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理脾胃——来向中医古典名著要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情况。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是人体的中心,治疗脾胃病必须从调理脾胃开始。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需要补益,中医认为补品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枸杞等可以补益脾胃。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丸等。

3. 清热化湿
湿热内蕴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使用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消渴丸等。

4. 改善饮食
脾胃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饥饿、过度冷饮和过度辛辣食物等。

中医认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5. 心理调整
中医认为,情志与脾胃有关,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脾胃失调。

因此,治疗脾胃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总之,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补益脾胃、清热化湿、改善饮食和进行心理调整。

对于脾胃病的患者,需要在中医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

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

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脾胃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被认为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对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中,由于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等因素,很多人都面临着脾胃不适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调理脾胃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做法。

1. 饮食调理中医重视调整饮食结构来保证脾胃的健康。

首先,要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禁食或暴饮暴食。

其次,要注意食物的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同时,要注重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在吃饭时分心或匆忙进食。

此外,适量添加一些有益于脾胃消化的食材,如山药、薏米等,也有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调理。

2. 调养生活方式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脾胃状况。

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睡前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消耗脾胃的活动。

其次,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或抑郁,因为情绪不稳定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要适度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控制好运动时的饮食摄入。

3. 使用中药调理中医药对于调理脾胃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症状的中药来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陈皮、白术、茯苓等,它们具有健脾、健胃、消食的作用。

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在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上要注意合理。

4.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也是一种常见的调理脾胃的方法。

可以通过按摩腹部的穴位来促进脾胃的运转,提高其消化吸收功能。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脐部,以及轻柔揉捏腹部的方法。

按摩时间可以选择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进行,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中医提供了多种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调养生活方式、使用中药以及中医按摩等。

在进行调理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

通过合理的调理,可以改善脾胃的功能,维护身体的健康。

补脾胃的名方大全中药

补脾胃的名方大全中药

补脾胃的名方大全中药补脾胃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一个健康的脾胃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一旦脾胃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

因此,如果有脾胃问题的人,应该尽早补养脾胃。

下面是一些名方大全中药和食谱,可以有效地帮助您补养脾胃。

一、黄连泻肝汤。

这是一款非常适合胃热积滞的方子,常用于治疗胃穿孔、胃溃疡等疾病。

其制作方法如下:1. 将草果、陈皮、黄连、半夏、泽泻等六味草药洗净备用。

2. 将黄连和泽泻用清水浸泡30分钟。

3. 将所有的草药放入煲中,加水煮沸后转小火慢慢煎煮2个小时。

4. 煮好后滤去渣,放入适量的水使其再次煮开,即可。

这种汤应该空腹饮用,每日1至2次,每次200毫升即可。

注意事项:该方子对肝经虚寒和早期消化不良的人不宜使用;同时,孕妇和乳母也应该谨慎服用。

二、四神丸。

这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方子,可用于补脾胃和消暑除湿。

其原料包括人参、白术、茯苓、泽泻。

这种丸剂可以通过现成的中药店购买,也可以自行制作。

制作方法如下:1. 将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等四味草药洗净备用。

2. 将所有的草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

3. 将浸泡后的草药放入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改为小火慢煎,一直煮到草药变软为止。

4. 将煮好的草药滤去渣,剩下的汤液放入锅中,加入红糖,使其变得有点粘稠,即可。

上述制作的四神丸应该分3~4次取服,每次15颗左右即可。

这种中药方子是具有补脾胃,消暑除湿等功效的,尤其适合夏季使用。

注意事项:该方子对寒湿内盛、出汗过多和宿便严重的人不宜使用;同时,孕妇和乳母也应该谨慎服用。

三、苡仁茶。

苡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具有补脾胃的功效,可以帮助调理胃肠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其制作方法如下:1. 将苡仁用清水浸泡30分钟。

2. 将浸泡后的苡仁用适量的水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煮10~15分钟,即可。

补脾胃气的中药有哪些药方

补脾胃气的中药有哪些药方

补脾胃气的中药有哪些药方补脾胃气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正常的脾胃功能能够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补充充足的能量,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然而,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工作压力、饮食习惯不正常等因素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严重受损,引发各种疾病,如胃炎、胃溃疡、便秘等。

在这种情况下,中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药方,以及相关的食谱和偏方。

一、中药药方1.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用于健脾和胃的中药方:材料:人参、白术、茯苓、山药。

制作方法:取上述四种中药材料,依次将它们清洗干净,加入适量的水煮沸。

浓度根据个人需求和体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这些药品的比例为1:1:1:1,用水的量是它们的3倍左右。

将所有药材和水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文火煮沸。

然后用小火煮30分钟至1个小时,直到所有的中药材全部煮烂细胞壁破裂。

最后, 去掉渣,留下清汤备用。

用法: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脾胃功能的不同,每次食用的冲泡浓度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每次饮用20-30ml左右,一日两次。

2. 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是一种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中药方:材料:人参、黄苓、白术、茯苓、炙甘草、大枣。

制作方法:清洗所有材料,然后水煮沸。

加水,使水量为药材干重的5-10倍(不包括大枣)。

凉水烹数小时(薄荷可以帮助退火),然后开火煮沸,煲30-40分钟。

最后, 去掉渣,留下清汤备用。

在煮枸杞子里,放入大小各异的罐子中,即可使用。

用法:每次饮用30-50ml左右。

一日2~3次,连续饮用1-3个月。

二、食谱1. 苹果芝麻饮这款食谱是苹果和黑芝麻的结合。

苹果富含黏液质,甜而不腻,清热健胃。

黑芝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

制作方法:将一只苹果去核削皮,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水和一勺黑芝麻,并用豆浆机搅拌成细腻状即可。

用法:早上空腹饮用一杯,可以起到补脾胃气的作用。

2. 红枣糯米粥红枣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糖类,有一定的益气养血作用。

治疗胃病的中药调理秘方

治疗胃病的中药调理秘方

胃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有的人因为以前不健康饮食习惯或者先天肠胃抵抗力差等等原因导致胃部不舒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胃部疾病。

脾胃虚弱四君子汤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最经典的益气健脾方药,由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开胃妙方很多脾胃虚弱的人胃口很小,不愿意吃东西,身体消瘦,中医有个专有名词,叫“纳呆”,纳入的纳,吃饭的意思,呆滞的呆,形容没有胃口。

近代名医张锡纯有一个开胃的小方子,临床应用,效如桴鼓。

生淮山药30克、鸡内金15克,两种药打粉,早中晚冲服。

胃胀胃痛还有一种常见的类型,就是胀痛,不但胃部胀气,而且会牵连到两个肋部,这样的病人中医称为“肝胃不合”或“肝气犯胃”,多由于脾气急躁,肝气太过,伤及脾胃所致。

中医很擅长治疗这样的病,也有很多的方剂可以选择,比如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冲剂等等。

用完汤药以后,推荐一个中医传统有效的调养方法,是一个有名的药对:天台乌药9克、干百合15克,上药打粉,早晚两次,温开水送服。

胃寒临床上,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胃痛,我们称为寒痛,常因天气变冷、吃凉东西而引发疼痛。

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如果吃些温热的东西或外面用热东西温一下,症状就会减轻。

这样的胃痛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喝生姜白糖水,把生姜切成碎末,加入适量白糖,趁热服下,一般都能缓解。

中医认为,生姜可以温胃散寒。

如果寒痛比较明显,也可以服用良附丸,这是中医里面专门治疗胃寒、胃痛的方子。

由高良姜和香附两味药组成。

高良姜长于温胃散寒,比生姜的作用要强,香附长于疏肝行气止痛。

关于药物的用量,原书《良方集腋》上有一段话:本方用治诸胃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

(陈志辉)养生小窍门:足三里善治胃痛。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该处即是。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脾虚是指人体脾胃功能的减退或失调。

脾虚的症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溏、乏力等。

针对脾虚的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调理方法,下面将介绍七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合理饮食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

因此,合理饮食对于调理脾虚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脾虚体质的人要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类、煮熟的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过于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方法二:调理作息脾胃喜欢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作息可以调理脾虚。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早睡早起,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晚餐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吃完,避免睡前进食。

方法三: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

中医建议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四:保持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脾胃功能,易导致脾虚。

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缓解压力,提高脾胃的功能。

方法五:适当补益脾虚的人可适当进行补益。

中医推荐的补益方法包括食补和药补。

食补方面,可选择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糯米等;药补方面,可根据脾虚的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如党参、黄芪等。

方法六:穴位按摩按摩适当的穴位可以刺激脾胃功能,有助于调理脾虚。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通过指压、按摩的方式刺激这些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方法七:中医药膳疗法中医药膳疗法是一种通过食物疗法来调理脾虚的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药膳食材,如黄精、山药、糯米等,搭配烹饪方法制作成具有调理脾虚功效的药膳。

例如,可以炖制脾补汤、蜜枣粥等,运用这些药膳来调理脾虚。

综上所述,脾虚是中医养生中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作息、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补益、穴位按摩和中医药膳疗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虚。

通过这七个方法的结合应用,我们可以改善脾虚症状,提升整体的身体健康水平。

补脾胃虚弱的中药方剂大全

补脾胃虚弱的中药方剂大全

补脾胃虚弱的中药方剂大全补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脾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免疫、抵抗力和生命力等方面。

而中药方剂常常被用于调节脾胃,因为中药具有温和的性质,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脾胃虚弱的症状,预防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用于补脾胃虚弱,以及一些简单易行的食谱和偏方。

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中药方剂和食谱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严格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一、中药方剂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名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组成,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合适30克,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成3-4次饮用,可以稍微调整药量根据自身体质和医嘱调整。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方剂,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适量,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成3-4次饮用,每次10-15克即可。

3、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是由茴香、半夏、陈皮、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白果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可以调理胃肠功能和缓解脾胃不适,如腹胀、胃痛等症状。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适量,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成3-4次饮用即可。

4、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由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白芍等药物组成,可以调理脾胃,又有催产作用,适用于产后脾胃虚弱的女性。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合适,病情轻的患者适量减半使用,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可加入蜂蜜调味。

二、食疗方剂1、生姜糖水生姜糖水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医食疗方剂,具有温暖胃肠、开胃健脾的作用,为脾胃虚弱、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患者的饮食佳品。

制作方法:将生姜去皮切片,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2、山药粥山药具有养肝补肺、利水健脾的作用,是脾胃虚弱、贫血、低血压等患者的良好食疗之选。

制作方法:将山药洗净,切成薄片,加入适量的水加热煮沸,然后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搅拌均匀至煮开之后,转小火熬煮,直到糯米粉完全煮熟即可。

中医补脾胃的药方有哪些药

中医补脾胃的药方有哪些药

中医补脾胃的药方有哪些药中医补脾胃的药方有哪些药?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糜粥。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脾虚胃弱是引起许多疾病的根源,补脾胃就成了中医最重要的调养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经验丰富的养生专家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补脾胃的药方有哪些药。

一、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是由黄苓、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等六种药物组成的方剂,具有健脾益胃、调中补气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以上六味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浓缩后取出,将药渣去掉即可。

用量:每次10克,每天可饮用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和胃酸过多的人不宜服用。

二、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由白术、茯苓、半夏、生姜四种药材组成的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

制作方法:将以上四味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浓缩后取出,将药渣去掉即可。

用量:每次10克,每天可饮用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和胃酸过多的人不宜服用。

三、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由党参、白术、茯苓、泽泻、苏叶等五种药材组成的方剂,适用于脾胃气虚、腹胀便溏、食少纳呆等症。

制作方法:将以上五味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浓缩后取出,将药渣去掉即可。

用量:每次15克,每天可饮用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和胃酸过多的人不宜服用。

四、养胃丸养胃丸由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枸杞子等多种药材组成,是一款滋补强壮、调和脾胃的药物。

制作方法:将以上各味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浓缩后取出,将药渣去掉即可。

用量:每次6克,每天可饮用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和体质虚弱的人不宜服用。

五、党参茯苓丸党参茯苓丸是由党参、茯苓、黄精、白术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补气健脾、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制作方法:将以上各味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煮至浓缩后取出,将药渣去掉即可。

用量:每次10克,每天可饮用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和体质虚弱的人不宜服用。

六、理气养胃汤理气养胃汤是由黄芩、枳壳、香附、白术、山楂等多种药材组成,适用于脾虚胃弱、胃气不足、肝胆湿热等症。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5大千古经典方剂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5大千古经典方剂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5大千古经典方剂
1、平胃散——于湿滞脾胃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2、连朴饮——湿热阻滞中焦
(制厚朴、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炒香豉、焦山栀、芦根)
3、保和丸——饮食停滞,消化不良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4、四君子汤——脾胃气虚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5、理中丸——中焦虚寒
(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6、黄土汤——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灶心黄土、炮附子、干地黄、白术、阿胶、黄芩、甘草)
7、痛泻要方——脾虚肝乘,腹痛,肠鸣泄泻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8、泻黄散——脾胃伏火,口疮口臭
(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9、清胃散——胃有积热
(生地黄、当归、丹皮、黄连、升麻)
10、良附丸——寒邪客胃,胃痛暴作
(高良姜、香附)
11、益胃汤——胃阴不足,胃脘隐隐作痛
(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
12、丁香柿蒂汤——胃气虚寒
(丁香、柿蒂、生姜、人参)
13、半夏泻心汤——胃肠不和,心下痞满不痛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14、启膈散——噎膈,痰气交阻,吞咽梗塞
(郁金、砂仁壳、川贝、茯苓、丹参、沙参、荷叶蒂、杵头糠)15、黄芪建中汤——腹部时痛,兼有气虚
(小建中汤加黄芪)。

怎样补脾胃之气效果最好的方法

怎样补脾胃之气效果最好的方法

怎样补脾胃之气效果最好的方法作为养生专家,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困扰脾胃不好的人的咨询,因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它的好坏与整个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所以,如何补充脾胃之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将从食疗、药膳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六种调理脾胃的方法。

一、谷类搭配谷类是脾胃的主要营养来源,尤其是杂粮,如糯米、玉米、小米、黑米等。

这些粗粮不仅养分丰富,而且能够增加脾胃的负担,促进脾胃的运转。

但是谷类的消化需要时间,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搭配,例如:将白米饭和糙米饭混合在一起,每次吃一半,既可以满足营养需求,又可以减轻脾胃负担。

二、生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消痰等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人群。

制作生姜汤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将生姜切成片,加入水中煮沸,再加入少量糖或枸杞子,口感更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姜汤不能过量饮用,否则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药膳药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食物药材的搭配来调理脾胃。

常用的药材有黄芪、枸杞、党参、山药、白术等。

例如:枸杞肉丸,将猪肉末加入适量的枸杞、淀粉、生姜等调料搅拌均匀,制成肉丸,用水煮熟即可。

这种药膳味道鲜美,可以增加食欲,同时还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的功效。

四、氧化酵素氧化酵素是一种天然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脾胃运转,提高食物的消化能力。

常用的氧化酵素有橙子、柠檬、苹果、西红柿等。

我们可以将这些食材切成小块,加入轻盐水中浸泡15分钟左右,食用前再稍加清洗,口感非常清爽。

五、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汤剂,具有和胃止呕、消食化积的功效。

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需要将香砂、黄连、白术、陈皮、山楂等中药材制成药包,加入水中煮沸1-2小时,滤去渣后饮用即可。

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汤剂不适合胃肠虚寒、气滞胀满等人群。

六、蒸菜蒸菜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烹饪方式,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易于消化的蔬菜,如南瓜、胡萝卜、西兰花等,用蒸锅蒸熟即可。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治胃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有关于治疗胃病的原理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胃是脾胃之海,主管水谷之宜。

胃的功能主要包括接受和消化食物,以供给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胃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与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有关。

治疗胃病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养脾胃:黄帝内经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调养脾胃来治疗胃病。

脾胃虚弱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如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冷饮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运动等方法来调养脾胃功能。

2. 理气和胃:黄帝内经认为胃病的发生与气机郁滞有关,郁滞则胃气不舒,导致胃病发生。

因此,治疗胃病时需要疏通气机,理气和胃。

常用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贴敷等,以促进气机的正常运行。

3. 平衡阴阳: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在治疗胃病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节阴阳平衡。

例如,胃热湿热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脾胃虚寒者则需要温补脾胃,调养阳气。

总之,黄帝内经治疗胃病的原理主要包括调养脾胃、理气和胃、平衡阴阳。

通过
这些方法来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调理气机,从而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们会出现脾胃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出现食欲不振或者食欲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体重不明原因的减轻。

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在中医术语中又被称为脾胃虚弱。

多数人们会因脾胃虚弱而诱发身体相应的一系列的疾病发生,因此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随着中医事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传统中医调理方法治疗脾胃虚弱也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和使用,并且,此治疗方法在临床中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和成绩。

一、脾胃虚弱(一)什么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医学的名词术语。

在中医角度,所谓的脾胃虚弱则为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胃气虚和胃阳虚的情况,同时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的诱因,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年老体衰以及大病初愈等情况,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慢性疾病所诱发出现脾胃虚弱症状。

由于以上众多的诱因会在不同时期消耗患者脾胃的气血功能,从而导致患者脾胃气血不足、亏损等症状。

致使患者脾胃功能不断减弱,以至于失去调节功能,从而使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脾胃虚弱的临床症状脾胃虚弱在临床中主要变现为患病周期时间较长,腹泻程度时轻时重,大便多成水样,色淡且无臭味,同时便中还会存在未进行消化的食物残渣。

部分患者会在进食后即刻出现腹泻的情况,同时,饮食过度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整体则表现为面色发黄,舌苔薄白以及脉象虚弱无力等情况。

当患者长期处于脾胃虚弱的情况之下,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同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平衡会被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应疾病的发生。

二、传统中医调理如何治疗脾胃虚弱(一)药物治疗脾胃虚弱者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酌情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在进行适当的调整中草药的搭配。

其中对于脾胃气虚的患者,因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逆食、胃部胀痛、大便溏泻、面色发黄,因此,可使用香砂养胃丸以及参苓白术散。

关于脾胃病的古籍

关于脾胃病的古籍

关于脾胃病的古籍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整体健康。

在古代,人们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籍。

本文将按照类别介绍几本代表性的古籍,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有关脾胃病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入之,化而为精,精气上注,而营卫行焉。

”这句话表明了脾胃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人体的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灵枢·九宫八风》中还提到了脾胃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脾胃虚弱,饮食不化,身体疲乏,宜食补益之品”,“脾胃气虚,宜食温补之品”。

二、方剂集《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方剂的集大成者,其中也有不少针对脾胃病的方剂。

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都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方剂。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病症的方剂,如“升阳大力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等症状。

三、饮食养生在古代,饮食养生也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饮膳正要》是一本专门介绍饮食养生的书籍,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脾胃病的内容。

如“脾胃虚弱者,宜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脾胃湿热者,宜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如绿豆、薏米等”。

四、医案集《医案》是古代医生的治疗记录,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脾胃病的案例。

如《医案·脾胃虚弱》中介绍了一位患有脾胃虚弱的患者,医生采用了中药调理和饮食调节的方法,最终治愈了患者的病症。

总之,古籍中关于脾胃病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医学经典、方剂集,还有饮食养生和医案集等。

这些古籍不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和治疗脾胃病的重要参考。

关于脾胃的中医经典著作

关于脾胃的中医经典著作

关于脾胃的中医经典著作
中医学中,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紧密相连,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以下是关于脾胃的中医经典著作:
1.《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入之,化而为精,输精而化气,气化而为形。

”说明了脾胃的重要作用。

2.《伤寒论》:该书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寒热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其中,脾胃失调被认为是导致伤寒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匮要略》:该书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很多关于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脾虚泄泻方”、“胃虚食少方”等。

4.《本草纲目》:该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草药学、植物学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和用法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有很多中药是用于调理脾胃功能的,如枸杞子、山药、白术等。

5.《医学入门》:该书是中医学入门级别的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医理论、针灸、推拿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脾胃疾病的诊治,包括脾胃虚弱、湿热蕴结、食积等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

- 1 -。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时常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而谈及这些症状时,患者往往会说自己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大家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究竟何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又该如何进行调理,想必很多普通群众尚不了解。

其实脾胃虚弱是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一种症候,脾胃虚弱,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可以知道,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其脾脏和胃部功能失调存在相应的不利症状。

中医认为脾的虚弱以气虚和阳虚为主,而胃的虚证,则以阴虚和气虚为主,所以说脾胃虚弱的患者存在脾胃气虚以及脾阳虚和胃阴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消化系统不适症状,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很多脾胃虚弱的患者由于营养吸收相对较差,因此存在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的症状。

脾胃虚弱是中医名词,在进行调理过程中,自然也需要用到相应的中医调理原则,中医在脾胃虚弱患者治疗调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原则为益气健脾、助运化湿,而采用传统中医调理方式来治疗,脾胃虚弱可以采取中药方剂治疗、针灸治疗以及食疗调理三种方式,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调理脾胃虚弱的方式进行分析。

中医治疗在各类疾病治疗调理过程中讲求辨证施治,在脾胃虚弱患者的治疗中,同样要遵守这一治疗原则。

脾胃虚弱的患者要明确其辨证类型,对于脾虚为主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适合采用六君子汤来进行治疗。

而对于脾虚且湿气较重的患者则要注意宜补脾气,同时调节脾气运行、帮助去除湿气,而在这种治疗需求下,参岺白术散治疗效果较佳。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的差异选择这种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够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为了进一步强调对症治疗,则应采取加减治疗的原则,在原方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患者症状适当增加其他药物强化整体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以脾气虚弱为主,采用六君子汤进行治疗的脾胃虚弱患者,如其在日常生活中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症状比较严重,则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使用藿香、木香以及砂仁,这三味药材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调理脾胃、顺气止呕。

中医调理脾胃8个方法

中医调理脾胃8个方法

中医调理脾胃8个方法
1、脾阳虚弱——温运中阳——理中丸
症状:胃脘部发冷、泛酸水、食少腹胀、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弱。

2、中气不足——升阳补气——补中益气丸
症状:食少、气短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时有便意、舌淡苔薄白,脉濡弱。

3、寒湿困脾——运脾化湿——参苓白术丸
症状:饮食不香、胃脘发闷、口粘、头身困重乏力,大便不实或泻泄、舌苔白腻。

4、湿热内蕰——清热利湿——甘露消毒丹
症状:口苦粘腻、胸闷腹胀、渴不欲饮、不思饮食、面目身黄、尿赤,舌苔黄腻。

5、脾胃不和——调和脾胃——香砂六君子丸
症状:胃脘痞满、隐痛、消化不良、嗳气呃逆、便溏、苔薄白、脉细。

6、脾肾阳虚——健脾温肾——附子理中丸+四神丸
症状: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7、脾湿犯肺——燥湿化痰——二陈丸
症状:咳吐痰涏、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腻脉滑。

8、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归脾丸
症状: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健忘、心悸少寐、舌白质淡、脉细弱。

最补脾胃的古方是什么药材

最补脾胃的古方是什么药材

最补脾胃的古方是什么药材最补脾胃的古方是什么药材?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脾胃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而脾胃不好,就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因此,保护脾胃健康一直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古代祖先们留下了许多补脾胃的药方,其中最为经典的有以下六种:一、党参枸杞粥党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等功效。

而枸杞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中药材,能够滋阴补肾、明目等。

将两者搭配一起制作粥,就可以达到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的效果了。

制作方法:1.准备好党参、枸杞和米。

2.将党参、枸杞和米洗干净,放入煲中加水煮。

3.等水开后,改为小火煮30分钟。

4.煮好后,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事项:1.患有脾胃虚弱、湿热等疾病的人不适合食用。

2.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导致胃肠负担过重。

二、黄精糯米粥黄精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具有补肺益气、滋阴润燥等功效。

而糯米则具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将两者搭配一起制作粥,可以达到补肺益气、健脾养胃的效果。

制作方法:1.准备好黄精、糯米和适量的水。

2.将黄精泡软,切成小块,与糯米一起洗净。

3.将黄精和糯米放入煲中,加入适量的水。

4.等水开后,改为小火煮40分钟。

5.将煮好的黄精糯米粥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事项:1.黄精有一定的药性,不宜过量食用。

2.过量食用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三、山药薏米粥山药是一种常见的补益中药,具有健脾胃、益肾气等功效。

而薏米则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食材,能够利水消肿、健脾祛湿。

将两者搭配一起制作粥,可以达到健脾胃、益肾气的效果。

制作方法:1.准备好山药、薏米和米。

2.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将薏米和米混合洗净。

3.将山药、薏米和米放入煲中,加入适量的水。

4.等水开后,改为小火煮40分钟。

5.煮好后,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事项:1.山药有一定的药性,不宜过量食用。

2.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等问题。

四、杏仁莲子粥杏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痰止咳、润肺止渴等功效。

关于脾胃的诗词

关于脾胃的诗词

关于脾胃的诗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脾胃的诗词:
1. “脾好身方健,胃强体自康。

”这句话出自《脾胃论》,意思是脾胃健康,身体才能强壮。

2.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生化之源。

”这句话出自《医宗必读》,意思是胃是储存食物的地方,脾是产生气血的根源。

3. “脾胃虚弱,百病由生。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脾胃虚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4.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这句话出自《医方集解》,意思是脾的功能是提升清气,胃的功能是下降浊气。

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这句话出自《景岳全书》,意思是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是气血产生的源泉。

这些诗词都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护脾胃,以保持身体健康。

老中医教你如何调理脾胃功能

老中医教你如何调理脾胃功能

1.脾胃篇——“三浊”与脾胃《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与脾密切相关。

体内湿浊引起的不适和病变,也大多源自于脾虚。

这里重点说说“湿”。

常常听到人们提起“寒湿”,“湿气”,“湿浊”,“痰湿”等概念,这些提法基本相当于中里老师所言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中里的提法通俗易懂,更能方便大众。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会渗入血液,流向全身各处,成为三浊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是脾胃不好,运化能力差,食物残渣蕴积在肠胃,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一部分废物渗入血液,成为三浊。

这些三浊危害巨大,可能淤塞经脉血管,可能堆在肝脏促成脂肪肝,可能随血液上头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寝不安),可能堆积成脓瘤肿块,可能滋生病菌病毒等等,完全称得上是万病之源。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正好指明了方向,调治各种“湿浊”之病,健脾胃绝对是上上之选的方便法门。

2、肌肉状况――脾主肉脾主肉--《内经》。

肌肉松懈,没有弹性,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肉多,说明脾胃不好。

一种情况是脾胃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气血来濡养肌肉,未充分消化的半成品转变为肥肉,囊肉,堆在身体各处;另一种更差,如果脾胃很弱,甚至不能化生出足够的血气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行,身体就会透支肌肉里储存的糖来救急(肌肉是个巨大的糖库,是身体的能量仓库),出现肌肉消烁的现象。

一些大伤元气的人,比如经历化疗,放疗,大型手术的病人等等,也会因为血气严重不足,出现类似现象,他们的肉都是松垮夸的,肌肉透支殆尽。

3、观察婴儿看脾胃婴儿的脾胃功能是比较弱的。

粥汤类最容易消化,所以刚出生时只能喝奶,渐渐的才能喝粥,吃些细碎而软的食物,到一定程度才能吃干饭。

到了儿童阶段依然爱吃甜食(脾之味为甘,甜味是脾对应的味道)。

由此可见,对于脾胃虚的人,吃粥饧类和细碎而软的食物是很好的对治方法。

――反过来讲,如果你只有吃这类食物才觉得舒服,或嗜好甜食,就说明脾胃比较虚。

调理脾胃,宋代名家给出4个实用方案(土方难用)

调理脾胃,宋代名家给出4个实用方案(土方难用)

调理脾胃,宋代名家给出4个实用方案(土方难用)小编导读夏季气候炎热,空调和西瓜成为大家的酷暑“保命”神器,但室内外明显的温度变化和生食冷饮的大量摄入,也导致最近各种胃肠道疾病高发。

虽然都是脾胃不适的症状,但不同体质、不同病因的人,在治疗时不能一概而论。

宋代医学大家严用和将脾胃病分为4大类型,并一一给出了鉴别方法和代表方药,一起学习下吧!严用和,字子礼,江西庐山人,生活于宋庆元至咸淳年间。

17岁即悬壶济世,从医50余年。

严氏喜好方书,学术上重视脏腑、重脾肾、重调气,并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作用;在治疗上注意保护、扶持脾胃。

其著作有《济生方》,处方240余首,条缕清晰,议论中肯。

严氏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他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反胃噎嗝门》中论述:“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气为主。

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

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

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

然此特论饮食过伤,风凉冷湿之所致者,又如忧思伤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

”“脾胃主于中州……病由何生?”对于脾胃致病病理,严氏认为:“人之脏腑,皆因触冒以成疾病,唯脾胃最易受触。

”提出“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为脾胃病的病因,“如是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

”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严氏按寒热虚实论治脾胃病。

“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干燥,壅滞不食”此为脾胃热病,严氏采用泻黄散清泻胃中伏火。

泻黄散藿香叶(七钱)石膏缩砂仁山栀子仁甘草(炙。

各半两)防风(去芦,四两)上锉碎,用蜜酒炒香,焙,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痞,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谷食”此为脾胃实证,严氏主张用太仓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调理脾胃脾胃篇1.“三浊”与脾胃《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与脾密切相关。

体内湿浊引起的不适和病变,也大多源自于脾虚。

这里重点说说“湿”。

常常听到人们提起“寒湿”,“湿气”,“湿浊”,“痰湿”等概念,这些提法基本相当于中里老师所言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中里的提法通俗易懂,更能方便大众。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会渗入血液,流向全身各处,成为三浊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是脾胃不好,运化能力差,食物残渣蕴积在肠胃,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一部分废物渗入血液,成为三浊。

这些三浊危害巨大,可能淤塞经脉血管,可能堆在肝脏促成脂肪肝,可能随血液上头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寝不安),可能堆积成脓瘤肿块,可能滋生病菌病毒等等,完全称得上是万病之源。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正好指明了方向,调治各种“湿浊”之病,健脾胃绝对是上上之选的方便法门。

2.肌肉状况――脾主肉脾主肉--《内经》。

肌肉松懈,没有弹性,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肉多,说明脾胃不好。

一种情况是脾胃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气血来濡养肌肉,未充分消化的半成品转变为肥肉,囊肉,堆在身体各处;另一种更差,如果脾胃很弱,甚至不能化生出足够的血气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行,身体就会透支肌肉里储存的糖来救急(肌肉是个巨大的糖库,是身体的能量仓库),出现肌肉消烁的现象。

一些大伤元气的人,比如经历化疗,放疗,大型手术的病人等等,也会因为血气严重不足,出现类似现象,他们的肉都是松垮夸的,肌肉透支殆尽。

3.观察婴儿看脾胃婴儿的脾胃功能是比较弱的。

粥汤类最容易消化,所以刚出生时只能喝奶,渐渐的才能喝粥,吃些细碎而软的食物,到一定程度才能吃干饭。

到了儿童阶段依然爱吃甜食(脾之味为甘,甜味是脾对应的味道)。

由此可见,对于脾胃虚的人,吃粥饧类和细碎而软的食物是很好的对治方法。

――反过来讲,如果你只有吃这类食物才觉得舒服,或嗜好甜食,就说明脾胃比较虚。

4.嘴唇――脾开窍于唇。

“脾开窍于唇”,“脾之荣在唇”(内经),脾胃很好的人,吃下食物没一会儿,嘴唇就会变得红润不少;反之,如果嘴唇发白,没血色,很干,爱爆皮,裂口子,明显外翻(脾不束肌)等等,就说明脾胃不好。

5.鼻头和鼻翼。

鼻头和鼻翼是脾胃在面部的反射区。

酒为大热之物,所以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就会鼻头鼻翼发红,俗称“酒渣鼻”。

胃经夹鼻而下,鼻翼发红的人常常是胃中有热。

胃热的人通常还会容易饥饿,口臭,牙床红肿疼痛等症状――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胃经湿浊盛,气血上逆,发于头面口腔。

深层原因还是脾虚。

脾的运化能力不行,使食物蕴积滞留在胃,再加上肠道不是很通畅,食物残渣下行缓慢,积久化热化腐所导致;如果鼻头没有血色,特别白,是脾虚无力化生血气之象,有贫血的可能;如果鼻窝总是很脏,发黑,油乎乎的总象没洗干净似的,或是长疙瘩,说明胃经血气浑浊,湿浊盛,浊物沉淀在鼻翼鼻头。

从美容得角度来说,真的想根除“黑头”,调理脾胃才是治本之法。

6.腹泻和便秘。

前面讲过,胃热的深层原因还是脾虚。

有很大一部分便秘也和胃热有关,食物残渣下行缓慢,水分流失,到大肠时,已变得很干,所以出现便秘。

有的朋友做了推腹法以后,发现排便顺畅了很多,这是因为推腹法促进了胃肠蠕动,加速了食物残渣的下行。

如果配合每天敲打足三里,按摩小腿脾经,在中脘拔罐,效果应该会更好。

大便常常不成形,很稀,溏泄,这是脾胃虚寒的原因,而且很可能是脾肾双虚的情况(肾气不足就会引发各种虚寒症)。

对治的方法包括温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等穴,每天饮用一杯生姜大枣红糖水,温胃通经,散寒补血,利用推腹法除三浊,运脾胃等。

7.眼袋人在正常时间睡眠时,血液归肝解毒。

熬夜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使血液归肝解毒减少,因此血液变得浑浊;另一方面,熬夜时思维活跃,大脑会调用血气维持精力,血气上行的结果是脾胃供血必然减少,消化受到抑制,因此会有更多的消化半成品渗入血液,这也会导致血气浑浊。

胃经是血气很充沛的一条经络,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经的起始点,比较容易沉淀浊物,所以熬夜的人常会有黑眼圈,这正是血气浑浊的体现。

从熬夜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肝胆和脾胃的相关性。

下眼袋的大小,颜色深浅,暗沉还是光泽都能反映脾胃的状况。

如果眼带大,浮肿,或者颜色暗沉,发黑都表明脾胃不好,湿浊盛。

8.痘痘观察经络图,脸上两颊容易长痘痘的地方正是胃经经过的地方。

痘痘多,通常是胃经气血上逆,湿浊渗出面部皮肤的结果。

靠在脸上涂抹药膏来消除痘痘,可解一时之急。

就像在沸腾的饺子锅里浇点凉水,水可以暂时不扑出来,但要想根除,就必须把下面的火关掉。

怎样把火关掉呢?除三浊,敲打胃经,健脾胃既可。

9.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脾虚很少单独出现,总是和其他脏腑的失衡联系在一起。

最常见的就是“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

总的来说,容易烦热,爱发脾气,易怒(不发出来,憋在心里也算),便秘,容易出现咽喉肿痛干痒,舌头起泡,口舌生疮,牙龈红肿溃烂等上火现象的,多属“肝旺脾虚”型,需要疏肝健脾同步进行;而腹泻,大便稀软,溏泄,怕冷,精神不佳,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食欲不振的,多属脾肾双虚型。

需要健脾胃与补肾固肾同步进行。

当然了,也有肝火旺,脾虚,肾虚同时出现的,比如既怕冷又怕热,既爱发脾气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疏肝,健脾,补肾三管齐下了。

总论篇参研《黄帝内经》四: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总论篇)“望,闻,切,问”――作为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是非常精密的诊断技术,而且具有超前性。

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在各脏器发生肉眼看的见的器质性病变前,在严重疾病形成的萌芽时期,就能发现确凿的症象,从而采取措施,有效遏止事态的发展。

中医之所以强调“上工治未病”,并且运用于实践,就是建立在中医诊断技术的前瞻性上的。

“饮半盏当知江河滋味,拾一叶尽晓人间秋凉"”中里引用此句来比喻中医的诊疗方式,真是非常的贴切。

看到树叶枯落了,就应该知道严冬要来了,当有所准备了。

如果等到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时刻再去储存粮食,缝制棉衣,不亦晚乎?对于普通人来说,脉诊是比较有难度,也比较专业,如果学了没什么感觉,就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望,闻,问”三诊来为自己诊断,及时细致的掌握当下身体的状况,以便采取应对的调治措施,先来看看“望,闻,问”三诊可以得到哪些身体的信息:――望诊:观察人的形体、面色、精神状态、舌体、舌苔,皮肤的颜色和干湿程度,头发,眉毛,牙齿,牙龈,斑疹,痘痘,月经,大便,小便,痰,鼻涕,呕吐物,肌肉状况,指甲,眼睛。

扩大来说,应该还包括触诊,就是通过触摸身体来获得信息,比如看看肌肉是否紧实,皮下是否有颗粒等等;――闻诊: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观察人体。

比如人的说话声音、说话快慢、呼吸粗细、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叹息、喷嚏、肠鸣,口气,大小便的气味,月经白带的气味,呕吐物的气味等等――问诊:自己最了解自己,可以问问自己诸如:怕冷还是怕热,还是又怕冷又怕热;爱出汗还是很少出汗;是否出现过眩晕,心悸,痉挛等;不舒服的部位是酸痛,刺痛还是麻痹;月经提前还是滞后,量多还是量少;腹泻还便秘,小便频还是排尿困难;容易口渴还是不爱喝水;喜欢辣的酸的咸的还是甜的食物。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仔细辨认,身体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这些信息都或多或少的透露出身体当下的状况,内部五脏六腑的运行态势,就像每天看一个人的日记,时间长了,即使未曾谋面,也能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更何况身体的日记货真价实,没有利益的诱惑,没有潜规则的干扰,从不相欺,与你朝夕相处呢!前面讲过,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把五脏和六腑作为这个整体最主要的零件(脏腑又用相表里的关系简化成肝胆,脾胃等六对组合),其他部分各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相从属,比如肺主皮毛,脾开窍于口等等;经络则是各部分连接的通道,血气多少则代表了身体能量总的状况。

所以无论身体的外在表象多么复杂,怎样千变万化,都是可以从五脏六腑,血气经络的角度进行归类,进而论治的。

道家有句话叫“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正反映了中国古人抽丝剥茧,以一代万,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就把“望,闻,问”三诊得到的巨量身体信息,归类到五脏六腑,由外而内的认识自己的虚实状况。

肝胆篇1.从油脂的角度观察。

我们知道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储存在胆囊里,排到肠胃里用以代谢油脂。

在饮食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肝气郁结,肝火过旺透支了肝血,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减少;胆经淤塞,胆汁流入肠胃也会减少,这些都会导致油脂代谢失常,使身体看起来多油。

比如皮肤油性大,头发油或油脂性脱发(油脂渗出头皮,污染了发根),血脂高(可能是油脂过多,渗入血液)。

比如吃饭口味上非常厌恶油腻,或者看到油的就恶心,很可能是肝胆功能减弱,体内有太多的油脂难以分解,身体本能的排斥油腻食物。

2.从经络线路观察掐按脚上的太冲穴,轻微酸痛属正常。

此穴为肝火疏泄之端口,很痛,刺痛,没感觉都说明有淤堵,可断为肝火旺或肝气郁结。

对照经络图,偏头痛,头胀的部位正是胆经和三焦经所过之处,胆经和手臂上的三焦经都是肝火宣泄的通路,可断为肝气郁结导致胆经,三焦经不通畅,不通则痛。

对照经络图,两肋正是胆经所过之处,两肋隐隐作痛,或者胀痛都说明肝气郁结,胆经不畅。

腿部侧面,外脚面的疼痛,麻痹等。

此为胆经所过之处,不适感觉多与胆经淤塞有关。

眉毛,眼睛外侧容易长斑,长疙瘩、红点或黑痣。

比如黄褐斑,蝴蝶斑,老人斑等。

对照经络图,此处正是胆经,三焦经所过之处,这说明两经血气流动不畅,微循环差,以致产生沉淀,形成斑点;或血液中浊物渗出皮肤,引发炎症,成为红疙瘩。

3.其他“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抽搐、抽筋,震颤、手足蠕动及肌肉姻动等大多与肝的状况不好有关;眩晕症,较轻微的包括晕车,晕船,坐旋转木马容易呕吐,头重脚轻,容易跌倒等,都可能跟肝火旺,血气上逆冲头,滞留不下,造成厥逆有关。

口苦。

身体里最苦的就是胆汁,中医认为,口苦常常是胆汁外溢造成的,胆汁外溢的原因通常是肝气郁结,导致胆经淤塞。

眼睛红,血丝多。

肝火旺的结果。

熬夜者需要透支肝火来维持精力,导致肝火旺。

肝开窍于目,所以熬夜后眼睛血丝多。

酒伤肝是因为酒性大热,造成大量血液向头面体表奔流,肝血因此也被透支,肝火亢旺,所以酒醉者常常面红,眼睛红。

如果既没饮酒,也没熬夜,眼睛还是常常血丝多,说明就是肝火过旺的体质。

爱眨巴眼睛,眼睛比较浑浊。

肝开窍与目,说明肝胆功能不太好。

易怒,烦躁,常常有无名火,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脾气。

《黄帝内经》说:(肝)在志为怒。

肝火旺的人就容易发怒。

如果常常怒火中烧,又不能发作,压抑在胸,就会导致肝气郁结。

指甲粗糙或有灰指甲。

手上的筋总是鼓出来的,青筋暴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