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无线电广播 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 (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3)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声响去感染听众, 也是提供娱乐的 有效工具。 短处:(1)内容瞬间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对广播选择 余地很小; (2)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 3、电视 长处:(1)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 (2)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 短处:(1)画面转瞬即逝,不容选择,不便查考; (2)复制困难; (3)不如广播方便。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在媒介理论上的共同点 1、 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 动力; 2、 都无视内容的重要意义; 3、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都借用了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
1、 报纸 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 (2)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短处:(1)时效性远逊于广播电视; (2)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 声传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 (3)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从而使受众有了一 定的限制。
缺点 (1)对接受者要求较高 (2)效果评估困难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传播学 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关于传媒制度的规范理论归纳为以下六种: 1、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媒介规范理论;
2、自由主义( Libertarian )媒介规范理论; 3、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媒介规范理
论; 4、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5、苏联的共产主义(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
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传播制度的概念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
反映了一般民众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 垄断程度的加强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呼声。
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地方自治体规 定,商业有线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受 众个人或团体可以按申请时间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 作的节目。
返回
五、苏联的共产主义
( Soviet-totalitarian )媒介理论;
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
关系的复杂性。
返回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为了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 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例如英国和日本 的广播电视事业采用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的制度, 德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采用公营和私营的“双轨制”, 意大利是公私合营制度,美国主要采用私有企业制 度,但规定实行特许制,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
传播学中的媒介理论
传播学中的媒介理论传播学是一门涉及人与信息交流的学科,而媒介理论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媒介理论研究的是各种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媒介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媒介理论探讨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对于我们科学了解新闻传播、广告营销、公共关系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
1. 媒介的概念及分类媒介是指任何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信息的物品或技术,比如书籍、报纸、广告传单、电视、互联网等等。
按照媒介传播的模式,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媒介、无线媒介和数字媒介。
有线媒介主要通过电缆、光缆、导线等有线方式进行传输,包括有线电视、有线电话、电报等。
这类媒介传播速度较快,但信号受到限制,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无线媒介则是指采用无线信号或无线波进行传输的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手机、微波通信等。
这类媒介传播范围广泛,但传输速度相对有限。
数字媒介则是指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输的媒介,包括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这类媒介不仅传输速度快,而且可以实现双向交互,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媒介形式。
2. 媒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理论也逐渐成为稳步发展的学科。
早期的媒介理论主要关注媒介本身的传播效果,主要有五大传播理论,分别是魔力炼金术、魔术钟表、动态紧张、意识形态飞溅和直接效应理论。
这些理论着重研究了媒介自身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媒介理论也越来越细致,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认知学派媒介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媒介理论等,这些理论着重研究了观众对于媒介信息的接受和解释方式,以及媒介对于话语符号的解释和理解等问题。
3. 媒介理论的应用媒介理论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于新闻传播、广告营销、公共关系等领域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推广。
例如在新闻传播领域,媒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知识,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传播方式和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和传播工作。
传播学第八章 传播媒介论
第八章
传播媒介论
第一节
传播媒介
一、传播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 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 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 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互 联网等。
媒介: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
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媒介发展过程
1、早期符号媒介 2、手抄媒介 3、印刷媒介
15世纪的印刷书籍 17世纪的定期报纸 18世纪的杂志 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一角钱小说
4、电子媒介
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 19世纪末的电影和唱片 20世纪初的广播 20世纪中期的电视 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网络媒介
语言 语法 媒介 要素 体系 风格
媒介特性
文字
报刊 1、图报片刊
颜色
文章语 法、
线条 版面编 排
静止的 1、报刊是视觉媒介, 抽象的 是阅读媒介 深度的 2、报刊的时效性较差
3、报刊的保存性强
4、读者拥有较大的选 择权
5、报刊适合传达深度 信息
语言 语法 媒介风 要素 体系 格
媒介特性
声音:
特效 素组合 节目元素 手法
3、电视时效性强
4、电视保存性和选择 性较弱
4、网络的媒介特性
• A 是多媒体的媒介; • B 时效性、保存性、选择性都非
常强; • C 可控性较差。
二、传播途径的比较与选择
• 三种媒介传播回忆度研究 • 零点方案
施拉姆提出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报偿的保证
第8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pptx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 核心:以权利、自由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思想。
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 实行集权主义传播制度的国家主要是封建君主 专制的国家与军人独裁的国家。
❖ 中国的焚书坑儒、文字狱,民国时期几位名记 者之惨遭暗杀皆在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之下。
❖ 西方在中世纪时的黑暗,上个世纪法西斯的强 化控制等,尤以戈培尔控制舆论为甚。
❖ 法西斯主义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中的重要实 践和表现,其宣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是 至高无上的领袖与国家意志、民族优越和对 外扩张。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控制研究
❖ 大众传播者: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 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 大众传播者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专业性权利: 编辑权、采访权、著作权、秘匿权(消息来 源保护权)、安全保护权。
四种控制形态
❖ 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 ❖ 经济控制:媒介所有权;广告商;读者; ❖ 文化控制: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 ❖ 自我控制:自律;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
援助。
❖ 传播不仅无法摆脱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 关系的束缚和控制,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就 一部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历史。
回顾:5个W:
❖ 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 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概念
1.渠道与媒介的区别: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
2.记忆一些之最的时间与人物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完善了金属活字负印刷术。
1456年,印刷《圣经》。
1844年,美国工程师摩尔斯发明了电报机。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各类大众传媒在阅竞争中扬长避短的对策:
①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②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英尼斯的研究方法偏重归纳,麦克卢汉是拼盘式表述方式。
第四节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概念:
1.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3篇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3篇则说"网络上不需要任何把关人,一切由计算机所产生的客观性来决定。
"美国技术研究分析专家de也认为,现在搜索引擎成了把关人。
确实,搜索引擎公司的"把关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具体潜在的控制大量在线活动的能力。
在我看来,要不要把关这是个问题,是不是客观这根本不是问题。
我希望看到信息的本来面目,但我知道这不大可能,因为我与信息之间始终隔着那个该死的把关人。
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在第八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中,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出现于印刷媒介的诞生,准确的说是现代印刷媒介——书籍和报刊的先后问世。
大众传播在人们生产活动中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
而现在除了大众传播外出现了另一种传播方式——分众传播,即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的转变,也就是从“大众”向“分众”的转变。
比较而言,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就是社会和媒体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最后还要说说我认为的生活中那些方面可以用到传播学的理论和知识。
这样说吧,一句话,传播无处不在。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篇2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
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
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
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后记。
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与资料
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与资料媒体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将信息传递给大众的过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媒体传播的本质和机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资料。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和资料,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媒体传播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媒体传播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传播过程模型是传播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这个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源头、信息、媒介、受众四个要素,并通过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传播的本质。
另外,传播学理论还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体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框架。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媒体传播的相关资料。
媒体传播的资料主要包括媒体内容、媒体形式和媒体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媒体内容是指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具体内容,包括新闻、广告、电影、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内容。
媒体形式是指媒体传播的具体形式,包括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式。
媒体效果是指媒体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在深入研究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现象。
比如,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媒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接受方式。
另外,媒体消费是指受众对媒体内容的选择、接受和利用等行为,它反映了受众对媒体的需求和兴趣。
这些概念和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综上所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和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媒体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理论和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传播的本质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起对媒体传播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 1马克思
2列宁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与传播思想,进行 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保证不仅仅是集体的宣 传员和集体的组织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强调媒介的组织作用。
传播思想的功能;政治教育的功能;宣传鼓动的 功能;统一战线的功能;像“建筑物手脚架”一 样的组织功能
采访;C、“人盯人”战术;D、发放基本准则表; E、新闻发布会 思考:我国新闻传播活动所受的法律与政治因素影 响
美国关于限制电视节目暴力和色情內容的分级 制度和V芯片制度
G
一般观众都可以看
PG
在父母指导下观看,适于成年
PG-13 13岁以下在父母指导下观看
R
限制性的,除非有成人陪同,
17岁以下不得观看
霸王员工冲击报社
舆论监督,代价几何?
7月21日,央视记者河南遭打手围攻。7月 28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对上 市公司的负面报道被网上通缉。7月29日, 《华夏时报》女记者陈小英被人打成重伤。 7月30日,“霸王”员工闯入《每日经济新 闻》报社。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1、个人的信息反馈。(意见、建议、批评 或抗议)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 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米尔《论自由》 托马斯·潘恩和杰斐逊:《独立宣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意义:
1、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 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 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 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新闻学中的媒介与传播理论
新闻学中的媒介与传播理论媒介与传播理论是新闻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从媒介效应、媒介选择和媒介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媒介与传播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1.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态度、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研究媒介效应的理论包括传统媒介效应理论、媒介选择理论和媒介自主性理论等。
传统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可以通过操控信息流向和受众接触来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而媒介选择理论认为,受众在选择媒介时会考虑到个人需求、态度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从而影响了传播效果。
媒介自主性理论则指出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是由其需求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决定的,媒介并非完全控制受众。
2. 媒介选择媒介选择是指在传播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媒介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传统媒介选择理论将媒介选择归因于受众的特点和媒介的特性,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兴趣爱好以及媒介的可用性等因素。
而现代媒介选择理论则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心理因素,例如个人认同、社交认知以及自我陈述等。
因此,在新闻学中,研究媒介选择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媒介创新媒介创新是指新兴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闻学中,研究媒介创新不仅可以帮助传媒从业者掌握新技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还可以促进社会对媒介创新的关注和理解。
总结起来,媒介与传播理论在新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媒介效应、媒介选择和媒介创新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满足受众的需求。
同时,在新的媒介时代,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媒介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为新闻传播做出贡献。
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信息时代:麦克卢汉归来
• 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 20世纪90年代初,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 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 • 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连线》杂志(Wired), 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 圣人”(Patron Saint)。“在线” 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机器新娘》 《古登堡星汉 《理解媒介》 璀璨》
讲工业人和广告 讲印刷人 讲电子人
褒扬
• 《纽约先驱论坛报》他是“继牛顿、达尔文、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 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 先知”。 • 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 列为风云人物; • 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 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 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 成为畅销书。
• 电视、网络本身就是人 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 • 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 望的媒介
(三)网虫和网瘾症
• 网瘾症: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 于网络(设置每天8小时以上)丌能自控;行为乖 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 欲得丌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 有暴力倾向。
小结
• 新媒介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 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新型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 有线电视,文字,音像出版物,互联网络等 等。
(一)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互动性 •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有利于传播质量的提高 •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改变大众传媒垄断局面 •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