的相处相对分散和自由,中国人的人情观是电影最后发生尴尬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秋菊本想向村长讨回公道,却不曾想到,自己已经走了法律程序,导致最后村长被抓走。

从她那一脸疑惑和郁闷当中可以得知,她其实并不想也不曾想到村长会是这样的下场。

可以想象,等到村长回来之后,这两家人的关系会僵到什么地步,这对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是致命的。

人情社会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是不可打破的,一旦打破,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大。

通过秋菊这个妇女对法律的认识可以浅析当时中国社会相对底层人民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

秋菊在丈夫受到村长的不公对待之后,想到了要直面村长,要村长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从这里可以看出秋菊这个女子的倔强和坚强,不畏惧封建社会当中的级别思想,也可以看出,法律和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已经相当的深入人心了。

人民知道通过正规的手段来面对生活当中的不公和虐待。

然而,从秋菊最后不解和疑惑的表情可以看出,虽然对法律有所了解,但却不是非常清楚。

秋菊其实并非想要村长拘留,而是想要村长诚心实意给自己道歉,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和冷酷无情的法律的区别,面对这些,秋菊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大部分人对于法律本质意义上认识的缺失。

第四,乡土秩序。

中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大部分农民淳朴地保持地区的平衡,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这就衍生出了一种乡土秩序,也就是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乡村基本状况。

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熟,较少发生流动,在这个熟人社会里维系秩序的主要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像法律那样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推行,而是通过传统和教化来濡化和规训一代代人并使之成为有效的自我约束力量。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纠纷也不靠法律解决,而是通过礼的化身——绅士或长老以说服、教育、劝诫等方式进行调解。

礼治之所以能够在乡土社会中实现乃是由于礼治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秋菊与村长,他们在这个乡土社会当中,只存在了恩德的关系,可是在法律里,却是受害与被害的关系。

虽然中国有了法律的传播,农民也了解到了法律是一件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有了“李公安”、“严局长”等公家人,但他们还是不得不遵照乡土秩序,在那种情况之下,乡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乡土秩序,而李公安等人,也就只能充当乡土社会当中那些绅士或是长老的角色,由此才能调解矛盾。

然而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这是值得反思的。

环境的状况和法律推行的尴尬,还要人们的思想,决定了这部影片注定尴尬的局面。

二、法治和人治,首先要了解法治和传统观念的区别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

社会需要法律来规定,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整个社会才得以平稳地运行。

科学性代表法律的可行性,法律手段或许是有些严酷不讲情理,但也是相对公平公正的。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

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

法治需要为大部分合法公民做出考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只要触碰到了法律,按照规章制度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人的感性并不会被放在第一位。

秋菊毫无意识地将与村长之间的纠纷上升到了刑事事件,这就要求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给这件事情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与秋菊内心只想要道歉的想法背道而驰,这也就是秋菊最后官司打的不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法律就像一条底线,限制着人们的行为,触碰了底线,就要受到法治社会相应的惩罚。

三、相较法治,人治就显得更合乎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当中大部分处于人治状态,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原因,社会上大多都是人情。

家中有亲人,外出靠朋友,广结善缘使得将来的路会更加的好走,这是许多中国人奉行的社会准则。

这些准则在秋菊那个封闭的小山村更是尤为重要。

人们都说活着混口饭吃没必要那么较真,可是法律是不讲人情的。

秋菊一直想要讨回说法,李公安和严局长这些“公家人”,对他们来说,面子就是权威,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所考虑,从人情社会的办事方法出发,来调节秋菊和村长之间的纠纷,这都是民事纠纷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必然少不了关系,然而人的主观意愿不能支配法律,这就是人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区别。

传统的理念告诉人们,人治状态是社会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法律有的却是条例,不可触碰。

分析法治与人治,法律与情感,可以发现,人们常说的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是正义的化身,而这个“正义的化身”在情感和交往当中,有时候却显得苍白无力。

可以设想,当村民们知道了秋菊把“救命恩人”村长告上法庭,村长被拘留之后,村里人对秋菊的态度肯定会变得冷漠、指指点点。

而村长呢,心中也肯定有个疙瘩。

这次尴尬的法律胜利,使得双方都不讨好,由此,秋菊和村长家的矛盾算是无法调解了。

这违背了人情社会,正是法律无奈的地方。

影片中还有一点值得谈,秋菊家里钱不够了,她几乎把家里的辣子变卖殆尽,换成路费,怀孕一级一级往上“讨说法”,底层人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这种心酸的安排,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无奈,更是法律无法顾及到的。

面对像秋菊的这种情况,通过民事调解可能对双方才是最好的。

四、总结这部由农村妇女打官司的电影,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当时中国的困境。

法治与人治之间的纠结,传统乡土与现代法律的尴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总而言之,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问题。

像秋菊这样尴尬的法律局面或许还存在着许多。

当然这部影片揭示问题的同时,也宣传了许多理念。

当时《行政诉讼法》的出台为“民告官”提供了依据,影片上映后从而推动了《行政诉讼法》的普及程度,使民众了解到,当受到上级不公正待遇时,有确切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

偏远地区的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与维权途径,这在当时来说,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它告诉人们,适当的“讨说法”是必要的,打击了农村社会“超领域”法律控制,使没有足够的法律去控制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的人情社会得以公正的处理纠纷。

再者,秋菊面对困难时的不卑不亢,坚强不屈,这些优秀的品质,也通过电影,传播了正能量给人民大众。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少不了每个人的参与,社会总是有千疮百孔等着我们去反思去寻找答案解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直面正视这些残忍冷酷,因为掩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人与人之间,多的是沟通与协商,少的是隔阂与仇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1]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以《鄉土中国》为例的分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3-06-15[2]熊亮.论乡土社会的法治秩序[J].黑河学刊.2011-03-20.[3]韩春晖.人治与法治的历史碰撞与时代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7-01.[4]孙首娟.关系论视角下的法治辨析——兼论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