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后悔错杀记者沈荩?沈荩简介及怎么死的
慈禧为何后悔错杀记者沈荩 沈荩简介及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慈禧为何后悔错杀记者沈荩沈荩简介及怎么死的
导语:沈荩(1872年-1903年7月31日),初名克诚,字愚溪,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
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相交,认为湖南要实行革新,非
沈荩(1872年-1903年7月31日),初名克诚,字愚溪,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
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相交,认为湖南要实行革新,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
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1900年春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共同组建“正气会”,后来改名为“自立会”。
担任干事,主持交通,工作十分积极,出力甚大,随后又到汉口,参加自立军,为右军统领,活动于湖北新堤一带。
后来事情败漏,避走上海,潜往北京,并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3年,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进而引发了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和国内各阶层对清庭的反抗情绪,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处以杖笞之刑,后被绞死。
慈禧太后掌握生杀予夺大权47年之久,平生杀人无数,都未有悔意,却曾为杀了沈荩而后悔。
1903年7月31日,在日本人主办的《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就职的沈荩在刑部狱中被活活杖死,从被捕到处死仅仅20天,他的罪状并没有公布。
当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死因是披露了《中俄密约》草案,也有人考证这个说法没有根据,他的死主要是因为他是三年前自立军的首要人物之一,唐才常等遭杀戮后,他侥幸漏网,一直是清廷通缉的要犯。
沈荩下狱那个月正值光绪帝生日,刑部接旨,“万岁月内例不行刑,著即日立毙杖下,钦此。
”刑部为此特制了一块大木板,打了二百多下,直打得血肉飞裂,骨头如粉,他都未出一声。
行刑者都以为他死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是哪一位
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是哪一位都说女子柔情似水,心肠嘴软,但也有人说最毒妇人心,有的女人则是蛇蝎心肠,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是谁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欢迎阅读!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女人非常狠毒,而且狠毒到了极点,臭名昭著。
她们狠毒的手段骇人听闻,终究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三个狠毒的女人是,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
先说说吕后,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刘邦是谁?就是西汉的那个流氓出身的皇帝。
吕后名字叫吕雉,她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
早年的刘邦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
吕后一直担心丈夫,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
后来刘邦起事,打败了项羽,当了皇帝,吕后被封为皇后,随之身份地位的提高,她的权力欲望和狠心也逐渐增加,为了达到目的,她可以不择手段。
刘邦很宠爱贵妃戚夫人,她生了个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赵王为太子。
吕后为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拉拢朝中大臣,形成一个以她为中心的政治集团。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驾崩。
17岁的刘盈即帝位,吕雉为太后。
刘盈年幼仁弱,大权操在吕太后手中。
她开始剪除异己,大肆残杀反对她的那些人,包括刘邦的儿子。
特别是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吕后手段残忍血腥。
戚夫人被吕后虐杀,她被钳光头发,双手双脚被砍去,双眼被挖,耳朵被熏聋,灌了哑药,不能说话,被丢在厕所里,名为“人彘”。
下场极其惨不忍睹,戚夫人哀号三天死去。
她还让自己的儿子惠帝刘盈去观看,刘盈受到惊吓,前188年忧郁病逝,她遂立(前)少帝刘恭,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
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
前184年,吕后遂杀少帝刘恭,立刘弘为(后)少帝,吕太后照旧临朝天下。
吕后先后掌权达十五年。
晚清刑部大牢轶事
晚清刑部大牢轶事清朝文学家方苞在文章《狱中杂记》中,把他当年因文字狱关在牢狱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
狱中公权私用,官府的权力被那些牢役用来给自己谋利,其敲骨吸髓,手段之残忍,仿佛人间地狱。
方苞是康熙年间人,他当时关在刑部监狱,直至晚清,刑部大牢似乎没什么变化,刑部大牢原址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今天人民大会堂西南位置。
读晚清史籍,有时常读到些监狱之事,残酷的详情读方苞就可以了,现在说说晚清监狱的一些奇事轶事。
晚清有几个政治案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戊戌六君子案件,被捕入狱的有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
汪精卫因刺摄政王在刑部大牢呆过近2年,他出来在《南社诗话》写了不少在牢中听到六君子在牢中的轶事。
一个老狱卒叫刘一鸣,当年看管六君子,说当年几人赴刑场时有歌,有笑,有哭,有咆,相映成趣。
歌者谭嗣同,还从地上拿煤渣在墙上吟诗,边歌边吟,最潇洒,以至我自横刀向天笑流传久远。
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自认无辜,以头撞墙,痛哭抱怨“哥子的事,要兄弟承担”。
而林旭秀美如处子,时时做微笑状。
刘光第原在刑部为官,当狱卒来押解,他还安慰说:是提审,莫慌。
但出牢门走直奔西角门。
刘知道规矩,方知是杀头,大声咆哮“未提审,未定罪,就杀头?何此昏聩?”在帝制时代,皇帝太后一个旨令,是可以不审即斩的。
礼部主事王照在戊戌年参与变法,政变后逃亡日本,庚子后潜回北京,被抓入狱,也是在刑部大牢,因为事件已过了几年,没掉脑袋。
他进去看到牢里墙上大片黑紫晕迹,壁顶甚至有星点污痕,经询问才知,是不久前沈荩血痕。
当时国内有轰动的两个文字案,南有苏报案,北有沈荩案。
苏报案章太炎和邹容进的是租界监狱,虽然邹容病死狱中,太炎还是活着出来。
但沈荩(沈北山)就悲惨多了。
沈荩本是中国最早的记者,跑新闻提供西报,因为探得《中俄密约》内容,登载报刊,引起慈禧大怒,被抓入狱,慈禧密令在狱中处死,以病报死。
结果狱卒就在牢中将沈荩活活打死。
据说狱卒久打不死,狱卒塞住口鼻绳勒才气绝。
历史趣谈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出逃前办的最后一件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出逃前办的最后一件事导语:15日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载澜飞奔入宫,告慈禧八国联军已经攻到东华门,慈禧仿佛觉得天已经塌下来,竟要跳水自杀,虽后来经人劝说放弃了自杀15日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载澜飞奔入宫,告慈禧八国联军已经攻到东华门,慈禧仿佛觉得天已经塌下来,竟要跳水自杀,虽后来经人劝说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不过,她却没有忘记铲除对自己不利的人。
临行前,她把光绪最爱的珍妃召到颐和轩,让太监李连英等人将其推入贞顺门内的井中溺死。
1900年11月6日,八国联军设立所谓的军事法庭,审判布政使廷雍及守尉奎恒、统领王占魁等,并将三人斩首示众,罪名是“纵拳杀西人、烧洋房”。
嘎仕礼作为审判负责人致电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由于英、比、美等国臣民在保定府被杀,已对该城施行了下列惩罚:该省布政使廷雍、守尉奎恒、参将王占魁已于本月六日被斩首。
该府当局被罚款十万两,城楼或城墙棱角已被毁坏,邻近上述谋杀地点的东南城墙已打开了缺口。
审判是由国际委员会进行的;该行动已获得瓦德西伯爵的批准。
”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导致八国联军堂而皇之地斩首当地父母官。
这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天。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1900年是略带神秘色彩又具显齐鲁强悍之风的义和团风涌发展的一年。
这年7月13日,八国联军用大炮向天津城发起了总攻,据记载“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吸入鼻孔即在不觉中丧命”。
次日城破,侵略者登上城墙,看到很多清军,“擎枪倚墙”,怒目外视,看似做开枪状,等走近再看,才知道他们早已身重绿气之毒,气绝身亡,不过因为倚墙而立,没有倒下。
城墙下到处可以见到欧洲人炮轰的痕迹:平民的房屋被圆形的炮弹打穿,屋顶、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时期的言论自由
慈禧时言论自由什么样慈禧执政的清朝末年,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远比新中国成立后要好得多,比今天也强不少。
你可能不信,一百多年前最腐朽最反动最残暴最不自由的封建皇帝时期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会比人民当家作主后的今天强?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事实。
1、那时候民间可以办报中国人在境内办的第一份民间报纸就是在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创办的。
那是1873年,一个叫艾小梅的人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
虽然北京从明朝起就一直有民办的《京报》,但那是政府机关报“邸报”的翻印板,是原腔原调一个音符都不走板的主旋律的扬声器。
而《昭文新报》却不传播主旋律,不登载中央文件和干部讲话,而是刊登些轶闻趣事诗词小品之类的文章。
在中国新闻史上,艾小梅是第一个吃螃蟹自办媒体的。
尽管《昭文新报》因销路不畅办了不到一年就停刊了。
但它的历史意义还是非同寻常的。
以慈禧为太后的中国政府也很了不起,它允许艾小梅吃第一个螃蟹,允许民间办报。
中国民间大量办报是在戊戌变法时期,那时候中国形成了办报高潮,一共办了大约100多份报纸,其中有70多家是改良派或改革派的报纸。
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报纸被查封,但没过几年,进入20世纪,中国又掀起了一个民间办报的高潮,据统计,从1901年到1908年,全国各地创办的各类报刊达302种。
1906年,仅上海就有66家报刊,出版刊物达239种。
那时候政府对民间办报纸没有限制,一个人出资几个人凑钱或什么会社办都行,康有为的强学社就先后办了两份机关报。
政府更没有宣传系统对媒体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中国的第一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也是在慈禧时期创办的,当然也是民办。
那是1904年在广州由一个名叫骆侠挺的人办的。
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自由办报,西藏文和蒙古文的第一份报纸也都是在慈禧时期诞生的。
蒙古文的第一份报纸是《婴报》,1905年在昭乌达盟创办。
藏汉两种文字的第一份报纸是《西藏白话报》,1907在拉萨创办。
新疆的第一家报纸《伊犁白话报》是1910年慈禧死后出版的,用维蒙满汉4种文字出版,清朝政府是民族政策制定得比较聪明、落实得比较好的中央政府,其民族政策的主调是民族自治。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精)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 08-07-24 08:23: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_hasgo122【内容提要】沈荩于自立军起义后在京津地区曾先后由刘鹗安排在北京的掩埋局和《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工作,他并没有担任记者,也没有利用记者身份向八国联军告密使载漪、启秀等被处死。
被称为《中俄密约》的俄国“七条”要求并非由沈荩“以侦探手段得之”而揭露于报端。
因此关于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获罪,致被清廷杖毙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摘要题】近代人物【关键词】沈荩/沈荩案/刘鹗/自立军起义/俄国“七条要求”【正文】我曾在17年前在沈荩后人的帮助下撰《沈荩与“沈荩案”》(载《求索》1988年第6期)一文对沈荩生平和“沈荩案”始末进行了一些考证。
其中,否定了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获罪,至被清廷杖毙的说法。
但此文考证多有疏漏,关于沈荩与“沈荩案”的一些史实仍有许多疑问。
近读一些中国近代史和新闻史的论著,都认为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于报端”而获罪,并称沈荩为“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中国近代第一个以身殉职的记者”(注: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春扬的《清末报律与言论、出版自由》(载《法学》2000年第3期)、李文绚:《百年新闻——20世纪新闻事业编年史(上)》(载《中国记者》2000年第12期)、吴永良的《沈荩之死与英敛之办报》(载《书屋》2005年第1期)、徐思彦的《社会转型与报业现代化》(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澹泊主编的《湖南名人传》(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
目前最具权威、由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沈荩”词条也称沈荩是“因将《中俄密约》内容披露报端,引发中国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反对。
被清廷逮捕杖杀”。
另外,所有这些关于沈荩的论著中,对沈荩在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在京津地区的活动都语焉不详。
有鉴于此,本文根据近年来所接触到的一些近人的诗作、笔记、日记等史料,对与沈荩和“沈荩案”有关的若干史事再作一番补证,以期引起史家的注意。
历史趣谈: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被慈禧打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被慈禧打死导语:沈禹希,即是沈荩,他曾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为了激进的革命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廷处死,成沈禹希,即是沈荩,他曾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为了激进的革命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廷处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杀的新闻记者。
当时沙俄赖在东北不走,更得寸进尺地欲与清廷签订秘约,继续控制东三省及内蒙地区。
慈禧太后不想惹他们生气,便同意签约。
这本是见不得人的机密,却让沈荩通过天津的英文报纸《新闻报》而公诸于世,一时舆论哗然,引起国人公愤。
中俄密约最终泡了汤,大鼻子很遗憾,老佛爷很生气。
是年7月21日,沈荩被捕,7月31日被处以极刑。
当时敢言的《大公报》报道了沈荩之死:拿来刑部之沈荩,于初八日被刑,己志本报。
兹闻是日入奏,请斩立决。
因本月系万寿月,向不杀人。
奉皇太后懿旨,改为立毙杖下。
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
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
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
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比较幸运,恰逢老佛爷的“万寿月”,所以这个老太太开了次恩,“立毙杖下”。
但不幸的是,刑部平时没有行杖的业务,只得临时抱佛脚,沈荩被打得“血肉骨裂”、“骨已如粉”。
“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
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此时沈荩的这句话肯定让行刑者们觉得很没面子,然后他们就速速用绳子把已奄奄一息的沈荩勒死了——铮铮铁骨,至死都让极权者无地自容!沈荩惨死,震惊中外。
连老外也觉得这事够狠毒,公使夫人们纷纷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内容提要】沈荩于自立军起义后在京津地区曾先后由刘鹗安排在北京的掩埋局和《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工作,他并没有担任记者,也没有利用记者身份向8国联军告密使 ...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证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内容提要】沈荩于自立军起义后在京津地区曾先后由刘鹗安排在北京的掩埋局和《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工作,他并没有担任记者,也没有利用记者身份向8国联军告密使载漪、启秀等被处死。
被称为《中俄密约》的俄国7条要求并非由沈荩以侦探手段得之而揭露于报端。
因此关于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获罪,致被清廷杖毙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摘要题】近代人物【关键词】沈荩/沈荩案/刘鹗/自立军起义/俄国7条要求【正文】我曾在17年前在沈荩后人的帮助下撰《沈荩与沈荩案》(载《求索》1988年第6期)1文对沈荩生平和沈荩案始末进行了1些考证。
其中,否定了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获罪,至被清廷杖毙的说法。
但此文考证多有疏漏,关于沈荩与沈荩案的1些史实仍有许多疑问。
近读1些中国近代史和新闻史的论著,都认为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于报端而获罪,并称沈荩为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中国近代第1个以身殉职的记者(注: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春扬的《清末报律与言论、出版自由》(载《法学》2000年第3期)、李文绚:《百年新闻20世纪新闻事业编年史(上)》(载《中国记者》2000年第12期)、吴永良的《沈荩之死与英敛之办报》(载《书屋》2005年第1期)、徐思彦的《社会转型与报业现代化》(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澹泊主编的《湖南名人传》(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
目前最具权威、由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沈荩词条也称沈荩是因将《中俄密约》内容披露报端,引发中国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反对。
揭秘晚清最后的太后 慈禧的私密宫廷生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晚清最后的太后慈禧的私密宫廷生活
导语:自1898年到北京,一个叫埃蒙德巴恪思的英国爵士长期生活在中国,他曾是京师大学堂的教授,英国驻华外交官,1944年死在中国,身后留下一本
自1898年到北京,一个叫埃蒙德·巴恪思的英国爵士长期生活在中国,他曾是京师大学堂的教授,英国驻华外交官,1944年死在中国,身后留下一本惊世骇俗的英文回忆录手稿,在尘封68年后,中译本首度在香港出版。
巴恪思在书前誓言记录的绝对是事实。
他自述与慈禧太后自1902年开始交往,直到1908年慈禧驾崩前夕他们还有接触。
他与慈禧“秽乱清宫”的细节叙述触目惊心,当时慈禧已是七十老妪,却性欲旺盛,他要靠春药才能满足其需要,多次细致入微的性生活细节描述,明代小说《金瓶梅》的场景也不过如此。
在他的笔下,晚清宫廷,从慈禧太后、王公贝勒、达官贵人到太监、宫女、伶人,过的都是淫乱污秽的生活,男女之间还算是正常的,更多的是男与男、女与女、人与兽……许多王公、贝勒、大臣、将军榜上有名,他本人也癖好同性恋,只有慈禧太后例外。
恭亲王溥伟,庆亲王及他的儿子载伦、载振,差一点取代了光绪帝的“大阿哥”溥儁,贝子溥伦,肃亲王的次子,大学士荣庆,将军张勋、姜桂题……在他笔下都是同性恋,慈禧太后甚至要微服密访他们常去的浴室,亲眼看他们淫乱。
慈禧让太监、宫女称呼他为洋侯,给了他很高的待遇,而他利用慈禧的宠爱,游走于王公大臣和男宠之间。
在大量不堪入目的性描写间歇,他也记录了慈禧与他的一些闲聊。
1903年的一天,慈禧问起他是否读过她最近的诏令,把革命者沈荩生活常识分享。
晚清政府如何迫害揭黑记者
晚清政府如何迫害揭黑记者作者:高芾来源:《百家讲坛》2010年第12期光绪三十二年八月(1906年),巡警部专折奏参两份报纸,一份叫《中华报》,一份叫《京话日报》。
这两份报是同一批人办的,罪名是“妄论朝政,捏造谣言,附合匪党,肆为论说”。
主笔杭辛斋、彭翼仲被“递籍禁锢”,十二日,京师警察厅即逮捕二人。
这起报案颇为蹊跷,因为巡警部的奏折完全不列举犯罪事实。
何谓妄论?什么谣言?谁是匪党?外界一概不知。
后来,杭辛斋被递解回浙江海宁原籍交地方官监管,彭翼仲则因为关押期间有“持枪行凶”的行为,不是被递解回原籍苏州,而是被发配新疆十年。
报人为何罹此重罪?有好几件事都是触因,如这两家报纸揭露军机大臣瞿鸿禨纵容卫兵抢掠,连续报道“南昌教案”洋人打死知县,警方怀疑该报社留宿革命党,等等。
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中华报》发表的《保皇党之结果》一文。
该文主要记录这么一件事:当年六月末,警方在北京逮捕了吴道明、范履祥,解送天津交北洋营务处,二人最终被秘密枪决,枪决的理由是吴、范二人属于“康党”(他们自称是“保皇党”)。
关于这件事,《中华报》主笔杭辛斋曾派专员往天津采访,用了五天工夫,核实死者口供,及“暧昧处死之情形”,证明此事非虚,于是“决然宣布”。
报馆当然是知道其中的风险,为什么还要报道呢?此时清廷已宣布“预备立宪”,诏令中对于西方式的司法独立、审讯公开等法治细节,都有所宣示。
然而,保皇党人被处决案,完全是暗箱操作。
在彭翼仲看来,既然已经宣布了“预备立宪”,还有这样暧昧杀人之事,立宪岂非虚语?他认为主管其事者,上报朝廷必有虚情,偏偏《中华报》、《京话日报》,是慈禧太后指名每天必读的报纸,报纸一旦揭露此事,对“当道”多有不便—这里指的“当道”,是天津营务处的直辖领导,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
慈禧太后是被蒙蔽的,还是默许袁世凯秘密处决保皇党人,这肯定已是悬案。
但既然预备立宪之诏已明示天下,腾然众口,再用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捕杀异己,未免说不过去。
西逃中慈禧“惩办祸首”
故实钩沉GUSHIGOUCHEN◎王树增大年初三,逃亡中的西太后颁布杀人谕旨1901年的春节到了。
中国人无论遇到怎样惊天动地的大劫难,只要一息尚存,春节就还要按照规矩过。
无论是朱漆大门还是破败的柴扉,都要贴上对联,汉人贴的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满人贴的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晚上,豪富显宦的府邸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平常人家的小屋内也是炉火幽红,幸福洋溢。
饺子熟了,合家一起簇拥着年纪最大的长辈围坐,只有淘气的孩子还要往外跑去放鞭炮。
鞭炮声逐渐稀落之后,打起灯笼的孩子在铺满院子的芝麻秆上欢乐地嬉戏,踩出一片沙沙声,中国人管这叫作“踩岁”。
在驻满洋兵的京城里,满城的中国孩子弄出的这种奇妙的沙沙声,令洋人有些紧张,因为不久前搞不清从哪儿突然冒出的义和团就这样蹑手蹑脚地袭击过他们。
当他们醒悟之后,顿时产生了一种更深的恐惧,他们觉得中国人是一群具有不可思议的勇气以致可以完全忽略自己危险处境的人;要不然就是中国人对洋人蔑视已经到了一种虽然近在咫尺仍可视而不见的境界。
新的一年的第一个黎明来临,大街小巷充满了中国人互相道喜的声音,没人追究自己的“喜”从何而来以及“喜”的是什么。
在相互的祝贺声中,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陡然萌生出一种对明天的信心——这个民族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集体悟出了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全部意义。
同样在这个时候,在大清帝国里,也有人对生命、生存和生活感到了彻底的绝望。
因为,正月初三,逃亡到西安的朝廷颁布了“惩办祸首”的谕旨。
不过,死到临头的一众官员,还有最后的“精彩表演”。
监斩官亦死列在惩办名单第一位的是毓贤。
此时,毓贤已被革职,正行进在流放新疆的路上。
毓贤到达兰州的时候,朝廷的谕旨到了,新的裁定是“就地正法”。
前往执行的是钦差大臣何福埜和甘肃总督李廷箫。
决定对毓贤执行死刑的消息,立即在兰州扩散开来,数千绅民聚集在一起为毓贤“请命”,何福垒和李廷箫不要说“正法”,连毓贤的人影都找不见了。
沈禹希联络李莲英欲干掉慈禧!结局悲惨处以极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沈禹希联络李莲英欲干掉慈禧!结局悲惨处以极
刑
导语: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朋友,不过,交友须谨慎,因为,有时候你会遭到朋友的背叛,最后甚至失去生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就是因为
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朋友,不过,交友须谨慎,因为,有时候你会遭到朋友的背叛,最后甚至失去生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就是因为想干一票大事,但后来告诉了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最后惨遭朋友背叛,失去生命。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想要干什么大事,都不能随意告诉别人。
他是沈禹希,又叫沈荩,出生于1872年,是湖南长沙人。
沈荩性格很真,敢说真话,不畏强权,敢于革命,是个地地道道的湖南汉子。
他原本是个日本《天津日日新闻》聘用的中国记者,人际交往很厉害,生活圈子也很广,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
不过,尽管他自己过着很舒适的生活,衣食无忧,受人尊敬。
但是,他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他总想为人们做点什么,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为这个民族做点什么,甚至是为了这个时代做点什么。
当时,沙俄赖在东北不想走,更是想与那腐败的清政府签订秘密条约,想直接控制东三省和内蒙古地区,想进一步侵占我们的领土。
按理说,这种条约清政府是不应该答应的,割地又赔款,一点都不讨好。
这想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想了想,居然同意了。
而同意的理由更是让人想抽死她,答应这条约,她仅仅只是为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辛酉政变之谜 慈禧因何杀顾命大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辛酉政变之谜慈禧因何杀顾命大臣导语:辛酉政变是哪一年,顾名思义,是辛酉年即1861年咸丰病死的那一年。
辛酉政变是哪一年和清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为自那一年后,慈禧、慈安铲除辛酉政变是哪一年,顾名思义,是辛酉年即1861年咸丰病死的那一年。
辛酉政变是哪一年和清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为自那一年后,慈禧、慈安铲除政敌八大臣后开始垂帘听政,自那一年后,权欲膨胀的慈禧手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屈膝列强,竭力维护清朝的统治。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年幼的同治继位,慈禧太后意欲垂帘擅权,遭到载垣、肃顺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对,她便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联合渴望权利的恭亲王奕?和文祥等人夺取政权,先是一一解除了八大臣的职务,再把英法联军入侵和逃避的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设法强加罪名予以处死或者革职流放。
纵观历史,辛酉政变是哪一年开始,清政府权力的集中和混乱就从哪一年开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几乎是在慈禧独揽朝权中走到终点。
虽然慈禧统治的四十七年里不无建树,实行变法新政、重用汉臣,兴办女学等举措还是利国利民,但是她的出发点是维护满清族对中国的统治利益,为此在中法战争中不惜主动求和。
尤其对于紧接着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天津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和约等,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她联合封建派大臣压迫新思潮运动,自相矛盾的举措注定她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帝国,因为反封建反帝国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辛酉政变是一八六一年咸丰皇帝死后,由慈禧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政变。
这次政变在慈禧二人的手段下,最终将顾命八大臣扳倒,夺回势力。
在一个女性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年代,辛酉政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下令打死记者之后
龙源期刊网 慈禧下令打死记者之后作者:历文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01期近代第一个以身殉职的记者1903年,沙俄拒不履行1902年签订的《交收东三省条约》,不愿意从东北分期撤兵,还提出新的7条要求。
当时,刚刚从八国联军进京的阴影下走出来的慈禧不敢再作抗争,希望和沙俄缔结一项密约,来处理这一问题。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沈荩当时在日本一家报纸供职。
密约签订之前,他秘密获取了相关内容,并把密约草稿寄给天津的《新闻报》提前发表。
此事引起世界舆论哗然,中俄签约计划成为泡影,使清政府十分恼怒。
1903年夏,沈荩在北京被抓。
刑部专门制作了一个大木板来“招呼”沈荩,导致沈荩“血肉飞裂”,被折磨好几个小时后咽气。
沈荩入狱一晚就死于非命,致使舆论哗然。
由此,沈荩也被称为“最早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人”、“近代第一个以身殉职的记者”。
英国驻中国记者很生气当沈荩被杖毙的消息传出后,有一个英国人愤怒异常,那就是莫理循。
他激愤地说,“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愚蠢,使沈克威(即沈荩)被乱棍打死。
”莫理循当时是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的记者。
那时,《泰晤士报》的声名如日中天,其派驻国外的记者往往有“第二大使”的称号。
新闻相关法律相继出台沈荩被杀所带来的反对浪潮,连清政府都没有料到。
不久,关于沈荩案的报道铺天盖地,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慈禧所能预料的。
舆论批判的焦点,是慈禧没有经过审判就直接行刑的行为,还有对言论犯罪的重刑判决。
沈荩的惨案被《大公报》等报纸公开后,还引起全国性的排满风潮。
在上海,更是有数百人出席追悼沈荩的大会,会上更号召人们“犁清廷,复九世之仇”。
历史趣谈记者林白水写对联讥讽慈禧为什么没有被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记者林白水写对联讥讽慈禧为什么没有被杀
导语:林白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记者,他曾说“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而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位居权力巅峰时间最长的
林白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记者,他曾说“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而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位居权力巅峰时间最长的女人,昏庸腐朽、心狠手辣、专横残暴名声极大。
然而,面对林白水极尽刻薄的“人身攻击,”居然没有太大的反应,这是极其反常的。
1904年月,日俄为争夺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交战,“库储一空如洗、无米何能为炊”的清廷在英美等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宣布“局外中立。
”两个国家交战,战场却是中国,如此荒唐之事,真是千古奇闻。
可就在这时,清廷毫不理睬社会上的舆论,耗巨资为慈禧太后70岁生日筹办“万寿庆典”。
面对此情,当时候担任《中国白话报》主笔的林白水愤而写下一副对联: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此联可谓字字辛辣,无不拍案,一时广为传诵。
按照慈禧的风格和清王朝的作风,写下这样的署名文字,无疑只有死路一条。
但林白水不但没有被杀,反而什么事也没有。
着实的奇怪。
笔者试着分析,得出以下几种可能。
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慈禧太后老佛爷可能完全就没有看到这份报纸,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对联的存在。
那时候70岁的老太太周边,并没有几个真正的谏臣,再加上慈禧平时好杀人的习惯,没几个愿意去担
生活常识分享。
沈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
沈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1903年,清朝光绪年间。
阴历六月的刑部有些冷清。
光绪出生在六月,当月“例不行刑”,被称作“万寿月”。
六月初八,慈禧“破例”发布一道谕旨。
于是,刑部大堂出现了反常的一幕──8个狱卒手拿特制的大木棍,轮流捶打一名犯人的四肢和背部。
整整4个小时后,犯人血肉横飞,白骨尽露,可他还没有死。
最后,狱卒用绳子把他勒死。
这幕惨烈景象,《大公报》曾有报道:“骨已如粉,未出一声。
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
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他叫沈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去世时年仅31岁。
这个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生命的最后岁月充满了悲剧色彩:无法推翻慈禧为好友谭嗣同报仇;揭露《中俄密约》惹来杀身之祸,被密友出卖……年轻时的沈荩,思想激进,常和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商讨国事。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喋血菜市口,沈荩被迫流亡日本。
1899年回国后,他冒险北上,打算在清政府统治中心展开活动。
沈荩先到天津,受聘为报馆访事(即今天的记者),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
由于擅长交际,又有政治眼光和新闻敏感性,他不久便与八国联军的将士混熟。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八国联军控制。
北京的名流听说沈荩认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前去巴结。
沈荩表面与贵族终日把酒言欢,实则为了打探消息。
1903年,沙俄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
慈禧丧权辱国,欲与沙俄缔结《中俄密约》。
密约事关中国的命运,沈荩觉得自己有责任在签约之前把它昭示天下。
终于,他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探听到密约草稿并立刻寄给天津英文《新闻报》。
密约提前在报上发表后,舆论一片哗然,中俄签约计划成为泡影。
正当清政府全力侦察密约泄露的原因时,沈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打算联络李莲英,置慈禧于死地。
沈荩的两个朋友,旗人庆宽和前翰林吴士钊,得知他的想法后,深感不安,决定联合向慈禧告发沈荩。
1903年7月31日,慈禧太后下...
1903年7月31日,慈禧太后下...1903年7月31日,慈禧太后下令杀一个人,并且还是用了特制的刑具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要了这个人的命。
而事后,慈禧太后也因为这件事不得不公开道歉。
要知道,慈禧的一生下令杀的人不计其数,究竟是谁,让她恨之入骨又让她愧疚万分?这个人叫沈荩,是一家报社的记者。
沈荩的前半生,有两个好朋友,谭嗣同和唐才常,为了推动改革,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沈荩在好友的感召下,发动过“新堤起义”,可惜最终失败。
沈荩的后半生,做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干起了记者,并且凭借自己的交际能力,知道了一个清王朝的秘密:中俄要签订密约了。
这个密约一签订,意味着俄国将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中国的东三省和蒙古。
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可以不尽力阻止?沈荩拿到了密约的草稿,迅速通过媒体力量,广而告之,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清政府最终拒绝签字。
丧权辱国的条约被阻止了,可是沈荩的一个知己,吴士钊,却为了自己的官复原职,出卖了沈荩。
沈荩被抓了。
行刑的那天,刑部特制了一个大木板用于杖毙,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骨已如粉。
沈荩一声不吭,临了,问了一句:怎么还不打死我?勒死我吧。
最终,沈荩被勒死,年仅31岁。
我是@陟卓吖,处死沈荩之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他遭受的酷刑,各国公使为之震动,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太后在接见各国公使夫人的时候,表示自己十分后悔的原因。
勇敢、爱国,这是沈荩,做为一个媒体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想想自己身处自媒体的时代,发文章、录视频要比以前容易多了,而我们的这些输出最终会出传达出什么信念给后来的人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今天我们做内容创作的人,除了练就写爆款文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秉性。
因为拼到最后,文字的背后其实就是你的人格魅力。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记者,被慈禧杖刑4小时,骨碎如末仍未死!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记者,被慈禧杖刑4小时,骨碎如末仍未死!用户1915010957 2018-06-26 21:13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记者在无数人看来是一个光鲜的职业,敢说真话,令人尊敬,被人们誉为“无冕之王”。
那么大家可曾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因为说真话而殉职的记者是谁,他的名字叫什么?他的名字叫沈荩,沈荩1872生于湖南长沙,为人"性情耿直,雄于胆略"。
当时满清腐败透顶,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全国掀起了康梁变法,沈荩就是一个拥护变法、意志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为了支持变法,获取更多新闻消息,沈荩当上了《天津日日新闻》的记者。
康梁变法失败后,沈荩没有放弃救国救民的信念,依然坚持报道新闻,用以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心。
1903年,沈荩从满清贵族口中无意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中俄密约》,密约中包括了许多丧权辱国的内容,为了不让此次密约签订成功,沈荩费尽周折搞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
沈荩想把这份原告交给国内报纸刊登,国内报纸慑于满清政府压力,不敢报道出去。
沈荩不得不将这份草稿交给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
《新闻西报》是一份外国报纸,收到草稿后,《新闻西报》当即原文刊登。
看到这样的密约,全国哗然,满清政府迫于压力取消了密约的签订。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满清政府一定要找出此次泄密的真凶,后来多方打听,找到了沈荩,并将沈荩抓获。
满清政府判处沈荩即日立杖毙,在狱中沈荩遭受了严刑拷打。
据后来的狱卒讲,沈荩在狱中整整受了四个小时的非人折磨,狱卒用大棒捶打他的身体,据说是骨头都成了粉末,据记载“骨碎如末”,最后连狱卒都认不出沈荩。
不过就是这样,沈荩居然没死,最后狱卒不得不用绳子将其勒死。
沈荩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沈荩之死激起了西方舆论的巨大反应,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西方政府听说沈荩之死,纷纷谴责皇太后慈禧,慈禧亦有悔意,后来要求廷臣严惩杀人凶手,万不可因沈荩之事而导致人心涣散。
慈禧为什么要毒死慈安
:咸丰帝去世之前,既怕八大臣会谋权篡位,又怕慈禧擅权专政。
于是,他一方面安排八大臣赞襄政务,另一方面又通过控制在两太后手中的朱批御玺来牵制八大臣。
据说咸丰还在世的时候,就发现慈禧为人心狠手辣,害怕她将来母以子贵,会擅权专政。
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也曾极力劝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除掉那拉氏,以防止后宫擅政。
但咸丰念于感情,不忍下手。
所以,咸丰崩俎之后,慈禧太后对于辅政的八大臣极为不满。
为了能够独揽大权,慈禧太后联合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开始密谋一场宫廷的政变。
按照祖制,咸丰帝死后,应该由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辅政,但是由于咸丰帝对他心存猜忌,奕被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因此他对八大臣辅政也极为不满。
慈禧太后秘派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得海进京召恭亲王奕借口奔丧前来承德商量。
同奕商量好之后,一场暗藏杀机的宫廷政变就悄悄的展开了。
八大臣理政后不久,御史董元醇忽然上折,要求请两宫皇太后垂帘训政。
遭到肃顺等人的责斥。
慈禧太后便借着八大臣要求处置董元醇的机会,到东太后慈安那里说怡亲王等人独断独行,批谕一切,似乎要发动政,谋夺帝位。
我们姐妹也应该加紧采取措施,争取自己垂帘听政。
慈安太后本无意于垂帘,但被慈禧这么一说,以为真的是事态紧急,便同意拟了除掉八大臣的懿旨。
慈禧得到懿旨之后,便联合在北京的奕。
在回京的途中,逮捕了八大臣。
宣布由自己和慈安太后亲自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
慈禧虽然是皇帝的生母,但由于慈安曾经是正宫皇后,所以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
虽然,慈安太后生性平和,很少干涉政事,朝政大权实际上操纵在慈禧的手中,但这种地位的差别还是为她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一丝隐患。
1881年4月8日,一向身体很好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当时年仅四十五岁。
由于慈安太后死的很急,死前没有丝毫征兆。
宫廷的正史上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又少有记载。
因此,慈安太后死后不久,世人便开始议论纷纷。
传出了有关慈安太后死因的多种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禧为何后悔错杀记者沈荩?沈荩简介及怎么死的
沈荩(1872年-1903年7月31日),初名克诚,字愚溪,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
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相交,认为湖南要实行革新,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
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1900年春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共同组建“正气会”,后来改名为“自立会”。
担任干事,主持交通,工作十分积极,出力甚大,随后又到汉口,参加自立军,为右军统领,活动于湖北新堤一带。
后来事情败漏,避走上海,潜往北京,并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3年,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进而引发了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和国内各阶层对清庭的反抗情绪,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处以杖笞之刑,后被绞死。
慈禧太后掌握生杀予夺大权47年之久,平生杀人无数,都未有悔意,却曾为杀了沈荩而后悔。
1903年7月31日,在日本人主办的《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就职的沈荩在刑部狱中被活活杖死,从被捕到处死仅仅20天,他的罪状并没有公布。
当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死因是披露了《中俄密约》草案,也有人考证这个说法没有根据,他的死主要是因为他是三年前自立军的首要人物之一,唐才常等遭杀戮后,他侥幸漏网,一直是清廷通缉的要犯。
沈荩
沈荩下狱那个月正值光绪帝生日,刑部接旨,“万岁月内例不行刑,著即日立毙杖下,钦此。
”刑部为此特制了一块大木板,打了二百多下,直打得血肉飞裂,骨头如粉,他都未出一声。
行刑者都以为他死了,不料血肉模糊的他发出声音:“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最后只能用绳子将他活活勒死。
沈荩死状之惨不久即公诸于世,连西方人也闻之胆寒,《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把慈禧叫做“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
在沈荩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下:“沈克诚,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
也幸亏莫理循保存的这张照片,让我们一百多年后能清晰地看到沈荩的面容。
沈荩之死等于给反对者送去了一个炮弹,因“苏报案”获罪的章太炎在上海狱中写诗追悼,章士钊编了《沈荩》一书,留日学生刊物《浙江潮》、《江苏》也分别发表批评文章,谴责清廷的暴行,给排满革命再增加一个理由。
《大公报》最初报道沈荩案时,只是说他“牵涉戊戌之事”,后边的持续报道也始终未涉及案情真相。
无论沈荩是否确为《中俄密约》而死,众口一词,百年以来几成定论,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没有一次像这一次深受中外舆论的责备,沈荩因此被誉为“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
因为各国驻京公使“啧有烦言”,同年9月14日,《大公报》的报道说,沈荩杖毙之后,各国公使夫人在觐见慈禧太后时都为沈荩喊冤,慈禧也颇有悔意。
表示自己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但千万不可株连良善,以致丧失人心,清廷之所以没有坚持引渡“苏报案”当事人章太炎、邹容,就与沈荩之死大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