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人体内部五行平衡也是维持健康 的重要因素,相生相克的关系影 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
五脏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 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决定了人 体的健康状况。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部重要的物质, 它们的生成、运行和作用对于人体的 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总结词
中医养生学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引 入现代科技和理念,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
详细描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提供 了有力支持。例如,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 学、大数据等技术的引入,使得人们能够更 加深入地研究中医养生学的机理和效果。同 时,现代健康观念和医疗技术的引入,也为 中医养生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其现代 化发展。
坚持中医调理,成功治愈了慢性胃炎。
案例三
03
通过中医养生,减轻了焦虑和抑郁症状。
专家访谈:中医养生的实践与探索
专家一
张教授,从事中医养生研究多年,擅长针灸和推拿,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专家二
李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中医养生的实践和探索,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THANKS FOR WATCHING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适、 情志调摄等方面。其中,饮食调理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包括食疗、药膳等;起居调适则包括调整作息时间、保持 适当的运动等;情志调摄则包括心理辅导、音乐疗法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人体内部五行平衡也是维持健康 的重要因素,相生相克的关系影 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藏象学说
五脏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 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决定了人 体的健康状况。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部重要的物质, 它们的生成、运行和作用对于人体的 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总结词
中医养生学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引 入现代科技和理念,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
详细描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提供 了有力支持。例如,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 学、大数据等技术的引入,使得人们能够更 加深入地研究中医养生学的机理和效果。同 时,现代健康观念和医疗技术的引入,也为 中医养生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其现代 化发展。
坚持中医调理,成功治愈了慢性胃炎。
案例三
03
通过中医养生,减轻了焦虑和抑郁症状。
专家访谈:中医养生的实践与探索
专家一
张教授,从事中医养生研究多年,擅长针灸和推拿,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专家二
李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中医养生的实践和探索,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THANKS FOR WATCHING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适、 情志调摄等方面。其中,饮食调理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包括食疗、药膳等;起居调适则包括调整作息时间、保持 适当的运动等;情志调摄则包括心理辅导、音乐疗法等。
中医养生课件ppt
机遇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养生研 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 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医养生的原理 和方法。其次,随着人们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整体观 念的普及,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将更加受到关注和 认可。此外,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医 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也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
节制饮食,不过饱也不过 饥,避免食物过热或过冷 ,以维护脾胃功能。
注重调养
饮食要多样化,搭配合理 ,注重五味调和,以滋养 身体。
清淡为主
饮食宜以清淡为主,避免 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
饮水养生
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 ,有助于代谢和排毒。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 增强身体免疫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审因施养等。
02 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理、运动 锻炼、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03 推荐
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中医养生有不同的推荐方 法,如老年人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 ,慢性病患者可采用中药药膳调理等。
加强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推动 中医养生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进程,为 全球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中医养生-重视脾胃(课堂PPT)
• 1.饮食有节
•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 • 饮食卫生 • 易消化食物
• 2.保护脾阳
• 少食生冷瓜果,不能贪凉饮冷
• 3.劳逸结合 • 4.乐观开朗
• 5.谨慎用药
• 中药的运用,需要严格在中医理论及中医师指 导下进行
•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 药物滥用举例:
• 三七粉 • 药酒 • 自己熬制阿胶膏
脾
升降
胃
Fra Baidu bibliotek
之枢
脾升
水 肾脏
肾水不升则寒:双脚 冷,小便清长,腹泻
肆 脾胃受伤的原因
• 1.饮食不节
• 肥甘厚腻、饮酒、宵夜 • 暴饮暴食 • 脾胃过劳 • 胃喜润恶燥——忌辛辣、刺激之品
• 2.多食生冷
• 生冷瓜果、贪凉饮冷 • 脾阳受伤 • 脾喜燥恶寒湿
• 3.多思抑郁
• 脑力劳动多,运动少
• 《黄帝内经》:思则气结。
中医养生——重视脾胃
要纲要
认识脾胃 脾胃功能正常的表现 脾胃受伤的危害 脾胃受伤的原因 如何保护脾胃
陆 脾胃功能失调与现代疾病
壹
中医脾胃有什么特点?
胃:水谷之海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
脾: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
主升清,以升为健
胃喜润恶燥
脾喜燥恶寒湿
中医养生学课件
等,以调理身体。
运动养生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量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
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顺应自然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和时间,如春夏宜 早起晨练,秋冬可适当晚起。
wenku.baidu.com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运动,逐步提高运动 强度和时间,以达到锻炼身体
和内心的效果。
动静结合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构成一个整体,任何部分的健康问题都会影响整体。 因此,中医养生学强调从整体角度来调理身体,保持身 心健康。同时,中医养生学认为不同人的体质、年龄、 性别等因素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不 同的养生方案。此外,中医养生学还强调顺应自然环境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理身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 界。
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中医 养生行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中医养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 养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 认可,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
科技融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养生提供 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有助于提高养生的
综合调理
总结词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理。
运动养生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量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
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顺应自然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和时间,如春夏宜 早起晨练,秋冬可适当晚起。
wenku.baidu.com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运动,逐步提高运动 强度和时间,以达到锻炼身体
和内心的效果。
动静结合
详细描述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 ,构成一个整体,任何部分的健康问题都会影响整体。 因此,中医养生学强调从整体角度来调理身体,保持身 心健康。同时,中医养生学认为不同人的体质、年龄、 性别等因素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不 同的养生方案。此外,中医养生学还强调顺应自然环境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理身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 界。
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中医 养生行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中医养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 养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 认可,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
科技融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养生提供 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有助于提高养生的
综合调理
总结词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ppt课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素问·调经论》 《张氏医通》7
②.五脏之本
《灵枢·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 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 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 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
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 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 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 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 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中藏医象养生体与系脾胃,学也说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 6
李东垣
4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素问·调经论》 《张氏医通》7
②.五脏之本
《灵枢·营气》: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 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 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 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
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 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 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 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 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中藏医象养生体与系脾胃,学也说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 6
李东垣
4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重视脾胃中医养生PPT课件
健康体重BMI 18.5≤BMI<24
超重BMI 24≤BMI<28
肥胖BMI 28≤BMI
29
通过针灸进行减肥的方法,我们就叫做针灸减肥法。 针灸 减肥是通过针刺人体某些穴位,起到使胃蠕动减弱和抑制 胃酸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间,胃的排空减慢,胃不空了, 自然就有饱的感觉,不太想吃东西了。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水湿 运化过程是肺、脾、肾三脏共 同参与完成的,刮拭背部膀胱 经的有关俞穴及膻中、中脘、 关元、丰隆穴可健脾益肾,宣 肺化痰,益气活血,促进新陈 代谢,调整内分泌功能,消除 体内多余的水湿和脂肪,达到 减肥效果。
• 2.生“湿”、生“痰”、生“滞”、生 “瘀”
• 脾虚生湿——口水多,舌苔厚腻 • 湿聚为痰——痰涎多 •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脾虚气滞——腹胀、嗳气、食欲不振 • 气滞则血瘀——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
• 3.影响其它脏腑,百病易生
心脏 火
心火不降则热:心 烦、口干、失眠
胃降
• 6.脾Biblioteka Baidu病的中医药治疗
• 优势: • 脾胃同调 • 标本兼治 • 因人施治
陆 脾胃功能失调与现代疾病
• 1.糖尿病 • 2.痛风 • 3.高脂血症 • 4.失眠症 • 5.肥胖 • 4.肿瘤
• ……
柒 你们关心的话题
关心的话题
01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ppt课件
会 损 伤 脾 气 。 脾 气 不 足 , 化
饮 食 不 调 , 或 忧 思 太 过 , 就
干补舌冷有溏运下来脾
姜脾淡痛形外化所,阳
、阳苔,寒,无致也虚
之炙。薄喜肢由权。可弱
,甘用白按冷于,临因多
收草理,喜,阳纳床过由
效 甚 捷 。
( )
加 木 香 、 砂 仁 治
中 汤 党 参 、 白 术 、
脉 沉 弱 等 。 当 温
)
(
)
炙 甘 草
或 参 芪 汤
人 参 、 黄 芪
加 减 以 治 。
枣 仁 、 茯 神 、 远 志 、
木
香 、 桂
圆 肉
、
大 枣
、
(
选 用 归 脾 汤
黄 芪 、 党 参 、 白 术 、 当 归 、 酸
此 乃 脾 气 虚 弱 之 重 证 , 应 益 气 摄 血 。 宜 随 证
皮 下 出 血 、 大 便 下 血
肠胃炎、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肿等病时。
16
(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 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 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 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 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 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 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 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 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 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 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 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 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 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 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 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
中医·养生ppt课件
32
❖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 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 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 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 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 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 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33
叩齿吞津
❖ 1.叩齿 ❖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
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
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18
三、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 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 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中医养生 绿色健康
1
❖ 西瓜理论
中医和西医
2
❖ 整体观念 ❖ 辨证施治
中医特色
3
何谓养生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 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 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4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 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 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 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 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 和研究。
❖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 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 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 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 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 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 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33
叩齿吞津
❖ 1.叩齿 ❖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
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
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18
三、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 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 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中医养生 绿色健康
1
❖ 西瓜理论
中医和西医
2
❖ 整体观念 ❖ 辨证施治
中医特色
3
何谓养生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 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 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4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 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 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 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 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 和研究。
《中医疗养脾胃》ppt课件
• 消化道溃疡
•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长期服用胃刺激物,如:烈酒、浓茶、咖啡等;吸烟过度; 经常口服水杨酸类药物;常吃胡椒、辣椒、芥末等;饮食 过烫;进食时不细嚼等,均能使粗糙食物反复地损伤胃粘 膜。
• 胆汁反流。 • 胃酸缺乏或营养缺乏。 • 内分泌功能障碍。
急性胃炎
会损伤胃粘膜的药
•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主要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
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片是上述几种药的混合物,这类药物在胃内
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损伤胃粘膜,产生急性胃炎或胃出血。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这类药
物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
胃的位置--大部分在左少部分在右
胃在人体的 解剖位置 是这样的!
胃的功能--消化食物容纳食物。
消 化 系 统
什么是胃病 ?
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 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 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 本病的其他症状,如反酸、嗳气,多见于溃肠活动程度较高的患者。部 分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烦躁、失眠等消化症状及全身症 状。
•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长期服用胃刺激物,如:烈酒、浓茶、咖啡等;吸烟过度; 经常口服水杨酸类药物;常吃胡椒、辣椒、芥末等;饮食 过烫;进食时不细嚼等,均能使粗糙食物反复地损伤胃粘 膜。
• 胆汁反流。 • 胃酸缺乏或营养缺乏。 • 内分泌功能障碍。
急性胃炎
会损伤胃粘膜的药
•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主要的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
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片是上述几种药的混合物,这类药物在胃内
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损伤胃粘膜,产生急性胃炎或胃出血。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这类药
物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高酸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
胃的位置--大部分在左少部分在右
胃在人体的 解剖位置 是这样的!
胃的功能--消化食物容纳食物。
消 化 系 统
什么是胃病 ?
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 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 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 本病的其他症状,如反酸、嗳气,多见于溃肠活动程度较高的患者。部 分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烦躁、失眠等消化症状及全身症 状。
中医脾的课件ppt
脾与消化系统
脾对消化系统起到枢纽作用,能将水谷精微 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01
02
03
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二者协 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 和输布。
脾与肺
脾土生肺金,二者之间存 在生克关系,脾虚可导致 肺气不足。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 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气短、面色萎黄、肢体倦 怠、形体瘦弱。
脾阳虚
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腹 胀、便溏、四肢不温、面 目无华、舌淡胖嫩。
脾阴虚
口干唇燥、嘈杂、干呕、 恶心、饮食减少、食后腹 胀、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证的临床表现
寒湿困脾
脘腹痞闷、纳呆、恶心欲吐、大 便溏泻、头身困重、形体肥胖、
舌苔白腻。
坚持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运化,增强脾胃功能。建议每天进行30分 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晨起按摩腹部
早晨起床后,可以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气血流通,有利于 改善脾胃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对脾胃造成负担。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
01
应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
病因研究
四季脾脏养生PPT课件
气血生化有源:饮食正常 精力充沛 肌肉壮实 水液运行正常:大小便正常
运化 水谷 功能 失调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食欲不振(纳 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脾失健运
健脾
运化 水液 功能 失调
水液内停,湿、痰、饮、水肿
2.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
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的两个方 面。
水谷精微
脾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上输
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滋润全身。 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脾主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
2.脾气主升
生理:
水谷精微等营物质能够 吸收和正常的向上输布
脾不升清
脾气(中气)下陷
胃下垂 肾下垂 子宫下垂 脱肛
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有益气补中, 健脾养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 四肢无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面色萎 白等。 参枣汤:人参6克,大枣10枚,水煎服。 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脾 虚血亏所致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 苍白,失眠多梦等。
健脾止泻汤:白术12克,山药、茯苓、
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
脾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
和布散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环 节,又称运化水湿。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14/16
脾胃学说当代研究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15/16
中医学中脾胃,不一样于西医学中消 化系统,也不一样于西医器官中胃、脾及 胰腺,但从脾胃学说所反应出生理功效、 病理表现和临床病证,又与消化系统及其 所属器官有亲密联络,并有很多相同之处。 当前,对“脾胃”实质研究工作日益深入, 利用当代科学伎俩,从高缎神经中枢、植 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消 化系统等多方面着手,选择许多客观指标 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重复性很好指标, 现有利于阐发脾胃学说本质,又为临来辨 证论治脾胃病提供了可靠而实用伎俩和方 法。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 药,总以不妨脏腑为贵。所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 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脾胃是人后天之本, 营养物质消化呼收,气血化生,有赖脾胃运化功效, 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许多高龄老人 饮食习惯证实,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主要原因。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8/16
脾胃调理与中医养生
南方人多饮苦寒清热之凉茶,《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过于食苦,伤及脾阴,致气失去濡润作用,而 出现“胃气乃厚” 病理结果。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7/16
中医养生观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 食无定时,都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 中医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所以必须注意饮食 有节,保护脾胃之气。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 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 的发生。如《灵枢· 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反 之,饮食过量,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 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 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变生他病。故《素问· 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 乃伤”。《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 正也”。其次,要合理搭配饮食。孙思邈《千金要方· 食治· 序论》说:“安身 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 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黄帝内经》早在2千年前就为人们设计了一张 合理的食谱。《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主次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具备。
1993年,我国营养学家根据美国 “食物金字塔”,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中国居民食物金字塔雏型, 内容大致有8条:食物多样,谷类
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
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 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
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 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 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 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
人体日常状态都有其偏态,绝对的“阴平阳秘” 非人之常态,
阴阳的轻度失衡在亚健康状态最为常见。因此,可以药食之性 味纠正人体之失衡。偶尔炖服中药,如人参l0克、陈皮1克,补 益而不腻,是很好的保健品,还可加田七片5~10克,起到活血 通脉之功。 养成清晨喝茶的习惯。喝茶可以添寿。“茶” 是什么意思 呢?邓铁涛教授说,“茶”字拆分开来是二十加八十八,就是
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 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
李东垣
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
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 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
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脾胃有虚证,便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 治疗原则自应攻、补、温、凉,朴之中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把有关的学说集中 起来,取长补短,就能掌握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
2.2 护胃养生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 食无定时,都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 中医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因此必须注意饮食 有节,保护脾胃之气。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疗之。 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总以不妨脏腑为贵。所以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气血 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 生化之源”之说。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 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重要因素。一周有两餐吃粥、 馒头;一餐吃南瓜、番薯,既清淡又润肠,可谓一 举两得。
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
跃。所以经常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胃肠的消化吸 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
如《寿亲养老新书· 饮食调治》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
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4.2 饮食要定量
108,喝茶可以使人寿命超过“茶”数。
针推法: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 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 推拿法:自我推拿胃腹部(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 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 显卓,能治病防病。
三、脾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与中医养生
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1.2.2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 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 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
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包括改善恢复患病机
体的神经-体液调节,调整或加强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患病器官的机能恢复和有利于组织结构的修
复等。
四、脾胃学说中有关饮食养生的运用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 要条件,但是饮食不节会影响人体的 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 产生疾病。古人云:“勿以脾胃热冷 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一、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起源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1.1 中医养生的起源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灵枢· 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
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 只有定时进食,使胃肠保持更虚更满的功能活动,才能使胃肠之气上下通
畅,保证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输布正常进行。我国传统的饮食
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养病庸言· 六务》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 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经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健脾气, 扶正气,能抗御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 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这与免疫系统具有防 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是一致的。《养老奉亲 书》云: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 患。”所以调理脾胃,乃“养老人之大要也”。 中医养生学认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 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通过健脾 扶正,增强机体防御机能,便可纠正这一偏颇。 而健脾中药不外以茯苓、党参、白术等为主药, 近代医学研究,此类方药有加强人体T细胞免疫功 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干扰素诱生等功能, 对防病防衰抗老确有临床价值。
1.2.3 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 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 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 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我 们地区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 证。
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
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
的食物。
谢
谢
现如下: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错, 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 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主的 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 李东垣有 “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述 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气 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外 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存 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脾胃元气不虚,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能独伤
物。”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有升清降浊的效用。冷物、硬物、生 物皆可影响其转输的顺畅,不畅或流
泻不止皆可滞而为病。饮食养生首先
要做到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 要定时定量。
4.1 饮食要定时
《吕氏春秋· 季春纪· 尽数》日“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有规律地定时进 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
其二,“脾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遂”。脾胃亏虚,运化水湿失常, 水湿内停,痰饮内生,内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
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其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脏腑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 气血运化失常,脾脏亦在其中受累。同时余脏腑病变及其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
累及脾脏。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达到“气归于权衡”、“脏
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 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 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 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能 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 关键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和气血。
干寒的北方
湿热的南方
二、脾胃学说与护胃养生
2.1 脾胃学说
关于中医的脾胃实质,若要提个假设的话,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 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液;从治疗脾胃的角
度来看.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泛的疾病。脾胃为五
脏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余脏生理、病理及全身各系统气机运行都起决 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脾胃病与湿邪的关系更是关系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发生、 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无论外感、内伤、邪实、正虚与否,治疗脾胃病均不 离健脾祛湿行气之法。 治疗脾胃病,还应重视发掘“补” 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与理论。早在 50年代,就运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从而打破了急性阑尾炎需在24小时之
金 匮 要 略
临床实验证明,内分泌紊乱、激素功能失调 是衰老的又一原因,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脾 与内分泌有关,故补益脾胃的方药具有此种特殊 的功效,如健脾益气的人参能调整性腺功能,又 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激素,还可调整甲状腺激
素等方面调节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扶正,
顾护脾胃之剂是多方面的,对免疫系统、内分泌 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均有影响,它能
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 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
《内经》、《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
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 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主次搭配合理,营养均衡,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具备。
1993年,我国营养学家根据美国 “食物金字塔”,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中国居民食物金字塔雏型, 内容大致有8条:食物多样,谷类
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
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 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
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 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 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 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 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 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 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 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
人体日常状态都有其偏态,绝对的“阴平阳秘” 非人之常态,
阴阳的轻度失衡在亚健康状态最为常见。因此,可以药食之性 味纠正人体之失衡。偶尔炖服中药,如人参l0克、陈皮1克,补 益而不腻,是很好的保健品,还可加田七片5~10克,起到活血 通脉之功。 养成清晨喝茶的习惯。喝茶可以添寿。“茶” 是什么意思 呢?邓铁涛教授说,“茶”字拆分开来是二十加八十八,就是
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 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
李东垣
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
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 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
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脾胃有虚证,便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 治疗原则自应攻、补、温、凉,朴之中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把有关的学说集中 起来,取长补短,就能掌握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
2.2 护胃养生
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 食无定时,都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 中医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因此必须注意饮食 有节,保护脾胃之气。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疗之。 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总以不妨脏腑为贵。所以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气血 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 生化之源”之说。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 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重要因素。一周有两餐吃粥、 馒头;一餐吃南瓜、番薯,既清淡又润肠,可谓一 举两得。
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
跃。所以经常有规律地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胃肠的消化吸 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也可少食多餐,
如《寿亲养老新书· 饮食调治》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
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4.2 饮食要定量
108,喝茶可以使人寿命超过“茶”数。
针推法: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 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 推拿法:自我推拿胃腹部(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 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 显卓,能治病防病。
三、脾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与中医养生
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1.2.2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 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因此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 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体
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包括改善恢复患病机
体的神经-体液调节,调整或加强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患病器官的机能恢复和有利于组织结构的修
复等。
四、脾胃学说中有关饮食养生的运用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 要条件,但是饮食不节会影响人体的 生理功能,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 产生疾病。古人云:“勿以脾胃热冷 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一、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起源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1.1 中医养生的起源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 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 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 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 璨明珠。
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灵枢· 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
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 只有定时进食,使胃肠保持更虚更满的功能活动,才能使胃肠之气上下通
畅,保证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输布正常进行。我国传统的饮食
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养病庸言· 六务》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 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经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健脾气, 扶正气,能抗御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 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这与免疫系统具有防 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是一致的。《养老奉亲 书》云: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 患。”所以调理脾胃,乃“养老人之大要也”。 中医养生学认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 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通过健脾 扶正,增强机体防御机能,便可纠正这一偏颇。 而健脾中药不外以茯苓、党参、白术等为主药, 近代医学研究,此类方药有加强人体T细胞免疫功 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干扰素诱生等功能, 对防病防衰抗老确有临床价值。
1.2.3 南、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 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 差别,皆因夏季炎热,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 阻于气分,导致暑湿病、湿温病。 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也充分体现《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我 们地区多见脾胃阳虚、寒湿困脾 证。
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
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
的食物。
谢
谢
现如下: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错, 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 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主的 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 李东垣有 “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述 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气 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外 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存 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脾胃元气不虚,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能独伤
物。”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有升清降浊的效用。冷物、硬物、生 物皆可影响其转输的顺畅,不畅或流
泻不止皆可滞而为病。饮食养生首先
要做到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 要定时定量。
4.1 饮食要定时
《吕氏春秋· 季春纪· 尽数》日“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有规律地定时进 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
其二,“脾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遂”。脾胃亏虚,运化水湿失常, 水湿内停,痰饮内生,内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
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其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脏腑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 气血运化失常,脾脏亦在其中受累。同时余脏腑病变及其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
累及脾脏。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达到“气归于权衡”、“脏
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 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 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 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能 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 关键因素,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和气血。
干寒的北方
湿热的南方
二、脾胃学说与护胃养生
2.1 脾胃学说
关于中医的脾胃实质,若要提个假设的话,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 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液;从治疗脾胃的角
度来看.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泛的疾病。脾胃为五
脏之中心,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余脏生理、病理及全身各系统气机运行都起决 定性的影响作用,而脾胃病与湿邪的关系更是关系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发生、 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无论外感、内伤、邪实、正虚与否,治疗脾胃病均不 离健脾祛湿行气之法。 治疗脾胃病,还应重视发掘“补” 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与理论。早在 50年代,就运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从而打破了急性阑尾炎需在24小时之
金 匮 要 略
临床实验证明,内分泌紊乱、激素功能失调 是衰老的又一原因,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脾 与内分泌有关,故补益脾胃的方药具有此种特殊 的功效,如健脾益气的人参能调整性腺功能,又 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激素,还可调整甲状腺激
素等方面调节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扶正,
顾护脾胃之剂是多方面的,对免疫系统、内分泌 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均有影响,它能
1.2 .1 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 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
《内经》、《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
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 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