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
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生:怒。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事件背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共工造反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共工为尧时的大臣,担任水害的审判官,负责调控洪水。
然而,由于共工对自己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困扰和灾害。
被尧贬为黎民时,共工不甘心,一怒之下震怒天地,并冲向不周山。
二、共工的怒触在《山海经》中,共工以其愤怒的态度冲入了不周山。
不周山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它是禁止常人进入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天之柱。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可以理解为他对尧的不满与愤怒的表达。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的怒触被认为是对尧治理和权威的挑战。
三、不周山的意义不周山作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天之柱,受到了崇拜和敬畏的态度。
不周山象征着尧的统治和治理,是天地间纽带的象征。
同时,不周山也是神圣的禁地,不普通人可以进入其中。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也表达了他对尧治理的不满和挑战。
四、共工与尧的矛盾在神话传说中,共工与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共工作为尧的大臣,负责掌管水害,但他的权力滥用,给人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尧多次指责共工,并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作为回应,共工向尧示威,最终怒触不周山,这被视为他对尧权威的挑战。
五、共工怒触的意义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尧的不满,更体现出对尧时代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怀疑。
在古代社会中,尧被视为仁德之君,但共工的造反却揭示出尧时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权威的质疑,对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批判。
六、共工的下场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被视为对尧的挑战,尧为了维护权威和统治秩序,派遣了帝辛前去平息共工之乱。
帝辛最终成功平定了共工,将其斩杀。
共工的下场无疑是对反叛者的警示,并且彰显了尧对权威的维护和保卫。
七、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启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事件,但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权威与反叛的矛盾,统治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被统治者也应当保持警醒并合理表达不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3、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5、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古典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许多神话故事伴随我们长大。
天地如何分离?(盘古开天辟地)人是怎么来的?(女娲造人)那么,日月星辰是如何变换,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河水为什么自西向东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里,去看看智慧的远古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简介神话。
复习其它文学体裁。
二、解题《淮南子》作品介绍。
“共工”“不周山”介绍。
三、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1、读准字音颛顼水潦尘埃2、读出停顿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3、读通意思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重点词:绝:地位绝(断;断绝)焉: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此,于是)以为妙绝(达到极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心不在焉(?)余音绕梁,三日未绝(?)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体现“一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教师适当点拨辅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但要读懂内容,更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
3.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喜爱文言文。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教具准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与学生探讨关于女娲的故事;(请学生们畅所欲言)2.老师以故事的形式的形势导入:(故事今说)据传说,颛顼是皇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人首蛇神,长者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的很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利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定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地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实行他的计划。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来,让我们把课文读起来!2.看图片(“共工怒触”的图片),学神话知识。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3.介绍课文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学习活动一:精细地认读1.请同学们拿起笔圈下六个字,教师板书。
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了这个字的意思。
昔、触、绝、焉、满、归2.齐读美妙成语昔:抚今追昔今非昔比触:一触即发触手可及绝:与世隔绝络绎不绝焉:乐莫大焉心不在焉满:寿满天年誉满天下归:殊途同归百川归海、学习活动二:精妙地朗读:1.讨论:经典结构起因:争为帝。
经过:怒而触不周山结果:天傾西北,地不满东南。
2.读出它的怒气和豪气。
学生个别读3.齐读课文。
学习活动三:精要地品读“怒”的义项。
(一)品读共工“愤怒”1.共工愤怒,是为了什么?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介绍共工、颛顼是怎样的人?3.猜猜争帝原因?5.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二)品读共工“气势强盛”1.找出共工的怒不可遏的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桌之间讨论)(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来想象联想)3.演读“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巨嚎一声)怒而触不周之山,(随即,只听得天地间一声巨响)天柱折,地维绝。
4.你读出了怎样的共工?(三)品读共工“谴责”1.他迎来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结局。
3.这样的地理形势要是换成普通人会形成吗?。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内容,理解*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何海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内容。
2.分析共工的性格,感受共工用于反抗的精神。
3.感受神话的那种瑰丽的想象,窥探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与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作比较。
导入:《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这场战争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最后以炎帝战败收场。
师: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来瞧瞧,炎黄两帝的后代有发生了什么事。
文言字词梳理:1.请一生朗读全文,纠正及指导读音。
然后全班齐读。
2.给学生时间,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疏通文章大意。
(PPT呈现课文的重点字词)PPT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然后检测成果。
检测方式:PPT呈现无标点符号的原文,让学生关上书,在底下试着复原课文里头的断句。
然后请一生起来断句。
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4.请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过程。
分析课文:师:同学们觉得共工的性格如何?生:1、脾气暴躁,刚烈,不顾后果。
课文中的依据:1、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触”:《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抵也。
”(可让学生查古汉语字典)从“触”一字,大家可以想象共工撞向不周山时的动作,姿态——以头撞向不周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情景,体会他当时的情绪。
可见共工是个暴脾气,烈性子。
2、造成的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解“不周之山”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过程与方法: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一:1、导入新课: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情节,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理解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神话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阅读技巧的掌握。
2. 对神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策略:1. 传、承、鉴古今,创造、创新、创美学;2. 强调碧文学霸,美学观照、视觉重构文学3. 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了解神话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四、预习导学:1. 请学生朗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什么?(2)山神不周山和共工分别代表什么?(3)古人为什么认为大水来自共工的怒气内生?(4)神话故事中反映了哪些价值观念?2. 教师讲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典型故事,记载了人类的祖先之一共工因为自己的怒气引发了洪水,后来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力量被封印在了深海之中。
(2)故事中,山神不周山代表了自然界的神明,而共工则是自然界的威胁,两者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的不同认识。
(3)故事中的洪水被认为是由于共工的怒气引发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想象。
(4)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包括了尊重自然,居安思危,团结协作等。
五、课堂教学:1.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需求,利用PPT展示的方式,将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情节以及历史背景进行逐一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针对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阅读技巧,利用PPT展示的方式,讲解故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文学价值和美感。
3.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教学背景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共工因与尧帝争斗而愤怒触动不周山,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的故事。
此故事融合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给学生提供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细节展开探讨与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共工会愤怒触动不周山?为什么不周山会引发大洪水?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4.阅读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写下来,再进行讲解和讨论。
5.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或主题,用图片和文字制作海报,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制作海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于学习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参与,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 25《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课时1课时课型自读修改意见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疏通文意,重点放在对“共工”形象和全文主旨的理解。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一、情景导入二、展示资料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教师补充说明三、感知课文四、问题探究五、拓展延伸六、布置作业一、情境导入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二、展示资料教师补充说明二、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三、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
三、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四、问题探究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2、夸父和共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五、拓展延伸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你还知道那些神话?六、布置作业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第2小题。
6、限时背诵课文。
四、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学生交流。
六、学生完成作业板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原因:争为帝共工:经过:败后怒触不周豪气、勇敢结果:日月星辰移位暴躁、刚烈参考书目及推荐资料课外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可不写)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共工怒触不周山 精品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主备人:集备时间: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入:如果说夸父逐日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太阳的认识,那么古代人民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又是怎样的看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共工触怒不周山》。
二、展示资料: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读写结合,共品创世神话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课 型
新授
教材内容
人教版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大环节即师生利用白文点断的方法学习积累文言文知识以及神话扩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进行扩写。旨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语文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能力。
加入书法元素,利用多种字体的演示,学生辨析书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当堂背诵全文。
读写结合,抓“争”“怒”“触”等关键字利用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当堂完成200字左右的扩写。
明确神话的意义
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一首《渔家傲》,下阙提到了“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也写过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改名《补天》)。这里都提到了“不周山”,那围绕不周山又有那些故事和传说呢?
完整梳理文意。
学生欣赏各种字体特点。
朗读各种字体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当堂能够背诵
一生述故事。
“争”、“怒”“触”“折”“绝”“倾”“移”等
头脑风暴
任选一字5分钟完成200字左右的扩写
聆听感受
板 书 设 计
读写结合,共品创世神话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场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多视角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出示: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渔家傲》
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改名《补天》)
——鲁迅
出示题目《共工怒触不周山》,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补充介绍:共工、不周山,《淮南子》)
我们还学过《淮南子》的那篇文章?
是的,《塞翁失马》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分别代表了《淮南子》的两类内容:说理和神话。
教学背景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第五单元“探险”主题下的一篇短小神话,非常适合训练白文点断和扩写,而且白文点断一直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个难点,而扩写又是《中考说明》中强调的一个能力点,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神话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利用扩写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落实写作训练。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特色: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所以利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解读这篇创世神话。整个课堂可分为两大环节:1.读的部分利用白文点断的方式疏通文意,在学生可能有问题的“帝”“维”“绝”“焉”等字上提前做了预设,在必要时为学生搭台阶。因为这是课内的文段,为了保证白文点断的有效性,课前并没有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在上课前也并不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所以学生在点断时会有很多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白文点断的方法。同时,老师用简笔画的方法在黑板上描画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远古先民在生产力极端低下时对科学无法解释时所作的合理想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神话,也更好地突破了学生理解的难点。理解之后加入了书法元素,学生在欣赏不同书法字体的同时,多遍诵读,直至最后可以当堂背诵,不仅结合传统文化,也加深了文本解读。2.写的部分:先让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学生一般就是把文段翻译一遍,这样教师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学生的作文也普遍存在内容完整但不细致的问题,接着学生可以找到“争”“怒”“触”“折”等字加入细节描写,从而扩写这个只有46字的神话。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细节描写的方法,即多感官的场面描写和多角度的人物描写。学生在动笔写之前,引导学生先多说,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头脑风暴,以落实当堂完成200字的扩写,更为了课下的500字作文做铺垫。整节课在落实语文能力上做的还是比较扎实的,还原了语文课堂的“原汁原味”。
2.简笔画描画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做,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会更有助推力。
3.课下500字的扩写,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提示,如可以倒叙,先写“怒触”后写原因,也可以插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把这篇神话画成连环画,进行文图转化。
4.这是一篇神话,学生还可以有更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课下还要多思考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了解以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英雄情结”,遇事要冷静处理,不可莽撞冲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利用白文点断和筛选字典义的方式梳通文意,当堂背诵原文。
教学难点:读写结合,学生抓“争”“怒”“触”等关键字利用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当堂完成200字左右的扩写。
白文点断
师生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判断白文点断的准确性
预设(搭台阶):
皇帝
维
绝
焉
简笔画示意图:“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出示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点评:叙述完整,但不生动,这也是我们作文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如何写生动?可以住那些关键字扩充细节描写?
板书:
场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多视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积累文言文常见实词和重点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欣赏楷书、行书、草书的特点;当堂背诵原文;抓细节描写当堂完成200字左右的扩写。
2.过程与方法:学生利用白文点断和筛选字典义的方式梳通文意;欣赏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学生当堂背诵原文;抓“争”“怒”“触”等关键字利用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当堂完成200字左右的扩写。
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师生共评学生作品
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解释和描述,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也带给我们奇特的想象。
聆听思考。
共工生气撞倒了不周山。
齐读《淮南子》相关知识。
《塞翁失马》
2分钟根据注释进行白文点断
疏通文意
学生了解“维”本意,以及能够筛选出“绝”“焉”在本文中的意义。
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作业
训练
1.利用白文点断的方法自学《史记·补三皇本纪》;
2.将《共工怒触不周山》补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想象作文。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课后反思评价表:
1.本节课我感受最深的部分:
2.本节课我解决的问题:
3.本节课我学会的方法:
4.本节课我感到疑惑的地方:
5.综合评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问题与任务或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经典导入
二、解题
三、白文点断
四、背诵原文
五、补写画面
六、小结
用毛主席诗词和鲁迅先生的历史小说都提到的“不周山”导入,了解创世神话对后世诗文创作的现实意义。
解读题目,了解共工、不周山和《淮南子》
利用白文点断和根据语境进行筛选词解的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