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研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妇联课题组( 5月)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她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她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
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
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经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学龄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城乡比较研究
表2 5 岁 6 岁 儿童 学 习品质 发展 对城 乡的T 检
平 .其 中学 习 品质 总 分 在0 到1 . 3 3 之 间 属 于 低 水 平 验 分析 结果
学 习 品 质 城 市 2 . 5 1 0 . 5 5 1
! 5 . 9 2 3
9 D 4 J 9
l 3 . 3 8 9
华 盛顿 州 的 《 早期 学 习与 发展 标 准 》认 为 ,学 习 品 全 国多个 省市进 行 了信度 和效 度 的检验 。 质 指 能 反 映儿 童 自己以 多种 方 式 进 行 学 习 的 倾 向 、
f 三 )研 究方 法及 研 究 步骤
态 度 、习惯 、风格 等 。学 习 品质包 含 了好 奇 心 与兴
分析检 验 结果
X d f
4
P
0 . 0 0 0
好 奇 心 与 兴趣
城 市 农村
城 市
2 6 . 25 4
图1 学 习品质 总体发 展 水平分 布 图
主 动 性
2 6 . 0 1 2
4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0
学习 品质发 展 分为 高 、 中、低三 个水 平 ,其 中 有5 4 . 5 %的儿童 处于 中等水 平 阶段 ,分别有 1 1 . 5 %和
目前 .国 内外 关 于学 龄前 儿 童 学 习品质 的评 定
研 究 中主 要使 用 的材 料有 纽扣 、糖 果 、红 蓝 串
和研究 都 比较 少 。学 习 品质 是具 有 文化 差异 的 ,受 珠 、玩具 狗 、玩具 苹果 、几何 拼 图 、汽 车卡 片 、长
到文 化背 景 、教 育背 景 和种族 等 因素 的影 响 。在美 度不 等 的塑料 片 、透 明矿 泉水 瓶 、小 木珠 、一 角硬 国 ,家 庭 、社 会 、早 期 教育 一 线 工 作 者 、研 究 者 、
城乡调研报告
城乡调研报告
《城乡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我们进行了一项城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首先,我们调研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和构成。
我们发现,城市地区人口密集,多为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而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增加。
其次,我们调研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我们发现,城市地区的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较为充足,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数量少,教师素质也相对较低。
另外,我们也关注了城乡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
我们发现,城市地区的医院设施齐全,医疗技术先进,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生数量少,医疗设施简陋。
最后,我们调研了城乡经济发展状况。
我们发现,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产业结构多元化,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占比较大,缺乏新型产业的发展。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我们认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
通过这次城乡调研,我深刻了解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原因,也增强了对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信心。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调查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1.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幼儿园数量不足以满足需求。
大部分农村幼儿只能在家中接受家庭式教育,缺乏系统性的学前教育。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和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
部分农村幼儿园缺乏专业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3.幼儿园条件有限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有限,教室狭小,设施简陋,缺乏安全保障。
这给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问题分析1.教师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导致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教育经费不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无法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条件。
3.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四、解决方案1.增加师资培训力度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改善学前教育的教学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引导父母正确对待幼儿教育,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五、结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加强家庭教育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学前教育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起点上的差距: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
起点上的差距: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作者: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摘要为反映城乡儿童在学校生权生涯起点上存在的差距,研究者采用儿童入学准备测评工具SRTB-CV,从吉林省长春市选取城乡学前班530至699周岁的儿童各89名,进行个别测试。
结果发现:农村儿童在除发音控制运动以外的动作技能发展领域优于城市儿童,但在学习方式、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言语发展,以及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显著落后于城市儿童。
造成此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府应对农村儿童实行补偿性学前教育,改善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条件。
关键词农村幼儿;入学准备,城乡差异一、问题提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受到较多关注。
然而,在学校生涯的起点上,城乡儿童的发展状况已经存在差距。
这一差距体现为城乡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不同。
入学准备是指儿童从正规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生态模型,入学准备应该包含儿童的准备状态、学校的准备状态、以及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这三个方面。
其中,儿童的准备状态包括五个重要发展领域,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
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
入学准备水平是预测儿童未来学校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
国外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有研究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方面有更高的发展风险,他们与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之间的差异将逐渐增大: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孩子获得的父母言语输入量有明显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每年接受父母的言语输入量大约只有高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四分之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健康状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都存在很大联系,且其影响将从儿童出生一直持续到成年;目教师对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比对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有更低的期望和更多的消极知觉。
国内有关入学准备的研究刚刚起步,而且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城市儿童。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社会比较研究,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比较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心理机制。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比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社会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接着,我们将回顾社会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起源到现阶段的主要研究脉络和理论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当前社会比较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概述,包括社会阶层比较、文化比较、性别比较、城乡比较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当前社会比较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的分析和探讨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社会比较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明确其研究意义和价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推动社会比较研究的深入发展,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分析社会比较研究,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社会比较研究在理论构建、方法论应用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理论构建方面,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日益丰富和完善。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提出了多种社会比较理论,如相对剥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为社会比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社会比较过程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
在方法论应用方面,社会比较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
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计算社会学等定量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拓宽了社会比较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于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幼教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成就1.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着力增加幼儿教育投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完善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政策的支持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基础设施的改善幼儿教育场所的建设,是现代幼教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年来政府对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不断推进宽敞、明亮、安全、环保、科技化的幼儿园标准化建设。
3.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幼教体系中优质资源的不断丰富,又取得了较大进展。
近年来,对于幼儿教育的教育质量标准,我国出台了相对严格的教育标准,此外,优质幼教资源的投入和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1.幼儿教育资源的匮乏尽管我国的幼教体系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方面,但是总体来说的话,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比较广泛,相对比较集中,但是在偏远地区等地比较匮乏。
2.幼儿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现在的幼儿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我国幼教领域的教育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基层教育的亟需提升,政府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提高幼教资源水平。
同时,在教育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做出创新,科技化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
3.学前教师素质不高幼儿教育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是关乎到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前师范或者社会上新兴的教育机构,努力将对学前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前到位,但是现在学前教师教育部分的专业素质以及幼儿教育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还需更多的实践,加强培养。
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
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始终,从婴儿期开始,通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儿童社会性发展论文篇1试谈父亲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关于父亲在幼儿成长中作用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最初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父亲缺席”产生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在儿童智力、人格特征、社会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家庭中,通常是由母亲担负着更多地儿童教养工作,父亲往往只是“养家糊口的人”,对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较少关注,只有当儿童犯错或失误时才会出面惩罚儿童,扮演着强势、不可接近、令人恐惧的负面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的目标包括两个维度:社会关系维度和心理结构维度。
结合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若要实现儿童社会领域两个维度的目标,需要父亲改变一贯的教养方式。
一、概念界定父亲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养方式就是父亲开展父亲教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社会性,一般可以理解为个体,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及社会制度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学前期儿童(0~6岁)的社会性发展有启蒙性的特点,包括幼儿的社会认知(如性别角色认同感等)、社会情感(如自我意识、依恋等)和社会行为(如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三个方面。
二、关于父亲教养的两项研究成果美国的保罗・阿马托是最早强调需要对父亲身份进行概念化的研究者之一。
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这个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研究
67 3
平均数 农村 城市 1. 7 5 1 l.1 56 l.1 3 8
1. O 33
标准差 农村 城市 29 .6 2 6 .3 2.2
26・ .9
l. 6 4 6
l. 1 4 2
3O .7
29 .2
事项 ,第二天 由幼儿园统一回收。 ( )数据处理 四 采用S S 1. 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S9O
生活习惯 内外向性 依恋家人
l .2 40 1 .3 49 l .7 6 3
1. 5 3 8 1. 6 5 3 1. O 64
2 9 .0 3 3 .1 2 5 .1
一
、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 一 采 用分层整群 抽样 的方法 ,在 内蒙地 区城 市和农 村6 所 幼 儿园选取 4 6 幼儿 各1 0 —岁 4 名作 为被试 ,对幼 儿家长进 行 问 卷 调查。其 中男女幼儿各一半 。共发放 问卷8 0 ,回收7 6 4份 2 份 ,剔 除无效 问卷后有效 问卷共6 7 。被试人数见下表 3份 表1样本分布
引言
很 多家长 非常 注重 孩子 的身体 发育 、智 力发 展和 学习 等方面的 问题 ,却忽略 了儿童 发展 过程 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方 面—— 即社会性发展 。体格发育 、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 儿童发展的三大主题 。社会性 发展 是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 要部分 ,是儿童身心健康 的基 础,从教育的角度来说 ,让孩 子“ 学会做人 ”要 比单纯 的知 识和 技能的传授要重要得多 。 幼儿期 的社会性发展 是人 毕生发展的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幼 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的调查,探 讨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 的差异 及特点 。
23 .0
10 .8 24 * .8
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水平及校际比较研究
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水平及校际比较研究摘要:以285名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考察4~7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状况。
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社会化的水平、校际差异,力求验证并发现4~7岁儿童社会化的特点,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4~7岁儿童;社会化;校际比较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儿童社会化的内涵,较翔实地阐明了儿童社会化内容的发展状况,并详细分析了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特别是对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儿童社会化状况有很大帮助。
但对4~7岁儿童社会化发展整体态势和特点的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主要针对4~7岁的幼儿的社会化整体状况开展调查,以285名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通过对数据统计分析,从15个方面考察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化的总体水平,并比较其校际差异,从而揭示其社会化的态势与特点。
二、研究方法1.被试抽取牡丹江市两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儿童共150名,两所小学一年级儿童25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幼儿园男孩78人,女孩72人,中班65人,大班85人;小学男孩130人,女孩120人,6岁组137人,7岁组113人,A校(公认较好学校)130人,B校(公认一般学校)120人。
以下所称学前儿童均指4~7岁幼儿园儿童,小学儿童均指4~7岁一年级小学生。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陈会昌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
量表共60个项目,15个因素,每个因素包括4个项目。
包括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同情和助人、好胜心、自尊心等。
每一因素根据4个项目的得分合计为5个等级,即最差、较差、中等、较好、最好,总分根据5个因素的得分合计为5个水平。
据编制者报告,该量表信度和效度均非常好。
3.研究实施问卷由儿童家长完成。
我国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地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政策在现实中落实效果的不同,进一步拉开我国城乡幼儿园的教育差距。
因此,要提高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从乡村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入手,加大对乡村幼儿园教育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缩小城乡之间幼儿园教育的差距,以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育的协调发展。
[1]一、我国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差异的突出表现只有了解当前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差异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
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教育观念和毛入园率方面。
1.城乡幼儿园数量差距较大。
在城市,一个区基本上有几十家幼儿园,除了一些独立开办的幼儿园,还有集团投资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等,数量比较多。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幼儿园数量微乎其微,幼儿园基本上都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上,而且规模较小。
[2]近年来城乡幼儿园数量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而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甚至扩大的趋势。
2.城乡幼儿园园舍面积存在差距。
经济发达城市地区的幼儿园,园内建筑、活动场地和功能室数量充足,符合《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要求,生均园舍面积较大;而乡村的幼儿园,缺乏部分活动场所和功能室,生均园舍面积较小。
有研究发现,2013年城乡幼儿园的生均园舍面积分别为6.96m2和3.44m2,具有明显的差距。
[3]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学前教育的重视,乡村学前教育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中,通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最优配置,城乡幼儿园的园舍面积整体上有增加趋势,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
3.城乡幼儿园师生比的差距。
目前城市的幼儿园常见的师资配备是每班两教一保,部分幼儿园还有专业的舞蹈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等。
而乡村幼儿园的教师数量少,平均每班专任教师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镇水平。
2015年我国城乡幼儿园师生比分别为1/15.60和1/32.61,相差甚大。
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几项社会性发展因素的比较研究
【 关键词 】 城 市儿童 ; 流动儿童 ; 社会性发展 ; 比较研 究
我校 学生 家庭 状 况 调 查 汇 总 为 了顺 利开 展 本 课 题 的研 究 ,我 们 开 展 了 几 轮 针 对 我 校 学 生 的环 境状 况调 查 。从 我 校 城 市 儿 童 与 流 动 儿 童 人 群 样本 中选取 典型样本 ,并对这 些典型样本家庭状况及部分 社 会 性 因素 发 展情 况 进 行 了初 步 调 查 汇总 。 花 园二小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 ( 典型 ) 家庭环境状况 比 较:
WE N U DA0 HANG
文/ 范璐 茜 严 建伟
【 摘 要】 我 国正处于城 市化 飞速发展 的进程之 中, 现
级 中找 到归 属感 , 被同伴们所接纳 , 但是有时候他们不清楚 同学对他们 的态 度 , 处于被动状态 , 不 主动与 同学交流 , 但 相 互 熟 悉 之 后 就 会 比较热 情 主 动 。 2 . 在 儿 童 安 置方 式 上 , 儿 童孤独存在显著 性差异 , 即 蓝 天 班 巾 的流 动 儿 童 比混 合 班 中 的 流 动儿 童更 感 孤 独 ,而 在 社 交 焦 虑 和 自我 意识 方 面 不 存 在 显 著性 差 异 。本 研 究 中 , 我 们 选 取 了城 市 儿 童 与 流 动 儿 童 混合 的 班 级 ( 相 当 于 公 办 学 校) 与蓝天班( 相 当于 蓝 天 学 校 ) 进行 对 比 , 发 现 在 儿 童 孤 独 方 面存在显著差异 , 蓝 天班 的流动儿童孤独感更强 , 这 就表 明: 相对 民工子弟学校 而言 , 城市公办学 校是 比较好 的“ 熔 炉” , 流动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可以实现较好的社会融人 。 3 . 在儿童类型上 , 儿 童 社 交 焦 虑存 在 显 著 性 差 异 , 即 城 市 儿 童 比流 动 儿 童 更 感 社 交 焦 虑 ,在 儿 童 孤 独 和 自我 意识 方 面 不 存 在 显 著 性 差 异 。 居 住 在 被 钢 筋 水 泥 所覆 盖 的 城 市 儿童 , 活动 范 围往 往 局 限在 学 校 家 庭 和 游 乐场 所 , 接 触 人群 较少 , 所 以他 们 会 选 择 相 信 自己 的父 母 , 而 不 愿 相 信 周 围 的 人 群 。 而 且 现 在 的 父母 都 会 警 告 自己 的孩 子 不要 与 陌 生 人 讲话 , 这久而久之就会使儿童养成警戒 的性格 , 害怕 与人交 往, 担心被冷落等 , 进 而感 到社 会 交 往 的 焦 虑 。而流 动 儿 童 , 除 了 父母 , 大多数还有兄弟姐妹 , 父 母 也 很 少 约 束 儿 童 的 同 伴和玩耍 , 这 可 能 使 其 养 成 丌 朗 的性 格 , 亲 和 强 乐 于交 朋 友, 进 而 不 会感 到社 会 交 往 的 焦虑 。 市 儿童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结构的研究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结构的研究一、研究目的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质:所谓幼儿社会性发展就是幼儿在生活中获得初步的社会认知,体验简单的社会情感,学习和扮演简单的社会角色,建立初浅的人际关系的过程,概言之,就是幼儿发展的对社会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
(二)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突出。
在我教育见习的两周里,经观察发现,在看到别人摔倒时,有一些孩子只是旁观,或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幼儿对教师和伙伴态度冷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活动中,事事按自己意愿办,不懂得谦让和与小朋友平等相处等。
通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索,为发展心理学及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佐证与依据。
揭示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发幼儿园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视和干预。
寻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即向幼儿教育的实践提供女如何确定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内容,如何使教育目标转化成教育行为,通过什么途径及手段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等。
(三)文献综述1、幼儿社会性各个因素的发展变化的研究培养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及个性形成的基础。
引导幼儿学习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
对幼儿而言,人际交往就是学习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交往规则和技能。
从幼儿与成人(主要是父母、教师)、幼儿与同伴、幼儿与人交往中的分享、谦让、合作行为与文明习惯等多方面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进行综合评价。
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形成的典型表现:他们经常提到可观察到的特点,如他们的名字,外表、财物和每天的行为。通常到3岁半时,儿童也会用表达典型的情感和态度的词语来描述自己,他们坚持自己对物品的占有权。
图:幼儿对玩具等物品的占有感常会引发一些冲突,但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评价:总体讲,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 幼儿自我评价体现为四个特点: 一、从轻信、依从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四、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发生、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源起12个月大时,婴儿就会以指示物品给别人看的方式来与人“分享”一些有趣的经验;18个月大时,儿童已经会试着帮妈妈做一些家事;29-36个月大时,有过“分享”经验的幼儿会与同伴分享玩具。 幼儿还能表达同情并对同伴有怜悯的行为。早期同情行为的个别差异,可能也受到父母的影响。
不同年龄男孩的利他行为
一致性和稳定性横向:在不同情境和条件下,行为具有一致性。纵向:在一段时间里是比较稳定的。
3、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1)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概述
定义: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
分类:
社会学习理论(70年代)班都拉(Bandura) 侵犯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强化学会的获得机制:a.观察学习 b.直接经历保通过社会认可、奖励而维持c.作为自我保护的一个方法被保留d.作为习惯被保留
3-4岁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1、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广泛但没有中心,直接兴趣较多)2、模仿性突出3、自我意识形成,出现自我评价(依赖性与情绪性)4、出现独立性愿望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
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
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
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
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
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
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
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对一个人可以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
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
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
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
许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
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
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
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
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
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
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
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1)
家庭氛围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 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特点和 社交技能,而冷漠、疏远的家庭 氛围则可能导致幼儿孤独、内向
。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 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 而过度保护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 式则可能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
家长榜样作用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潜移默 化的影响,家长的社交行为和态
特殊需求幼儿个性化教育方案
针对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计划
01
根据每个特殊需求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
发展目标。
提供专业支持
02
为特殊需求幼儿提供专业的教育支持,如特殊教育教师、心理
咨询师等,确保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
加强家园合作
03
与特殊需求幼儿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和支持幼儿的
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开展跨文化、跨地区的比较研 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 社会性发展的共性与差异。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针对不同幼儿群体的社会性发展策略探讨
内向型幼儿社交技能提升策略
1 2 3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
组织内向型幼儿参与各类集体游戏和活动,增加 他们与其他幼儿互动的机会,提高其社交技能。
创造安全环境
为内向型幼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 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减少社交 焦虑。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内向型幼儿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 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
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同的期望 和要求,幼儿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理解并适应相应的社交规 则和行为规范。
城乡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状况比较——以广西合浦县为例
城乡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状况比较——以广西合浦县为例李卓洁甘剑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通讯作者:甘剑梅,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家庭与社区教育·【摘要】为比较城乡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状况,研究者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广西合浦县随机选取252名城乡幼儿家长参与问卷调查。
研究发现,城乡幼儿家长均认同品格教育之于幼儿的重要性,但城市幼儿家长的教育意愿更强,在实施策略上更重视情感指导,获取教育支持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
建议提高农村幼儿家长获取信息的能力,凝聚家庭成员教育合力。
【关键词】城乡;幼儿;家庭;品格教育【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71-03No.1、2,2019General No.789、7902019年第1、2期(总第789、790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品格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要素的综合,品格教育即是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培养个体良好德性的过程。
〔1〕黑格尔指出,个体最初的德性是在家庭中诞生的。
〔2〕家庭品格教育因其互动性、渗透性及血缘伦理上的权威性,能有效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
〔3〕当前有关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的研究多单独就城市或农村某一地区展开调查,如调查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现状。
〔4,5〕有关该领域的城乡比较研究则较少。
本研究以广西合浦县为例,调查城乡幼儿家长对品格教育的认识状况与品格教育实施状况,以期为提升城乡幼儿家长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改进相应教育行为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以家庭户口性质及其所在行政区域为依据,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广西合浦县随机选取265名城乡幼儿家长参与问卷调查。
后期回收有效问卷252份。
其中,城市幼儿家长156名,农村幼儿家长96名。
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读后感
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读后感读完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我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幼儿奇妙小世界的大门,那里面的景象既有趣又充满深意。
以前我总觉得幼儿嘛,就是一群小不点儿,每天除了吃就是玩。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和日常互动背后,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舞台。
比如说分享这个事儿,在我们大人眼里,分享个小玩具或者小零食好像是很简单的道德行为。
但对幼儿来说,那可不得了。
这就像是他们在探索自己和小伙伴之间关系的一种试验。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娃娃们在内心纠结:“这是我的宝贝小卡车,可他看起来也很想玩,我该怎么办呢?”当他们最终决定把小卡车递给小伙伴的时候,那可是在迈出自己社会性成长的一大步呢。
书中提到的幼儿在群体中的角色认知也特别有意思。
你看在幼儿园里,有的小朋友像是天生的小领袖,会主动组织大家玩游戏,分配角色。
而有的小朋友就比较害羞,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
这让我想到一群小动物在森林里玩耍的场景,有勇敢的小猴子在前面带头跳来跳去,也有胆小的小兔子躲在树后面偷偷张望。
这些不同的角色定位,其实都是幼儿在学习如何在群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在拼图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还有幼儿的情感表达,那也是丰富多彩。
他们开心的时候会放声大笑,整个小脸蛋都像盛开的花朵。
生气的时候呢,那小脸皱得像个小包子,还会挥舞着小拳头。
我就想起我邻居家的小娃,有一次因为妈妈没给他吃冰淇淋,那哭得叫一个惊天动地啊,眼泪鼻涕糊了一脸。
但你知道吗?这也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
他们在学习用不同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就像在和这个世界进行一场特殊的对话。
研究里也提到了一些不太乐观的现象。
比如现在有些幼儿因为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在真实社交中的能力发展受到了影响。
这就好比是本来应该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的小动物,被关在了一个小笼子里,虽然有虚拟的世界可以看,但却少了和真实小伙伴互动的乐趣和成长机会。
这让我觉得我们大人真的要多引导幼儿去和同龄人玩耍,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性发展因素的比较研究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性发展因素的比较研究背景在中国,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工作、婚姻状况等原因,许多儿童不得不跟着父母来到城市打工或者生活。
这些儿童被称作“流动儿童”。
相比之下,城市儿童在城市中生活、学习、交往,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与流动儿童有很大不同。
在这样的环境下,两者的社会性发展因素是否存在差异呢?本文将进行比较研究。
社会性发展因素的定义社会性发展因素是指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儿童的性别、身体素质、智力、话语能力等。
家庭因素是指儿童家庭背景、父母素质、发展资本等。
学校因素是指儿童的学校和班级环境、教师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
社会因素是指儿童周围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因素比较个体因素在个体因素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比城市儿童更加恶劣、不规律,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到更多影响。
例如,流动儿童较容易受到污染、伤害等影响,加上常年生活在非稳定环境中,而城市儿童较少受到类似影响。
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流动儿童多为农村转城市的务工人员家庭后代。
家庭背景相对简单,可能会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情况。
另外,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务工人员,不同时间在不同城市打工,这对流动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存在不小的影响。
相比之下,城市儿童的家庭背景更加多样化丰富,相应的家庭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
学校因素在学校因素方面,城市儿童在学校教育方面更能得到保障。
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投入更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高。
相应地,城市儿童在学习成绩、学科知识掌握方面表现更优秀,相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更容易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因素在社会因素方面,城市中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但流动儿童可能更难与城市文化融合。
从社会支持方面看,城市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较为完善,同时社会支持更加容易被城市儿童接受。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案例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
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对儿 童施加某种社会刺激,观察并记 录其反应,以探究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特点和规律。
现场实验
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对儿童施加 某种社会干预,观察并记录其变
化,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准实验
利用自然发生的事件或已有的数 据资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
行探究和分析。
调查法
社会环境优化策略
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打击不良信息,为 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
提供社交场所
社区应建设适合儿童活动的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图书馆 等,为儿童提供便利的社交条件。
倡导社会关爱
全社会应倡导关爱儿童的理念,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 理和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教育策略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稳固 的亲子关系,通过日常 互动、情感交流等方式 ,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 依赖。
培养社交技能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 种社交活动,教会他们 如何与人交往、分享、 合作等,提高孩子的社 交技能水平。
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 孩子学习的榜样,注重 自身言行举止对孩子的 影响,传递积极的社会 价值观念。
问卷调查
通过向家长、教师等发放卷,收集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信息和 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访谈调查
与儿童、家长、教师等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深入了解儿童的社会性 发展状况和相关因素。
个案调查
针对某个或某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收集详细的资 料和信息,以揭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05
儿童社会性发展促进策略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 案例分析等,未来可以尝试采用更多元的研究方 法,如纵向追踪研究、神经科学研究等,以更深 入地揭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研究
作者:那仁格日乐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对城市和农村地区637名幼儿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认知、意志、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独立性、同情助人和诚实公正等维度上城乡差异显著。
侵犯性和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
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和诚实公正三个维度上年龄差异显著。
[关键词]城市幼儿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54-02
引言
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却忽略了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社会性发展。
体格发育、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三大主题。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儿童身心健康的基础,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让孩子“学会做人”要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要重要得多。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是人毕生发展的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调查,探讨城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差异及特点。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内蒙地区城市和农村6所幼儿园选取4-6岁幼儿各140名作为被试,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女幼儿各一半。
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72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637份。
被试人数见下(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该问卷由陈会昌编制,并制订了全国常模。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非常好。
问卷由60个项目组成,分为15个因素,全部为正向题。
(三)研究程序
通过老师将问卷发给幼儿家长,并讲明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第二天由幼儿园统一回收。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表中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较好的比例最高,占41.7%。
内外向性、同情助人和自尊心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中等的最多,分别占38.3%、37.6%和31%。
其他12个维度上的得分较好的最多,占的百分比最高。
说明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状况较好。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城乡差异分析
在社会认知、意志、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独立性、诚实公正、同情助人等维度上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其中诚实公正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城市幼儿在上述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农村幼儿,城市幼儿社会性发展好于农村幼儿。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中显示男女孩社会性发展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差异显著,并女孩得分高于男孩,说明女孩比男孩遵守社会规则。
在无侵犯性维度上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孩的得分显著低于女孩,说明男孩的侵犯性高。
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差异分析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诚实公正维度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诚实公正维度上4岁与5岁幼儿有显著差异,4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5岁幼儿。
在生活习惯维度上5岁与6岁幼儿有显著差异,6岁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5岁幼儿。
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4岁幼儿与6岁幼儿有显著差异,4岁幼儿的得分高于6岁幼儿。
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趋势是4到5岁上升,5到6岁下降,5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这个结果符合以往研究的结论。
三、结论
1.城市和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诚实公正、社会认知、意志、情绪稳定性、同伴关系、独立性、同情助人等维度上城乡差异显著。
2.不同性别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总分没有差异,但在侵犯性、遵守社会规则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
3.幼儿社会性发展在遵守社会规则、生活习惯和诚实公正三个维度上年龄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幼穗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美)R.M.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纪江红.天才儿童EQ情商培养全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10出版).
[5]方建移.何伟强等著.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4),5-63.
[7]董奇等.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方建移,胡芸,程昉等.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9]施晶晖.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