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豆
赤豆三号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露 白后 即可播 种 , 播前 将 基质 装盘 ( 营养 钵)压穴 , 深 lm。 或 、 穴 c
13 育 苗 方 式 _
采用 7 2孔 穴 盘 育 苗 , 质 选 用 壮 苗 一 号 , 基 质 轻 , 水 、 基 该 保 保 肥 、 松 、 气 、 病 菌 , 作 方 便 。 苗 生 长 快 , 系发 育 良 疏 透 无 操 幼 根 好 , 培 育优 质 壮 苗 。播 种 后将 穴盘 置 于 日光 温 室 的育 苗床 上 . 可 要 求 苗 床 地 面 平 整 , 水 使 基质 湿 透 . 浇 然后 加 扣 小 拱 棚 。
大棚定植 后及刚查苗 、 苗, 证 全苗 . 后 2 3 补 保 栽 ~ d及 时 灌 根 , 用 甲托 、 菌 灵 50倍 液 或 移 栽 灵 10 可 多 0 5 0倍 液 。 子 叶下 根 顺
茎部灌入 . 植 后保持高温 高湿促进缓苗 . 天温度 2 ~2 . 定 白 8 3℃ 夜 间 1 ~ 0 . 苗 后 夜 温 尽 可 能 在 1 0 62℃ 缓 6 2 ℃ 开 花 授 粉 期 白天
植: 直播 播 种 时 间为 3月 下旬
透定 植 水f 每穴 0 k)土坨 表 面上 盖 ln 细 土后 与 畦面 相 平 . s. 5 cl
4 定 植 后 的 管理
1 浸 种 、 芽及 注 意事 项 . 2 催
在 5 温 水 中顺 时针 边搅 拌 边倒 人 种 子 .5 n后 .在 3 % 5 C 1 mi 0 水浸 种 2 h 搓 洗掉 种 子 表皮 的粘 液 . 于 2 ~ 2 , 置 8 3 恒 温 中催 芽 ,
l o a d a c mu a e mp r t r Sh g e h n 2 0 o . 0 C.n c u lt d t e e au e i ih rt a 7 0 C Ke r sS y e n C i o ; r e i gHih y ed c l v t n l w0 d :o b a ; h d u 3 B e d n ; g i l u t ai y i o
早熟大豆新品种圣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大豆起源于我国,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种植。
2014年以来江苏省平均大豆种植面积在300万亩左右,江苏省大豆区域布局为淮北高油大豆主产区、淮南和苏南高蛋白大豆产区和鲜食大豆产区。
淮南高蛋白大豆产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主要用于制作豆腐、豆浆、千张等豆制品,亟需蛋白含量较高的品种。
圣豆3号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需求为出发点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以品系济5075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表现出早熟、籽粒商品性好、蛋白含量较高等特点。
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00006),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
该品种于2019年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申请号:20191005310),在2020年第4期《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予以公告(公告号:CNA032151E )。
1选育过程圣豆3号的母本济5075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新品系,该品系株高适中,分枝性好,抗倒性好,大粒,中熟,白花,灰毛,稳产性好。
圣豆3号的父本郑9805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豫豆19/ZP965102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南片审定,该品种配合力好,抗病性好,籽粒偏小,高产稳产性好,但是其生育期稍长,籽粒商品性稍差,不适合商业化推广。
圣豆3号的选育过程:2009年以济5075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10年夏在山东嘉祥单粒播种F 0,去伪存真后收获F 1代种子,编号为10F 1066;2010年冬至2011年春在海南三亚种植F 2代;2011年夏在山东嘉祥种植F 3代;2011年冬至2012年春在海南三亚种植F 4代;2012年夏在山东嘉祥种植F 5代,按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2012年冬至2013年春在海南三亚种植F 6代形成稳定品系;2013年夏在山东嘉祥种植F 7代,选择并收获综合表现好的优势品系;2014年夏在山东嘉祥进行品系鉴定试验。
211170900_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3号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3号李春燕 刘传祥 岳 鹏 曹基秋 胡晓青 黄发领 牛曰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济宁272400)摘要:圣豆3号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于2009年以济5075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
该品种蛋白质含量为48.64%,属于高蛋白大豆品种,满足当前食品加工业对高品质大豆的要求。
圣豆3号于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00006;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220043。
对圣豆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进行介绍,为圣豆3号在江苏南部和长江流域适宜区域的种植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大豆产业发展。
关键词:大豆;圣豆3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既是优良蛋白以及动物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1],又是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
我国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其副产品豆粕用于动物饲料,国内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主要满足食用大豆需求。
大豆制品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植物蛋白食物,大豆蛋白具有使用地域广、应用领域广的特点。
选育高蛋白大豆品种,对发展我国大豆产业、保持大豆产品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夏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济5075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010年去伪存真后收获F1种子,2010年冬至2013年夏在海南三亚和山东嘉祥利用系谱法选育,2013年秋获得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势株系。
2014-2015年在山东嘉祥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品系S15CB004综合表现突出,定名为圣豆3号。
2015-2016年参加山东圣丰种业组织的多点鉴定试验,2年产量均比对照品种增产极显著,表现为熟期适中、株型收敛、分枝较多且紧凑、抗倒性强、田间抗病性好等特点,推荐参试[3]。
2017-201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9年晋级生产试验,因其产量、抗性及品质表现优异,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豆20200006)。
通豆3号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中图分 类号
Cut ainT e q ewi 班 h—y lvt el u t I g i o mi h 蹦
o o ba - o g o o. fS y en T n d uN 3
T n d u N 1 T e S l —po x ei n h t g d n i s o g o. . h pi e t lt p r e me ti p n ̄ e s a n n y t
苏省品 种 审定 , 现 高产 、 产 、 表 稳 适应 性 广 、 性好 、 品性 优 良 , 抗 商 适合 在 淮 南地 区种 植 。 该试 验 以播 种 密度 为主 区, 肥 量 为 施
副 区, 行 裂 区试验 。结果表 明 : 适 的播 种 密度 和 施肥 量是 通 豆 3 实现 高产 的 关键 , 进 合 号 揭示 了二 者对 通 豆 3 大 豆产 量的 影 号
维普资讯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02 3 ( )65 9 2O ,O 5 :9 —6 6
J u n l f h iA r ut rlS in e o r a An u g i l a ce c s o c u
通 豆 3号 大 豆高 产 栽 培 技 术初 探
响 及其 最佳 组合 模 式 , 出 了通 豆 3号 高产栽 培 的策略 。 提 关键 词 大豆 ; 豆 3号 ; 通 密度 ; 肥料 ; 产量 s6. 55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0 1 —6 1 (O 20 — 6 5 2 5 7 6 12O ) 5 09 —0
ma c ra d a p c t n a u t f eti ra e o d fc r a a r d o t n h euti i t a h ut l hn n e s n i f t n p l a o mo n f i z ssc n t s cri u d t rs l n c e t tt s i b ep t gd n i a d nao i i o rle ao w e a e da d h e a i y t
转TaDREB3基因大豆的品质等同性分析
w r dtr ie n o p rd h betw st s d hte teit d ci f o i e eT D E 3 h d ee e m n da d cm ae .T eojc a o t yw e r h nr u t n o r g gn a R B a e u h o o fe n
21 0 1年 8月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 ieejun l f i co ce c s hn s ra l rpsin e o o o
2 1 ,3 4 :1 —4 5 0 13 ( )4 2 1
转 T D E 3基 因大 豆 的 品质 等 同性 分 析 aR B
张彬 彬 , 李文 滨
同性分析 , 研究转化外源基 因 T D E 3 大豆原有品质性状 是否有改 变。结果表 明: 转基 因株 系和对 照植 株 aR B 后 3个
相 比, 蛋白质含量 、 油分 含量 和脂 肪酸含量均差异不显 著 ; 转基 因株系 1的大 豆黄素 虽然和 对照差 异显 著 , 但是异 黄酮总含量和对照 没有 显著性差异 。说明 TD E 3基 因的导 入并 没有改变大豆 的品质性状 。 aR B
Ab t a t Glcn C n no g 5 sta so me t te s—t lr n e g n DREB3.Thr e ta s sr c : y ie mn V Do g n 0 wa r n fr d wi a sr s h oe a c e e Ta e r n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Z HANG B n—bn, IW e i i L n—b n i
( e a oaoyo o ba i oyi hns Miir dc t n N r es K yL brt r fS ye nB o g C i e ns yo uai , ot at l n e t fE o h A r utrlU i rt , ab 5 0 0 C ia gi l a nv s y H ri 1 0 3 , hn ) c u ei n
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垦鉴北豆3号
垦 鉴北 豆 3 大 豆适宜 在黑 龙江 省第 四积 温带 号
上 限种植 。 -
3 2 高 产栽 培技 术 .
a 种 子 加 工 - 子 精 选 加 工 能 提 高 田间 保 苗 . 种 率, 利于 培 育壮苗 。种 子进 行包 衣 , 防止 苗期 病害 可
垄 密或小 垄密栽 培 模式 。
利 用率达 到 9 以上 ; 照 棚 的秧 苗 弱 , 近 热 源 5 参 靠 的秧 苗徒 长 , 单位 面积基 本 苗数 不足 , 秧苗 素质 差异 大, 秧苗 利用 率 6 1 ; 照 棚 出_ 、 整 齐 、 烂 5 对 苗晚 不 易
芽, 早播 棚成 苗率 低 , 期 秧 苗 生长 缓 慢 , 期 气 温 前 后
的发生 , 防地 下害 虫 。 兼
种抗 灰斑 病鉴 定 , 中抗 至感 病类 型 。抗 逆性 强 , 属 抗
旱、 耐涝 , 抗蚜 虫 , 菌 核病 , 抗 适应 性强 。
2 产 量 表 现
20 0 2年所 内 鉴 定 试 验 , 均 公 顷 产 量 3 9 . 平 675 k, g 比对 照品种 黑河 1 8号平 均 增 产 l . 。2 0 、 17 0 3 20 0 4年 区域 试 验 , 均公 顷产 量 2 3 . k , 平 4 5 8 g 比对 照
3 1 适 宜 种 植 地 区 .
性, 分枝 类 型 , 枝 强 , 分 分枝 挂 荚好 , 花 , 叶 , 毛 紫 长 茸
灰色 。 较 强 , 型 繁茂 , 秆 株 节短 , 有效 节 多 , 密 , 粒 荚 三 荚多 , 荚 率 高 , 粒 饱 满 度 好 , 粒 重 2 g左 右 。 坐 子 百 0
大豆新品种华夏3号
龙源期刊网
大豆新品种:华夏3号
作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第02期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6024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桂早1号×巴西1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13天,属夏大豆晚熟品种。
平均株高84.7厘米,有效分枝4.5个,单株有效荚数78.9个,单株粒数145.7个,单株粒重22.4克,百粒重17.5克。
株型收敛,白花,棕毛,有限结荚习性。
籽粒椭圆,种皮黄色,脐色浅褐。
经接种鉴定,表现为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8
和SC13株系,中抗SC3株系,感SC11株系。
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2.19%,粗脂肪含量20.41%。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1.2公斤,比对照埂青82增产29.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82.0公斤,比对照增产3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1.6公斤,比对照增产31.1%。
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2公斤,比对照
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每亩保苗1.3万株。
适宜区域:适宜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中南部和江西南部地区夏播种植。
开鲜豆3号大豆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547(2020)05-0056-04开鲜豆3号大豆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辽宁铁岭收稿日期:2020-07-10第一作者:李子升,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大豆育种,E-mail:************************菜用豆新品种开鲜豆3号,在2019年5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审定编号为辽审豆20190018。
1选育来源及经过母本为自选系“开绿9701-2”,父本为“开选303”,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后代经过多年选育而成。
2018年底该品种完成全部选育程序。
选育经过如下:2008年配制杂交组合并收获杂交荚,2009年(F 1)去伪后全区混收,2010年(F 2),2011年(F 3)荚粒法选择混收,2012年(F 4)单株选择,2013年(F 5)进入选种圃,成熟后全区收获,经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决选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的品系开08009-3。
2014—2015年在品系比较圃,2016年参加辽宁省多点比较试验,2017—2018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
同年在省内、外部分地区试种示范。
2特征特性开鲜豆3号全生育期94天。
株高48.2厘米,分枝2.5个,主茎节数11.5个,单株荚数39.2个;多荚粒率71.1%,单株鲜荚重83.5克,荚长5.7厘米,荚宽1.3厘米,标准荚184.7个/500克,标准荚率84.9%,虫食粒率1.5%,病害荚率1.3%,其他荚率12.3%,百粒鲜重76.2克,有限结荚习性,白花,椭圆叶,灰毛,鲜荚翠绿色;口感品质为A 级(香甜柔糯型)(见表1)。
表1开鲜豆3号农艺性状经接种鉴定,抗(R )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株系。
3产量3.1产比及多点试验2014—2015年参加所内产比试验,2年平均鲜荚产量735.5公斤/亩,较对照种抚鲜3号平均增产16.7%。
2016年参加省内鲜食多点试验,不同区域5个点试验,平均鲜荚产量720.5公斤/亩,较对照抚鲜3号增产15.6%。
粮食工程技术《三 大豆粉的制取工艺》
三大豆粉的制取工艺〔一〕全脂大豆粉全脂大豆粉是用大豆为原料直接加工成的一种粉状产品,分为酶活性全脂豆粉和热处理全脂豆粉两种产品。
全脂大豆粉目前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
1、酶活性全脂豆粉酶活性全脂豆粉的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任何湿热处理,因此大豆粉中蛋白质根本不变性。
水溶蛋白的保存率达70%以上,并具有大豆的全部酶活性,富含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脂肪氧化酶和尿素酶等。
酶活性全脂豆粉对烘烤行业很重要,可用来改善面包和其他发酵产品的品质。
1〕生产工艺大豆→清理→烘干→破碎脱皮→粉碎→筛分→酶活性全脂豆粉大豆先经过干法清选除杂后,用原料大豆与烘炒砂混合倒入回转式烘烤机,在22021温度下烘烤30分钟左右,使大豆水分燃干至8-10%,然后强制冷却2021,可采用冷风冷却,使大豆含水量降至3-4%,将整粒大豆进行破碎脱皮,脱皮率要求到达90%以上,然后用高速粉碎机或磨粉机进行粉碎,粉碎后过筛、分级,过筛得到的即是酶活性全脂豆粉。
2〕质量指标酶活性全脂豆粉呈乳白色或淡黄色粉末状,具有大豆粉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理化指标和卫生标准见表4-2和表4-3。
表4-2 酶活性全脂豆粉的理化指标指标名称指标水分/%≦7灰分/%≦6蛋白质〔N×6.25,干基〕/%≧40氮溶解指数〔NSI〕/%≧70细度100%通过150目/25.4mm筛粗纤维/%≦3脂肪/%18左右表4-3 酶活性全脂豆粉的卫生要求指标名称指标细菌总数/〔个/g〕≦5万大肠杆菌群近似值/〔个/100g〕≦70致病菌不得检出砷〔以As计〕/〔mg/kg〕<0.5铅〔以Pb计〕/〔mg/kg〕<1.0铜〔以Cu计〕/〔mg/kg〕<10.0黄曲霉毒素B1/〔ug/kg〕<5.01、热处理全脂豆粉为了克服酶活性全脂豆粉存在的缺乏,并扩大全脂豆粉的食品用途,在高温、高压、短时间或高温、瞬时的干热处理条件下,使大豆中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细胞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钝化,并使脂肪氧化酶失去活性,从而使全脂豆粉的营养价值有所提高,产品豆腥味有所改善,产品中水溶性蛋白得以适度保持。
永育3号大豆种简介
永育3号大豆种简介一、品种基本信息永育3号大豆,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保健型大豆新品种。
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审定。
二、主要特性1. 早熟高产:永育3号大豆是一种早熟的品种,成熟期为95-100天。
在江苏、上海等八省市进行了12个试点示范,地区平均亩产量达到了375kg以上。
2. 豆粒大而圆:这种大豆的豆粒相对于其他品种较大,粒径为10毫米左右。
豆粒呈圆形,皮薄易煮,口感柔软。
而且,该品种的豆粒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
3. 保健功能显著:永育3号大豆是一种含有天然保健成分的豆类食品,豆粒中富含大豆异黄酮等物质,成分分别为15~20mg/g,是市场上同类产品成分高的品种之一。
4. 适应性广:永育3号大豆适应性广,在北纬25-35度地区均可种植。
三、种植技术种植永育3号大豆一般采用直播、秧苗定植、麦田间插等方法。
1. 土地选择: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酸碱度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
避免使用对该品种有害副作用的农药和合理施肥。
2. 播种和苗期管理:大豆直播要求及时、均匀、密度合理,下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大豆需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也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3. 晾场、收割、贮存:大豆入早市或干制时,需要进行晾场处理;收割后要及时晾晒,有效降低含水量。
在贮存期间需保证通风干燥,防潮防霉。
四、市场前景永育3号大豆为保健食品行业提供了一种天然保健成分丰富的产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该品种在市场中的需求将逐渐增长,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开发价值。
同时该品种适应性广泛,适合不同地区的农民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高油、高产、抗灰斑病大豆新品种垦豆33的选育与体会
摘 要 :垦 豆 3 3 是 以 高 油 、丰 产性 好 、分枝 性 强的 垦 9 5 — 3 2 4 5 ( 垦丰 9 号) 为母 本 , 以矮 秆 、节 间
短 、抗灰 斑 病 、 秆 强抗 倒伏 、丰 产性 好 、适 应性 广 、 品质 较好 的 垦 9 5 — 3 4 3 8 ( 垦丰 1 6 ) 为 父本 有 性 杂 交 ,系谱 法选 育 而成 。该 品种 高产 、稳 产 、适 应 性 广 ,2 年 区试 、一 年 生试 共 1 8 个 点次 全 部 增 产 ,平 均 产 量 2 7 2 9 . 1 公 斤/ 公 顷 、 比合 丰 5 0 增产 1 1 . 4 % ;脂 肪 含 量 2 2 . 1 7 %、蛋 白质 含 量
一
1 选 育经过
1 . 1 育种 目标
般。 父 本 :垦 9 5 — 3 4 3 8 ( 垦鉴豆 2 3 、垦 丰 l 6 ) 是 黑
上个世纪 9 0 年 代 后 期 ,黑 龙 江 省第 二 积 温 带 生 产 上 大 面 积 种 植 的 大 豆 品种 主要 有 绥 农 1 4 、合 丰3 5 、合 丰 2 5和 绥 农 1 0 ,高 油 品 种 仅 有 垦 农 4 号 ,但 面 积 已 开 始 下 滑 ,究 其 原 因是 中 抗 灰 斑
( HN K 1 1 A 一 0 1 - 0 3 - 0 1 )
专刊 ・ 原料 一
肪 含量 2 0 . 5 7 %、蛋 白质含 量 4 0 . 5 %) 。
1 . 3 选育 经过
2 0 1 2 年通 过 黑 龙 江 省农 作 物 品种 审 定 委员 会 审 定
推广 0 年 ,平 均 公 顷 产 量 2 4 8 7 _ 3 公 斤 和
3个大豆群体中油酸含量的超亲分离
新 质源东 乡野生稻 胞质 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
肖晓东等以东乡野生稻为母本与栽培稻 品种杂交、 复交 , 在其后代中分离 出雄性不育 株, 再与栽培 稻 品种 连续 回交 , 多代 核置 经
换, 转育 成 无 花 粉 型 ( 花 粉 稀 少 型 ) 或 和有 花 粉 型两 种 不 同类 型不 育 系 。其 中无 花 粉 型表
了F 2 A2 ×M2 、 A2 ×N9 - 4 4 A 和 N9 3F 2 8 45 8
—
44 A×M2 45 3的单交群 体。在这 3 个群体
的 F 和 F 代 中观 察 到 了油 酸 含 量 比最 高 油 。 。 酸亲 本 显 著 更 高 的 植 株 。就 种 植 在 P et uro Rc 区 的 F 。品 系来 看 , 现 F 2 i o地 3t 发 A2 ×M2 3 组合 中 有 4个 品 系 、 A2 ×N9 — 44 A 组 F 2 8 45
维普资讯
材 料 与 品 种
抗旱指标优 于 ” 九五 ” 国家攻关标 准 , 抗旱性
和 丰产性 均 比 国 内 育 成 的 旱 地 品 种 桂 糖 1 1 强 , 比台 糖 研 究 所 育 成 的 王 牌 品种 新 台糖 更 1 号 、 台糖 1 抗旱 。在抗 旱育 种材 料 筛 6 新 O号 选 创制 方 面得 到新 的突 破 。 ( 带作物 科 学数据 库) 热 中 国水 稻研 究 所 主持 完 成 的 国家 83课 6
为 了培育 高 油 酸 含 量 的 品 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这 3个 群 来
体的超 亲分离 体 可 以用 作育 种方案 中的亲
无腥味大豆新品种东富豆3号的培育及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47(2020)02-0048-04无腥味大豆新品种东富豆3号的培育及栽培技术*薛恩玉高姜王收稿日期:2020-03-05第一作者:薛恩玉,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绿色食品开发与认证,E-mai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专项”脂氧酶缺失无腥味大豆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1306-05-01)**通讯作者:王绍东,教授,主要从事特用大豆品种培育与利用,E-mail:***************.cn大豆种子中的脂氧酶(Lipoxygenase )Lox-1、Lox-2、Lox-3三种同工酶是导致大豆具有豆腥味的重要因素[1]。
脂氧酶催化亚油酸等具有顺,顺-1,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过氧化氢的衍生物,最终被分解成易挥发的有豆腥味的醛、醇、酮等小分子物质[2-3]。
为了降低加工成本和保留大豆营养特性,通过遗传育种改良方法去除豆腥味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
无腥味大豆适用加工范围广泛,如无腥味大豆面条、无腥味大豆素肉、无腥味高膳食纤维、全豆冰激凌、活性豆粉、无腥味蛋白粉、双蛋白花色豆奶、大豆酸奶、大豆蛋白发酵饮品等产品,从大豆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大豆的附加值,提升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东富豆3号是由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富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育成并产业化推广,是高蛋白且脂氧酶图1东富豆3号高附加值系列产品Lox1、Lox2、Lox3三个同工酶同时缺失的适于大豆加工企业加工需求的无豆腥味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适于加工无腥味豆粉,无腥味大豆素肉和无腥味拉丝蛋白(宁波市素莲食品有限公司),及无腥味大豆蛋糕(香尼亚时尚美食工作室)(见图1)。
1选育过程1.1亲本来源东富豆3号是以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育成的高代品种绥07-502号为母本,以日本九州农业试验场育成推广的脂氧酶Lox1、Lox2、Lox3全缺失的大豆品种Ichihime 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法,南繁北育相结合而育成。
东升3大豆品种介绍,适合东北地区种植
东升3大豆品种介绍,适合东北地区种植摘要东生3大豆适合春季播种,它的成熟期为119天,叶偏长,花为紫色,有限结荚习性,株高在87.6厘米左右,有效荚数在36.6左右,百粒重19.7左右,适宜在吉林敦化地区和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春播种植。
一、东生3大豆品种介绍1、本品种平均生育期为119天左右,叶子比较长,花呈紫色,具有亚有限结荚习性。
2、株高大概在87.6cm左右,每株有效荚数为36.6个左右,百粒重为19.7克左右。
3、大豆种皮为黄色,籽粒为圆形。
4、它适宜在吉林敦化地区春播种植,还有黑龙江省第2积温带和第3积温带上限春播种植。
二、播种准备1、播前耕地:在大豆播种前,要进行土壤平翻、耙茬、垄作、深松等。
2、播前浇水:在大豆播种前,对于土壤条件不佳的地块,可以在播种前2天左右浇灌1次水,浇灌的时候以浇湿土壤为宜,这样有利于播种后大豆种子的发芽。
3、土壤除草:大豆大面积种植,如果管理不当,就容易导致杂草丛生,因此可在播种前采用机械喷施除草剂。
4、精选种子:优质的大豆种子发芽率高,还有利于幼苗生长的整齐健壮。
因此在播种前,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播种,要将病粒、小粒、秕粒、虫蛀粒、破瓣粒挑出。
5、种子处理:可用辛硫0.1-0.15%、或灵丹粉0.7%、或多菌灵加福美双0.3-0.4%、或多菌灵加克菌丹0.3-0.5%均匀拌种。
三、大豆的种植方法1、翻耕整地(1)在田间春播种植大豆时,要在入冬前翻耕土壤,翻耕后按照宽2-3米分厢,然后将厢沟、围沟、腰沟开好。
(2)在春季天气晴朗时精细耕地,要求土壤要细碎没有暗垡,厢面平整无挖坑。
(3)在冬季空闲的干旱地块种植时,要在入冬前进行翻耕,而冬季种植蔬菜的干旱地块,要在采收完蔬菜后,在天气晴朗时翻耕土壤,翻耕后按照宽2-3米分厢开沟,精细耕地。
2、适时播种(1)在土壤平均温度达到10-12°C时开始播种,一般在春季3月底至4月初为适宜播种期。
黄豆新品种——攀吨大豆3号
黄豆新品种——攀吨大豆3号
张继山
【期刊名称】《农村新技术》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该豆为有限结荚,具有很好的丰产性。
其主要特点:一是高产。
株高1.5米,主茎20~30节,单株分枝6~10个,结荚400个,单株一般产干黄豆250克,百粒重32克。
每667平方米植4000-6000株,行距80厘米,株距20厘米。
一般每667平方米产800千克以上,采取精准农业种植,产量可以攀吨。
二是抗倒伏。
该豆根系发达,侧根可扎1米深,茎秆韧性强,抗风喜水肥,耐干旱,抗重茬。
三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
春播生长期102天。
夏播生长期92天,全国各黄豆产区均可种植。
四是优质。
该豆含油量21.72%。
属于优质黄豆。
【总页数】1页(P29)
【作者】张继山
【作者单位】274617,山东鄄城县彭楼工业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攀吨大豆可攀吨 [J], 田翠菊
2.黄豆新品种——攀吨大豆3号 [J], 高雪欢;张继山
3.攀吨大豆新品种 [J], 胡杰
4.黄豆新品种——攀吨大豆3号 [J], 高雪欢;张继山
5.大豆新品种—攀吨大豆 [J], 张继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1期张晓艳等: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97异。
群体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分布呈正相关m3。
该研究探讨了5种密度下大豆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为选择适合大庆地区的大豆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大豆的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06年在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试验田进行。
试验地平整,肥力均匀,土壤类型为草甸黑钙土;供试品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选育的双高大豆品种垦农4号。
该品种生育期120d左右,需≥10℃积温2400—2500℃;株高80一90cm;白花、尖叶、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籽粒脂肪含量22.03%、蛋白质含量41.25%;秆强,喜肥水,中抗灰斑病;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中部平原区及东部低湿区种植。
试验设12、24、36、48和60万株·hm。
共5个密度,分别用D1、D2、D3、i)4和D5表示。
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垄作方式,6行区,垄宽65em,行长5m,小区面积19.5m2,3次重复。
播前机械统一施肥,人工精量点播,真叶期人工定苗,常规田间管理。
1.2测定项目与方法1.2.1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干物重采用烘干法,分别在V4、R1、R3、R5和R6期,每次取20株,选有代表性的lO株将根、茎、叶、柄和荚分开,鲜样在105qc烘箱中杀青30min,65℃烘干、称重,然后计算单位面积的茎、叶、柄和荚干重。
叶面积采用打孔称重法,分别在V4、Rl、R3、R5和R6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将所有叶片用打孔器打小叶,烘干。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上的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在R5期采用大田切片法,从子叶节向上每10CITI为1层次,每层面积为0.325m2,茎、叶、叶柄和荚分开,将每一层叶片用打孔器打小叶,鲜样在105℃烘箱中杀青30min,65℃烘干、称重,然后分别计算冠层不同层次的单位面积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
1.2.2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时,每区选取符合试验设计密度的植株30株进行测产,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lO株进行室内常规考种。
1.3数据分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及图表的绘制,用DP¥v3.01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是反映叶部性状素质的重要指标,适当增加叶面积指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如图1所示,V4一R6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时期的变化呈增加的趋势,R6期达最大值;不同密度条件下,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增大呈增加趋势,V4一RI期各群体之间变化的幅度不大,Rl期以后各群体之间变化较为明显,Dl群体显著低于其它群体,但在R3期以后D4群体略高于D5群体,这可能是由于群体密度过大,冠层底部叶片过早脱落造成的。
5.04.5籁喜鬈錾碧喜耋2;需.00.5圈1种檀密厦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Fig.1Effectofplantdensityleafindexofsoybean如图2所示,R5期从冠层底部至顶部,各群体叶面积指数主要分布在冠层40—100cm,占整个叶面积指数的87.43%一92.96%,由于冠层底部叶片大部分已脱落,所以叶面积指数的差异主要是由冠层顶部和中部叶面积差异所致。
各群体最大值出现的层次不一致,Dl,D2,D3和D4群体出现在冠层60—70cm,D5群体出现在冠层70—80cm,表明高密度群体为获得光能,叶片密集点有上移趋势,这可能是由群体中个体自身调节引起的。
不同密度条件下。
0—70cm冠层1)4群体叶面积指数高于其它群体,70—100cnl冠层,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
图2种植密度对冠层叶面积指敷的影响Fig.2Effectofplantdensityleafindexofcanopy2.2千物质积累与分配2.2.1干物质积累不同大豆群体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见表1。
就整个生育期来说,各群体的阶段积累量、日积累量以及占总量(阶段积累量/总积累量),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R5一R6期,R6期以后由于下部出现黄叶积累开始下降。
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的阶段积累量以及占总量,万方数据万方数据l期张晓艳等: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99如图3所示,R5期不同大豆群体冠层各层次干物重分布大致呈抛物线形变化,干物质主要集中在30~70cm,各群体最大值出现的层次不一致,D1和D2群体出现在冠层30~40cm,D3和D4群体出现在冠层40~50cm;D5群体出现在冠层50—60cm,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干物重的重心有上移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密度加大,群体中个体竞争激烈,养分失调,使群体下部叶片过早脱落导致的。
不同密度条件下,从冠层顶部至底部各层次干物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各群体间差异显著,高密度群体明显高于低密度群体。
相关分析表明,冠层各层次干重与各层叶面积指数正相关,在30—40cm,60~70cm,70—80cm,90~100cm层达显著水平,40一50cm,50—60cm层达极显著水平。
图3种植密度对冠层干物重的影响Fig.3Effectofplantdensitydryweightofcanopy2.3叶面积指数与干物重关系如表3所示,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株重、茎重、叶柄重、叶重及荚重与叶面积指数正相关;单位面积株重、叶柄重及茎重与叶面积指数在V4,RI期达显著水平,R3、R5和R6期达极显著水平;单位面积叶重与叶面积指数在V4期达显著水平,Rl、R3、R5和R6期达极显著水平。
表3各生育时期干重与叶面积指数相关系数Table3Coemcientsofcorrelationbetweenleafindexanddryweightindifferentgrowthstage2.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大豆群体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逐渐减少。
而群体的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当密度为D3(36万株·hm。
)时,群体的产量最高,此时再增加群体的株数,产量将有所降低。
D3群体的产量比D1、D2、I)4和D5群体分别高出30.56%,15.74%,22.11%和30.24%。
通过对不同群体条件下的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不同群体条件下,产量差异显著,即D3>D2>D4>D5>D1(表4)。
表4不同大豆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Table5Yieldcomponentofdifferentsoybeanpopulations密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PodnumberSeodnumberSeedwel【ghtDensity’perplantperplantperplant/g百粒重产量100.seedYieldweight/g/kg·hm’23结论与讨论不同密度下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发展过程大致呈一条抛物线的单峰曲线,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密度对单株叶面积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
研究已证实,春大豆随着密度的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呈现增加的趋势¨引。
结荚鼓粒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在此时期保证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可以避免大豆减产¨“。
研究结果表明,V4一R6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呈增加的趋势,V4一Rl期各群体之间变化的幅度不大,Rl期以后各群体之间变化较为明显;叶面积指数在一定密度范随着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R5期叶面积指数主要集中在冠层中上部,并随密度增加叶片密集点有上移趋势。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是产量形成的基础。
而干物质的生产与积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大豆生育前期生长量不足,干物质积累量过低,会影响后期灌浆物质来源;生长量过大,植株繁茂,会影响后期于物质向籽粒转移,对产量形成不利¨“。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过大,干物质积累量反而下降,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大¨1。
周勋波等研究表明,改变株行距使生境发生变化,随株距减小个体间竞争激烈,营养分配失调,千物质积累中心上移¨引。
该研究表明,V4~R6期,阶段积累量、日积累量以及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阶段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日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株重、茎重、叶重、叶柄重及荚重均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作者:张晓艳, 杜吉到, 郑殿峰, 宋春艳, 陆旺, 宋丽萍, ZHANG Xiao-yan, DU Ji-dan , ZHENG Dian-feng, SONG Chun-yan, LU Wang, SONG Li-ping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刊名:大豆科学英文刊名:SOYBEAN SCIENCE年,卷(期):2011,30(1)1.Saratha K D;Kumudini S;Hume D J Genetic improvement in short seasen soybeans I Dry matter accumulation,partitioning anleaf area duration[外文期刊] 2001(02)2.张晓艳;杜吉到;郑殿峰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6(11)3.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10(03)4.陈艳秋;宋书宏;张立军夏播菜用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研究[期刊论文]-大豆科学 2009(03)5.Board J E Soybean cultivars differences on light interception and leaf area index during seed filling[外文期刊] 2004(1)6.章建新;翟云龙;薛丽华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期刊论文]-大豆科学 2006(01)7.翟云龙;章建新;薛丽华密度对超高产春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01)8.Westgate M E Managing soybeans for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19999.何桂红;吕国华;吴奇峰新疆绿洲高产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陕西农业科学2005(01)10.毕远林大豆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研究 1999(04)11.何天祥攀西地区秋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大豆科学 2001(03)12.蔡柏岩;祖伟;葛菁萍磷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期刊论文]-大豆科学 2004(04)13.刘丽君;祖伟;张瑞忠大豆窄行平播密植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规律[期刊论文]-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14.刘建国;帕尼古丽;董志新单位叶面积负荷量对大豆源库调节效应的研究[期刊论文]-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15.孙贵荒;刘晓丽;董丽杰大豆叶面积指数消长与产量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辽宁农业科学 2003(04)16.赵聪慧;张淑娟;王凤花春大豆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空间变异性及相关分析[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 2010(09)17.Aile F J;Higley L G;Specht J E Soybean leaf morphology and defoliation tolerance 199818.王继安;王金阁大豆叶面积垂直分布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期刊论文]-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kx20110102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