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之二
端午的咸鸭蛋 (2)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极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二)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目标: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四)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五)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法分析】(1)网络教学法:使语言无法表达的用媒体呈现出来;(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寻找文本中的关键句,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法分析】说风俗——听文本——谈内容——读情感——品语言——写民俗(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
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
说到节日,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播放课件:春节中的放爆竹、吃饺子等画面;闹元宵、猜灯谜的画面;小孩吃粽子的画面;以及喜庆的音乐)(设计说明:多媒体播放中,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的联合,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他们带入到传统节日的情境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体会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打下基础.)二、简介作者。
(播放课件:作者的图片;文字说明的作家作品的简介)(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文章的理解离不开作家作品的简介,而教材提供的远远不够,这种手段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度)三、听课文,整体感知.(播放课件:本篇文章的音频朗读以及动画.)(设计说明:此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将作者优美的文字溶入到声音,动画,让教学过程情景化、趣味化,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情感,还能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力发挥到及至.)四、(播放课件:有人说:“这是一篇写端午风俗的文章”;有人说:“这是一篇写鸭蛋的文章”;还有人说:“这是一篇写的文章。
端午的鸭蛋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端午的鸭蛋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2、问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一、说风俗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二、话端午1、端午节的由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2、谈谈我们家乡的“端午节”风俗。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课题:《端午的鸭蛋》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两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就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文中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端午节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过端午的经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课文结构、生字词、重点句段、课文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述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描述。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绘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
2. 答案:(1)作者描述了家乡端午节吃鸭蛋、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
(2)示例:春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习俗,探究端午的鸭蛋,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对儿时的回忆难忘和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你们猜猜这首句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2.端午节是每年的哪一天?我们这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4.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谈谈端午的习俗1.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2.其中与我们这里一样的是什么?可能与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是什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三、品品端午鸭蛋1.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2.咱们就一起来跟着作者来“挑,玩,吃”鸭蛋,来开展一场“品嚼大餐”,我们既要跟着作者来品味出端午鸭蛋的独特风味,还要来品味出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味。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端午文化。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吗?(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多媒体展示: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二五月五日,两个五,故称重五。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 7 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也成为古今文人墨客争相描摹的对象。
例如明代诗人钱琦和张耒的诗(多媒体展示),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呢?不仅古人有大量描写端午节的文章歌赋,现代作家汪曾祺也动情的描写了家乡的端午节。
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入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去领略不一样的端午节。
二. 预习检查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一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
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而本文《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行文从容、语言优美的风格。
2、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3、多角度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书就是读社会。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重点1.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2.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3.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教法学法:基于以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当变化,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端午的鸭蛋(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看呢?
学生就此讨论,交流。
这是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论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人手,后者从写作风格人手。
四、教师总结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民俗里,同学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愿每个同学都能从本节课中获得教益,从自身做起,珍视民俗传统。
板书
设计
作业布置练笔: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纪念谁?
既然端午节如此有意义,那么,我们家乡都有哪些过端午的习俗呢?
你的端午节又是如何度过的?
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关于端午的回忆性文章,
板书:《端午的鸭蛋》
简介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读文本
1、思考作者汪曾祺家乡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高邮所独有的?
明确:共有7种(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其中吃十二红为当地所独有。
板书:第一段端午的风俗
2、朗读第一段中描写“十二红”的片段
结合上下文,思考作者特意写这么一件当地独有的风俗,用意何在?
明确:引出文章的核心——家乡端午的鸭蛋
板书:第二段家乡的鸭蛋
3、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
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板书:多(鸭多、蛋多)
好(质细而油多)名满天下
奇(盛产双黄蛋)
4、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三、品语言
作者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它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之中,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可以归结为:
板书口语化
文白夹杂富幽默感
方言雅俗共赏
请同学们找出体现作者上述语言特色的句子(教师可各举例二三)
四、谈乡情
1、文章四五两端写的是什么?
挂鸭蛋络子,蛋壳装萤。
板书家乡端午的鸭蛋
2、同学们,小时候的你是否更爱过端午节?或者更爱过其他传统节日?
童年因为纯真所以美好,而美好的一切总是藏在记忆的最深处,最容易被人们想起,被人们怀念。
同样,汪先生长篇叙写这段童年过端午的记忆,正是因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已经深深植入作者的心灵,无论他走到哪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总会时时萦绕,不曾散去!
五、随堂练笔
写写福州或你故乡的一种小吃,或记述一种特有的风俗。
在字里行间融入对家乡的热爱,注意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不少于两百字。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行文语言
家乡端午的风
俗口语化富幽默感家乡的鸭蛋(多、奇、好)——名满天下文白夹杂雅俗共赏家乡端午的鸭蛋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