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02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居民的
0福利待遇差
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福利 保障制度,如社保、医保 等,导致农民工缺乏安全 感。
工作环境恶劣
部分企业忽视安全生产和 职业卫生,导致农民工身 体健康受损,影响其工作 积极性和稳定性。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
劳动合同不规范
部分企业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存在工资拖欠、加班 无酬等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 策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民工荒现象概述 •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 解决民工荒的对策 • 政策建议和展望
01
民工荒现象概述
民工荒现象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传统劳动 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 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劳动力需求减 少。
文化素质提升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 展。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就业。
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家庭服务业 、物流快递业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 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鼓励企业转变用工观念,重视 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
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推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优 化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增 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完善员工的选拔、 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崔怡(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DOI]10.13939/ki.zgsc.2015.35.229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
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
“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
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
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
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
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技工我国正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我国的高级技工特别是年轻的高级技工却严重短缺,两者形成强烈反差。
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上,企业高薪招不到高级技工的现象愈来愈多。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青年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技术人才日益短缺,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例更是越来越小,很多地区青年高级技师的数量竟为零。
随着老一代高级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很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并已实际上威胁到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未来。
目前正是很多大中专学生找工作的时期。
而在求职市场上,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企业开出高薪却找不到需求的人才,另一边却是众多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就业无门。
有关专家认为,“技工荒”将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长期存在,目前的技工人才缺口如此之大,体制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
现在社会生产中出现用工荒的情况越发的严重,导致一些企业濒临于停滞和倒闭状态,这种现象很值得各个行业回味, 而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违背了贯彻实施三个代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方针政策。
二、原因分析1、高等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
这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我国高校仍然缺少优秀人才,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包括工科院校,普遍缺少培养优秀技术员和高级技工人才的氛围。
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形成结构性矛盾。
第二产业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农民工干不了,大学生不愿意干;第三产业,尤其是法律、金融、会计、管理、营销等行业需求中高端人才,但新毕业大学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2、技校不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学校教育跟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很多技校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待学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才发现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这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浪费,一方面企业因为招不到合适的技工而发愁,另一方面,学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上火,学校因为学生的就业率不高而着急。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对民工潮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 3、国家政策的偏向
• 就我国的宏观经济来说,是严重偏向城市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小。"我国农业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份额 长期以来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国家投资的严重倾斜致使农业产生 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如以前,生活 费用、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投入大于产出的负效益,这种 情况,决定了为数不少的农民至今还想跳出"农门",拥向城市。 • 第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抑制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拉大直接造成了从工从农收入的明显差距。而 且潜在的通货膨胀依然存在,强大的工农关系框架未发生变化的前提 下,农民依然是风险转嫁的对象,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全面下降。如果 与城市居民收入加以对照,则更看出农民减收的严重性和增收的紧迫 性。农民不愿再死守在土地上,纷纷投入到城市工业区和沿海开发区 。
对民工潮、 民工慌、 民工荒 现象的分析
目录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民工慌形成的原因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小组成员
杨亚军 简成豪
201120050101 201120050105
李伟涛
黄丹凤 王欢欢 孙少荣 刘子安
201120050106
201120050126 201120050127 201120050202 201120050204
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 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 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 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 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 2005年第二季度全国 10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证明 , 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人数均远远大于供给人数 ,缺口总人 数分别为 45769人、23854人、8943人。所以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 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 • 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 • 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各种劳动法规不是很健全 , 包括 :劳动平等法律制度缺失、劳动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劳动争议处 理制度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的执法不严 ,包括 :劳动行政 执法不力、劳动行政执法不公、劳动司法不力 • 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 由于相关法律制度欠缺及执法不严 ,在劳动力市场的实际 运行中不规 范和无序现象仍比较严重 ,劳动争议频繁发生。比 如:劳动合同、集 体合同签订不规范或拒签;阻挠职工组建工会;压低或拖欠职工 (包括 农民工 )工资 ;不缴纳或拖欠社会保险费 ;随意延长工时 ;不重视劳动 保护和生产安全 ;随意解雇职;劳动合同的短期化;滥用劳务工;等等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反思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反思——中国廉价农民工正在走向“体面劳动”新时代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董登新(教授)曾几何时,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农民季节性地从农村涌向城市打工,成为中国最廉价的第一代“农民工”,这种季节性农民工,他们一年四季总在“农闲”与“农忙”间隙,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于是,“民工潮”、“春运高峰期”渐渐成为一道中国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他们要么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在就近城镇打工,要么是在之后选择远离故土到其他城镇打工。
作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家庭兄弟姐妹多,他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任何脏活、累活都能干,基本上不挑剔,但他们在城里工资水平低下,劳动环境与住宿环境较差,而且没有任何养老和医保待遇,但他们会定期将打工所得邮寄回家,赡养老人、抚养孩子。
然而,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却有很大不同:他们属于“80后”或“90后”的独生子(他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他们读书多,有知识、有文化、会上网,他们在轻松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是高考落第后,便潇洒地背起行囊,怀揣父母节衣缩食积攒的路费,跟着他们的前辈或老乡一起游荡进城,寻找打工机会。
年轻朝气的他们,要么夫妻携手同行,要么热恋中的对对男女同行,当然,更有进城后边找工作、边找朋友的,或是先找工作、后找朋友。
第二代农民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正如农村流行的一句谚语:“穷汉养娇娃”。
对于他们来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
作为第二代农民工,虽然城市工作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但他们不会轻易认命,他们会挑剔工作、会跳槽,他们更能计较工资福利与劳动强度之间的关系,虽然吃苦耐劳的精神远不如父辈,不过,他们年轻、有文化,会学习,进步快,适应能力强。
因此,他们更有资本和能力炒老板、换工作,并寻求更高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劳动环境。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不仅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而且农民种田也不用交税,更诱人的是农民种田还能享受国家直接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也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民工荒”现象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民工荒”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需求,导致许多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影响。
解决“民工荒”问题不仅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背景介绍:“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民工荒”现象一直存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和对策等方面探讨“民工荒”的现象。
“民工荒”现象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状况。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民工荒”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尤为严重。
收入待遇问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拖欠工资、降低福利待遇等,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难以获得足够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就业环境恶劣:部分行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安全感。
职业发展受限:农民工在城市往往从事临时性、低收入的工作,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减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纷纷进城寻找工作,导致“民工荒”现象出现。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部分农民工回流到家乡附近地区。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民工潮”和“民工荒”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两个问题,它们代表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两种状况。
然而,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民工潮”和“民工荒”的背后。
就业机会的缩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行业的需求减少,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危机。
同时,随着国内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员工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这些外国企业通常会对员工的薪资要求很高,而中国本土的企业却难以与之相比。
这些因素使得就业机会的缩减成为了“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许多没有技术或技能的劳动者面临失业和就业困难。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由于城市的工资比农村高,很多农村劳动者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种转移并没有解决“民工荒”的问题,相反,它带来了新的问题。
许多这些新来的劳动者缺乏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优势,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民工潮”和“民工荒”问题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经济因素造成的,它们也与工人工资和工作条件等因素有关。
多数劳动者的工资低,而且很少会有工作安全感。
这种情况在城市中特别普遍,许多劳动者需要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不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大多数工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缺乏保障,例如医疗保障和退休金等。
特别是年轻的劳动者,他们在将来如果面临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保障时,很难通过工作来获得安全感。
总结“民工荒”和“民工潮”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后遗症,它们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经济因素造成的,更与工人的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有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更加稳定和保障工人利益的劳工法规和政策,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摆脱贫困,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中国与全球市场的经济合作。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共33页
两种模式是否可以合理阐释中国的 民工荒现象?
• 这两种模型都无法对中国当前的民工荒现象做出合理的阐 释, 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劳动力转移模型对劳动力转移的 动力机制的解释都存在缺陷。
• 首先, 刘易斯模式把劳动力流动机制简单归于两部门间的 工资率差异; 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式把劳动力的流动动力 仅归于城乡预期收益的简单比较, 都属于无迁移成本情况 下的劳动力流动。
• 2)比较利益的驱动 :近年来,农业比较利益过低问题已愈演愈烈,由于种种原因 ,农民往往是辛劳一年却收获无几,极大地打击了广大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于 是,撂荒现象屡屡发生,农村劳力流失过半。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价 格问题上,工农产品交换中仍然存在着"剪刀差"的问题。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收入 分配不公,剪刀差长期存在,而且近年有重新拉大的趋势。土地价值跌落,失去传 统的约束力,与对城市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相对。
• 而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来看, 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主要是客观存 在相对经济利益的驱使。该模型假定: 劳动力的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 收入差距的反应, 而不是对实际收入的反应。因此, 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M= h( pWu- Wt ) 。其中M 表示某一时期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数; Wu为城市收入; Wt为乡村收入; p为找到工作的概率, 此概率取决于城 市人口失业率; h为潜在移居者的响应函数, 且为增函数。哈里斯--托达 罗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 只要工业部门的预期工资高于农村部门的 工资, 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转移; 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 工业 部门失业率上升, 预期工资随之下降; 当预期工资下降到与农业部门的 工资相等时, 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就停止。
• 其次, 两模型都把劳动力市场同质化, 没有考虑人力资本 禀赋不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机会不同。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从2004年初开始,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原本农民工打工的热点地区先后出现招工难的问题,由于程度严重,被有些媒体称为“民工荒”现象。
这与早先出现的、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民工潮”现象形成鲜明反差。
虽然“民工潮”与“民工荒”表现出来的结果和影响不一样,但它们都是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一、“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回顾“民工潮”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于九十年代,它是指每年春节后的一个月时间左右,总要爆发一次百万民工外出寻找工作机会的现象。
尤其在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两个时期最为严重。
后来,“民工潮”逐渐泛指农民工供大于求的形势。
据统计,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到1988年则超过2500万人,而2003年在外流动的农民工已逾9000多万。
“民工潮”形成之快,规模之大,为世界瞩目。
“民工潮”从本质上说是农民对现代生活的自然追求,而我国目前农村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令人满意的变化,又有75~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加之民工潮对广大落后闭塞地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民工潮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偶尔波动外,总体是难以减弱的。
就在“民工潮”还没有消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实现持久稳定转移,农民工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
“民工荒”是指2004年春季开始,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后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
到2005年,情况有所缓解。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这2500万人包括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转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
而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这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有1400万名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因而,从总量上看,农民工仍然是供大于求。
但是,在经历了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两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民工潮”后,2000年以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不存在大规模的“民工潮”,但转移量仍在增长。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摘要]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出现的“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出发,通过全面、细致地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解读根源治理对策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
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由“民工潮”而民工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中国是一个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是中国近几年来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
另外,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0年至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4.3%,呈逐年攀升的形势。
从这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比较严峻。
但是,为什么会在同一时期、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真的到来了吗?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这一重大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本文试图解读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真正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的治理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地原因与解决对策近年来,有着近9亿农民地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地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随后此波迅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民工荒问题日益凸显使长久以来地劳动力市场地矛盾真正摆在了政府和企业地面前.一、“民工荒”问题地原因分析(一)农民工地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随处可见.根据全国总工会地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拖欠9800万农民工工资约1000亿,其中建筑行业所占拖欠比例为70%.同时,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地高流失率.(二)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l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l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实际工资水平地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三)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地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地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地重要因素.(四)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有人认为,经济地超速发展和工业地规模扩张,对农民工需求地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地情况下,民工荒地爆发是势在必然.就目前实际存在地民工荒问题而言,则可以认定为是对工业扩张地预计不足造成地.(五)农民工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客观上,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在岗位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了“知识断裂”.主观上,各企业招工条件苛刻,在低劳动强度地企业,普遍倾向于招收性格温和易于管理地女工.年龄期限一般要求在l8-25岁.在社会性别比例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地凸显,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下降地情况下,片面追求青年女工地招供标准是企业自己造成用工短缺地主观原因.(六)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推进、中部崛起迅速,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基地地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地城市也成了农民工地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地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地流向地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地民工荒.(七)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民务农地积极性,与中央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地决议一起综合为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将进一步得到减轻地良好期许,这对农民工回乡务农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地提升,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地农民工来说则大大增加了生活地成本或降低了生活地质量.所以农产品价格地提高可以构成农民工回乡地主动和被动地双重原因.(八)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在市场流动中实现地劳动力配置,确实与政府、单位计划管理没有太大关系,政府组织地流动仅占3%,而90%以上都是农民工自己或亲友运作地”.虽然农民工地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构成当地农民收入地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内地消费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地重要资金和人力资源,但是各农民工输出大省并没有对此有多少服务性作为,农民工地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地、自谋生计地状态之中,因为自发性总是与一定地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地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地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地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地重要原因.二、“民工荒”问题地解决对策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地一部分,为中国地经济地发展做出了很大地贡献,然而令人痛惜地是正处于经济飞跃发展地中国却在逐渐地流失这种宝贵地资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要足够地重视起来以及很有必要采取相应地对策来解决这种问题,促使中国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将解决“民工荒”问题地对策分为以下几点:(一)积极塑造“以人为本”地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地权益保障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其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这种利润最大化不应该在牺牲员工利益地基础上来追求地,任何一个员工作为企业地一员,不论是正式地还是临时地,都应该得到相应地尊重和权益保障,农民工也是如此.虽然农民工一直工作于企业地最基层,但是他们对企业地贡献功不可抹,并且随着农民工整体素质地提高,企业地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这支生力军.鉴于以上分析,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力除了先进地技术和科学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在企业中塑造“以人为本”地组织气候,把农民工地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要增加货币工资和使收入得到保障以外,也要使非货币效用提高起来,例如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以及提高生活伙食标准等,还有要在企业创造一种良好氛围,突出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地一员,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尊重感.同时要实实在在落实农民工各方面地权益保障问题,让每个民工都能充分享受到人身自由权利、就业权利、生活权利和子女受教育权利.(二)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民工在流动地过程中,政府所起地作用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先在最初开始,农民工从输出地区流入到输入地区,政府要发挥好交通红绿灯似地引导作用,设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需求信息地传递速度,减少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地盲目性;同时要大力传播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外来农民工地关心、重视和爱护,迅速增强农民工特别是第三代农民工地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要打破传统地政府本位主义,消除制度性地就业歧视,创造出一种和谐地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全竞争性地正规地劳动力市场,让每一位劳动力在工作选择面前人人平等,都能通过公平地合理地手段来选择自己地工作岗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限制民工地择业范围,要把他们从社会地最低层次中彻底解放出来.其次在民工投入到工作地过程中,政府要大力发挥监督作用,监督企业要提高《劳动法》执法力度,应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政府要大力清除社会歧视现象,构造人人平等地气氛,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这其中包括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农民工身份转换制度”,以在城市工作达到一定工作年限为主要条件,给予农民工城市户籍,从而逐步转换农民工身份,并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地机会,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地生活心理成本,减轻其心理负担.(三)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随着技术地进步和产业结构地调整,现在地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定技术地高素质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地发展要求,不应简单得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肤浅地理论知识上.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如果光靠职业技校培养人才,除了在资金上和实验设备短缺以外,还不能及时了解到社会急需地热门专业等方面信息,培养出来地人才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部分专业过去老化,难以满足企业地用工要求;而完全依靠企业来培养人才,这些人才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导致人才成长地速度慢和效果差.所以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地摇篮,那么政府应该是后备军和传达器,企业应该是人才成长地基地.培养优秀地技工,应该倡导学校、政府、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地专业人才.只有三者联合,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为技工人才地培养奠定基础,企业为技工人才地成长提供舞台,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和传达及时信息.学校地教师做企业地顾问,研究技工地培养方向;企业地专家做学校地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政府提供资金,扩大教学规模,辅助学校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三者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技术荒”而导致地“民工荒”现象.(四)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企业和地方政府如果对劳动力成本优势过度依赖,而忽视对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地关注和引导,往往会导致资本地短视化和劣质性,就难以长期支撑地方经济地繁荣,缺乏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反馈地信息,劳动力不可能“无限供给”,中国企业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步显示出它地疲态,包括印度、越南在内地不少东南亚国家正在以更低地劳动力价格吸引外来投资.因此,政府和企业应清醒意识到要保持和促进地区经济地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延续走低投入低产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要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需要走产业升级换代地道路,应通过多年来地资金积累,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地技术含量,逐步过渡到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对劳动力地过度依赖.。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角等地 “ 民工荒 ”不 同, 此轮 “ 民工荒 ”
范 围明显 扩大 , 少 中西部城 市甚 至 二 不 线 城 市 也 出 现 用 工 紧 缺现 象 。以笔 者 所在 的 山西省 晋城 市 为例 , 从去年 下半
类 地 区6 0 ; 6 元 而山 西省 2 1 年 月最 低 00
工资标准 依次 为: 类地 区8 0 、 一 5 元 二类 地 区7 0 、 8 元 三类地 区7 0 、四类地 区 1元 60 , 4 元 考虑 到 较差 待遇 和 各种 歧视 性
业 分 别是 机械 加 工 、 装 、 业 等制 造 多 年 的 农 业 税 正 式 走 入 历 史 。不仅 如 服 鞋
( )我 国特 有的城 乡二 元 结构 , 三
业, 劳动力 需求 占了全市总需 求一半 , 物 此 , 国家还 推 行 种粮 农 民直 接 补贴 、 良 流 、 饮、旅 游 业 的人手不 足 问题 也 严 种 补 贴 和 大 型农 机 具 购置 补 贴三 项 补 餐
( 1 二 中西部 地 区的发 展 , 出打 外
本轮 “ 民工荒”的特点
4 缺工 多的企业普 遍 待 遇 较 差 . 由于对我 国农村劳 动力无 限供 给的
工 已 缺 乏 吸 引 力
人 力 资源 社 会 保 障 部 发布 的 调查
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部 劳动科 学研 想象 , 部分 企 业看不 到劳 动 力由买方 市
与 以往不 同的是 , 轮 “ 此 民工荒”不 仅 是 技 工 缺 乏 , 工 同样 紧缺 , 普 而且 数 量 巨大 。 广州市人 力资源 市 场服 务 中 如
投 入 力度 。自2 0 年 1 日起 废 止 《 0 6 月1 农
心 主任 张宝 颖 称 , 时广I 最 缺工 的行 业 税 条例 》, 意 味 着在 中 国延 续两千 现 』 、 『 、 J 这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宋晶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25)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内容提要」自2004年春开始,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多年的民工潮逐步被以农民工短缺为特征的民工荒所取代。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农民工由富余到短缺,其实是一种使多层次矛盾得以凸显的劳动力市场现象。
从劳动力市场管制角度看,民工荒现象凸显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管制失灵;而要破解民工荒,改善对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农民工市场的管制,无疑是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对民工荒现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做一分析。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制度缺陷/管制失灵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种凸显多层次矛盾的劳动力市场现象由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中国是劳动力大国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人们很少会认为中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存在了多年、因农民工集中返城务工而引发的民工潮事实上也为中国的劳动力大国地位做了佐证。
因此,当民工荒突然出现于曾是大量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东南沿海地区时,出现“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为什么曾经十分严重的民工潮一下子被民工荒所取代了呢?透视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转变绝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农民工供给减少的问题,实际凸显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及经济运行中的多层次矛盾。
(一)凸显了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在民工潮期间,如果用“无限”两字来形容农民工的供给恐怕并不为过,而现在的民工荒却是企业招不到或很难招到足够数量的劳动力。
难道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供过于求的态势发生逆转了吗?其实,不包括正在流动的农民工,仅就农村中尚需转移的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农民工供大于求的态势根本没有改变。
透视“闹荒”比较严重的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区的民工短缺现状,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地区所短缺的实际是总体素质比较高、技术熟练或有一定经验的技能型劳动力,而缺乏技能或低素质的普通工人并不缺乏。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
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有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的分析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
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
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
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
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 ) 一 国家 政 西部 地 区 投 资 和 经 资标准 、 延长 工作 时间 , 是任意裁 员 , 就
1中央 新 农村 政 策 。 .
济增 长加 快 ,国 内生产 总值年 均超 过 更 有甚 者 打 骂体 罚 员 工 ,致 使 造 成 人 员
工 荒 ” 现 象进 行 分 析 。 主 要抓 住 “ 工 荒” 政 府 政 策和 企 业 管理 体 制 合 力所 致 , 的 民 是 结合 其 出现 的 原 因 , 分析 “ 民工 荒 ” 的解 决 对 策 。
【 关键词】 民工荒; 政府 ; 企业 ; 劳动密集
自 20 0 4年 以 来 ,从 我 国 沿 海 地 区 时期 ,中 国 的 税费 改革 大 大 减 轻 了农 民 城市的低工资、差待遇和各种歧视性政 开始 , 渐产生了“ 逐 民工 荒 ” 象 , 向 内 的负 担 。 农业 税 的取 消 , 田还 有补 贴 , 策 , 现 并 种 以及较高 的生活成 本、 离家的精神痛 地 延伸 发展 的趋 势 。 ( 工荒 ,指 2 0 对农 民来说 , 民 04 是破 天荒 的事情 , 是中国农 苦 等 , 相 当 一 部 分 民工 选 择 回流 , 有 回流 年 以来 , 三 角 、 珠 长三 角 、 闽东 南 、 东 南 民几 千 年来 头 一 遭 遇 到 的 好 事 。 农 民对 的 ~ 部 分人 选 择 在 本 省 内 企 业 就 业 , 浙 虽 等地 出现 大 规 模 的 劳 动 密 集 型企 业 招 不 于 新 政 策 的反 Ⅱ 向自然 强 烈 。 部 分 农 民重 然 工 资低 一 点 , 可 以照 料 到 家 庭 , 用 但 不 到工 人 的 情 况 。 ) 国有 着 一 亿 多 ( 农 新考虑在 家种 田的价值 , 中 据 权衡利弊 , 选择 受 歧视 。 业 部 称 , 15亿 多 ) 剩 余 劳 动 力 , 有 _ 的 为 回 流 , 在 家 里种 田 。这 可 以说 是 “ 留 民工 什么会出现“ 民工 荒 ” 呢? 民工 潮 是 一 种 荒” 一个重要 的外部环境。 人 口流 动 现 象 , 民工 荒 ” 则是 人 口流 动 “ 2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 西 部 地 区 劳 . 中 ( ) 业 管理 制 度 的 影 响 二 企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对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沿海及内陆的许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在2011年春节之后表现尤为突出。
在劳动人口整体充足的情况下,中国为何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民工荒”?在“民工荒”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在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文将详细阐述。
关键词:民工荒特点原因对策“民工荒”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在2004年,媒体就开始轮番报道春节期间总是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但当时炒作的话题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互“抢人”的问题。
到了2011年,“民工荒”现象不仅愈发严重,更是呈现了扩散之势——这种现象已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少内陆省份“推进”,因而相关的纷争也变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抢人”。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一)“民工荒”整体上是权益荒。
算一下成本和收益,家里可以挣和外出打工差不多的钱。
比如我在家里挣不到两千块钱,外出打工能挣两到三千块钱,但是我在外面要住房,租房,所有的开支算下来,就所剩无几了。
此外,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缺失。
进城打工的农民大多在建筑、修路、架桥、市政等各种工程项目和企业的生产线上工作,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繁重、脏累有时甚至危险的工作,生活条件差,大部分民工没有社保、工伤、医疗等保障,再加上各地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使他们逐渐对靠打工生活失去信心。
(二)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原来老一代的农民工在城里挣点钱就回家了,但新一代农民工希望能留下来。
现在很多农民工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能不能在我打工的地方受教育,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信号。
我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城市里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自然的成为城里的一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特别高,如果城市里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在这接受教育,不但城市能得到一批受过很好教育的守法的公民,实际上也能够吸引住农民工的心,这是目前民工荒的一个核心的原因。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摘要:自从政府放松了农民的户籍管理,把劳动力的流动部分交由市场管理以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于是就出现了民工潮。
然而,近一两年,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增加,但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东部地区却出现劳动力短缺、招不到人的现象,即民工荒。
摘要:民工潮,民工荒,农民工,成因,对策引言:据悉,目前珠三角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用工缺口高达200万人,许多企业为招不到工人一筹莫展。
东南沿海地区从前几年的“民工潮”骤然转入“民工荒”现象,这里既有粮价上涨、种田收入增加导致部分农民返乡的因素,也有这些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一些加工业项目规模上马过快、用工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短期内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原因,但其背后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民工潮和民工荒的成因1 民工潮的成因(1)“民工潮”形成的根本因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的体制使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贫困。
中国的工农和城乡剪刀差仍在不断扩大。
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在利益的驱使下,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大、中城市去务工劳作,寻找新的谋生之路。
(2)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政策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 1979 年 7 月,中国设置经济特区,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由于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原因,城市人口大部分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这也就给“民工潮”提供了机会。
(3)人口逐年增多和耕地的逐年减少的矛盾也为民工潮推波助澜。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到 2005 年初达到了 13 亿,其中 9 亿多是农业户口。
另外,随着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土壤恶化等影响,中国的农用耕地面积短短 7年就少了 1 亿亩。
人多地少,也是由土地上释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民工荒的成因(一)近些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农民外出的机会成本近些年来中央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不仅废除了农业税,还推行多项农业方面的补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部分农民选择了在家务农。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期性“春运”。
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
这一景象被称为“民工潮".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工荒"现象:2005年、2006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次问题。
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
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巨大,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四个深层次原因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
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
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悬殊,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让许多农民产生改善经济条件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外出打工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企业存在大量劳务需求,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又有离家打工的动力,三点因素最终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2008年底,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辞掉了大量农民工,但当2009年经济开始恢复时,这些企业发现再也招不到工人了!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呢?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从民工潮的成因分析就可以找到民工荒的原因了。
现分析主要几点原因:一、农业政策吸引民工返乡务农为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政府不断推出惠民政策,务农的收益大幅增加。
另外,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市场需求推动,农业开始逐渐多样化发展,农产品的价值链得到不断提升。
因靠务农也能发家致富,吸引了大量具有务农经验的民工返乡创业。
二、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沿海对内地农民不再有吸引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开始产业升级,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迁移至内地,这使得内地大量民工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沿海地区生活成本不断提升,而民工工资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外出打工所得与所失不成比例,所以沿海地区对农民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三、廉价劳动力资源不再充沛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现在中国的劳动人口已经过了顶峰,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下降通道中。
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廉价劳动力资源不再充沛,低级劳务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现象。
四、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年轻人的就业观念随着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新一代的农民工是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长大,不具备父辈们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生子女政策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对低技术高强度的工作有排斥性,宁愿在家啃老也不外出打工。
民工荒不是一个简单、偶然的经济现象,从民工潮出现那天起,就孕育着民工荒的发生,民工荒同民工潮一样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因此,为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一、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对农民工来说,由于不能获得城市的户口,农民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就业行业和工种的进入歧视和工资歧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各种福利上的差别待遇;城市管理部门向农民工征取名目繁多的收费;民工的子女入学困难等。
而诸如“不按时发工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部分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性不高,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超时加班情况严重,但没有超时工资.加班没有加班费,但请假又要扣工资,节假日没有按国家规定放假,往往放假后又加班补回,这些都是很多企业侵害民工的权益的普遍做法。
面对欠薪,面对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少数民工甚至不惜跳楼、自杀、爬高压电杆要见老板,要讨工钱,他们是在生死一线之间与老板讨价还价;更多的农民工则选择了“用脚投票”。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徐长乐教授就认为,“民工荒”背后的实质是“权利荒”。
“当前的新一代民工在思想意识上比上一代更为开放,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个人享受,局部地区的局部行业因为达不到民工的期望值而被他们‘抛弃’是必然的。
”从长远来看,面对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群体“用脚投票”并不能真正保障自身权益。
面对企业集团这一强势群体,个体的力量很难与其较劲,农民工群体急需的是一个集合的平台,一个畅通的争取话语权的渠道。
最根本的,是给予农民工群体能大大方方“用手投票”的权利。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会组织在为工人争取利益,同企业进行集体谈判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沿海发达地区的外来劳动力来源地分散,集体行动中沟通成本很高,在同企业谈判的过程中,更需要工会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但是我国的工会组织很不健全,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工会,就算有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所以应该倡导所有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发挥工会的作用来维护民工的权益。
从昔日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中国改革开放2O多年来呈现的这一独特社会现象的巨变,或多或少地诠释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丝毫不容懈怠。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进行过去,由于新一轮国际产业的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最主要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便宜。
产业转移后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比在日本、美国生产低得多。
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当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低层次的诸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因为当地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理应逐渐地向内陆地区转移,由此一波一波地扩散,从而带动内陆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却远没有达到这样。
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转移出去其原因也许就在于之前还是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输入。
不过,这种通过压低民工的工作来支撑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终究是有限度的。
而“民工荒”的出现,就意味着这些地区劳动要素的机会成本正在大幅度提高,那些企业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
劳动力资源约束越加突出,这告诉我们当这种产业处于这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产业调整方面,一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内地转移。
在这种产业转移过程中,地缘优势是一大影响因素。
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要转移,首先可能会转移到江西、湖南、广西等临近广东的地区,而四川、贵州等距离较远的地区可能难度会比较大。
因为在这些地区虽然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但企业同时要考虑到产业转移以后运输成本的上升。
面对成本的问题,企业当然会进行相应的权衡比较。
有些企业于是干脆选择了国外像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同样也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然而作为内地政府来说,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产业转移实现的,这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应当创造相应的优惠条件来满足沿海企业的需求,打造有吸引力的环境。
二来在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同时,沿海地区应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来一补”只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
而加工贸易也是有不同高低层次的。
而像我国一些飞机制造企业为波音、空中客车等大公司生产机头、机尾等也是加工贸易,再如IBM、DELL的笔记本电脑也都是我国生产,这些应该属于高级的加工贸易业。
在我国技术能力还很难大幅度推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搞加工贸易是不可避免的环节。
我们正是在做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来努力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低端的加工贸易正在向外转移,高端的加工贸易也在逐步进入。
这种产业的转移就像2O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沿海的转移一样,是一种梯度转移。
当亚洲四小龙将它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它们就也就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珠江三角洲现在的产业升级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内地,那么对珠江三角洲来说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变成了量减少的同时质的要求提高。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多年的经济增长,是建筑在人力资源大量供应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这样的发展战略得以持续至今。
“民工荒”则警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所倚赖的资源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想,也许“民工荒”正可以让我们的企业迫切进行自身的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招工难,工人流失严重,它给我们的企业和劳动管理部门都上了一堂课。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的企业要学会关爱农民工,以人性化管理留住人,通过改善待遇来吸引员工。
另一方面,它还提醒我们的劳动管理部门,要加大劳动监督力度,加大劳动执法强度,定期检查劳动保护措旅实施情况,监督企业按时发放工资;对涉及工人的侵权行为即时监察即时处理;对恶意拖欠工人工资的案件,快速办理。
令人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各行各业到普通百姓,民工的问题越来越为人关注,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也陆续出台。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民工荒”也是一样。
尽管“民工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它却成为改变劳资关系的最好契机。
显然,“民工荒”已经让一些企业为长期忽视民工权益付出了代价,也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要发展都是离不开劳动者的,离不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