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我爱这土地4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2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2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展示
展示程序和要求:
1、接受展示任务
2、组内分工准备
3、由1~2人到黑板上板书展示(书写展示时间为10分钟)
4、由1~2人讲解展示
5、其余人员观察别组展示情况,准备纠错和质疑的问题。
展示你们的知识,展示你们的素质,展示你们的风采
相互PK
1、组间纠错 2、组间质疑 3、组间评价:从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讲解、参与度四个方面分ABCD四个等第实行评价(尽可能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多向别人学习哟。)4、记录心得。
学习重点
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方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品读鉴赏法、诵读教学法。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2学时)
项 目
任 务景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2、积累本文重要词语,至少10个,写下来。
3.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男生、女生分别齐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4.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
序号
项目(内容)
评价等第及标准
备注
A
B
C
D
1
板书内容准确度
完全准确
基本准确
错误较少
错误较多
2
板书设计

较好
一般
较差
3
讲解精彩度

较好
一般
较差
4
小组参与度
100%
80%
6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我爱这土地》的动机和情感。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意义等,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3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主题“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艾青的诗歌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象征意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和意象,分享彼此的学习感悟。

3.5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背景、主题的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从形式、内容、创意等方面给予肯定和指导。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诗歌鉴赏推荐其他有关爱国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2 活动延伸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爱国情怀。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收集艾青的诗歌作品集、相关传记资料、诗歌朗诵音频视频资料等。

6.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教学PPT等。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实践朗读技巧,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读出感情。
2.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
1.中国现代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在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它在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作者简介
二、任务一 学习鉴赏
1.自由朗读诗歌,记下初读感受。
2.情境任务: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班级将举行诗歌朗诵会,请同学们基于这首诗歌,设计一帧诗歌朗诵会PPT封面。
黎明则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鸟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活着时,倾尽全力的为土地而歌唱。死了,也要把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这片土地。
(5)分析画面应该如何布局,明暗色调应该如何设计?
明确:四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组合和排列次序,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奏曲。从灾难痛苦到奋起斗争,最后再进入一片光明,充分显示了痛苦,灾难,总是暂时的,只要通过斗争,终将迎来光明美好的未来。前三句的“这”是近指,土地、河流、风,这些意象的组合,是诗人当下所见到的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的描写。而最后一句的“那”是远指。黎明,是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憧憬与企盼。
三、任务二 诗歌朗诵
1.邀请同学们一起用声音演绎这份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2.提示:咬准每一个字音,读好句中的停连,注意语速和语气。尤其是冒号引领的四个句子要一气呵成。两节诗之间要有停顿,第二节诗要读得更深沉画出诗歌中富有画面感的事物,然后思考,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2【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2【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2.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艾青和当时背景的资料。

一、导入课文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走进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通过诗歌欣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朗读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欣赏诗歌:(1)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美。

(2)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 表达情感:(1)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中国土地的感受,准备分享自己的心得。

(2)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意境。

(2)提醒学生要热爱祖国,珍惜土地,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爱国诗歌进行对比,如《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表达对土地或祖国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爱这土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掌握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包括《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材和相关文本分析资料;2.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2. 导入活动1.教师介绍《我爱这土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们观看有关《我爱这土地》的视频,进一步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3.学生们分组讨论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的寓意和解读,为后续的文本分析做准备。

3. 文本分析1.教师讲解和演示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例如如何明确主题、如何展开论点、如何运用例证等;2.学生们进行文章的逐段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3.学生们就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 写作实践1.学生们结合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格式,撰写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彼此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和互相学习的能力;3.有优秀作品的学生进行分享,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5.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回顾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估方法1.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和写作情况;2.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对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指导;3.在下一堂课上进行补充讲解,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在家中重温课堂内容,并对个人写作进行修改和完善;2.学生们可以对同类话题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并进行对比和评价。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祖国的土地资源。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领会。

(3)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3)创意写作的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并进行评价。

5.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进行一次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感受亲情与爱国情怀。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2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13

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2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13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相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通过品与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激情。

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这是一位游子在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炽烈的爱。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祖国的一山一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都重达千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一颗爱祖国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用诗歌传达的爱祖国的心!(板书课题)2、初读诗歌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读出情感。

指名朗读诗歌,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3、品读诗歌《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实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结合背景,你能谈谈“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点拨:“土地”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导学平台课标要求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拟阅读。

学法点悟1、朗读时留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时期,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疑难解析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肯定的节拍。

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设〞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唱歌的内容,并由生前的唱歌,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终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

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

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开头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宽敞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制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哺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布满期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言揣摩1、“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久为之奔波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酷热的爱国心。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抽象表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情感体验。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热爱生活的作文。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我爱这土地》与其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

我爱这土地-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国土”这一概念及其数据;2.了解我国国土的特点和变化;3.感悟祖国的雄伟壮丽和宝贵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国土”这一概念及其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国土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方法•图解法:通过图片等形式,直观呈现我国的国土面貌及其数据。

•比较法:将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国土特点的理解。

•讨论法:通过讨论班级、地方的国土现状,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土资源的珍贵性。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国土面积、人口、地形等数据,引导学生了解“国土”的概念及其数据。

活动2:国土特点(20分钟)通过图片、文字、数据等形式,介绍中国的国土特点,如面积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等。

活动3:国土变化(30分钟)摆放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国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珍贵的国土资源。

活动4: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国土现状,让学生认识到国土资源的珍贵性,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活动5: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分享感悟,反思自己对祖国的了解和爱。

教学板书中国国情数据国土面积9,596万人口16.7亿地形多样化,山地和高原广泛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水等课堂作业跟家长交流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爱,写一份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国土这一概念以及了解我国国土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图片、数据等形式直观全面地介绍我国国土信息,让学生快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多样化的,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国土特点和保护国土资源的重要性。

最后的反思环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高中语文 1.2我爱这土地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我爱这土地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

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 学习重 沉情怀。 点 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 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方 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品读鉴赏法、诵读教学法。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2 学时) 项 目 注意 任 务 事项 1、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 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自我检测, 看预习的学习效 果如何 复习 检测 2、积累本文重要词语,至少 10 个,写下来。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蕴含了独特的象征意 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带着左边 这些问题精读教 材,你尽量自己 来完成。 自主学 习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 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要相信 自己哟!)

板书内容 完 基 错 错 1 正确度 全正确 本正确 误较少 误较多 相互 PK 2 板书设计 讲解精彩 好 较 好 较 好 80% 般 60% 般 一 差 60% 以下 一 差 较 较
“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
3 度 4 度 5 反思
好 100 %
小组参与
综合评价 课外
你认为你在本堂课中有收获吗(知识方面和素质方面)?你认为你帮助了其他同 学吗?你获得了其他同学的帮助吗?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任务
组长负责 2、确定展示人员(板书人员、讲解人员) 安排 3、确定质疑人员 展示程序和要求: 1、接受展示任务 展示你们 的知识,展示你 们的素质,展示 你们的风采
备Leabharlann 分组展 示2、组内分工准备 3、由 1~2 人到黑板上板书展示(书写展示时间为 10 分钟) 4、由 1~2 人讲解展示 5、其余人员观察别组展示情况,准备纠错和质疑的问题。 1、组间纠错 2、组间质疑 3、组间评价:从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讲解、 参与度四个方面分 ABCD 四个等第进行评价(尽可能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多向别人 学习哟。)4、记录心得。 序 项目(内 容) 评价等第及标准 A B C D 注 备

语文优质课教案《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语文优质课教案《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语文优质课教案《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人的创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把握诗人的创作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艾青及其诗歌的了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第四环节:深入解读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第五环节: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表演。

2.教师点评朗诵表演,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谈收获,表示要将诗歌的美好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表演,并邀请家长观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艾青,原名蒋海澄,是我国著名诗人,被誉为“新诗的良心”。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关注民生,呼唤自由、平等和正义。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代表作,写于1938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对艾青及其诗歌的了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的?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土地是母亲”、“河流是祖国的血管”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Saying that they have all left, I want them to come back one by one when I am the lonelies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高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4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4 北师大版必修1

《我爱这土地》教案4一、教学目标:1.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艾ài青;嘶sī哑yǎ: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jīnù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wēnróu温和柔顺。

腐烂:fǔlàn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姹紫嫣红:chà zǐ yān hóng姹:美丽;嫣:美好,鲜艳。

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

(附文)一泻千里:( yí xiè qiān lǐ )泻:水往下直流。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同“一泻万里”。

(附文)三、课文朗读: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四、课文导语: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五、常识(分发)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案4一、教学目标:1.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艾ài青;嘶sī哑yǎ: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jīnù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wēnróu温和柔顺。

腐烂:fǔlàn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姹紫嫣红:chà zǐ yān hóng姹:美丽;嫣:美好,鲜艳。

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

(附文)一泻千里:( yí xiè qiān lǐ )泻:水往下直流。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同“一泻万里”。

(附文)三、课文朗读: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四、课文导语: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五、常识(分发)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

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还歌唱了“河流”“风”“黎明”。

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课文练习一)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鸟——自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也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前面的内容是讲生前,此处是讲死后。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或: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6、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7.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8、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

10、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11.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

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可以重读,它们能突出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即使诗人化为鸟儿,也不会改变对祖国执著的爱,哪怕喉咙“嘶哑”,也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随后的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中“死”“羽毛”“土地”等词可重读,诗歌化“羽毛腐烂”这种被动的结局为主动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感情逐步深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可重读,诗人在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细致生动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胸臆,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

重读上述词语,能渲染出国难当头、山河沦亡时诗人歌唱“土地”的悲愤之情。

12.归纳艺术特色。

(1)写实和象征交织。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2)强烈的抒情色彩。

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13、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了典型新颖的形象当中。

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

那“坚硬6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14、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正如胡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当代青少年理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创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新明天!!15、仿写诗歌——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