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昆唱,求生的变革

合集下载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昆曲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首先,昆曲的继承需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昆曲的独特唱腔、表演方式和音乐伴奏等都需要专业人士传承和保护。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昆曲专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提高培养昆曲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昆曲艺人的培训和传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统知识系统,使得昆曲的传统技艺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

其次,昆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注入现代元素。

传统昆曲的题材和故事情节往往与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传说相关。

在当代社会中,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与古代有了较大的差异。

因此,昆曲需要注重题材的选择和演绎方式的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

可以通过改编一些古代经典故事,或者创作新的剧本来丰富昆曲的题材,并结合现代的舞台技术和灯光效果,提高演出的视听效果。

此外,昆曲的传播方式也需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变。

传统昆曲多依靠舞台演出和曲艺演唱来传播,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和娱乐多元化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开展跨界合作,例如与现代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拓展昆曲的传播渠道,增加对年轻一代观众的吸引力。

另外,昆曲在当代社会的继承与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来资助昆曲艺术家和团体,支持他们的演出和宣传活动。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将昆曲纳入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培养更多的昆曲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综上所述,昆曲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与时俱进地注入现代元素,改变传播方式,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等。

高腔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存在和价值

高腔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存在和价值
学术 研 究
X UE 删 s Ⅳ U
高腔唱法在 民族声乐中的存在和价值
巩义市第三 中等专业学校



要 :民族声乐 中的高腔 唱法,产生 于民间,流传 于民间 ,发展于民间 ,为广大人 民群众所喜 闻乐见 ,是我 国各 民族人 民极其 宝贵的
精神财富 。 “ 高腔 ”原本是戏 曲四大声腔之一 ,是戏 曲声腔 的统称 ,也被 称为 “ 阳腔”或 “ 弋 弋腔 ” 。其特 点是表 演质朴、曲词通俗 、唱腔
关键 词 :民族 声乐;高腔 ;存在 ;价值
本 文 中所指 的 高腔 和戏 曲 中的高
和声音 的听觉效 果都 是如 出一 辙 的歌 者 ,很 难让 人感 到多 彩 的民族 声乐 特 性 ,以至 于让人 产生一 种不 准 确 的理 解 : “ 院派的唱法 ”就是 民族唱法 。 学
笔者觉 得 ,这种 按照学 院派 的 审美 模
方 法 或演 唱 方 法 的系 统归 纳 或 总结 , 它 主要 呈现 的是技 术或 技巧层 面 的特 征 。 民族 唱法 的含 义是 ,我 国各 民族 的人 们用 自己独特 的歌 唱方法 、方 式
去演绎 具有 中华 民族 风格 特点 的歌 曲 ,
扬 了民族声 乐 的多样性 特点 。民族声 乐 中的高腔 唱法 也是如 此 ,它具 有 明
显 的 民族特 色 。经过 几 百 年 的流 变 , 高 腔在 各地 的支脉 变迁 很大 ,它 们 与
各 地的 民间音乐都有 不 同程度 的结 合 ,
低 音 ,音 域 达 到三 个八 度 (— ) 左 af 3 右 ,真假 声换 声 自然 ,低 音 下 得 去 、 高音 上得来 、中音 唱得 响 ,或 嘹亮 高
实 践之后 ,创 立 的一种 既不 同于我 国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摘要】文章《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探讨了该乐章的音乐元素、曲式特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腔》融合了传统川剧音乐元素,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特点。

曲式上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结构,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动感。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各种音乐技巧和变化,展现了戏曲音乐的魅力。

情感表达中凸显了激烈、悲壮的情绪,引人深思。

文化内涵方面,体现了川剧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

《高腔》具有丰富的艺术风格特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对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望未来,《蜀韵》第一乐章将继续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音乐元素、曲式特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特点、艺术意义、音乐文化影响1. 引言1.1 介绍《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蜀韵》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其中第一乐章《高腔》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乐章在整部作品中起着开篇的重要作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音乐的视听盛宴。

《高腔》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展现出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丰富想象力。

通过对《高腔》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音乐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腔》的音乐元素、曲式特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以揭示这首乐章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理解《高腔》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音乐作品带来的美妙享受,并体会到音乐对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

1.2 概述艺术风格分析的重要性概述艺术风格分析的重要性在音乐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揭示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艺术风格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湘剧高腔的特点与改革]湘剧高腔》

《[湘剧高腔的特点与改革]湘剧高腔》

《[湘剧高腔的特点与改革] 湘剧高腔》高腔,是指徒歌清唱、锣鼓助节、一唱众和、滚白滚唱这一戏曲声腔。

湘剧高腔也是如此。

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词句灵活。

其唱词的句数可多可少,可截可接;每句字数不是十分严格,可加衬加叠,故词句灵活,长短也不甚严格。

但是也有长短句词格稍严,齐言句则稍宽的词句。

这种词格,有自由灵活、可容性较强的特点,且平仄不严,通俗易懂,易记易学,从而打破了拘谨的格律。

二、主音相依。

即把若干主音相同的曲牌归属于一类,而同类“曲牌”既可互相联接,也可以某一“曲牌”的主要乐句为基础,注入同类“曲牌”个别乐句进行重新组织,即集曲或集句。

这种归属及编曲手法,有风格相近、音域相近、联接方便、转换自由的特点。

三、滚唱自由。

湘剧高腔沿用长短句词格(有的则不限),在曲牌之中,又可嵌入齐言式的连续上下句变化反复(俗称放流等),这些滚唱,一般沿用七言、五言、十言词格,比较自由,可以虚字、衬词、叠词、重尾、插白、或排比等等。

这种形式,使剧情、思想、感情能够有更多条件予以宣泄和刻画。

四、一泄而尽。

湘剧高腔大多均是一板到底,且多系中速的流水板,亦少过门,只有短小的标点性质的锣鼓或帮腔伴奏。

故历史上对之有“一泄而尽”的定评,今天仍保留了这一特点。

五、帮腔多样化。

有前帮、后帮、插帮、帮一字、帮片断、帮整句、以帮代唱等等。

从帮腔功能上看,有启示性的、总结性的、渲染性的、标点性的、评论性的(第三人称)、动作性的、加强语气的、描绘内心活动的、制造意境的等等,这样,对刻划性格、抒发感情、加强舞台气氛等等,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湘剧高腔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六、锣鼓多彩。

锣鼓并不限于“助节”,因组合的不同,其音色亦有变化,具有点染环境、制造气氛,加强语气、衬托重字要义、联接唱、白、统一高度节奏、烘托剧情的功能。

从上述几点看,湘剧高腔带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即有灵活多变、通俗易懂、易学易传等特点。

至于它的音乐结构,既有曲牌联套的因素,也有板式变化的因素,分施于长短句词格及滚调部分。

高腔_精品文档

高腔_精品文档

高腔简介:高腔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河北省保定地区,流行于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等地。

高腔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高腔的起源、特点、剧种、演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高腔。

一、起源高腔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河北保定地区,受职业训练的农村人民在农闲时进行演唱。

最早的高腔被称为“四马高腔”,因为唱腔中的固定音高只有四个,因此得名。

高腔起初并没有配乐,而是由演员自己伴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二、特点高腔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高亢的音乐旋律和独特的唱腔方式。

高腔唱腔古朴典雅,音域高,音调独特。

演唱时,演员常采用高亢激昂的声音来表达人物情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高腔同时也注重情感表达,演员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停顿、音量变化等手法,展现出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

另外,高腔的伴奏也十分重要,一般由三门乐器组成,包括板、笛和鼓,这些乐器的共同演奏为高腔增添了动感和魅力。

三、剧种高腔是一个统称,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剧种。

著名的高腔剧种有保定高腔、河内高腔、洪洞高腔等。

每种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保定高腔以其粗犷豪放的唱腔和抒情的表演风格而著名,是高腔中的翘楚。

河内高腔以其细腻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洪洞高腔则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激烈的舞蹈动作而闻名。

四、演员高腔的演员被称为高腔艺人,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高腔艺人通常从小就开始学习高腔,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积累,逐渐成为高水平的表演者。

高腔艺人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唱腔和表演技巧,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舞台经验。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将高腔这门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五、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腔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传统的高腔基础上,在剧本、表演形式和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昆曲简介资料

昆曲简介资料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成
曲艺术的巅峰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
富的素材和借鉴
度,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04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昆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现代社会的传播
• 昆曲在现代社会通过戏曲演出、影视改编、教育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播
政策
教育、戏曲演出等
• 国家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昆曲的传承
• 国家通过设立昆曲传承基地、举办昆曲比赛等方式,推
和保护工作
动昆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众群体萎缩、专业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
足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机遇
• 昆曲传承与保护的机遇包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际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关注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影
响力和竞争力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以唱腔和念白为主要
以唱腔、念白和表演
表现手段
的花旦为主要表现手
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
动作为主要表要求演
• 昆曲的末角要求演
• 昆曲的丑角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文学素
• 昆曲的武戏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表演技
养和艺术修养
员具备较高的武术功

昆曲简介介绍

昆曲简介介绍
昆曲简介介绍
汇报人:
汇报时间:日期:
目录
• 昆曲概述 • 昆曲表演艺术 • 昆曲文学与剧本创作 •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 • 昆曲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 昆曲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
01
昆曲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江苏昆山地区,吸 收了元朝以来南北曲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 示了唐朝盛世的辉煌与衰落。
以明末清初为背景,讲述了才子佳人的故 事,反映了时代变迁的深刻内涵。
昆曲与诗词文化
诗词在昆曲中的地位
昆曲中的诗词是整个剧目的重要组成部 分,往往成为观众理解和欣赏剧情的关 键。
VS
诗词的韵律与节奏
昆曲中的诗词注重韵律和节奏的协调,使 得唱词不仅富有艺术美感,而且有助于情 感的表达。
昆曲在旅游产业中的融合发展
03
昆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昆曲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
1 2
昆曲的艺术创意与创新价值
昆曲在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等方面 的创新,使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
昆曲在影视制作与出版业的价值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故事为影视制作与出版业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来源。
跨文化交流的载体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多次被介绍到国外,成为跨文化交流的 重要载体。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
02
昆曲表演艺术
唱腔与音乐
01
唱腔特点
02
音乐风格
昆曲的唱腔具有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声音细腻、抒情柔婉的特点, 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湘剧高腔的改革与创新

湘剧高腔的改革与创新

湘剧高腔的改革与创新作者:谭建勋来源:《艺海》2009年第03期声腔是剧种的区别,更是剧种的灵魂。

集高、弹、昆、乱于一体的湖南湘剧,尤以高腔最具特色。

据历史记载和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个古老剧种的高腔,从江西弋阳腔演变过来后,自成体系的曲牌有三、四百支,分布在三百多个高腔剧目中。

其中的一千二百九十多个腔句,各有不同调式、不同板式、不同旋律,使其优美的韵律、高雅的气度、婉转和浑厚交织的帮腔让万千观众陶醉与痴迷。

我们涟源湘剧团能支撑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湘中人民喜爱湘剧高腔。

近些年来,湘剧也和不少地方剧种一样,经受着时代的挑战和改革的阵痛。

更有甚者说:湘剧高腔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只能被淘汰和进历史博物馆了,更谈不上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和演好现代戏。

湘剧,尤其是湘剧高腔的命运确实严峻。

回顾过往:一九六五年湖南省湘剧院一出大型现代高腔戏《山花颂》轰动广州;一九七四年一出高腔小戏《园丁之歌》唱红全国;十年前我们涟源市一个小小的县级湘剧团创演的大型现代湘剧《热土忠魂》在全省会演中名列前茅;六年前湖南省湘剧院推出的新编高腔戏《谭嗣同》夺得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并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仍有不少的县级湘剧团成年累月串乡过村,年演出达近三百场,高腔戏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并签约不断。

湘剧人面对严峻危机所作的努力和探索,是值得深思的——湘剧高腔怎样适应潮流,大胆变革以赢得现代观众?一、湘剧高腔必须变革湘剧从明代至今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其高腔音乐及表现手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在音乐素材、旋律方法、曲体结构、特性音调、特定节奏、语言声韵、调式特征以及演唱方法上,都极其严谨和规范。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趋向、审美心理、审美角度、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观众对音乐美感有不同的要求,又逐渐暴露出湘剧高腔音乐的诸多局限性。

如曲调比较简单,很多曲牌旋律本就单调,却重复多遍,反复拖唱;凡“放流”的处理基本雷同,上下句的对比也过于对衬,因而显得苍白、贫乏。

昆曲的发展史

昆曲的发展史

昆曲的发展史(1)明朝时期昆曲的改革明朝嘉靖年间是昆曲焕发新生的时期,昆曲这段时期的发展归根结底源于一个人——魏良辅。

他被称为“曲之正宗”同时又被称为“昆腔之祖”,“昆曲之祖”。

正因有他的大胆革新,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昆曲才能重获新生。

《度曲须知》记载“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

”魏良辅对昆曲的大胆改革,让它更迎合当时人的审美。

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又有了个十分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当今的昆曲。

昆曲的前身南戏,由民间兴起,故而多了几分乡土气息。

而在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的改造下,昆曲洗尽铅华,唱腔体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度曲须知》中提到昆曲腔曰“昆腔”,曲名“时曲”,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水磨调,也就是当今的昆曲。

魏良辅除了对昆曲做出大胆改革,还为它画下美好蓝图——“三绝”,即字清、腔纯、板正。

(2)明朝到清朝初期昆曲的发展明朝时期,朝廷曾颁布法令:“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这条法令的搬出,对杂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自此之后,杂剧创作越发局限,其地位也日趋下降,昆曲便在此时悄然生长。

明朝年间,王学左派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昆曲从思想大解放中寻找再次挺进的契机,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这便是昆曲发展的又一转折点。

《旧京逸事》中提到“今京师所习尚戏曲,一以昆腔为贵,常州无锡邹氏梨园,二十年旧有名吴下。

”其中还提到崇祯帝贵妃的父亲曾在家中养戏班。

由此可见,昆曲已经走入上层权贵中心。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进攻洛阳,崇祯帝自顾不暇,纵使在这国家即将破灭之际,昆曲的发展仍然没受到阻碍。

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从文化上消除明王朝残留的余威,他们改镇压为同化,鼓励昆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在这朝代交替之际,昆曲虽受到一定打击,但还是更胜从前。

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1、 昆昆曲,乂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 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 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 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 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 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 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 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 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 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 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 京剧京剧,也称“皮黃”,山“西皮”和“二黃”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 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 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 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 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悄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U 有《蝴蝶杯》、《辕门 斩子》、《杜十娘》等7、 晋剧晋剧,乂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 语的特点,音乐风格U 有《打金枝》、 8、 蒲剧蒲剧,乂名“蒲州梆子”,系山山西、 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西方言。

著名剧U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 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山山西西南部的“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 等。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高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

常德高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常德高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新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常德高腔,成为了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常德高腔的历史与特点常德高腔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湖湘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湘剧、川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常德高腔的表演特点主要有高亢、豪放、激昂的唱腔,婉转、妩媚、细腻的唱腔,以及节奏明快、激烈有力的表演动作。

它以明快的腔调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并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20世纪初,常德高腔曾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新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在当下,常德高腔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认同感减弱,导致了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打击。

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和剧情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市场受众面临收缩和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传统戏曲表演艺人队伍的老龄化和人才断层,导致了传统戏曲的传承渠道受限,新生代艺人的培养和引进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新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常德高腔,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需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戏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强中小学校戏曲教育,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直播、移动音频平台等,开展戏曲艺术的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戏曲表演和传承工作中来。

可以借鉴国外的文化传承模式和经验,积极引进和培养新生代戏曲艺人,不断拓展戏曲市场受众的群体,推动戏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蜀韵》是一部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中国古典音乐,由六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高腔》是一首独唱曲目,展示了川剧高腔的音乐特点和表演风格。

以下是对《高腔》艺术风格的分析。

高腔是四川地区的一种戏曲唱腔,以其高亢激昂的特点而得名。

《高腔》音乐上运用了大量的高音,音域较广,音调跳跃较大,音乐节奏快,给人以紧张激烈的感觉。

这样的音乐特点使得《高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张力,能够迅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高腔的表演风格以高亢激昂为主,既有强烈的表现力,又有独特的韵律感。

在表演上,高腔注重流派传统,要求演唱者在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跳跃和音色的变化上准确把握,显示出演唱者的技巧和功底。

高腔也注重情感的表达,艺术上在传达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上力图真实、生动、细腻,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高腔在节奏和节拍上的处理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高腔》音乐的节奏感强烈,音乐节拍快速,节奏变化多样,给人以活力和冲击力。

在音乐节奏的处理上,高腔注重节奏的突出和变化,通过合理的节拍进行创作,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节奏感。

高腔音乐的演唱特点和表演形式也对其艺术风格产生了影响。

高腔的唱腔旋律富有个性,节奏快速,语调跳跃,要求演唱者具有较高的唱功和音乐素养。

在表演上,高腔要求演唱者形神兼备,既要唱好音乐,又要展现人物形象。

高腔在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舞台形态,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

高腔作为四川地区戏曲的一种代表形式,其音乐特点和表演风格独特而富有张力。

在《蜀韵》第一乐章《高腔》中,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高腔的特点,使得音乐充满活力和激情,同时表演形式上也展示了高腔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艺术风格分析《蜀韵》是中国音乐家赵聪创作的一部以蜀地文化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该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高腔》、《川剧变脸》、《锦绣成都》和《蜀韵》,这四个乐章分别代表了川剧中的高腔、变脸、锦绣和整个蜀地的音乐特色。

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蜀韵》中的第一乐章《高腔》,探讨其艺术风格。

我们要了解一下川剧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为重要的唱腔之一,是川剧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在川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川剧高腔中,演员的声乐演唱技巧非常重要,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同时也需要有很高的唱功要求。

在《蜀韵》的第一乐章《高腔》中,赵聪巧妙地运用了川剧高腔的传统韵律和旋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在乐曲中融入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使得整个乐章既具有传统川剧高腔的特色,又充满了现代音乐的魅力。

在乐章的开头,赵聪运用了悠扬的音乐旋律,使得整个乐章一开始就展现出川剧高腔的特色。

旋律中融入了很多川剧高腔的唱腔特点,如忽高忽低、忽快忽慢等,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浓厚的川剧气息。

赵聪还在乐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变化丰富的和声和节奏,使得整个乐章既富有川剧高腔的特色,又充满了音乐的魅力,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在乐章的高潮部分,赵聪运用了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使得整个乐章表现出了川剧高腔的豪情和激情。

乐章中的管弦乐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丰富的变化和对话,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整个乐章以激情澎湃的音乐画面展示了川剧高腔的表演魅力,使得听众仿佛可以看到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情景。

《蜀韵》第一乐章《高腔》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赵聪在这个乐章中充分展现了对传统川剧高腔的理解和挖掘,同时又将其与西方交响乐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得整个乐章既具有传统川剧的魅力,又具有现代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高腔》,赵聪向世人展示了蜀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川剧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传承艺术昆曲演讲稿一分钟

传承艺术昆曲演讲稿一分钟

传承艺术昆曲演讲稿一分钟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
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曲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昆曲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朝至明清时期。

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经
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形式。

昆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其中唱腔尤为精妙。

演员们通过唱腔的变化,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其次,昆曲的音乐也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音乐以其细腻、婉转、悠扬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演员们在演出时,通过音乐的配合,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感人,观众们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戏曲的世界中。

再次,昆曲的表演形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需要具备高超
的技艺,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能。

他们需要通过这些技能,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最后,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昆曲的传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演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从而推动昆曲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
需要重视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川剧高腔音乐改革刍议

川剧高腔音乐改革刍议

作者: 冯光钰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107-115页
主题词: 川剧高腔;音乐改革;唱腔音乐;戏剧性;胡琴戏;川剧艺术;节奏;四不象;梭梭岗;现代戏
摘要: <正> 在川剧的五种声腔——昆腔、高腔、胡琴戏、弹戏、灯戏(习称昆、高、胡、弹、灯)中,高腔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声腔。

它形成发展的历史悠久,比昆曲、皮黄、梆子传入四川更早,而且曲牌丰富多样、音乐独具特色。

因此,建国以来,川剧艺术的推陈出新,一直是以高腔为重点开展改革工作的。

而在高腔的改革中,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说,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人们对京不京、川不川的四不象川剧不感兴趣,那么,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则不满足于川剧的老腔老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在音乐上推陈出新不够,无疑是一个主要原因。

本文不准备涉及川剧高腔音乐改革的所有方面,只就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供大家共同探讨。

川剧高腔音乐改革的回顾。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

川剧五种唱腔简介川剧声腔知识介绍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

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

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

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

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

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

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

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

当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

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常德高腔是湖南省常德市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

常德高腔的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也较低,导致了传承人才的断层。

为了保护和传承常德高腔,当地政府和戏曲界人士应该加强培养年轻一代的戏曲人才,引导他们对常德高腔的热爱与执着,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

常德高腔的传承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新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舞台形式和演出模式可能无法吸引现代观众的兴趣。

常德高腔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借助现代科技和流行元素,提升舞台效果和观赏体验,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注重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开发。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商业模式。

通过开展商业演出、赞助活动、影视改编等多种方式,提高常德高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和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常德高腔的艺术魅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剧种的经验和优势,进行艺术创新和互相学习,为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文化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

只有注重培养人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注重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开发、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常德高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腔昆唱,求生的变革沈不沉全国被称作“高腔”的剧种约有数十个,仅浙江就有七八种,有所谓的西吴高腔、侯阳高腔、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瑞安高腔、台州高腔、宁海平调等,如今已无一幸存。

高腔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肇始于江西的弋阳,是明代传奇所赖以支持的四大声腔之一。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说:“弋腔始于弋阳,即今之高腔,所唱皆南曲。

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

此外,安徽的青阳也是高腔的发祥地之一,明万历后期的“徽池雅调”曾红极一时。

明清以来,戏曲文献对高腔有过许多描述:汤显祖说它是“其节以鼓,其调喧”(《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凌蒙初则说它“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谭曲杂扎》);李渔则说它“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为众口”(《闲情偶寄》)。

明人胡文焕《群音类选》所收录之“诸腔类”剧目,其中注明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都属于高腔类。

明代台湾诗人黄茂生《迎神竹枝词》中说:“神舆绕境闹纷纷,锣鼓咚咚彻夜喧;第一恼人清梦处,大吹大擂四平昆。

”可见高腔戏班演剧是何等热闹。

温州只有一种高腔,即所谓的“瑞安高腔”,但它并不是发源于瑞安本土,就高腔的分类而言,属于“四平腔”,与福建屏南县的庶民戏属于同一个品类。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陈姓家族世世代代演唱四平腔,清道光、咸丰直至光绪年间,陆续组建“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班辗转于闽北与浙南等地,“老祥云”班一年中有大半年在温州演出。

也许是因为高腔戏班中有许多瑞安籍艺人,温州人便把这种声腔称作“瑞安高腔”。

清中叶以来,温州地区单一声腔的高腔戏班极少,大都与温州乱弹合班,光绪以后,辗转于浙南的乱弹班能演唱高腔的戏班有老锦升、老锦云、老祥升(福建)、老荣升(福建)、竹马歌、新益奇、日秀、三星等。

福建寿宁、柘荣一带的北路戏,也有一些演唱高腔的剧目。

近人黄一萍撰写于民国十四年的《温州之戏剧》中,对高腔有如下论述:清初尚昆剧,后乃盛行弋腔,即俗呼“高腔”。

其于昆曲,仍其词句,变其音节而已。

又绍兴之高调戏,一名“高腔”,古所谓“曼绰”,殆即此类。

其奏曲时伶人曼声高歌,后场之司乐器者(俗名后台)从而和之。

始于绍兴、宁波,而内地之高腔班,数十年来,均不发达。

良以学习不易,薪薄而不能变化。

高腔班伶人转入他班,几致不能演一戏。

且温俗僧道替人度亡,道场之中,每唱高调,故乡人称之曰“和尚班”。

凡新年社戏,不喜雇演,似有顾忌。

二十年前仅有“祥云”一班,旋分为二,卒以社会不甚器重,卒并为一。

十四年秋解散之后,久不见于内地,近虽遗硕果仅存之“大玉麟”一班,但菁华已失,佳剧沦亡,已等强弩之末矣。

高腔词句雅驯,稍亚于昆,师授诸徒,辄以口讲使之强记。

此故以识字者寡,鱼鲁豕亥,辗转错误,几致与时俱增。

其调分软、硬两种,均有成法。

一音不苟。

班中亦有一部分昆戏及乱弹戏,竟为昆班、乱弹班之所无。

多历史剧及家庭剧,结构最佳者如《紫金鞭》、《高唐州》、《凤头钗》、《铁冠图》,演清兵入关时,辫尾长垂,状片轻亵,且结局不终于清廷朝贺而终于三皇五帝,其于满人入关称帝,不以正统目之矣。

又,开场后之出洞,生、旦、丑、净,济济满场,自始至终,足有两出之久。

较之别班惟以“三星”、“八仙”、“集福”等打头,相去甚远。

艺之佳者,往岁有正生阿洪,炉火已纯,惜已作古,无人能望其项背。

班中不长武技,然《打熊》①一剧,功架绝佳。

瑞安高腔的咬字用的是温州官话,与温州乱弹相同,即所谓的“乱弹白”,与近在咫尺的松阳高腔纯用本地方言大异其趣,戏班的剧目结构也不同。

上世纪50年代,我搜集的瑞安高腔剧目约有60多种,大部分都源于明清传奇,有趣的是,松阳高腔中有4本所谓的“夫人戏”(陈十四故事),温州所有能演唱高腔的戏班反而没有。

绝大多数高腔的演唱大都不用伴奏,曲调高亢激越,其特点为一唱众和,如一个七字唱句,当场上演员唱到第四个字时,后面的三个字则由乐队帮腔合唱,温州民间称之谓“夹燥塔②”。

民国十四年(1925),“老祥云”班因无法维持生计而被迫解散,瑞安湖岭、下林等地的高腔艺人筹资自建“大玉麟”班,两年后“大玉麟”班也因市场萎缩而散伙,瑞安高腔自此退出戏曲舞台。

予生也晚,没有看过正式的高腔班演出,但高腔一直保留在僧道所做的佛事、道场之中。

儿时就喜欢看“和尚戏”,对其排场多少有一些了解。

温州习俗,长辈亡故,都要请僧道来家摆设道场,一共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其中的三七与七七最为热闹。

晚上十点以后,道场中便开始做“和尚戏”——和尚们穿着袈裟,拿着法器,敲锣打鼓在道场所搭建的模拟的“十殿”中穿梭,所唱的曲调便是典型的高腔。

其曲目大都是《目连》故事或来自宝卷与佛教有关的故事如《观音得道》之类。

温州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它的剧目组成中就有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时调、滩黄等多种声腔。

传统剧目84本,其中唱高腔的剧目有《雷公报》、《循环报》、《报恩亭》、《紫阳观》4本大戏,此外尚有中小型剧目如《北湖州》、《宜秋山》、《磨房串戏》等。

其中的《宜秋山》于上世纪50年代曾由金松加以改编演出,颇为感人。

老祥云高腔班的演出剧目约有40余本,其中在《杜隐园观剧记》中有明确记载的有《反五关》、《朱仙镇》、《雪香园》、《儿孙福》(五里桥)、《拜天顺》、《龙凤球》等。

瑞安高腔艺人瞿济柳沈不沉摄温州地方戏曲共有四个剧种,其排列顺序依次为高腔、昆曲、乱弹、和调。

高腔排名最前,是剧种中的老大哥,据说民间凡有斗台,都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即高腔班没有开锣,其它剧种的班社不得抢先开锣。

晚清与民国之交,温州地方戏曲获得空前大发展,各剧种、各班社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高腔消亡的原因,首先是在它本身的表现形式过于陈旧、呆板,不能与时并进地改革进取,由于唱腔没有乐器伴奏,使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偏弱;其次则是僧道的经筵、超度等法事,大都以高腔作为音乐载体,① 姚梅伯《今乐考证》于“燕京无名氏花部剧目45种”下有《郑恩打熊》一目,下注“一名打猩猩”。

② “塔”是一个表音字,温州方言:将食物发锅中干烧称为“塔”(烙)。

民间因其不吉利而不受欢迎。

民国以后,温州地方戏曲所有剧种,其旦角行当的演员都逐步向女性过渡,唯独高腔班一仍其旧,直至消亡都没有出现过女性演员。

然而,高腔班也并非完全没有改革的尝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是最基本的本能,观众不喜欢高腔,首先是不喜欢那种“其节以鼓,其调喧”的音乐表现,所以高腔的改革首先从音乐入手,即演唱仍用原曲牌,摈弃后面的帮腔和声,同时加入乐器伴奏,如此一来,高腔的音乐风格大变,上世纪50年代温州胜利乱弹剧团演出的《循环报》就属于此类,称为“高腔昆唱”。

此外也有改唱其它声腔,老祥云在民国三年曾采用河北梆子的一些曲调来演出《龙凤球》①,但终因大势已去,回天无术,最后仍然难逃消亡的命运。

为了摸清“高腔昆唱”的实质,我于1985年专门访问了瑞安高腔老艺人瞿济柳(1905~1987)先生,那时他已80岁高龄,但仍然为我演唱了《访白袍》中的一段滚调《薛礼叹月》,我也录了音。

此外,他通过一本温州所有高腔都普遍上演的剧目《拜天顺》,为我讲解了有关“高腔昆唱”的一些细节。

《拜天顺》剧情如下:明正统年间,外国进贡犀牛角杯与龙头绣帕二件宝物,皇帝将二宝交给兵部尚书王永保管。

时值元宵梅山放灯,尚书夫人偕婢梅香携宝看灯,不慎将宝物失落。

乐清举人章纶②主仆上京赶考,途经梅山时拾得二件宝物,便多方寻找失宝之人。

红毛国主闻中国有此二宝,遣使送来战表,要帝亲自将二宝送往边关,否则领兵反入中原。

帝惧,即命王永交宝。

王永回府向夫人索宝,方知二宝被梅香失落。

王永眼见要满门抄斩,盛怒之下踢死梅香,弃尸梅山。

章纶途经梅山,救活梅香,方知为失宝之事,即令梅香先行回府报信,主仆二人随后到王府送宝。

王永闻讯大喜,大开中门迎接章纶主仆,并以金银为谢,章纶推辞不受,随即进京赶考。

帝亲自送宝到边关,红毛国主将帝掳至番邦囚禁。

宰相于谦召集群臣计议,拟请皇叔暂接皇位。

时章纶已中二甲进士,居官在朝,独特异议。

皇叔登基后即逮章纶下狱,命三司勘问,并设计四种酷刑逼供:一名“锡龙缠身”,即在锡制龙体内灌满开水,能使人烫得肌肤糜烂;二名“十指签心”,即在十个手指甲尖内打进竹签;三名“烤上铜炉”,即在铜炉内置炭火,将人坐在上面烧烤;四名“铁板夹阴”,即用两片铁板将睾九夹紧。

何文渊劝说章纶上表谢罪以全性命,反被章纶痛斥。

王永为报章纶还宝之恩,不惜冒险重金贿赂武士,故章纶受刑之后未遭伤损,被打入天牢。

温州永强三都农民王梦竹家世代祭祀五通神。

王进京贩卖杨梅干亏蚀严重,五通神施法在京师遍洒瘟疫,唯食杨梅① 拙编《杜隐园观剧记》对此戏有详细描述。

② 章纶字大经,乐清县人,正统四年进士。

授南京礼部主事,因上疏请复储而下诏狱,榜掠几死,天顺元年,英宗复位始释出,赠礼部尚书,谥“恭毅”。

拙编《章纶集》于2009年由线装书局出版。

干可解,王因此获得厚利。

闻章纶被囚天牢,乃买通狱卒进牢探望。

章在狱中备受虐待,赖王梦竹上下打点,并请医调治,章纶病体逐渐复原。

帝被囚红毛国一十五载,国主扬言“日出西山,始许放归”。

帝日夜祈祷,感动上苍,日落之后又蒸腾而上。

红毛国主见天象示警,不敢再留,将其放还。

帝还朝复位,改元天顺,赐死于谦,释出章纶,拜礼部侍郎。

章上表谢恩,具言王梦竹相救,钦赐“九曲黄龙伞”,并建生伺配享。

其实,高腔昆唱并不是我想像中那么简单,只要减去帮腔、加上伴奏就行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改革打击乐。

高腔使用的是一种大锣大鼓大钹,声音很响,数里之外就能听到,成为高腔伴奏乐器的一种特色,改革首先是把这大锣大鼓大钹去掉,换成昆班所用的打击乐器。

高腔的起唱一般都以锣鼓为前导,例如:鼓板先奏 扎扎 衣打打 仓冬 仓, 然后再开唱。

要改成像昆曲那样的唱法,也要去掉前面的打击乐,换成昆曲的锣鼓经。

但高腔班的鼓师又不会打昆曲,于是只好请昆班的鼓师来教导。

经过如此这般的改革,《拜天顺》的演出还是是比较成功的。

瑞安演出高腔老戏《雷公报 沈不沉摄 1958年,温州市文化局组织在温州艺人之家养老的几位老艺人演出的一些老剧目,其中就有高腔戏《磨房串戏》。

但这个剧目虽名为高腔,但已经没有了高腔的特色,与昆曲没有根本上的差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