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双重主题说

合集下载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是唐代诗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

(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

(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欢 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 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 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 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

《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

《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所作。

他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事件。

这首诗作以其复杂深刻的情感维度以及艺术表现力,引发了广泛的研究讨论和评论。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长恨歌》的双重及多重主题。

首先,从情感角度看,《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中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同时,白居易也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写入《长恨歌》之中,表达了他对杨贵妃遭遇病痛、被迫离京的同情和愧疚之情。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感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长恨歌》反映了当时唐朝政治的黑暗及宫廷斗争。

诗中揭示了宦官专权带来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唐玄宗被描绘为一个沉迷于淫乐、纵欲放纵的皇帝,对政务不重视,导致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白居易批评和揭示了宦官集团在政治上的腐败和权力滥用,表达了对官僚制度的抨击和对统治者的警示。

此外,从历史意义角度看,《长恨歌》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诗作描绘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与之后的风波动荡,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如描写幽冤泉、女儿墙等具体场景。

这些历史描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了解唐朝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双重及多重主题的文学作品。

通过情感、政治和历史的透视,诗人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历史的动荡相交织,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政治背景。

这使得《长恨歌》成为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然而,在解读《长恨歌》时,也需要保持辩证的思维,避免过分夸大其中某一方面的意义。

诗作中的情感描写并非仅仅是对爱情的赞美,而是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和历史的背景。

同样,诗歌描写的政治和历史事件也不是单纯的抨击,而是带有情感和个体的表达。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

试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矛盾《长恨歌》是白居易成功作品之一,几千年来古今传诵。

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以“长恨”为主线,恨是长恨。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时诗人35岁,与友人游玩由景而发,此时期诗人作品多以嘲讽诗为主。

诗人又是以嘲讽的想法,批判君王荒淫误国带来的政治悲剧。

《长恨歌》应从对政治的嘲讽和爱情的歌颂双重主题矛盾分析。

诗人通过直接叙述,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让读者从他笔下诗化的一个个小故事,进行揣摩,回味,感受。

全诗分四层分析,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以“重色”开头,诗中首句奠定了诗的悲剧气氛,统领全诗的“恨”。

在武惠妃病逝后,玄宗寂寞空虚,杨玉环与唐玄宗华清池的相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人似乎就相见恨晚。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两人两情相悦,上演的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铺垫了之后政治社会的衰败。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安史之乱爆发,“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玄宗逃难,“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禁卫军叛变,被迫赐死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层诗人有意淡化了唐玄宗荒淫误国引发的安史之乱,而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带给读者悲剧气氛的感染高于历史的理性批判。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蜀中路上只有“风萧索”,“日色薄”,蜀山依然青,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唯有肠短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

《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揭露了唐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的昏庸形象,影射出唐朝动乱衰亡的根由,甚至红颜祸水的社会道德主题也暗含其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长恨歌》双重主题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俗易懂。

伴随着其颠沛起伏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与感伤诗,而真正奠定了白居易在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还在于他两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与《长恨歌》。

从这两首诗的叙述过程中,可见诗人有意将抒情因素强化,声随情起,情随事迁,升华意境烘托气氛,可谓泼墨如雨,务求尽情。

关于《长恨歌》主题问题的探讨,历来众说纷纭,出现了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乃至泛主题等多种见解,本文拟就此略述己浅见。

说到白居易诗文的讽刺意义与政治教化,“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在他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皆表现出尚通俗,重写实的倾向。

在唐代掀起新乐府运动时他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

在《与元九书》中白乐天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为诗为文当体恤民情,补察时政,旨在“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长恨歌》开篇几句短短的叙述,已毫无遮拦地显露出诗人讽喻说教的面貌,以帝王妃子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学题材本身就包蕴着丰富的历史寓意,何况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中的.关键人物,因而在后世的品评中难脱“庸君”、“女祸”的历史道德评判。

而篇首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道出了李隆基的昏庸与好美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妃娇媚恃宠的姿态描摹,已暗示出红颜祸水,美人误国的后患。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将宫廷生活的浓艳风流,奢华放逸暴露无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则更是对唐明皇不理朝政,荒淫无度的谴责。

白居易 长恨歌

白居易 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

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

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

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

第二部分是承。

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

第三部分是转。

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

第四部分是合。

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

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

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

一说惧因言怙祸。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

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阅读!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

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

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

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长恨歌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双重主题说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如下几种争议: 爱情说,讽刺说,双重主题说。
谢谢观赏
爱情说: “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 WPS Office 和专一,歌颂了人 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们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讽刺说: “主要讽刺唐明皇的 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
我们认为: 全诗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交织, 其主题应该是双重 性的。 诗篇 1/3 叙述了历史, 而白居易用剩余 2/3 的篇幅,最多的笔 墨,最深的情感来表现他们的爱情。诗人为何要在后半部分极 力歌颂二人的爱情呢?所以单纯的讽刺说是站不住脚的。那么 它是否就是所谓的爱情说呢?现在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当时的心 境。诗人年轻时与出生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 第 观念和风尚阻碍,两个有情人最终没能在一起。 《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的可 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 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也许就是他借李杨二人的爱情来阐发 自己的爱情观,歌颂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 但 对于爱情主题说,我们组认为这不仅仅是写爱情的,第一部分 写李杨爱情 的狂热与执着,但并没有因为他们是难得的钟情者 而宽恕他们,最后还是揭示了 他们爱情性质与恶果。
“道士觅 魂”, “仙山寄 词” 对主题的 表达 又起到什 么作用呢?
美化形象
升华主题
前期: 雍容华贵,艳美,矫情美
后期: 自然纯情,凄美,苍白美
死后的杨玉环,俨然一个对爱情忠贞不 渝的纯情女子,诗人美化其形象旨在:歌颂 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人 类一些美 好的品德,歌颂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 活的向往。 ” ,

第五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四:双重主题说

第五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四:双重主题说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论争中,伴随着讽谕主题说与爱情主题说的尖锐对立,出现了企图融合两派观点以解决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双重主题说。

在双重主题说出现不久,就成了与讽谕主题说和爱情主题说鼎足而立的较有影响的一派。

王运熙先生《略说〈长恨歌〉内容的构成》【1】一文认为,《长恨歌》在内容上“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这“是明显的无法否认的事实。

念‘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可怜光彩生门户’等诗句,谁能否认它的明显的讽刺意味?念‘九重城阙烟尘生’以下的文字,特别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等诗句,又有谁能否认诗人对杨贵妃的死以及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这两方面同时可以从陈氏《长恨歌传》中得到印证。

“感其事”就是为李、杨两人的悲剧所感动,因而作者赋予他们同情;“惩尤物,窒乱阶”,就是指出唐明皇因溺于女色而招致祸乱,必须加以讽刺和谴责,并从中汲取教训。

詹锳《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结合的观点试论〈长恨歌〉》【2】一文,则从另一角度分析问题,认为《长恨歌》前半部分在写法上属于现实主义,故以讽谕为主;后半部分在写法上则采用浪漫主义,所述已非史实,而多凭想象,参以夸张,故假李、杨故事寄托了普通人的爱情理想。

两部分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部分的讽刺保持着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讳饰。

将此诗单纯地看作讽刺诗或爱情诗,都是不恰当的。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爱情主题说和讽谕主题说在论争中各自强化自己的观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相持不下,使双重主题说处于相对受冷落的地位,但仍有一些学者从较为新颖的角度阐释这一派观点。

刘辉扬《一篇长恨有风情》【3】一文认为,正确认识李、杨爱情的性质是理解和评论《长恨歌》主题的首要前提。

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爱情的论断来衡量,李、杨的爱情既非纯功利的政治联姻,又非一般统治者对女性的玩弄,而属于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浪漫事迹”。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长恨歌的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的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的双重主题说长恨歌的双重主题说《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长恨歌双重主题说简析

长恨歌双重主题说简析

长恨歌双重主题说简析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四十四句,对李、杨缠绵爱情描写的理解,也是历代学者矛盾集中的所在。

因为,此部分与前部分的主旨似乎不太相符。

是白居易创作至此时被李、杨的爱情故事所感,而转变了诗的主题吗?这也正是双重主题说的观点。

《长恨歌》开篇,便直言不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个荒淫好色的封建君王形象便跃然纸上。

而这也正是导致李杨感情悲剧及祸国殃民的根源。

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又刻画出唐明皇得杨贵妃后是如何地沉迷于美色。

又如,诗中描写杨家权势之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以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

过以上分析,《长恨歌》应该是以讽劝君王“不惑”,劝后人引以为鉴为主要目的的。

从白居易的身世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看出,白居易以为,一个封建君王要能够做到像前期的唐明皇那样,关键在于“不惑”。

因为“不惑”是任用贤人的条件和前提。

这就需要以唐明皇的后半生为鉴。

白居易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的君王来警示今王引以为戒。

因此,诗中有些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如写杨贵妃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避唐明皇抢儿媳的史实不谈,将他们的爱情描写得纯真;或后来,写唐明皇至国破妃亡之时仍不悟,还要上演爱情悲剧,把一个何等痴情的君皇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正因为他是君主,所以他的“痴情”和“重色”才导致了国家的倾亡。

如此看来,诗作表面上的矛盾实非矛盾,而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诗歌也是有主题的。

《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

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

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长恨歌:歌是文体。

恨:遗憾。

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

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

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

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

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整首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思想
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然长恨歌不是单纯的爱情歌颂,也不是简单的 讽刺说,那么我们只好说:它是借李杨二人的爱情悲 剧来劝讽当权者并告诫后人,同时歌颂人们对团圆的 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
这样就奠定了我们的:
我们站在文学的创作角度来谈一下 我们对《长恨歌》主题的观点。自古出 色的作家绝不会停留在叙述故事上, “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这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即《长恨歌》 的作者 创作文学的主张, 让君王闻诗则 明政。诗人生活在的唐朝已由盛转衰, 作为一个现 实主义诗人,他对当时朝政 是很关注的,由于他处于唐朝,故不可 能直接对本朝皇帝提出意见,因此借助 于“汉皇” ,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谴责时 政。 而后半部分,作者用冲满同 情的笔 触写唐明皇的入骨之思, 从而使诗的主 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忠贞爱情 的歌 颂,但是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 如诗的结尾两句,暗 示的正是明皇重色 轻国造成这无可挽回的终生恨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士觅 魂”, “仙山寄 词” 对主题的 表达 又起到什 么作用呢?
美化形象
升华主题
前期: 雍容华贵,艳美,矫情美
后期: 自然纯情,凄美,苍白美
死后的杨玉环,俨然一个对爱情忠贞不 渝的纯情女子,诗人美化其形象旨在:歌颂 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人 类一些美 好的品德,歌颂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 活的向往。 ” ,
其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来,尽管安史之乱是唐玄宗重用奸 人所致,但 他毕竟在战争中失去皇位,失去爱情,加上他有开元之 治的政绩,所以他也成了 人们同情的对象,在他被迫还都的时候, 百姓“夹道欢呼靡不流涕”可见人们对 他的态度是批判与同情兼有 的。 当时同情李杨爱情的传 说大量产生,对于“深于诗, 多于情”的白居易来说,难 免 会批判中兼有同情的个人 色彩体现在作品中,退一步 讲,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 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 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 所以我们小组一直认为是双 重主题说。
升华主题: 尽管可以开天入境,但现 实中的悲剧是 无法挽回的。造 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如果不加以 明察和借鉴,那就只有与天地 永存 的悲痛了。
当然,每个读者 以何种心情, 何种 角度去欣赏作品, 都是视个人而定,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一个读者有一千 个 哈姆雷特” 以上 便是我们小组讨论 的结果。希望能够 抛砖引玉吧!
长恨歌
小组成员: 胡媚娟 杨娜 孙敏 李小雨 李辉 陈睿玲 王玲 尹岳婷 主讲:胡媚娟
我 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 双重性的 是讽喻和爱情皆有的。
我们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喻诗或是爱情歌颂都不恰 当,它应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既为 李、杨爱情悲剧的 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一叹遗恨 之声,二者交相融汇。一方面由于世 界观的局限,另一方 面也是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 又 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 ,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 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 又有同情。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如下几种争议: 爱情说,讽刺说,双重主题说。
谢谢观赏
爱情说: “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 WPS Office 和专一,歌颂了人 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们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讽刺说: “主要讽刺唐明皇的 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
我们认为: 全诗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交织, 其主题应该是双重 性的。 诗篇 1/3 叙述了历史, 而白居易用剩余 2/3 的篇幅,最多的笔 墨,最深的情感来表现他们的爱情。诗人为何要在后半部分极 力歌颂二人的爱情呢?所以单纯的讽刺说是站不住脚的。那么 它是否就是所谓的爱情说呢?现在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当时的心 境。诗人年轻时与出生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 第 观念和风尚阻碍,两个有情人最终没能在一起。 《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的可 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 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也许就是他借李杨二人的爱情来阐发 自己的爱情观,歌颂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 但 对于爱情主题说,我们组认为这不仅仅是写爱情的,第一部分 写李杨爱情 的狂热与执着,但并没有因为他们是难得的钟情者 而宽恕他们,最后还是揭示了 他们爱情性质与恶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