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国诗界发生了什么?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先秦诗歌:前1066~前206年1. 时间:西周(前1066~前771年)→东周(前770~22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6年)2. 成就:(1)《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收集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7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105篇,十五诸侯国民歌)、雅(40篇,周直接统治区音乐)、颂(160篇,宗庙祭祀歌舞曲)”三部分,表现手法赋比兴。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战国后期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
二、汉代诗歌:前206~公元220年1.时间:西汉(前206~公元23)→东汉(公元25~220年)2.成就:(1)汉乐府诗:乐府采取和加工的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五言为主,中国诗歌语言形式一次创新。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陌上桑》《上邪》。
(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收入萧统《文选》,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三、三国诗歌:220~280年1.时间:魏(220~265年)、蜀(221~263)、吴(222~280)2.成就:(1)建安文学:“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诗作富有现实内容,情怀慷慨,爽朗刚建,被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其中曹植成就最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钟嵘誉为“诗中之圣”b.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等c.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魏晋易代时期,政治黑暗,诗作多愤世嫉俗,隐晦曲折。
四、两晋诗歌:265~420年,同期十六国(306~439年)1.时间: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2.成就:(1)左思:西晋人,《咏史》诗八首,明则“咏史”,实则“咏怀”。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1928 | 1937 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左翼) 运动
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 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 革命统一战线,开始 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 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 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后,国际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 勃发展,成立了国际 革命作家联盟。 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 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1、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学改良运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 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 动而发生的。
1917 | 1927 五四文学 革命运动
【运动过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胡适和 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 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 开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5月,刊登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 记》,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 3、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 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 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迫切 要求; 2、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运动
运动 发生背景 运动过程&主要内容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 “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 位和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提出“崇白话而废 文言”)
1840 | 1916 晚清文学 改良运动
1937·7·7抗日战争 爆发,抗战文学运动 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37 | 1945 抗日战争 文学运动
39471福建师范大学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1.拥有最多的读者的“先锋作家”是:
A.格非
B.苏童
C.余华
D.莫言
答案:B
2.周如水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灭亡》
B.《雾》
C.《新生》
D.《菊芬》
答案:B
3.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是开展文艺运动,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思想纲领。
A.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B.马克思主义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抗战思想
答案:A
4.运用“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
A.马原
B.莫言
C.格非
D.余华
答案:D
5.《爸爸爸》的作者是:
A.莫言
B.韩少功
C.刘索拉
D.徐星
答案:B
6.以弘扬儒家“道统”、“文统”为宗旨的各文学派别声势大振。
在文论上,桐城派主张()
A.“义法”说
B.“肌理”说
C.“清空雅正”说
D.“道统”、“文统”
答案:A
7.被批评家看作是“先锋小说”的起点的作品是:
A.《拉萨河女神》
B.《冈底斯的诱惑》
C.《红高粱》。
诗界革命与五四新诗运动
是 由于职 方身处 的外部历 史语 境大件相似 .都处在 中华 民 族与他者 交往时十分被动 的历 史时期 ,所 ,深感 于 自身 所 寄植的 文化母 件的腐朽性 、滞后性 ,具体参 与了这 两种
历史行为 的当事 人 ,在将 中国文化 ( 包括 中 国文学 )和 代
即具 件 的做法 卜,对 于执意 耍 寻找 一 个 新 的作诗 的 方 向 ”、 写出 一种 全新 的汉语 诗 歌 的 “ 五四 ”新 诗运 动 来 说 ,其所 能产生 的影响也便只 能是观念上—— 亦即思路 上 的 依据 己掌握 的资料和所进 行的分析 ,我 为这种影 响 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 一、对于中 国传 统诗歌 的 “ 革命 ”意 识上 。诗界革 命 和 “ 四 ”新诗 运动在性质 上虽然有 着本质 的不 同,但 五
20 年2 02 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 Tin h [ r l i est o r l a s u No ma v ri n o Un y
F b .0 2 e .2 o
Vo . 2No 1 I 2
第2卷 第 1 2 期
诗界革命与五 四新诗运动
王 元 中
( 天水师范学院 中文系 .甘肃 天水 7 10 ) 4 0 1
成果 ,使诗 文创作 面貌 一新 ,将近 代诗 文的发 展推向 了高 峰,并为 “ 五四 ”新文学 革命 准备 了某些条 件。 ” f 卷 ‘ 第4
P7) 47后者如龙 泉叫先 生,谈 及诗界 革命 和 “ 五四 ”新 诗运 动 ,他 明确 讲 : “ 晚清 诗 界革命 是诗 史上的 礁 重大
第六章—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二)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 治服务”提出了置疑。 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对生活 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 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 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对现实主义一系列似 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 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方向。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一、诗歌改革与象征主义浪潮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诗歌界开始发生变革,一股新的思潮涌现出来。
这股思潮主要由一些留学归国的诗人所带动,他们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胡适、梁实秋等人。
他们提倡抒发内心情感,强调个人的表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二、现代主义派与“新月派”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徐志摩、郑振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崛起,并受到了一批新的年轻诗人的追随。
现代主义派的诗歌表达独特,语言现代化,形式多样化。
同时,“新月派”的兴起也相当重要,代表诗人如桑弧、席慕容等,他们坚持以自由、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亮点。
三、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抒情叙事派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即抒情叙事派。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沈从文等。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抒情和叙事两个元素,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通常既具有高度的情感表达,又富有故事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语言革新与“白话诗”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革新阶段。
以白石、杨牧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来表达诗意,这被称为“白话诗”运动。
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言的束缚,用日常口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
这股风潮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现代诗歌与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这也影响了诗歌的发展。
以北岛、杨煜为代表的抒情写实派崛起,他们试图用简洁的语言、真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作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和代表性作品,不胜枚举。
晚清诗界革命发生时间及其提倡者考辨
这些错误看法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认为"诗界革命"是在戊戌(一八九八年)前由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倡的。
最早这样主张的是胡适,他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云:康、梁的一班朋友之中,也很有许多人抱着改革文学的志愿。
他们在散文方面的成绩只是把古文变浅近了,把应用的范围也更推广了。
在韵文的方面,他们也曾有"诗界革命"的志愿。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说:"当时所谓新诗者。
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
丙申、丁酉间(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
提倡之者为夏穗卿(曾佑),而复生(谭嗣同)亦茶嗜之……。
"这种革命的失败,自不消说……。
在这段话中,胡适以为当时夏曾佑、谭嗣同在提倡"诗界革命",并认为这"革命"是"失败"的。
此后,陈炳堃在《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一九二九年)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一九三○年)二书中,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九三三年)中,都明确说夏、谭是"诗界革命"的创始者。
在解放后的一些著作中,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九五六级中国近代文学史编写小绍编著《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一九六○年),吕美生《试论晚清"诗界革命"的意义》(一九六一年)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六二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一九五五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近代诗选》(一九六三年),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一九八○年),孟祥才《梁启超传》(一九八○年),直至最近出版的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一九八一年),及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重版本等,对于"诗界革命"由夏曾佑、谭嗣同在戊戌前二年,即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年间提倡之说,或重申,或因袭,都未提出疑问。
看法的另一方面认为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
如胡适说:"他(指黄遵宪)对于诗界革命的动机,似乎起的很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第一章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一、填空题:1、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2、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3、“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5、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6、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7、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由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将反对文学革命的各种言论汇成长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再由(刘半农)代表《新青年》予以批驳。
8、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部正式发表的话剧作品。
9、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文学革命最早的光辉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0、写于1921年的(《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
11、胡适在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来,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12、新文学的第一个新诗刊物是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
13、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汪静之)四人,他们于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
14、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新诗集。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修改版]
第一篇: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一.名词解释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
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
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
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
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4.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为人生而艺术。
创作方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6. 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摘要:一、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诗界革命2.小说界革命3.文界革命二、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2.无产阶级现代文学的崛起三、现代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特色1.民族主义文学2.新感觉派四、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正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现代文学的起点,以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的创新为主导。
在这一时期,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学革新运动此起彼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诗界革命以反对旧体诗、倡导新诗为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小说界革命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强调文学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文界革命则主张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为无产阶级现代文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例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特色,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等。
新感觉派小说以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为主题,展示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文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展现了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当代文学史
《“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写于1958年,正是“大跃进” 的高潮期间,与农民血肉相连的赵树理敏 锐地发现中国农村正处于这“天聋地哑” 的前期。当时的文艺界刚刚经过“反右运 动”,表面上一片莺歌燕舞,暗地里却一 片心惊胆战。 着重写了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一个 外号叫“小腿疼”,一个叫“吃不饱” 。
《“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
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抛 弃了一切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 在在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干部 就是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就是 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 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 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艺术的真实, 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历史的真实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1、50—70年代文学 本时期的文学倾向于写重大题材和主题, 以塑造英雄形象为首要任务,追求语言,形式和 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这三者构成了本时期 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和总体风格。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 本时期的文学走出了前一时期文学的一体 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文学门类, 各种艺术风格的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4、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
起源于40年代中期,1942年以后,赵树理 首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山西 地方色彩的作品,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 西戎、胡正、孙谦、束为在赵树理的影响 下,也写了具有大致相同特色的作品,在 50、60年代形成一个相当有影响的文学流 派,这就是山药蛋派。这一流派的共同特 色是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6、人物分析
【诗词活动】虞山抱琴客|诗咏虞山全国诗词大赛始末与概论
【诗词活动】虞山抱琴客|诗咏虞山全国诗词大赛始末与概论拊手关河归旧服,侧身天地荷成功——诗咏虞山全国诗词大赛始末与概论虞山抱琴客去年的九月末,炎威未退。
在菱花艺文社的推动下,在常熟市文广信局的大力支持下,诗咏虞山的诗赛正式开始了。
环视全国,今年的诗赛多如牛毛,除了文化部,中国文联组织的已延续几届的“诗词中国”、“百诗百联”等大型赛事外,其它地方性比赛也都各逞其妍。
人们说今年是比赛年,诗人们活动频繁,不亦乐乎!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两个比赛:首届“湘天华杯”全球诗词大赛和第一届“荣昶杯”新国风诗词大奖赛。
让我惊讶的是,不知是有意还是偶然,这两个比赛和“诗咏虞山”是同一天截稿。
有朋友说,这实际上是今年的三个重要比赛了,你们“诗咏虞山”难度最高,奖金最少。
我当时非常担心这次比赛稿子的数量和质量,除了邀请一些高手来参与之外,在网络宣传上也尽量做到把虞山风光、虞山文史和虞山诗派的介绍,陆续详尽高密度地推送。
非常感谢朋友们的鼎力支持,没有你们不计报酬的付出,就没有这次诗赛的成功。
虞山,被称为“吴文化第一山”,其文脉源远流长。
从吴国先祖仲雍、周章,到文开吴会的言子;从文人画的关键性人物黄公望,到虞山画派的创始人王石谷;从三百年来琴重虞山的“虞山琴派”代表人物严天池,到延承革新的吴景略;从“草圣”张旭,到人称“同光书坛第一人”的翁同龢;从开虞山印风的林皋,到名扬印坛的赵古泥,可谓宗师名家,群星璀璨。
更值一提的是明末清初的“虞山诗派”,以家国情怀,演绎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诗坛盛事。
尤其是钱谦益步韵杜甫《秋兴八首》的《后秋兴一百零四首》,被陈寅恪誉为“明清之际的诗史,较杜陵犹胜一筹,乃五百年来之绝大著作也”。
此后三百多年,一脉如缕,绵延不绝,钱曾、钱陆灿、瞿式耜、冯舒、冯班……杨云史、黄摩西、沈石友、张鸿、徐兆玮、曹大铁等等,无不秉承前旨,又发扬光大。
其中曹大铁先生除能诗之外,更是以词名世。
本邑另一巨擘,国学大师、著名诗词大家的钱仲联先生赞其“可补史事之不足,且事中又有大铁之人在焉,斯足当‘词史’而无愧矣!” 1987年中国作协把他评为“中国当代旧体诗词十大作家”之一。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备注:本资料整理于2020年5月;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本科学员国开平台网上形考。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30%,在国开平台完成,本资料为形考的试题及答案;终考比例70%,纸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题目为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题目 [题目]“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的发问开篇的诗作是()。
[答案]《蚕马》 [题目]《教我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 )。
[答案] 刘半农 [题目]《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答案]周作人 [题目]《十五娘》是新文学中最早的叙事诗,其作者是( )。
[答案]沈玄庐 [题目]《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漫文漫画》等作品的作者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散文家、漫画家()。
[答案]丰子恺 [题目]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答案]新潮社 [题目]1921年,《小说月报》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其主编是( )。
[答案]沈雁冰 [题目]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 )。
[答案]郭沫若 [题目]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 )。
[答案]《压迫》 [题目]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
[答案]上海艺术剧社 [题目]1933年从法国回车后,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同时以“刘西渭”为笔名在文学批评界有较大影响的戏剧家是( )。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任则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大丰收。
学术活动如8月11—14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代表约40多人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增强相互协作研究。
特别是出版了一些著名学者的文集与许多专题学术论文集。
如谭其骧教授的《长水集》,汇集了他治学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学术论文近70篇,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见解独特,无不发前人所未发。
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育民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两书则填补了历史地理专业教材的空白,必将促进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基本建设。
《简论》一书的特点是门类齐全、简明扼要,分上编“历史自然地理”和下编“历史人文地理”。
《概论》则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现出版的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两编,作者注意反映学科最新水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如在河流变迁问题上,不仅叙述了现存一些水道变迁情况,还把历史上曾有一定影响,以后历经变迁,现已改道或已湮废的水道也重加勾勒,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将编撰一套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
首先着手编写的有:《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研究》和《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等专题论集。
该中心还主办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
周振鹤的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开创了断代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先例,突破了前人的窠臼,描述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使前人几百年内对《汉志》的研究成果相形见绌,将成为研究西汉史和西汉政区地理时必读参考书。
谭其骧教授的《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文史知识》第8期),系统地概述了我国二千多年来政区演变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并指出近今时期在市制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田尚《唐代政区中的府制》(《郑州大学学报》第6期)一文,对唐代确立的府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详述了唐代十府设置时间、治所和辖区,还探索了唐代改州(郡)为府的原因、作用及特点,使我们对我国历史上所实行过的府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
诗界革命名词解释诗界革命名词解释如下:1、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
2、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概念简介黄遵宪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
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但是,他们实际上使诗歌的语言源泉更为狭窄,写出来的作品又完全不顾诗歌的艺术要求,既脱离传统,又脱离群众,很快就丧失了生命力。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诗界革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而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尽管是梁启超,但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从而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却是黄遵宪。
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80年代初被称为“朦胧诗人”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当时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注:如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五人诗选》)。
他们都在《今天》上发表诗,并在围绕这一刊物所形成的集结中,表现了某些共同的诗歌追求。
因而后来也有将他们称为“今天诗群”的。
芒克、多多等在白洋淀“插队”就写过不少诗,芒克又是《今天》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但在“朦胧诗”运动中,人们对他们所知不多。
这与他们在“朦胧诗”热潮中相对沉默,而他们“文革”间的创作又不被更多读者了解有关。
1985年《新诗潮诗集》(注:《新诗潮诗集》(内部交流,老木编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
上册中收芒克、多多的诗各近三十首。
)的出版,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的诗才有较多的汇集。
另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多多等70年代的更带“个人性”特征的诗作,与当时的社会性情感和问题的诗歌主题存在距离。
他们的创作在时代潮流的选择中被“遮蔽”。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在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反思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会获得较充分的继续生长的条件。
除了上举的五人以外,7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文革”时曾在闽北山区“插队”,开始写诗和散文时,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指导。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不珍惜生命的事例
不珍惜生命的事例不珍惜生命的事例一:多年前,三岛纪夫和川端康成都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但是却先后自杀了,一个是切腹,一个是含煤气管。
他们的死,据许多心理学家分析,可能是唯恐自己身体及创作能力衰退,而企图在生命的巅峰陨落,以保存世人最美的印象。
不珍惜生命的事例二: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涉嫌重伤其妻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
此后流言盛起,至今绵延不衰。
不珍惜生命的事例三: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
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
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
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1987。
这里是1987,而不是1986,也不是1988,正好选定这样一个时间坐标,是基于以下的想法。
首先,从时间段限上看,按照十年一轮回(或者一圈)的惯例,1976—1986正好是一个周期,在这十年中,中国在个方面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从国家指导方针的逐渐过渡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伴随改革而起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以及开放所带来的心态建构,整个中国从上到下,从主动还是被动都在朝“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而1987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目标另一个十年的起点。
其次,从文学本身来看,1987年之前的十年,文学界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几个明显的标志性阶段,而且这几个阶段基本上是线性的延续。
整个文学界风貌总体而言呈现出“向内转”的趋势。
诗歌领域的探索称得上是“向内转”的趋势的先锋,先是围绕朦胧派诗歌从1979—1984长达6年的论争;接着是1984—1986的所谓诗歌继续流浪的时期,现代诗进一步走向民间,走向青年,出现了所谓的“后崛起”诗派(也有人称之为“第三代”诗),并且以1986年十月〈深圳青年报〉与〈诗歌报〉联合推出的“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歌群体大展”达到诗歌狂欢的极致。
1986被称为“无法拒绝的年代”,其实历史到此不仅没有达成一致,反而使诗歌本身的问题愈加凸显,所以诗歌创作界和批评界在1987来了一次反思,所以说1987是1986高峰以后清理的起点。
2 1987之于我们十分重要,还基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身所隐藏的某些危机在这一年开始露出苗头,面对市场商品化西方思想冲击,在国家意识形态看来有失范的滑向,于是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
“向内转”如果带来的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的话,那么同时产生对西方的想象也造成“没有免疫的自由”的“毒害”(北岛)。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似乎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步骤”地推行作出了很好的注脚。
在时间上暂时缓解了现代化的实现的后发性焦虑。
但每个人的内心却是矛盾着、冲撞着、甚至压抑着、在诗歌中爆发着。
个人化倾向加上社会化的商品意识,使得个体显得从没有过的矛盾。
一方面,期待现代化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另一方面,个体在转型的社会又显得很渺小。
于是诗歌中呈现的景象是不安静的,有着断裂的痕迹。
……
您记忆中的1987呢?想听听您的记忆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