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吉林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实际中,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解决。
合作意识不强。
一些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够重视,缺乏合作的意识和动力。
学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而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
双方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意愿,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合作模式不灵活。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以实习、学徒培养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合作形式。
这种模式无法满足企业不同的发展需求,也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资源匹配不均衡。
一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一些优质企业资源被少数学校独占,学生竞争激烈,难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一些学校只能与一些基础较差的企业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环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加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升合作效果。
加强合作意识和动力。
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沟通,明确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学校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案例,与学校共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和创新课程设计。
推进合作模式创新。
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的设计和规划,摒弃传统的实习模式,构建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项目实践、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享等方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促进资源均衡分配。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的均衡和公平性,形成多元的合作网络。
学校要与更多的优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扩大学生的实践机会。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扶持政策和资源优化来提高其合作能力。
加强合作内容的衔接和探索。
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的内容规划和调整,确保合作项目能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学校要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升级,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加快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高质量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该平台可以融合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智慧,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一个优质高效的平台,同时也可成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一个支持平台。
2、打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打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的核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开设双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向学生分别颁发学校证书和企业证书,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打造校企合作队伍校企合作需要一支精干的人员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推进,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强化校企合作服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更加主动地了解和研究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服务。
3、加强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管理校企合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和转型的重要路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人才资源,双方互惠互利,共同推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和劳动需要,具有一定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并就如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 实践情况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是教育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旨在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技能培训。
与此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自身培养更多更合适的人才,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实践。
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如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等。
通过这些合作,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实训环境和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并且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增加了学校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 实践成效校企合作的实践成效还体现在了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可以迅速融入生产生活,助力企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校企合作也可以缓解我国当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技能人才,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1. 存在问题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和目标不完全一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教学内容不符合用工需求等情况。
一些学校过于依赖校企合作,导致学校的教学中过多地追求企业认可的证书和资质,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一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过于松散,导致学生的实际实训机会不足,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促进产教融合。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解决。
校企合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学校和企业各自拥有一部分与合作相关的信息,但往往不愿意或无法将其分享给对方。
学校可能了解到很多企业的用工需求,但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无法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就业的情况不理想。
而企业可能了解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实际能力,但出于各种原因,无法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学校,导致学校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影响教育质量。
校企合作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知名企业资源丰富,对校企合作抱有积极的态度,愿意理解支持学校教育工作。
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缺乏资源或是对校企合作影响不大的认识,对合作敷衍了事,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源。
这导致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效果不佳,学生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也无法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作用。
校企合作中存在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合适的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双方的目标虽然有一定的契合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学校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企业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注重理论教学,而企业更关注实践技能。
如何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方目标的平衡,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校企合作中存在合作模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仍然是实习或实训的形式,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文化,也无法完全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一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单一,仅仅是供企业招聘实习生或是为企业提供培训而已,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和互动。
如何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一些解决的办法。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传递,让校企双方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校企合作也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1. 探索学生实习基地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仅能够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将学生实习岗位与企业业务进行对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学校应该尽可能选择大型的企业或者知名企业,他们的实际操作流程更加规范、专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推动教师在企业间交流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间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接触并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教学。
3. 开设双师型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发双师型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也能够通过企业的导师进行实践操作。
这种形式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开展技能大赛与企业合作通过技能大赛的方式,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企业可以提供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比赛中进行技能展示和竞争。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
1. 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包括合作的意向和目标、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合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等,需要有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学校需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和团队来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和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摘要:校企合作目前已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但各个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和学校针对校企合作业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合作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足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好处,总结了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最后就如何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共赢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广泛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一、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好处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1、校企业合作模式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校企业合作模式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成为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和就业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机制不完善、资源短缺、利益转移等。
本文将就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思考。
一、问题分析1. 机制不完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在现实中存在不完善的情况。
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因为需求,而非出于真正的校企合作的目的。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协作不足等问题,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 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的中职学校可能面临着实训设施不足、教师队伍薄弱等资源短缺问题。
这使得学校无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需求。
3. 利益转移在校企合作中,部分企业可能只是出于降低成本或者获取廉价劳动力的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技能培训。
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学生很难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甚至存在着利益转移的风险。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制约了中职学校学生实际技能的提升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思路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针对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要明确合作的目的,坚持目标导向,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实训机会。
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机制,充分了解双方的需求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协作。
建立起评估机制,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合作的方向和内容。
2. 加大投入,完善资源要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完善实训设施和教师队伍。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共同解决中职学校的资源短缺问题。
3. 规范校企合作行为针对利益转移的问题,需要建立起规范的校企合作行为。
学校和企业应当签订明确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校企合作的行为和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一、校企合作的意义1.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学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和市场,有利于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2.提高就业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提高了就业率。
3.促进产业升级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
4.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
5.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将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
1. 教育教学上的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进行技术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享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企业需求导向的课程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课程,使学生学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 产学研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5.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办教育培训班,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1. 学校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2. 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除了学校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鼓励和扶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3. 学校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校企合作氛围,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方案。
校企合作的实训心得和体会
校企合作的实训心得和体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注重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将教学和社会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应运而生。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参加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从中深刻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使我们能够把理论知识落地变成实际操作。
在学校学习时,我们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无法亲自接触实际工作的细节。
但是,在校企合作实训项目中,我们可以跟随专业人员接触实际工作,并亲身进行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更好地熟悉实际操作。
其次,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职场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在未来的职场上,我们将面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
参加实训项目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并学习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工作。
此外,实训项目的参与还可以拓宽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机会。
最后,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实训项目可以使企业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更好地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参考。
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得到加强,学生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参加实训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并拥有更广泛的职场经验。
此外,这种合作也对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校企合作实训项目,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实践经验,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共发展?本文将就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1. 实施合作培养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实际用工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技能。
2. 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学习实际应用技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和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建立实习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企业达成协议,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
在企业的实习基地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企业内部运作,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职业技能,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4. 联合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发校企合作项目,例如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工程设计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 联合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求职技能培训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1.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包括产教联合、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
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2.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应该是长期稳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次合作。
只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双方的共赢共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校企合作实践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能够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幸参加了校企合作实践,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实践过程中的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在企业中,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提高专业技能校企合作实践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从而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
在企业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还学会了与同事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增强职业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包括敬业精神、责任心、沟通能力等。
通过实践,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4. 拓宽人际关系校企合作实践使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学,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拓宽了人际关系。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这将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践过程中的感悟1.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较高,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3.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只有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同事相处、协作。
4. 诚信为本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诚信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思考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学生实际的工作经验。
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校外实习或实训,学习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和设备,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育与就业的对接。
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了解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企业也可以参与学生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提供相关的岗位信息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顺利就业。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相结合。
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
双方要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推动合作的顺利进行。
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校企交流会议和实践活动,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教育与就业的对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合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的就业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发展与效果。
本文将对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1.合作模式单一目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多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企业只是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养,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学校与企业脱钩在实际合作中,很多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是简单地签订合作协议,却缺乏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学校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不足,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企业也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产生怀疑,导致合作的效果不明显。
3.师资力量匮乏由于中职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无法提供有效的师资支持。
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时,也缺乏有效的师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质量无法保障。
4.学生实习质量不高二、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1.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应该建立起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包括学校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教学,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授课,学生到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提升的需求,使得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更加贴近。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校教师应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企业也需要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实习和培训。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
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师资培训,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现阶段,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性,融合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校企合作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实践性不足。
实践是校企合作的要点,但是仅仅把企业模拟的实践环节加入学生的课程中,并不能真正达到实践的要求。
二、学生技能培养缺失。
校企合作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基本理论和系统的技能训练,以及行业和社会背景的提醒,仅仅是企业的技能培训。
三、教师队伍培养不足。
教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阶段教师队伍的国家政策和教育经验还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增强校企合作的实践性。
对于实践,要建立对学生的实践性能力的高度要求,增加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的训练因素。
三、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队伍应该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以完成校企合作的相关任务。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发挥校企合作的效益,提高其实践性与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校企合作。
在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更是一项迫切需要实施的重要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既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出路,也能为企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
校企合作的实践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双赢局面。
1. 实习基地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是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发学生的实习基地。
这些实习基地可以是企业的生产线、实验室、工厂等,也可以是企业提供给学校的专门实习场地。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只有有了实习基地,学生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融入职场。
2. 实习教学的改革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之后,中等职业学校还需要对实习教学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习教学是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企业中去,而现在的实习教学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计实习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3. 人才培养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合格的职业人才。
学校需要与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企业可以提供给学校实际就业市场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这些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需要形成紧密联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 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在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学校、企业、学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资源和需求,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是校企合作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企业也需要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职场。
2.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发现学生对实习并不是很热衷,甚至出现了旷工、虐待实习基地设备等现象。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摘要]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虽然受到广泛赞誉,但也存在着诸多内在不足。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当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目的异化、局限于技能训练、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价值观的成熟等问题,因而该教育模式应当着眼于学生智慧的养成,其路径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强调以“悬置”为前提的直观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现象学生活世界校企合作是当前广泛提倡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源头是德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该模式利用企业的力量与资源,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切实学到能够即时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技能,并尽快熟悉企业的环境,加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了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故而受到了广泛欢迎。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却很少注意它可能存在的缺陷。
即使偶尔有人讨论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也只是在经验层面上谈论该模式实际运作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从根本上审视它本身固有的缺陷。
实际上,虽然校企合作是一种优点明显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正如其他职业教育模式一样,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点。
现象学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该角度来审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该模式本身存在的不足。
因而文章拟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关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并对之进行评论。
一、校企合作中教育目的异化1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目的。
在本质上,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企业的使命是生产、销售或服务,赚取利润,而不是培养人才。
从文化理念到实际运作,企业都迥异于学校。
在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力,并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
另外,某些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学校的某些关键性人物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建立的。
换而言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会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在意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企业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义务。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张效梁,刘慧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7年第2期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就业教育,如何让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吻合,做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笔者根据所在机械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格局。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笔者以本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情况为依托, 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探寻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技能人才的方法。
笔者将就具体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对校企合作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施目标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说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企业的产品、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化的情景中进行学习、训练,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做到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为将来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过程现在职业教育普遍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企业的行为主要是追求高利润,在缺少相关政策的影响、指导下,职业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矛盾,只是依靠学校现有的实训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为了克服这几方面的不利因素,笔者学校通过调研、分析、研究决定在加大与校办工厂联系,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教学,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通过多方考察、沟通现已与本市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完善了校内、校外“双基地、多层次”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周晶【摘要】借鉴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将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基础要素作为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分析框架.以此框架分析我国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实践,其呈现三个特征:以规制性权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建立,以规范性角色建构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以文化—认知观念对接推动校企合作制度扩散.反思实践,有三方面值得关注:借鉴他域经验时需要进行他域解构与本土重构;政策制定与实施时要关注企业家的情感需求和反应;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各组织和行动者的制度变迁诉求.【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制度主义;制度要素【作者】周晶【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9.2制度可以解释为:“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
”[1]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而言,其具有跨界的性质及多元组织互动的特点,并且具有使用、产生、分散和消耗物质资源的质性,因此借用这一制度定义,可以较适切地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要素及运行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要素(一)规制性基础要素规制性基础要素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明确的、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包括强制性规则、法律法规、监督、奖惩和权宜性策略反应[2]。
诺思指出,“正式规划能够补充和强化非正式约束的有效性。
它们能降低信息、监督及实施的成本,并因而使非正式约束成为解决复杂交换问题的可能方式”[3]。
也正是由于规制性要素能起到强制机制作用,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时,均指出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缺失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是其首要原因。
作为规制性要素的核心成份,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及政策是校企合作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摘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各方面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长期发展来讲,校企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必需进行深入实践和推广的培养模式。
本文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结,剖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的探讨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对策一、引言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最为正确有效地方向之一,也是更好地实践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办校、校办工厂、产学研合作开发等校企合作手段的推行和落实,可以全面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推动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转变。
尤其是近些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加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由于这项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解决。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走出了教育资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实现企业环境与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
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中学道德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进行巩固和检验,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是我们也看到仍然有很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投入了很多,但是收效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为下面几点:在企业参与方面,缺乏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
特别是缺少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学校的单方面热情。
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方面,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力型岗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型岗位则很少提供,甚至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实习难以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在校企合作期限方面,校企合作期限较短。
许多校企合作是一次性合作,甚至有相当部分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上,长期稳定的战略型校企合作项目急待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及理论反思吉林摘要借鉴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将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基础要素作为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分析框架。
以此框架分析我国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实践,其呈现三个特征:以规制性权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建立,以规范性角色建构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以文化—认知观念对接推动校企合作制度扩散。
反思实践,有三方面值得关注:借鉴他域经验时需要进行他域解构与本土重构;政策制定与实施时要关注企业家的情感需求和反应;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各组织和行动者的制度变迁诉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制度主义;制度要素制度可以解释为:“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
”[1] 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而言,其具有跨界的性质及多元组织互动的特点,并且具有使用、产生、分散和消耗物质资源的质性,因此借用这一制度定义,可以较适切地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要素及运行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要素(一)规制性基础要素规制性基础要素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明确的、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包括强制性规则、法律法规、监督、奖惩和权宜性策略反应[2]。
诺思指出,“正式规划能够补充和强化非正式约束的有效性。
它们能降低信息、监督及实施的成本,并因而使非正式约束成为解决复杂交换问题的可能方式”[3]。
也正是由于规制性要素能起到强制机制作用,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时,均指出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缺失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是其首要原因。
作为规制性要素的核心成份,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及政策是校企合作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当前,教育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同时还在进行《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力争使校企合作在立法层面予以确定。
这将成为校企合作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二)规范性基础要素“规范系统包括价值观和规范。
所谓价值观,是指行动者所偏好的观念或者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观念,以及用来比较和评价现存结构或行为的各种标准。
规范则规定事情应该如何完成,并规定追求所要结果的合法方式或手段。
”[4] 由此可以看出,规范性基础要素不仅指确定目标、获得收益,也明确了达成这些目标所采取的适当方式和方法。
对于校企合作这一组织场域,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是场域中的行动者,也是各利益相关者。
在这一组织场域中,如果不同行动者所持有的校企合作价值观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各行动者所具有的特定权利和责任便会被确定,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种角色便会被正式建构,而各行动者便可以支配一定程度的物质资源。
如果各行动者所持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或分歧,那么各种角色及其分工便无法确立,也必然会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展开。
从实践来看,明确的角色分工及职责定位等会对校企合作行为施加一种限制,但同时也会赋予校企合作行动者某种力量,即对于各行动者既给予特权也施加义务。
当前,诸多研究者呼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职业教育法》中对于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以清晰界定,但仅此还不足以达到规约、规范和引导校企合作行为的目标,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评价校企合作行为及评价校企合作行为的标准如何,仍需加以研究并以符号系统表征出来。
(三)文化—认知性基础要素制度主义者一直强调文化—认知性要素的重要性。
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组织研究者,均认为制度的文化—认知要素构成了关于社会实在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
在这些研究者看来,在一个行动场域,意义产生于互动之中,并且用来持续理解不断的互动。
对于校企合作来说,只有当校企双方达成对于校企合作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深度认知,才能够形成一种应然的合作惯例。
然而,企业和职业院校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各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长期形成的信念体系和文化框架制约,对于校企合作情景是什么及应是什么会存在不同的理解,这种文化信念的差异性极易导致校企合作行为的瓦解。
因此,只有努力构建校企双方共同的文化信念,通过遵守共同的情景界定、参照框架,才能使校企合作获得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合法性,“因为这种合法性依赖于前意识的、被视为当然而接受的各种理解或认知框架”[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大基础性要素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运行模式,只有这些制度基础要素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制度化才能发生,这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必须解决的三大关键性要素。
二、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实践范式(一)以规制性权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强制手段的使用如果要有效果,就必须提出相对明确的要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重要的制裁惩罚。
除此之外,还需要使用一种重要的权力机制。
”[6]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程度会受到这些权力机制的影响,而很多区域也正是以法律程序和政府政策来规约、激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目前,强化地方立法,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资源互补,推动校企联姻,已成为各地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基本路径。
比如,2009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为校企合作立法后,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河南省的开封和三门峡、浙江上虞、河北唐山、福建厦门等市以及陕西省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强化权力机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立法层面,还体现在其他权力资源的整合、联动及其共同治理层面。
如,浙江省针对本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对本省的校企合作提出具体促进政策,明确界定了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系和职责(更多时候规制性制度要素是与规范性制度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取得了较好效果。
为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校企合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部门,浙江省教育厅和中小企业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共同推动校企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这在全国属于先例。
201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这是国内第一个由行业制定并组织实行的校企合作办法,对各地及国家层面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建立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1][2][4][5][6][7][8][9][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第三版.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60-61.63.165.142.144.62.63.[3][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韦森,译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5.[10][11][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7.Regional Practice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 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ZHOU Jing(Jilin Teachers’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Jilin 130052,China)Abstract Drawing the viewpoint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ory,this paper regards the regulative the normative,and the culture-cognitive elements a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alyz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framework,three characteristics is found: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nstitution by regulative authority,promote the formul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nstitution by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tive character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diffusion of school-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nstitution by the linkage of culture-cognitive concept.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practice,it is found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it is necessary to launch the other region deconstruction and the local reconstruction while drawing lessons of other regions;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entrepreneurs’emotional needs and response while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ursuit of institution changes of bottom-up organization and actors.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new institutionalism;institution elements收稿日期:2014-01-10,主持人:于志晶;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BS79),主持人:周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一般规划课题《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人: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