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排尿控制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机制

合集下载

女性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女性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价值

女性尿失禁常见类型
尿道内尿失禁(传统意义上的尿失禁),即不能由意志控
制的膀胱内尿液由尿道流出,包括: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 ) 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 充溢性尿失禁(overflow urinary incontinence,OUI) 混合性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
不同类型POP的尿动力表现
尿道膨出--常出现压力性尿失禁Ⅲ型或混合性尿失禁 膀胱膨出--常出现急迫性尿失禁或混合性尿失禁。 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
--常出现充溢性尿失禁、逼尿肌收缩无力或逼尿肌-括 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不稳定等。
我院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分析(272例)
类型
例数
尿动力特点
急迫性尿失禁 34 膀胱敏感,功能性容量小,顺应性下降,充 盈期可见到DI。
Pdet Pves Pabd
Q EMG
完全性膀胱测压
(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充盈期
膀胱最大测压容积
咳嗽
FD ND SD UR
初感 初急 强烈尿急
排尿期
尿流率参数及图形分析
•正常图形应为“钟形”曲线 •最大尿流率应大于20ml/s •图形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膀胱功能障碍
Pdet Pves Pabt EMG
压力性尿失禁 165 膀胱稳定,感觉、容量、顺应性及排尿均正 常,腹压增加漏尿。
充溢性尿失禁 23 膀胱感觉迟钝,初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 量、残余尿、顺应性均升高、逼尿肌功能减 弱,最大尿流率及相应的逼尿肌压力降低。
混合性尿失禁 50 腹压增加漏尿,以急迫性为主可出现膀胱容 量小,顺应性低、充盈期DI。以压力性为主 可仅出现充盈期DI。

排尿部的名词解释

排尿部的名词解释

排尿部的名词解释在人类身体内,排尿部位是尿液从体内排出的通道,也被称为泌尿系统的一部分。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中排尿部位主要指的是尿道。

尿道是一条连接膀胱与外部尿门的管道,负责将尿液从膀胱排出。

尿道的长度和结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有所不同。

在男性身体中,尿道通过阴茎传递尿液,而在女性身体中,尿道则从阴道前部穿过。

此外,女性的尿道较短,排尿相对更容易,而男性的尿道较长。

尿液是由肾脏产生的,经过输尿管流向膀胱,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从解剖结构上来说,排尿过程是由膀胱肌肉收缩和尿道括约肌的松弛来控制的。

这是一种自主行为,但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尿道除了排尿功能外,还在男性身体中扮演射精的重要角色。

在射精时,精液通过尿道从阴茎尖部排出。

然而,尿道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在性交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同的。

排尿部位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尿道可能会受到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导致疼痛、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不适症状。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医学诊断和治疗来解决。

在现代医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检测和治疗排尿部位的问题。

例如,尿液分析可以检测尿液中的异常成分,尿道镜检可以直接观察尿道的病理变化,而射精液的分析则可以评估精液的质量和数量。

其他常见的排尿部位检查包括膀胱镜检和超声波检查。

对于某些尿道相关的疾病或异常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尿道狭窄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扩张治疗,并可能需要尿道成形术来恢复正常的尿道通道。

这些手术通常由泌尿科医生或外科医生执行。

总之,排尿部位是人体泌尿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排尿部位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尿液排泄相关的问题。

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注意个人卫生也是维护排尿部位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压力性尿失禁ppt课件

压力性尿失禁ppt课件

进一步完善神经调节技术,减少并发症, 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将药物治疗、盆底肌肉锻炼、行为疗法和手 术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模式,提高 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THANKS
力。
社交互动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 ,增加人际交往,提高
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监测效果
随访时间安排
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定期对 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
症状评估
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包括尿 失禁频率、尿量、尿急程度等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尿常规检查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了解有 无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发生。
主要与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以及膀胱颈和近端尿道下 移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01
流行病学
压力性尿失禁在女性中更为常 见,尤其是经产妇和高龄女性

包括年龄、生育次数、分娩方式 、肥胖、长期重体力劳动以及家
族遗传等。
02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腹压增加时的不自主 漏尿,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 生活和社交活动。
躯体神经
控制尿道外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参与 排尿过程。
副交感神经
兴奋时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 弛,促进排尿。
中枢神经
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可抑制或促进排尿 反射,实现排尿的自主控制。
03
压力性尿失禁评估方法
问卷调查评估程度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
该问卷表是专门设计用于初步评估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包括漏尿频率、漏尿量以及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 查以及相关检查(如尿流动力学 检查)进行诊断。

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
发生机制 膀胱颈尿道近端高度活动性尿道内括约肌缺 陷。
发生机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压力传 导理论.
吊床 理论.
整体 理论.
发病机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妊娠:妊娠期大量激素分泌,使骨盆组织松弛, 同时胎儿及日益增大的子宫将膀胱上推,使膀
胱尿道位置上升,膀胱颈呈漏斗状,膀胱容量 减少,易发生SUI
产后盆底康复 改善性生活质量
无副作用及并发症
盆底肌肉训练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做缩紧肛门阴道的动作 ❖ 每次收紧不少于3s——放松 ❖ 连续做15~30min ❖ 每日进行2~3次;或每天做150~200次 ❖ 6~8周为一个疗程 ❖ 4~6周患者有改善 ❖ 3个月明显效果
生物反馈治疗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与雌激素关系十分密切:更年期、绝经和老 年女性易发生尿失禁。泌尿生殖系统与雌激 素关系十分密切,在女性的尿道及膀胱三角 区存在大量雌、孕激素受体,女性尿道富含 粘膜和血管,雌激素可以增加尿道血流,使 尿道粘膜增厚,加强尿道关闭,并增强盆底 结缔组织弹性和紧张度。绝经后雌激素下降, 雌激素缺乏,尿道粘膜萎缩,引起盆腔器官 萎缩和尿道功能下降,影响正常关闭。
盆底肌肉锻炼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有意识地对以提肛肌为主的盆底肌 肉进行自主性的收缩,以加强控尿能力 及盆底肌肉力量
最为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盆底功能训练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加强盆底肌肉,改善尿道、肛门括约肌
目的 功能
轻-中度尿失禁 轻度子宫、膀胱、直肠脱垂
适应症 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体解刨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刨生理学泌尿系统
形态
肾脏外形似蚕豆,由前后两面和内外两缘组成。内缘中部凹陷,为 肾门,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
大小
肾脏大小因人而异,一般长10-12cm,宽5-6cm,厚3-4cm。
肾单位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 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管是与肾小球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三部分。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肾血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抗利尿 激素等。
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尿液浓缩机制
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
尿液稀释机制
当机体水分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尿液稀释。
蛋白质组学技术
应用蛋白质分离、鉴定和定量技术,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蛋白质表 达谱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变 化,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定具有重要意义。
机制
肾小球滤过作用主要依赖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特点和滤过压。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结构组成,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通道,允许不同分子量的物质通过。 同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中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03 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构 与功能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 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排泄]知识点复习

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排泄]知识点复习

第十一章排泄知识脉络图排泄是机体将新陈代谢所严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生理活动过程,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之一。

排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排便和排尿。

正常的排便、排尿活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但许多健康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排便、排尿功能,粪便和尿液的质与量也相应发生异常变化。

因此,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排便、排尿情况,为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资料。

护士还应理解正常排泄及其促进因素、阻碍因素、导致排泄改变的原因等,以便更好地处理患者的排泄问题,并指导和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排便、排尿活动,必要时能熟练运用有关护理技术,满足患者排泄的需要。

第一节排尿的护理一、概述(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

1.肾脏肾脏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脊柱两侧,贴于腹后壁,右肾略低于左。

肾。

血液通过。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再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生成终尿,经肾盂排向输尿管。

2.输尿管输尿管为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

成人全长约25~30cm,有三个狭窄,即起始部、跨入骨盆入口缘和穿膀胱壁处,输尿管结石常嵌顿在这些部位。

输尿管通过平滑肌的蠕动和尿液的重力作用,使尿液不断流入膀胱内,此时尿液是无菌的。

3.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囊状肌性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均随尿液充盈的程度而变化。

一般膀胱内储存的尿液在300~500ml时,才会产生尿意。

4.尿道尿道由膀胱的尿道内口开始,末端直接开口于体表。

尿道内口周围有膀胱括约肌(内括约肌)环绕;尿道穿过尿生殖膈处有横纹肌环绕,形成尿道括约肌(外括约肌)。

临床上将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称为前尿道,未穿过的部分称为后尿道。

男性尿道长约18~20cm,有三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女性尿道长约4~5cm,较男性尿道短而直,富于扩张性,与阴道口、肛门相邻,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二)排尿的生理肾脏生成尿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膀胱的排尿则是间歇进行的。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管理PPT课件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管理PPT课件

盆底肌锻炼指导
教授患者正确的盆底肌锻炼方法、频率和注 意事项。
心理调适指导
提供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负面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随访计划制定
随访时间安排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 访时间表。
随访方式选择
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家庭访视等,确保患 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
随访内容设置
包括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全面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倾听与理解
医生应耐心倾听患者的症状和困扰,表达理解和同情 ,以建立信任关系。
提供清晰的信息和建议
医生应向患者提供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清晰、准确的 信息,包括可能的原因、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等,以 帮助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心理干预方法介绍
01
பைடு நூலகம்02
03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 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减轻心理压力,改善尿失 禁症状。
尿道压力测定
评估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和尿道 阻力,有助于判断尿失禁的类 型和程度。
鉴别诊断与并发症识别
鉴别诊断
将压力性尿失禁与其他类型的尿失禁 进行鉴别,如急迫性尿失禁、充溢性 尿失禁等。
并发症识别
识别并处理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的并 发症,如尿路感染、会阴部湿疹等。 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排除因尿失禁导致的心理问题。
生物反馈治疗
利用生物反馈仪器,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锻炼。
电刺激治疗
通过电刺激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力。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
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雌激素、α-受体 激动剂等,以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副 作用和禁忌症。

泌尿系统解剖学概要

泌尿系统解剖学概要

泌尿系统解剖学概要泌尿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生理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它负责排泄废物、维持体液平衡以及产生尿液。

本文将对泌尿系统的解剖学概要进行详细介绍。

一、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腹膜后腔内,两侧对称分布。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同时调节电解质的平衡。

肾脏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包裹在髓质的外部。

肾单位是肾脏的最小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包括肾小球滤泡和肾小球囊腔,肾小管则负责尿液的生成和调节。

二、输尿管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主要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输尿管位于腹内后壁的腹膜和脊柱之间。

每边人体有一条输尿管,长度约为25-30厘米。

输尿管具有扩张和收缩的功能,以确保尿液能够顺利地流入膀胱。

三、膀胱膀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器官,位于盆腔内。

膀胱主要由平滑肌组织构成,能够扩张和收缩以适应尿液的容量变化。

膀胱容量一般为400-600毫升,当尿液充盈时,会触发膀胱壁的神经反射机制,产生排尿的欲望感。

四、尿道尿道是连接膀胱和体外的通道,负责排出尿液。

男性的尿道较长,既兼具排尿功能,也是精液排出的通道。

女性的尿道较短,仅用于排尿。

尿道内部有括约肌,能够控制尿液的排放。

总结:泌尿系统的解剖学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至膀胱;膀胱则储存尿液,并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这些器官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对泌尿系统的解剖学概要的了解,有助于掌握其功能和相关疾病。

女性尿道解剖与生理

女性尿道解剖与生理

女性尿道解剖与生理女性尿道位于耻骨联合之后,阴道前壁下部之前,周围有筋膜及韧带固定,不活动,开口于前庭。

成人尿道厂 3.4~4.8cm,平均 4.04±0.8cm,在排尿时尿道变成近似圆锥形,尿道外口最细,成人膀胱颈部尿道周径卫35mm,尿道外口周径26~30mm。

女性尿道组织结构女性尿道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上段膀胱颈部环状肌和上1/3尿道环状肌时彼此连贯。

在颈部则特别肥厚,形成内括约肌,收缩力较强。

2.中段在平滑肌层处有随意状肌,虽然此肌层不太明显,但也有一些外括约肌的作用。

3.下段即尿道开口部,此段无肌肉,只有2~3层纤维组织。

提肛肌、会阴深层肌肉和三角韧带对女性膀胱尿液控制亦有辅助作用。

尿道中部及外部粘膜为复层状上皮,上部转变为与膀胱颈部相同的移行上皮,尿道口为复层鳞状上皮。

尿道粘膜及粘膜下层形成尿道粘膜褶皱。

粘膜下层和肌肉层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

尿道周围的腺体尿道粘膜下层有许多小的尿道腺,其导管开口于尿道粘膜的表面,腺管发育小不等,其中最大的一些腺体肌尿道旁腺位于尿道周围的5及7点的位置。

它们的腺泡向膀胱颈部延伸,进入尿道阴道隔。

血管供应尿道的血管主要由膀胱下动脉、子宫动脉及阴部内动脉的分支分布,分为三段。

在膀胱颈部膀胱下动脉的分支灌流尿道上1/3。

尿道中1/3是接受阴道中动脉的血液供应。

尿道下1/3是由阴部动脉的分支分布。

这些血管彼此吻合。

静脉血流入膀胱静脉丛和阴部静脉丛,最后流入髂内静脉。

尿道粘膜损伤发生原因1.男性尿道长,存在弯曲和狭窄部位,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易掌握插管深度。

2.操作者不熟悉气囊导尿管常识及病理情况下男性尿道解剖。

3.患者因害羞、担心、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插尿管时可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

4.下尿路右病变时,尿道解剖发生变化,如前列腺增生症,由于前列腺各腺叶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使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扭曲变形,此时插入导尿管易导致尿道损伤。

模块十一任务排尿

模块十一任务排尿
躯体神经调节
躯体神经主要通过阴部神经和盆神经 传递膀胱和尿道的感受器冲动,影响 排尿反射。
排尿的激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水的重吸 收,减少尿量。
醛固酮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钠的 重吸收和钾的排出,影响尿液的成分。
任务排尿的实验室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
总结词
尿液常规检查是排尿异常诊断的重要步骤,通过检查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等指 标,初步判断排尿异常的原因。
详细描述
尿液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酸碱度、比重、蛋白质、糖、酮体等方面的检测。外观检查可 以发现尿液是否浑浊、血尿等异常;酸碱度检测有助于了解肾脏的酸碱调节功能;比重 检测可反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蛋白质和糖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肾脏病变或
术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可以彻底解 决任务排尿问题,但同时也存在
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建议 和指导下进行选择,患者需要充
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
CHAPTER 05
任务排尿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排尿困难
预防排尿困难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 免长时间憋尿,及时排尿, 有助于预防排尿困难。
模块十一任务排尿
CONTENTS 目录
• 任务排尿的生理机制 • 任务排尿的病理变化 • 任务排尿的实验室检查 • 任务排尿的治疗方法 • 任务排尿的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任务排尿的生理机制
排尿的生理过程
01
02
03
尿液生成
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 形成原尿,再经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 用,最终形成尿液。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是人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将余气、废物和过剩液体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以下是排尿的主要原理和过程介绍:
1. 肾脏过滤:排尿的第一步发生在肾脏中。

肾脏通过血液筛选出废物、余气和过剩液体,形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尿素、尿酸、水、无机盐等废物物质。

2. 尿液聚集:尿液生成后,会进入肾小管系统,并通过肾单位中的集合管聚集。

集合管中的尿液会逐渐增加体积,形成由肾盂引流的尿液。

3. 膀胱贮存:尿液经尿管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排尿过程中的临时贮存器官。

膀胱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可以根据尿液的体积进行膨胀和收缩。

当膀胱内有尿液时,膀胱壁的平滑肌会产生收缩,产生排尿的欲望。

4. 尿液排泄:当膀胱内的尿液体积达到一定程度,人体感到尿液的到来,并有排尿的欲望。

这时,人体会通过控制括约肌的收缩来打开尿道括约肌,尿液会从尿道排泄出体外。

需要注意的是,排尿过程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复杂调节相互作用完成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通过控制体内的尿液产生和肌肉运动来实现正常的排尿。

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

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

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人体泌尿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起着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体内水盐平衡的重要作用。

它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体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腹腔内,每个人体内有两个肾脏。

肾脏主要由肾单位组成,其中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肾脏的过滤单位,通过滤过血浆来形成原尿。

肾小管则负责将原尿中的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并排出体内的废物。

输尿管是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管道,它将经过处理的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膀胱是一个暂时性储存尿液的器官,它可以容纳一定量的尿液。

尿道则负责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3)尿液排泄。

第一步是肾小球滤过过程。

在肾小球中,由于有着很高的血压,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其中的水、电解质和废物从血管漏出进入肾小管。

而大部分的血浆蛋白和血细胞则保留在血管内,形成了初尿。

第二步是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过程。

在肾小管,初尿经过多次的重吸收和分泌,使得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水和电解质再次被吸收回血液,而废物和余量的草酸等毒素则在这个过程中被排出体外。

第三步是尿液排泄过程。

根据需要,肾小管中的液体可以进一步被浓缩或稀释,然后通过输尿管运送到膀胱中。

一旦膀胱充满,体内的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通知我们有尿液需要排出。

此时,膀胱的括约肌收缩,同时尿道的内括约肌松弛,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整个过程中,肾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肾脏不仅通过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还能排出代谢产物如尿素和尿酸等。

此外,肾脏还可以根据体内的荷尔蒙水平来调节血压和红细胞生成。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能够影响人体泌尿系统的工作。

例如,水的摄取量、荷尔蒙的分泌、肾脏疾病等都可能对泌尿系统的工作产生影响。

总之,人体泌尿系统通过肾脏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以及膀胱和尿道的协调工作,确保体内水盐平衡和废物排泄。

女性控尿在解剖学、功能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女性控尿在解剖学、功能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女性控尿在解剖学、功能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叶子;杨祺凤;李玉泉
【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2024(47)1
【摘要】女性控尿是在完整的解剖学基础上,依赖排尿生理功能、神经调控以及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协同参与完成。

当控尿过程出现异常时,会发展成尿失禁。

而女性尿失禁中以压力性尿失禁多见,现存多种学说,尚无法清晰解释尿失禁的具体机制。

控尿机制的基础研究可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相关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现就女性控尿的解剖结构及分子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叶子;杨祺凤;李玉泉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五大队14队;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
【相关文献】
1.女性控尿相关功能解剖的研究进展
2.女性新膀胱术中保护控尿机制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应用
3.男性控尿神经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4.女性控尿解剖学研究方法进展
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控尿效果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

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

14.如图表⽰⼈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种环形肌⾁,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请据图回答:(1)排尿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在整个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c神经纤维膜内形成局部电流的⽅向与兴奋传导的⽅向相同(填“相同”或“相反”).(3)尿液进⼊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初级排尿中枢,进⼀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种正反馈(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4)由于运动员进⾏激烈运动后尿液量减少,其原因是:⾎浆渗透压升⾼,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管、集合管对⽔的重吸收.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未兴奋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通道开放,钠离⼦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膜外电流的⽅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3、⽔盐平衡调节:当⼈体吃的过咸或⼤量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管、集合管重吸收⽔分,尿量减少,渗透压下降,另⼀⽅⾯兴奋传⾄⼤脑⽪层产⽣渴觉,主动饮⽔,渗透压下降.解答解:(1)排尿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由分析可知,在整个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的⽅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向相同.(3)尿液进⼊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初级排尿中枢,进⼀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属于正反馈调节.(4)运动员进⾏激烈运动,汗液分泌增加,细胞外渗透压升⾼,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管、集合管重吸收⽔分,尿量减少.故答案为:(1)反射弧(2)相同(3)正反馈(4)升⾼抗利尿激素肾⼩管和集合管点评本题旨在学⽣对神经调节的过程、⽔盐平衡调节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络,并应⽤相关知识结合题⼲信息进⾏推理、解答问题,解释⽣物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排尿控制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机制女性排尿控制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机制一直是很有争议的问题。

争论的焦点是尿道括约肌的解剖构成、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膀胱颈和盆底结构在排尿控制中的作用。

早在200年前即有学者描述了尿道横纹括约肌的存在,但此后有学者认为这块肌肉是盆底肌肉的一部分,否认人体有独立的尿道括约肌存在。

直到近50年来,多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知识。

胚胎发育学、解剖学、现代影像学、神经生理学、以及临床尿流动力学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揭示了参与排尿控制的解剖结构和这些结构发挥作用的确切机制。

这些新的认识改进了泌尿科医生对尿失禁和排尿障碍等问题的理解,也将有助于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认为,尿道括约肌可以分为横纹肌括约肌(rhabdosphincter外括约肌)和平滑肌括约肌(1essosphincter内括约肌)。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尿道的固有膜和盆底结构,甚至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逼尿肌也参与构成尿道括约肌。

经验表明,了解一个器官或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的有效方法是完整地了解它的胚胎发育过程、组织形态学、神经支配和生理学特点、以及它和周围结构的关系。

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进展,从而获得尿道括约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清晰概念。

尿道括约肌的胚胎发育、组织分化和发育象其他的器官一样,尿道括约肌也有一个在胚胎发育期逐渐成型的过程。

泄殖腔和下尿路的组织胚胎学研究发现,横纹肌括约肌最早在胚胎12-15mmCRL(第五周)时,以未分化的间叶细胞致密斑的形式出现在尿道的两侧。

耻骨直肠肌随着缸管膜的开通出现于20-30mmCRL(7th—8thweek)的胚胎。

到胚胎31-45 mm时, the puborectali, 1evator ani, and bullbocavernosus muscles已经发育出分化好的横纹肌细胞,而尿道周围的肌性细胞仍保持未分化状态。

但这个尿道腹侧的间叶细胞致密斑与膀胱颈附近的耻骨直肠肌关系密切并呈攀状向远端延伸,呈现为成对的未分化细胞致密斑存在于尿道两侧。

胚胎发育至50mmCRL阶段,尿道横纹括约肌始基(sphincter urethrae primordium):尿道侧腹部的一个浅弓状结构开始形成。

该始基从尿生殖隔向上延伸至膀胱尿道移行处。

这是一个由单个核细胞组成的致密体。

到60 mm阶段(10th-1lth week),增厚的间叶细胞层在尿道两侧向尾部延伸至苗勒氏管并完全包绕尿道。

至65-mm阶段(11th —12th week),这些肌肉细胞的横纹清晰可见,整块括约肌呈倒U型结构包绕尿道,并与盆底肌肉有清晰的分隔。

尿道平滑肌的分化开始于胚胎的第9至第11周。

在这一阶段,尿道平滑肌的始基出现在尿道腔与发育中的横纹肌之间。

到了15周,在横纹肌继续变厚的同时,平滑肌也在膀胱颈处变厚形成尿道肌性结构的内层。

一些学者从这些观察推测,尿道括约肌是由尿道中心的平滑肌和外层的横纹肌组成的功能单位。

到115—mm(15th—16th weeks)阶段,增后的横纹肌在尿生殖隔水平完全包绕尿道。

然而,这些横纹肌细胞与盆底其他的横纹肌相比,其直径明显地细小。

De Leval认为,尿道横纹肌这种明显区别于其他横纹肌和平滑肌的特点提示,这是一种为完成特殊功能而发育的括约肌,可能与肌纤维的快收缩类型和慢收缩类型有关。

研究显示,尿道横纹肌括约肌在胚胎发育阶段以及出生后的第一年会发生一系列的大体形态和分子表型的转变。

这种转变被认为是机体为了适应出生之后的功能需要而发生的。

一些作者发现,在出生之后尿道后壁的横纹肌括约肌便不再存在,因此,尿道外括约肌便呈现为一个马蹄形。

Kokoua比较胚胎期、婴儿期和成年期的尿道结构和形态的差异,他们注意到,胚胎在40周时在男性的膜部尿道和女性的尿道中段横纹肌纤维完全地包绕尿道,并在后壁形成一个“尾巴”样的结构,这一结构向后与会阴体结合。

在出生后的3到4个月,在尿道球腺水平该尾巴样结构消失。

横纹肌变成马蹄铁形状。

其两个分支向后包绕尿道球腺。

尿道横纹肌在胚胎期仅仅含有少量散在的肌纤维,而在婴幼儿则发育得很好。

也有些学者认为上述形态学的变化并不存在。

Ludwikowski观察了31个女性和31个男性(从妊娠9周到新生儿)的盆腔塑料包埋、azure II/methylene blue/basic fuchsin染色的切片,观察的范围是从膀胱颈到会阴。

通过计算机程序的三维重建,他们发现无论男性或女性,在大于10周的胚胎,外括约肌均呈Q型。

Borirakchnayavat发现在Fisher 344大鼠,出现在未分化的间叶细胞的第一个标志是。

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

此时并无横纹肌的表型,尽管这是典型的外括约肌所在的解剖部位。

直到出生后1天,横纹出现,α-sarcomeric actin,一个横纹肌的表型方出现,而α-smooth muscle actin染色仍为阳性。

不同的是,肛提肌在妊娠第16天即出现横纹肌表型。

这种过程和现象在人类也一样。

至成年时,横纹肌表型非常清楚,而不再有α-smooth muscleactin出现在外括约肌。

类似的变化在食管、心脏和骨骼肌也被证实。

这种现象提示这些肌肉是从平滑肌样组织转化为横纹肌表型的。

考虑到横纹肌是随意肌,具有更强大的收缩力,这种转化提示该肌肉在出生后将担负重要的生理功能。

有关尿道平滑肌和膀胱平滑肌关系的意见分歧很大。

在早期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尿道平滑肌和膀胱平滑肌是连续的。

相反,另一些学者提出,膀胱逼尿肌在结构上与尿道平滑肌有明显区别。

Matsuno等研究胚胎的下尿路平滑肌发现,尿道平滑肌的发育(在胚胎第9至12周)明显晚于膀胱平滑肌的发育(胚胎第7周)。

Gilpin and Gosling等也有同样的发现。

组织学上,膀胱逼尿肌在52mmCRL即分化出来,而尿道平滑肌要到119mmCRLstage才分化完全。

除此之外,尿道平滑肌在组织学结构上也不同于膀胱平滑肌。

在65-mm-CRL 阶段(11周—12周),膀胱平滑肌看上去已经形成成熟的网状结构,胆碱酯酶染色阳性。

相反地,尿道的平滑肌始基分化较晚,在12周时胆碱酯酶染色阴性。

Droes等通过组织学观察也发现,逼尿肌并不参与尿道肌性结构的组成,而是仅仅形成环绕近段尿道的攀。

三角区组织则在膀胱颈处形成真正的尿道括约肌。

这项研究得到Gilpin研究的证实。

三角区的组织层次与尿道平滑肌相延续,特别是尿道的纵行肌肉。

环行肌层在男性延伸至膀胱颈,在女性则向下延伸至尿道。

虽然尿道的平滑肌的一般组织学特征与膀胱逼尿肌相似,但Gilpin and Gosing发现即使在胚胎阶段,三角区和尿道的平滑肌形成的肌束较细小,细胞外基质较多。

此外,三角区和尿道的平滑肌很少有胆碱酯酶染色。

显而易见,这两部分平滑肌具有不同的功能。

尿道括约肌的解剖传统的教科书将女性尿道描述为一条长4cm的管状结构,直径6mm。

它开始于膀胱的内口,在耻骨联合后向前下方行走,包埋在阴道前壁,最后开口于尿道外口。

女性尿道的典型组织学结构包括:外层的横纹肌、其下方薄层的环行平滑肌、然后是厚的纵行平滑肌层、再是厚的固有膜层。

固有膜可分为粘膜下和粘膜层。

一般认为,所有这些结构均参与尿液控制。

此外,膀胱颈和盆底结构也认为对控制尿液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尿道横纹肌括约肌覆盖尿道全长的80%,形成尿道的最外层。

按照De Lancy的观察,这块肌肉完全包绕尿道,虽然在尿道的后壁相对薄弱。

肌纤维在后壁并不形成完整的环,横纹肌两端的间隙由三角形的底版桥接而连为一体。

因此,肌性环的缺口并不影响其收缩功能,因为这个三角形的底板的作用就象是肌腱的作用。

在这里De Lancey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肌腱。

大多数的横纹肌有肌腱,横纹肌括约肌也一样。

象其他横纹肌一样,如果这个肌腱被切断,横纹肌括约肌便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Papa和Ulmsten清楚地证实了这个肌腱的重要性。

在一个临床研究中他们发现,打开尿道下方的阴道壁瓣会出现严重的漏尿,而收紧该瓣则尿液重新得到控制。

与De Lancey的观察不同,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尿道横纹肌是以两块对称的肌肉组成。

在大鼠的研究中,尿道横纹肌的功能解剖和神经支配得到了很好的描述。

这些研究显示,尿道横纹肌括约肌的纤维对称地环绕分布在尿道的两侧,由腹侧向背侧走行,肌纤维逐步插入尿道壁的结缔组织中。

左右侧的肌纤维在矢状面上相互重叠。

同一条肌纤维在腹侧和背侧插入结缔组织时并不在同一个平面。

尿道存在两条阴部神经,这也支持尿道横纹肌括约肌是两条对称肌肉的观点。

0elrick注意到尿道横纹肌和女性尿道和阴道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该肌肉仍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环绕尿道,另一部分环绕尿道和阴道。

因此,该肌肉也称为尿生殖括约肌。

单个的肌纤维很细小,包埋在结缔组织中,并与平滑肌混杂,使得肉眼解剖该肌肉很困难。

尿生殖括约肌从膀胱底延伸向下,穿过盆底的尿生殖隔裂隙,在会阴部扩展环绕阴道。

另有部分纤维与耻骨坐骨支相连,形成压尿道肌。

这样,机体并不存在所谓的“尿生殖膈”来封闭会阴间隙形成尿生殖裂隙的底。

这些观察也为新近的几个研究所证实。

尿道括约肌系统的第二种肌性成分是平滑肌括约肌。

Tanagho认为,内层的平滑肌括约肌位于尿道近段,是膀胱逼尿肌的延续。

然而,这种观点不断受到质疑。

除了上面讲到的胚胎发育学研究外,越来越多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显示,尿道平滑肌是与膀胱逼尿肌不同的肌肉组织。

解剖学的研究也显示,尿道平滑肌有不同于膀胱和三角区的独立起源。

Lapides等首先观察到瘫痪女性能够自主开始和中断排尿。

他们认为尿液的控制主要由尿道近侧的平滑肌实现。

他们推测,只有当横纹肌和平滑肌都受到损伤时才会发生尿失禁。

同样地,Tanagho发现,尿道平滑肌和横纹肌分别产生静态尿道压的30%和50%。

Dorschner 解剖了50具男性和15具女性尸体,他们证实,尿道内括约肌呈环行包绕尿道内口,逼尿肌的纤维并不参与内括约肌的组成。

除了横纹肌和平滑肌外,粘膜的封闭作用是尿道关闭机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尿道粘膜外侧环绕了一层依赖于雌激素的海绵状血管组织。

外周括约肌对该层组织的轻微的压迫即可产生明显的闭合尿道作用。

雌激素可增加该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和成熟。

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和近段尿道的解剖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和尿道近段解剖结构可能是下尿路中最复杂的一部分。

膀胱颈和近段尿道在排尿控制中究竟有何作用一直是激烈争论的焦点。

不同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

即使是拥有很多现代技术的今天,膀胱颈和尿道近段结构各成分的功能作用仍无一致意见。

通过连续切片和计算机三维重建图象,Yucel and Baskin发现,膀胱几乎是完全位于膀胱颈和近段尿道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