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建构方法研究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其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中国的国家形象。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类文明正逐渐进入新的形态,这也使得中国电影在国家形象建构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时,应当始终与现代社会与文明的新形态对话。
首先,中国电影要紧密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和变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电影通过展现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以及国家成就等,有效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正能量的国家形象。
如《人民的名义》等影片的热播,不仅揭示出一些腐败问题,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坚定决心,这种正面形象无疑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中国电影要借助影片的艺术表达力量,传递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拥有众多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从古代的文学、诗歌、音乐到现代的戏曲、绘画、建筑等,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中国电影应当积极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融入电影的创作之中。
通过展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美丽神秘,以及现代中国独特鲜明的精神风貌,中国电影可以向全世界呈现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中国国家形象。
例如,《卧虎藏龙》这部影片运用了中国武术、哲学和绘画等元素,成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同时也使观众了解到现代中国的变革与开放,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
第三,中国电影在国家形象建构中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助世界视野传递中国声音。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输出方式,可以通过与外国电影制片公司合作,共同完成影片的制作,从而借助国际化的角度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历史纪录片中国家形象的呈现策略分析与启示——以《书简阅中国》为例
2023.08一、研究背景在当下的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构成的重要一环。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促进了电视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更推动了电视媒体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增加了多渠道建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能。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泱泱大国,历史类纪录片无疑是构建中国形象的极佳通道。
它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介信息,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满足了其感官需求,并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展示历史故事,从时间的维度来展现更加立体的中国。
在新媒体的加持下,当下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如《国家记忆》《国家宝藏》等优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多,这也为学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参考样本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历史纪录片制作、叙事方面的特点与优点,以及其展现中国形象的策略,可以为今后历史类纪录片提供更加开阔的创作思路与更多的创意借鉴,从而优化我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播路径,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构建更加立体饱满的中国形象。
这有助于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成长,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当前,许多外媒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着不同的解读,国内也存在着对历史过度消费的乱象。
因此,创新历史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和传播策略,对于建立国内外受众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有着重大意义。
三、文献综述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th Boulding )最早提出“国家形象”一词,他在《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书中写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社会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我国学者徐小鸽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中提出“国家形象形成于国际新闻流动以及他国对另一国所作的新闻和言论报道,国际新闻流动中的国家形象会影响国际传播、理解和交流”。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摘要】《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具有强烈国家主义色彩的电影,通过展现中国的国家实力、民族精神和发展历程,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电影中生动展现了中国在科技、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国家强盛的一面。
通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场景,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影片还对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展示,展现了国家繁荣昌盛的面貌。
在国际舞台上,这部电影也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国家形象,建构,背景介绍,电影内容简介,国家实力,民族精神,国家发展历程,国际影响力,意义,影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由朱时茂担任总制片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监制的电影。
该片于2019年9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片长为125分钟。
影片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众多成就。
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正能量,被誉为中国新时代的代表作品。
该片集结了中国众多优秀演员,通过多条主线故事展现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成就,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精神。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取得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众多成就,塑造了一个民族形象追求进步、奋斗不息、团结奋斗的形象。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许多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成为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1.2 电影内容简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是由中国著名导演郭帆执导的一部政治纪录片。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影片以“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国智慧”等关键词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自信、强大且开放的中国形象。
从纪录片《无穷之路》谈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关于中国形象的论述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疑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回应各种质疑之声的有效路径。
《无穷之路》是2021年、2022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以香港媒体人视角讲述中国扶贫、环保实践的主题纪录片。
一经播出便迅速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关注,其立意深远的选题、平实的切入视角、独特的创作手法、走心的文案设计等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一、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基本内容阐释中国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否成功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增强国民自信心,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稳定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中,“可信”即中国形象的公信力与说服力,这是中国形象塑造的基本前提。
“可信”要求以真实的数据来说话,以真实的案例来支撑,以真实的情感来表达,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品质的内在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事求是根本观点的时代要求。
“可爱”即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是在可信的中国形象基础上的情感升华。
“可爱”就是要将中国形象朝着人格化、魅力化的方向塑造,即提起中国便能唤起评价者美好、愉悦的情感记忆与体验,不自觉地形成对中国的亲近感。
“可敬”即中国形象的感召力与引导力,是在可信、可爱基础上对中国形象塑造所要达到的更高目的要求。
“可敬”就是让中国的发展理念、制度模式、历史文化、社会治理、外交主张等得到国际社会及国际民众的深刻认同与敬重。
“可信、可爱、可敬”是中国形象塑造所要达到的三个不同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既显示了目标效果的层级性,又暗含着实现路径的难易度。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摘要】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通过展现国家实力、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感,成功塑造了中国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影片背景与创作紧扣国家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电影宣传了中国在各领域的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展示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电影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自豪感,唤起了观众对民族精神的共鸣。
最重要的是,影片传递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观众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观众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这部影片,观众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努力奋斗。
【关键词】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国家形象,建构,历史背景,创作,宣传国家实力,发展成就,团结,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全球影响力,国际形象塑造,观众,积极影响,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载体,传达着国家的力量、发展和自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历史背景与电影创作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如何宣传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成就。
这部电影也展现了国家团结与民族自豪感,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全球的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塑造,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电影让观众更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它展示了国家的团结和繁荣,让观众看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和发展速度。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家,激励他们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人们更加自豪地说:“厉害了,我的国!”。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与电影创作《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文牧野执导的电影,于2019年上映。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具有独特的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展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是通过片中的内容、视角、主题等来呈现的。
在构建一个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方面,中国纪录片注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
例如,《人与自然》系列纪录片通过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活,展现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努力,突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态度和成果。
另外,中国纪录片也追求真实和客观的叙事,通过记录社会现实和人民故事,展现了中国群众的勤劳智慧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这些内容的展示有助于建立一个真实可信、充满魅力的中国国家形象。
跨文化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纪录片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接受和理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纪录片积极采取了多种策略。
首先,纪录片制作者倾向于寻找可以共通的主题,通过引导观众从共通的人性角度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纪录片制作中采用了多语种的字幕或配音技术,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的内容,并在多语种环境下实现跨文化传播。
此外,采用合作制作的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通过与外国制片人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观众的需求和口味,提高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接受度。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纪录片要更加注重呈现对接国家的文化需求,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国家的观众喜好和文化特点,制作出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其次,中国纪录片要加强与目标国家制片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共同制作和联合推广,提高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国家形象传播
|RADIO &TV JOURNAL2018.03视听解读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关注,使其成为当下流行的话语之一。
国内外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广泛的解读。
当前的国际政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话语权政治”,因此,“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影响世界的重大倡议,恰当的舆论话语阐释是其得以传播和实践的关键。
大众传媒通过一定的内容选择和话语方式建构的媒介框架、塑造与传播的形象,是受众解读最直接的渠道之一。
一、国家形象与纪录片的框架建构主义国家形象与媒介形象不能划等号,国家形象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应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①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但媒介形象是目前来说,国家形象建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从落后挨打的中国到如今综合国力日渐强大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等方面,都可能陷入国际话语困境。
从前,我们“挨打”,“挨饿”,如今,“挨打”和“挨饿”已成为历史,但“挨骂”却是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现实问题,西方主流舆论往往因为不明真相或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中国战略有意误解。
例如,中非合作被鼓吹为中国对非的“新殖民主义”;2014年在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西方有学者将其与“万邦来朝”相提并论。
本质上来说,这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变相表述。
框架是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②,文本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及话语结构通常可以用框架理论来解释。
作为纪实性信息集合的纪录片,从节目的制作、传播、反馈的过程中,不同信息传播的情境、频次,无一不体现出框架理论的存在。
框架能够组织叙事、赋予意义。
传播者、文本、受众和文化是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
③其中,作为框架的提供者,在事件框架建构过程中,传播者起到引领作用,画面的拍摄、加工处理、素材合成导出等,框架理论都贯穿始终。
二、纪录片《一带一路》的文本分析《一带一路》于2016年9月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项目。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
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再思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形式,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纪录片的发展和成功传播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和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视角,对国家形象建构和跨文化传播进行再思考,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首先,中国纪录片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深厚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承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中国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成功地传播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打开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之窗。
这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还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其次,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作为一种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像文化形式,能够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入的内容触达全球广大观众。
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还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纪录片的传播,中国得以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了解自己,加深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同时,与纪录片的传播相辅相成的还有文化交流和电影节等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进入“一带一路”时代,中国纪录片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利用更广泛的平台。
中国纪录片可以选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故事,通过多元视角和多种方式讲述,以更好地满足当地观众的需求。
借助“一带一路”的引领,中国纪录片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独特的文化标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模式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如何构建和塑造自身国家形象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国家形象的独特模式和策略。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国家形象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软实力资源,对于提升国家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国家形象的塑造对于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模式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身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地总结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和规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际环境下如何调整和优化国家形象塑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通过比较研究法,分析不同国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异同点,从而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模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政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在政治学领域,国家形象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实力、价值观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政治学的理论强调国家形象塑造需要符合国家利益,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实施,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影视作品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影视作品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国家形象研究,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
国家形象现在已经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且将它广泛应用到国家的各种宣传之中,成为一种公关、建立和维护国家良好的形象的工具,但是国家形象并无统一的明确的概念定義,而是随着研究角度的不同,界定各有差异。
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不少人提出了他们的观点。
例如,管文虎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
”中国传媒大学的杨伟芬教授提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国家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的观念和看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到底用什么来建立自身的国家形象,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影视剧产业一直在稳步上升和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影视剧可以直观的给予观众视觉的冲击。
因此,在文化输出与传播时,影视剧便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银幕上开始出现大量的古装宫廷剧,由于其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于是大量影片开始跟风,愈演愈烈。
在宫廷剧中,最重要的戏码便是后宫女人的争斗、权势的争夺,这依然成为影视剧的惯用手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这些影片也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
但我们不禁担忧起来,这样的影片会使得国外人将中国古代社会想象成怎样的一幅社会画卷。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很多时候是通过影视作品这一交流工具进行建立的。
通过影视剧,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璀璨文化能够跃然眼前。
中国丰富的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众是极具吸引力的,它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根基,也是一张最好的名片。
然而,如果将“争斗”这一思想不断植入到影片中,通过影视剧,为他们呈现出的是一幅“窝里斗”的社会画卷。
15878087_新时代下政论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____
新闻前哨2018年第1期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他者视域与自我视域的双重审视下并通过不断的交流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认知。
在全球化视阈下,国家形象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被誉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因其纪实性、客观性、全面性而成为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对内,它能在国民中建立起坚固的信念体系,增强国民自信心;对外,有助于民族拾起文化尊严,以更正面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浪潮。
国家广电总局在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政论纪录片毫无疑问要担当起建构国家形象的主力军,在十九大召开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辉煌中国》总结了新阶段下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社会状态,以主人翁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给国民打下了一剂强心针,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弯道超车。
一、新视角:着重展现新时代新成就我国以往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多是以梳理历史为主的论调,1987年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以翻阅我国的军事历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告诫新一代青年人勿忘来时路;2006年的《大国崛起》从九大世界强国的崛起历史出发,论述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2007年的《复兴之路》更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167年一路走来所经历的沧桑巨变,让人感受到中国这只正在苏醒的“狮子”的巨大潜力。
这些影片通过“打捞民族的过去以寻求精神的慰藉”,同时也不断对国家形象进行“自塑”,但仅从观感来说其教科书式的题材令普通观众难以接受,并且“历史”这一重大命题在进行对外传播时无形中加大了文化折扣,在海外受众群中难以产生共鸣。
2012年的大型政论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着重展现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期间科学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但画面仍是以十年来的影像资料为主,就像是一本珍贵的记录“相册”。
而《辉煌中国》把时间跨度缩短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单刀直入,直接展现如今中国的辉煌画卷。
浅析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研究——以《一次别离》为例
浅析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研究——以《一次别离》为例摘要:电影有艺术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功能。
而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又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形象和文化实力。
在这个西方霸权社会的世界里,许多东方民族包括中国、伊朗等在内的国家,在西方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眼里所呈现的“刻板印象”都被扭曲化,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电影来重新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形象。
关键词:一次别离伊朗国家形象电影伊朗这个国度的文化在极多地方是背西方普世认同背道而驰的,东西两种文化之间太多的偏见和太多的不理解,而在西方文化席卷全球之时,来自伊朗的声音却寥寥无几甚至被误解,《逃离德黑兰》就是最好的佐证。
索性,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去了解一个文化或者一个国家,《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作为一部电影,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上,同时也在于其在国兴现象构建上的贡献。
一、影片中的伊朗元素1、从故事的主线来讲,影片的切入点极小。
哈蒂的这部电影对整个伊朗社会进行了一次白描,通过一对夫妻的离婚间接反映了现代与传统、道德与法律、诚实与谎言、婚姻与爱情、父母与子女、移民与留守等众多问题的离别。
影片有着伊朗电影一贯的优秀特点,纪录片式的摄影手法,用长镜头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最大化的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与西方社会描述的暴力、非理性的伊朗人是完全对立的,影片恰恰通过这样的简单主线,展现了伊朗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的。
他们有自己的法律、信仰、婚姻冲突,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
2、从故事的主角来讲,伊朗人民是极富有人性色彩的。
故事的男女主角称得上是中产阶级的代表,纳德与西敏的故事,妻子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理由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需要照顾。
两人闹离婚,西敏赌气回娘家,纳德只好聘请了护工瑞茨照顾父亲。
但纳德父亲的如厕问题始终困扰瑞茨,依《古兰经》教义,她感到禁忌重重。
纳德某次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出离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
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
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它是由各种因素构建而成的,包括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外交政策、科技创新、对外援助等方面。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和公民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所构建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书法、绘画、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与其政治制度有关。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稳定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统一领导。
中国政府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同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的国家形象还与其经济实力密切相关。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实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这些都为中国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科技创新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人工智能、高铁、电子支付等技术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对外援助也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援助活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培训等。
中国的援助项目广泛覆盖了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南南合作和国际社会的互信。
总之,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由多种因素构建而成的。
中国政府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加强对外援助等方式,不断提升国家形象。
论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电影通过展示国家的风土人情来塑造国家形象。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
通过影片中真实、生动的画面,可以生动地展示出国家的风土人情,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国家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卧虎藏龙》通过宏大的场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武林盛景,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了中国的形象。
电影通过展示国家的历史和故事来塑造国家形象。
每个国家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的故事,这些历史和故事反映了国家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国家的辉煌和沧桑。
通过在电影中展现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故事,可以激发观众对国家的兴趣和敬畏之情,从而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往之情。
《寻找幸福的猪》通过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让观众了解到中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
电影通过展示国家的美景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来塑造国家形象。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美景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可以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通过在电影中展示国家的美景和自然风光,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让观众带着对国家美好印象而产生浪漫的向往之情。
《极地奇迹》通过展示挪威北极圈的雪山冰原和极光景观,打造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国家形象,从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电影还可以通过展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来塑造国家形象。
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和军事实力展示,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
通过在电影中展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稳定,从而形成对国家的信任和敬畏之情。
《谍影重重》系列电影通过展现美国的先进科技和强大军事力量,打造了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美国的国力和影响力。
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展示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和故事、美景和自然风光、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等方面,电影能够全方位和多角度地展现国家的形象,从而对国家的国际形象、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国家形象是指某一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社会风貌等方方面面。
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国家形象的建构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形象的建构也离不开对图像的研究。
本文将从影像建构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对国家形象形成的影响。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政府、媒体、公众等多方面的参与。
政府是最主要的影响国家形象的角色,它通过外交政策、宣传活动、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创造国家形象。
媒体则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传播者,它通过报道、评论、图片等方式来传递国家形象。
而公众则是国家形象建构的接受者,他们通过接受媒体的信息、参与政府的活动等方式来认知国家形象。
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国家的外交政策。
不同的外交政策会导致国家形象的不同,一个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与发展,国家形象就会显得和谐与友善;反之,如果一个国家采取强硬姿态,强调自身利益,国家形象就会显得冷酷与傲慢。
其次是媒体的报道。
媒体的报道对国家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正面的报道可以提升国家形象,负面的报道则会损害国家形象。
再次是全球事件。
全球事件会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一场自然灾害、一场重大的体育比赛、一次重大的国际会议等都会对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影像建构对国家形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形象管理。
通过影像建构,国家可以塑造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促进国家的发展。
其次是文化传播。
影像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影像建构,可以传播国家的文化,扩大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再次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国家形象的建构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吸引外国投资、促进文化交流、增加国际话语权。
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
Media 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 2021.4(上)71纪录片《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启示文/曾 光 高 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交流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传递,“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发展任务。
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故事为创作素材的电影或电视形式,具备原生态、纪实性、非虚构等特点,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天然吻合,已成为体现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国产题材的纪录片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纪录片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它也正在继续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视角展现发展中大国的崭新面貌。
笔者以广受欢迎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阐述其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表达与启示。
一、《航拍中国》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叙述性表达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于2017年春节期间播出,节目每期都以中国的一个省份为主线,凭借最新的航拍技术收集大量的空中影像素材,充分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社会风貌,打造了一场集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视觉盛宴,在豆瓣上获得9.3的高分。
从《航拍中国》的记录形式和内容来看,该片以地理、人物、社会、文化等全方位视角,重新塑造了中国古老东方大国的形象,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又一优秀作品。
1.地理视角:地大物博的历史大国形象。
《航拍中国》以俯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高空视角,首先呈现出的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抛弃了以往的局限性拍摄视角,该影片以中国的各省、市、自治区为传达主题,呈现出中国独有的“一眼万里”的真实自然景观和地区各异的气候环境,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地理教材。
从新疆干旱的雅丹地貌到酷寒雪国的雾凇奇观,从风情海南的休眠火山到现代上海的时尚外滩,在各种山峰、沙漠、森林、海洋的穿行中,影片来到常人无法到达的绝境地区,用镜头高度赞美了大自然神奇的造物手法。
除了独有的自然景观外,影片还呈现出煤炭、木材、石油、矿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减贫故事对外话语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以《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中英文脚本为例
中国减贫故事对外话语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以《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中英文脚本为例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以其科学合理的减贫方式,不断推动了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提升。
这些减贫故事如何被针对外国观众的话语所构建和传播呢?本文以一部名为《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的短片中英文脚本为例,探讨中国减贫故事在对外话语中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并凸显中国的努力和成就。
《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是一部以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咖啡产业为主题的纪录片。
该片通过展示中国农民如何通过种植咖啡豆从贫困中走出,凸显了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所做的努力。
该片中英文脚本沟通着中外观众,旨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减贫事业的伟大成果与中国的坚持与信心。
首先,该纪录片通过描绘贫困地区辛勤劳动的中国农民,构建了中国人民坚强不息的形象。
脚本中提及农民们在高山峻岭中艰苦劳作的场景,体现了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沛的国情。
同时,片中呈现了农民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形象,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坚韧。
这种形象构建让外国观众对中国国民具有更高的认可度,进而正面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
其次,脚本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此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片中,农民们泡制咖啡的过程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营造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和吸引力,也向国际观众呈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
通过这种文化元素的渗透,国家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关于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再次,脚本中强调了中国政府在减贫事业中的积极作为,凸显了中国的全球领导力。
片中,政府开展帮扶政策的情节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这种强化表达让外国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国政府在减贫事业上的重要角色,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力。
这有助于进一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展示中国在发展领域的贡献和领导力,进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赏。
最后,在脚本中,咖啡的故事被当作一个缩影,通过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来宣传中国的坚持和取得的成就。
“建国”叙事经典重大题材电影之国家形象研究
2020一、国家形象和电影国家形象议题国家形象问题是和平崛起、伟大复兴的中国必须予以面对和建构的时代命题。
纵观历史,关于中国的“形象”议题,海外的描述总是在几种描述和设定间调换和跳转,呈现出“变色龙”特征:古代中国是神秘、文明、令人向往的国度;近代以来,急剧转变为愚昧、封闭、落后的国家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意识形态原因抹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身份和定位依然摇摆不定,弱小时被视为贫弱、可怜;强大后,又被“中国威胁论”污化。
总之,为中国建构和塑造一个真实、客观、可信的国家形象,扭转国家形象以“他塑”为主的局面,既是历史、文化命题,也是势在必行的国家战略议题。
2013年,国家适时提出国家形象建设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关于国家及国家形象的取向和定位必将贯穿今后中国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反映着主导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和大众审美三个向度的价值观共识的一种互动与共谋,势必逐步达成一种主流共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提供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层面的有力支撑。
“形象”源于“像”,而又不止于像,涉及意义、价值、认知和理念等范畴,作为兼具内容表现和大众文化传播属性的电影,自然成为建构和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形式和途径。
而重大题材电影以其真实的历史再现、宏阔的历史视角、历史事件和伟人的电影化重现,成为表现国家形象的集中代表和重要载体。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决胜时刻》,以“建国”视角为历史切入点,对新中国的前史和家国传承进行了新的艺术化再现与电影化叙述,继承和发扬了《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开创的“建国”历史叙事和美学精神。
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新时代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思路、新气象及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对于前者,我们应继续为之鼓与呼,对于后者,我们更应持有客观、谨慎、积极进取的态度正视之、解决之。
因为国家形象问题,从对外传播、国际视角来说,关乎国家、民族的软实力及综合国力;从对内传播、国内角度来说,关乎国家、民族的自我认同、确证和凝聚力、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建构方法研究
作者:陈博文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2期
摘要:作为一种“软实力”,国家形象对于国家而言,在国际舞台上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结合某一具体的媒介形式研究分析国家形象构建相关问题,探索有效构建国家形象方法与途径,非常迫切且必要。
本文以纪录片《布衣中国》为例,通过定性分析研究,对纪录片与国家形象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国家形象;布衣中国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博弈愈发激烈,传统的军备竞赛已不合时宜,“软实力”成为各国应对国际挑战的重点发展对象。
纪录片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战略,既要发挥继承和弘扬国家文化内涵的作用,还肩负着对外宣传国家形象,阐释中国人文精神面貌。
本文以纪录片《布衣中国》为例,通过解读《布衣中国》中中国着衣风俗与传统,展现中华文化底蕴与魅力,同时突显电视纪录片对国家形象构建的积极意义。
一、《布衣中国》简述
(一)《布衣中国》中心思想
纪录片《布衣中国》以“衣”为主题,通过布衣阐释中华民族价值观,本文认为,这是《布衣中国》所要表达的主要中心思想。
《布衣中国》站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传达了中华民族布衣文化及其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和与此相关联的纪录片人物的生存状态、命运,折射国人崇尚自然、适应变化、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包含了国人的生存理念,体现了传统儒家与道家的核心思想。
(二)《布衣中国》社会价值
1.政治价值
作为一部阐释中国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纪录片,《布衣中国》的政治价值较为明显。
对外,通过解读中国布衣文化,真实还原中国发展现状,阐释中国人文精神面貌,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大国友好形象。
同时,对内发挥继承、弘扬国家文化内涵,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团结社会,形成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
2.经济价值
《布衣中国》交代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变迁与发展,其中中山装、旗袍、汉服等传统衣服在新时期下换发了第二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让传统服饰企业得到了发展。
新时期,在
多元化思想的并存之下,又会激起国人对个性化服装的追求,从而打开了这类服装行业的市场。
3.文化价值
首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传统价值观。
在《布衣中国》第一集《浑然天成》中,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用智慧与劳动利用大自然的恩惠获得布衣的原材料,介绍了棉、丝、麻、绒、革等“道法自然”的中国服装材质。
这些珍贵的原材料取之于自然,取之有道,用之不竭,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价值观。
其次,补充社会主流文化。
《布衣中国》里所表现的中华传统服饰都是多个侧面的,按照事物的自身表现来展现衣着的各个方面的文化,阐释各种中国传统服饰以及与之相关一系列元素,进而体现中国衣着文化的博大精深。
影片并没有深入地去阐释儒家、道家精神,只是让观众在看片的过程中,体悟衣着的变迁与制作的过程,感受肌肤表面那层愉悦,进而体会衣着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哲学思想。
最后,加深社会文化认同。
《布衣中国》表现的是人民大众身上普普通通的布衣,有中山装、旗袍、汉服、惠安服饰等等,但“肤之所衣”是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受到的。
在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熏陶下,人们理解服饰的制作便会产生认同,不需刻意为之,不能取之无道。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十几年前牛仔所带来的新奇与潮流,而是追求个性化的缝补与定制。
这些种种都击打着每个人或者每个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加深这一文化认同。
二、《布衣中国》如何构建国家形象
(一)通过服饰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传承
《布衣中国》通过中华民族衣着的发展与变迁,表现中国各地区的特色服饰以及与服装有关的人与文化,体现中华服饰的精良制作。
同时,又突出衣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衣着体现情,以情传承古老文明。
衣食住行是任何人生存的首要事项,无论是哪一种服饰,它所蕴含的核心都一样。
影片中,无论是香港卖衣起家的夫妇,还是惠安服饰的传承者,还是一心想设立中华旗袍日的上海女,还是一家三口都穿汉服的普通家庭,他们身上的布衣都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和宝贵经验的结晶,包含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通过服饰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片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老百姓,如坚守旗袍的上海女,惠安服饰的传承者,钟情“养牛”的书店老板等等。
衣服的背后讲述着一段故事,那里承载着智慧与勤劳,体现浓浓的人情味。
《布衣中国》以布衣作为传播媒介,通过对衣着的描写以及对人、衣之间微妙关系的理解,传达了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劳动生产中所产生的思考与视觉审美。
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对他们生活的折射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被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与人物所吸引,从而感受衣着背后散发出来的巨大魅力。
(三)通过服饰体现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布衣中国》讲诉了中国服饰的变迁,体现了各个时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大革命时期,国家内忧外患,长袍宽大造成行动不便,国人需要从衣着开始顺应新时期的变化。
孙中山在这时设计出中山装,既体现了革命精神,又便于行动。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较早在衣着上开始了变化,女性流行穿旗袍,这是一种人体的解放,折射出思想的开化和女权意识的觉醒。
到文革时期,中国男女老少无不穿着统一的“军大衣”、“蓝大褂”,在以特殊的时期让人们不敢开放,思想僵化,在衣着上则表现为统一。
文革结束后的三十年,中国的服装得到了“解放”,这一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现代化格外明显。
影片中介绍,香港中英街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大包小包服饰等待被采购,经济特区开始举办模特时装大赛,首都成功举办了皮尔卡丹时装秀,时任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带头穿起西装……这些变化体现新时期人们的着装思想发生了变化。
时代的发展会影响着衣着的变化,而服饰的演变也正反映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四)可行性意见分析
无论霓裳还是褴褛,五集纪录片《布衣中国》上下穿越,南北牵挂,剥茧中国服装的生成,以及服装后面的肉身。
从服装的本原和材质出发,在一丝一缕之间,发现山河春秋的冷暖,还原布衣文化的变迁。
《布衣中国》不足之处在于,影片讲诉的多为小人物和小故事,主题虽都为服装,但是各集之间缺少串联,影片叙述比较碎片化。
此外,结合国家形象构建,片中“家庭”与“传统”主题占据了较大的篇幅,淡化了文化观念的传播。
因此,本文认为《布衣中国》可增加宏观层面场景与故事的描写,防止碎片化的叙述冲淡主题。
其次,将“家庭”与“传统”作为突显主题的工具,不应让它们反客为主。
三、由《布衣中国》看电视纪录片构建国家形象启示
作为一种人文纪录片,《布衣中国》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主要从民族价值观、民族文化以及百姓的个人软实力三个方面展示国家的“软实力”,从而构建了中国国家形象。
因此,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构建国家形象的方式也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布衣中国》等人文纪录片,或者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等,这些类型纪录片主要内容涉及人文、历史、文化等,在构建国家形象时,要通过展示“软实力”进行构建,如中国文化底蕴,民族核心价值观等。
对于自然科技纪录片而言,其构建手段则“硬性”一些,需要通过真实地展示国家自然地貌、自然资源、科技军事发展程度等硬实力来构建国家形象。
对于新闻纪录片而言,为了构建国家形象必须在选材上考虑到新闻对于本国的意义,挑选正能量、正面的新闻进行加工创造,通过对内容的把关,在描述新闻事件中构建国家良好形象。
四、结语
《布衣中国》通过对中华服饰变迁与发展的解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布衣文化。
它的播出塑造了一个智慧、勤劳的中国大国形象。
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我们要对民族文化更加重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去,既要融入世界大家庭中,又要保持其相对独立性,赢得国际上的认可与尊重。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下,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要利用好纪录片这一媒介,发挥好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为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国家形象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第一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18-108.
[2]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第一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1-161.
[3]张昆.国家形象传播(第一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7-249.
[4]张书端.《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柔性传播中的一次成功尝试[J].电视研究,2012(10).
[5]张自如.浅议中国纪录片国际化道路[J].电视研究,2011(06).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