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思考
法律语言规范化思考
主 要 表 现 在 法 律 术 语 上 , 在 专 有 术 语 和 两 栖 术 语 上 与通 用语 言 有 较 大 不 周 ; 词 的 特 殊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义 项 分 即 虚 布 的不 同上 ; 法 上 的 特 殊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对 某 些 短 语 和 句 式 等 的选 择 使 用 上 。 法律 语 言 的 句 法 结 构 形 式 不 但 要 语
称 “ … …” 有 句式 ) 的使 用 问题 , 其 是其 分 述 并 列 尤
各 项 的 语 言形 式 不 统 一 , 的用 “ ” 结 构 , 的 有 的 字 有 不用 “ 字结 构 , 的” 十分 混乱 , : 如
范化 问题 提 上 了 日程 ,0 6年 1 20 0月 2 5日, 国人 全
第 2 7卷第 5 期
20 0 9年 9月
佛 山 科 学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u n lo s a ie st ( o ilS in eEdto o r a fFo h n Unv ri S ca ce c i n) y i
N O. o1 5 V .27
S p .2 0 0 9 e 法律 语 言 规 范 化 思 考
邹 玉 华
( 国政 法 大 学 法律 语 言 研 究 中心 . 京 1 2 4 ) 中 北 0 2 9
摘 要 : 律 语 言 是 一 种 领 域 语 言 。 法 法律 语 言 应该 具 有 不 同 干 通 用 语 言 的特 殊 性 。但 所 谓“ 言 法 语 ” 法 的特 殊 性 .
员会 , 聘请 语 言学 家 为立法 用语 规 范化 专家 咨询 委 员会 委员 。从 此 , 每一 部法 律公 布 实施 之前 都要 请
立法语言的规范化
立法语言的规范化立法语言的规范化是指在立法活动中使用一套明确、准确、通用的语言规范,以便于法律文件的编写、理解和实施。
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对于保障法律的严谨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1. 促进法律透明度和可理解性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可以明确法律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使法律更加透明、易于理解。
在立法过程中,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可以使法律的内容更加准确、精确,避免词语的歧义和模糊性,保证公民对法律的准确理解。
2.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可以使法律具备可操作性,使法律文件的条文清晰明了、操作简便,便于司法机关和执行者正确理解和执法。
通过规范化的语言,法律条文的表述更加简明扼要,避免了法律应用中的疑问和争议,提高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3. 提升国家形象和法治水平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可以提升国家的形象,彰显法治国家的权威和专业性。
通过使用明确、准确的语言规范,体现了国家法律制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这对于国家的治理体系建设、法治文化的推广和国际交流中的法律互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立法语言规范化的方法和措施1. 简明扼要的表述立法语言应该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述,避免使用冗长繁复的句子和词语。
条文的表达应当简练明确,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2. 准确的用词和技术术语立法语言中的用词应准确、具体、明确。
特定的法律术语应在文本中得到明确定义,以确保词语的统一理解和适用。
3. 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和格式标点符号和格式的使用对于法律文本的理解至关重要。
立法语言需要规范标点符号的用法,确保准确的语气和文法表达。
4. 突出重点、同类概念并列在立法语言中,应突出重点,使相关条文脱颖而出。
同时,在表达同类概念时,可以使用并列的方式,减少长句的使用,提高可读性。
5. 充分考虑法律适用的具体情境立法语言在编写时应充分考虑法律适用的具体情境,以避免法律条文的歧义和模糊性。
法律文书中的语言规范与表达技巧
法律文书中的语言规范与表达技巧在法律领域,文书是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无论是法院判决书、法律合同还是法律意见书,这些文书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技巧。
本文将探讨法律文书中的语言规范与表达技巧,以帮助读者提高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首先,法律文书中的语言应该准确、简明扼要。
在表达观点和意见时,应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相反,应该尽力用精确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并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书的内容。
此外,法律文书应遵循逻辑思维的顺序,结构严谨,不应有任何不相关的杂乱信息。
只有这样,文书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避免使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
其次,法律文书中的语言应尽量规范、正式。
法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要求条文表达清晰、精确。
因此,在撰写法律文书时,要遵守公认的法律用语和词汇,如使用正式的名称、术语和定义。
这样可以使文书更加专业化,并且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歧义和误解。
此外,法律文书还应避免使用不当、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要用客观、中立的视角来描述事实,以确保文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此外,法律文书中的语言应注意文体和修辞的运用。
在不同的法律文书中,适用不同的文体和修辞手法,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法律合同中,应使用正式、严谨的文体,以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而在法律意见书中,可以适当运用说理、辩证的修辞手法,以更好地表达观点和建议。
此外,要注意使用有说服力的论证,通过谨慎选择的例证和理由,加强文书的论证力度,使文书内容更具有分析性和逻辑性。
最后,法律文书中的语言应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
法律文书的语法和标点符号错误常常会引起误解和歧义。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写作者应该在撰写文书时仔细检查语法和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
特别是在使用专业术语和长句时,应特别留意语法准确性。
此外,要注意适当使用标点符号来分隔句子和段落,以提高文书的可读性和理解度。
综上所述,法律文书中的语言规范与表达技巧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非常重要。
浅谈语言文字规范化
浅谈语言文字规范化第一篇:浅谈语言文字规范化浅谈语言文字规范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70多种语言,50多种文字。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定了使用范围。
有利于社会适应,民族之间的交往,国家统一。
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为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推进语言文字的依法管理提供了基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汉字的数量很多,总数约六万个,常用字6000个。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它们已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
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
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
然而,汉字又不同于英语、俄语等拼音文字,它是一种形、音、义相结合的独特的文字体系。
也就是说,一个汉字不仅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还往往能直接体现一定的意义。
因此,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也有人称意音文字。
从字形上说,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是通过横、竖、撇、点、折等各种不同的笔画构成的。
从形体上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
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字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
但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人们对中国文字传统的写法有所改造,产生了所谓的“现在字”,也就是错别字,这种轻易地“改写”,使得中国文字失去了她原本的韵味。
平时,有很多人为了方便,而把很多字简写;或是不会写的,就用另一个同音的字代替原本的字,这样就可能使原来的句意改变了。
比如说:有些地方方言盛行,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没形成风气;社会上存在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有些企业热衷于取洋名、洋字号,乱造音译词;信息技术产品存在语言文字混乱情况;以及不少出版物、广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装和说明中滥用外文等。
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
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暨南大学 林雁摘要:民法典的编撰工作是目前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法律语言学角度出发,以立法语言的模糊性与明确性的衡平作为出发点,协同《物权法》为语料,分析我国现行民事法律法规中的语言失范现象,通过研究探索出民法典语言的规范化途径,以期为我国民法典分则的编纂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立法语言;模糊性;立法语言失范在当前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想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要有“良法”可依。
民法典的编纂就是我国民事法律朝着“良法”目标努力的有力见证。
为了让我国法律呈现更高质量的水平,就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完美的融合贯通,而形式就属于语言层面上的。
一、立法语言的模糊性法律的意义在于适用,构成法律的目标读者无非是民众或者是法官。
1949年以后的中国立法一直以通俗化为基调,力求尽可能规定得具体一些、通俗一些、让群众懂得如何去行使自己的权利。
立法语言的特性体现为准确简明、严谨通俗、概括统一,但立法语言是否就只需要这种确定性呢?纵观文献,对立法语言的模糊性似乎少有涉及,具体来说,就是当法律事实的数量、程度、范围等等不能准确规定时存在的情况。
如果立法语言是完全没有弹性且拥有绝对化理解,那么我们对立法语言的理解也是有失偏颇的。
明确性和模糊性并不是一定要斗得你死我活,他们在功能上能达到协调统一,互补共存,明确性使得立法的语言严谨规范,但有一定的弹性却能让其在社会中保持稳定,也是维持了法律的权威性。
若坚持明确性会增加法律的精准度,减少不确定性,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若法律如果只有僵硬的冗长的文字,那将在法律适用上缺乏灵活性,法官审判也会失去自由裁量权。
二、我国民事立法语言失范现状(一)我国民事立法语言失范的原因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有各民事单行法组成,不同时期的民事立法难免出现不同的表述,造成的差异也导致了民事立法中存在立法不清,表达不规范的现象。
法学的法律语言法律术语与表述的准确与规范
法学的法律语言法律术语与表述的准确与规范法学作为研究法律原理和规范的学科,对于法律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法律语言是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精确的术语和准确的表述,为法律条文和法律文件的制定和解释提供基础。
本文将探讨法学领域中法律语言、法律术语和表述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并分析这种准确性和规范性的重要性。
一、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法律语言作为一种专业性语言,要求准确无误地传递法律内容和法律原则。
准确性关乎着法律效力和司法公正。
第一,法律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法律条文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法条的准确性使得法律条文能够明确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司法裁判提供明确的依据。
第二,法律语言应该具有精确性和明确性,以尽可能避免不同解释和理解导致的争议和误解。
只有当法律语言准确无误地传达法律内涵时,法律的效力才能得到保证。
二、法律术语的规范性法律术语是法学领域的特定词汇,用于表达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概念和概括。
规范使用法律术语能够保证法律文件的一致性和易读性。
首先,规范使用法律术语可以提高法律文件的易读性。
使用准确的法律术语可以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使法律文件更加易于理解和阅读。
其次,规范使用法律术语可以提高法律文件的一致性。
统一使用法律术语可以避免多种表述方式带来的混淆和误解,确保法律文本在不同场合下的解释一致和可靠。
三、表述的准确与规范在法学领域中,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法律条文和法律文件的基本要求。
第一,准确的表述可以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解释。
法律表述应该用明确的措辞和准确的语法结构,以确保相关条款的真实意图得到充分表达。
第二,规范的表述可以提高法律文件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合理的段落划分、恰当的标题和层次结构、清晰的排版规范等都能使法律文件更易于理解和实施。
四、准确与规范对法学的重要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是法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准确的法律语言、法律术语和表述能够确保法律领域内的解释和执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从立法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想到的
从立法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想到的作者:宁一鸣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4年第15期宁一鸣立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立法人常抓不懈的案头工作。
我们搞立法的都知道,任何法规规范的内容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语言文字是法规条文的基本载体,载体的准确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法规质量的高低。
立法要遵循立法的规律,要符合立法技术规范,要使用法言法语,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立法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把握。
语言文字的修养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立法人对自己经手的法规案语言文字上的挑剔,对文本追求一种语言文字“洁癖”的完美,这是起码的职业素养,也是立法人从始至终的自我要求,如果感到这一点太苛刻,就不要或不配从事立法事业。
我订阅《咬文嚼字》很多年,我很喜欢这个小刊物,它已是我案头必备的小册子,手不离册,经常翻阅,每次翻阅皆有收获。
前年《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专为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挑错,此举曾在文坛和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铁凝、莫言等作家在被“咬”之后,坦诚接受批评,真诚向读者致谢,并认为请别人挑错也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由于他们是名家,他们的作品就承担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教育和引导责任,不能放过丝毫的硬伤和瑕疵。
他们对读者“咬文嚼字”的坦然面对,对存在问题的虚心接受,不掩饰、不粉饰、不放过“一丁点儿”的问题,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搞立法的更应该具备这种境界。
因为立法的引领、保障、服务功能,更不允许我们出“一丁点儿”的错误,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
否则就会产生歧义,甚至把道领歪。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20多年前,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发生爆炸,后来查明原因就出在一个非常小的零件上。
本来发射前已经检测出这个零件的温度有一点点差异,结果没有引起重视,导致了人类航天史上的特大空难。
当然,我们的法规中出现一个错字不会导致这样的严重后果,但细节不注意将会出大问题,因为细节关乎成败。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
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
浅谈我国民法典立法语言的规范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等内容,立释方法,规范篇章内容布局,减少各部分表述三是设立专门的审查部门。
审查部门可以法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明之间逻辑上的矛盾,同时标题和内容间也要相是立法机关,也可以是专门设立的部门或委员确立法语言中词语的概念,避免词语运用定义呼应,避免重复或矛盾出现,使标题尽量涵盖会,通过吸收有关专家和业内知名的学者进入不当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使我国民事下属的全部内容,以解决各条文间逻辑混乱、部门中,更有效的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
立法语言词语使用更具严谨性;其次,对于民语句不统一的问题。
针对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出重视公民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度,听取各方意见,法立法过程中不易列举或明确的内容,可以采现的贯通性问题,需要做好各部门、各编之间也能对有关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以确保审查用语义宽泛、更具弹性空间的词汇,相反,在的衔接,关于原则性的问题已在总则予以阐述程序的实效性。
制定相应语言审查程序,在前严格环境下,应避免前述词语的运用,确保词的,分则中要避免重复。
针对同一问题,各编置程序中先行对法条进行审查,提升立法质量,语使用的准确性,使立法语言更具可接受性;之间有不同规定的,视情况看是否可以同化处保障立法语言规范化。
通过吸收立法机关、法最后,对于用词前后不一的问题,为使民事立理,使我国民事立法篇章结构更为合理,解决律语言专家及其他专业人员,在法律法规草法语言在相同领域的表述一致,我们应尽量使布局规范化问题。
案阶段对立法语言进行审查,对立法语言规用一个词来表达同一表述,且用法也要一致,通过对前述立法语言失范问题的分析,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法律的规范性和权立法语言更为严谨,达到统一性的要求,解决想实现民事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就要以词语的威性。
民事立法词语使用的规范化问题。
准确性为基础。
结合先前学术界关于立法语言四、总结(二)确保民事立法语句成分规范化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关于一部完美的法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汉语的规范化使用并非易事,因此在每如何对我国民事立法语言进行规范,我个人提保障,因此,法律的修订与完善是法治社会的部民事单行法中,小至标点符号,大到篇章结出建议如下:常态主题。
立法语言论文我国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初探
立法语言论文我国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初探立法语言论文:我国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初探一、引言立法语言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其规范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立法语言的规范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立法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一)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准确、规范的立法语言能够树立法律的严肃形象,使公众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从而保障法律的权威性。
如果立法语言模糊不清、表述随意,就会削弱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其公信力。
(二)确保法律的准确性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必须精确地表达其意图和要求。
规范化的立法语言能够避免歧义、误解,确保法律的适用准确无误,让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三)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清晰、简洁的立法语言有助于执法者和司法者准确理解和执行法律,减少法律适用中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三、我国立法语言存在的问题(一)语言模糊部分立法条文在表述上存在模糊性,导致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
例如,“适当”“合理”等词汇的使用,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给法律的执行带来困难。
(二)逻辑不严密有些法律条文在逻辑上存在漏洞或矛盾,影响了法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比如,前后条款之间的规定相互冲突,或者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过渡。
(三)表述不简洁一些立法条文过于冗长、繁琐,增加了理解和执行的难度。
过多的修饰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法律条文显得晦涩难懂。
(四)术语不统一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对于相同的概念或术语存在不同的表述,容易造成混淆。
这不仅影响了法律的系统性,也给法律的适用带来了不便。
四、影响我国立法语言规范化的因素(一)立法技术立法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立法语言的质量。
如果立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起草和审议机制,就容易导致立法语言的不规范。
(二)立法人员素质立法人员的语言素养、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立法语言的规范化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立法人员可能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或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立法语言存在缺陷。
法律的思维与语言规范化综述
法律的思维与语言规范化综述摘要:法律思维的核心是法律语言,法律语言的核心问题是建构法律的说理性。
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律人依靠法律语词,运用法律语言进行思维。
法的质量优劣直接取决于表达并传达法的语言的优劣。
法律语言按其特定的路线引导着我们的法律思塑造着我们的法律意义世界。
关键词:法律思维法律语言规范化1、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的概念界定法律思维的核心在于从法律的立场来说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法律语言的“在场”。
对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而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技能得以存在的前提。
法律人的职业理性思维,表现为他们的意识、观念或态度的自主性,即思想上的自由,这种理性思维特点是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的,所以它不仅十分特别,而且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法律思维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法律的思维,二是关于法律的思维。
前者是实践思维,即根据法律的既有规定处理案件和法律问题的思维形式;而后者则是抽象思维,通常为学者们所独享,主要思考法律文字背后的东西。
关于法律思维的特征,概括起来说,其一,法律思维是一种重形式正义、重形式意义的合法性思维。
其二,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法律语词。
其三,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注重活动过程以及标准的形式性和法定性。
其四,法律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坚持三段论推理方法,冷静对待情感因素。
其五,法律思维是一种判断性思维,非此即彼。
其六,法律思维还具有保守性和经验性。
2、法律思维与法律语言的关系法律思维的核心是法律语言。
法律思维无不是在法律语言的世界中展现出来的,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内容、法律思维逻辑、法律的程序属性等,说到底就是一种从立法语言的言说、确定到司法语言的论辩、证成;法律从“纸面上的法”走向活生生的社会秩序的整个过程,说到底也是一个法律语言不断发生意义再现的过程。
法律思维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例如当我们在法庭上进行论辩时,无论是民事程序中的原告、被告及其代理律师,还是刑事程序中的检察官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他们在就案件争议的对话中均是以语言为中心展开的。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在现代社会的法治体系中,立法语言的规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关系到法律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还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在立法语言的规范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
首先,立法语言的准确性是最为关键的技术要求之一。
法律作为一种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其语言必须精确无误,避免模糊和歧义。
一个词语的选择、一个句子的结构,都可能导致法律含义的巨大差异。
例如,“应当”和“可以”这两个词,在法律语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应当”表示必须执行,具有强制性;而“可以”则表示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在立法中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法律适用的混乱。
再比如,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定义,必须清晰明确。
如“知识产权”“合同违约”等,如果定义不准确,就会给法律的执行和司法裁判带来困难。
为了保证立法语言的准确性,立法者需要对法律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对法律条款进行仔细的推敲。
在起草法律草案时,应当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
同时,还应当借鉴国内外的立法经验,参考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以确保立法语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立法语言的简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法律条文应当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
过于繁琐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法律的理解难度,也不利于法律的传播和普及。
然而,在追求简洁的同时,又不能损害法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这就需要立法者在语言表达上做到简练而不失精确,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清晰的法律意图。
例如,在一些法律条文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修饰词和从句,使得句子结构复杂,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句子进行简化和优化,删除不必要的修饰成分,突出核心内容。
同时,对于一些重复性的表述,也应当进行合并和精简,以提高法律条文的效率。
再者,立法语言的规范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问题。
立法语言应当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使用规范的词汇和句式。
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立法表述,不仅会影响法律的严肃性,还可能导致法律的误解和误用。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立法语言,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其精准性、明确性和逻辑性对于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公正运行至关重要。
在立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以确保立法语言的规范和准确。
首先,立法语言的准确性是核心要求之一。
一个词汇、一个表述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法律理解和适用上的巨大差异。
例如,在定义某种犯罪行为时,如果对“故意”“过失”等关键概念的表述模糊不清,那么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就难以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状态,从而影响定罪量刑。
又如,在规定行政许可的条件时,如果对“必要”“充分”等程度性词汇的使用不严谨,就可能导致行政机关在审批时自由裁量权过大,影响行政效率和公平。
为了保证立法语言的准确性,立法者需要对所涉及的法律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这就要求立法者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对各种法律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准确的把握。
同时,还需要参考以往的司法判例和学术研究成果,了解这些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解。
此外,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包括法律专家、实务工作者、社会公众等,以确保所使用的语言能够被准确理解和接受。
其次,立法语言的简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问题。
过于冗长和复杂的表述不仅增加了法律文本的阅读难度,也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表述和冗长的从句,使得法律条文显得臃肿不堪。
这样的立法语言不仅让普通民众难以理解,也给法律的执行和适用带来了困难。
为了实现立法语言的简洁性,立法者应当避免不必要的修饰和赘述,直击核心内容。
对于一些复杂的法律关系和制度,可以采用图表、示例等辅助方式进行说明,以增强法律文本的可读性。
同时,应当对法律条文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按照逻辑顺序合理布局,使法律文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再者,立法语言的一致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一部法律内部,相同的概念应当使用相同的术语进行表述,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同样,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法律问题,也应当尽量保持语言表述的一致性,以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法律文书语言规范化探讨
法律文书语言规范化探讨由于法律文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权益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律文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比其他语体的各类文章要求更高更严格,必须在词语、句子、结构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加强规范。
标签:语言规范化要求法律文书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作的有关办理刑事、民事、经济纠纷等案件和非诉讼事件的各种文书。
它不是普遍的行为规范,而仅是对某一案件(事件)所涉及的当事人的法律规范,因而只对特定的案(事)件当事人有效,是一种法律事实,是适用法律的结果。
也就是说,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各法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按照各自的职权或权利,在办理各类诉讼案件和从事非诉讼事件的活动中,为正确运用、实施法律而依法制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是司法机关办理具体案件的直接反映。
法律文书的语言属于公文语体,主要使用书面语言。
它适应于不同的交际领域,通过反映目的、内容、对象而选择语言材料、表达手段,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语言体系。
由于司法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的权益和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比其他语体的各类文章要求更高更严格。
一个法律工作者,不仅要熟谙法律,还要研究和掌握法律文书制作过程中的语言规范化要求,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只有规范,才能产生准确和纯净,才能获得权威和强制,才能适应司法工作的需要。
当代著名法学家阿尔弗雷德·丹宁爵士这样告诫我们:“要想在与法律有关的职业中取得成功,你必须尽力培养自己掌握语言的能力。
”麦考密克也说过:“法学其实不过是一门法律语言学。
”那么法律文书语言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一、词语运用要精确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具有独立性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一个词语的误用往往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词语精确是法律文书语言的生命线,也是法律文书制作中的首要要求。
一字当否,一词得失,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错用,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张某某跟王某某去过杀人现场”。
立法语言规范化探析
立法语言规范化探析摘要:我国的法律规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缺乏内在一致性、语法错误等问题,它有损法律的威严,不利于法的实施,甚至影响实体公正。
究其原因,是因为立法者对此不够重视,立法过程缺乏语言学家的参与,以及翻译的流失等。
要将立法语言规范化,必须建立起技术与制度的双重保障。
技术的方法如编写官方的《法律常用词词典》、立法语言的语言库、语料库,制度的保障如建立起《立法法》对立法语言的规范机制。
关键词:立法语言;立法技术;法律规范1 导言立法语言是法学与语言学的交叉部分,看似边缘化,但其实也是立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学者认为,法律是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立法者并不是法律的创造者,而是法律的表述者。
我却认为,立法语言形成了法律文本,法律文本承载着法律规范,因而是立法语言在表述着法律,尤其从解释学的角度说,“作品一完成,作者就死去。
”立法者的任务仅仅是完成法律文本,而人们是通过法律文本来理解法律的,在成文法国家尤其如此,因此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十分重要。
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立法意图能否被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到法律法规能否正确实施。
”[1]2 我国立法语言中的失范现象2.1 立法语言失范的现象规范的立法语言应当准确、简明、符合逻辑和适当模糊,同时,其表达也应当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
即在同一法律文本内部和不同的法律文本之间,立法语言在形式上应当有统一的用语规范,在实质也不得有相互冲突的内容。
但我国的立法中却存在以下不符合立法语言规范的问题。
同义不同词。
例如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41条第2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38条中的“禁止”和第41条中的“不得”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不允许,但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这不符合规范立法语言的同一性要求。
同词不同义。
同义不同词影响的仅仅是立法形式上的美感和同一性,同词不同义则是更为严重的立法语言失范问题——它会影响人们对立法文本意义的理解,从而破坏立法实质上的统一性。
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研究
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语言。
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在于推动法律语言的规范化发展,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普及性。
一、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意义首先,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可以提高法律文件的可读性和适用性。
法律文件往往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这对不熟悉法律的群体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规范化的法律语言可以让法律文件更容易被理解和应用,提高了法律的适用性。
其次,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可以提高法律的普及性。
由于法律文件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部分内容过于晦涩难懂,那么很多人就很难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因此,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可以让法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法律的普及性和可信度。
最后,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可以提高法律的公正性。
在法律文件中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会导致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出现偏差,影响法律的公正性。
规范化的法律语言可以消除歧义,使法律的解释更具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文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法律文件中的语言过于复杂,使读者难以理解。
其次,一些法律文件中的用词不够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最后,一些法律文件缺乏连贯性,使得它们不完整或不够清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文件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改进:1. 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法律文件应该使用准确、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的词汇。
另外,在选用专业术语时,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避免误导读者。
2. 逻辑的连贯性法律文件应注重用语的连贯性,要求各段之间内容相互衔接,表达出清晰明了的逻辑思路。
以此来防止因语言表达问题带来的误解或误导。
3. 常用用词规范法律文件中常用的用词有些需要规范,比如,有些词语有重复的表达方式,如果每次写法不同,就容易引起误解,所以需要统一规范。
语言规范与法律用语
语言规范与法律用语在法律领域中,准确的语言规范和法律用语的运用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精确、清晰的语言,法律文件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法律条款的解释和执行也变得更加明确。
本文将探讨语言规范与法律用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一、语言规范的重要性语言规范在法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准确的语言可以消除歧义,确保法律文件的表达一目了然,避免解读上的混淆。
其次,合适的语言规范能够提高法律条款的可执行性,降低不同解释之间的差异。
最后,良好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提高法律文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增强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
二、法律用语的运用1. 使用精确的法律定义和解释在法律文件中,使用准确的法律定义和解释非常重要。
法律定义应当简明扼要,并且不能有歧义。
在解释法律条款时,应注重逻辑性,确保解释清晰明了。
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法律术语,应当保持一致性的使用。
2. 避免使用术语和俚语为了保持法律文书的专业性和正式性,应尽量避免使用术语和俚语。
一些俚语和口语化的表达可能会造成误解或混淆,因此在法律文件中应用正式、规范的语言是很重要的。
3. 注意法律用语的时态和语态在法律文件中,通常使用现在时和被动语态。
现在时可以使文本更加具有法律效力,而被动语态则更容易传达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4.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和繁琐的措辞。
法律文件应当力求简明扼要,使用清晰明了的语言,以确保文档的易读性和可理解性。
三、写作技巧1. 规范的段落结构合理的分段和段落结构对于法律文件的可读性至关重要。
每个段落应包含一个主题或一个要点,并通过适当的过渡词语或句子与前后内容相连,保持文档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 使用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格式可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
法律文件应当遵循规范的标点符号用法,如逗号、句号、冒号等,并使用合适的字体、字号和行间距,使文本整洁美观。
3. 遵循文体规范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应遵循相应的文体规范,如正式书信的格式、法律合同的要求等。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在法治社会中,立法语言的规范至关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法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效果和公民的权利保障。
而在立法语言的规范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提高立法质量,实现法治的目标。
立法语言首先要具备准确性。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语言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达立法意图,避免产生歧义。
一个词语的偏差、一个句子的模糊,都可能导致法律在适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例如,在界定犯罪行为时,对于“故意”“过失”等关键概念,必须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否则将给司法实践带来极大的困扰。
又如,对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应当”“可以”等用词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如果立法语言不准确,就可能出现同一条法律在不同地区、不同法官那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无疑会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简洁性也是立法语言规范的重要技术要求。
法律条文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
过于繁琐的语言不仅增加了公民理解和遵守法律的难度,也给执法和司法带来不便。
简洁的立法语言能够突出法律的核心内容,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然而,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地删减内容,而是要在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的基础上,去除不必要的修饰和赘述,用最精炼的语言传递最关键的信息。
比如,对于一些重复性的表述、无关紧要的背景介绍等,都应当予以精简。
立法语言还需要具有逻辑性。
法律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各个法律条文之间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立法过程中,要遵循逻辑规则,确保法律条文的内在逻辑一致。
比如,在设定权利和义务时,应当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在规定法律程序时,要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顺畅。
如果立法语言缺乏逻辑性,就会出现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影响法律的实施效果。
此外,立法语言的规范性还体现在语言的统一性上。
在同一部法律中,对于相同的概念、术语应当使用统一的表述,避免出现一词多义或者多词同义的情况。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在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中,立法语言的规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立法语言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其准确性、明确性和严谨性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在立法语言的规范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提高立法质量和法律的权威性。
立法语言的准确性是首要的技术要求。
准确的立法语言能够清晰地表达立法意图,避免产生歧义。
例如,在定义法律概念时,必须使用精确的词汇和明确的表述,以确保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如果对“故意犯罪”这一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可能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出现偏差。
又如,在规定法律责任时,对于罚款的数额、刑期的长短等具体标准,应当给出明确的数字或范围,而不是模糊不清的表述。
否则,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行法律时就会缺乏明确的依据,从而影响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立法语言的明确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问题。
明确的立法语言能够让普通民众易于理解和遵守法律。
法律不应是晦涩难懂的“天书”,而应当是民众能够读懂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例如,在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如果对于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表述不够明确,消费者在维权时就会感到困惑,经营者也可能会钻法律的空子。
再如,在环境保护法中,如果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不够明确,企业就难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环保部门在执法时也会面临困难。
立法语言的严谨性同样至关重要。
严谨的立法语言能够防止法律漏洞和规避法律的行为。
法律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各个条款之间应当相互衔接、逻辑严密。
如果立法语言存在漏洞,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破坏法律的秩序。
例如,在税法中,如果对于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规定不够严谨,就可能导致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税收优惠。
又如,在合同法中,如果对于合同的成立、生效和解除等关键环节的表述不够严谨,就可能引发合同纠纷,影响经济交易的正常进行。
在立法语言的规范中,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往往表 现为逻 辑关 系不明晰 、 不顺 畅 。比如我 国《 宪法》
第 五 十 四 条 规 定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公 民 有 维 护 祖 国 的安 全 、 中
荣 誉和利 益的 义务 , 不得 有危害祖 国的安全 、 荣誉 和利益 的 行 为。这里 的“ 不得有 ” 在逻辑上讲 不通 , 任何公 民一旦从事 了危害 国家的安 全 、 荣誉 和利益 的活动 , 他就 永远 “ 了” 有 这
要 : 国法律语 言的 失 范 问题 严 重 , 我 影响 了法律 的权 威 性 和 正确 适 用 , 降低 了人 们 对 法律 的信 仰 程
度 。法律 语 言的规 范化建设 包括 立 法语 言 的规 范化 、 法 和 司法语 言 的规 范化 。 法律 语 言规 范化 , 执 要做 到 用 词准确 、 达周 密 、 表 正确 运 用修辞 等 。
种 行为 , 家可 以事后制 裁他 , 不 能改 变他实施 了这种行 国 却 为 的 事 实 。 3 语 体 风 格 问 题 。 只 有 使 用 不 带 感 情 色 彩 的 中 ()
性语 言 , 才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更为确切地表 达立法的意 旨与规范的 内涵 。法
律 文 本 风 格 问 题 不 是 一 个 孤 立 的 问题 , 与 立 法 理 论 的系 列 它
自 由 的行 政 强 制 措 施 的 ” “ 法 拘 禁 或 者 以其 他 方 法 非 法 剥 、非
进行法律推理 , 实现法律职业 的专业化 、 立化 、 独 科学 化的保 障 。好 的法律 必须用词准 确 、 逻辑严谨 , 清晰地 表达规则 含 义 。但 “ 中国的迅速 发展 和多民族 的事实 , 使语 言状态具 有 多样性和复杂性 的特点 , 因此语 言规 范便成 了国家语 言工 作
法律语言不仅要具 有语 言的交流功能 , 还要具有 价值体
现 功 能 、 性 对 话 和 转 化 功 能 以及 促 进 法 治 进 程 的 功 能 , 理 因 此 规 范 的法 律 语 言是 运 用 法 律 进 行 分 析 判 断 、 用 法 律 逻 辑 运
出现 。比如 , 国家赔偿法》 违法 ” “ 在《 中“ 、非法” “ 、错误 ” 就交 替使用 , 界限不清 , 违法拘 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 民人 身 如“
的话 题 , 直接关系到人们 的生活 ” …。当前我 国的法律语 言在 实践 中, 然存在语义含混 、 依 逻辑不清等 问题 , 响了法律 的 影 权威 , 降低 了人们 对法律的信仰程度 。因此 法律语言 的规 范
化 建 设 势 在 必 行 。 法 律 语 言 的 规 范 化 建 设 包 括 立 法 语 言 的 规范 化 、 司法 与执 法 语 言 的 规 范 化 。 二 、 法 语言 的规 范 化 立 立 法 语 言 也 就 是 制 定 法 律 过 程 中所 使 用 的 语 言 。 立 法 是 最 重 要 的 法 律 活 动 之 一 , 此 立 法 语 言 也 就 是 法 律 语 言 的 因
21年 5 00 月
河南 社会科学
H ENAN S 0CI S ENCES AL CI
Ma . v.201 0 Vo .8 11 No3 .
第 1卷 第 3 8 期
我 国法律 语 言 范化 的思 考 规
卢秋 帆
( 中科 技 大 学 , 北 华 湖
武汉
407 ) 3 0 0
摘
核心 ,法 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表达并传播法 的语言 的优劣 ” “ 。
立法语言是法 律活动的正式官方语 言 , 它一 方面要传达立法
者 的 意 图 和立 法 目标 , 一 方 面 则 要 告 知 公 民及 相关 机 构 如 另 何适用法律 , 由此 决 定 了立 法语 言 必 须 准 确 、 洁 、 性 。经 简 中
性 问题 都密切相关 , 存在一定 的因果关 系。立 法语言风格误 区 的具 体体 现主要 是语 义抽象及 带有感 情色 彩。 比如 我 国 《 宪法》 五十五条 规定 , 卫祖 国 、 抗侵略 是 中华 人民共 第 保 抵
过几十年 的建设 , 国的立 法语 言质量得到改进 。但 是在实 我 际立 法活 动 中 , 还会 出现一 些不 够严 密或 有 缺陷 的语 言现 象, 也就是立法语言 的失范 。其 主要表现有 以下几种 :1 语 () 言 冲突 。语 言 的矛盾 和 冲突体 现在 立法 活 动的各 个层 面 。
关键 词 : 法律语 言 ; 法 ; 范化 立 规
中图分类 号 : 0 H8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9 5 2 1 )3 0 8 -0 10 - 0 X(0 0 0 - 1 3 2
一
、
法律 语 言 规 范 化 的 意义
不 同 的 部 门法 之 间 、 一 部 门 的 不 同 法 律 之 间 , 至 ~ 部 法 同 甚 律之 中 , 由于 规 范 的 内 容 不 同 , 与 法 之 间 在 表 述 上 有 自身 法 的 习惯 和 一 定 的 界 限 , 果 不 能 协 调 好 , 言 矛 盾 冲 突 就 会 如 语
收稿 日期 : 0 0-2 2 2 1- — 0 0
和 国每一个 公 民的神圣 职责 。依 照法律 服兵 役和参加 民兵
组织是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公 民 的光 荣义务 。义 务是法律 规定 必须履 行 的 , 不履 行义 务就要 承担相 应 的法 律责任 , 务不 义
存在 是 否光荣 的 问题 , 法 律根据 社会 需 要规定 的 , 以 , 是 所
的 一 项 重 要 任 务 , 是 一 个 牵 涉 到很 多 层 面 的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也
夺 公 民人身 自由的” “ 、对没有犯 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 明有
犯 罪 重 大 嫌疑 的 人错 误 拘 留 的” , 种 表述 方 法 同时存 等 几 在 。2 语 言 逻 辑 问 题 。 立 法 活 动 中 语 言 表 述 出现 障 碍 和 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