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2020年《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自读课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难点)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三、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_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编入高中新教材的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
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余华及先锋小说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为后面理解小说主旨做好铺垫。
其次应注重阅读文本,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荒诞情节背后隐含的寓意,把握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新奇独特的语言给小说带来的很强的可读性,以及这种独特的修辞方式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
再次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认识,渗透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切入点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小说明显不同,这为教学时从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1.从关键词“旅店”切入。
“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共出现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最后发现“旅店”竟是那遍体鳞伤的“汽车”,小说中的人、事、情几乎都与“旅店”(汽车)有关,可以“旅店”为辐射源生发联想,引出讨论、探究的话题。
2.从关键句切入。
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与主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究,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3.从情节切入。
这篇小说中有哪些荒诞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从情绪切入。
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情绪的不断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一条线索,情绪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回答该问题,牵引情节,体味主旨。
教学时要关注小说的两条线索:一、“我”自始至终在寻找“旅店”;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情绪在不断变化。
设计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感知入手,找好切入点,然后深入体味,总结提升,最后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一、前准备:了解相关资料,相互交流(为理解文做相关知识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第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片断)②余华照片和余华简介。
)师:昨天布置大家看一个文字材料《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体验一下初次阅读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描述一下。
生:看了莫名其妙。
师:请举一个例子。
生:为什么那个司机被抢了苹果却没有反应?(其他数位学生:一伙的)师:你同意一伙的说法吗?(又有学生:车也是偷的)车也是偷的?有没有道理?生:(齐答)有!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生:被抢了,司机还笑哈哈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哈哈大笑,找找看?生:“我”搭车的时候,提醒司机“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这时他笑嘻嘻的。
师:嗯,笑嘻嘻,也是同样的态度。
还有么?生:我觉得那个人很变态。
师:谁?生:司机。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变态解释成“异于常人”,改变了正常的状态。
(生笑)凭据呢?生:“我”给他烟了师:司机有何反应?生:夹住我递过去的烟师:这又如何?“我”抱有何种逻辑?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师:但实际上呢?生:叫我“滚开”。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司机是成人。
师:成人怎么啦?生:他老是笑嘻嘻。
师:这不好么?生:问题是看什么时候。
师:请继续。
生:我讲了道理,他却笑嘻嘻,可见他很无赖。
师:反复写到司机的笑,我又有哪些表情呢?生:愤怒。
师:什么时候?生:看到人家抢苹果。
师:为什么愤怒?生:有正义感。
师:看到人家抢苹果,司机为什么反而笑哈哈的?生:我认为是见惯不怪的心态。
师:可以说是历经一次又一次愤怒后的...?生:无奈、麻木。
师:那么“我”的愤怒在他的麻木面前会有什么效果?生:可笑、滑稽。
我还发现还有一个笑哈哈,是在司机拿了我的书包坐着拖拉机跑了的时候。
师:嗯,司机笑到最后。
(生笑)你们为什么笑?幸灾乐祸?(生笑得更厉害了)好,我们都用自行车吧?被偷过么?生:(部分)被偷过......师:那该怎么做?生:(议论纷纷)师:说实话,有人想过“弄”一辆回来么?生:想过,但没实施。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案:《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教材分析《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中学生常见的课外读物之一,是一本优秀的青春成长小说。
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闫豆豆从家乡出发,在大城市打拼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城镇青年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价值的探索。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感受到他们在寻找自己生活出路和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现状和成长困境,提高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青春成长故事的阅读,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拼搏向前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现状和成长困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地区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对农村青年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法: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提问引导法:运用提问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为学生引入故事的背景。
可以播放一段乡村音乐,配上几幅农村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2.预习导读:组织学生进行预习,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你对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3.阅读故事:分段阅读,带领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
每完成一段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4.对话剧表演:分组完成对话剧剧本的创作与表演,通过表演来展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将关键场景进行重点表演,如闫豆豆告别父母出发前往大城市的场景等。
5.精读故事:学生进行精读,教师在精读中逐一解释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主题: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行的好处和挑战。
2. 通过学生分享经历和见解,让他们更好地沟通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话题。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现旅行的概念及其各种可能性,激发学生对旅行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第二步:学习背景和知识点。
介绍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比如心理准备、旅行计划、预算、安全等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在网站、平台等寻找相关信息,从中获取有助于他们旅行的实用信息。
第三步:分享经验与策略。
请学生分享他们自己或其他人的旅行经历,让他们讨论这些经历的难点和好处,也可以谈论他们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第四步:应用实践。
分组或个人,让学生策划自己的旅行计划,并提供一份预算方案和时间管理计划。
在计划过程中,可以讨论如何利用低成本旅行,如何在旅行中体验当地文化等问题。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
课堂结束前,让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重点和收获,在完成旅行计划后进行反思和分享。
让他们通过分享旅行计划和实践经历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和互动。
2. 视频展示、图片呈现等多媒体手段。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4. 实践操作和演练。
以上是一个适合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完成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_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_1第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_1《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20世纪80年代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与典型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旅店”及小说情节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问题探究和研讨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启发点拨式教学法、点面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设计(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十八岁,拥有激情,十八岁的激情像一阵风,吹去倦怠的尘,露出生命的光。
十八岁的生命,是风的精灵,无畏;是海的精灵,深远;是雪的精灵,高贵;是雨的精灵,纯洁;是花的精灵,美丽;是青草的精灵,顽强……十八岁的我们对外面的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会真的像你想像的那样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动好奇。
)2、学生简介作者(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3、学生简介先锋实验小说(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20世纪80年代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与典型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旅店”及小说情节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问题探究和研讨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启发点拨式教学法、点面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设计(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十八岁,拥有激情,十八岁的激情像一阵风,吹去倦怠的尘,露出生命的光。
十八岁的生命,是风的精灵,无畏;是海的精灵,深远;是雪的精灵,高贵;是雨的精灵,纯洁;是花的精灵,美丽;是青草的精灵,顽强……十八岁的我们对外面的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会真的像你想像的那样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动好奇。
)2、学生简介作者(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3、学生简介先锋实验小说(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高二语文教案: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3 十八岁出门远行【背景资料】一、作者简介《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偶然事件》和长篇小说《在烟雨中呼喊》、《活着》等,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的小说从其叙述风格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不同于传统故事小说。
另一类则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搅乱时空界限,制造神秘氛围,还原欲望骚动,表现心理变态以及意识混乱的种种奇异感觉。
但无论注重写实还是侧重还原感觉,余华都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他写不可知的预感,写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场面,写扭曲、乖戾、怪诞的人性……这一切再加上那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可以说,余华把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到了冷酷的深处。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的确,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
开头的一段描写,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
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
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逻辑的,但又准确无误。
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廖的逻辑关系与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一样的美丽。
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思潮对作品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年龄:18岁
主题:远行教案
目标:
1. 了解远行的意义和好处。
2. 学会计划一次成功的远行。
3. 掌握在旅途中的安全常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5分钟)
学生交流自己对远行的认识和期望,引发学生对远行的兴趣。
第一步:了解远行的意义和好处(1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远行的意义和好处,如开阔眼界、增加见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列举出更多的远行好处。
第二步:计划一次成功的远行(30分钟)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目的地并开始计划一次远行。
2. 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地选择、时间安排、预算考虑、交通工具选择、住宿和食物安排等。
第三步:安全常识和技巧(2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在旅途中的安全常识和技巧,如保管好贵重物品、不随便接受陌生人帮助、注意交通安全等。
2. 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示范和讨论,教导他们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求助机构。
总结活动:(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对远行的热情和计划的信心。
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远行经历或听取其他同学的远行计划。
2. 组织一次实地远行,学生们可以将之前的计划付诸实践,体验远行的乐趣和挑战。
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计划远行的报告和展示。
评估标准包括计划的合理性、考虑的因素、安全措施和表达能力。
备注:
为了规避与文本中的标题相同的文字,以上内容仅用于参考,并非完整的教案文本。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一等奖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一等奖1、《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目标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
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
曾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
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
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
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
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关于先锋派小说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通用7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通用7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篇1这天,我读了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岁出门远行篇一《十八岁出门远行》备课教案【备课思路】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
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课时(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
一。
简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阅读、思考是理解鉴赏小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读小说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提出疑问,联想,揣摩,讨论文中情节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小说的内涵教学设想:高一的学生初次接触现代主义先锋派的小说,并且缺乏文学理论的知识。
通过这堂课让他们了解还有这样一种小说,引导他们初步感受它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最主要的还是教给他们阅读、理解、鉴赏小说的方法,养成精读、思考的习惯。
教学步骤:一、梳理情节:设问:“我”在出门远行的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问路路人拦车追车搭车司机抛锚抢劫(保护苹果被殴被劫被弃)抢劫者小孩子二、探究文章主题:1、质疑:请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2、答疑(讨论,互动)3、探讨小说的内涵:纯真热情的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冲突,对现实的困惑。
三、思考感悟: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同样即将十八岁,也同样涉世未深的你觉得应该准备什么?四、布置作业:找出本文在写法上与你以前学过读过的小说不一样的地方(提示:情节的设置语言)。
(第二课时:讨论这篇小说的特点,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风格)课堂实录一、梳理小说情节: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这几天我已经要求大家都把这篇小说至少读三遍。
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要反复地去读,去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现在大家应该对这篇小说的情节已经非常熟悉了,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主人公“我”在第一次出门远行途中都遇到了一些什么人,什么事?请按照时间顺序、事无巨细、一点一滴地全部找出来。
(幻灯片展示:“我”在出门远行的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生:路人,问路。
师:路人的反应怎么样呢?生:很冷漠。
师:路人怎么回答的?生:“你走过去看吧。
”师:然后呢?生:拦车。
师:拦到没有?生:没有!“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我,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1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一、 导入如果我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可以在你十八岁时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我相信当我们眺望成长时一定认为它们就是自己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同样走过十八 岁的作家余华在回顾成长时他是怎么看的,是否会和我们有些相似呢?来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幻灯]:十八岁出门远行二、 课文分析[情节一]问:我的问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为什么还对他们充满了欣赏? 答:①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希望自己亲自闯一闯看一看的愿望。
③没有感觉到找不到旅馆会带来危害鉴赏:“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可我一点也不累”[情节二]问:为什么在第一次拦车没有成功时“我”很高兴而第二次被拒绝时我着急了?答:我没有料想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 峻开始逼迫自己 [情节三]问:又是什么使原本高高兴兴走出家门的“我”转为了愤怒和悲伤?答: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反差问2 :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 答: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 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 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
(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问3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 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第一条出路:放弃远行回家第二条出路: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 第三条出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问4: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何而知)答:坚持,没有放弃问5: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 和的?答:“发现”我发现了旅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备课思路]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
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三、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1备爬ㄇ榻谀谌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
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
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被分情节层次要求: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四、挖掘小说的主题1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
(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明确:小说的文眼是:对“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一番感想的描写。
即“我”虽然无限悲伤,但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里,“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
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
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碧致郏骸奥玫辍痹谛∷抵械南笳饕庖濉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3币求:归纳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
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品味小说中荒诞性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二、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1币求: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
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
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
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
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
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
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
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2碧致郏赫庑“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
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
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3蓖卣乖亩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三、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
(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
“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
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
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
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
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
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
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
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
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四、全文总结《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
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