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邮票(普)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鸟——普通邮票

绿尾虹雉,面值40分。(学名:Lophophoruslhuysii)属鸡形目雉科,大型鸟类。体长约58—82厘米,体重约692—1400克,雌雄个体有差异。绿尾虹雉于每年4-5月繁殖。该物种以前分布广泛,数量多,但近代由于受到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人类的威胁,数量急剧减少,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国内保护级别:一级;被世界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营巢于大树下和灌丛中,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23—25天。雄鸟头顶、脸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闪着绿色虹光,向后转为金属赤红色,从头顶后部耸起冠羽覆盖着颈部,呈金属青铜色,向后转为红铜色;后颈和颈侧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属红铜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转为紫铜色,并闪着金属绿蓝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上体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绿,故得名“绿尾虹雉”。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冬

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

黄腹角雉,面值80分。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鸟,学名Tragopancaboti,雉科Phasianidae,为我国产鸟类,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雄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白尾地鸦,面值1元。白尾地鸦,俗称“沙喜鹊”、“沙漠鸟”,是杂食性鸟类,也是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全世界只有4种地鸦,分布区域仅限于中亚地区从伊朗蒙古一带。全世界4种地鸦中有2种分布于中国,而这2种地鸦的模式标本产地都分别采集于新疆的莎车县和巴楚县。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白尾地鸦体小(29厘米)。嘴向下弯,具紫黑色短宽冠羽,颊及喉偏黑,眼先、眼圈、头侧及颈部皮黄,翼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辉光,飞羽大白色,羽轴及羽尖近黑。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叫声:重复的三音节chui-chui-chui声,最后一音上扬,另有快速而下抑的一连串低哨音。白

尾地鸦生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中,其骨肉、血液等被认为有医疗特效,科学家们在访问了很多人后发现,人们都认为白尾地鸦能治百病。因此,人类的大肆捕杀对白尾地鸦的生存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褐头凤鹛,面值1.20元。雀形目、莺科、凤鹛属。是台湾特有物种。常见于海拔1000——2800米的温带森林。性合群活泼。藏隐于森林较低层,常加入混合鸟群,不惧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台湾蓝鹊,面值2元。台湾蓝鹊。台湾蓝鹊又叫台湾暗蓝鹊、长尾山娘、长尾阵,为台湾特有种。连雅堂撰台湾通史作长尾山娘,记述云:“俗称长尾山娘,翠翼朱喙,光彩照人。特征:全长约十五公分,尾羽即占全长的三分之二。碧蓝身躯,朱红嘴喙,尾巴末端为白色。分布于台湾地海拔之山地或丘陵。栖息于低海拔山地(三百至一千二百米的低海拔阔叶林或次生林),性喧噪凶悍,经常六只或更多,成小群穿梭、滑翔于树林间(成队飞行,故在乡野有称之为长尾阵),并发出鸦科鸟类惯有的沙哑叫声。为杂食性,捕食小型鸟、雏鸟、野鼠、蜥蜴或大型昆虫等,木瓜等水果最为其所喜爱。

贺兰山红尾鸲,面值4.20元。全长约157毫米。雄鸟:眼先、头顶、耳羽、颈的两侧、颈和上背蓝灰色,具褐色羽端。背、腰、尾上覆羽及除中央尾羽外为橙棕色,中央尾羽为暗褐色。喉、胸橙棕色,腹部为中央为白色,其余下体为淡橙棕色。翼暗褐色,内侧覆羽白,其余覆羽暗褐。雌鸟:上体烟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棕色。尾如雄鸟。喉和胸淡烟灰,在腹和尾下覆羽变白。翼褐,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淡皮黄苍白色。栖于山地灌丛或疏贺兰山红尾鸲林中。以昆虫为食。分布于青海、宁夏和甘肃,偶见于陕西、山西、河北和北京。这种鸟略比麻雀大些,有4种基本颜色:蓝、黑、红、白。蓝色的头,背部、腹部和尾羽是红色,翅膀是黑色,上面有大块白色的长条形翼斑,充分体现了这类鸟颜色对比分明的特点。以贺兰山为名,因为贺兰山是它的主要分布区域,而在贺兰山以外,只有很少的地有它的分布记录。

黄腹山雀,面值5元。全长约250px。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眼先、眼下脸颊至耳羽和颈侧前部白色,颈侧后部淡棕色。背、肩、腰和尾

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棕色,两翅覆羽同背,飞羽暗褐色,除第一、二枚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橄榄褐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腹至尾下覆羽棕栗色或栗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暗淡无光,不及成鸟辉亮。颊部白斑带黄。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铅黑色。

藏鹀,面值5.40元。(学名:Emberizakoslow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以及栖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南部和澜沧江上游的杂楚河。分布范围: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山谷的特有种。分布状况:有记录在青海东南部及西藏东部海拔3600~4600米。北纬31°以南无记录。习性:喜林线以上的开阔而荒瘠的高山灌丛、矮小桧树丛、杜鹃林及裸露地面。冬季结小群活动。

滇鳾,面值6元。高原鸟类,生活在海拔1300米-3200米的中山和高山地带,活动于山谷山坡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间,有时可见与普通鳾混群活动。分布地域:滇鳾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中国西南隅的三江并流区附近的山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特征:滇鳾雄雌同形同色,成鸟上体为兰灰色,具粗大而长的黑色贯眼纹,贯眼纹甚长,可达肩部,贯眼纹上方具细的白色眉纹,这道细细的白色眉纹是其他鳾属鸟类所不具有的,是滇鳾的鉴别特征,另外滇鳾的下体为极淡的灰色,近污白色也是在野外识别滇鳾的一个重要特征。尾羽大部分为与上背相同的蓝灰色,但次外侧尾羽为黑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足灰色。在野外,辨识本物种除了依靠上述形体特征外,还须参考其行为,鳾属鸟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