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杀害中国的毒药
关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些观点
关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些观点作者:常龙常靖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8期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国企私有化的理论来源,然后对中国现在国企私有化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对其理由进行批判,最后提出国企不能私有化的观点。
国有企业需要改革,但是不应该向着私有化的方向,而是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和相应的监督,形成民主权。
关键词:国企私有化官僚主义国进民退国际垄断资本民主权在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被大家所熟知。
其中争论最大的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问题。
到底国企要不要私有化,我谈一些我的想法。
在中国,早期的国企改革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私有化,只是为了财政而进行的。
国企私有化的基础来自于官僚资本主义。
从历史方面看,现在的很多教科书都把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认为,不论哪些国家,都要经历着五个阶段。
然而,“欧洲历史上封建领主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度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初级集权官僚制为中介的。
虽然其集权官僚制并不成熟,甚至没有完成,但却证明这一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历史演化中的一般性”,在这一点上,中国同样是存在集权官僚制社会时期的,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集权官僚制社会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期,自秦汉建立以来,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一直都是集权官僚制社会。
也就是说,集权官僚制社会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与欧洲那个不成熟的和短暂的集权官僚制在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因此,当欧洲的资本主义文化和政治体制吸纳了其不成熟的集权官僚制走向成熟的时候,中国依然是集权官僚制在大行其道。
从而使得集权官僚制的统治文化深入中国国民的思想中。
另外,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术界,主要是几位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人,从历史角度的研究,也基本沿用西方人的观点,特别是苏联教科书的观点,来描述中国的历史演化,而未明确中国集权官僚制社会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在现在的残存,从而没有对官僚主义进行系统的批判,使得这种集权主义思想遗留了下来,而权力的集中容易使得国家的公共权利变成了某些集团的个人权利。
十三、全面私有化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反动与祸国殃民的阴谋论!
他们首先提出的是:政府不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全面由私有化了的“市场”主导与“自由化”运行,然后把产生的民生难题与社会保障负担全部推给政府,从而在财政负担上压垮政府,主权信用危机就必然性产生,结果必然性政府的政权更替,他们的搞垮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些鼓吹全面私有化的阴谋家还在宣扬政府不能主导经济的同时,当然就必然性反对共产党主导经济,在社会经济这个基础性决定性层面上架空共产党领导与政府领导力,达到以经济要挟与绑架政府与执政党进而颠覆之的目的。他们甚至于叫嚣执政党不能领导与指挥军队,党只能管党,党政分开、党经分开、党军分开----总而言之,一切都分开。分开是什么?就是肢解,就是分割,就是割裂,就是各个击破,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当他们的全面私有化的经济目的达到以后,就必然性挑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党的一切纲领、思想、理论,甚至于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上层建筑领域的主体就必然性不复存在。因为:一个全面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支撑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无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就不复存在了。
真是货真价实的厚黑学的阴谋家,他们的三化改革理论是货真价实的祸国殃民的阴谋论,这些人真是一群鲜廉寡耻的卖国贼。
于是这些人就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刻发动了全面私有化的叫嚣与步步紧逼的进攻,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疯狂的攻击,妄图用资本主义私有化私有制经济基础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罪恶目的。
而张维迎、吴敬琏、茅于轼这些公开叫嚣:全面私有化,国企私有化、土地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就是公然挑战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公然的向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原则挑战,向13亿中国人民的疯狂挑战。是可忍孰不可忍!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弊端以及如何防止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弊端以及如何防止作者:程思怡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3期摘要: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化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
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失灵,在制度、目标和管理诸方面具有特性的现代契约组织。
它的内涵是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由政府占有终极所有权的企业。
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着中国经济稳定器、助推器的作用,而且负有保障国计民生,与国外巨头在国际市场上一较高低的责任。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而它之所以难,就是难在总是会不断的受到私有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化;弊端;防止一、什么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指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国企垄断,给民营公司、外资公司或个人等非国家控股的企业或个人竞争的机会。
衡量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个标准,是看这家改制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如果国有股份和其他股份比较起来不占主导地位,甚至完全没有,那就可以称作国有企业私有化了。
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观点的争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是坚持公有制,改革实现形式,还是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化。
2012年2月28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北京保利大厦召开记者会,以威胁的口气宣称,中国如果不按照世界银行设计的私有化方案进行深化改革将会面临危机。
当时,有关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舆论可谓甚嚣尘上。
而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也使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再次升温。
之后更是不断有人抛出“重磅炸弹”式的言论,让这场国有企业应该如何改革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困难的可能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常常被比喻为改革的攻坚战,从根本上讲,难就难在它不断受到私有化思潮的侵扰,不断面临两种改革观的抉择:是坚持公有制,改革其实现形式搞好国有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还是取消国有经济,把国有财产“量化到个人”,实行私有化。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指由国家将其所有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给私人投资者或通过其他市场化方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变更的行为。
这一改革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对于这些认识误区,我们有必要进行浅析,以正确理解和认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一种“卖国行为”。
有些人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将其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占领,并认为这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
事实并非如此。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一种市场化、法制化的行为,是为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创造竞争机制来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竞争力。
这是一个正常的经济行为,并不等同于卖国行为。
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必然导致员工利益受损。
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过程中,一些员工往往会面临着岗位调整、工资减少等问题。
有人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认为这是对员工利益的侵害。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员工利益的受损,相反,这一改革举措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导致了国家经济主权的丧失。
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人误以为这将导致国家在经济领域失去了决策权和掌控力,使得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受损失。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的丧失,国家仍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和监管等手段对私有化后的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
世界银行,带上你的毒药滚回美国去
杜建国:世界银行,带上你的毒药滚回美国去/thread-8772-1-1.html按:今天上午,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北京国贸演讲,遭民间独立学者杜建国当场驳斥。
该学者在现场散发公开信,批判世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祸国记录,以及当前给中国开出的药方。
WB, Go Home with Your Poison!世界银行,带上你的毒药滚回美国去2009年3月,有人坦言由世界银行参与设计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拉丁美洲私有化计划完全失败了,因为任何经济活动,最重要是要有效率以及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是否私有化。
说这番话不是别人,正是世界银行负责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托-德-拉托雷(Augusto de la Torre)。
可是今天,世界银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却依旧要把这套陈词滥调当作灵丹妙药推销给中国。
报告开出的第一个药方是要求国有银行进行私有化,理由是建立起更强大、更独立、更灵活的私有银行体系后,就能够促进企业创新。
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美国的银行以私有化为主,但是这些银行并没有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反而去进行投机和诈骗,结果最后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拖入进危机泥潭。
请问世界银行及曾担任高盛集团国际副总裁、高盛投资银行副董事长的佐利克,你们想让中国的银行业华尔街化吗?你们想让中国的银行靠榨光中国人民来自肥吗?你们也想让中国出现占领华尔街那样的运动吗?第二个药方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中国的国有企业现在运转得很好,而且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竞争优势,而不是政府的优惠和垄断地位,同时,中国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也要稍好于私有企业。
因此,没有理由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国有企业私有化,一方面将打断中国整体经济迅速壮大的势头,一方面将让少数人一夜暴富,把原本属于全体人民的财产据为己有,同时还将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下岗。
国有企业一旦私有化后,就会变成像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那样的私人企业,即使面对核事故面也会无所事事;或者变成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和底特律三大汽车企业那样的私人企业,他们由一群无能的奸商控制,把经济搞得一团糟,最后却要靠政府救助来摆脱困境。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指将原本由国家所有和控制的企业转变为私人所有和控制的过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任务。
在对待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
存在着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将国有企业全部卖给私人的观点。
这种观点忽视了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忽视了私有制与公有制的辩证关系。
私有化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将国有企业全部卖给私人,而是通过改革手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私有化改革应该是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竞争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
存在着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彻底取消国有企业的观点。
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中,要明确国家和市场的辩证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保持国家在关键领域的经济控制和引导作用。
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产业中担负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必须保持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对战略性等重要领域的掌控力。
在私有化改革中需要权衡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保持国有企业的有效经营,又要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存在着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一劳永逸的观点。
私有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私有化改革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产权划分、企业并购、员工安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而且,私有化改革并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制度安排。
私有化改革需要看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期望一次改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存在着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市场经济的终极目标的观点。
私有化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私有制本身,而是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私有化改革是一种经济体制变革,是为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专家访谈:国企不必私有化但要社会化
现象。
以上 ,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才 3 %左右。 国正在被拉美化的人其实对拉美的情况不 很难拿一个数字,如民间投资增加快就没 我并不认为国有 企业 改革 就是一切 ,
但 国有企业显然也需要改革。首先是要开 地现在已经把过去的民营企业收购了,这
大代价。不说别的, 仅从国家的税收来说 , 该有清醒的头脑。
记者 : 有人说 ,过去世行对拉美国家 私有的寡头不反对。我们要反对垄断反对 世行的药方是毒药,对此怎么看? 汤敏 : 这种 话也 是似是 而非 。不 能
很可能也是得不偿失的。对此 ,我觉得应 的药方就是 私有化 ,但是后来都失败了, 寡头 。因为私有企业寡头经济对社会的破
的是 利率 政策给 的很大 的利差。这 样 的 业机会 ,贫困的人群才有就业机会。 话,就是个别的或者是少数几个 国有企业
赚钱 ,但广 大 的企 业 甚 至 会不会像俄罗斯一样 出 现私人寡头。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也应
国有企业应走社会化道路
该反对 。不是说国有的寡头我们就反对,
最 后 ,国有 企 业有 很 多 是非 常好 的企
营企业也行。又如移动通讯行业,为什么 益 更 多地 给 社保 ,让 人 民来分 享 ,国家 减 业 ,私人 也 有很 多 很坏 的 。对 企 业要 一 视 不能有一个民营的移动通讯公司呢?如果 少国有企业的持股 ,让社会更多地来参与。 同仁地看待 , 提供公平的 竞争环境。 圈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 ,就要利率 放 ,这些领域不能只给 国有企业 ,比如说 个怎么就不是国进 民退呢?国进 民退本身 市场化。实际上我们还不需要马上利率市 金融机构移动互联 网石油公司等等,这些 就是相对的。相对 5年前 3年前 ,现在国 场化 ,让存款利率高于通货膨胀 ,这是最 领域都可以也应该 向民营企业开放,引进 有 企 业 发展 的 更J ,民营企 业 发展 的慢 陕些 起码的要求。 如何打破 国企的垄断 ,国企又如何退 更多的竞争。 国有企 业改革是 不是一 定要私有 化
私有化是对人民共和的背叛
私有化是对人民共和的背叛什么叫小人行事逻辑?就是因为小人们因为信奉自私自立的行事原则,所以他们干事情不讲忠信,不讲公道,不讲正义。
他们干的事情,与人交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实现自己得利最大化为目的。
所以他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可以不忠不信,不道不德,不仁不义。
辨证法讲事物的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歪人说歪理,人歪理也歪。
在茅于轼们眼里只有私有占有的概念,而没有忠信的概念。
封建皇帝私有天下的时代还要依靠忠信思想来管理官僚队伍。
如果仅是私有逻辑起作用的话,封建皇帝怎样管理国家?如果只有私有制是最有效的,那么国家权力机关更应该私有化才更有效。
因为他们的逻辑里只有私有的才最有效,才最能调动人的干劲。
一群自私自立的小人,无道无德不仁不义之徒,依照他们这样的逻辑就是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社会主义的生产本来就是符合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分工协作关系,所以不是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养懒人,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没能防止出奸人。
因为所谓的懒人都是偷奸耍滑之人。
而助长小人之道的改革就是请来一个同样自私自利思想的方丈来主持,改革的结果就是砸锅,和尚们都自己挑水吃。
俗话讲,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即是说一个人要尽职尽责。
而眼下中国就是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受人民之托,而不忠于人民之事。
化公为私,坐地分赃。
假公济私从中渔利。
有些人民代表不代表人民利益,而仅代表自己的私利,他们堂而皇之的坐在了人民大会的台上。
国企管理者不想着搞好国营企业,而想着早一天把它卖了。
人心不正,心术不端。
对国企管理者而言,卖了国企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这个吗,就不弄担心了。
因为买家不是别人,就是让他们自己。
给国家干,哪如给自己干。
给自己干才有动力吗!平民百姓你还妄想从他们那里分到蛋糕吗?痴心妄想而矣。
现在有人以国企垄断为借口要求私有化改革,我们说这种私有化改革就是强盗捉贼式的反垄断。
国企照此发展下去会酿成一场国家灾难
国企照此发展下去会酿成一场国家灾难近年来,在西方,人们很快在对发展中国家盛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国家资本主义是这些国家的权力经济基础,并且正在对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体系构成了威胁。
其中,中国更是被视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因为和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存在着一个无比庞大并且日益扩张的国有经济部门。
西方现在普遍地把中国视为“国家资本主义主导”下的权威主义政治体系。
这种新概念正在形成,很多国家也开始针对这种情形制定对应的中国策略。
很显然,这种概念也已经开始表现在西方政府的对华政策,从而对中国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西方的这种认知已经对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构成了严重的阻力,中国的国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频频遭遇西方政府强大的政治上的和意识形态上的抵制。
那么,中国的国企真的如西方所认为的那样会成为国家权力的基础?中国政府真的可以把国企当作工具而对西方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构成威胁吗?西方对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已经使得中国内部一些人觉得飘飘然,觉得国企已经成为中国应付西方经济的有效武器。
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中国政府充分使用国企这一经济杠杆有效地应付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这使得一些人觉得国企是国家权力的支柱,是中国模式的内核。
这种认知不仅存在于一些社会群体中间,而且也存在于各级领导层。
近年来,国有企业大扩张和这样的认知是有紧密关联的。
但是,现实是严峻的。
如果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在国企大大扩张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那么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并不仅没有感到国企存在对他们的意义;相反,他们感受到了国企扩张对他们的利益的巨大威胁。
国有企业实际上早已经成为中国各方面抱怨的对象。
如果国企照此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社会后果?简单地说,它会酿成一场国家权力危机。
为什么这样说?19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政府通过诸如“抓大放小”改革战略使得从前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很快摆脱了大亏损的困境。
国企私有化教训心得体会
国企私有化教训心得体会国企私有化教训心得体会近年来,中国国企私有化逐渐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国企私有化旨在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但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国企私有化的教训和体会,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政策和决策能够有所启示。
首先,国企私有化需要慎重考虑。
私有化是一项复杂的改革举措,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些国企私有化并不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出于政治考虑或利益集团的需求。
这种私有化往往缺乏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考量,导致了许多企业的衰败和资源浪费。
其次,国企私有化应该注重市场机制的引进。
在私有化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竞争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创新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然而,在一些私有化案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导致了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国企私有化时,应当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引入,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第三,国企私有化需要确保员工的利益。
在私有化过程中,员工是最直接受影响的群体之一。
许多国企私有化导致了大量的企业裁员和社会安全问题。
私有化不应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稳定和员工利益的重要性。
在国企私有化中,应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利益,比如提供优厚的退休制度和重新就业机会等,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国企私有化需要确保资产流转的公平合法。
国企私有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资产配置和划转。
在这个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保证资产流转的公平合法。
一些国企私有化案例中存在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和公共利益。
因此,在国企私有化中,应加强监督和审计,保证私有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五,国企私有化需要制定长期规划和战略。
私有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战略。
一些国企私有化过程中,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导致了企业经营不善、发展乏力的问题。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指将原本由国家所有和控制的企业,逐渐转变为由私人或市场控制的企业。
这种改革举措在全球范围内都曾有不同程度的实施。
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
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常见误区进行浅析。
第一个误区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看作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
实际上,国有企业私有化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在一些情况下,对国有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市场化,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将其私有化。
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内,如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继续保持国家的控制是必要的。
第二个误区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与经济效益等同起来。
私有化本身并不能直接改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受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
私有化只是一种改革手段,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会,从而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但并不保证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时候,不能仅仅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社会公共利益、劳动者权益等。
第三个误区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同于寻求私人资本的投资。
私有化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会,而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私人资本的投资。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非仅仅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从国家转移到私人,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入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的私人资本,而不仅仅是寻求资本的投入。
第四个误区是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同于解决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和亏损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经营问题和亏损并不是私有化的唯一原因,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产权不清晰、经营理念陈旧、人员组织结构僵化等。
私有化改革只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手段,而并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谈谈国企私有化的负面影响
谈谈国企私有化的负面影响一、国有企业私有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张维迎教授将国有企业看做“未来中国成长的最主要障碍之一”,认为国企私有化势在必行:“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国有企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
”他认为,国企私有化改革将使居民财富得到较大增长、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速。
然而,如果我们参考苏联经济改革以及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结合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观察分析,则不难看出,国企私有化将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失控局面,首当其冲便是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的国企与我国一样,在石油、电力、电信、交通等关键领域同样占有支配地位。
那么,如张教授一般,一味追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全局性地位,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的主张是否可行呢?我的第一反应是在经济学原理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市场配置资源有其局限性,诸如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需要政府的介入。
实际上,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非但不是“障碍”,相反却是“支柱”。
在电信、电力等特殊领域,由于需要庞大的固定资本投入,因此边际成本曲线的拐点较远,这样,如果不实行相当规模的垄断经营,则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此外,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国有企业在政府监管下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社会生产、公众生活提供保障。
另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带动、引导和支持,仅凭市场配置,那么资金几乎不可能投入这类高风险、高成本的产业。
如果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那么国企私有化则更不可行。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经济受到国外垄断资本的极大挑战。
跨国公司通过资源、技术、知识、人才等控制全球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国企私有化改革导致国企大量破产,并会进一步导致大量国内资源被外来资本收购、控制,其危害之大可以想见。
相反,国企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唯有集中部分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享有立锥之地。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也是众多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进行浅析,并希望能对读者们有所帮助。
一、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将国有企业卖给国内外资本家这是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一个普遍误解。
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将国有企业直接卖给国内外资本家,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如股权分置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逐步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私有化改革是为了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私有化改革时,应该注重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投资者,避免将企业卖给不良资本。
二、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全面剥离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要进行全面剥离。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应该是有目的、有步骤、有节制的。
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私有化改革措施。
对于一些核心竞争力强、业绩良好、市场地位稳固的国有企业,可以鼓励其保持国有股,实行混合所有制;而对于一些效益不好、管理不善、处于市场竞争劣势的国有企业,可以采取更积极的私有化改革措施。
私有化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的一种剥削,而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活力。
私有化改革是为了让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私有化改革,可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激发企业内部活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在进行私有化改革时,应当注重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而非简单地进行资产转让和所有权变更。
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影响着私有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杀害中国的毒药范文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杀害中国的毒药范文第一篇: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杀害中国的毒药范文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杀害中国的毒药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的大军舰大炮弹全靠进口。
战争一爆发,外国立刻不卖了,钱再多也买不到,只能干挨打。
抗日战争前中国空军的飞机全靠进口,而且困难重重——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德国的飞机。
但德国人不卖,现役的BF109不卖,和BF109竞争失败的HE112不卖,甚至过时的HE51也不卖,但都向日本出口了。
当时中国能从美国买到的是双翼飞机霍克2,与日本的飞机技术上整整落后一代,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机载无线电系统,但那个时候这个东西又属于保密装备,出口型不允许安装机载无线电系统。
等抗战一爆发,西方国家立刻不卖了,连霍克2这样的垃圾也买不到了,钱再多也白搭。
1937年7月,中国空军仅有战斗飞机305架,3个月就消耗殆尽,到1937年10月22日只剩下81架作战飞机,天天逃警报都来不及。
从此中国天空彻底门户洞开,日军飞机如入无人之境,随心所欲狂轰滥炸。
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无不尝够了挨炸的滋味。
当时中国不仅飞机如此,重武器如此,要害工业装备物资皆如此——日军占领了中国全部沿海港口城市、切断了中越交通、切断了滇缅公路、封锁了中国东西南的全部海陆进出口通道后,中国工业几乎瘫痪,号称“一滴石油一滴血,一条轮胎一条命”。
只有对中国1840年以来挨打的历史教训记忆犹新、领教够了挨打挨炸的滋味,特别对松沪抗战的“血肉磨坊”罗店、对南京大屠杀、对重庆大轰炸等惨痛历史刻骨铭心的中国人才能认同一个结论: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能够制造先进武器的先进工业,而不会在意制造这些先进武器的企业是国有还是私有,运作靠的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公有私有,要害是中国必须拥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让中国不挨打就是好经济——你会先入为主断言:哪怕造不出飞机大炮也不要国有企业、宁可中国挨打也不要计划经济吗?从历史的经验出发,从中国生存的角度出发,任何“国有”“民营”、“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之争都必须服从一个大前提:确保中国对要害工业、要害资源的绝对拥有。
为什么要污蔑私有制为“万恶之源”?
私有制被污蔑为“万恶之源”,是因为它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
私有制是指个人、家庭或公司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和资源的制度。
这个制度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得财富和成功,但是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私有制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在一个私有制经济体系中,有些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而其他人则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
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在某些情况下,富人可能会利用他们的财富和权力来控制政治和经济系统,使得贫困的人无法获得公平的待遇和机会。
私有制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忽视环境和社会责任,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破坏可能会对未来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私有制也有其优点。
私有制可以激励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
在私有制经济体系中,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竞争和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私有制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和产品。
在私有制经济体系中,企业必须追求效益和利润,以保持竞争力。
这种追求效益和利润的动力可以促进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私有制有其优点和缺点。
虽然有些人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私有制的优点并努力解决其缺点。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私有制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我们应该努力解决私有制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发挥其优点,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企瓜分之祸心得体会
国企瓜分之祸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到国企瓜分之祸的新闻时,心里充满着愤怒与无奈。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国企应该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了私人利益而存在的。
但是,当我亲眼目睹一些国企高管,利用职权非法占据国有资产,甚至将这些资产私自转移到自己的名下时,我真的感到非常沉重和失望。
国企瓜分之祸并不是一天两天之内发生的事情,而是近些年来不断积累的结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企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具有竞争力,纷纷走向市场化和私有化。
这本来是为了让国企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然而,一些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于是开始追求私利。
更糟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居然可以通过非法手段把国有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名下。
我认为,国企瓜分之祸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人的贪婪和情商低下。
这些人既没有对于所掌管的国企有着足够的责任心,也缺乏良心和思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甚至可以不顾及其他人的权益,把国有资产转移到自己的账户下面。
对于国企瓜分之祸,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这个问题本身。
我们不能在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
对于一些已经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加以限制和控制。
在未来,我们也不能在让一些不良企图得逞。
我们应该为国企的发展和变革做出更多地努力,把它们打造成为真正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企业。
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想强调一点:我们不能对国企瓜分之祸置之不理。
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改变这个不良的局面,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国企私有化不能消除国资流失冰棍效应
国企私有化不能消除国资流失冰棍效应主张把国有企业送给其原领导层的人有一个论据:企业的国有资产就象夏天的冰棍一样,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化的就越多,只有赶快卖出去才能尽量减少损失。
我的回答是:“冰棍效应”的现象在目前中国的许多地方确实存在,但是它并非产生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而由其它原因所决定,这是一些造成中国经济困局的严重问题。
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不能消除造成“冰棍效应”的那些问题,而向原经营者白送国有企业只会使这些问题变得更严重。
进入国企产权改革专题。
造成“冰棍效应”的第一个原因是现在国有企业经营层严重的贪污受贿问题。
这种贪污受贿行为主要表现为:公然开设私营的企业,并通过各种渠道向自己所有的私营企业转移财富;在采购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收受回扣。
这种贪污受贿行为的顶峰就是现在的“经营层收购”,许多经营者先有意使国有企业亏损,再以惊人之低的价格“购买”(实际是白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这样的贪污受贿当然大大提高国有企业的帐面经营成本,造成严重的亏损和国有资产流失。
显然,制止经营者的贪污受贿要靠彻底清理和整顿国有企业,加强监督管理和财务纪律,严厉惩处贪污受贿的经营管理人员。
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不仅不能丝毫减少尚存国有企业中的贪污受1/ 5贿行为,反而可能刺激经营者利用私有化前的混乱更加放肆地侵吞国有资产。
放任国有企业中的贪污受贿行为还会严重恶化社会风气,许多地方的私营企业中现在也大量出现了业务人员贪污受贿的现象。
造成“冰棍效应”的第二个原因是国有企业的大批员工实际上不能解雇,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
LocaLHosT 对1983年以前进入国有企业的员工,国家政策从未有可以解雇的规定;1983年以后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虽然实行合同制,但也只在合同到期以后可以解雇。
这些政策规定都是为了减轻向市场经济过渡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在这个限度内,“冰棍效应”下的国有资产流失才是为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由于行业盛衰及其它偶然因素的作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经常会面临继续经营无利可图的局面,这时私营企业的所有者多半都会关闭其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杀害中国的毒药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的大军舰大炮弹全靠进口。
战争一爆发,外国立刻不卖了,钱再多也买不到,只能干挨打。
抗日战争前中国空军的飞机全靠进口,而且困难重重——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德国的飞机。
但德国人不卖,现役的BF10 9不卖,和BF109竞争失败的HE112不卖,甚至过时的HE51也不卖,但都向日本出口了。
当时中国能从美国买到的是双翼飞机霍克2,与日本的飞机技术上整整落后一代,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机载无线电系统,但那个时候这个东西又属于保密装备,出口型不允许安装机载无线电系统。
等抗战一爆发,西方国家立刻不卖了,连霍克2这样的垃圾也买不到了,钱再多也白搭。
1937年7月,中国空军仅有战斗飞机305架,3个月就消耗殆尽,到1937年10月22日只剩下81架作战飞机,天天逃警报都来不及。
从此中国天空彻底门户洞开,日军飞机如入无人之境,随心所欲狂轰滥炸。
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无不尝够了挨炸的滋味。
当时中国不仅飞机如此,重武器如此,要害工业装备物资皆如此——日军占领了中国全部沿海港口城市、切断了中越交通、切断了滇缅公路、封锁了中国东西南的全部海陆进出口通道后,中国工业几乎瘫痪,号称“一滴石油一滴血,一条轮胎一条命”。
只有对中国1840年以来挨打的历史教训记忆犹新、领教够了挨打挨炸的滋味,特别对松沪抗战的“血肉磨坊”罗店、对南京大屠杀、对重庆大轰炸等惨痛历史刻骨铭心的中国人才能认同一个结论: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能够制造先进武器的先进工业,而不会在意制造这些先进武器的企业是国有还是私有,运作靠的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公有私有,要害是中国必须拥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让中国不挨打就是好经济——你会先入为主断言:哪怕造不出飞机大炮也不要国有企业、宁可中国挨打也不要计划经济吗?从历史的经验出发,从中国生存的角度出发,任何“国有”“民营”、“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之争都必须服从一个大前提:确保中国对要害工业、要害资源的绝对拥有。
衡量任何争论、任何变革的起码标准是不得危害中国拥有要害工业和要害资源。
这是旅顺大屠杀的教训,是南京大屠杀的教训,是重庆大轰炸的教训,是1 840年以来用无数中国人的鲜血换来的教训。
私营营不出来才有了国营按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中国私人企业、市场经济本来发展得好好的,只因为搞了“计划经济”、“公有制”,硬把好好的私人企业变成了国营企业,这才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灾难。
换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中国的国营企业根本就不需要,是国营企业损害了私营企业、妨碍了私营企业而不是相反。
这纯粹是弥天大谎。
1949年之前100多年,谁禁止中国靠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要害工业了?想靠市场经济规则、靠私人企业发展中国要害工业的人多了去了,结果一事无成,要害工业一个都没发展起来。
还以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为例:1936年国民党以蒋介石50大寿为由发起“献机祝寿”活动,筹集了一笔钱。
当时负责航空事宜的宋美龄却把这笔钱放到美国银行里吃利息,理由: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达不到外国的水平,飞机更新换代速度太快,向外国买飞机没多久就过时。
结论:造不如买,早买不如晚买——把钱放在银行里生利息、等需要时再买最先进的最合算,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战争一爆发,军火价格暴涨;国际一封锁,中国有钱买不到;好容易买到一点还运不到——原先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如意算盘结果最吃亏。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全球的条件下,中国已经失去了靠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害工业掌握要害资源的历史时机——制定游戏规则的是国际垄断资本,操纵游戏规则的是国际垄断资本,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大鱼吃小鱼的只能是实力雄厚的国际垄断资本。
中国私营企业跟在国际垄断资本后面打下手拾遗补缺还可以,但想搞独立的要害工业、掌握要害资源的门都没有——你势单力薄,靠市场经济连迈进门槛的实力都凑不齐。
即便勉强迈进门也是一露头就被打掉——你既不制定游戏规则又无力抵御游戏规则,人家玩弄“市场规则”把你消灭在萌芽状态易如反掌。
在这样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结论必然是“什么也别干、给人家当奴才当小工最合算”。
逐一分析中国现存的要害骨干国有企业,有几个是把现成的私营企业国有化共了产而来的?基本全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干起来的:靠市场经济私营企业弄不出来,靠计划经济国营企业才创造了出来。
不是国营企业撬了私营企业的行,而是国营企业补了私营企业的缺,是私营营不出来了才不得不求国营;市场经济解决不了问题才不得不求计划经济。
这才是历史真相,这才是客观规律。
国有企业出现并非靠私企国有化毛泽东时代之前,中国航空工业为零,坦克工业为零,潜艇工业为零,导弹工业为零,大口径火炮工业为零,雷达工业为零,汽车工业为零,精密机床工业为零……凡涉及高、大、精、尖(高级、大型、精密、尖端)的工业几乎全为零,完全称得上“国防工业的沙漠”、“不毛之地”——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面对日军性能其实很低劣的坦克都只能靠人拿集束手榴弹去拼——没有反坦克炮。
毛泽东时代结束时,那些“零”全部不复存在。
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了系统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和一切要害工业体系。
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工厂不是一个一个地建,而是一个工业系统一个工业系统地成套全面建设。
尤其象中国“一五”期间那样整个工业成体系地大规模成套引进建设,世界历史上似乎没见过,今后也未必再有——世界上恐怕不会再有哪个国家会如此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向别人复制转让自己主要的工业体系。
苏联当时肯这样做,关键的关键是抗美援朝——中国抗美援朝的回报,也是包括毛岸英在内的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历史性独一无二的特殊优惠。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几乎从零开始教育培训锻炼出一支完整的国防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大军。
看成就,固然要看“硬件”,但更要看“软件”。
没有“软件”,“硬件”等于废铁。
没有合格的国防科技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大军,即便得到先进的技术、买到现成的工厂也造不出先进的产品。
涉及国家安全的要害产品、核心技术,这种工人技术养成上的差距就是致命的差距。
而这是绝对不可能引进的。
人家决不会卖,即使卖也学不来。
要克服这种差距没别的办法,只能也坚持不懈,也靠几代人慢慢积淀。
中国和印度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引进了苏联的米格—21。
中国得到的技术资料还是残缺不全的。
但中国不仅吃透了米格—21,从米格—21发展出整套歼—7系列,而且超越米格—21,花样翻新搞出了歼—8和FC—1(枭龙)。
而印度迄今仍然没吃透米格—21,想改进设计还得请外国人帮忙。
要论“开放”、“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印度比中国得天独厚多了。
但致命问题是基础不扎实:没有像中国那样成体统地培养出技术精湛、纪律严明、管理严格的产业技术工人大军和科研生产技术队伍,所以尽管外部条件虽优厚却始终“消化不良”。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开始时文盲充斥,高精尖技术力量几乎为零,国防工业的“硬件”是沙漠,“软件”也是沙漠。
毛泽东把无数文盲变成了技术精湛、纪律严明、管理严格的产业技术工人大军和科研生产技术队伍,这才使中国从而既具备了迅速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的能力,又具备了独立研发新产品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中国引进苏联的米格—21,便消化制造出歼—7,进而又发展出歼—8、FC—1(枭龙);引进苏联的图—16,便消化制造出轰—6;引进俄罗斯的苏—2 7,便消化制造出歼—11;引进法国的SA321“超黄蜂”,便消化制造出直—8K、直—8KA;引进法国的海豚直升机,便消化制造出直—9WZ。
不仅引进,而且自行开发研制出运十、歼—10、歼轰-7(飞豹)和教—8。
毛泽东就这样硬是把中国从“国防工业的沙漠”改造成可以栽种能“长”出各种先进武器的“果实之树”的国防工业的“良田沃土”。
国有变私营是另类死刑茅于轼说:“国企做得好是个别,做不好是普遍”。
事实恰恰相反,私人企业才是“做得好是个别,做不好是普遍”。
据统计,绝大多数私人企业存在不到三年就倒闭了,所以美国企业至少要存在三年以上才有资格申请政府的优惠贷款。
私人企业绝大多数生存不了几年,美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如此?因为国营企业的生命力与私营企业不是一个数量级。
国营企业是有组织状态的企业,私营企业是无组织状态的企业。
国营企业有后盾,私营企业没有。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无组织状态的弱肉迟早被吃掉。
在国际垄断资本占绝对优势的世界大丛林里,无组织状态的企业迟早被淘汰。
在这个世界大丛林里,国际垄断资本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和垄断地位通过操纵玩弄市场规则“合法”消灭一盘散沙的中国私有企业轻而易举,但用同样手法消灭有组织状态的中国国营企业就不那么容易。
国营企业不管有多少问题,却没有生存问题——只要没有内鬼捣鬼,国际垄断资本靠操纵玩弄市场规则难以“合法”地消灭中国的国营企业。
私营企业不管有多少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缺点:说没就没了——轻而易举就能被国际垄断资本靠操纵玩弄市场规则“合法”搞掉,不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收买瓦解解散破产。
国营企业能确保中国拥有自己的要害工业、掌握要害资源,私营企业不能——有国营企业就有中国要害工业;没有国营企业,中国要害工业就跟一个个具体的私营企业一样,说没就没了中国的要害工业从国营变私营将会如何?死定了。
在全球化的国际资本主义条件下,中国靠市场经济私营企业发展要害工业的客观环境已不复存在。
在国际资本主义占压倒优势的条件要建立要害工业就必须用国营保护。
一旦国营变私营企业立刻没了保护,立刻孤立无援,立刻要在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经济丛林法则的支配下被实力雄厚的国际垄断资本财团玩弄于股掌之上,三下五除二被消灭掉。
如果是编竹筐、打铁铺之类低技术,小工业企业被消灭关系还不太大,没了就没了,今天这里没了一个,明天那里还能起来一批。
但要害行业核心工业则不同,发展起来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而土崩瓦解彻底垮掉用不了多久。
而且一旦垮了,整个工业的脊柱或基础就垮了,连锁反应一垮一大片,甚至一个工厂就能导致一个行业全面崩溃。
比如中国的大飞机产业就有这样的教训,被西方国家玩弄“市场经济”的规则一下端掉了一个行业——运10下马后跟麦道公司合资搞DC客机,这边刚上道,那边立刻玩了个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合并,把DC客机项目取消,整个中国的大型飞机努力从此前功尽弃,被人家一下子来了个连锅端,几十年都翻不过身来,任凭波音、空客两大公司主宰。
如今中国大飞机项目虽然重新上马,不但已经损失了几十年的时间和无数的金钱,而且许多要害技术迄今被人捏住脖子——曾经担任国产ARJ21支线飞机副总设计师的周济生曾向媒体透露,大飞机制造零部件中最起码有50%以上需要对外招标。
“这其中包括了飞机的发动机、大部分的机载设备和系统。
”中国航空工业对国外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