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板书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__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诗性智慧成为不朽之作,传诵千古。
作为鹳雀楼的实体,有几人能见,有几人能登,有几人能知,楼之享有大名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分不开的。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较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较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1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自渎课文)三、学习生字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
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是“十”。
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
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
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2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 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 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 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 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 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 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1《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3篇)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3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相识4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打算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其次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闻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渐渐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留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垮,但是这首诗,却始终受到人们的宠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老师巡察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驾驭和要求相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状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渐渐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老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老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当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入:与“人”、“八”比较。
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6篇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认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由鹳雀楼的图片引入,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板书题目,指名读题,指导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生字。
2、结合课文插图,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
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
引读,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5、拓展诵读《风》《静夜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6、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教师小结。
四、拓展诗意1、当你考试得了100分时,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当你登到太行山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
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五、作业。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
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
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
(板书:登鹤雀楼)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
(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太阳.黄河)(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落日,诗中称为“白日”。
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
登鹳雀楼教案十五篇
登鹳雀楼教案十五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一.导入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
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生:登鹳雀楼师: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3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习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
想看吗?(介绍画上的内容)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生编故事)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
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
(师配乐朗读)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2、通过读、唱、吟、舞、背各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学习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
楼》。
(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
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
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