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导

合集下载

米芾的蜀素帖八首诗原文及注释

米芾的蜀素帖八首诗原文及注释

米芾(1051-1107)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与苏轼、黄庭坚、文同等人并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擅长运用骈体和横折叠字,飘逸自然,被誉为“米体”。

蜀素帖八首是米芾的一组行草书法作品,包括《江雪》、《千秋节》、《秋夕》、《登岳阳楼记》、《兰亭集序》、《醉翁亭记》、《琵琶行》和《赤壁赋》。

这八首作品展现了米芾的高超书法技艺和深厚文学修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的目光。

1.《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大雪纷飞的壮美景象,通过对孤独老人独自垂钓的生动描写,寄托了作者处理世事的孤独心情。

2.《千秋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宫殿千门如画图,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这首诗以“The香”描绘了盛唐的繁华景象,千门万户的宫殿宛如巨型的画阵,而诗人的神情落寞,冷峻,蕴含了他身世多舛的悲悯之情。

3.《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这首诗写出了深秋季节的宁静和清冷的感觉,描绘出了作者倚在床上看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景。

4.《登岳阳楼记》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远望,风景如画,激发了作者赞美家国的深情。

这篇文章以概括、发挥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岳阳楼的敬畏和对家国的深情。

5.《兰亭集序》孤云将会,行者怀感,岂无怆想所至乎?或剑奋辞,或环佩交颂;怨此自问也名自怀也,岂达于此!一春古华,力而游梁相于逍遥,斯已而已矣。

注释: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面的一篇致赞文章,它用辞令冠绝当时,且纤捷风雅,明理意,成为了书法名篇。

6.《醉翁亭记》此亭极好,而人烟旷绝,水面波澜不见。

初至,有山无水;既有水,亭上山下;有山有水,观者起念,尽期于海。

则徒者返骇。

注释:这篇文章以其严密的结构、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是文学史上的一件珍贵成就。

7.《琵琶行》凄凄去去,扶桑已动。

汉家烟尘暗连山。

悲风伤梁汉。

宫阙相望。

注释:这首诗借物喻人,寄托了南北对峙的痴怀,诗句纯率,初文精丽,是当时文学艺术的精品。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源于书法江湖网友“逸云”发表于《书法交流》的帖子]《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

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龟厌曳(ye,四声)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qu,二声)。

报汝(ru,三声)慎勿语,一语堕(d uo,四声)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霜)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

时为湖州之行《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

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野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

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

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

位维列仙长。

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

迢迢愿招类。

金飔带秋威。

欻逐云樯至。

朝隮舆驭飙。

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

蟾餮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

无乃瞻星气。

兴深夷险一。

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

坦坦忘怀易。

浩浩将我行。

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捎歇。

神武天临光下彻。

鸿胪初唱第一声。

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

不便敲枰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

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

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

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

濯发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

土苴□鸱那一顾。

迩(业)来器业何深至。

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

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

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

老学鸱夷漫存口。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16个字代表米芾特色《蜀素帖》是练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米芾的这件作品写得十分灵动,用笔和结构特色非常明显,最能体系米芾沉着痛快的感觉。

本文选取16个最能代表米芾好书法特色的字,进行单字解析,以飨读者。

一、凌凌字本是左右结构,一般人行书往往容易把它写得很散。

米芾这个凌字处理得很巧妙,他把左边两点水,有意地往上提升,跟右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左右两部分非常紧凑。

二、古这个字字形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并不好写。

米芾的巧妙之处,将“古”字写得像一个倒三角形,上面大,下面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险绝之势。

用笔比较厚重,中锋行笔缓慢,写出了古朴厚重的味道。

三、牵“牵”字写得非常灵动轻巧,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上大下小的结构,加上造型上取斜视,配以柔韧的线条,起笔很高,有意拉开距离,使全字斜中求正、收放自如。

四、旖这个字的结构上左右相互依靠,下半部分形成巨大空间。

笔法上左边的首点圆润,撇与横折挨得很紧。

右边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以蟹爪钩收笔,这是米芾的典型写法。

五、得“得”字左右结构,左边取斜势,右边取起正势,一斜一正,相得益彰。

左边形体收敛,右边结构放纵,左右间相互依靠,中间又有大片的空白,显得疏密有致。

六、寒“寒”字写的形体挺拔,侧锋起笔,宝盖头的提按,使得笔法跳跃,很有韧劲。

中间两竖写得很挺拔,右边捺笔收敛为点,与下面两点参差错落,收放有度。

试想一下,如果把右边的捺画写长,那就不好看了。

七、附“附”字写得非常巧妙。

一方面,在形体上进行了笔画精简,将原本复杂的笔画,化繁为简。

另一方面,写得参差错落,重点体现在三笔竖画上面,无论是长短、轻重、方向,都不相同,体现了求同存异、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

八、雨“雨”字写得活泼可爱,疏密有致。

以中锋的用笔方式轻盈流畅地写下,起笔化横为点,下半部分开张,中间四点以牵丝相连,浓重收敛,形成虚实对比关系。

九、垂垂字写得张扬而又稳重,如果把外形用笔画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米芾《蜀素帖及技法》

米芾《蜀素帖及技法》

米芾《蜀素帖及技法》宋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导

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导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

《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

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

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

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

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南

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南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

《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

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

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

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

米芾神作《蜀素帖》高清晰,附释文

米芾神作《蜀素帖》高清晰,附释文

《蜀素帖》释文:拟古。

青松劲挺姿。

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

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絳烟。

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

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

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

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

羽介所託殊。

种种是灵物。

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

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

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

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

断云一片洞庭帆。

玉破鱸鱼霜金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苧。

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

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

且戏常娥称客星。

时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

扬帆载月远相过。

佳气葱葱听诵歌。

路不拾遗知政肃。

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

晴献溪山入醉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

綵牋书尽翦江波。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

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寧有后。

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闭客今焉是。

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

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

团团径千里。

震泽乃一水。

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峴山。

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

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

琼衣玉為珥。

位维列仙长。

学与千年对。

幽掺久独处。

迢迢愿招类。

金颸带秋威。

欻逐云檣至。

朝隮舆驭飆。

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马?丘。

蟾餮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

无乃瞻星气。

兴深夷险一。

理洞轩裳偽。

粉粉夸俗劳。

坦坦忘怀易。

浩浩将我行。

蠢蠢须公起。

送王焕之彦舟。

集英春殿鸣梢歇。

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臚初唱第一声。

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

不使敲抨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

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

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

舆握古书同岸幘。

淫朋嬖党初相慕。

濯髮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

士苴尪鴟那一顾。

邇来器业何深至。

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

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

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

老学鴟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

取捨殊途莫迴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

溪堂米黻记。

天下第一行书美帖米芾《蜀素帖》及临习要点

天下第一行书美帖米芾《蜀素帖》及临习要点

天下第一行书美帖米芾《蜀素帖》及临习要点米芾,可谓北宋书画界的天才,其山水画因其大写意之风,被誉为“米家山水”,而其书法因其癫狂个性和不拘一体被后世称为“米体”,可见功力。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因其为书痴迷,癫狂而怪诞,米芾又被人称为“米疯子”。

据传,米芾路遇石头,膜拜不已,遂称石头为兄,可见其为书而痴,为人而痴之性情与境界。

米芾行书《蜀素帖》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帖,融裹藏、肥瘦、疏密、简繁于一体,书写中一泻千里而又随意而安,举重若轻,独出机巧。

而侧倾体势尚能欲左先右,欲扬先抑。

向背、转折、顿挫体式之曼妙,俊逸飞扬、跌宕跳跃的华美神气得千古书法之雄厚底气。

出水芙蓉,点石成金而丝毫不矫揉造作。

米芾《蜀素帖》墨迹绢本行书纵31厘米,横231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

《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

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

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

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原大高清宣纸复制实拍细节怎样临习蜀素帖?要正确读贴。

临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这里所说的读,是指对范本的细细揣摩、欣赏与分析。

第一,要领略《蜀素帖》的总体风格及其精神气质。

米芾书法取径甚高,做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晋法,同时对历代名迹也都精临过。

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和筋骨丰润,仪态万方的风神气质,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须长时间的观幕、领会。

《蜀素帖》原大高清宣纸复制实拍细节第二,要注意通篇的章法。

米老行书第一——《蜀素帖》

米老行书第一——《蜀素帖》

米老行书第一——《蜀素帖》作者:庆旭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6年第10期【摘要】米芾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

其脱俗的品格、傲人的才情、高超的技艺、犀利的观念在宋代书家,以至整个书法史上都迥异于他人而熠熠发光。

其爽利干练的行书笔调被人誉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有清晰的法度意识和完整的艺术构成的《蜀素帖》被王澍称为“米老行书第一”。

【关键词】集古字;书法形态学;“刷字”【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8-0029-03【作者简介】庆旭,江苏省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215000)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苏州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公权始有俗书。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以上几段文字就记在米芾的书法理论著作《海岳名言》中,从侧面衬托出一个活脱脱的狂人形象。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为芾。

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北固山。

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幼年聪颖,能作大字。

长诗文,擅书画,精鉴赏。

其中,书法成就最大。

因其母亲阎氏曾为宋英宗高皇后接生,并哺乳宫内。

以此旧恩,米芾的幼年得以在京城度过。

他也是借这层庇荫踏入仕途;高太后垂帘后,使米芾有利于向仕途方向发展;特别是结识蔡京后,官居礼部员外郎,执掌书画院。

在书论上,除《海岳名言》外,还有《海岳题跋》等。

米芾蜀素帖解析

米芾蜀素帖解析

米芾蜀素帖解析一、米芾和蜀素帖的简介米芾这个人可太有趣啦,他是北宋时期超厉害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那叫一个独特,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充满了个性。

蜀素帖呢,那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哦。

这蜀素啊,是一种很特别的丝织品,在这上面写字可不容易,但是米芾却能写出这么惊艳的字,可见他的功力有多深厚。

二、蜀素帖的风格特点1. 用笔方面米芾在蜀素帖里的用笔超级灵动。

你看他的笔画,有时候像在跳舞一样,轻快而又富有节奏感。

他的起笔和收笔都很有特点,起笔常常是尖锋入纸,就像小鸟的尖嘴轻轻啄了一下纸面,很俏皮的感觉。

收笔呢,又不是那种很生硬的结束,而是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好像这个笔画还想再延伸出去一点。

而且他的笔画粗细变化很丰富,粗的地方像是一个壮汉的手臂,充满力量;细的地方又像丝线一样纤细柔美。

2. 结构特点这帖里字的结构也特别有意思。

有的字看起来歪歪斜斜的,但是却有一种奇特的平衡感。

就好像一个杂技演员在走钢丝,虽然看着危险,但是却稳稳当当的。

他会把字的各个部分进行巧妙的组合,有的部分放大,有的部分缩小,就像搭积木一样,搭出一个个独特而又和谐的字。

而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也很棒,就像一群小伙伴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关联着。

3. 整体布局从整体的布局来看,蜀素帖给人一种疏密得当的感觉。

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看着头疼的布局,也不是过于松散让人觉得空洞。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把握得恰到好处。

就像在一片田野里种庄稼,种得整整齐齐,但是又有一定的间隔,看起来很舒服。

三、蜀素帖的艺术价值1.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蜀素帖在书法史上那可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呢。

它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都从米芾的这个帖里汲取灵感。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书法的星空中闪闪发光,指引着后来的书法家们探索书法艺术的奥秘。

2. 艺术感染力这个帖的艺术感染力也很强。

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会被那些灵动的字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米芾在创作时的那种激情和灵动的思维。

它不仅仅是一些字的组合,更像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卷,每一个字都是画卷里的一个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

米芾《蜀素帖》单字高清放大

米芾《蜀素帖》单字高清放大

米芾《蜀素帖》单字高清放大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

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义】
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

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







姿
















































寿




































堕。

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讲解

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讲解

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讲解陈国昭米芾蜀素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明代书法家陈国昭所刻,内容为唐代书法家米芾所撰写的《蜀素帖》。

该帖以楷书为主,包括了米芾的草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

首先,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字体非常规整、工整,笔画精细,线条流畅。

整个帖子的字体风格非常统一,每个字的大小、形状、笔画都非常精准,给人以整齐、利落的感觉。

这种风格是楷书的特点,也是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主要特色。

其次,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字体非常有力量感。

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力量感是由于笔画的粗细、长度、方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力量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能够给人以鼓舞和激励。

再次,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字体非常有韵律感。

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流畅,形成了一种优美的节奏感。

这种韵律感是由于笔画的长度、速度、力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韵律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听觉上的,能够给人以美妙的感受。

最后,陈国昭米芾蜀素帖的字体非常有个性。

每个字的形状、笔画都非常独特,没有半点雷同之处。

这种个性是由于陈国昭对米芾的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这种个性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更是文化上的,能够体现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总之,陈国昭米芾蜀素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的字体规整、有力量感、有韵律感、有个性,给人以美妙的感受和深刻的启示。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和最深层次的内涵。

米芾_《蜀素帖》考略

米芾_《蜀素帖》考略

米芾_《蜀素帖》考略米芾《蜀素帖》首位收藏者林希考略何高光“唐尚法、宋尚意”,北宋书法在书法史上别具意义。

宋四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在书法史上各具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宋四家中,很多人只是视书法为“政务闲暇之余事”,而毕生追求书法艺术的只有米芾一人。

米芾传世书迹颇多,赫赫有名的有《苕溪诗卷》、《蜀素帖》、《研山铭》、《论书帖》等,皆是千古书法爱好者赏玩不已之佳作,而其中《蜀素帖》更是堪称绝世杰作。

我们今天能看到米芾的《蜀素帖》,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北宋时期的福清人林希。

林希何许人也?林希和书法家米芾有什么关系?两个人怎么又和《蜀素帖》扯在一起?我们先从《蜀素帖》开始讲起——1、蜀素待字四十年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

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有米芾自作诗八首,其中五言诗4首、七言诗4首,计71行658字,诗作的落款是“襄阳漫仕黻”。

“蜀素”是北宋时期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因为丝绸织品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蜀素帖》帖本卷后有跋云:“庆历甲申岁,东川造属素一卷,藏余家者二十余年,今既装褫,将属诸善书者题其首。

熙宁元年戊申三月丙子吴郡记。

希,子中”。

可见,蜀素是宋庆历四年(1044年),由东川(今四川三台)名家精心制成的,后来被闽人林希收藏装裱成卷,悬而待书。

到了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林希邀请友人胡完夫、徐道渊、闾丘公等人到家中游玩,林希出示藏品蜀素给好友看,众人展转数遍,都表示蜀素珍贵不敢随便乱写,后来只有好友胡完夫在蜀素卷子尾部题了几行字,以志雅赏。

因此,熙宁八年蜀素卷子前面的部分仍然是虚空未题字的。

一直到了元祐三年(1088),米芾应林希之邀到湖州游玩,林希取出家藏二十多年的“蜀素卷”求他作书,善于书法、才胆过人的米芾当仁不让,欣然应笔,一口气写了八首自作诗在上面,始有今天的《蜀素帖》传世。

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翁志飞)

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翁志飞)

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翁志飞)米芾,北宋皇祐三年——大观元年(1051~1107年),自署姓名芾或黻。

翁方纲谓自元祐辛未,始书用芾,以前皆书黻。

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

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

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等。

《蜀素帖》因其用蜀地所织绢素书自作诗卷,(乌丝栏)故称《蜀素帖》,此卷作于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芾时年38岁。

以下就书史上对其书法的品评来谈此作的技法特征与艺术特色:1、《宣和书谱》云:“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好事簪缨之流,出其所有奇字,以求跋语,增重其书而芾喜之,即为作,古纸临仿,便与真者无辨。

”此则记载说明:(1)米芾各种书体都精能,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因为各种书体之间技法是可以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独有四面,对用笔的方向、势的把握才能极尽变化又沈著飞翥。

(2)米芾善于观察,精于临摹,临摹法帖能到丝毫不差的地步,为其集古字奠定了基础,精于临摹则说明对古人技法能心领神会并能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既提高了识见,又丰富了手的表现力。

2、黄庭坚《山谷题跋》云:“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札,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耳。

”山谷在这里着重强调米芾尚于取势,笔势强劲。

米芾自己也说:“臣书刷字。

”刷就是重侧锋取势,是学二王书法的切身感受,也是其书法的成功所在,相比于晋人,米芾书法过于跳荡,不如晋人简旷,所以有“未见孔子”之讥。

3、赵构《翰墨志》云:“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

……昔有人讥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曰:‘贫道特爱其神骏耳’。

余于芾字亦然。

”确实,观米芾此作,用笔、取势左右逢源、俯仰粘得,毫不经意,逆势、刷掠于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用散卓笔,较晋人笔要软,所以,米芾特别强调逆锋,以逆锋取势,他强调“八面出锋”,原因也在这里。

北宋四大家之米芾的作品《蜀素帖》详情

北宋四大家之米芾的作品《蜀素帖》详情

北宋四大家之米芾的作品《蜀素帖》详情米芾蜀素帖米芾,字元章,汉族人,姓米也姓芊,陕西人,后来迁到了北襄阳,也曾在江苏镇江定居过,米芾是北宋的书法家、鉴定家、画家和理论家,在北宋当时很有名的“宋四家”中,其中一位就米芾,他曾经在学校里当过老师和书画博士,还当过礼部员外郎。

米芾《蜀素帖》部分米芾擅长写诗文,画书画,还懂得鉴别物品的真假,米芾创立了米点山水,米芾的性格很怪异,行为举止也有些疯狂,曾有人叫他“米颠”。

《蜀素贴》是米芾的作品,长29.7厘米,宽284.3厘米,71行658个字,上面一共有八首诗,蜀素贴也叫做“拟古诗帖”,为什么会叫蜀素贴呢?蜀是指蜀地,现在指的是四川,四川有一种质量好的本色绢布,就叫做蜀素,蜀素的制作很讲究,上面织的是乌丝,是很珍贵的物品。

当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将它裱成了长卷,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在上面题诗写文什么的,但是传了三代却没人敢在上面写什么,后来米芾见到之后便在上面写了五七言八首诗,写得随手自如像如鱼得水一般一挥到底,当时米芾三十八岁,他的文采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蜀素贴”。

米芾蜀素贴结构笔法很率意,结体很诡异,独具一特的风格跟晋唐以前和平简远的书风大不相同,蜀素贴创造出了神采奕奕的意境,后人称它为中华第一美帖,现在它被收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

米芾作品古往今来的众多文人,要么是在词赋上有很高的造诣,要么是在书法上功夫精妙,要么是在诗文创作上独有成就,而很难有人精通各家所长于一身,比如说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高,再如李白,写诗无数,被称为“诗仙”,再比如张旭,在书法艺术上有极深的造诣,等等,众多著名的古代文人都有其精通的艺术,虽然对于别的方面有所涉猎,却也未达到精通的境界,而有一个人与他们都不同,他不仅能写诗,能作文,擅长书画,精通鉴别,对于收藏也有很高的热情,此人便是米芾。

米芾像说起米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个雅号“米颠”,这是由于他在行为举止穿着方面的怪异和癫狂形态而被当世人起的一个名号,他遇见奇石都会称兄道弟,故而得此名号也算是吻合他的性格和行为。

以《圣教序》和《蜀素贴》为例,说说如何临写行书,值得你们学习

以《圣教序》和《蜀素贴》为例,说说如何临写行书,值得你们学习

以《圣教序》和《蜀素贴》为例,说说如何临写行书,值得你们学习笔者一直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书法学习者,都喜欢用《圣教序》和《蜀素帖》为帖子,没日没夜的临习。

今天笔者就专门说说如何临写行书作品。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

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

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

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

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

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

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

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

米芾蜀素帖释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引言米芾(1051年-1107年)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一位著名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组包含了多幅书法作品的手稿。

本文将对蜀素帖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蜀素帖的背景蜀素帖是米芾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所创作的,共有十六幅,以楷书为主。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技巧而闻名,被誉为米芾晚年的代表作。

蜀素帖的内容蜀素帖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法碑帖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蜀素帖中的释文,这些释文是对书法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既展示了米芾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也传达了他对文化传统的思考和独特见解。

经史子集蜀素帖中的经史子集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论语》、《孟子》、《尚书》等经典著作的摘录和释文。

米芾通过书写这些经典的片段,不仅展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尊重,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诗词歌赋蜀素帖中的诗词歌赋部分是米芾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评价。

他以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将这些经典之作重新诠释和演绎,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里充满了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展示了米芾对于诗词歌赋的独到见解。

书法碑帖蜀素帖中的书法碑帖部分是米芾对于历代名家书法作品的模仿和致敬。

他以自己独特的技法和笔触,将这些经典之作重新演绎,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作元素。

这些作品既是对前人的敬意,也是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创新。

蜀素帖的艺术风格蜀素帖的艺术风格独特而鲜明,有以下几个特点:1.刚劲有力:米芾的书法笔触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有力量感。

他以豪放的笔法和丰富的墨色,表现了书法的力度和张力。

2.草书风格:蜀素帖中的书法多以草书为主,草书是一种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书法风格,米芾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构图,使草书展现出了新的艺术魅力。

3.自由奔放:米芾在蜀素帖中的书法作品中展现了他的个性和情感。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继迁襄阳(今属),后居润州(今)。

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

《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

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

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

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

《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

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

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枯润相生。

该帖之字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风格。

(一)横《蜀素帖》中的横画,最常见的是翘锋横,垂直或斜势下笔,锋尖或长或短、或圆或直地翘露,给人以灵动多姿、意气风发之感,如图一“年”、“杜”、“古”三字。

平锋横偶也出现,轻快利索,但一般都较短,如图二“送”、“轩”、“焉”三字。

另有一种垂锋横,虽然为数不多,却是特色,如图三“青”、“言”、“彦”三字,向右上顿人起笔。

至于藏锋横,在该帖中不仅多而且笔势富变化,裹头或圆、或翘、或垂,不一而足。

实际运用中,尤其一字中有多横时,上述横画往往是掺杂出现的,如图四“骂”、“鬼”、“辞”三字。

说到底,横画的变化主要是起笔方向的变化,在临习中要着意体现出米芾“八面出锋”的高超技能,当然还要同时结合粗细、长短的变化。

(二)竖《蜀素帖》中竖画起笔的变化与横画类似,大抵也分露锋、裹锋两类,如图五中“林”字;露锋的又有先顿再行笔与直接插入行笔两种,后一种如图五中“华”、“年”二字。

竖画的行笔有时前后轻重悬殊,如图六中“神”、“将”、“书”三字;更多的变化则表现在整个笔势的竖直、左弯(如图七中“报”、“作”二字)、右弯(如图七中“上”字)或正反S状(如图八中,“南”、“湖”、“断”三字),可谓备极变化。

米芾追慕的二王、褚遂良均有迂回笔法,S形笔画应该是古为今用了。

(三)撇撇画是略带纵势的,因此《蜀素帖》中撇画的起笔也与竖画差不多。

要说该帖中撇画的独到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形态:其一,是一种精短的呈三角形的短撇,如图一中“公”、“和”、“迢”三字,笔短而气足、意远;其二,是一种收笔顿折(如图二中“返”、“太”、“岸”三字),有时带钩回(如图三中“乃”、“发”、“威”三字)的竖撇;其三,是一种秃尾撇,写时推笔下行,有欲收而未收到底的意味(如图四中“底”、“便”、“伪”三字)。

该帖笔画略无程式,如图五中“瞻”、“辰”、“屈”三字中的撇,位置原本相同,在米芾笔下却各具风姿,“米颠”才情由此可见—斑。

(四)捺一般书家的捺画,无非顺、反两种,《蜀素帖》中固然也常用。

但除此之外,最多、最具个性的一类是以“插入抽出”法写成的笔直(由图六中“袂”、“漫”、“献”三字)或拱起的捺,由于粗重处的靠前、居中或靠后等变化及弯曲度的不一,实在是风情万种,与撇画连用时,尤见利剑斫阵之痛快(如图七中“舍”、“人”、“支”三字)!另有尖头曲尾捺(如图八中“波”字),同样可窥《兰亭序》中“欣”字或褚遂良的迂回笔法。

在走之底中,平直如横(如图八中“连”字),或重笔插入再抽出、头重尾轻(如图八中“逢”字)的平捺,更是米芾行书的一个记号了—』口便出尾如常人的平捺,起头也总归是重的。

(五)钩、提米芾在该帖中的钩,谓之穷极变化是并非夸的。

有不出钩(如图一中“野”、“行”、“武”三字)、圆钩(如图二中“雨”、“苎”二字)、折钩几类。

折钩有时斜翘,往往竖到底时须调换笔锋(如图二中“月”字),有时下垂(如图三中“有”、“亭”二字),而以先折出再钩起的“鹰嘴钩(提)”最独到、最常用。

如图三中“茱”及图四中“诗”、“为”、“初”三字,由于折出或钩出的方向、粗细、长短不一,所以形态纷呈。

可以说在历代书家中,米芾的钩是用得最活的了。

(六)点《蜀素帖》中点的灵活变化,丰富得简直难以归类。

有的浑实粗重(如图五中“齐”、“漫”、“松”三字),有的尖巧跳跃(如图六中“漫”、“皎”、“之”三字),或仰(如图七中“利”字)、或俯(如图七中“亭”字)、或倚(如图七中“与”字)……同一字中的各点,更无一雷同(如图八中“皎”、“泛”、“业”三字)。

这些变化,说到底是源于米芾能集古人笔法之大成与他自我的大胆开拓;而运用起来又是那么的协调,这关键靠的是气息的同“质”。

三、《蜀素帖》的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复合字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已经具有结字的意味。

可以说,《蜀素帖》中所有偏旁部首的变化都很丰富。

当然,这些变化是有—定规律可循的,我们无论读帖还是临写,都应悉心对照、分析、归纳。

(一)三点水旁《蜀素帖》中三点水的变化很多:有时参照楷书写法,将三点分别写出,而三点的笔意、紧松不同,或作带有牵丝写法,如图一中“泛”字和紧接着的“洞”字;有时第二点和第三点连写,或三点同时连写,各点的轻重、笔姿却有变化,如图一中“满”、“湖”、“漫”和紧接着的“洞”字;挑画先平出然后再挑起的一种,在帖中与“鹰嘴钩”等形成呼应;第二点和第三点有时近似于一笔短竖,如图一中“流”字。

(二)单人旁、双人旁《蜀素帖》中单人旁普遍紧凑,而且较强调撇。

但竖画还是有长短之别。

如图二中“传”字之竖相对较长,两笔断开,靠气脉连通,显得虚灵;而图二中“仙”、“保”二字的竖画就很短了,整个偏旁感觉紧实;其次在于两笔搭配的交接点并不固定,时高(如图二中“俗”字)时低(如图二中“作”字);而撇画的笔势有的方尖、有的圆浑(如图二中“偏”字)、有的凹曲得很明显(如图二中“作”字),竖画也仪态万方(如图二中“传”、“仙”、“保”三字),更增加了书写的丰富性。

双人旁的式样似乎更活,如图二中“得”字和图三中“行”、“径”二字,各成佳构,或许是因为多了一个可变的撇画的缘故。

(三)言字旁言字旁在此帖里出现了三种写法。

图三中,“诗”字是属于类同楷书的写法;“诵”、“谬”二字中以点替代了两横和“口”;“语”、“托”(旧时作言字旁,与“托”是两个字义)二字则一如简化字——其实是草书写法,因为汉字简十七时有一条思路就是将许多草书写法楷化。

言字旁的头点和首横,在笔姿、疏密上也时作变化。

(四)木字旁、提手旁、禾字旁《蜀素帖》中木字旁通常的写法分有点和以挑代点两种。

米芾睿智地靠调节横画、撇画的高低和竖画的居中或右挪、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来获取不同的情态,如图一中“楼”、“樯”、“松”三字。

“相”、“柏”字的木字旁,竖画的右移与下段的弱化最是胆大,实在令人叫绝。

这些艺术处理,在提手旁、禾字旁中也明显展现。

如图二中“捉”字的提手旁左倾,笔画萦带紧实,“拾”字在竖底先退一步再出钩,“扬”字的起笔水平,从容却新颖;禾字旁因为多一撇,撇势与撇、竖的开合使它的变化较木字旁又多一层,如“种”、“穗”两字。

(五)竖心旁竖心旁两点时紧时松、时高时低,起点锋芒的藏露、方向的欹正均有不同。

中竖尤其多姿,或束腰、或丰腰,或挺直、或微微流转,或一端粗重、或竖尾挑起,不一而足。

如图三中“情”、“怀”、“惟”、“怜”、“慎”五字。

(六)衣字旁、示字旁这两个偏旁在《蜀素帖》中是一样的,既可以作楷书写法,如图四中“初”、“袂”二字,虽然竖画的正欹、长短有变,但都往往粗厚、紧实,似谦恭貌;又可以作草书写法,简洁而意态轩昂。

图四中“祜”字强调头点,身躯束缩;而两个“神”字,前者简而紧,后者虽然松疏,却笔松意紧,耐人回味。

(七)宝盖头、党字头宝盖头与党字头依照其横笔的直或圆,可以分两类。

其横画本身时长时短,弧度也不同,加以上点、左点与钩笔的方向、粗细、长短之变化,所以形态实则是不少了。

如图一宝盖头“宫”、“寒”、“安”三字(“安”字古人即便在楷书中,一般也都不把点单写,行书则更会并入下部了);又如图二党字头的“裳”、“常”、“党”三字,头上的三点时放时缩,忽而又像风吹草帽似地悬浮着。

(八)草字头《蜀素帖》中草字头也有两类:一种如楷书样式,如图三中“叶”、“英”二字,末笔常有变化;另一种为横向对应的两点下面书一横画,如“暮”字。

由于点比横、竖相对灵活,因此情形就更是变化多姿了。

如图四中“慕”字两点似乎在欢舞雀跃,趣味盎然;“花”字的横画略微拱起,也较别致;“英”字的两点似姐妹相挽而行。

(九)走之底前文已经述及走之底中平直如横或重笔插入再抽出、头重尾轻的平捺,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特征。

其实,《蜀素帖》中走之底的头部也是千姿百态的,如在图五中,“道”字像一只鸬鹚立于船头;在“逐”字那里,整个“鸬鹚”写成连绵在头点下的一笔弧线状;在“过”字中,“鸬鹚”索性就变成—竖。

(十)两点底《蜀素帖》中两点底的字也有好几个,读来均很有味。

如图六中,“吴”字细挺,如闹钟的脚;而第一个“舆”字一重一轻斜扬,像在蹦跳,又似探出一条腿,笔断意连,第二个“舆”字下两点一长一短,像在“稍息”,却都厚实稳重。

四、《蜀素帖》的结字特点(一)掌握字形结构是初学者临帖的主要目标点画与点画的组合是书法学习的两大课题。

二者何为重点,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