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 ___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 ___、儿童 ___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___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 ___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十一章 依恋的发展(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十一章 依恋的发展(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依恋的发展依恋概述依恋的研究始于鲍尔比对母婴分离的研究,依恋从其本质来讲是指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依恋的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的情感联系。

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即狭义依恋是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特征儿童作为依恋关系的发起者具有一些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使得依恋具有了一些重要特征。

⑴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儿童倾向于依恋那些能满足自身需求、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

成人更倾向于依恋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伙伴。

⑵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

⑶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够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发展生存的基础。

⑷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⑸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

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认为判断依恋的外在行为标准有三个原则:代表性(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稳定性、普遍性。

依恋形成的标志是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同时出现在婴儿身上,大约7—8个月。

依恋的测量⑴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通过在实验室设计一个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典型陌生情境,观察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儿童依恋的质量,推测形成这种依恋现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预测依恋对儿童未来社会性发展的可能影响。

其测量的是狭义的依恋,一般适用于1到2岁的婴儿。

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儿童气质特点对亲自依恋的影响作用,年龄限制大也不能考察依恋的稳定性。

而且实施及实验结果都受文化影响很大。

⑵Q分类技术(沃斯特和迪恩):最新版本通过90个描述儿童行为的项目来收集婴幼儿以及学前儿童在熟悉环境中的依恋行为的表现。

测验要求看护者或观察者通过观察,将这些项目归入三个类别中:孩子的典型行为、既不典型也并非绝对没有的行为、从未出现过的行为。

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早期依恋测量方法。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06
CHAPTER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 展
家长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作用
1 2榜样,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家长可以向幼儿传递积极 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为幼儿提供情 感上的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信任感和 归属感。
03
CHAPTER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亲子关系建立与维护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01
通过积极回应、亲密接触等方式,与幼儿建立信任和安全的基
础。
亲子沟通与情感表达
0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促进亲子间的情
感交流。
家庭规则与价值观传递
03
设定合理的家庭规则,以身作则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幼儿
方放松等。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游戏、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方 式,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
寻求帮助和支持途径
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鼓励幼儿在面对挫折时,主动与父母或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需要。
寻求同伴支持
教育幼儿学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或分享经验 。
利用专业资源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等资源的帮助,为幼儿 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诚信友善品质塑造
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话。 教育幼儿友善待人,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快乐。
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05
CHAPTER
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时心理反应分析
焦虑、紧张或不安
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可能 会表现出情绪上的紧张和 焦虑,如哭闹、发脾气或 退缩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儿童在与 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 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 社会角色的过程。
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互 动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人格 形成、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
意义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儿童 的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 问题解决等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0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 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
通过日常互动、情感交流等方 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和信任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承担 适当家务,以培养其独立性和
责任感。
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01
亲子依恋关系
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技能。
02 03
亲子互动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如游戏、交流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 感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亲子冲突与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亲子冲突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03
学校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 展影响
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影响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分享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发展对于幼儿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情绪交流的发展1.1 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表达,如喜、怒、哀、乐等,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1.2 情绪表达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用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1.3 情绪调节的能力发展幼儿通过与他人的相处,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控制情绪的表达方式、适应他人的情绪等,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合作能力的培养2.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幼儿通过与同伴进行合作活动,如搭积木、做游戏等,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2.2 分工合作的能力提升在合作活动中,幼儿逐渐学会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2.3 解决冲突的能力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妥协,逐渐学会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商合作。

三、分享与关爱的培养3.1 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经验等,逐渐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享资源,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3.2 关爱他人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培养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3.3 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幼儿逐渐学会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建立起互助互爱的社会关系,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理解他人的能力发展4.1 倾听和观察的重要性幼儿通过倾听他人的言语和观察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4.2 推理和推断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推理和推断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

第十一章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章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2)情绪理解 2~3岁的幼儿已能认识到情绪的主观性,即认识 到别人的情绪体验跟自己不同。以及情绪与愿望 满足的关系;
4~5岁的幼儿进而认识情绪与信念、期望之间的 关系。许多幼儿已能正确地判断许多基本情绪反 应产生的原因。开始能解释、预测和影响别有的 情绪。这使幼儿能和小伙伴、成人积极交往、友 好相处。
(2)自我概念常和自己拥有的物品连在一起。 2、自尊的发生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及伴随而产 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幼儿最初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活动中的 自身表现而获得自我概念和自尊的。
(二)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和社会事物的知觉、
思维和推理。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对他人的概念 (1)笼统、粗糙。儿童往往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
专制型;对儿童有要求但不关心。父母对孩子拥有 绝对的权威,家庭中没有民主,父母不倾听孩 子的声音,对孩子的教育是简单和粗暴的。孩 子的行为畏缩和缺乏自信,在与同伴的冲突中 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宽容型或称溺爱型;这类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非 常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得很不理智,从不对儿 童提出什么要求或行为界限,有时提了也不坚 持。孩子是任性、骄横和神经质的,自控能力 差,依赖性强等。
必要时,实施惩罚需注意:
1)尽量用报应性惩罚,而非服从性惩罚。 2)解释,让儿童认识错误在哪里,为什么受到惩罚。 3)惩罚后,让孩子感到父母仍是非常爱他们的,是 接纳他们的。
2、榜样教育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培养社会观点的采择能力 ▪ 训练幼儿理解和认识别人情绪反应,发展移情能力; ▪ 训练幼儿预料行为的结果; ▪ 训练幼儿发现可供选择的办法。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 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 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 心理状态包括知觉、信念、愿望、意图等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出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幼儿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情感交流的重要性1.1 建立亲密关系:幼儿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通过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幼儿学会了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掌握了情绪管理的能力。

1.3 培养同理心:幼儿在情感交流中学会了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同理心,这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合作与分享的培养2.1 学会合作: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2.2 培养分享意识: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通过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培养了分享的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2.3 培养冲突解决能力:在与同伴的合作和分享中,幼儿也会遇到冲突和分歧。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逐渐培养了冲突解决的能力。

三、理解规则和道德意识3.1 学会遵守规则: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通过遵守规则,学会了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3.2 培养自我约束能力:通过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幼儿逐渐培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

3.3 培养道德意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4.1 了解自己: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思,幼儿逐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了自我认知的能力。

4.2 培养自信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鼓励,逐渐培养了自信心。

4.3 培养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表达,幼儿逐渐学会了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培养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5.1 学会沟通技巧: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学会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概述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概述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概述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 引言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意义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 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关键能力 • 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01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未来的人际交往、

退缩性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
原因分析
可能由于自信心不足、缺乏安 全感、过度保护等因素导致。
建立安全感
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 环境,培养他们的安全感。
问题表现
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害 羞、胆怯、回避等退缩性行为 。
增强自信心
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肯 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提高自 信心。
逐步适应社交场合
04
引导探索
为幼儿提供安全、有趣的探索环境,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06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的角色与责任
1 2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首要环境,家长应营造温馨、 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感受到爱与关怀。
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展示出 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建立信任关系
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 ,让他们感受到诚实 带来的积极后果。
破坏公物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表现
幼儿故意损坏公共设施或他人财物。
02
原因分析
可能由于好奇心、模仿行为、情绪失 控等因素导致。
01
情绪管理
教幼儿学会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因情绪失控而破坏公物。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法 (二)间歇强化 (三)区别强化 (四)消退 (五)隔离 (六)代币制 (七)模仿与示范 (八)行为塑造法
四、行为干预实验方法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干预时,可以 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 定义;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 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 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 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模仿的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第六节
一)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问题行为,这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 同等发展或成熟的幼儿所遵守的标准是否冲突。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 上所表现的偏差,往往显示出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冲突。其一般特征 为: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 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第二节
一、依恋的发展
幼儿亲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 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种类型 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安全 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 较积极,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前, 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标题: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友谊关系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通过与他人互动,幼儿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1.2 建立自我认同:在社交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1.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交活动,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社交场合,如游戏、合作活动等,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互动。

2.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3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团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挑战3.1 羞怯和社交焦虑:部份幼儿可能会因为羞怯或者社交焦虑而难以融入社交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3.2 冲突处理能力不足:幼儿在社交中可能会浮现冲突,缺乏有效的冲突处理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矛盾。

3.3 社会规范认知不清:幼儿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1 家庭支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赋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预社交活动。

4.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培训课程,匡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4.3 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干估计划。

五、结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惟独通过共同努力,才干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1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1.2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1.3 家庭交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应该注重与幼儿的沟通,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2.1 合作游戏:在幼儿园中,合作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有效方式。

2.2 社交技能培养: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如分享、倾听、尊重他人等。

2.3 冲突解决: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教师会引导幼儿学会妥善解决冲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3.1 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摹仿成人社会行为,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3.2 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3.3 规则游戏:规则游戏可以匡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亲子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1 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活动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4.2 陪伴互动:家长的陪伴和关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4.3 亲子沟通:家长应该与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

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5.1 社会适应能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适应社会的基础,对其未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至关重要。

5.2 情绪管理能力:通过社会性发展,幼儿可以学会合理表达情绪,有效解决问题。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社会实践活动意义及类型
社会调查类
如环保调查、社区服务等
动手制作类
如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
组织策划及实施过程管理
组织策划 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
选择合适的活动类型
组织策划及实施过程管理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实施过程管理 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场地布置、物资准备等
组织策划及实施过程管理
活动中的组织
确保活动按照计划进行,注意安 全和秩序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儿童,理解 其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积极关注与倾听原则
对儿童表达积极关注,认真倾听其诉 说,给予情感支持。
个性化原则
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针对不同年龄段心理辅导策略
学龄前儿童
通过游戏、绘画等儿童易于接受 的方式,帮助其表达情感,培养
基本的社会技能。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产生与特点依恋是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一)依恋的特征婴幼儿的依恋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表现在:(1)渴望和依恋对象在一起,和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能感到最大的愉悦,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会比看到别人表现出较多的高兴微笑依偎、跟随、手舞足蹈、拥抱等。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3)依恋对象让儿童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婴儿的依恋行为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称之为信号行为模式,婴儿会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目的是把母亲呼唤到身边;另一种称为接近行为模式,婴儿的行为有吸吮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总体而言,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

(二)依恋形成的前提与标志依恋的产生是儿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建立的前提有两个:(1)社会环境尤其是某种养育条件的存在是儿童依恋产生的首要前提。

(2)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依恋建立的认知前提。

2.依恋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它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该依恋想象的普遍存在。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婴儿的依恋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小(2)班的欣欣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个头也很小,不喜欢和别人说话,经常会因为没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而大哭。

在同伴交友关系中,欣欣属于()。

[单选题] *A.被排斥的幼儿B.被忽视的幼儿(正确答案)C.被欣赏的幼儿D.被关注的幼儿答案解析:被忽视型儿童不喜欢交往,常一个人玩,在群体交往中显得退缩、害羞、不起眼,常常被冷落。

身体弱的欣欣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典型的被忽视型儿童。

2.小学生甲为了得到玩具打了小学生乙。

这属于()行为。

[单选题] *A.敌意性攻击B.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C. 交往性攻击D.言语攻击答案解析: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且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的行为。

根据题干中的“为了得到玩具”可知是工具性攻击。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4.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工具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正确答案)C.以言语攻击为主D.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答案解析: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s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理击多于敌意性攻击,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5.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单选题] *A.破坏性B.情绪性C.目的性(正确答案)D.情境性答案解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

6.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与他人互动、合作、分享和建立友谊的能力。

这一过程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的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和促进方法。

正文内容: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建立友谊和互相支持1.2 培养情商和社交技能-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培养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能力1.3 促进认知和语言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拓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学会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和语言2.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适当的社交环境- 提供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如幼儿园、游乐场等- 创造积极友好的氛围,鼓励幼儿参预集体活动 2.2 培养合作和分享的价值观- 引导幼儿参预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资源2.3 教授情感表达和冲突解决技巧- 匡助幼儿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教导幼儿如何与他人友好地解决冲突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3.1 单向互动阶段- 幼儿主要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来学习社交技能 - 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互动,如分享玩具3.2 相互互动阶段- 幼儿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和建立友谊3.3 反思与合作阶段- 幼儿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 开始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4.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4.1 家庭的角色- 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鼓励幼儿参预社交活动,如邀请朋友来家玩4.2 学校的角色- 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和游戏- 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5.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评估5.1 观察幼儿的社交行为- 观察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注意幼儿是否能够合作和分享资源5.2 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 与家长和教师交流幼儿的社交表现和进步- 共同制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计划总结: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儿发心第11章 儿童依恋与同伴交往

儿发心第11章 儿童依恋与同伴交往

多给同伴交往创造机会,有助于“去自我中心化”, 有利于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社会。
同伴交往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可了解 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这样可 以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 。 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 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
四、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单向社交;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 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
2.简单互动时期(1周岁—2周岁) 婴儿之间有了直接接触; 对同伴行为作出 反应,进行观察模仿
3.互补性交往时期:2岁后
单独游戏→社会性游戏(婴儿间合作的游戏、 互补或互惠的行为)
由于缺乏交往技巧,不懂得合作与分享,经常不欢而散。




赛尔曼把儿童友谊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 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明显的功利性 (“新疆枣”)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互诉秘密;强烈排他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择友严密, 友谊稳固。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 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被安 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 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 当做“安全基地”
母婴依恋的形成:

母婴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先天遗传本能 决定的,还是母婴交往的时间量或质决定的 呢?
争 执
伊克曼1975年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
10-12个月;16-18个月、22-24个月三组婴儿分 别与母亲、陌生的同伴和同伴的母亲放在一起,结果 表明,即使是10个月的孩子也喜欢和同伴玩。16-18 个月,22-24个月的婴儿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过 母亲。

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案

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社区资源与环境因素
社区资源
社区提供的资源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以为幼儿提 供丰富的社交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环境因素
社区的环境因素如安全、卫生、绿化等,也会影响幼儿的社 会性发展。一个安全、整洁、美丽的社区环境可以让幼儿更 愿意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
媒体信息传播影响
媒体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体如电视、电影、网络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电视和网络可以提供大量 的信息和社交机会,但也可能让幼儿过度沉迷,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
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教育资 源的获取。较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 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家庭文化资源
家庭中的文化资源,如书籍、音乐、艺术等,可以丰富幼 儿的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社会资本
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指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个拥有 丰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 和支持,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
04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
幼儿园教育理念及氛围
尊重与包容
幼儿园应秉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 性和差异,营造一个包容、友善 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
尊重。
合作与分享
通过日常活动和课程设置,鼓励孩 子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 队精神和互助意识。
自主探索与实践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环境,让孩 子在自主探索中发展社会技能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内容
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也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例如,一些暴力或色情的媒体内容可能会对幼儿的价值观和行 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幼儿正确看待媒体信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判断 能力。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 性发展
汇报人:XXX 2024-01-29
目录
•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 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 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 •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01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社会性发展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性发展定义
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 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 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 步入社会的过程。
03
依恋情感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表现出较高的探索欲望和自主性,能够自信地与他人
交往;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则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焦虑或回避等行
为问题。
同情心与责任感的培养
同情心的培养
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 求,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同情心。
责任感的培养
为幼儿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和任务,如照顾植物、整理玩具等,让 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逐渐培养责任感。
坏。
对社会环境与文化的认知
社会环境的感知
幼儿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等, 并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设施和功能。
文化的初步认知
幼儿开始接触并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如节日、饮食、服饰等, 并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社会价值的内化
幼儿开始学习和内化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尊重他人、热爱和 平、积极向上等,这些价值观念将成为他们未来行为的重要指导。
羞愧感与内疚感的引导
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正确面对羞愧感和内疚感,鼓励幼儿勇于承认错误 并改正行为。同时,要避免过度指责或羞辱幼儿,以免对其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
05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

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小结:作业: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2.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意义3.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内容课题: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目标:了解亲子关系对幼儿的作用,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

重点: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难点:儿童依恋的发展的阶段以及亲子关系的类型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1、亲子关系的含义: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2、亲子关系的作用:1)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满足了孩子爱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实现的。

2)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一)依恋关系及依恋行为1.定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形成时期:6-7个月时,“认生”3.依恋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的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4.儿童依恋行为的类型:1)回避型2)安全型(较好的依恋类型)3)反抗型5.早期依恋的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表现: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6.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依恋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照顾。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2. 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民主型。

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小结:作业:1.儿童依恋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依恋发展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哪些作用2.亲子关系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对儿童个性的影响如何课题: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目标:学习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了解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知道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重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难点:同伴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如何帮助幼儿改善同伴关系。

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3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②4岁左右的儿童,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③5岁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

帮助在幼儿期交往困难的儿童要做到: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

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作业: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如何发展的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有哪些课题: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目标:了解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知道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学习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重点:男女间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难点: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的主要表现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性别差异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

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认知发展方面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

4.特殊发展方面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1、含义:1)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2)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3)男女同一化: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2.如何看待儿童的性别行为1)帮助儿童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

2)正确确认性别角色和相应的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同一化相联系的。

4)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作用会妨碍男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

5)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同一化性格是有利的。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1.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2.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小结:作业:游戏中幼儿的性别行为有哪些表现如何对待幼儿的性别行为课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目标:掌握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学习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重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形成的难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1.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

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行为。

移情1)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2)移情的作用:3)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而由此产生的同情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具体体现。

4)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做出哭泣反应。

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

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

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