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学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
(3)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外交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挑战,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外交智慧。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外交智慧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提问学生对“唐雎不辱使命”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词语可以查阅资料。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外交智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人物介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唐雎的外交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和外交智慧。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唐雎忠诚于国家、勇敢面对强敌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人物描写,理解唐雎勇敢、智慧、忠诚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2. 强调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作文,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成语和典故的掌握情况。
2. 朗读展示: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3. 小作文评价:评估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成语和典故的情况,考察其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合作探讨机会。
统编语文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一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感知,品读、探究第一段内容和写法。
教学步骤:导入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就是这样的英雄豪杰。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著有《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列女传》等书。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王的故伎。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反蚀米。
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三)了解作品。
提问:课文节选自《战国策》,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了《战国策》这部作品?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战国策》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把握课文中精辟的语言。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四、课前准备1、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2、了解《战国策》。
五、教学过程〈一〉从时代背景导入。
1、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文学常识介绍《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读课文,教师听读。
2、请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意义。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抢地:撞地。
抢,碰、撞休浸:吉凶的征兆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3、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14、难句翻译。
⑴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⑵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⑶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研讨课文〈1〉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请同学们熟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能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初中语文初三上册的一篇古文阅读课文,作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该篇课文以历史人物唐雎的故事为背景,向学生介绍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将深刻理解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明白做人做事的真正精髓。
二、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及唐雎的故事,并深刻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理解阅读课文的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预习学生在课前应先阅读完课文,并找出生字、生词,注重理解文章中新颖的表达方式,尝试理解语句结构,理解难点词语和长句子。
2. 导入活动1:画面猜迹通过给学生呈现一张关于科场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测这是什么场所,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图片中的人物特点和行为。
活动2:历史重现以唐雎的真实事例为主,将学生导入唐代科举制度。
3. 阅读活动3:语篇解读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舒畅的朗读,领略古文之美。
同时,借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合作阅读、解读语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细节描写和寓意。
活动4:词语理解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解释其含义、文中意义、词语搭配、造句,从而逐个理解文章段落的含义。
4. 深度理解活动5:思考探究从唐雎的行事作风中找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分析唐雎怎样做到不向功名利禄低头,并探讨试场成败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古代科举文化。
5. 总结课堂在课堂总结中,让学生再次从课文中抽取有关唐雎的真实故事,强化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并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和深刻地理解唐雎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向功名利禄低头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估1.以课文及相应课堂活动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朗读、阅读、解读、思考和回答问题等方面。
2.布置文本或图表阅读、阅读获得信息与体现,共同促进学生对于古代科举文化和中庸之道的理解与应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理解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唐雎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理解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2.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唐雎的图片,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探讨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学习成果。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唐雎的事迹中汲取启示,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唐雎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唐雎的事迹中汲取启示,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才能。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____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会谈。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以下词语的意思:〔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4〕抢地〔撞地。
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桔祥。
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从。
〕〔7〕谢〔抱歉。
〕〔8〕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考虑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2024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 难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服务。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机会。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评价目标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 能力等。
设计评价策略
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多种评价策略,全面评估学 生的学习情况。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思维 的深度、表达的清晰性等。
实施评价,收集数据
1 2
课堂表现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发言、提 问、回答等情况。
拓展延伸类作业
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等联系起来,设计一些 拓展延伸类作业,如探讨唐雎的智慧与勇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较 唐雎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点等。
分层分类辅导计划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辅导计划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辅导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重点引导他们 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延伸。
准备朗读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熟悉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和情节,进行必要 的预习和准备。
分角色朗读
在课堂上,各小组按照角色分配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准确性。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包括唐雎、秦王、安 陵君等人的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五篇】
【导语】《唐雎不辱使命》是⼀篇传统课⽂,也是⼀篇经典的古代⽂学作品,出⾃《战国策》。
⼩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读要求 1.整体把握⽂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物的语⽓、⼝吻和情态,体会不同⼈物的思想性格以及⽂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物的不同语⽓。
2.理解对话描写、⼈物语⾔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
(解说:本单元提⽰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语感”,“注意揣摩语⽓,体会⽂章的思想感情”,故“⾃读导⾔”旨在引导学⽣以诵读为突破⼝,在读懂题意、了解⽂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章的艺术特⾊。
) ⾃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略知⽂章⼤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扫清⽂字障碍,整体感知⽂章内容。
2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潮、结局。
3.朗读。
分⾓⾊(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进⾏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
诵读全⽂,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速读⼀朗读⼀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掌握阅读⽅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表现⼈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章的⼗C思想,从⽽感悟⽂章中⼈物语⾔个性化的特点。
)⾃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针锋相对的⽃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轻寡⼈”的谬论,并表⽰鲜明的态度‘“虽千⾥不敢易也,岂直五百⾥哉”。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怫然免冠徒跣抢地休祲色挠谢谕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不错意也( ) ②仓鹰击于殿上( )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 6.难句翻译。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思考后师提问。
) 3.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11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才能目的: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____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老师范读课文解决以下字音: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四、整体感知: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五、研读赏析: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回绝了秦王的要求?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答复: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拟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简单回忆第—课时内容,引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初中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历史背景,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2.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培养学生爱国、忠诚、勇敢的精神;3.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
教学重点:1.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国、忠诚、勇敢的精神;3.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
教学难点:1.通过《唐雎不辱使命》培养学生爱国、忠诚、勇敢的精神;2.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有关《唐雎不辱使命》的材料;2.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讲解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重要性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课上学过的内容,并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对比。
二、导入主体(20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小组一个段落或者一幅图片,让小组根据段落或图片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意义等。
2.教师梳理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唐雎不辱使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延伸拓展(25分钟)1.教师为学生讲解古代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唐雎不辱使命》所处的时代背景。
2.导入历史人物,唐雎的介绍,让学生对唐雎有初步了解。
3.由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解读课文中唐雎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与周文王之间的对话。
4.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以下问题:唐雎如何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敢精神?周文王对唐雎的表态有何意义?5.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共同探讨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忠诚、勇敢的精神。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体会,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2.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和总结写在笔记本上,课后可以作为复习材料。
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以下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评价;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复述、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句子的含义。
3. 课文背景的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文课文,分享学习古文的感受和经验。
激发学生对《唐雎不辱使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3. 多样化评价:采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以秦王三次神态变化为线,明确故事情节,廓清字音与翻译。
2.通过演读和纷纭说“士”把握人物形象,说话技巧,认识“士”的精神。
(重点)3.通过史料辨析深入体会“士”人的精神。
(难点)教学流程(一)见士是士,体会叙事的精彩1、讲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么意思?既然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知道了文章的内容,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在不改变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师给的关键词来讲讲文章所写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挠_______。
”2、交流①生生、师生交流。
主要围绕“易、加惠、弗、使、长者、错意、广、逆、轻、与、直、怫然、免冠徒跣、抢、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挺、色挠、谢、徒。
”等词语进行字音及翻译的纠正。
②说精彩:围绕学生认为的精彩环节进行表演。
③故事小结:故事剪裁得当叙事精彩,人物间针锋相对,气氛紧张,唐雎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3、认识“士”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
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
” 可见弱国在外交事务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况是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国,所以你认为唐雎与秦王的这种针锋相对合适吗?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士”精神。
4、纷纭说“士”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
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
2024年《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含)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含附件)《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教案设计背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作者刘向。
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成功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优秀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策》的背景及特点;(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唐雎与秦王的辩论过程;(3)学习唐雎勇敢、机智、坚定的品质;(4)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唐雎与秦王的辩论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为国家利益勇于担当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背景及特点;(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唐雎与秦王的辩论过程;(3)学习唐雎勇敢、机智、坚定的品质;(4)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唐雎与秦王的辩论技巧。
3.情感目标:(1)学习唐雎为国家利益勇于担当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战国策》的背景及特点;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唐雎与秦王的辩论过程及技巧;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唐雎的品质及文章的写作手法;4.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辩论的过程;5.比较阅读法:比较分析唐雎与秦王的辩论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策》的背景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文章内容;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唐雎与秦王的辩论过程及技巧;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唐雎的品质及文章的写作手法;5.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辩论的过程;6.比较阅读法:比较分析唐雎与秦王的辩论技巧;7.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旨,强调唐雎为国家利益勇于担当的精神;8.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静中学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
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