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发展评述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经济学理论,研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行为和市场竞争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H·钱伯斯(Edward H. Chamberlin)和约翰·R·希克斯(Joan Robinson Hicks)在1929年几乎同时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强调市场上存在大量垄断商和准垄断商,垄断程度不同,扭曲了市场的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曼纳德(Edward S. Mason)提出了“市场结构与行为”的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乔·巴恩斯(Joe S. Bain)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结构理论,重点研究了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重新兴起,产业组织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用于评估一个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等学者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产业组织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市场现象: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市场中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市场中的自由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现象,揭示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2. 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方组织理论产生及发展过程
西方组织理论产生及发展过程西方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工厂和企业开始出现,管理问题愈发显著,需要寻找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西方组织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科学管理的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被广泛认为是科学管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则》("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被视为科学管理学的奠基之作。
泰勒提出,通过科学方法确定最佳工作方法,并将工作过程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企业开始尝试将科学管理方法引入到他们的工作环境中。
第二阶段:人类关系学派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的理论开始兴起。
该学派着眼于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认为组织的成功与员工的满意度和动机直接相关。
艾尔顿·梅奥(Elton Mayo)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霍桑实验,研究了工作环境对员工行为和效率的影响。
这些实验揭示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了激励和社会因素对员工工作行为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的整合(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行为科学和管理学开始整合,形成了行为科学管理学派。
赫尔茨伯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理论X”和“理论Y”的概念,指出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不同假设和期望对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此外,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组织结构和管理角色上,提出了管理者的十个角色,并强调了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第四阶段:系统理论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系统理论开始受到重视。
国内组织制度理论研究进展与评价——基于CSSCI数据的元分析和引证分析(2002~2008)
收稿13期:2010-03一04 修回日期:2010-04~23
一作者进行检索,获得了国内组织制度理论研究原创 作品的引证数据。 对于来源文献数据,本文将运用元分析(Meta— Analysis)技术进行统计和处理[2|,而对被引文献数据 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引证分析(Citation Analysis)技术 初步探讨对国内组织制度理论研究的主要影响作
b.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李怀祖的分类标准,即将 实证研究分为实验研究、问卷法、访谈法、文本分析(包 括内容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实 地研究(包括案例研究)等c6】6。在10篇实证研究论文 中,采用研究方法依次是案例研究(5篇)、问卷法(2 篇)、历史/比较分析(2篇)、访谈法(1篇)和内容分析 (1篇),其中一篇论文同时运用了案例研究和内容分 析。从论文发表年份来看,2002年1篇,2005年4篇,
比例(%)2002
组织理论研究与评述
组织理论研究与评述摘要:文章对组织理论的产生渊源、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同时也对该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组织理论;组织;阻碍一、组织理论的研究现状XX从组织理论产生以后,就出现了许多组织的论述,相关研究也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在20世纪70 年代,人们提出了星座组织结构的概念,简单地讲就是由众多的但在产权或管理上相互联系的多个组成的集合体,类似我国的企业集团、比利时的控股、的集团等。
星座组织理论使企业的边界向市场推进了一步,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刚性也在逐渐变小。
到80年代,奈思比特(1982)使企业重建(Reinventing the corrations)理论受到关注,这要求企业要创造一种最适合员工工作的环境,应放弃原有组织结构,设计出适合沟通的形式、自我管理、弹性工作时间、利润分享和弹利等。
与今天企业中非常流行的ESOP(员工持股计划)、在家办公、福利自助餐等管理方式与这种思想非常相似。
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提出了7S框架(结构、战略、人员、管理作风、和程序、价值观、技能等),也使文化成为80年代中后期的主题。
90年代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工程》,使流程成为的主流,他们提出要以企业的活动、事件、业务流程成为组织设计的基本元素,使原来支离破碎的工作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得到整合。
总结可以看出企业组织的主题沿着结构--文化—-流程的轨迹进行,而今天,更多学者从中发现,单一内容的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正如Pascarella(2021)指出,虽然流程很重要,但结构、文化、关系和目的的改进也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质量、服务、成本、速度和创新等五个方面。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国外有关组织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的背景或动因(集中于组织外部剧烈变化的环境),的模型(渐进模型、动态均衡模型和连续模型)、方式及方法(计划方法和突变方法),的趋势与内容(结构、人员、技术与文化等),的路径选择,的过程控制,的绩效衡量,管理与领导,的成功与失败等。
社会组织管理理论与发展
社会组织管理理论与发展:探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社会组织管理理论与发展这一主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社会组织概述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非营利性,致力于实现公益目标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民间组织。
这些组织在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
二、社会组织管理理论1.协同治理理论:协同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和协作,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2.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社会性资源,对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组织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提高组织内部的信任和合作,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3.公民参与理论: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
公民参与有利于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社会组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政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和孵化基地等支持措施,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技术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3.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社会组织能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4.挑战:然而,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金问题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人才短缺也是社会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原因,社会组织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组织理论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主要学派观点
组织理论组织理论(Organization Theory)组织理论的概述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组织结构、职能和运转以及组织中管理主体的行为,并揭示其规律性的逻辑知识体系。
组织理论的演进与社会存在和管理实践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其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辨证的否定过程。
组织结构理论是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印证了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组织理论的发展自泰罗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辟了组织理论以来。
系统的组织理论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到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
组织理论的演进与社会存在和管理实践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
其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也是辨证的否定过程。
一、古典组织理论的演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
资本主义企业取得一定的发展。
对管理的要求日益强烈。
这一时期,组织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派别:科学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官僚体制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制。
不仅要单独设置职能管理机构。
还要在职能管理机构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能之间实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分工。
使所有的职能人员只承担1至2项管理职能;提出权利下放的例外原则。
使上下级之间实行合理分工,上级把一般性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只保留例外特殊管理事务的决策权和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权。
法约尔是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管理的五个基本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认为组织职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同时他又提出了直线一职能制的组织模式.设计了一种为解决上下级之间跨越统一的指挥链而进行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即“法约尔跳板”:他也概括了包括组织职能在内的14条一般管理原则。
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认为组织治理机制有三种基础:其一是理性基础。
即组织建立在对权力和法规的信念之上。
并通过相应的规则来组织活动;其二是传统基础,即组织建立在古老传统和统治身份的神圣信念之上;其三是魅力基础.即组织建立在具体的、非同寻常的个人及其统治方式之上:同时韦伯用合理一合法的职权观念论证了官僚制存在的合理性。
古典组织理论与现代组织理论评述
能, 从而提高了组织 内部 的工作效率。泰罗的这
种职 能化 的管理思 想对 职能部 门的建立 和管 理职 能 的专 业化有 重要 意义 。三是 泰罗为组 织管 理提 出了极 为重 要 的 原则 —— 例外 原 则 , 即主 张企 业 的高级 管理人 员把 一般 日常事务 授权给 下属 管理
j t e i a o e py h r n t ni tesbe t be t n n t no a a e n u ed pr n hc se g e a a e e t e i t t n d e l.T eog i i u jc,o jc a d f ci f n me t st e a t t i i n a d i m n m n e v sui a z o sh a u o m g h t h me w h g n g
Ke r s: ra i t n t e r ; ls ia r a i t n t e r ;mo e o a iai n t e r y wo d o g n z i o y ca sc o g n z i o a o h l a o h y d m r n z t h o y g o
要组成部分 , 受到客 观形势发展的深刻影响。组织既是管理 的主体、 又是管理客体 , 还是 管理的职能 , 因此 , 必 然要 引起 管理理论研 究部 门和应用领 域的密切 关注 。 [ 关键词 】组织理论 ; 古典组织理 论; 现代组织理论 [ 中图分类号】F7 [ 2 0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6 1 7 1 (0 8 0 0 4 0 17 — 12 20 )4— 04— 3 The Ev l to o he O r a i a i n The r o u i n f t g n z to oy
马歇尔企业组织理论思想述评
组 织 形 态 具 有 不 同 的特 征 且 具 有 各 自 的 优 缺 点 。 马 歇 尔 主 要 从 企 业 规 模 与 企 业 制 度 来 研 究 不 同企 业 组
佣劳动 关 系 、企业 的产权 与 内部 治理 结构都 做 出了 具体 的论 述 。显 然 ,马 克 思 对 企 业 组 织 理 论 的 论述 都体 现 出很 多企业 内部 制度安 排与 阶级色 彩 的
的经 济 ” 。 但 随 着 现 代 工 业 的 发 展 ,原 料 的 经 济
体现 已经 不 太 明显 。因 此 ,专 门机 械 的使 用 与 改 良、采购 与销售 、专 门技术 和企业 经 营管理工 作 的 细分会 提高 企业 的效率 。企业 组织 在采 购与销 售上 的经 济 ,成 为许 多企业 合并成 为一 个联 合企业 的重
价值 与 意义 。马歇 尔的企业 组 织理 论是 对斯 密 、马 克思 等前人 理 论 的继承 与发展 ,在 经济 学说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 马 歇 尔主 要 研 究 了 企 业 组 织 的 三 个 方 面 的 问 题 : 一 是 企 业 组 织 内部 的 劳 动 分
工 与 企 业 之 间 的 协 作 ,且 两 者 的 相 互 力 量 的 内在 运 动 对 企 业 组 织 形 态 与 绩 效 的 影 响 ;二 是 企 业 的 内部 经 济 与 外 部 经 济 原 因与 表 现 ;三 是 企 业 中企 业 家 应 该 具 备 的 能 力 与 企 业 家报 酬 。
工 能 够 带 来 如 此 大 的 社 会 利 益 , 为 什 么 分 工 不 能 无
间 。企业 的 “ 黑箱 ” 被 科 斯 等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家 打
开 之 后 ,现 代 企 业 理 论 成 为 主 流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热 点 领 域 。 无 疑 , 马 歇 尔 等 人 的企 业 组 织 思 想 成 为 现 代 企 业 理 论 的 源 泉 ( t l ) Si e 。 gr 本 文 并 未集 中于 对 企业 的成 本 收 益进 行 阐述 ,
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和发展介绍
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与美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和发展。
古典组织理论的特点第一,效率主义是古典管理最强劲的主旋律。
管理学诞生之初,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当现实,就是通过寻找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社会必要劳动量。
无论是泰罗及其追随者,还是法约尔和韦伯,尽管理论视野各有侧重,学术观点也有差异,但他们皆视科学管理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
泰罗对效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现场作业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而展开的。
泰罗给管理下过一个不甚严密的定义:“确切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泰罗制中无论是抽象的管理原则、理论还是具体的管理方法、技术,都是直指效率这一核心。
第二,古典管理理论又有浓郁的经验论、技术论的色彩。
古典管理理论乃至整个管理学,就其理论源泉来说,主要有两类:一条是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吸取思想资源;另一条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
很显然,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其开创者们属于打“江山”的一代,大多出身于厂矿企业,对管理的理解或者来源于基层亲身实践,或者来源于长期管理具体组织的体验。
古典组织理论的发展1.马克斯·韦伯及其管理组织理论管理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马克斯·韦伯。
他出生于德国一个有着广泛政治和社会联系的富裕家庭,是一个对社会学、宗教、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怀有极大兴趣的学者。
马克斯·韦伯是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亨利·法约尔同时代的又一位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先后写了《新教徒伦理》、《经济史》、《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等书,后者反映出他对组织理论的重大贡献。
在管理思想史上,马克斯·韦伯被誉为是“组织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有:(1) 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权威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威才能变混乱为秩序,但不同组织赖以建立的权威不同。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
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
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
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
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
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
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任期稳定。
(13)主动性。
(14)团队精神。
法约尔除了提出以上组织管理的原则外,在组织问题上还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诸如明确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责,并以制度规范将其规定下来;建立参谋机构的重要性,认为参谋机构的任务是从事通信、接洽、会谈,协助进行联系与控制,搜集情报并帮助拟定计划,研究改进工作方法,预测未来变化等;提出组织图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认为组织图是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确定每个人的位置及任务、防止冲突与重复的一种管理工业;同时,他认为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素质和创造性,所以法约尔特别强调对组织成员进行选择、评价和训练。
浅析组织领导行为理论新发展与新启示
论文摘要:文章对近期领导理论作了综述,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变革—交易理论、认知资源理论、超越式理论、胜任力模型5个角度入手,揭示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一、领导理论的新发展1.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边界日益拓展。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 leader 一member exchange theory)是典型之一。
该理论以领导—下属形成的互动关系为研究焦点,弥补了以往领导理论只重行为表象,忽视过程机理的缺憾。
提出者心理学家G, Graen认为,组织中上下级关系可视为纵向的对子间互动,互动是领导行为产生作用的前提。
领导行为的内在机理即为LMX的动态过程。
LMX理论对管理中的’‘圈内人”现象给出了理想的解释。
如果下属被赋予较大的职权、自主性和信任度,即高LMX。
作为回报,下属社会表现出对工作的高度认同,对领导忠诚和承诺,因而就形成圈内人。
从时间维度看,领导—下属的关系表现出持续的循环性,也就是为什么圈内人越来越’‘圈内”,而圈外人则越来越”圈外”的管理现象。
LMX理论的妙处还在于,从发展阶段角度看,包容了领导行为论:处在角色扮演期的领导行为是高度任务导向的,而在角色规范期的领导风格则基于关系导向,从而延续了领导理论的一贯性。
同时,该理论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注重对子关系的过程性思考,而非简单的因果式研究,有助于深度理解领导行为的内在机制。
LMX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建议,领导—下属关系的建立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针对双方的需求特点,组织应有意识地开展培训。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下属尽快成熟,增强适应磨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处在角色扮演期的领导资源进行了全面概括,有助于领导者有的放矢地赋予指导,满足下属的心理需求。
2、变革式和交易式领导近段时期来,领导理论的视野日益过度到行为过程机理的考察,并整合了特定的环境条件。
变革式和交易式理论是其中之一。
变革式领导注重开发和提升员工的承诺意识:交易式领导则是通过交易行为而达到对利益驱动体的控制和监督。
浅析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浅析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作者:魏巍来源:《北方经贸》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着手,介绍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六个新发展:组织生态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浑沌理论、虚拟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等,最后简要的评述了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并提出在企业实践中要权变应用。
关键词:现代;组织理论;新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2-0228-02一、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古典组织理论主要局限于研究企业中正式组织的职能、结构和原则,新古典组织理论侧重于非正式组织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分析,现代组织理论则将两者相结合,既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的整体运行,也从微观上注重组织中人的行为对组织效率的作用,在一个新的、系统的、社会的框架下来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
在现代组织理论的分析中组织结构不再只是职能结构的框架,而是受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组织体系。
整体而言,系统观、社会观与权变观构成了现代组织结构论的主要特征。
现代组织理论不仅把企业看成是众多次级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且将企业组织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强调组织的整体效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组织的各个部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这无论从分析方法的科学性,还是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与以往的组织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别。
二、现代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组织生态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浑沌理论、虚拟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等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一)组织生态理论(又称种群生态学理论)在组织生态理论看来,企业组织的发展具有生物进化的类似性特征:多样性、遗传性和自然选择性。
多样性意味着现实中的特定企业组织至少具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的显著特征;遗传性是企业组织内存在着某种类似生物基因特征的组织复制机制;自然选择性则是指一些企业组织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得以发展,另一些组织则以不同的速度逐渐消亡。
组织再造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综述
组织再造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综述作者:捷盟咨询顾问王尚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
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组织管理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又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空间。
企业要想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就要抛弃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重新建立适应当代信息化需求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
这就是组织再造理论(Organization Restructuring Theory)。
组织再造又翻译为“企业再造(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再造工程”“重构(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reengineering),这几种不同的提法在目前国内的很多文献中并未加以区分,但本文将对此加以区分以符合中国国情。
就像我国很多管理学家认为的,企业再造等现代组织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下,因此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不能照抄哈默对再造工程所下的定义,中国企业应吸取再造工程思想的核心内涵,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所以本文将对西方和我国的组织再造理论发展分别论述。
一、西方组织再造理论发展过程概述1990年美国现代管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文章,率先提出了组织再造的思想。
1993年,哈默与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合著出版了《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对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所下的定义是:“针对竞争环境和顾客需要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绩效考核的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
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
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引言
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结构、组织运作以及组织内外部关系等组织
现象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组织理论逐渐为现代组织
理论所取代。
本文将讨论传统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并分
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二、传统组织理论
传统组织理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是以科学管
理和行政管理学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流派。
传统组织理论以理性为基础,注重组织的任务分工、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
1.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
提高工作效率。
该理论注重工人劳动的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劳动者与
工作之间的合理匹配,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科学管理在实践中存
在忽略人性和工人参与的问题,导致工人对组织的反抗和不满。
2.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是根据组织内部的行政程序和决策过程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该理论主要关注组织的权力结构、组织架构和管理过程。
由亨利·费奥尔和利昂纳德·乌里克提出的行政管理学,强调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通过权威、规则和程序来控制组织。
然而,行政管理学存在过于官僚化、通。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摘要】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是组织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从理论的基本概念、四个阶段、主要特点、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本尼斯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文章还讨论了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的启示、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有更深刻理解的基础,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本尼斯、组织发展理论、基本概念、四个阶段、主要特点、实践应用、比较、启示、局限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本尼斯(Kurt Lewin)提出的,他认为组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和调整。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主张通过改变组织的结构、文化和流程来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本尼斯认为,组织的发展需要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和员工的积极支持,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强调了组织内部的关系和互动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组织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的发展过程,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1. 组织发展的定义:本尼斯将组织发展定义为“一项计划性的、系统性的整体变革过程,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
2. 组织发展的目的:本尼斯认为,组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持续成功,同时促进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
3. 组织发展的原则:本尼斯提出了一系列组织发展的原则,包括持续性发展、系统性思维、员工参与和自我学习等。
4. 组织发展的基本假设:本尼斯在其理论中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如组织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等。
5. 组织发展的方法:本尼斯强调了组织发展的方法论,包括行动研究、参与式管理、团队建设等,以促进组织变革和提高组织效能。
中心组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中心组理论的历史与发展中心组理论的历史与发展2023年了,中心组理论不仅在组织学与管理学的领域内广泛应用,而且在企业组织架构的制定以及团队协作的实践中也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心组理论的起源开始,一步步梳理它的发展历程,希望读者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理论。
1. 中心组理论的起源中心组理论最早是由基斯·霍夫曼(Kieser & Hoffman)在1988年提出的。
它主要是用来描述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决策制定过程及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方面的现象。
中心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组织内部,存在着少数个体——中心节点,他们掌握了重要的信息和资源,并对组织的运转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而其他个体则围绕这些中心节点来建立网络,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
2. 中心组理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组理论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也不断地得到了完善和延伸。
1) 网络分析的兴起在90年代,网络分析方法的兴起使得对中心组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出组织内部的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同时,还可以对团队、社会网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化。
2)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21世纪初,中心组理论被视为跨学科的研究主题。
许多学科开始将这一理论引入到自身的研究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
例如,心理学家研究了中心节点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心节点如何影响团队内部的学习和合作等。
3) 中心组理论的应用中心组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企业组织架构的制定、团队领导力的培养、员工培训和激励等方面。
例如,通过对员工的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找到组织内部的中心节点,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激励计划。
3. 中心组理论的未来未来,中心组理论将继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分析方法也将得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应用,为中心节点的发现和分析提供更加准确的工具。
组织发展的阶段理论
组织发展的阶段理论
组织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对此美国学者坎农(J.Thonmas Cannon)提出组织发展的五阶段的理论,并指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形态。
1、创业阶段。
这时的组织主要是为了生存,相当不正规,以业务为主,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主要建立在非正式的基础上。
2、职能发展阶段。
这时,决策越来越多由其他管理者作出,最高管理者亲自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少,组织结构建立在职能专业化的基础上,各职能间的协调需要增加,信息沟通变得更重要,也更困难。
3、分权阶段。
组织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应对职能结构引起的种种问题,组织结构以产品或地区事业部为基础建立,目的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小企业”,使后者按创业阶段的特点来管理。
但随之出现了新的问题,各“小企业”成了内部的不同利益群体,组织资源转移用于开发新产品的相关活动减少,总公司与“小企业”的许多重复性劳动使费用增加,高层管理者感到对各“小企业”失去控制。
4、参谋激增阶段。
为了加强对各“小企业”的控制,公司一级的行政主管增加了许多参谋助手。
而参谋的增加又会导致他们与直线领导的矛盾,影响组织中的命令统一。
5、再集权阶段。
分权与参谋激增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可能诱使公司高层主管再度高度集中决策权力。
同时,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也使再集权成为可能。
组织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希望能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帮助各位管理者经营发展。
的七大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组织的重要进展
的七大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组织的重要进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大的政党,其理论和组织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七大理论和组织的重要进展。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强调农民阶级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强调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理论。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思想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七、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建设是党的一项基础工作,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七大理论和组织的重要进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这些理论和进展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和发展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不断学习和发展,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 组织发展理论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组织发展理论》摘要:沃伦本尼斯(WarrenG.Bennis),美国当代著名组织理论研究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并曾在麻省理工斯隆学院执教,韦伯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于理性化,这种理性化体现在组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重要的是制度、法规和正式职务,而不是个性;(2)重要的是公事公办而不是个人关系;(3)重要的是技术专长而不是心血来潮,一时聪明;(4)重要的是逻辑和预见性,而不是非理性的感情和不可预计的后果,这种理性化的官僚制组织具有如下特点:(1)在职能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2)严格规定的等级层次结构;(3)明确责权的规章制度;(4)人际关系的非个性化;(5)系统化的工作程序;(6)以业务能力为选拔和提升的唯一依据沃伦本尼斯(WarrenG.Bennis),美国当代著名组织理论研究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并曾在麻省理工斯隆学院执教。
对于组织理论中关于组织发展新方向和传统官僚制的灭亡提出了创造性设想。
本尼斯曾经与沙因(因EdgarH.Schein)合作著写《通过群体方法改变个人与组织》(Personalandorganizationalchangethroughgroupmethodsl965),与南思(Nanus,B)合作著写《领导》(Leadershipl985),单独完成如《变为领导者》(OnBecomingaleader1989),组织发展(Organizationdevelopment:itsnature,origins,andprospects1969),《变革组织》(Changingorganizationsl966)等专著多部,并发表研究上百篇。
本文主要介绍他于1966年对传统官僚制的批判和对未来组织的展望。
在虚拟组织、组织结构扁平化日趋流行的今天,我们会发现他所倡导的有机一适应型组织的特点,正在被逐渐实现。
一、组织任务和完成任务的途径组织必须完成两项互相关联的任务才能存在下去,一个是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和维持内部系统的运转,另一个是适应外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 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 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 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组织因为 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有着不同利益关系 的参与者的联合。(斯科特)
• 这一定义强调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设计学派更倾向于实际和实用,他们从管理人员的角度 来力图改变和提升组织,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和阐释组织。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行为设计 1 、系统设计要求考察组织的信息,能量和物质运动的流程图, 而不是组织的形式。 2、 非线性动态系统能达到三种类型的平衡。 3、非线性动态系统能达到的第二种类型的平衡——系统的互动 复杂性和紧密连接程度很高 4、系统的设计如何平衡系统内部要素的高效协作与要素间的紧 密连接程度
*生产力悖论:是指许多组织都对信息处理技术 作了巨大的投资,而并没有对国家整体生产力 的增长率产生影响。(Harris,1994)提高个体 工人的生产力并不能很快或毫不费力的提高部 门或公司层次的生产力,更不必说整个工业了。
3、作为等级系统的组织
这里的等级制并不是指指地位或权利的不同,而是指 在类群和层次上的等级制。
• 这一定义涵盖加尔布雷斯、点:
(1) 组织是一个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动态的系统。
(2)个体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其相互之 间联系的松散性。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联合 有时形成,有时解体,协作与控制变成了 主要问题。
(3)系统的边界也似乎是无形的,行动者的 任务和针对环境的行动也似乎是武断的和 依据系统的运作而变化的。
系统组成部分内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比系统组成部 分之间的要更为紧密。
许多看上去复杂的组织系统都是由极为相近且能保持 相对自由运作的单位组成,而且为了自身的稳定,系 统也会依赖于这些亚系统。
所有系统都是由亚系统组成。所有系统也都是其他外 围系统的亚系统。
五、开放系统理论中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 (一) 系统设计
做出反应
2 、 组织
环境
提出要求
3、劳伦斯和洛奇提出组织与环境的适应至少发生在两个层面上:
(1)组织每个子单位的结构特性都应当和与其自身相关的环境相适应。
(2)组织的分化和整合模式应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4 、组织细化“悖论”
细化反应导致不能很好地反应
组织
环境
提出要求
(三) 维克的组织模型:
* 强调由于“组织”本身的虚拟性,因而对组织的讨论应该集中 在“组织行动上”,而不是“组织”本身。将视角放在运用于 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层次上的内涵,即强调个体之间相互关系 的松散性和条件性。着重关注注意力和解释的过程。
一般系统理论
(一) 系统的特性: 开放性 整体性 目的性
(二)开放性组织的三种形式: 1、作为控制系统的组织 2、作为松散联结系统的组织 3、作为等级系统的组织
1.1所谓控制系统:
• 即为了一定的目的可以控制而构成的系统 叫做控制系统。
• 在控制作用的影响下,控制系统能改变自 己的运动和进入各种状态,使系统朝着人 们希望的方向展开。控制系统是一种特殊 的系统。
(二) 权变理论 (劳伦斯和洛奇)
* 强调系统设计必须使组织适应环境。认为不同的环境对组织有 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市场条件下或技术中以不确定性及快速变 化为特征的环境,相比那些稳定环境而言,更会对系统提出不 同的要求,包括限制和机会。
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
1、 权变理论的假设前提
任何组织方式之间都不等效
• 3、开放系统的组织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动 态系统。
四、系统的初步分类
(一)A 、根据组织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依赖的强度可以将 其分为:机械系统,有机系统,社会系统 。
系统的类 型
系统内要 素间的 相互依赖 性
机械系统
要素之间的的相互 依赖使行为获得高 度的约束和限制, 结构比较僵化,要 素之间的关系也是 决定性的
• 控制系统包括生物系统、人工系统、社会 系统等。
2、作为松散联结系统的组织 * 许多系统(尤其是社会系统)都包含了与其他 要素松散联结的元素,这些要素可以有一定的 自由行为。(Ashby,1968;Glassman,1973)
* 强调组织的规范结构与行为结构的关系是松 散的,系统中包含有一定自有行为的要素。 (但松散并不意味着员工士气的低下也不表示 管理的低标准)
三、开放系统的组织理论与理性组织理论和 自然组织理论的不同:
• 1、组织注意力从结构转向了过程,强调的 是组织行动而不是组织,把个体要素看成是 半自主行为的主体。
• 2、理性组织理论和自然组织理论都建立在 将组织视为封闭系统的基础上的,而强调了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成为组织结构的基 础,于是,组织的边界便不再固定而是趋于 弹性或无形。
[现代管理理论研讨]
组织理论发展评述
——开放系统理论
一个系统是开放的,并不仅 仅因为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交 换联系,还是因为相互交换 联系是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
————布克利(1967)
一、定义 二、基本观点 三、开放系统的组织理论与理性组织理论和
自然组织理论的不同 四、系统的初步分类 五、开放系统理论中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流
有机系统
要素之间的的相 互依赖关系比较 松散,系统的反 应更为灵活
社会系统
互动要素之间 的的联系相对 松散,要素的 行为较少受到 其它因素的约 束
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依赖的强度减弱
B、伯尔丁根据组织系统层次的复杂性把系统分 为9个层次。 第一层到第三层是物理系统,第四层到第六层是 生物系统,第七八层是人类社会系统。第九层 说明该分类是开放型的,分类并没有到此结束。 各层之间并不是互不相联系的,靠前的每一层都 作为下一层的亚系统。 一般系统理论研究领域为第三层和第四层。
1 、组织的作用 减少可能性的范围,即减少“可能发生事件”的数量。
2、组织的目的 建立切实可行的确定性。
3、组织行动的结构化——制定法规,选择和保留,固定。
小结
组织内部要素 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 组织运动与发展 组织如何取长补短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