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坚持韬光养晦_有所作为_王在邦

合集下载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不是基本国策?不是。

“基本国策”这个词在政策领域的分量显而易见——应该是立国、治国之筻当中最基本的政蓑;在公众心目中也浅显易懂一应该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大。

一般而言,某方面的政策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才可能成为基本国策:①基本国策应是基本国情决定的某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对策,具有高层次、长时效、广范围等特点。

基本国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应处于最高层次,应规定、制约和引导着一般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井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协调提供依据,②基本国策并非笼统的宏观指导原则或政策取向,而应针对某类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国情,并和国家的基本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能更全面地反映发展质量;③基本国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再有包含关系或指导关系。

有些政策取向,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事关国家政体,是中国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基本国策实施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再单独列为基本国策。

我国目前到底有哪些基本国策呢?从实然标准看.可必认为我国现有七个基本国策,即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资源。

多数基本国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尽管多数基本国策在重大文件和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也都通过法律或者相关文件说明了如何落实,但其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问题颇多。

2.它是权宜之计吗?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

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

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绝不能示弱”。

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

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

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 ——论中国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 ——论中国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论中国外交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有机统一的外交战略思想,而这一外交战略,直至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内涵这八个字的基本内涵是:韬光养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的对比的实际出发,首先把我国的事情办好,以免过分张扬、授人以柄、引火烧身,着重营造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有所作为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某些时期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外交工作应有的必需的精神面目和工作要求。

“中国绝不能因为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而无所作为,必须始终努力奋发有为,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保证。

”1“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其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两者关系有人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存在矛盾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韬光养晦并不是忍气吞声,有所作为也并不是胡作非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所作为”凸显了“韬光养晦”的积极含义,是指要积极主动的采取行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以避免造成对“韬光养晦”作消极解读;我们奉行“韬光养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在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的时候也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

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割裂的。

三、当下如何去做虽然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没有得到纠正,一超多强的格局依然保持,世界继续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1张福财:《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2期(总第时代的两大主题, 中国发展的机遇仍然存在。

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当代传承

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当代传承

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当代传承作者:许磊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5期【摘要】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继承与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大学生海洋意识建设问题上,要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摈除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水平和服务能力。

和谐世界理念和合作博弈理论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海洋意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谐世界后危机时代继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必要性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着比前一个十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判断分析当前国际社会背景成为我党制定相应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与前提。

2010年,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对于《建议》中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术界倾向于以“后危机时代”加以界定,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教授认为:“对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表述,用‘后危机’可能比‘危机后’准确。

目前国际局势变化,集中表现为美国超级霸权逐步衰落和新自由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美国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发生作用,新自由主义也还在一些局部受到膜拜和继续肆虐,但是那种铺天盖地、控制全球的格局和作为世界发展主流的地位,历史地终结了。

”①后危机时代强调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世界各国并没有完全地、同步地从金融危机的震荡中恢复过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恢复发展,必然加强国际市场与全球资源的竞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出新一轮的波动与变化。

应坚持“韬光养晦”

应坚持“韬光养晦”

应坚持“韬光养晦”作者:王嵎生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09年第02期现在,国内有一些文人头脑发热,说什么“韬光养晦”是“鸵鸟政策”,应该放弃;我们现在有能力同美国“分庭抗礼”,或者“平分秋色”;中国人民一定要出一口恶气,等等。

爱听“赞歌”可能是人之常情,但“赞歌”容易迷人,使人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

国际上某些人精心谱写的“赞歌”,实际上是一颗新式的“糖衣炮弹”,要利用中国一些人的浮躁情绪和简单的“大国心态”,麻痹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

他们大肆渲染和夸大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其真实目的就是要引起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惊恐,从根本上感到中国“威胁”和“挑战”的严重性,从而动员敌对中国的势力联手遏制中国崛起。

虽然中国人民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扬眉吐气”,现在终于成为现实,这确实大快人心,让人自豪。

但如果因此就不再谦虚谨慎了,要放弃“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狂妄自大,甚至想在国际上推行一、两个大国共管世界的方针,那可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正中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奸计。

他们早就说,中国韬光养晦政策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最大的国际战略欺骗”,中国一旦强大了,就要像美国一样“无情地追逐世界霸权”。

其实,“韬光养晦”如果是经典意义上“卧薪尝胆”的现代版,或者是像刘备那样,为了复兴汉王朝,在处于弱势地位时对曹操玩的“韬晦策略”,那说出去就是最大的不“韬光养晦”。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明显的前提,即“决不当头”、“永不称霸”和“有所作为”。

因此,本质上是不同的,说出去了也是正大光明、理直气壮的。

“卧薪尝胆”的核心是复仇,而且有特定的敌人。

我国坚持奉行“韬光养晦”战略,核心是“振兴中华”和“共同繁荣”,追求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

它既没有特定或假想的敌人,更不是为了霸权。

即使同美国这样喜欢称霸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方针也是要尽量减少麻烦,不搞对抗,从战略高度求大同、顾大局和处理分歧。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辩证的统一,是一种积极的方针。

对国家“韬光养晦”的理解

对国家“韬光养晦”的理解

对国家“韬光养晦”的理解摘要:《战国策》曰:“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

”一个大国强国,如果通盘的谋略策略尚未考虑成熟,内部协调尚未一致就急于采取行动,就会让人通过你的言行摸到你的心思,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利于己的后果。

韬光养晦,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成语被邓小平拿来,阐述中国在当时情况下的外交战略方针。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似乎这个成语专门是用来描述中国外交战略的,但早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中日钓鱼事件。

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各种资源进行投资,不论是非洲的矿产还是美洲的油田,到处都有中国的影子。

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中国很有钱,而美国不只一次的“提醒”中国要尽到一个大国的“责任”,我们的回答则几乎千篇一律: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我看来,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

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

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论中国外交政策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班级:地质10—5班学号:311003000524姓名:毋亚文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关键词: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重申,中国仍将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会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绁续坚持这个方针?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个方针。

‛【1】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也强调,中国不会改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执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

邓小平留下盼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

‛【2】较之于上述官方和半官方的一致口径,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已经强大了。

无须再坚持已经过时的外交战略: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仍不够强大,仍需韬光养晦。

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有利于加深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

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执行并完成我国的外交任务。

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一、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目前学界关于‚韬光养晦‛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韬光养晦‛的含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是战略决策还是权宜之计;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3】一言以蔽之,中国现在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导语:韬光养晦是一种应对变局、保持内外稳定的智慧之道。

通过从容不迫地隐藏实力和收敛锋芒,摄取外界信息和资源,积极储备力量,为未来作出更为精准、果断的决策提供基础。

而真正的韬光养晦并不止于隐藏,更重要的是能在韬光养晦中有所作为,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韬光养晦的价值韬光养晦是一种应对复杂变化的有效策略。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过早曝光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干扰和风险,而采取韬光养晦的态度,可以在观察和积累实力的同时找到更为有效的突破机会。

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性的智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时候,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成功和光鲜亮丽的表现,而是要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底蕴,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以更为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和规划,才能在未来取得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成功。

韬光养晦是一种谋划未来的策略。

通过韬光养晦,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发展潜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和市场。

在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如何做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 坚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

在韬光养晦的过程中,保持对自身目标的坚持和追求,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2. 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

韬光养晦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积累实力和经验。

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行业动态和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3. 处理好内外的关系。

韬光养晦需要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内部的关系包括与团队成员的协作和沟通,以及处理好个人的情绪和心态;外部的关系包括与合作伙伴、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与市场环境的互动。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机制,保持与外界的联系,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4. 发挥领导力和影响力。

韬光养晦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要能够影响他人和组织,推动工作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构建起一支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

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这次中日钓鱼事件。

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

在我认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

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

第二、中国周边环境既区别于美国,亦不同于欧盟,美国周边无大国,欧盟随着内部整合的不断深化,周边矛盾逐渐弱化;中国除了与日本与印度这两个大邻居时有摩擦甚至冲突外,还面临着周边小国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美国的插手。

当然,现在韬光养晦之内容与邓公当年刚提出该战略时略有差异,当年主要是指中国不当第三世界的头,不与美国争霸,不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

新时代中国外交既需韬光养晦也要奋发有为作者:刘建飞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期编者按为聚焦党校学员“两带来”,发挥党校优势、体现党校特色,本刊与中央党校教务部合作,开设“党校学员‘两带来’”栏目,每期从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中选取两个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问题新时代中国外交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如何处理好韬光养晦同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关系?近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以及学术界,对我国外交的“韬光养晦”方针议论颇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如果要坚持,是否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矛盾;二是如果还需要坚持,如何处理好同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关系。

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理解我国的对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清“韬光养晦”方针的精神实质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方针是20多年前邓小平确立的;当时的背景是,国际上苏东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强我弱”态势十分明显;在当时情况下,提出这一方针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已有能力更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并向外拓展利益,尤其是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果我们再坚持“韬光养晦”方针,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在国际舞台上主动作为。

那么,“韬光养晦”是否真的过时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弄清“韬光养晦”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当年,邓小平并不是孤立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的。

实际上,他先后在不同场合总共用了8个词,32个字,即“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埋头苦干,绝不当头”。

后来学者们认为“韬光养晦”一词是“32字”方针的核心所在,就干脆用这个词来代表“32字”方针,有时也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来表述这个方针。

要搞清楚“韬光养晦”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将“8个词、32个字”联系起来看,尤其要明白“善于守拙”和“绝不当头”的含义。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内容提要】中国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

中国在确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中国未能公开、充分地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进行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社科委综合学部委员在国际体系转型和重建的今天,中国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国领导人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意义十分重大。

在确立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的同时,我国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也许是为了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的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尚未能公开、充分地展开,而这又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

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实际上已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一、正本清源:“韬光养晦”的文化蕴含“韬光养晦”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格局发生剧变、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方针。

它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战略的“核心”。

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将“韬光养晦”说成是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的手段;《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收录了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完整表述;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当年《中国军力报告》仍将“韬光养晦”译成“hide capacities and bide time”,即“隐藏能力,等待时机”。

新形势下对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思考

新形势下对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的再思考

作者: 李海龙 毕颖
作者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科论坛
页码: 5-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邓小平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战略思想
摘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是一项应该继续坚持的根本国策。

但时代在发展,世情国情也会不断出现新变化,因此中国必须创造性地继承“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要针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不断反思、适时调整,加大创新力度,坚定战略自觉,最大限度地保持政策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使这一战略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来 , 外部世界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 。首先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 、深化与产 业转移加速 , 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均衡化发展趋 势 。其最突出表现 , 一是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进程整 体放缓 , 活力下降 ;二是新兴大国借助全球化条件下 的产业转移 , 呈现群体崛起势头 , 活力四射 , 潜力巨 大 ;三是伴随中印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发展 , 亚洲在世 界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 , 世 界开始从欧美中心时代向多中心时代迈进 。 其次 , 市场经济全球化加深各国的相互依存 , 国际关系的 性质与态势经历根本性变化 。 主要大国战略目标更 加侧重以和平与合作方式增强自身综合国力 , 谋求 长远可持续发展 , 大国间冲突与战争日益成为不可 思议的事情 。与此同时 , 诸如恐怖主义 、重大疫情 、 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成为各国政府与民众的主要安全关切 , 国家间的竞
纪念中国现代国际关 系研究院建院 30周年 · 《现代国际关系 》 2010年庆 典特刊
论创造性坚持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王在邦
[内容提要 ] 近年来 , 围绕中国外交要不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问题 , 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 金融危机发生后 , 围绕要不要继续贯彻韬光养晦方略的争论尤其明显升温 。 越来越多的人明确主 张淡化甚至放弃韬光养晦 , 侧重有所作为或谋求更大作为 。在此背景下 , 中方较前强硬地回应奥巴 马政府对台军售 、会见达赖喇嘛等消极动作 , 又引起国际社会非议 。这说明 , 在中国实力地位增强 的新形势下 , 要不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方略 , 已成为相当严肃和急需澄清的重大战略问 题。
首先 , 确立上述逻辑前提 , 有必要准确理解把握 邓小平讲话的原意 。我们知道 , 苏东剧变后国际共 运遭遇严重挫折 , 美等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全面制裁 , 图谋一 举促使 中国发 生东 欧和苏 联那 样的 变化 , “中国崩溃论 ”喧 嚣一时 , 中国的 战略环境 极度险 恶 。当时 , 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也异常严峻复杂 。 刚刚经历 1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面临何处去的 尖锐问题 。 改革开放停顿下来 , 走回头路 , 中华民族 便注定没前途 ;屈从西方压力 , 实施全盘西化 , 完全 失去自我 , 也同样没前途 。因此, 坚持共产党的领 导 , 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 大力发展经济 , 推进民族复 兴 , 合乎逻辑地要求稳妥处理与外部尤其美等西方
从理论上看 , “韬 光养晦 、有所作为 ”体现着深 邃的哲理和睿智的政治韬略 , 包含着深刻的国际政 治辩证法思想 。 一方面 , 韬光养晦 , 永不当头 , 其内 在逻辑都与 “中国永不称霸 ”的思想一脉相承 。因 为 , 当头 “绝无好处 , 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②。 所以 , 邓小平在谈韬 光养晦的时候曾刻意展开说 , “过头 的话不要讲 , 过头的事不要做 ”。 所有这些 , 都闪烁 着 “枪打出头鸟 ” 、“露出的椽子先烂 ”等中国传统政 治哲学理念的光彩 。 我们知道 , 世界是个大系统 , 每 个国家 、每个地区乃至每个国际或地区性组织都是 子系统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 , 各子系统的利益都 相对确定而且难免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对立 , 有 时也不乏某种 “零和 ”关系 。 同时 , 任何国家 , 无论 大小 , 都有其相应的地缘区位与国际影响力 。 正所 谓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从实力政治的角度看 , 国家 间关系的远近亲疏都是重要的实力要素 。 传统国际 政治重视结盟 , 就是追求自身实力或影响力的最大 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国内抗日统一战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重视 统一战线 , 也是这个道理 。 韬光养晦的本意是量力 而行 , 有些事情特别是出力不落好的事情决不能干 , 尤其要避免四面树敌 , 盲目蛮干 , 包括 “不随便批评 别人 、指责别 人 , 过头的 话不要 讲 , 过头的 事不要 做 ”③ 。 “谁也不得罪 ”④ 。 这样做 , 不仅能避免自身 利益诉求膨胀导致与其他国家利益关系紧张升级 , 避免陷入矛盾漩涡或成为矛盾焦点 , 以至于面临失 道寡助或遭遇墙倒众人推的困境 , 而且还有利于在
纪念中国现代国际关 系研究院建院 30周年 · 《现代国际关系 》 2010年庆 典特刊
面不作为的物质基础与战略自信 。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 全面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 、
有所作为的思想 , 不能 仅仅局限在对 外关系领域 。 他讲冷静观察时特别 强调要 “少说多做 , 要努力把 自己的事情办好 , 这样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 中才有更多的发言权 ”①。 “我们不想得罪人 , 我们 要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 , 但谁要干涉或吓唬我们都 会落空 。”②显然 , 在邓小平的思想深处有内外两个 大局 , 韬光养晦实际上更多侧重对外关系 , 有所作为 包括甚至侧重在促进国内发展 。在促进国内发展问 题上 , 似乎看不到韬光养晦或有所不为的要有 所为 , 有所不为 。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创造性坚持 [作者介绍 ] 王在邦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 ,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与战略等问 题研究 。

创造性地坚持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 需要确定一 个逻辑前提 , 即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不是权宜之计 , 而是必须始终遵循的哲学理念与政治韬略 , 没有什 么过时不过时或存与废的问题 。如果说它本来就只 是一种短期策略 , 那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创造性坚持 的问题 。
48
国家的关系 。 针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党内普遍存在 的困惑 , 邓小平以战略家的高度政治智慧和胆识 , 审 时度势 , 提出要 “冷静观察 , 稳住阵脚 , 沉着应付 , 善 于守拙 , 决不当头 , 韬光养晦 , 有所作为 ”的 28字方 针 。 这种特定背景很自然赋予 “韬光养晦 、有所作 为 ”某种应急策略意义 。 如 , 他针对第三世 界有些 国家希望中国挑头指出 , “这个头我们当不起 , 自己 力量也不够 。”①又如 , 1992年 4月 28日 , 他又提到 , “我们再韬 光养晦地干些年 , 才能 真正形成一个较 大的政治力 量 , 中 国在国 际上 发言 的分 量就会 不 同 ” 。② 这些谈话似乎都隐含着坚持韬光养晦实属 无奈 , 有朝一日中国力量和发言分量足够大时就可 以不再韬光养晦 。 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 他在此前 的两年就明确提出 “不当头 ” “是一个根本国策 ”, 而 且是 “永远不当头 ”。③ 可见 , 在邓小平的思维逻辑 里 , 韬光养晦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只具有短期 策略意义的权宜之计 。
①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人 民出版社 , 1993年 第 10 版 , 第 363页 。
② 《邓小平年 谱 (1975— 1997 年 )》 (下 ), 中 央 文献 出 版社 , 2004年 7月 , 第 1346页 。
③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第 363 页 。
纪念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建院 30周年 · 《现代国际关系 》 2010年庆典特刊
鉴于并存竞争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法则 , 那就不 难理解 ,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乃是同一个问题的两 面 , 它源于对国际政治特点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 握 , 其基本含义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所为与有 所不为 。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不谋求自强自立就会 灭亡 , 自助方能人助 。 消极被动 , 无所事事 , 就难以 有效地实现民族与国家利益 , 难免在激烈的国际竞 争中遭到淘汰 。但是 , 一个民族或国家所拥有的地 缘空间毕竟是有限的 , 实力再强大 , 也强大不到包打 天下的程度 。 国家不论强弱 , 处理对外关系忽视韬 光养晦 , 迟早都会遭遇四面树敌的战略困境 , 其结果 无非是新兴国家面临 “树未大 、先 招风 ”的风险 , 崛 起进程遭遇外部压制或挫折 , 既有强国或霸权则难 免导致战略扩张过度和实力透支 , 盛极而衰 。 所以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的 。 有 所作为本身的逻辑前提或 者相对意义就是 有所不 为 。 有所不为 , 才能集中时间 、集中精力 、集中财力 物力和人力于某些方面 , 有所作为 。反过来 , 只有在 某些方面确实有所作为 , 才能拥有在某些领域和方
20年来 , 中国自身政治 、经济 、社会与文化也经 历了全面深刻的历史 性转型 , 综合国力大幅增 强 。 首先 , 中国政治体制在稳定中实现由呆板僵化向日 渐具有弹性与活力转变 。 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的政 治协商体制更加成熟 , 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取得成效 , 干部选拔与管理日益公开透明 , 反腐倡廉不断取得 进展 , 从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到以人为本 , 中国党和 政府的执政理念日臻理性与完善 。 其次 , 中国经济 社会与文化事业突飞猛进 。 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 、中 外合资企业与私有企业多元经济成份并存 ;工业化 与信息化进程同步展开 , 三大产业结构相对平衡发 展 ;教 育 科技 成 果显 著 , 人 均国 内 生产 总 值超 过 3000美元 , 商品市场实现由卖方市场朝买方市场转 变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增长方式开始由出 口导向型朝内需驱动型转变 ;经济布局加快从沿海 少数城市试点 、东部区域展开朝中西部大开发的全 方位开放布局 转变 。 中国经 济内在驱动力 已经生 成 。 随着市场化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 中国社会 文化加快由相对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和有序和谐方 向转变 。 再次 , 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 , 维护 国家安全的能力明显增强 。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为推 进国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 人民解放军 着眼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能力 , 加快国防科 技发展 , 各军兵种武器装备质量迅速提高 , 遂行维护
①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第 320 页 。 ②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第 363 页 。 ③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第 320 页 。 ④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第 363 页 。 ⑤ 《邓小平文选 》 (第 3卷 ), 第 320 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