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内容简介隐藏王道俊主编的《教育学》(第7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技术学权威教材。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该教材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学辅导资料,对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的课后习题(或课后思考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
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热点。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绪论0.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存在,它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词源:孟子《孟子尽心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概念:广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学校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属性: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永阶长城利民生,相对独立很关键功能: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本体)、社会功能(派生)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起源: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历史形态:原始社会:三没两生1、没有独立的形态2、没有学校3、没有阶级性4、与生产劳动结合5、为了生产和生活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初期出现学校教育)古代中国:夏:庠、序我国最早的学校商: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体现阶级性)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学科教学雏形其中礼乐为核心,书术(小艺)在小学中教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察举制洪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隋唐:隋:科举制唐: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体现等级性)宋朝:《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科举考试主要依据《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书院盛行明:八股取士清:1905废科举开学堂古代西方:奴隶时期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教师:僧侣学习内容《吠陀》教师: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希腊: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评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是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军人评价:内容单一、方法严厉,注重女子教育欧洲封建:教会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古代东西方特征:阶道板砖象等离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出现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标志:学校的产生文艺复兴欧洲:反对神性,反对蒙蔽主义,个性解放,平等友爱近代教育:资本主义:公义世法现代教育:20世纪后期(个国全民多现身)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追求教育自由化】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核心)(最高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内在动力,是教育学萌芽的标志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与社会发展内部关系规律:与人发展教育学产生:萌芽阶段,创立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分化拓展阶段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自愿、匿名、保密、无害研究方法:观察法(直接观察)“科学研究的前门”调查研究法(间接了解)“问卷,访谈,观察,测量”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行动研究法(先实践)“解决怎么办问题”经验调查法(再反思)个案研究法(别人的例子)教育叙事研究(自己的例子)观察法:是否直接参与: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是否有设计结构: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陈鹤琴:活教育:中国的福禄贝尔:幼儿教育先驱(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南京鼓楼幼稚园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万世师表”;周恩来:“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独立教育: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活的教育学,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主导,理解学习过程,一般发展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瓦根舍因:《理解学习》范例教学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提倡发现教学法布鲁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掌握学习斯宾塞:(英)《教学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实证主义教育学,最早提出“课程”一词凯洛夫、杨贤江、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专著)《教育学》(公认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梅伊曼、拉伊:(德)《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原则(道德)两理论:伦理学、心理学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统觉:意识阀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范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康德:《康德论教育》大学课程教育学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得》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论”西方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坚持性善论开启现代化教育理论先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著作,近代独立教育学形态开端(近代教育学之父)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学日制提出泛智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自然界普遍规律)直观性原则(教师的金科玉律)《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西方第一本插画图书)普及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1623英)实行归纳法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萌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灵魂》首次系统阐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灵魂论、灵魂白板说、教育阶段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提出教育立法思想柏拉图:《理想国》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最高目标:哲学王】重视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构建系统学制,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学习即回忆:理念回忆说(寓学习于游戏)三等论:哲学家、军人、劳动者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定义)(讥讽、定义、助产)美德即知识西方启发式教学第一人、问答法朱熹:朱子读书法,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法家:加强法制教育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逍遥绝学愚民、弃圣绝智、弃仁绝义、绝学无忧墨子:兼爱非攻教育目的:培养一个兼爱非攻的社会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三表法:衡量人的言行是否符合标准亲知(亲身实践)闻知(听到的)说知(推理出来的)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教育目的:培养大儒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孟子:性善论(良能、良知)深造自得教育目的:明人伦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大丈夫理想人格专心致志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内人结手水规速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科学知识:少数人掌握的知识被更多人掌握创造发展科技:重要基础特点:周期长,发效型迟缓,长期性教育与经济关系:教育先行论《学会生存》教育同步论教育滞后论(庶富教)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通过教育资本贮藏量——美国教育对国民收入贡献3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领导权、受教育权、机会和程度教育目的、政策、制度、内容体系决定教育性质:直接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教育的政治功能:人才、传播舆论、促进民主科技对教育:动力作用、改变观念、影响数量质量影响内容手段教育的科技功能:科技知识再生产推进体制化科学研究推进科技研究传统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金字塔形等级制平等的开放式筛选制度兴趣选择年龄段教育无年龄段教育时空限制跨时空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内容、水平环境、模式传统、变革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承)筛选整理(选择)交流融合(融合)更新创作(创新)学校文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规章制度)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核心)学校文化功能:李宁向归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学生文化特征:过肥多不生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人口对教育的制约: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流动教育的人口功能:数量、质量、结构、流动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对社会有能动性教育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会凭空产生)与社会发展有不平衡性并非绝对独立,而是相对独立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根本目的:育人直接目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生理发展:(身体健全、体制增强)心理发展:(认知意向)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内发论、外铄论、二因素论(辐合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内弗威力大格外爱做梦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龙生龙凤生凤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机制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仁义礼智外铄论:墨子外出寻找落花生墨子:素丝说荀子:性恶论【单说性恶论属于内发。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4(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师)【圣才出品】
第15章教师15.1 复习笔记一、教师工作概述1.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①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③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对独立的“人”,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①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做出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从历史角度出发,现代教师劳动的专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随着国民教育制度重心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转移,而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迅捷发展。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而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学历达标固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仅仅是教师劳动专业化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内容之一,它并不能表明我国教师劳动专业性的诸多特点均已具备。
在我国现阶段,还要防止把教师劳动的专业化仅仅理解为教师学科教育的训练和专业化的偏向。
2.教师劳动的价值(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①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劳动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年轻一代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如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教育学》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3个过程:1.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早期教育,终于实体化教育)2. 制度化教育(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全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3.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代表: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形式、内容)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 古代教育中国:夏代即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后建立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与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成《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清光绪31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等(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教义《吠陀》佛教比较关心大众,广设庙宇,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埃及: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军人)中世纪:最受重视的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其次是骑士教育;也有世俗教育,学习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共有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世纪后):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3. 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终身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全民化,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民主化,一是追求所有人受到同样教育、二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多元化,如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现代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育。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10.1 复习笔记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
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
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
王道俊教育学学习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学习笔记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复习笔记一、美育的概念1.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1)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
(2)从美育的具体实施来看,由于它与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
此外,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体就会有不同的美育观。
2.美育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1)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2)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3)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4)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3.美育的内涵(1)美育内涵的确定一般而言,只有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并结合人们对美和审美的主张来认识审美教育的属性,才能真正揭示出审美教育的内涵。
①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要求从艺术和美的根本性质入手,并结合艺术和审美在人生实践中的独特作用来决定:a.美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鉴赏或美学理论,它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旨归。
b.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以艺术和美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段,它既要服从于审美教育的目的,又要以其特殊性反过来制约审美教育的目的。
因此,必须处理好审美与教育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的基本出发点。
②美育内涵的确定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a.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性情陶冶、意气风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
b.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确定美育的内涵,必须同时兼顾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两个方面,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为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教育学学习笔记
《教育学》学习笔记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家撰写的。
3、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制度,论证班级授课制度等。
4、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个名称是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来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杜威是其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5、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
还有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方法。
6、教育的本质、根本特征和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包括全日制、半日制、业余的学校、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教育和电视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7、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9、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学笔记总结
教育学笔记总结综合一、知识点: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将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第一个人。
2、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3、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4、瞽(gu)宗是商代的乐师。
5、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6、古代印度“种性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奴隶)。
7、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庠(xiang)。
我国有学校教育形态是在:夏代。
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形态。
8、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是西周的主要教育内容,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9、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0、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是指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1、教育的7个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4、到2021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施行时间:20xx年9月1日。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时间是:1986年4月12日。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21年。
15、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16、我们平常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同化性迁移】。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 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 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 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 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 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 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 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 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 地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人的发展。否认社会生活条件 和教育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 部世界。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儿童发展的环境是儿童个体 所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经过一代一代的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创造的那个环 境,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生活环境,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 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是不能选择的。 但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度却因人而异,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即使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 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即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因此,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入、具体而动态 的分析,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和活动联系起来理解。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这个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现象,究竟是什么?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的品德、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塑造。
教育的目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要为社会的进步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对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民主社会中,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参与意识。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繁荣时,教育投入增加,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经济衰退时,教育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教育也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都有所差异。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
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积极探索,不断进步。
四、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品德、审美等。
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基础,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0题10分)、双选题或判断题(10题10分)1、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2、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4、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5、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6、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
7、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8、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9、1826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0、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1、政治对高校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1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他测算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丹尼森测出的数据是23%。
(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起到影响作用。
)13、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知识与智能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不仅仅是提高个人知识与智能水平。
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是人们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
)14、高校的职能: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延伸职能)。
15、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6、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17、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单一的是专才。
18、《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9、高校课程的横向结构是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来划分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
20、教学计划是按高校的培养目标制订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一个部门对学生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时间分配(每周学时及课时、学习年限)等。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说明(教学目的、要求、方法、提示)、正文(教学要点、时数)、附录(参考书、参考资料、考试方式)。
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材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都属于教材。
21、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是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是书本知识,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再发现的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22、高校教学工作的特点(高校教学过程的性质):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23、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教学相长”;朱熹——“循序渐进”。
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4、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不仅仅是教师施教方式的总和。
包括:以语言传授信息为主的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2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7、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首推“选修制”。
28、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29、教育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30、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识)。
31、高校管理以学术管理为特征,学术管理的出发点是学术标准。
32、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拥有此手段的目的是使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等社会职能。
33、《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4、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集权模式(以法国为代表)、分权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并重模式。
35、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学习经历。
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36、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37、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38、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活动的特征):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39、允许并扶植条件成熟的团体或个人创办民办大学,将部分国有公办的高校改制为“国有、民办、公助”的民办大学。
40、学分制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哈佛大学首先实行。
中国最早实行于上世纪20年代。
二、简答题(4题32分)、论述题(2题30分)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哪些。
答:(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高等教育机构和在校生的数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允许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决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介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
(3)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新机构与新专业的诞生。
(4)经济促进了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和职业迅速更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已在世界上普及,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在于:(1)有利于多快好省的培养人才,班级授课效率高,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知识的有效组织形式;(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3)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集中各科教师的知识对学生集中施教。
缺点在于:(1)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2)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不足,限制了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3)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试述科研在高校中的作用。
答:(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研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是评价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2)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成果引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与现实结合的更加紧密。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推行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4)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很多经典学科都来源于科研工作,新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成熟有赖于科研工作的深化和突破。
(5)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高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6)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4、试述高校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
答:(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质(了解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幽默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5、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职能)。
答:(1)培养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创造文化知识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发展科学。
大学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是我国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3)服务社会。
利用高校的资源,将教师的研究成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为现实成果,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
6、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引导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所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推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7、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基本内容结构,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2)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把新的信息传输给学生。
(3)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答:(1)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教材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5)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