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2 数据链路层
CH03数据链路控制
• 对网络介质进行访问控制时使用的机制 • 建立网络的物理层时使用的指导原则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Modem
电话网
Modem
数据电路
数据链路
数据电路:在传输信道两端加上信号变换设备(如Modem) 之后所形成的二进制比特流通路。即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加 DCE组成。
每个数据帧带上不同的发送序号。每发送一 个新的数据帧就把它的发送序号加 1。
若结点 B 收到发送序号相同的数据帧,就表 明出现了重复帧。这时应丢弃重复帧,因为 已经收到过同样的数据帧。
但此时结点 B 还必须向 A 发送确认帧ACK, 以保证协议正常执行。
流量控制技术
3、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
帧的编号问题
• 假定2:不管发送方以多快的速率发送数 据,接收方总是来得及收下,并及时上 交主机。
流量控制技术
2、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流量控制的目的:
• 现代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采用了存储转 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当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小于发送方的发送量时,必须采用流量控 制。
没有缓冲空间了! 后面分组丢弃
(1) 等待; (2) 若收到由发送结点发过来的数据帧,
则将其放入数据链路层的接收缓存; (3) 将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帧上交主机; (4) 向发送结点发送一个确认信息,表示
数据帧已经上交给主机; (5) 转到(1)。
流量控制技术
2、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两种情况的对比(传输均无差错)
不需要流量控制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s
数据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连接提供 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透明的、相 对无差错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 有效的数据传送。
CH3 数据链路层_2
有 CD 发送
?
Y 发送
N
“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 多点接入” 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 载波监听” 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 在发送数据,如果有, 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 以免发生冲突。 据,以免发生冲突。 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 因此, 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载 波监听” 波监听”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 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CSMA/CD 要点
争用期的长度
为争用期的长度。 以太网取 51.2 µs 为争用期的长度。 以太网, 对于 10 Mb/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 字节。 送512 bit,即 64 字节。 , 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 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 64 字节没 有发生冲突, 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 冲突。 冲突。
两个重要的措施
为了通信的简便以太网采取了以下两种重 要的措施: 要的措施: 1.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 不可靠的交付 大努力的交付。 大努力的交付。 这样做的理由: 局域网信道的质量很好, 这样做的理由 局域网信道的质量很好, 因 信道质量产生差错的概率是很小的。 信道质量产生差错的概率是很小的。
CSMA/CD 要点
检测到冲突后
在发生冲突时, 在发生冲突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 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冲突的结果是两个帧都变得无用。 冲突的结果是两个帧都变得无用。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 出现了冲突,就要立即停止发送, 出现了冲突,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 浪费网络资源, 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 次发送。 次发送。
数据链路层的概念
数据链路层的概念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关键层次,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
它负责将数据转换为比特流,以便在物理介质上进行传输,并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连接。
数据链路层确保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有序性和透明性。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封装与解封装:在发送端,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传递的数据添加上头部和尾部,形成帧(frame)。
在接收端,数据链路层将帧解封装,提取出网络层需要的数据。
2. 物理地址的添加与识别:数据链路层使用物理地址(MAC地址)来识别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包括主机、路由器等。
发送端需要在帧中添加目标MAC地址,接收端通过比较目标MAC地址和自身MAC地址来判断是否接收此帧。
3. 流量控制与错误检测:数据链路层通过流量控制机制来确保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匹配,避免数据溢出或丢失。
同时,在数据帧中添加用于错误检测的冗余信息,如循环冗余校验(CRC)码,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4. 帧同步: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按照特定规则划分成帧,并通过同步字节或特定的比特模式来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以实现帧的同步。
5. 差错控制与重传机制:数据链路层使用差错检测和纠正技术,如差错校验码、确认应答等,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比特错误。
如果发现错误帧,则重传丢失或损坏的帧。
6. 复用与分用:数据链路层可以将多个网络层数据包合并成一个帧进行传输,也可以将一个帧拆分成多个数据包。
这样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分解数据负载。
数据链路层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点对点方式和广播方式。
在点对点方式下,数据链路层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建立一对一的连接。
典型的例子是PPP(Point-to-Point Protocol)协议。
在广播方式下,数据链路层向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广播数据,典型的例子是以太网。
不同的实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和需求。
总之,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层,它负责处理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并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计算机网络CH3链路层ppt课件
计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算
– 例:卫星信道传输速率50kbps,往返传输延迟 500ms,若传1000bit的帧,若使用停等协议,则
机 传输一个帧所需时间为:
网 –发送时间 + 数据传输延迟 + 确认传输延迟〔确 络 认帧很短,可忽略发送时间)= 1000bit / 50kbps
与 + 250ms + 250ms = 520ms
与 对表示1/0,高-高/低-低电平对不表示数据,
应 可以用来做定界符。
用
留意:在很多数据链路协议中,使用字符计 数法和一种其它方法的组合。
计 算 三、 差错控制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机 一般方法:接收方给发送方一个反馈〔呼应)。
网 出错情况 络 与 帧〔包括发送帧和响应帧〕出错;
应 帧〔包括发送帧和响应帧〕丧失
计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算 • 四个多项式已成为国际标准
机 • CRC-12
= x12 + x11 + x3 + x2 + x + 1
网 • CRC-16
= x16 + x15 + x2 + 1
络 • CRC-CCITT
= x16 + x12 + x5 + 1
与 • CRC-32
应 • 硬件实现CRC校验
用 DLE STX M y
n ame
is
J o n e DLEETX
10 02 4D 79 20 6E 61 6D 65 20 69 73 20 4A 6F 6E 65 10 03
接收方一旦丢失了帧信息,只要查找DLE STX就可重新 确定帧边界
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基础知识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和常见协议
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基础知识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和常见协议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个角落。
而数据链路层作为网络通信的重要一层,承担着数据传输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以及常见的协议。
一、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第二层,位于物理层之上。
其主要功能是将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组成有意义的数据帧,并通过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具体来说,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封装成帧:数据链路层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报封装成数据帧。
数据帧是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了数据以及控制信息。
2. 帧定界:为了在物理媒介上正确传输数据帧,数据链路层在帧的开始和结束位置加入特定的定界标记,以进行同步。
3. 数据链路的访问控制:当多个网络设备共享同一个物理媒介时,数据链路层需要解决帧冲突和访问冲突的问题。
常见的访问控制方式有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和令牌传递。
4. 差错检测与纠正:数据链路层使用CRC(循环冗余校验)等技术进行差错检测,以及ARQ(自动重传请求)等技术进行差错纠正。
5. 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通过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协商来控制数据的传输速率,避免数据丢失或混乱。
二、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1. 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有线局域网技术。
它使用CSMA/CD访问控制方式,支持最大传输速率为10 Gbps。
以太网采用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进行寻址。
2.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PPP是一种用于串联两个节点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它支持多种物理媒介,可以在异构网络中使用。
PPP提供了认证、加密和压缩等功能。
3.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HDLC是一种面向比特同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它采用标志字节进行帧定界,并支持差错检测和流量控制。
HDLC常用于广域网中的数据链路层传输。
数据链路层技术的使用教程详解
数据链路层技术的使用教程详解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链路层是网络协议栈中重要的一层,负责将网络层传递下来的数据分割成适当的帧,并确保这些帧能够通过物理介质进行可靠传输。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链路层技术的使用教程。
一、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链路层是网络协议栈中的第二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层的数据分割成帧,并负责帧的传输控制。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基本概念包括帧、MAC地址和误码控制等。
帧是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数据和校验字段等信息,在物理层上能够被成功传输的数据即为一个帧。
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设备的唯一标识符,用于指示数据帧的目的和源。
MAC地址由48位的二进制数表示,通常以十六进制的形式呈现。
误码控制是数据链路层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一种机制。
通过使用差错检测技术,数据链路层可以在帧传输过程中发现错误,并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
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链路层的常用协议有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和令牌环等。
以太网是一种最常见的有线局域网,它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
以太网采用MAC地址来标识设备,帧的最大传输距离为约100米。
无线局域网采用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常用的协议有Wi-Fi。
Wi-Fi使用类似以太网的帧结构,但传输方式不同。
Wi-Fi的传输距离受到设备天线功率和环境影响,一般室内传输距离为30-100米。
令牌环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令牌传递的方式控制数据传输。
在令牌环中,只有持有令牌的设备才能进行数据传输,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顺序和可靠性。
三、数据链路层技术的配置与管理配置和管理数据链路层技术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相关工具。
首先,需要了解本地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设备分布。
通过网络管理员的配置,可以确定每个设备的MAC地址和IP地址等基本信息,并且对设备进行分组和管理。
其次,需要使用网线、无线设备或网络虚拟化技术连接各个设备。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数据链路层位于OSI模型中的第二层,负责传输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数据帧。
它提供了在两个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有序性。
本文将逐步回答关于数据链路层基本概念的问题。
一、什么是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在网络协议栈中位于物理层之上。
它作为网络的关键部分,连接了物理层和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两个连接节点之间的点对点数据传输,并提供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访问控制等功能。
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1. 封装与解封装: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上层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报封装到数据帧中发送给物理层,同时接收来自物理层的比特流,并将其解封装为数据帧交给网络层。
2. 物理寻址与MAC地址: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寻址使用唯一的MAC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保证数据帧能够准确地传输到指定的目的节点。
3. 差错检测与纠正:数据链路层使用差错检测算法,如循环冗余校验(CRC),来检测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比特差错,并在需要时进行纠正。
4. 流量控制与传输可靠性:数据链路层实现了流量控制机制,以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匹配,同时使用滑动窗口协议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5. 访问控制与介质共享:数据链路层通过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和TDMA(时分多址),来管理共享介质上的多个节点的访问,实现数据的分时复用。
三、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有哪些?数据链路层的常见协议包括:1. PPP(点对点协议):PPP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拨号连接和宽带接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它提供了认证、加密和压缩等功能。
2.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是一种同步数据链路层协议,广泛应用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中,用于数据通信。
3. Ethernet(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它使用CSMA/CD协议来实现多节点间的共享传输。
CH3.2 数据链路层
需要注意:
(3) 结点 A 在每发送完一个数据帧时都要设置该帧的超时 计时器。如果在所设置的超时时间内收到确认帧,就 立即将超时计时器清零。但若在所设置的超时时间到 了而未收到确认帧,就要重传相应的数据帧(仍需重 新设置超时计时器)。 在等不到 2 号帧的确认而重传 2 号数据帧时,虽 然结点 A 已经发完了 5 号帧,但仍必须向回走,将 2 号帧及其以后的各帧全部进行重传。连续 ARQ 又称为 Go-back-N ARQ,意思是当出现差错必须重传时,要 向回走 N 个帧,然后再开始重传。
结点A 结点B
DATA0
tout
出 错
重 发
DATA0
ACK1
数据帧出错
为了解决死锁,发送端每发完一帧, 就启动一个超时计时器(定时器)。 若到了定时器所设置的重传时间tout 而仍收不到B的确认帧,A就重传前 面所发送的0号数据帧。 若在重传时间tout 内收到确认,则A 就把定时器清零并停止计时。 重传时间tout一般略大于“在正常情 况下从发完数据帧到收到确认帧所 需的平均时间”。
连续 ARQ 协议的工作原理
发送端:
在发送完一个数据帧后,不是停下来等待确认 帧,而是可以连续再发送若干个数据帧。
如果这时收到了接收端发来的确认帧,那么还 可以接着发送数据帧。 由于减少了等待时间,整个通信的吞吐量就提 高了。
连续 ARQ 协议的工作原理
A B
ACK1 确认 DATA0
超 时 重 传 时 间 ACK2 确认 DATA1 DATA2 出错,丢弃 tout
发送端在发完数据帧后,若经过了重传时间还没收到确认帧,就 重发已发送过的帧。
重传时间
数据链路层技术简介(五)
数据链路层技术简介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一种协议层。
它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在物理传输介质上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
本文将简要介绍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功能和常见技术。
一、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和功能数据链路层主要有两个基本功能:封装和解封装。
封装是指将上层的数据打包成数据帧,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和校验码,以便在物理层上进行传输。
解封装则是在接收端将数据帧还原为原始的上层数据。
不仅如此,数据链路层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 数据帧的传输控制:数据链路层能够控制数据帧的传输速率,以满足网络的需求。
例如,通过流量控制机制可以避免发送方速度过快导致接收方无法处理。
2. 帧的定界和同步:通过在数据帧中添加起始和结束标识,数据链路层可以识别每个帧的边界,从而确保正确的帧同步。
3. 错误检测和纠正:数据链路层使用校验码来检测并纠正传输过程中的比特错误。
二、数据链路层的常见技术1. 点对点协议(PPP):PPP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拨号和宽带接入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它基于同步和异步传输方式,提供了认证、加密和压缩等功能。
2. 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基于共享传输介质的数据链路层技术,它使用MAC地址进行帧的寻址和识别。
以太网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包括10Mbps、100Mbps和1Gbps等。
3.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HDLC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它提供了高效的帧同步、流量控制和错误检测等功能。
4. 无线局域网(WiFi):WiFi是一种基于无线电波传播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Wi-Fi Alliance定义的协议标准,包括/b/g/n/ac 等。
WiFi在数据链路层使用了类似以太网的封装格式,可以实现无线传输。
5. 蓝牙(Bluetooth):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在个人设备和物联网领域。
蓝牙使用了自己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提供了低功耗和快速连接等特点。
CH3 数据链路层
1010… …0110
结点 B IP 数据报
取出 帧
1010… …0110
数据 链路层
结点 A
发送 帧
链路 (a)
链路 (b)
接收 帧
结点 B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 链路管理 (2) 帧定界 (3) 流量控制 (4) 差错控制 (5) HDLC (6) PPP
3.0 链路管理*
(1)工作站类型
4、编码违例法
采用违反编码规律的策略来标志帧的 边界。优点:无须填充。
如 Manchester 编码中 表示 0, 表示1;而 、 则是违法编码。
[实例] 802.5令牌环的幀采用了差分 Manchester编码,其幀头幀尾的定界符SD、 ED即使用编码违例法。
3.3 差错控制
目的: 保证所有的幀按顺序、正确送到 目的主机
1、字节计数法
方法:
①每帧以帧同步标志字节开始,后面紧跟幀长计数器; ②接收方收到幀,知道幀的长度,每接收一个数据字节,
计数减1,直到为0,便是幀尾,幀后跟校验信息。
缺点:
如果帧的长度域出错,则同步信息完全丢失,必须重新 开始建立同步。
帧同步 帧长度 字节1 字节2 … 字节n 校验
2、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①主站(Primary Station):负责链路控制,包括对次站的控 制、恢复链路差错,它发出的帧为命令帧。
②次站(Secondary Station):受主站控制的站,它完成主 站所命令的工作,返回响应帧。
③复合站(Combined Station):既有主站功能,又有次站功 能。可发出命令帧和响应帧。
方法:
① 面向字符的通信协议,以特定的ASCII字符序列表示 帧首、帧尾及控制字段;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网络协议被设计和实现,而其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一、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定义与功能数据链路层是OSI(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中的第二层,位于网络层之下。
它负责将网络层传递下来的IP数据包划分成更小的帧,并在物理介质上进行传输。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2. 数据链路层的工作原理在数据链路层中,数据帧是最基本的单位。
发送方通过帧封装将数据加上帧头和帧尾的控制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帧。
接收方根据帧头和帧尾的信息进行解封装,将数据提取出来并交给上层协议。
3.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以太网协议(Ethernet)、无线局域网协议(Wi-Fi)、点对点协议(PPP)等。
以太网协议是最常用的有线局域网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帧的格式、传输媒介的接口等规范。
二、物理层1. 物理层的定义与功能物理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一层,负责在计算机和网络之间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比特流,并对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号失真、干扰和噪声进行处理。
2. 物理层的工作原理物理层使用物理连接来传输比特流,包括通过传输介质(如光纤、铜缆等)传输比特,以及通过传输介质的特性(如电压、频率等)表示比特。
物理层的传输速率被称为比特率。
3. 物理层的协议和接口物理层的协议和接口因不同的传输介质而异。
常见的物理层协议有以太网物理层规范、同轴电缆规范、光纤传输规范等。
不同的接口类型包括RJ-45接口、光纤连接器等。
三、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的关系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密切相关,二者共同协作完成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利用物理层提供的物理连接,将帧数据分割成比特流。
同时,在传输过程中利用物理层提供的检错和纠错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CH3数据链路层
字节填充
异步传输时,定义转义字符0x7D,并使用字节填充。
将信息字段中出现的每一个 0x7E 字节转变成为 2 字节序列(0x7D, 0x5E)。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一个 0x7D 的字节, 则将其转 变成为 2 字节序列(0x7D, 0x5D)。
若信息字段中出现 ASCII 码的控制字符(即数值 小于 0x20 的字符),则在该字符前面要加入一 个 0x7D 字节,同时将该字符的编码加以改变。
如果转义字符也出现数据当中,那么应在转义字符前面 插入一个转义字符。当接收端收到连续的两个转义字符 时,就删除其中前面的一个。
12
用字节填充法解决透明传输的问题
帧开始符
SOH
EOT
原始数据
SOH
ESC
帧结束符
SOH
EOT
字节填充
字节填充
字节填充
字节填充
SOH
发送 在前
ESC EOT
ESC SOH
纠错 流量控制 序号 多点线路 半双工或单工链路
26
3. PPP 协议的组成
PPP 协议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将 IP 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链路控制协议 LCP (Link Control Protocol)。 网络控制协议 NCP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在点对点链路上,使用得最广泛的数据 链路层协议是点对点协议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1992年,IETF制定PPP协议,1994年成 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RFC 1661]。
用户使用拨号电话线接入因特网时,一 般都是使用 PPP 协议。
23
用户到 ISP 的链路使用 PPP 协议
数据链路层的定义与基本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定义与基本功能一、数据链路层基本概念1.1结点:数据链路层上的结点主要是主机和路由器。
由物理线路联接起来的两个结点,又叫相邻结点。
1.2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链路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光纤和微波。
分为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1.3数据链路:两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逻辑通道,把实现控制数据传输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数据链路。
1.4帧: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作用是封装网络层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负责通过一条链路从一个结点向另一个物理链路直接相连的相邻结点传送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网络层。
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二、数据链路层具备的基本功能(1)为网络层提供服务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三种基本功能:1、无确认无连接服务,2、有确认无连接服务,3、有确认面向连接服务。
无确认无连接服务:通常用于实时服务,或误码率比较低的通信信道。
源主机在发送数据时没有事先与目标主机建立链接,而且目的主机在收到数据时,也不需要发送确认数据,如果帧丢失,数据链路层也不负责重发,而直接交由上层处理。
有确认无连接服务:源主机在发送数据时没有事先与目标主机建立链接,但目的主机在收到数据时,必须发送确认数据帧,如果源主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数据,则源主机则重发一次数据。
这就可以提搞链路上的可靠性,一般用于无线传输。
有确认面向链接服务:源主机在发送数据时事先与目标主机建立链接,同时目的主机在收到数据时,必须发送确认数据帧。
(2)链接管理,即连接的建立、维持、释放(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
(3)组帧。
(4)流量控制,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5)差错控制,差错控制主要有帧错或是位错。
chapt3(数据链路层-2)95页PPT
接收窗口
接收窗口是接收端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表。 允许接收的帧的数量称为接收窗口尺寸。同样接收端也必
须设置相应数量的输入缓冲区来支持接收窗口。 对接收端收到的帧的序号落在接收窗口外的帧被直接丢弃。
只有落在接收窗口内的帧才会被接收端进行校验处理,若 校验正确: 当接收的帧不是接收窗口下沿帧时,必须暂存在输入缓
冲区,不能交给网络层。 当接收到接收窗口下沿帧时,会将其连同后面连续的若
干个检验过的正确帧按顺序交给网络层,在发回确认帧 的同时将接收窗口向前滑动相应的数量。
9
滑动窗口原理
帧的序号由3位组成(0~7),发送窗口 和接收窗口的尺寸都为3。
发送端
7 6
0
7
16
7
16
0
7
16
0
7
16
0
7
16
0 1
7
发送窗口
发送窗口就是发送端允许不等确认而连 续发送的帧的序号表。
允许连续发送的帧的数量称为发送窗口
尺寸,表示为W。发送端必须有W个输出 缓冲区来存放W个数据帧的副本以备数
据帧的重发。 当发送端收到发送窗口下沿帧的肯定确
认时,将发送窗口整体向前滑动一个序 号,并从输出缓冲区中l 将相应的数据帧 副本删除。
主要的滑动窗口协议有出错全部重发协议和选择 重发协议两种。
实际上,有噪音信道的停-等协议就是滑动窗口协 议的一个特例,将停-等协议中的帧序号从1位扩 展到n位(范围为0~2n-1),收发双方维护的序号 也变为一组序号表,分别称作发送窗口(sending window)和接收窗口(receiving window)。
5 4
25
3
4
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0
碰撞
站点2
站点2 发送帧
t
t =a−δ 2
t =2a−δ
t =a−δ
t =a
站点2 停止发送
传 播 时 延
当δ→0时,将不会再发生冲突。这时,时间槽→2a。
• 时间槽的意义: 时间槽的意义:
– 一个站点开始发送后,若在时间槽内没有检测到冲突, 一个站点开始发送后,若在时间槽内没有检测到冲突, 则本次发送不会再发生冲突 – 时间槽与网络跨距、传输速率、最小帧长有密切的关系 时间槽与网络跨距、传输速率、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
• This backoff algorithm causes all devices to stop transmitting for a random amount of time, which allows the collision signals to subside.
– 继续监听: » 等到信道空闲后立即发送 » 等到信道空闲后等待随机时间后再发送 – 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重新检测信道
– 一旦出现两个站点同时发送的情况,如何处理? 一旦出现两个站点同时发送的情况,如何处理?
• 以上方法均无法处理!
• 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带冲突检测的
• 局域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局域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 载波检测多路访问 冲突检测(CSMA/CD) 载波检测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 采用随机访问技术的竞争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随机访问技术的 采用随机访问技术 竞争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所以,以太网规定的最小帧长度为64字节 所以,以太网规定的最小帧长度为 字节
• 3. 长度小于 字节的帧(碎片帧)都是无效帧。 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 碎片帧)都是无效帧。 字节的帧(
与时间槽相关的几个网络参数
• 采用 采用CSMA/CD的局域网中,由于时间槽的 的局域网中, 的局域网中 限制,传输速率R、网络跨距S、 限制,传输速率 、网络跨距 、最小帧长 Fmin三者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 三者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 Fmin=kSR k:系数
– 最简单的思路:发送前先检测一下其它站点是否 最简单的思路: 正在发送(即信道忙否)。 正在发送(即信道忙否)。
• 若信道空闲,是否可以立即发送? 若信道空闲,是否可以立即发送?
– 若有多个站点都在等待发送,必然冲突! – 解决:等待一段随机时间 随机时间后再发(降低了冲突概率) 随机时间
• 若信道忙,如何处理? 若信道忙,如何处理?
– 发送 发送Jam信号的目的是使所有的站点都能检测到冲突 信号的目的是使所有的站点都能检测到冲突
• 等待一段随机时间(称为退避)以后,再重新尝试。 等待一段随机时间(称为退避)以后,再重新尝试。
– 归结为四句话: 归结为四句话:
•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 以太网中,时间槽=51.2µs 以太网中,时间槽=
– 传输速率为 传输速率为10Mb/s时,一个时间槽内可发送512bits,即 时 一个时间槽内可发送 , 64字节(所以也称一个时间槽长度为 字节) 。 字节( 字节) 字节 所以也称一个时间槽长度为64字节 – 由此可知: 由此可知:
• 1. 冲突只可能在一帧的前 字节内发生; 冲突只可能在一帧的前64字节内发生 字节内发生; • 2. 帧长度小于 字节时,将无法检测出冲突; 帧长度小于64字节时 将无法检测出冲突; 字节时,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
• When a collision is detected, the transmitting devices send out a jamming signal. The jamming signal notifies the other devices of a collision, so that they invoke a backoff algorithm.
– 用于 用于IEEE802.3以太网 以太网 –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 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 发送前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若空闲则立即发送; • 如果信道忙,则继续监听,一旦空闲就立即发送; 如果信道忙,则继续监听,一旦空闲就立即发送; • 在发送过程中,仍需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 在发送过程中,仍需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 即停止发送数据,然后发送冲突强化信号( 即停止发送数据,然后发送冲突强化信号(Jam); );
– 冲突数量增加
• 各工作站需要频繁执行重发操作 • 大量的重发操作反过来又使冲突率进一步增加
– 网络延迟增大 – 延迟时间不可预计(非确定性延迟) 延迟时间不可预计(非确定性延迟)
3.4 传统以太网
• 以太网的产生与发展
– 20世纪 年代中期由施乐公司(Bob Metcalfe)提出, 世纪70年代中期由施乐公司 世纪 年代中期由施乐公司( )提出, 数据率为2.94Mb/s,称为 数据率为 ,称为Ethernet(以太网) (以太网)
– 可以看出 可以看出:
• 最小帧长度不变时,传输速率与网络跨距成反比; 最小帧长度不变时,传输速率与网络跨距成反比; • 传输率固定时,网络跨距与最小帧长度成正比; 传输率固定时,网络跨距与最小帧长度成正比; • 网络跨距固定时,传输率与最小帧长度成正比。 网络跨距固定时,传输率与最小帧长度成正比。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
• If the distance between devices is such that the latency of the signals of one device means that signals are not detected by a second device, the second device may also start to transmit. The media now has two devices transmitting signals at the same time.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
• When there is no traffic detected, a device transmits its message. While this transmission is occurring, the device continues to listen for traffic or collisions on the LAN.
第 3 章 数据链路层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4 传统以太网 3.5 局域网扩展 3.6 高速以太网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中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两类介质共享技术: 两类介质共享技术: 静态分配:( 静态分配 (FDM、WDM、TDM、CDM)不适用于局域网 、 、 、 ) 动态分配:(随机接入、受控接入)CSMA/CD、Token-Passing 动态分配 (随机接入、受控接入) 、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
CSMA/CD操作的流程图 操作的流程图
发送帧 Yes
媒体忙? 媒体忙? No 发送
延迟随机时间 No N≥16? Yes
No 发送完? 发送完? Yes 发送成功 No 碰撞? 碰撞? Yes 发送Jam 发送Jam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听,冲突时退避。 发前先听
• In the CSMA/CD access method, all network devices that have messages to send must listen before transmitting.
• Ethernet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to every host connected to the LAN using a special set of rules to determine which station can access the network.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 令牌传递(Token Passing) )
– Token Ring – Token Bus – FDDI • 采用受控访问技术的分散控制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采用受控访问技术 分散控制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受控访问技术的
(1). CSMA/CD
• 多个站点如何安全地使用共享信道? 多个站点如何安全地使用共享信道?
– 非常重要的结论! 非常重要的结论!
退避时间的确定(退避算法) 退避时间的确定(退避算法)
• CSMA/CD采用了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采用了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 算法如下: 算法如下:
– 1. – 2. – 3. – 4. 令基本退避时间T=2a(即时间槽长度); (即时间槽长度); 令基本退避时间 k=min(重传次数,10); (重传次数, ); r=在 [0, 1, …, (2k-1)] 中随机取一个数; 中随机取一个数; 在 退避时间=rT。 退避时间 。
• 最初人们认为电磁波是通过“以太”来传播的 最初人们认为电磁波是通过“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