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欺世盗名
【成语大全】寓言故事的成语
【成语大全】寓言故事的成语1. 狼来了寓言故事:有一天,有一个男孩在放羊,他想要开一个玩笑,就大喊“狼来了!”村民们听到了他的呼喊,都跑过来帮助他驱赶狼。
当他们赶到放羊的地方时,发现并没有狼。
男孩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便又一次大喊“狼来了!”村民们又一次跑来帮助他,但却再次发现没有狼。
当他们第三次听到男孩的呼喊时,已经麻木了,所以没有人再去管他。
结果,这一次真的有狼来了,男孩却无处求助。
成语:狼心狗肺2. 蚂蚁搬家寓言故事:有一天,蚂蚁们发现它们居住的地方突然被水淹没了,于是它们决定搬家。
蚂蚁们一起合作,将粮食搬到新的地方,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蚂蚁们依然不放弃,最终成功搬家了。
成语:众志成城3. 孔雀开屏寓言故事:有一只孔雀非常自负,总是在其它动物面前炫耀自己美丽的尾巴。
结果,一天晚上,一只狡猾的猿猴偷偷地将孔雀的尾巴剪断了。
孔雀再也没有了美丽的尾巴,只好黯然离开。
成语:自讨苦吃4. 狐假虎威寓言故事:有一只狐狸遇到了一群老虎,它便装作自己是老虎,大声吓唬其他动物。
但是其他动物知道它只是一只狐狸,所以不理睬它。
成语:欺世盗名5. 乌鸦理红寓言故事:有一天,乌鸦发现了一根美丽的红丝线,于是它挑着红丝线飞到一片草地上,发现一片大麦地上有一只肥美的青蛙,便对它说:“看,我有红线!你的皮肤虽然很美,但还不如我的红线漂亮呢!”青蛙一听就气坏了,它跳进水里不愿再出来。
乌鸦得意洋洋地飞走了。
成语:自命不凡6.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有一位画蛇的艺术家,他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但因为认为缺少了一点,便勉强添加了一点。
结果,整条蛇因此变得嘴和蛇尾都不协调了。
成语:画蛇添足。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升堂入室
子路名仲由,春秋时卞地人。
他为人耿直,敢说敢做,常与他人争斗,平时喜欢戴一顶像雄鸡一样的帽子,衣服上佩戴着野猪样式的标志,以此表示自己的勇敢。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但年龄只比孔子小九岁,有时,他还欺负孔子。
不过孔子了解他的性格,也不放在心上。
一次,子路问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崇尚勇武吗?”孔子回答说:“仁义是最重要的。
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失去仁义,没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去抢劫别人的财物。
”又有一次,孔子看见子路在自己家里弹琴,就很不客气地指责说:“你也太不讲礼貌了,怎么到我家里来弹琴!”
因此,孔子的学生都瞧不起子路。
孔子发现学生们这一情绪后,就解释说:“其实,子路也有他的长处。
如果他与衣着华贵坐着漂亮马车的人在一起,自己虽然穿得破烂,但他也不以此为耻辱;如果他治理一个中等国家,虽然他不讲仁义道德,但却可以管理好税赋。
他来我这里学习,也学得了不少东西,但还没有真正学到一个读书人应该学习的知识。
”
后来,子路去卫国做了大夫。
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感到无颜见人,就上吊自杀了。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1. 井底之蛙。
成语“井底之蛙”最早出自《庄子·外物》,“夫子不为也,而庸讵知之?井底之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也。
”寓意着眼光狭隘,见识浅薄。
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蛙生活在井里,它认为自己所在的井就是整个世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有一天,它听到了外面的大海的故事,但它却不相信,认为海就是它所在的井。
后来,它见到了外面的大海,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井底之蛙。
2. 狐假虎威。
成语“狐假虎威”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狐假虎威,欺世盗名。
”意思是利用他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
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狐狸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它装作很害怕的样子,向老虎告状说有人在欺负它。
老虎听了很生气,立刻跑去找那个人算账。
结果,那个人被老虎吓得不敢再欺负狐狸了。
狐狸得意地笑着说,“狐假虎威,欺世盗名。
”。
3. 孔雀开屏。
成语“孔雀开屏”最早出自《庄子·天下》,“孔子见庄周,庄周与之游。
顾而见一雀,披其羽而向秦汉之间。
曰,斯乃孔雀之开屏之时乎!”形容人得意扬扬,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丽动人。
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孔雀展开美丽的羽毛,向四面八方炫耀自己的美丽。
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于是便展开了美丽的羽毛,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美丽。
4. 杞人忧天。
成语“杞人忧天”最早出自《庄子·天下》,“杞人忧天,天无二日。
”形容杞人虑虑不安,杞国的人们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是这样的,杞国有位聪明的人,他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天无二日,怎么能撑得住呢?”别人都笑他愚蠢,但他却依然担心不已。
5. 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最早出自《庄子·天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形容双方争斗,最后却被旁人得利。
这个成语的来源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一只蚌和一只鹬在海边争斗,渔夫看到后,赶紧下海捕捞,结果捞到了两者都没有得到的利益。
欺世惑俗的典故
欺世惑俗是一个成语,形容某些人以欺骗手段迷惑众人,制造假象,从而达到个人目的。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史书和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庄子》。
据《庄子》记载,齐国有一位贤士叫单豹,他独善其身,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但是,他发现邻居家有一位孝顺的儿子,却常常欺骗父亲以获取利益。
单豹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于是他决定教训这个邻居。
单豹来到邻居家,看到孝顺的儿子正在欺骗父亲,便上前指责他。
但是,这个儿子却反过来讥讽单豹,说他自己是为了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才不得已而为之。
单豹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他认为这个儿子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父亲的感受,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于是,单豹回到家中,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个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想到了一个计策,将自己打扮成一个疯子,来到邻居家门前唱歌。
邻居的儿子看到单豹这个样子非常生气,便出来驱赶他。
但是,单豹却不肯离开,一直唱着歌。
邻居的儿子无可奈何,只好请单豹进来坐一坐。
单豹进入邻居家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说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贪图利益的人,但是因为被骗而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告诉邻居的儿子,如果一个人总是欺骗别人,那么他最终也会失去自己的信誉和尊严。
邻居的儿子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向单豹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世惑俗的行为最终会被人所识破,并且会让自己失去信誉和尊严。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欺骗别人或者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的成语
用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的成语
1. 沽名钓誉:他呀,天天就知道做些表面功夫,到处宣扬自己的“善举”,不就是为了沽名钓誉嘛!就像那只爱炫耀的孔雀,华而不实。
例子:你看那家伙,捐了一点小钱就大肆宣扬,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
2. 欺世盗名:有些人啊,完全就是靠欺骗来获取名声,真是欺世盗名!这和那骗子有啥区别呀。
例子:那个所谓的大师,实际上啥都不懂,全靠忽悠人,这明显就是欺世盗名呀!
3. 盗名欺世:那家伙总是用虚假的手段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完全是盗名欺世,真是让人唾弃!
例子:她到处说谎,把别人的功劳说成是自己的,这不就是盗名欺世吗?4. 好大喜功:他做什么事都追求高调和风光,不就是好大喜功,想要捞取名誉嘛!这就好比那爱出风头的猴子。
例子:明明没那么大本事,还非要揽下大工程,最后搞砸了,这不就是好大喜功嘛!
5. 哗众取宠:她老是说些夸张的话,做些怪异的举动,不就是为了哗众取宠,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名声吗?
例子:在聚会上故意大声喧哗,做些奇怪的表演,这不是哗众取宠是啥?
6. 追名逐利:有些人满脑子都是追名逐利,想尽办法用不正当手段去获取,真让人看不起!
例子:为了出名,什么烂招数都用上了,这明显就是追名逐利嘛!
我的观点结论:用不正当手段捞取名誉的人终究会被人看穿,他们得到的也只是虚假的名声,不会长久,而真正有价值的名誉应该通过诚实和努力来获得。
经典成语故事七年级
经典成语故事七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七年级1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
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
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肯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
”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
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
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
我们不知究竟是什么。
”……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
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安静了,比方天下太平。
经典成语故事七年级2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
张玄素说:“隋炀帝喜爱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才智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视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视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
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
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须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
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
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遇战乱──我唯恐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
”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中学生成语故事(2)
中学生成语故事(2)中学生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6【成语】:开门揖盗【拼音】:kāiményīdào【解释】:揖:拱手作礼。
开门请强盗进来。
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成语故事】:孙策临终时,长史张昭等人都来看他。
他对张昭说:请你们好好扶助我的弟弟孙权!这时,孙权才15岁,他见哥哥去世了,万分悲痛。
大臣们都劝他不要过分悲伤,可他还是天天啼哭。
大臣们见劝说无效,都非常着急。
张昭劝孙权说:如果你只顾悲啼,不理国事……孙权听到这里,停止了哭泣,请张昭说下去。
张昭继续说:这好比开门揖盗,必将自取其祸。
孙权马上更换了衣服,去视察军营,以安定军心。
成语开门揖盗由此而来。
揖:拱手行礼。
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成语故事7【成语】:精卫填海【拼音】:jīngwèitiánhǎi【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成语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炎帝很喜欢她,经常带她到东海去游泳。
女娃非常勇敢,大风大浪从不畏惧。
女娃长大后,每天都要自己到东海去游泳。
有一天,她不幸被大海淹死了。
女娃死后变成了一只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精卫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不息,坚持不懈,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这句成语比喻矢志不移,努力不懈。
后人常以“精卫填海”这个成语比喻深仇大恨,立志必报。
或比喻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坚毅决心。
成语故事8【成语】:脚踏实地【拼音】:jiǎotàshídì【解释】: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成语故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
他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
他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没有写一个草字,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放满了。
欺世盗名的意思解释
欺世盗名的意思解释
嘿,今儿咱就来唠唠“欺世盗名”这个词儿是啥意思哈。
你说这“欺世盗名”啊,简单来说就是用欺骗世人的手段来盗取一个好名声。
就好像有些人啊,没啥真本事,却靠着各种忽悠和伪装,让大家以为他多了不起呢。
这就好比是一个没啥内涵的空壳子,却非要把自己打扮得金光闪闪的,去迷惑别人的眼睛。
想象一下哈,有这么一个人,整天到处宣扬自己多厉害,多有能耐,可实际上呢,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啥也干不成。
他就是靠着那张能说会道的嘴,把大家哄得团团转,让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大英雄。
但其实呢,他就是个大忽悠,这就是典型的欺世盗名呀!这种人就像是舞台上的小丑,表面上风光无限,可背地里却啥也不是。
还有些人呢,为了得到个好名声,不惜去造假、撒谎。
比如说在学术领域,有的人抄袭别人的成果,却说是自己的原创,这不就是在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嘛。
或者是在社会上,有些人做了一点点好事,就大肆宣扬,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可平时呢,他也没干啥正经事儿。
这也是一种欺世盗名的表现呀。
咱可不能做这样的人哦,要实实在在的,有多少本事就展示多少,别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名声这东西呀,得靠自己真真切切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得到,而不是靠欺骗来获取。
要是靠欺骗得来的名声,那迟早有一天会被揭穿的,到时候可就丢人丢大发啦。
总之呢,“欺世盗名”可不是啥好词儿,咱都得离它远远的。
咱要做就做个真诚实在的人,靠自己的实力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这样的人生才过得踏实,过得有意义呀!好啦,关于“欺世盗名”就说到这儿啦,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别一不小心成了这样的人哦!哈哈!。
作文范例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欺世盗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欺世盗名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故事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夫差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
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伯喜否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喜否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儿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成者英雄败者贼的故事
⼉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成者英雄败者贼的故事 成者英雄败者贼源⾃《庄⼦·盗跖》:满苟得⽈:"⼩盗者拘,⼤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存焉,昔者桓公⼩⽩杀兄⼊嫂⽽管仲为⾂,⽥成⼦常杀君窃国⽽孔⼦受币。
论则贱之,⾏则下之,则是⾔⾏之情悖战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书》⽈:'孰恶孰美?成者为⾸,不成者为尾。
"'下⾯⼩编给⼤家带来⼉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成者英雄败者贼的故事,请⼤家阅读欣赏。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盗跖》 成者诸侯败者贼。
此为常识,然以道观之,万事万物皆⾃然⽽成,有其成理,只不过是诸侯者盗天地,贼盗者盗物品也。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的盗贼被抓起来,⽽窃国⼤盗却成了诸侯。
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把嫂⼦据为⼰有。
对这样的⼈,着名的贤⼈管仲却⼼⽢情愿地辅佐他。
齐国的⼤⾂⽥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当了齐王。
对这样的窃国⼤盗,圣⼈孔⼦也毫⽆愧⾊地接收了⽥常送给他的钱。
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不⾜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议。
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不成者为尾。
”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
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
”可惜的是,庄⼦、苏轼这样的⼤声疾呼不常听到。
与此相对的⼀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
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
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枭将东迁 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者不怨⼈”的道理,举了个寓⾔故事:枭(⼀种猛禽)遇到鸠(⼀种⽔鸟)。
鸠问它:“你要去哪⾥?”枭说:“我要搬到东⽅去住。
”鸠问它为什么,枭说:“这⾥的⼈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搬到东⽅去。
”鸠说:“那你就改⼀改你的叫声吧,如果你不改的话,你到了东⽅,东⽅的⼈也会讨厌你的。
” “枭将东徙”⽐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王衍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晋武帝的丈人杨骏慕名想把女儿嫁他。
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
他自命清高,绝不谈世俗之事,更不谈钱字。
后来他的女儿成了愍怀太子的妃子。
宫廷发生变故,他令自己的女儿离婚,人称他是假清高。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欺世盗名
成语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
成语解释: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典故出处:荀况《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
成语例句: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欺世盗名。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
欺世盗名是不是贬义词
欺世盗名是不是贬义词欺世盗名是不是贬义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小编收集了欺世盗名是不是贬义词,欢迎阅读。
典故出处《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
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近义词盗名欺世、欺世惑众反义词名副其实英文翻译fish for compliments成语资料成语解释: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成语举例: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欺世盗名。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贬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成语结构:联合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世,不能读作“sì”。
成语辨形:名,不能写作“明”。
成语辨析:欺世盗名与“盗名窃誉”有别:欺世盗名的手法一般是公开的;含有“欺世”之意;语义较重;“盗名窃誉”的手法一般是隐蔽的;不含“欺世”之意;语义较轻。
成语谜面:最大的欺骗成语故事西晋时期,王衍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晋武帝的丈人杨骏慕名想把女儿嫁他。
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
他自命清高,绝不谈世俗之事,更不谈钱字。
后来他的女儿成了愍怀太子的妃子。
宫廷发生变故,他令自己的女儿离婚,人称他是假清高。
造句1、欺世盗名的人会招致不测之祸,心思隐秘而不外泄的人会招致不测之祸,怀有二心的人会招致不测之祸。
2、他的'所谓善行,根本就是欺世盗名而已。
至于人格,真的作家,不是欺世盗名的,也有他们的人格在作品里。
3、他们为了欺世盗名,搞假材料,作假报告,拍假照片,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
4、他的所谓善行,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
5、表面上看来,他是个温柔敦厚的好人,背地里其实是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6、弗里曼博士欺世盗名,那些流亡叛军却将之奉若神灵,助纣为虐,四处引发骚乱,制造恐怖。
7、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欺世盗名。
8、为了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竟然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可以当着众人随意作贱。
9、一直到这幅真品画作出土,众人才知道这幅赝品的主人欺世盗名。
[作文素材]少见的成语故事
[作文素材]少见的成语故事少见的成语故事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
不久,“威武”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列子・汤问》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叫韩娥的女歌唱家。
一次,她经过齐国,由于路费用完了就在那里演出赚路费。
她的歌唱的确实非常的好,轰动了全城。
后来有人到旅店请她再给大家演唱一场。
但是旅店的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还辱骂她,韩娥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哭声很是凄楚,附近的居民都被感动的流下眼泪,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的吃不下饭。
当人们听说韩娥出城走了的时候,就派人去追,苦苦的挽留她。
韩娥在盛情之下,答应再次为大家唱一次。
大家非常高兴,几天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几天后,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在屋梁间飘荡。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
它的背长达几千里。
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
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
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战国时邯郸籍思想家荀况,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锐地对欺世盗名的行径作过批判.荀况举例说,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因劝谏卫灵公不成,就嘱咐儿子自己死后不要入殓,以此劝谏卫灵公重用遽伯玉,罢免弥予瑕…… 荀况又举例说,战国时齐国的`田仲既不肯接受高官厚禄的哥哥的帮助,也不愿去做官,宁肯去种菜。
荀况在著作中认为,史鱼和田仲都是用欺骗手段“盗名于暗世者也”(在动乱之世道窃取虚名的人).他们是最大的危险.成语“欺世盗名”即由此而来。
比喻上当受骗的典故
《比喻上当受骗的典故》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一些比喻上当受骗的典故,可有意思啦!
先来说说“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有个小偷,他看到人家门口挂着一口大钟,特别想要。
他就想把这大钟偷走,可是钟又大又重,直接搬根本搬不走。
这小偷就想了个“聪明”的办法,他把自己的耳朵捂住,然后去砸钟,心想这样自己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不会发现啦。
结果呢,他一砸钟,声音那么大,周围的人都听到了,很快就把他抓住了。
这个小偷自己骗自己,以为捂住耳朵别人就也听不见了,最后上了当,被抓个正着。
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个人坐船过河,一不小心,他的剑掉进河里了。
可这人不着急下水去找,而是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同学们想想,船一直在走,可剑不会跟着船走呀,他这样能找到剑吗?当然不能啦,这个人就是太死板,不懂得情况已经变化了,最后只能是空忙一场,上了大当。
再给你们讲“守株待兔”。
有个农夫,有一天在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一只兔子跑得太快,撞到树桩上死了。
这农夫可高兴啦,白捡了一只兔子。
然后他就天天守在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再撞上来。
可是,哪有那么多兔子会自己撞上来呢?这个农夫就因为一次偶然的幸运,就想着不劳而获,最后什么也没等到,还荒了自己的田地。
同学们,从这些典故里咱们能明白,做事可不能像这些人一样,自己骗自己,或者不动脑子,不然很容易上当受骗,什么都得不到。
咱们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可不能犯傻哟!
好啦,今天关于比喻上当受骗的典故就讲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这些故事,以后做个聪明的孩子!。
成语故事之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前言】: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成语故事之鸡鸣狗盗。
【成语】:鸡鸣狗盗鸡的成语、盗的成语接龙【拼音】:jī míng gǒu dào【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
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
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
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
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
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
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
”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
”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
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有个很有名的贤臣名叫史鱼,是卫国(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夫。
卫国有个贤士蘧伯玉,很有外交和治国才能。
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推荐他,希望蘧伯玉能得到重用。
卫灵公非常宠信弥子瑕。
灵公看了史鱼的推荐信,征求弥子瑕的意见,问:“听说国内有个蘧伯玉的读书人,很有才能,既能治国,又善于应对诸侯,我想请他担任上大夫,你看这个人称职吗?”
弥子瑕说:“这个人很有学问,人品也很值得称道。
但他只讲仁义道德,心地又非常慈善,而治理国家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治才能,且深懂兵法才行,而这些本事恰恰是蘧伯玉所缺乏的。
以臣愚见,其人可陪伴太子读书,做上大夫只怕不能胜任。
”
卫灵公听了弥子瑕的话,没有起用蘧伯玉。
史鱼问起推荐的事情,灵公说:“弥子瑕说其人不会治军,所以暂时放一放。
”
史鱼认为弥子瑕是大奸臣,应赶出朝廷。
卫灵公没有理会。
史鱼临死时,对他儿子说:“我生前,没能让蘧伯玉得到重用,又没把弥子瑕赶出朝廷,死后不必成殓。
”
卫灵公听了史鱼遗言,有了悔意。
战国时,有个名叫田仲的人,他哥哥在外面做官,每年往家送许多钱。
田仲宁肯种田,过着清苦的生活,从来不用他哥哥的一文钱。
邻居为此对田仲的人格赞颂不已。
很快,田仲成了当时的名人,被人们当做为人的典范,连许多国家的君主都知道田仲的廉洁自律,派人请他做官,但都遭到了拒绝。
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后人有很大分歧。
荀子对他们二人的言行作过尖锐地批评,他在《荀子·不苟》篇一文中说:“他们都是奸猾诡诈的人,在政治黑暗的社会中,以欺骗的手段盗窃好的名誉(以盗名于暗世者也),是当时的危险人物。
”
“欺世盗名”的成语出自《荀子》一书,至于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则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