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
从一个“说法”开始——《秋菊打官司》
作者: 徐梅[1]
作者机构: [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14-11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9期
主题词: 秋菊;说法;农耕文化;社会公约
摘要:何为"说法"?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所饰演的秋菊,一直想要讨个"说法",她所追求的"说法"不过是向村长讨个道歉。
而对于这个道歉,村长却不予理会,于是秋菊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这条漫长而崎岖的诉讼之路。
从一个小山沟到县城、到市区,从县派出所到市法院,她只求一个"说法"。
这一路上,秋菊的艰辛和无助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淳朴的表象,而与之对立的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家长势力的体现。
村长不愿为打了秋菊的丈夫而道歉,认为秋菊就是想让他难堪。
而秋菊则说:"俺只想要一个说法,不要你的钱",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大家知道,这是十几年前,著名导演张艺谋、著名影星巩俐,他们合作完成的一部电影作品。
当时一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的、高度的评价,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在社会意义上,也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就从后面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十几年前能够问世,它起来了一个唤醒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这样一个很大的作用,这种唤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它唤醒了我们普通老百姓、普通公民,认识到通过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这种唤醒,通过这个影片告诫我们的干部,不管是农村的干部,还是城市的干部,不管是基层的干部,还是上级机关的,政府机关的干部,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和认识,就是说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依法为民、依法行政,而不能违反法律、违背法律,更不能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影片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电影用光自然真实,很有生活气息,片子里有些镜头是偷拍。
非职业演员的朴实为片子增色不少。
另外片子里秋菊的大红色衣服与她家院子里红色的大片辣子的颜色隐隐映照着,绿色的头巾,很有冲击力。
片子里有不少暗喻。
1992中国经典剧情][秋菊打官司][BD-RMVB
1992中国经典剧情][秋菊打官司][BD-RMVB◎译名秋菊打官司◎片名The Story of Qiu Ju◎年代1992◎国家中国/中国香港◎类别喜剧/剧情◎语言国语中字◎IMDB评分 7.4/10 (2,976 votes)◎片长100 min◎导演张艺谋Yimou Zhang◎主演巩俐Li Gong ....Qiu Ju雷恪生Kesheng Lei ....Wang Shantang, village chief刘佩琦Liu Peiqi ....Wan Qinglai, chili farmer戈治均Zhijun Ge ....Officer Li崔络文Luowen Cui林子Zi Lin叶军Jun YeLiuchun Yang ....Meizi, Qinglai's sisterWanqing ZhuHuiqin YangJianfa Wang◎简介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王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
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
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
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
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幕后制作《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花絮·该片被评论为张艺谋电影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获1992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特别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个典型案例:《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以及言论自由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法治实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言论自由在其中的角色和限制。
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法律与社会、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秋菊打官司》案是一起涉及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行政诉讼案件,通过该案我们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对法治的依赖和信任。
邱氏鼠药案则是一起涉及公共安全和市场监管的刑事案件,它凸显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而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这些案例中也有所体现,它既是公民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也是监督政府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言论自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法治实践的契机,以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二、《秋菊打官司》案与言论自由《秋菊打官司》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电影,不仅因为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故事情节,更因为它巧妙地折射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公时如何寻求正义的过程。
电影中的“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畏艰难,层层上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诉求。
然而,这一案件也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的深入讨论。
在电影中,秋菊的诉求并非简单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她坚信,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公正。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遭遇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包括来自官方的压力和社会的误解。
这些困难和阻碍,实际上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追求司法公正时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
与邱氏鼠药案相比,《秋菊打官司》案更多地涉及到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在电影中,秋菊的诉求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案件本身成为了一个公众事件。
王村长怎么被抓走了?——评《秋菊打官司》的结局
王村长怎么被抓走了?——评《秋菊打官司》的结局
覃思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3(000)002
【摘要】当影片《秋菊打官司》在推出秋菊异常惊疑和迷惘的特写镜头前定格结束时,面对秋菊无法言喻的神态和刺耳揪心的警车鸣叫,确实让观众比秋菊更加感到疑惑和震惊。
中级法院审理秋菊代理丈夫上诉的治安行政案件,是因为公安局只对王善堂踢伤万庆来,按照民事调解作出赔偿250元的投决,并没有也不等于给了王善堂行政处罚。
所以,在万庆来到医院拍出一根肋骨
【总页数】1页(P11-11)
【作者】覃思
【作者单位】北京市职工中心影评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J], 陈柏峰
2.秋菊:一个传统的女性——另议《秋菊打官司》 [J], 张晓磊;李国新
3.律师与秋菊或村长与秋菊 [J], 麦道
4.自然朴实的美——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音乐特点 [J], 李智建;初美华
5.非纯正意味的荒谬喜剧——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艺术性 [J], 崔春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一、引言《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中国电影,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当地政府和官员展开的官司故事。
影片在表达法治观念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复杂而多面的人文景象。
本文将对电影进行再解读,探讨其中一些要命的地方。
二、人物与剧情影片的主角秋菊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面对当地官员的粗暴行为,她决定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权益。
整个故事围绕着一场官司展开,展示了秋菊从村民到上诉人的角色转变过程。
秋菊这一角色的刻画让人深思中国社会普通百姓的法治意识以及如何在遭遇不公时为自己维权。
三、社会文化背景电影中反映的农村社会文化背景不容忽视。
影片展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以及官民之间的矛盾。
这些社会问题在秋菊的官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影片还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地区法治意识的缺失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四、要命的地方:法治与道德的冲突《秋菊打官司》中,最要命的地方莫过于法治与道德的冲突。
秋菊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法律程序的不完善,还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压力和误解。
影片通过这一冲突,让我们思考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平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如何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尊重社会公德。
五、秋菊的胜利与反思尽管秋菊在官司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背后却让人深感悲凉。
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
秋菊的成功告诉我们,尽管存在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等问题,但普通百姓依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如何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六、总结《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妇女为维护自己权益而展开的官司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复杂而多面的人文景象。
影片中法治与道德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展现都让人深思。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哎~~~走喂~~桃花依旧~~~...”配上板胡,一曲浓郁的西北风味,大红袄子绿头巾,满墙的红辣子,都是很典型的张艺谋style。
秋菊说:“怎么把人给抓了,我只是要个说法”。
看着远去的警车,满脸的迷惑不解,她怎么也理解不了,法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1992年上映的经典作品,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一部好的影片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一部关于农村写实题材的影片,围绕秋菊丈夫万庆来和村长王善堂发生争执被踢,秋菊为讨个说法,不顾身怀六甲踏上“民告官”的艰辛历程。
都是一个村里过日子的人,谁和谁不会偶尔闹点小矛盾,本来可以三两句话解决的事,可偏偏是一个死要面子的村长碰到一个认死理的村妇,秋菊是凭着屡败屡战的固执本性去打官司讨说法,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农村人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觉醒。
但是在她的人权与尊严受到伤害,法律给了秋菊两个答案,一个是可以得到被村长甩在地上的两百元钱,另一个是让村长坐进警车被铐走,法律在执行和量刑上都始终没有给秋菊一个正确和想要的“说法”,也就是一声道歉而已。
这就是在中国改革前期的一些套用和摸索出来的制度与法律,与人文习性所产生的一些分歧和距离。
说到距离,在文化素质、信息交通相对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这个距离是越走越大,那时期的秋菊还总算得到两个答案,可如今的民告官,哼哼,你看着办,即便羸了官司你也是输了未来,自古就有“饿死不作贼,冤死不告状”的说法。
为什么说距离是越走越大呢?秋菊能羸并且一路碰到的都是好人(包括那个30块钱蹬三轮的也不是什么大坏人),改革初期80年代,中国刚刚从激情的社会主义集体大锅饭中走出来,不光是思想纯朴,关键是那时期权利还没有直接被钱所影响,随着GDP在狂热发展,一切都在变,唯一没变的就是正如影片中一样,没有什么所谓正派和反派之分,都是好人,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可以这样说,剧中吴律师说:“被告也不一定就是坏人”。
真看电影的人,未必就非得随着故事的中心思想来感悟,像这类写实电影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记录片来欣赏,影片中的场景,剧中的人物,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现代改革历史时期一个重要的时代,由农村走向城市历史时期,值得我们怀念,灰色的北京牌大包、乡派出所里朴素的办公室、被发哥华仔明星贴画占满街道的县城,马路隔离护栏和国营商场让乡下人陌生的城市、牛仔裤踩脚裤、高额爆炸拉丝发型,被西方文化冲击并且融合得让人别溜的时代背景,如非专业人士,没人会想到要记录这些身边的事和物。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揭示了农村女性在司法系统中的艰难与坚韧。
影片凭借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入的社会探讨,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本文旨在从电影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再解读。
一、主题解读《秋菊打官司》的主题是农村女性在司法系统中的挣扎与抗争。
影片通过秋菊这一角色,展现了农村女性在面对不公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气。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司法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民在面对法律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意义。
二、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女主角秋菊。
秋菊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性,她有着朴实、坚韧、勇敢的性格。
在面对不公时,她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她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如村长、律师等,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
三、情节设置电影的情节设置非常紧凑,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为整个故事增色添彩。
影片从秋菊为丈夫讨回公道开始,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在这个过程中,秋菊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种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情节设置,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四、社会意义《秋菊打官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农村地区司法系统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民在面对法律时所面临的困难。
这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农村司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电影中的秋菊等角色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激发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公平的渴望。
这种精神力量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电影还通过秋菊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声,为农村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引言《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描绘中国农村法律意识觉醒的电影,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故事情节早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篇将再次解读这部电影,探讨其关键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并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一、主题与情节《秋菊打官司》以农村妇女秋菊为主角,通过她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展开的官司过程,展现了农村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电影中,秋菊在面对丈夫被村长打伤的困境时,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磨难,但也正是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
二、人物塑造1. 秋菊:作为电影的主角,秋菊的性格坚毅、正直。
她在面对不公时,敢于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表现出了强烈的法律意识。
2. 村长:电影中的村长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他既是一个权力较大的地方领导,又是一个不守法纪的人。
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3. 律师:电影中的律师形象则代表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
他们为秋菊提供了法律援助,帮助她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电影背后的社会现象与价值观念1. 法律意识的觉醒:《秋菊打官司》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法律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公正与力量的体现:电影中,秋菊在律师的帮助下,最终赢得了官司,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力量。
同时,也表明了社会对于公正的追求和对于法治的信仰。
3. 农村社会现象的反映:《秋菊打官司》还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权力滥用、不公现象等。
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而电影则通过秋菊的官司过程,将这些问题呈现给了观众。
四、电影的艺术价值《秋菊打官司》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电影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感。
经典电影中的法律问题分析之《秋菊打官司》
电影《秋菊打官司》观后感《秋菊打官司》讲的是发生在西北农村的故事,主人公秋菊的丈夫王庆来因为搭棚事件与村长发生争执,后因出口骂了村长断子绝孙,代代为女孩而惹怒村长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因觉得村长蛮横无理,再怎么过分也不能踢中丈夫要害而开启了一个到各处论理、讨个说法的路途,身怀六甲的秋菊往返于乡里、县里、市里,并最终将村长告上了法庭。
而此时,秋菊分娩难产,危机关头村长号召村民他抬去医院,救了秋菊母子,秋菊万分感谢,官司也不想再提了,并亲自请村长和自己孩子的满月酒。
谁料此时,村长却被呼啸而至的警车带走,被捕入狱,而此时的秋菊却茫然无措望着警车远去,百感交集。
这部电影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法律为题材的电影,而且是以农村妇女的法律觉悟,即讨个说法为切入口,深刻而清晰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国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甚至是意识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利,我想这不仅是电影所反映的主题之一。
也是中国法制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反映的另外一个主题便是相较于建国之前,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勇于对抗强大邪恶势力的坚强意识和不屈精神。
这也说明在社会当中,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平性的上升,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之一。
然而这部电影在我们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而感到欣喜的同时,却又让人陷入无端的疑惑当中。
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秋菊这样思想觉悟先进的公民,在通过法律手段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以后,他却没有活的愉快满足感,反而陷入深深的失落和茫然当中。
影片结尾引人深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我们重新审视法律之心;法律的存在应当是让公民感到安全、快乐的、充满人情味的,让社会更加和谐温馨的;而秋菊则通过打官司,讨说法却得到了村民都排斥她,村长仇视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人质朴、友善的传统之风。
我想观影者和村民,包括秋菊本人,都不敢,也不愿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了。
秋菊打官司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秋菊打官司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秋菊打官司》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吧!《秋菊打官司》,“官司”实指北洋政府和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和蛮横,而文学界竟连《文学季刊》是个什么性质的刊物都搞不清楚,也算是太天真可爱了!而当时的文人不但目光短浅,而且一无所知,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秋菊打官司》不是这篇寓言的全部意义。
它主要讲述了两件事:一件是前文中说到的诗人被捕后屈打成招;另一件则是社会上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争夺自己的利益。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借题发挥,揭露那个混乱黑暗的社会的种种病象。
他对旧中国的黑暗腐败,痛心疾首,对整个文坛的浑浊,更感到愤懑不平。
通过对旧文人极其丑恶灵魂的鞭挞,老舍在否定黑暗势力的同时,表达了对进步力量的渴望与追求。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读后让人沉思不已,令人百看不厌。
《秋菊打官司》语言精炼,耐人寻味,短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细节,通过描写人物表现出人物性格,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老舍这篇短小的寓言,以秋菊的不幸遭遇为题材,讽刺了旧文人受封建思想影响,糊涂无知,丧失原则。
老舍笔下的菊花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傲霜斗雪,坚贞不屈,另一方面又有哀怨悲凄,多愁善感的一面。
这篇寓言故事幽默风趣,诙谐轻松,充满了谐趣和睿智,使我们回味无穷。
老舍这篇文章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它构思精巧,主题鲜明。
以小喻大,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勾画出了三个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形象,讽刺了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
其次,行文简洁,含义深刻。
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渲染烘托,只是叙述故事的发展,却使每个人物的思想特点跃然纸上。
最后,语言朴实无华。
用平淡的口语写成,娓娓道来,毫无雕琢之感。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2010-04-20 20:07:32 作者:朱苏力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浏览次数:36 网友评论 0 条1994年12月和1995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对贾桂花诉青年电影制片厂的侵犯肖像权案(此后称贾案)、邱满囤就邱氏鼠药提出的侵犯名誉权案(此后称邱案)作出了初审和二审判决。
尽管这两个案件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并不十分重大,且都是下层法院作出的判决,然而,在我看来,这两个判决可能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活动和法治建设具有普遍和深远意义的判决。
其意义之重要不仅在于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断发生新闻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某单位或个人“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肖像权的案件纠纷,1因此这两个案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它们涉及到中国当代社会的权利的总体配置和其他一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法学界有义务将中国司法实践及其理论内蕴加以提炼、升华,使之成为法律活动的自觉。
这不仅是对我国的法学研究的理论挑战,而且这一努力有可能对中国的法制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近年的众多名誉权案件中,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案件,我有特殊的考虑。
选择贾案是因为这是一个“难办的案件”(hard case),而西谚有所谓“难办的案件〖容易〗引出坏法律”(hard cases make bad la w)之说。
在这个案件中,原告贾桂花是一个事实上受到伤害的“弱者”;而被告是社会、经济地位都比较显赫的电影界人士。
因此,就社会情绪来说,容易倾向于贾氏;然而一审判决却对贾氏不利。
因此,这一案件可能比其他案件更能提出一些不易为我们的直觉觉察并接受的问题。
选择邱氏鼠药案,则因为这一案件所涉及的是科学技术界,而不是一般的新闻、文艺、出版界,因此使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得以延伸,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此外,这一案件的二审判决体现了一种我认为对今后司法审理这类案件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值得在理论上加以分析阐述并推广;最后,围绕邱氏鼠药案件所引出的最后结果(邱氏鼠药被禁)比任何其他案件都更现实、更直接、也更充分地例证了保护言论自由不只是抽象的公民权利保护,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会产生直接的积极后果。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近年来,中国社会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对法律的认同度也日益提高。
然而,在司法领域仍存在着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审判不公、案情牵扯复杂、权益保障的不足等。
而《秋菊打官司》案和邱氏鼠药案无疑是中国司法实践中的两个典型案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思。
《秋菊打官司》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文艺作品,该剧以秋菊为主角,通过她与官司的较量,揭示了当时中国司法体系中的腐败和不公。
这部剧揭示了法治的迷茫与法治精神的反思。
然而,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与《秋菊打官司》类似的司法不公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
邱氏鼠药案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刑事案件。
邱氏是一家知名农药企业,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口碑。
然而,这家企业的鼠药产品中检测出了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高度危险的农药成分,严重威胁了公众的生命安全。
该案的审判过程备受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法律公正的质疑。
在这两个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司法的两个问题:一是权益保障的不足,二是言论自由的限制。
首先,权益保障方面。
在《秋菊打官司》案中,秋菊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顾一切地与官司较量,并且通过冒险、智慧和勇气最终赢得了胜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类似的案例并不能得到公正的审判和有效的权益保护。
一些弱势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难以获得法律的支持和公平待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加强法治意识,提升司法公正性,确保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其次,言论自由的限制。
在邱氏鼠药案中,此案的审判过程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一些网民因为对审判结果的质疑而受到法律惩罚。
这引发了对言论自由的关注和担忧。
言论自由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本权利,它不仅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促进了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智慧的共享。
我们应该尊重个人的言论权利,鼓励公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批评,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其合法性。
同时,也需要严格依法打击那些散布谣言和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秋菊打官司》细节描写
秋菊打官司以前历史书中讲民主法治进程中曾无数次提到过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通过朴素的画面简单的拍摄手法向人讲述了一个叫秋菊的农村妇女为了“讨个说法”而四处奔波告状的故事。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秋菊就只想要一个说法的奔波,和影片朴实的拍摄手法,加上偷拍的一些实际生活状态,成为张艺谋电影中的优秀作品。
《秋菊打官司》可以说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之一。
这是一部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电影,人物的矛盾关系依然存在着张艺谋一贯的故事性叙述方式。
开始秋菊无论如何也要向村长讨个说法,最后不惜告到市里的法院,在结尾时村长和秋菊一家的和好时,村长却被抓走了。
人物关系的转换,显示了张艺谋对这类纪实性影片故事性上的加强。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是本片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秋菊挺着肚子在雪地上蹒跚的镜头给人们的印象很深。
还有她迷茫的眼神。
失落的眼神。
期望的眼神。
好奇的眼神。
倔强的眼神。
幸福的眼神。
虽然片子里李公安一直在说:村长这人够犟的。
可事实上是秋菊这个比村长还犟。
“要个说法”这句话在片子里反复的出现。
秋菊就是想要一个说法。
这么简单而已。
秋菊的大红色衣服与她家院子里红色的大片辣子的颜色隐隐映照着。
绿色的头巾。
很有冲击力。
秋菊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妇女中的异类,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国的农村妇女大都是一幅任劳任怨的形象,可以秋菊成功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她非常固执要强,以至于在她软弱的丈夫面前反而她更像一家之主。
《秋菊打官司》人物形象分析
《秋菊打官司》人物形象分析
刘嘉军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10(026)004
【摘要】电影<秋菊打官司>成功地塑造了秋菊和王善堂的人物形象,但是在表层和深层的人物性格体现上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区别:作为叛逆者,秋菊坚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背后却隐藏着对父权制度的守护,作为村长王善堂身上则具有政治和宗族的双重身份,正是在这种身份下,影片的矛盾得以精彩地展开.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刘嘉军
【作者单位】陕西电视台,电视剧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51
【相关文献】
1.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J], 陈柏峰
2.秋菊:一个传统的女性——另议《秋菊打官司》 [J], 张晓磊;李国新
3.法律视角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现实问题分析 [J], 左登艳
4.从《秋菊打官司》说院内纠纷调解时如何促进道歉 [J], 刘玉莹
5.从《秋菊打官司》说院内纠纷调解时如何促进道歉 [J], 刘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近年来,中国的司法界发生了一系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其中包括《秋菊打官司》案和邱氏鼠药案。
这两个案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法律公正性和言论自由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分析这两起案件,并探讨其中涉及的言论自由问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秋菊打官司》案。
该案是根据王朝歌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官司追求公正的故事。
该剧以真实的镜头展现了当地法院内部的腐败和不公,引发了舆论对于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观众们对该剧中的角色和情节深感共鸣,对于法律体系内的不公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
这一剧集的热播引发了社会上对于司法公正的讨论,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司法体制以及法官的职业道德。
邱氏鼠药案是另一起引发公众关注的案件。
邱氏鼠药公司被曝光出生产和销售不合格、有毒的鼠药,该鼠药导致了很多儿童中毒和死亡。
这一案件引起了社会对于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质疑,公众对于生产安全和企业道德的关注也愈发增加。
人们开始反思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原因,并且呼吁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以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权益。
言论自由是一个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权利是被广泛承认的。
言论自由既包括了对于正面声音的保护,也应该包括对于批评和负面声音的容忍。
国际人权法和中国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言论自由的实践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言论受到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限制。
尤其是一些政治敏感的话题,如领导人、政府政策等,一旦触及可能被当局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对于有关议题的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其次,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利益时,也可能通过法律手段对批评声音进行打压,限制了言论自由的实践。
此外,网络言论空间的监管也给言论自由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言论自由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张艺谋谈《秋菊打官司》
作者: 木子
出版物刊名: 当代电视
页码: 21-22页
主题词: 《秋菊打官司》;中国电影;文学繁荣;专业演员;往前走;作品改编;作家群;文孚;克质量;违章建筑
摘要: 这几年我的几个电影都没法和观众见面,挺沉默的。
我觉得中国电影还是得拍点老百姓的事儿,拍点人的事儿,甭管那事儿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拍出来的得象那么回事。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首先是小说原作写得好,它给我们提供了思路。
中国电影离不开文学,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否和文学繁荣与否有直接关系。
我们几代导演成功的范。
从《秋菊打官司》说院内纠纷调解时如何促进道歉
文/ 刘玉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患关系和信访管理科、行风评议办公室副科长)说院内纠纷调解时如何促进道歉影片《秋菊打官司》所讲述的故事起因是秋菊的丈夫要建辣子棚,与村长发生争执,秋菊的丈夫骂村长“断子绝孙”,这些话刺激了没有儿子的村长,村长一脚踢了秋菊丈夫的“命根”。
其后剧情围绕着秋菊讨要村长赔礼道歉展开。
剧中李公安两次介入调解均未成功,最后秋菊在律师的指引下走向了诉讼之路,但诉讼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要的道歉。
针对秋菊要求赔礼道歉的诉求,丁英奇和肖倩两位学者分别在论文《〈秋菊打官司〉深入思考加强和改进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调解:实现公义的另一选择——从〈秋菊打官司〉说起》中都提出可通过调解来解决,但并没有提出具体如何进行。
在医疗纠纷中,要求道歉也是患方常见诉求之一,很多医院的调解员也像李公安一样深受困扰,不知如何促进道歉。
笔者结合《秋菊打官司》以及医疗纠纷院内调解实践,从院内调解员视角,探讨在医疗纠纷调解中如何促进道歉。
道歉的内涵美国学者艾伦•拉扎尔在其《道歉的力量》一书中将道歉定义为:双方相对时,做错事的一方应该向受害一方承认自己的过失,为对方的不满负责,并且表达悔恨或自责之情。
从此定义来看,道歉的内容包括三个基本部分:承认错误、自责和补偿。
专科的4300多名医生,大部分医生(82%)认为向患者道歉并没有避免医生被起诉。
基于这些调查数据和反对的声音,有必要重新认识道歉在医疗纠纷中的意义。
然而,笔者对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
1.道歉有利于争取患方的宽恕,修复纠纷处理实践中,不乏通过道歉取得取到了患方的宽容,促进了纠纷解决。
但是,美国学者艾伦度可能与冒犯情节的严重程度、道歉的质量、被冒犯者为人是否宽容有关。
这意味着道歉不一定能带来纠纷的化解,不一定会让患方放弃诉讼。
2.真诚的道歉促进医方当事人自省,注重自身工作的提升道歉并不只是一个人际关系润滑剂和纠纷处理技能。
真诚的道歉还能促进发自内心的自省,关注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反思自身行为存在的过错或存在哪些可改善的地方,进一步思考如何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和沟通效果,而不是总想着探寻他人的原因及如何为自己辩护。
这场官司有问题——浅谈《秋菊打官司》存在的法律问题
这场官司有问题——浅谈《秋菊打官司》存在的法律问题刘华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秋菊打官司》上映后,在全国城乡引起极大的轰动。
在一片盛赞声中,使人略感遗憾的是,该片的编导在适用法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秋菊从乡到县、市公安机关告状申请复议以及到县、市法院进行诉讼,都是以原告人的身份出现。
从影片反映的情节来看,秋菊并不具备行政复议、申请人行政诉讼原告人的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
【总页数】1页(P27-27)
【作者】刘华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郊区人民法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再说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法律问题 [J], 胡兴成
2.一个“说法”的维度与乡土本色——兼论《秋菊打官司》中的礼与法二难问题[J], 周志远
3.存在:遮蔽与敞亮--《秋菊打官司》解读 [J], 李鲁祥
4.法律视角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现实问题分析 [J], 左登艳
5.乡村内生次序的瓦解——从《秋菊打官司》看城乡融合问题 [J], 刘若雪[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何以深入乡村——从观看《秋菊打官司》说起摘要:从《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出发,剖析农村中不成熟的法制思想,由此引发对法制与人性接轨,法制环境创建的条件的感想。
在农村中,应使村民明白法理与法律的不同,发挥司法部门的作用,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得法律思想能在农村中深入发展。
关键字:送法下乡法制与人性理与法律一.从《秋菊打官司》谈农村法律现状(一)故事梗概《秋菊打官司》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上诉的故事。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除夕之夜,秋菊难产。
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
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
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
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二)故事感悟首先,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村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这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建辣子楼,村长不同意,他们就认为是村长从中作梗,跑去跟村长争吵,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可以随意使用。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秋菊混淆了理与法律的观念。
整个影片以秋菊讨说法作为主线,经过了重重部门,结果秋菊想要的说法只是村长的道歉,她并没有意识到,当案件到了法定程序时,就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来执行。
当村长在秋菊难产挺身而出时,秋菊已没有了讨说法的想法,但在她已经差不多要忘记这场纠纷时法律给的结果却来了,村长被拘留了,秋菊感到茫然与失落,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法律自然没有错,凡是有法可依的,就应该依法行使,不容许有人情世故掺杂。
可是在农村,这个人情世故占大部分的地方,法律的冰与人性的暖,法律的硬性与人性的弹性就有着尖锐的矛盾,如果依法行使,利用强制手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
这是法律与人性的矛盾,在我们送法入乡的过程中,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引起的必然也是法律在农村中普及的失败。
在这个事件中,法律的介入除了指引、强制、评价、保护外并没有给这个村子带来和谐与温暖,秋菊一家势必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遭到村民们的冷眼。
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力量,但是可能没有人再敢利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因为法律带来的副作用不是每一个人都承受得住的。
其次,我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法律在中国农村的失败,因为法律并没有解决秋菊的问题,也没有满足秋菊的意愿,它留给秋菊的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是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二.法律何以深入乡村(一)从秋菊角度出发影片的最后,村长被公安抓走了,但这却不是秋菊所希望的,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也是法律与人性的矛盾,更是法治的无奈。
法治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
而在中国的农村,有着自己的一套秩序规则,这是经过五千年锤炼出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它更贴近人性,能更灵活的解决问题。
而法律的现代化则过分强调了与国际接轨,在运作中压制了民间法以及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
因此,以秋菊为代表的想讨说法的村民们应该意识到,当你顾及道德伦理,考虑人情时,就应该想到这不是靠法律能解决的事情,或许你可以私下处理,找个可靠的人协调协商,一旦你上升到法定程序上来,那就必须得依法办事,考虑人情,罔顾法律,这样法律就成了一纸空文,就失去了让人遵守的基础,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会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困恼。
然而,在农村中,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农民维权意识不强,对法律存在陌生感和不认同感,村民们脑海中虽然有了法律的萌芽,但是植根并不深,法治观念都并不成熟,还有很大一部分有旧社会的影子。
因此,我们应该向广大农民群众宣扬法律知识,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也懂得用法。
当然,我们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学法用法的热潮。
因此,必须强调普法宣传的群众性。
镇里可以专门开展以县、镇文艺团体为主体,深入乡村的法制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发挥民间山歌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司法所将身边发生的案例编成山歌下发到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如关于土地管理法规方面内容的,可以编成“地权所有要认识,属于国家和集体。
承包只有经营权,莫把一切归自己。
”这种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的普法山歌,[1]这样一来,就能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当每个人都有了学法的自觉性以后,依法办事便成为一种共识。
此时,法制观念已深入民心,学法守法自然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
(二)从李公安角度出发由于法律思维的人总是无法忽视程序问题,因此,在法律的普及活动中就会产生问题。
正如影片中的李公安一样,在接到秋菊报案时,他的第一反映不是调查伤情的严重状况,因为公安部门是否立案的标准是看伤残等级,达到轻微伤以上就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标准。
在这里,李公安并没有这样做而仅仅是前去调解。
殊不知犯罪和民事纠纷是两码事,犯罪并不像民事纠纷那样可以用来调解的。
李公安之所以犯错误在于他没有严格的遵守程序,轻信这仅仅是一起一般的民事纠纷。
另外,李公安还违反法定程序,没有将市里的裁定书送到不服调解的当事人秋菊的手中,直接助长了村长的气焰再一次导致秋菊的上告。
这反映我国民众法治意识和程序正义的淡薄。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深入乡村的初期更需要农村中能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咨询制度。
这样,村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需要的法律,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上。
(三)从社会实际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要么因为畏惧权势而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
又或者,因为家境贫困,支付不起一系列的官司费用。
这都造成了农村中的法律无法普及的原因。
因此,法律在农村中的普及,不能照搬城市中的一套方案,应依据不同的乡土民情,采取不同的普法方法,在营造乡村法治环境的同时,不破坏乡村的和谐。
海南乡村禁碑与乡村民约文化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禁约能被村民认同并得到较好的遵循,其中原因对今天的“乡村法治”建设当不无启迪。
首先,禁约通常是由村老、士绅起草,村民会议通过,是维护村民利益的,村民把遵守自己参加制订的禁约,当作做人的信条,便会自觉严格遵守;其次,禁约既然是自己参与制订的,自己有约在先,有禁在先,若有违禁,受罚亦安然,毫无怨言;再次,禁约由村众约定,由村众监督执行,违禁者受罚,即使不心悦诚服,也众责难辩;最后,禁约一般都有“送官究治”的表述,对村民而言,国家威权的殿后仍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2]通过村民自己制定的与国家法律相符的禁约,既能培养起村民的法律意识,又能营造法治的环境。
这对于农村实现法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从政府部门角度出发“法律进乡村”是指村组的干部和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村民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然而,作为熟人社会的乡村,与日益陌生人化的城市在对法治的接纳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与水土不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送法下乡”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输送一大堆对乡村社会无甚意义的“法律”下乡。
在政府大力倡行“送法下乡”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根据每个乡村的特点,送适合的法下乡,而不是那些在乡村中压根用不着的法律。
“法治”之于乡村,更应看作是“规则之治”,而非与城市无分别的“法律之治”。
我国在数次组织大学生下乡普法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村民们对大学生们向他们宣读的法律知识毫无兴趣,而村民们急欲知悉的法律规则大学生们又知之甚少。
任何无视城市与乡村区别的“送法”都注定了只会是一厢情愿,但这并不表示乡村无法实现“法治”,也并不表示村民缺乏规则意识——决定乡村法治的其实是规则的内容。
在不少学者看来,国家法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可谓这一论点的代表人物。
的确,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运行面临着种种难题,但这决非意味着国家法律在乡民社会中无效。
在传统的中国治理模式下,就不乏通过各种方式接纳作用于乡民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
即便在今天,乡村自治也是经宪法和法律认可的国家制度。
当然,实现乡村法治与乡村自治的前提是村中的干部们必须都熟知法律。
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普法运动,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推进依法治区”为主题,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纲要和决议,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教育村干部和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为此,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
要对村“两委”干部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
其次,利用农闲、工休时段,组织村民参与集中学法,观看普法电影、电视法治节目、法制文艺演出,听普法大鼓书,组织农民到普法夜校学习。
接着,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选几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法律知识和宣传能力的村民担任法制宣传员(俗称“法律明白人”),具体负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村干部和村民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合同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后,还应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他们出村前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外出打工遇到问题时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3]法治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无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
因此,在法律深入乡村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弘扬人性化的法律,才能在农村中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回应。
参考文献:[1] 中国教育资源网《法律进乡村经验材料》[2] 王琳,《乡村法治何以实现(213)》[3] 卜范慧,《镇“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