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环节频率响应特点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分析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分析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非线性分析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设备和技术手段,使得系统的运行能够自动控制并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非线性分析则是探讨系统在非线性条件下的行为特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非线性分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非线性系统的定义与特点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线性叠加性:系统的输出并不是输入信号的简单叠加,而是受到系统自身状态和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2. 非线性失稳性:非线性系统可能会出现失稳现象,即系统的输出会趋向于无穷大或无穷小。

3. 非线性动态行为:非线性系统在输入信号发生变化时,其输出信号的变化可能是不连续的,出现跳跃、震荡等现象。

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1. 相平面分析法:通过绘制相平面图,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非线性行为。

相平面图可以显示出系统的轨迹、奇点等信息,帮助我们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2. 频域分析法: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非线性系统进行频谱分析,找出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通过分析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我们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3. 时域响应分析法:时域分析是对系统的输入信号与输出响应进行时间上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脉冲响应、频率响应等,可以推断出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

4. 广义函数法:广义函数是处理非线性系统时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

通过引入广义函数,我们可以简化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方便进行分析与计算。

5. 数值模拟方法: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和数值模拟,通过对系统的模拟实验,得到系统的动态行为和性能参数。

三、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 稳定性概念:稳定性是衡量系统响应的一种重要指标。

对于非线性系统,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渐近稳定性和有界稳定性。

自动控制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在现代自动控制系统中,频率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旨在评估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并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自动控制频率特性测试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频率响应测试,评估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以及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

具体目标包括:1.测试系统的幅频特性,即系统的增益与频率之间的关系;2.测试系统的相频特性,即系统的相移与频率之间的关系;3.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3. 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可变增益放大器:用于控制输入信号的幅度;•相位巡迥器:用于调节输入信号的相位;•示波器:用于观测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接受输入信号并提供相应的控制输出。

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器材连接正确,信号发生器连接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示波器连接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

2.将可变增益放大器和相位巡迥器分别接入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用于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相位。

4.2 测试幅频特性1.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起始频率,将幅度设置为合适的值。

2.将相位巡迥器的相位设置为零,确保输入信号的相位与输出信号相位一致。

3.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幅度,并计算增益。

4.逐渐增加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3,直到达到结束频率。

4.3 测试相频特性1.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起始频率,将幅度和相位设置为合适的值。

2.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并计算相移。

3.逐渐增加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2,直到达到结束频率。

4.4 结果记录与分析1.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输入信号频率、幅度、输出信号频率、幅度、相位差等。

2.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图,分析系统的增益随频率变化的规律。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X X
这里,M=3,h=1
负倒描述函数为
N 1 X
X
12 1 1 2
X
X 1
X 1, N 1 X , N 1
必有极值
d N 1X 令
0 dX
得 X 2
N 1 2
2
0.523
12
1
1 2
2
6
X: 1 2
-N-1(X): 0.523
2.自振的稳定性分析
在A点,振幅XA,频率A。
扰动:
X : A点 C点 C点被G(j)轨迹包围,不稳定,
振幅 ,工作点由C点向B点运动;
A点一个不稳 定的极限环。
X : A点 D点 D点不被G(j)轨迹包围,稳定,
振幅 ,工作点由D点左移。
在B点,振幅XB,频率B 。 扰动:
X : B点 E点 E点不被G(j) 轨迹包围,稳定,
振幅 ,工作点由E点到B点;
X : B点 F点 F点被G(j)轨迹包围,不稳定,
振幅 ,工作点由F回到B点。
B点呈现稳定的自激振荡:振幅XB ,频率B。
3.闭环系统稳定性判别步骤
1)绘制非线性部分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和线 性部分的频率特性曲线。
2)若G(j)曲线不包围“-N-1(X)”曲线,则系统稳定。 若G(j)曲线包围“-N-1(X) ”曲线,系统不稳定。 若G(j)曲线与“-N-1(X)”曲线相交,系统出现自振。
3)若G(j )曲线与“-N-1(X)”曲线有交点,做以 下性能分析:
(1)不稳定的极限环
(2)稳定的极限环 计算自振频率和幅值。
例1:非线性系统如图所示,其中非线性特性为 具有死区的继电器,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0e

自动控制原理第十章非线性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十章非线性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十章非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是指系统动态特性不能用线性数学模型表示或者用线性控制方法解决的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系统是相对于线性控制系统而言的,在现实工程应用中,许多系统经常具有非线性特性,例如液压系统、电力系统、机械系统等。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对于实现系统的高效控制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1.非线性特性: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往往不能用线性方程或者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经常出现非线性现象,如饱和、死区、干扰等。

2.多变量关联:非线性系统动态关系中存在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难以分离分析和解决。

3.滞后响应:非线性系统的响应时间较长,且在过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像后现象,不易预测和控制。

4.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通常存在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测量误差等不确定性因素,会导致系统性能变差,控制效果下降。

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类1.反馈线性化控制:将非线性系统通过适当的状态反馈、输出反馈或其它形式的反馈转化为线性系统,然后采用线性控制方法进行设计。

2.优化控制:通过建立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优化理论和方法,使系统达到其中一种性能指标最优。

3.自适应控制:根据非线性系统的参数变化和不确定性,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实时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的动态变化。

4.非线性校正控制:通过建立非线性系统的映射关系,将测量信号进行修正,以减小系统的非线性误差。

5.非线性反馈控制:根据非线性系统的特性,设计合适的反馈控制策略,使得系统稳定。

三、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方法1.线性化方法:通过将非线性系统在其中一工作点上线性化,得到局部的线性模型,然后利用线性控制方法进行设计和分析。

2.动态编程方法:采用动态系统优化的方法,建立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规划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得到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

3.反步控制方法:通过构造适当的反步函数和反步扩散方程,实现系统状态的稳定和输出的跟踪。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Im
(K,0°)
0
Re
图5.5 比例环节乃氏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机械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L( )
0
( )
dB K>1
K=1 K<1
lg
0
lg
图5.6 比例环节的Bode图
作用:比例环节只改变原系统的幅值(K<1,降低;K > 1, 抬高),不改变原系统的相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机械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 乃氏图的绘制—— “三点法”
G(jω)= A(ω)ejφ(ω) →
A(ω):起止位置 φ(ω) :起止方向
起点:ω→0,[A(0),φ(0)] 终点: ω→∞,[A(∞),φ(∞)] 与负实轴的交点:令φ(ω) =-180°→ ωx
相位截止频 率或相位剪
切频率
则交点为[A(ωg),-180°]
注意:由φ(0) → φ(∞)的变化范围可判断乃氏图所在 的 象限。
2 ( )
1 ( )
图5.8 积分、微分环节Bode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机械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3. 纯微分环节
G(s) s
G( j) j e j90
传递函数与积分 环节互为倒数
Im
A()
(1)乃氏图 ( ) 90
起点:[0, 90°];终点: [∞, 90°]
0
Re
图5.9 微分环节乃氏图
I ( )
T 1 2T
2
联立消去ω可以得到实部和虚部 的关系式:
[R( ) 0.5]2 [I( )]2 0.52
故,惯性环节的乃氏图是圆心为点(0.5,j0)上,半径为 0.5的半园(ω=0~∞)。
(2)Bode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智能化和自适应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频率响应分析中 ,可以大大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现代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第八版)》作者: Richard C. Dorf and Robert H. Bishop
01
频率响应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研究者开始 使用频率响应法来分析电气系统的稳定性。
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频率响应法的应用范
围不断扩大,分析精度和计算效率也不断提高。
目前,频率响应法已经成为自动控制原理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
03
之一,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02
非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非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由于非线性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不存在明 确的函数关系,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非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广泛应用于音频处理、图像处理、通信等领域。通过分析非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 特性,可以揭示系统的内在规律,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作者:孙亮
03
《控制系统设计指南(第二版)》作者:王树青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数坐标图分析法
对数坐标图分析法也称为伯德图,通过将系统 的频率响应以对数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 方便地观察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变化。
在对数坐标图中,幅值响应和相位响应分别以 对数形式表示,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示系统在不 同频率下的变化趋势。
对数坐标图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各种类型的系统 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也可以 进行一定的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8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线性控制系统一直被广泛应用,因为线性系统的行为可预测且易于分析。

然而,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线性特性,如非线性环节、非线性传感器和非线性负载等。

非线性系统的行为往往更为复杂,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控制方法来进行控制。

8.1非线性系统的特性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线性定律,而是非线性关系。

这种非线性关系可能是由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元件或非线性行为导致的。

2.非线性行为:在非线性系统中,系统的行为经常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

当输入信号的幅值较小时,系统的行为可能是线性的,但是当幅值增大时,系统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3.非线性耦合:在非线性系统中,不同输入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耦合关系。

当一个输入变量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输入变量的行为。

4.非线性稳定性:在非线性系统中,稳定性分析比线性系统更为困难。

非线性系统可能存在多个平衡点或者极限环,而且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到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8.2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对于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设计。

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可以采用两种常用的方法:数学建模和仿真建模。

1.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非线性系统的行为。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建模可以采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泰勒级数展开、输入输出模型等多种方法。

2.仿真建模:仿真建模是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来模拟非线性系统的行为。

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8.3非线性控制方法在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1.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用于处理未知或难以测量的非线性系统。

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不断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系统的变化。

2.模糊控制: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来处理非精确和不确定的输入量。

【实验报告】频率响应测试

【实验报告】频率响应测试

实验名称:频率响应测试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一)实验目的3(二)实验内容3(三)实验设备3(四)实验原理4(五)K=2频率特性试验结果4(六)K=2频率特性试验数据记录及分析7(七)K=5频率特性试验结果9(八)K=5频率特性试验数据记录及分析12(九)实验总结及感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片目录图片1 系统结构图3图片2 系统模拟电路3图片3 K=2仿真对数幅相特性曲线4图片4 K=5仿真对数幅相特性曲线4图片5 f=0.7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6 f=1.4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7 f=2.1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8 f=2.8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9 f=3.5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0 f=4.2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1 f=4.9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2 f=5.6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3 f=6.3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7图片14 f=7.0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7图片15 k=2拟合频率特性曲线9图片16 f=0.9波形及李沙育图形9图片17 f=1.8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18 f=2.7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19 f=3.6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20 f=4.5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21 f=5.4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2 f=6.3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3 f=7.2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4 f=8.1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5 f=9.0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2图片26 k=2拟合相频特性曲线14图表目录表格1 K=2电路元件参数7表格2 K=2实测电路数据处理7表格3 K=5电路元件参数12表格4 K=5实测电路数据处理12频率响应测试(一) 实验目的1. 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 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测定给定环节的的频率特性,系统模拟电路、结构图分别如下所示:图片1系统结构图由图可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00()10100k G s s s k =++,其中1Rk R =,实验中R 的取值分别为200k Ω,500k Ω,且1R 始终为100k Ω。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频率特性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频率特性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三)
频率特性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了解和掌握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波德图)的构造及绘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被测系统是一阶惯性的模拟电路图见图3-2-1,观测被测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填入实验报告。

本实验将正弦波发生器(B4)单元的正弦波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用虚拟示波器观测被测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了解各种正弦波输入频率的被测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图3-2-1 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
实验步骤:
(1)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正弦波输出作为系统输入。

(2)构造模拟电路。

三.实验记录:
ω
ω=1
ω=1.6
ω=3.2
ω=4.5
ω=6.4
ω=8
ω=9.6
ω=16
实验分析:
实验中,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特性)(ωL ,相频特性)(ωϕ随着输入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T 是表征响应特性的唯一参数,系统时间常数越小,输出相应上升的越快,同时系统的调节时间越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实验一频率响应测试一、实验目的1. 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 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 测定给定环节的频率特性系统模拟电路图及系统结构图分别如图2-1及图2-2,元件参数标注于模拟电路图中。

图2-1 系统模拟电路图图2-2 系统结构图系统传递函数为:取R=2R1=200KΩ时,则k=2,G(s)=200s2+10s+200取R=5R1=500KΩ时,则k=5,G(s)=500s2+10s+500输入正弦信号,在折转频率两侧适当范围内改变正弦信号频率,测量其稳态输出并记录数据。

2. 根据测定的系统频率特性,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根据所测得的系统频率特性数据,绘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并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实验原理1.系统的频率特性若正弦输入信号为U i(t)=A1sin(ωt),则当输出达到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 o(t)=A2sin(ωt+ϕ)。

改变输入信号圆频率ω值,便可测得二组A2/A1和ϕ随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即系统的频率特性。

2.测量系统幅频特性幅频特性即测量输入与输出信号幅值A1及A2,然后计算其比值A2/A1。

3. 测量系统相频特性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进行相频特性的测试,其测试原理如下:设有两个正弦信号X(ωt)=X m sin(ωt)Y(ωt)=Y m sin(ωt+ϕ)若以X(ωt)为横轴,Y(ωt)为纵轴,而以ω作为参变量,则随着ωt的变化,X(ωt)和Y(ωt)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 X-Y 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曲线。

这个图形就是物理学上所称的“李沙育图形”,如图2-3所示。

图2-3 李沙育图形相位差角ϕ的求法:对于X(ωt)=X m sin(ωt)及Y(ωt)=Y m sin(ωt+ϕ),当ωt=0时,有X(0)=0,Y(0)=Y0=Y m sinϕ。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五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五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

TDS 1001B型示波器:
• 1、将U盘插入示波器下端的USB插口; • 2、按下“save/recall”菜单按钮; • 3、按“操作”显示屏按钮,选择“储存
图像”; • 4、按“储存”显示屏按钮,示波器自动
创建一个新文件并将其存储到文件夹中。
END
谢 谢!
• 如果取x和x’作为平面的坐标,则系统的每一个状态均相应于该 平面上的一点。当t变化时,这一点在x-x’平面上描绘出的曲线, 表征了系统状态的演变过程。这种曲线就叫做相轨迹曲线。
实验五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具有典型继电 特性的非线性系统研究
几种典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1)继电特性
实验五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具有典型继 电特性的非线性系统研究
1、打开“Wavestar”软件,点击“New Datasheet”,选择“NotesSheet”,然后按 “OK”。
2、双击“Local”下的“Data”,在“Display”下 有“ Screen Copy(Mono)”,用鼠标将它拖动 到“NotesSheet”中,再在“Edit”菜单中选 用“copy”复制,将图黏贴到WORD文档或 其它地方。
(3)死区特性
(4)间隙特性
实验五 典型非线性环节及具有典型继电特性的 非线性系统研究
二、典型继电特性的模拟
图5-5 典型继电特性非线性部件模拟电路图
m=-1~1, k=0~1
图5-6 非线性部件的输入输出 关系曲线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输入输出特性:
m=1
m=0
m=-1
实验步骤:
• 1、示波器的调节:在“DISPLAY”键下,将格式设为“XY”,持续 时间设为“5秒”或“无限”,CH1、CH2通道的量程用1V或2V; 在CH1、CH2通道还未接测量信号前,先将坐标点调到原点。

自控实验非线性实验报告

自控实验非线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非线性系统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2. 掌握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方法,分析非线性系统动态性能。

3. 通过实验验证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是动态性能复杂,难以用线性理论进行分析。

相平面分析是研究非线性系统动态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实验采用相平面分析方法,分析带有饱和非线性环节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

饱和非线性环节是一种常见的非线性环节,其特点是输入输出之间存在饱和限制。

三、实验设备1. PC机一台2. MATLAB软件3. Simulink仿真工具箱四、实验步骤1. 建立带有饱和非线性环节的控制系统模型。

2. 设置系统参数,包括饱和非线性环节的上限和下限。

3. 对系统进行仿真,记录系统输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前后的相轨迹图。

4. 分析相轨迹图,比较有无非线性环节的性能。

5. 求解超调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建立控制系统模型本实验控制系统模型为:\[ G(s) = \frac{K}{1 + Ts} \]其中,K为比例增益,T为时间常数。

饱和非线性环节为:\[ f(x) = \begin{cases}0 & \text{if } x \leq -0.5 \\x & \text{if } -0.5 < x < 0.5 \\1 & \text{if } x \geq 0.5\end{cases} \]2. 设置系统参数设K=1,T=0.1,饱和非线性环节上限和下限分别为0.5和-0.5。

3. 仿真结果(此处插入仿真结果相轨迹图)从相轨迹图可以看出,饱和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有显著影响。

在饱和非线性环节存在的情况下,系统相轨迹出现弯曲,动态性能变差。

4. 性能分析(1)超调量超调量是衡量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中,饱和非线性环节导致系统超调量增加,说明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稳定性变差。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三)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三)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一、实验原理及内容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随频率(ω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它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

因此,根据控制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可推算出系统在任意周期信号或非周期信号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系统的正弦稳态响应具有和正弦输入信号的幅值比()Φ和相jw位差jwΦ随角频率(ω由0 变到∞)变化的特性。

而幅值比()Φjw 和相位差∠jwΦ的模和幅角。

所以只要把系统的传Φ恰好是函数jw递函数Φ(s),令s =jw,即可得到Φ(jw)。

我们把Φ(jw)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或频率传递函数。

当w由0 到∞变化时,Φ(jw)随频率ω 的变化特性成为幅频特性,Φ(jw)随频率w的变化特性称为相频特性。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结合在一起时称为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的表达式对数频率特性:又称波特图,它包括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两条曲线,是频率响应法中广泛使用的一组曲线。

这两组曲线连同它们的坐标组成了对数坐标图。

对数频率特性图的优点:1.它把各串联环节幅值的乘除化为加减运算,从而简化了开环频率特性的计算与作图。

2.利用渐近直线来绘制近似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而且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具有奇对称于转折频率点的性质,这些可使作图大为简化。

3.通过对数的表达式,可以在一张图上既能绘制出频率特性的中、高频率特性,又能清晰地画出其低频特性。

极坐标图(或称为奈奎斯特图)对数幅相图(或称为尼柯尔斯图)本次实验中,采用对数频率特性图来进行频域响应的分析研究。

实验中提供了两种实验测试方法: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频率特性的测量用来直接测量对象的输出频率特性,适用于时域响应曲线收敛的对象(如:惯性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
率响应测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是一个实验,用于测试一个系统的频率响应。

它包括了数学模型的描述,实验处理装置的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前,我们需要对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来确定具体实验中参数的取值,如时间常数、截止频率和放大器带宽等。

在实验中,根据实验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处理装置,由PC机,通道放大器,放大器反馈回路,传感器,相应示波器以及控制软件组成。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正弦信号作为输入,通过PC机的控制软件调节信号的频率和幅值,然后将信号输入到放大器中,放大器放大信号,输出到反馈回路中,反馈回路中的传感器检测反馈信号,将反馈信号输出到PC机,再通过相应示波器显示出来,以便观察系统的响应。

在实验中,我们对频率响应进行了测试,首先,我们使用定时器设置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并记录响应曲线;其次,我们使用扫频器模拟正弦信号,以每个正弦信号的频率进行不同振幅的扫描,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并记录响应曲线;最后,我
们使用控制软件对系统进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并记录响应曲线。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将系统的频率响应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系统的频率响应符合理论值,控制软件的调整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响应能力。

总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二-频率响应测试是一个有益的实验,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报告

肇庆学院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_12 _年级_ 电气一班 组员:王园园、李俊杰 实验日期 2014/6/9姓名:李奕顺 学号:201224122130 老师评定___________ 实验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一、实验原理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见图4-1图4-1 被测系统方块图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G (j ω)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ω为参数的幅值和相角:) G(j ω) G(j ω) G(j ω=(4—1)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牲。

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E(j ω)B(j ω)E(j ω)B(j ω) E(j ω) B(j ω) (j ωG ) (j ωG 21==⋅ (4—2)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4—2)表示为:)E(j ω)B(j ωlg20) )H(j ω (j ωG ) (j ωG 20lg 21=⋅) E(j ωlg 20) B (j ωlg 20-= (4—3)) E(j ω) B(j ω)E(j ω)B(j ω) H(j ω) (j ωG ) (j ωG 21-==(4—4)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并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人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值和相位。

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运算器后在显示器中显示。

根据式(4—3)和式(4—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

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牲(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相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 - 90°(q-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频率特性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频率特性分析
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报告
编号:
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专 班 学 日 业 级 号 期
0
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理论
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尤其是频率特性的几种表示方法; 2.能熟练绘制极坐标频率特性曲线(奈奎斯特曲线)和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非最小相位系统时曲线的绘制; 3.正确应用频率稳定判别方法,包括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稳定判据; 4.熟练正确计算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 5.掌握闭环频率特性的基本知识以及有关指标的近似估算方法。
三、实验结果
1.增加开环传函零极点个数对
图 3.1
2
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报告
奈奎斯特图的影响。 (1)奈奎斯特图如图 3.1 所示。随着开环极点个数的增加,奈氏图将越过 虚轴,与实轴的交点向左偏移,穿越实轴负半轴的次数也在改变。 (2)当 v=1,2,3,4,5,6 时的奈奎斯特图分别如图 3.2(a)~(f)所示。由图可 知, 即使只增加一个零极点, 奈氏曲线都将达到无穷远处, 而且每增加一个极点, 奈氏曲线将顺时针旋转近似 90°。
(a)图 3.7
(b)
4.闭环频率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 式(2-4)中,当 0.3 ,0.5,0.7 时的系统阶跃响应分别如图 3.8(a) (b) (c)所示。由图可知,随着阻尼比 ζ 的增大,峰值减小,响应时间缩短,系统 由欠阻尼状态过渡到临界阻尼状态。
5
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报告
(a) 0.3
G1 s H 1 s G2 s H 2 s
255 s 1 s 2 s 3 s 4 s 255 s 1 s 2 s 3 s 4 s

北航_自控实验报告_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

北航_自控实验报告_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

北航_自控实验报告_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实验目的:通过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实验,了解非线性环节对于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掌握非线性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的影响机制。

实验原理:在控制系统中,非线性环节是指系统主要由非线性元件组成的一种环节,如饱和环节、死区环节等。

非线性环节通常会引入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良动态响应,使系统产生震荡、振荡或失去稳定等现象。

因此,对于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非线性环节对系统的影响及其调节方法。

实验装置: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非线性环节调节台和数据采集系统。

非线性环节调节台中包含了饱和环节和死区环节两种非线性元件,可以通过改变其参数来调节非线性环节的作用程度。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步骤:1.将非线性环节调节台连接至数据采集系统,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打开数据采集系统,并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如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等。

3.首先进行饱和环节的实验。

调节饱和环节的幅值参数,并记录系统的响应曲线。

可以观察到,在饱和环节的作用下,系统响应出现了明显的振荡和周期变化。

4.然后进行死区环节的实验。

调节死区环节的参数,并记录系统的响应曲线。

可以观察到,在死区环节的作用下,系统响应出现了滞后和不连续等现象。

5.对比分析两种非线性环节的实验结果,总结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机制。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系统响应曲线可以明显观察到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

在饱和环节的作用下,系统响应出现了周期性的振荡,而在死区环节的作用下,系统响应出现了滞后和不连续的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有显著的影响,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和动态响应不理想。

2.饱和环节的作用会引起系统的振荡和周期变化,而死区环节的作用会引起系统的滞后和不连续。

3.针对非线性环节对系统的影响,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和调节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

北航_自控实验报告_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

北航_自控实验报告_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七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2012/5/23实验七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非线性环节特性;(2)了解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3)学会应用描述函数法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1)非线性系统和线性系统存在本质差别:A)线性系统可采用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过渡函数等概念,同时由于线性系统的运动形式和输入幅值、初始状态无关,通常是在典型输入函数和零初始条件下进行研究。

B)非线性系统由于叠加原理不成立,线性系统的上述方法不适用,所以常采用相平面方法和描述函数方法进行研究。

(2)实验从两方面观察非线性:相轨迹和动态响应A)相轨迹:相平面上的点随时间变化描绘出来的曲线叫相轨迹。

相平面的相坐标为和,实验软件当中给出的就是在此坐标下自动描绘的相轨迹。

初始条件不同,系统的运动趋势不同,所描绘的相轨迹也会有所不同。

B)动态响应:对比有无非线性环节时系统动态响应过程。

三、实验结果:由计算机产生非线性环节,结果如下:(1)摩擦特性:M=1Figure 1摩擦特性相轨迹*利用采集到的数据作图获得。

Figure 2摩擦特性动态响应(2)饱和特性:K=1,S=0.5;Figure 4饱和特性S=0.5动态响应(3)饱和特性:K=1,S=2;Figure 6饱和特性S=2动态响应(4)继电特性:M=1,h=0.5;Figure 7继电特性相轨迹Figure 8继电特性动态响应四、数据处理及分析:(1) 负倒相对描述函数及()G jw 曲线图:系统线性部分传递函数为:10()(1)G s s s =+,对于不同的非线性环节,其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各不相同,结果如下:摩擦特性,非线性描述函数为:4()MN s Xπ=将其负倒相对描述函数及()G jw 曲线画于一幅图中,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负倒相对描述函数没有被()G jw 曲线包围,系统是稳定的,随着t 增长,系统将逐步趋于稳态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线性环节频率响应特点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实际生产过程的分析要求日益精密,各种较为精确的分析和科学实验的结果表明,任何一个实际的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所谓线性只是对非线性的一种简化或近似,或者说是非线性的一种特例。

如最简单的欧姆定理。

欧姆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U=IR。

此式说明,电阻两端的电压U是和通过它的电流I成正比,这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

但是,即使对于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单电阻系统来说,其动态特性,严格说来也是非线性的。

因为当电流通过电阻以后就会产生热量,温度就要升高,而阻值随温度的升高就要发生变化。

二、非线性控制理论及研究
控制系统有线性和非线性之分。

严格地说,理想的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在分析非线性系统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使用在工作点附近小范围内线性化的方法,当实际系统的非线性程度不严重时,采用线性方法去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但是,如果实际系统的非线性程度比较严重,则不能采用在工作点附近小范围内线性化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否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这时应采用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运用相平面法或数字计算机仿真可以求得非线性系统的精确解,进而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性能,但是相平面法只适用于一阶、二阶系统;建立在描述函数基础上的谐波平衡法可以对非线性系统作出定性分析,是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尤其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上,不须求得精确解时更为有效。

三、典型非线性环节
1、死区特性:
在控制装置中,放大器的不灵敏区,伺服阀和比例阀阀芯正遮羞特性,传动元件静摩擦等造成的死区特性。

典型死区非线性环节特性如图所示。

死区特性
可用下面数学关系来描述:
⎪⎩

⎨⎧−<+>−≤=c u c u c u c u c u y 0
A=3,ω=2π:
A=4,ω=2π:
A=5,,ω=2π:
A=5,ω=10π:
A=5,ω=15π:
2.继电特性:
继电非线性环节特性如图所示,(b)为具有死区继电环节,(a)为(b)特例,即c=0。

对于图(b)所示特性,可用下面数学关系描述:
继电环节特性
⎪⎩

⎨⎧−≤−≥<=c k u c k u c k u y )(1)(1)(0
A=3,A=5,ω=2π:
A=4,ω=2π:
A=5,ω=2π:
A=5,ω=10π:
A=5,ω=20π:
3、饱和特性:
饱和环节在控制系统中较普遍,例如饱和放大器、限幅装置、伺服阀饱和特性等。

饱和环节特性如图所示。

饱和特性
该特性对应的数学表达式为:
⎪⎩

⎨⎧−<−>≤=c u c c u c c u u y
A=3,ω=6π:
A=4,ω=6π:
A=5,ω=6π:
A=5,ω=10π:
A=5,ω=20π:
4、间隙特性:
齿轮传动副和丝杆螺母传动副中存在传动间隙都属这一类非线性因素,它对系统精度带来影响。

齿隙非线性环节特性如图所示。

齿隙特性
当输入u 增加时,输出沿d b a →→线段变化;当输入u 减小时,输出沿a e d →→线段变化。

在线段bd 上,输入增加时,当前输出值y(k)总是大于前一时刻的输出值y(k-1)。

而在ea 上,输入减小时,当前输出y(k)总是小于前一时刻的输出值y(k-1)。

在ab 段和de 段,y(k)=y(k-1)。

以上特性的数学描述如下:
⎪⎩

⎨⎧−−≥−<−−+−≤−>−−−=其余k y c k u k 且y k u k 当u c k u c k u k 且y k u k 当u c k u k y )1()()1(0)1()()()()1(0)1()()()(
A=1,ω=2π:
A=2,ω=2π:
A=3,ω=2π:
A=1,ω=10π:
A=1,ω=20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