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 余飞龙 摘要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教育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环境下的中学生教育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迫切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的了挑战。
本文就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必要性,同时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加以探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学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人才,以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心理健康就显得十分重要。
心理研究机构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愉快地生活,与他人合作帮助、友好相处,使心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是积极向上的。
农村中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
在此作出以下的现状分析,对应对措施进行探索,帮初中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树立远大目标,发挥他们的潜能,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地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一、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促进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农村中学在开展教育时,一方面需要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能增长才干、知识能改变命运。
学习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理压力。
坚实做好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同时,进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学校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也能够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就谈不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入了不平衡阶段,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如果这一时期教育不当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常会使他们产生不良的心里现象。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在徽县大河初中任教的这几年当中也或多或少的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我校生源全部来自贫困的农村,再加之本地区属于矿区,所以学习无用的思想在学生中盛行。
学生只知道来学校是为家长“上学”。
而这个“上学”的意愿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为了应付家长而学习。
所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学习成绩就更谈不上了。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句话对咱们农村的孩子更加的实用。
虽然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其过程的难易程度却不一,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才,希望我们山里的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在大河初中的几年也让我感受很深,为什么这样说那?因为我已经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深深的感动,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有自己美好的未来,不再每日都走在泥泞的山间道路上,不再为两三元的饭钱而担忧。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好好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及时转变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才能迎头赶上。
以下我就学生心理健康诸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自己浅薄的看法能够帮助同学们。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近几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经常见诸报端,这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们农村初中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在当前的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智商很高但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与异性交往的烦恼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嫉妒、自卑、抑郁,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一直存在且值得重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导致原因,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加强师生和家校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接着强调了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积极心态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具体策略。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解决策略、心理表现、原因、教育、咨询、师生沟通、家校沟通、心理保障、积极心态、心理素质。
1. 引言1.1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学生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扰,包括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们在学习上面临较大的挑战,同时家庭环境也可能存在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与此农村中学生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支持,往往无法有效地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造成问题的积累和恶化。
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加强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与干预,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1.2 重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重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中学生身处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心理问题易被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不存在或者不重要。
相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农村中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意识,他们可能因为家庭、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如果长期忽视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生活和未来发展。
重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肖良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
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
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初中学生正是由少年步入青年,身心发育(展)也较以前有突出变化,日渐趋向成人,渴望自立,厌烦家长和老师管教,逆反心理尤为严重。
同时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因素。
这些不健康的因素,会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
若家长和老师不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农村初中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需要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如何,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也很容易测定和把握。
但一个人心理健康如何,其标准就难以测定。
许多心理现象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分析,我认为农村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表现大致如下。
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关心集体,愿与他人交流。
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
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有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能听从老师、长辈的教导。
二、农村又有哪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呢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原因。
农村学生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不能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黄陂区李集街泡桐二中余秀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体质虚弱。
因此,初中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凸现了出来。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此,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刻不容缓。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课程少,内容简单,生活上有家长照顾,学习没有压力。
进入初中后,课程科目增加,内容难道加大,学习上开始感到吃力。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住读,学生离开了父母,生活上没有依赖感。
学生长时间地学习,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孤独、失意,心情烦躁。
2、学习压力大。
由于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初中教育偏重于智力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
农村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之间竞争激烈,考试的负担长期过大、过重。
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在学生达不到考试好名次的要求,对学生的打、骂、指责、羞辱,都给学生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感。
而学生因个人生理差异、遗传因素等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各不相同,长期受考试排名的影响,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整天焦虑不安。
有些学生开始感到自卑、厌学,有的甚至逃学。
3、缺乏家庭监管,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心理育不稳定的阶段,其成长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
而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乏,监管缺位和家教缺乏,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沉迷于网络游戏,淡化现实的人际关系,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各种恶性伤人事件的发生。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望子成龙,学校相互攀比优秀指标人数,给班级和教师下达优秀指标人数,为完成指标任务,导致教师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如今,人们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
在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良现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予以根本解决,才能提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
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
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
二、农村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早,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在那时就开始走进我的视野。
但是真正拿到课本进行研究,还是在今年九月。
彭场二中目前有一至九个年级,我负责一至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小学生和中学生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实践,我认为我们学校初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适应问题。
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
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
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沟通感到困难。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中后会得以解决。
但是少数学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导致情绪失调,产生了心理压力。
其次是情感问题。
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
他们往往不愿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目前的初二学生主要反映父母的不理解。
最主要是学习问题。
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
在初二年级,厌学的现象开始蔓延,这在农村薄弱中学比较常见。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在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城乡差距日益减少,农村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父母外出务工、父母文化偏低、家庭遭遇不幸等等原因,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无法享受和一般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心理上得不到健康有效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标签:农村中学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农村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一)父母外出务工,子女监护缺位的学生据调查,在农村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约占50%,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占20%,留守儿童父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就以母亲监护为主,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就会缺少父爱;父母都外出务工,父爱母爱都缺少,监护以隔代监护或亲戚代管为主,甚至是自我监管。
一向天真活泼的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爱母爱,既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又要学习,无不感到身心疲被。
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心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心理,父母不在他们身边,生活无着,学习成绩差,没有父母的关爱,得不到老师的安抚,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識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2)嫉妒心理,他们看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自己孤单一人,父母亲情的得不到满足,如果老师不关心,得不到其他同学一样的爱,就会产生了嫉妒的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在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3)孤僻心理,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李勤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7期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大声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总是不理睬他们;在课堂讨论中,某些学生总是积极发言,但总是因为“不现实,不切实际”而被教师打断。
后来当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观点被否定并尝试与教师讨论,可是教师会借口对间太忙而不予理踩…… 作为教师,若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与大多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失去的将不仅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将失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乃至对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困惑现象。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有三种:一种是心理轻微失调。
表现为波动、激怒、任性、依赖、厌学、自卑。
二是轻度心理障碍。
表现为抑郁、焦虑、社交恐惧、口吃、多动症。
三是重度心理障碍,一般指精神病。
透视上述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因而他们感到抑郁、自卑和失落。
这完全是教师教育失误造成的学生心理困惑。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抑郁症,其特征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其表现为:一、情绪消极、悲伤、冷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二、消极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报多大的希望。
三、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
四、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如果教师不注重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心理反应,个别学生就很可能从心理困惑发展到抑郁症。
因为他们的心理如果是有与教师的不重视及不怠反馈而平衡。
在认知上这些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无能,对未来不报希望,在情绪上就显得消极,悲观,对生活失去兴趣,在动机上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整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为此,他们患上抑郁症就在所难免。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课堂交流这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困该如何与学生交流.以预防学生心理困惑的产生呢?第一: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技巧。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刘小娟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3期现在农村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29%的初中生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另外,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认识问题目前,就我们农村地区来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家长们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而老人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很少、甚至没有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
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出现“荒漠化”的状态。
(二)心理学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农村的学校里,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表示爱莫能助,甚至束手无策。
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另外,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和教师素养,对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浅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不仅要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更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都需要面临自己的成长烦恼。
而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
因此,针对农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结合农村学生的生长环境以及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没有不难发现,健康状态是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无疾病的躯体。
但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来看,学生受到农村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初中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农村阶段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初一新生身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课程较少且内容简单,加之学生年龄上小,在生活上也有父母照顾,学习也没有压力,同时学生在身心发展上也较为懵懂,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够敏感。
而学生进入初中以来,随着学业压力和课程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吃力。
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是在校住宿,初次离开父母学生在生活上失去了依赖感,导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学习压力大。
由于农村地区教师的课程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加之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稀缺。
因此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学校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程教育,并且农村地区的学校十分注重升学率。
在这种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业课程负担越来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激烈。
学生长期处在超负荷的学习状态下,使得学生的意志力、能力等诸多方面都遭受严峻考验,一旦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便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即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协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水平。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
一方面学生的理解、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升。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有差异。
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有着学生的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合。
具体表现在:1、破罐破摔心里(自卑心理大)。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因为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
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2、耐挫水平差。
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度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不同水准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水平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合。
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水平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水平,往往无所适从。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呈现小龄化趋势,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处于青春发育叛逆期,面对持续加大的升学压力以及各种社会困扰,其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让人担忧。
农村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条件相对艰苦,留守子女居多,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失,相对而言更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因此进一步关心关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农村班主任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对农村初中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实际,就加强班级德育教育、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阳光教育因材施教初中生1 引言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着未来社会环境的质量和风气。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其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但却渴望更多接触外界、了解社会,渴望更多独立,因此叛逆期也大多发生在这一时期。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资源有限,观念滞后,一直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近年农村学生也发生不少心理健康问题。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德育工作负责人,不仅要管好学生学习,也要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干预,排解不良情绪。
2 农村中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2.1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初中阶段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自尊心、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也更加在意外界对个人评价,但同时心理成熟度却相对不足,自律性也比较差。
因此正面、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农村地区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而且更加直白、更加露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班主任要时刻给与高度关注,严防攀比之风在学生内部形成蔓延。
同时要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是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打开心结,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引导班级良好风气。
2.2情绪不稳定,抗压能力差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初中生,刚从小学过渡,具备一些低年龄段学生特点,好玩、爱动、活泼等,情绪往往很不稳定、前后变化落差较大,因为一件琐事、一件挫折可能烦恼一天或很久,也可能因为一次成绩较好、一件小时而得意忘形。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农村生活习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强化其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纲要》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没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为其日后有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一、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适应能力差。
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某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某项活动。
2.逆反心理明显增强。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了成人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由于其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所以,当他们遇到被接受的水平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时,或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3.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困惑。
现在农村初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较差,造成人际交往不适应。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和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相互抵触,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
4.生理知识缺乏,情感困惑。
由于农村中学缺乏相关知识的传授,教师未能予以正确的引导,而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了解多是通过一些书籍或网络,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便会产生强烈的恐慌心理,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
试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
试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出现,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捉襟见肘的窘态,这就让我们做学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走进学生心里来强化教育,并在营造一种氛围中,加上日常礼仪教育等方面来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
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浅议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议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转变,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使农村初中生走出心理的困惑,打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关键在于悉心洞察学生心理,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心理辅导。
关键词:心理变化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农村初级中学也在软、硬件方面有了较大改善,教育质量普遍提高,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敌对、反抗的交际心理,困惑、茫然的性心理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善于在工作中悉心引导、科学处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从两个方面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1.亲子关系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共同愿望。
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再象咱们一样吃苦。
”并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让孩子玩,不让多看电视,不让和同学交往等。
在这重重的限制下,造成对父母的苦衷不能理解,反而产生了反感和敌对情绪。
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很少和父母坐下来谈谈话,回家时间越来越少。
极少数学生还和父母发生了争吵,甚至打斗。
心理问题相当严重时,发生离家出走或打骂、要挟父母等过激行为。
对于农村初中生在亲子关系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以下教育措施:(1)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要认识到,父母是为子女着想,是为子女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好而严格要求子女的。
(2)正确理解父母和自己之间的代沟。
听从父母正确的忠告,遵守适合自己成长的家规。
对不合理的家规和不恰当的家教方法要向父母耐心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代际沟通。
(3)教育学生对待父母要有礼貌,心平气和。
要体谅家中的困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表明,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适应社会能力相对更强并大受欢迎。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家庭、家长、生活圈层等环境因素、陈旧观念等影响,出现自卑心理重、耐挫折能力差、学习适应能力弱、情绪起伏变化大、人际交往不适应等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等问题。
科学有效化解已成当务之急。
农村初中学生分布广、数量多,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差异,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心灵。
通过梳理总结,得出一些心得收获。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发育常识,掌握青春期心理变化特征,学会优化心理生活方法,掌握一定心理调节技能技巧,做到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快乐的生活。
二是优化心理品质。
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信心。
教师给学生搭建自尊自信支点,为其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引导学生正视缺点,积极改正缺点,完善自我人格。
三是锻炼坚强意志。
各科教师,尤其是思品课老师要注重讲解有关意志方面的知识,督促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列出锻炼目标和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长跑等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方面的磨砺。
引领学生找出自身弱点和不足,制定改进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四是提高耐挫能力。
第一,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或聘请专家讲解挫折教育课、兴办抗挫经验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认识挫折真面目中,夯实基础,降低受挫损害程度。
第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采用因材施教,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三,教师要辅助学生认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或帮助学生调整目标、或创造所缺条件等,排除障碍,走向成功。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摘要:实施素质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而在农村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学生,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使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疏导教育在农村的许多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选择外出打工。
出现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学生的现象。
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与父母的沟通只能通过平时的电话联系,有些忙得甚至一年都说不上几句话,由于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监管,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失去目标,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心理梳理,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学习成绩下降。
加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许多农村初级中学没有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只能是班主任或教导主任来开展,难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只有在摸索中慢慢积累经验。
一、用心与学生谈心,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别人尊重的愿望。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做的、想的,有了清楚的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而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放下架子,用心交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我经常和学生一起玩或聊天,想他们所想的事,学生们觉得我就像一个大朋友,可亲可信,都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使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
刚接到一个班后,一个星期内熟悉所有学生的姓名和家庭境况、学习状态,以便及时地帮助学生。
有时发现学生泄气了,拍拍他的肩膀,给他打打气,“嘿!你行的!加油!”看见学生上体育课累坏了,跟他说:“累了就休息一下吧,去办公室喝点开水!”发现有个学生总是没精打采的,找他聊才知道,原来是想妈妈了,有一个月没听到妈妈的声音了,晚修下课后,我用手机打通了家长的电话,拿给学生听,看见学生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也笑了。
浅析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德中学吴建军笔者目前工作在农村的一所偏远山区初级中学,发现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者为数不少。
而据专家统计,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31%的初中生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绪波动性大,53%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另外,近4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
近年来,农村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专职的教师,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
但并不是我们就应该忽略这方面的工作,而是应该在我们能做到的基础上,尽全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2、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完全信任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尤其是农村学校,留守孩子多,单亲孩子多。
笔者曾在一个班级做过一个调查,班级一共45个学生,其中父母全不在家的有29名,父母中只有一个在家的有8个,而且这45个学生中还有17个是母亲离家出走或亡故的。
这样的学生,更需要亲情,更需要关心。
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就会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教育余飞龙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初中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从各方面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
据有关报道,约有20%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学生占中国学生的半壁江山,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在农村这部分具有各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帮助,绝大部分不得不忍受家长和同学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
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一)学习问题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期中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始终处于高强度学习压力下,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就会产生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而且特别害怕考试,总担心自己考不好,会遭到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
自己平常学习不错,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拼命准备,总是失眠。
而考试前又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还会头痛,所以每次考试都考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的地步,成绩也一直上不去,对学习就没有了兴趣。
(二)交往问题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也有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早恋也是初中阶段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有些中学生也不懂得与师长如何交往沟通,往往不能理解家长、老师正面的教育与要求,不主动敞开心扉,形成反感甚至敌视,出现普遍的离家出走及鲜见的弑师案件。
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普遍心理行为的问题。
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
所谓的发展性的问题是指说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并没有达到障碍的水准。
那么这种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
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
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缺少意志、毅力。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由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城镇有较大的差距,而部分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还是比较高,总希望能有所作为。
这样就会在理想和现实中产生差距,家长、老师会表现出对学生要求过于高。
然而在做思想工作时又往往单调,缺乏科学性,甚至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这样导致学生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而灰心丧气,自我感觉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最终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五)挫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六)上网,抽烟,早恋,拉帮结派等不良风气盛行随着互联网进入村镇,农村的孩子也开始迷恋于网络游戏。
在双休日,不大的网吧里几乎全是学生,时常烟雾缭绕,乌烟瘴气。
由于是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在双休日几乎是无人监管,家里也就成了他们的天下。
有些学生经常在家通宵看电视,看录象,陶醉于凶杀,恐怖,暴力,色情等情节中。
扭曲了心灵,于是出现了早恋等一些现象。
有的学生还拉帮结派,成立了自己的团伙,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甚至有些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引发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由于农村娱乐设施落后,许多家长空闲时,以打麻将,打牌消磨时光。
有些还充斥着赌博的恶习,有些农民还大搞迷信活动,散步一些反科学的歪风邪气。
同时,我国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时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信息时代转变。
在转型期中,由于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涌入,为旧有的农村观念带来冲击,如拜金主义、权利意识等,给纯洁的中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特别我县“沙县小吃”遍布全国,家长外出做小吃挣钱快,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我县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二)、学校原因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
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
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
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并且由于资金和师资的制约,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因原因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
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机会少,他们有部分常年在外,要么打工,要么做生意,无暇照顾孩子,更不要说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得孩子就像“孤单的候鸟”有话无处说。
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孩子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失落,这也促成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如某校一学生因家庭贫困,整天沉溺于如何赚大钱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导致精神幻想症。
(四)、自身原因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
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除了学生生理变化这一时期也是中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
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
诸多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
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