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第五章传记阅读高考对人物传记的考查,旨在落实以德树人的宗旨。

传记中的人物都是一些有思想、有品德、有成就的行业楷模、时代精神,他们值得考生学习,能够引导考生积极向上。

这就是近几年全国卷一直考传记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高考又要照顾考查的全面性,所考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017年《考试大纲》将新闻移到了传记前面,并且2017年3套全国卷没有考查传记,这给广大考生释放了一个较强的备考信号——高考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由原来“传记”的“一马当先”变为“新闻”和“传记”的“并驾齐驱”。

第一节 明确文体特征 探知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P 74)一、定义和类型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本人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实性传记和传记文学。

前者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后者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3.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记叙与评论各占一半,即评传。

4.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特点、活动范围等。

2.文学性传记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几种传记文学的特点1.自传自传是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可繁可简,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

短的自传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上,甚至可以只选自己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来写。

自传的内容大多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来确定。

如革命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作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验。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不分版本学案五探究类题的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曹玲娟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辞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三(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三(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二

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二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

200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模拟训练:传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气人生夏明亮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

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

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

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

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

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

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

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

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

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

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

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

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盼速度在继续剧增。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

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含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含解析)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最新新课标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传记阅读3

最新新课标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传记阅读3

22001100届届高高考考语语文文三三轮轮冲冲刺刺::传传记记阅阅读读33一一、、阅阅读读下下面面的的文文字字,,完完成成文文11~~44题题。

((1188分分))不朽的甘地祝寿臣1869年10月2日,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出生在印度的波尔班达尔。

少年时的甘地记忆力较差,智力平平,曾一度对自己的才能缺乏信心。

但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教育使他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

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在外求学时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

艰苦的磨练使甘地成长为一名出色律师,并成为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

回到印度时,他顺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甘地作为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创造了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运动一开始,甘地就率先垂范把自己在组织战时救护队中获得的两枚勋章退还印度总督。

与此同时,甘地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奔走呼号。

他周游全国,到处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却不乏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1947年8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

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

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然而,甘地鄙视权力,鄙视荣誉,依旧赤着上身,剃着光头,随身带着纺纱机,一有空闲就纺纱,依然保持着清心寡欲的本色。

当1947年8月14日子夜印度宣布独立时,甘地没有出现在首都庆典上,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里,他照常纺纱之后,在地上一块椰树叶编成的席子上睡下了。

当印度初饮独立和自由的甘露,这片多灾多难的南亚次大陆开始一个新纪元的时候,甘地正在沉睡,身边放着一双木底鞋、一本《薄伽梵歌》、一副假牙和一副铁框眼镜。

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练三

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练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新题型)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奖状杜秋平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

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

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

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

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

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

我鼻子酸酸的。

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

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

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

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

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

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

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

小娜堡到鲍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

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

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

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

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

2017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学+科网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传记(选考)(二)鉴赏评价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传记(选考)(二)鉴赏评价

课后对点集训一、[2016·衡水二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避世的“布鞋院士”①最后时刻,李小文抗拒治疗,他曾把医院比作“善良的专政”。

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

他做到了。

②4月,院士李小文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火了。

他极瘦,蓄须,衣着朴素,赤脚蹬布鞋;他读书时“不想考高分”,“及格就行”;他爱读武侠,博客上自称“黄老邪”;他嗜酒,曾每天一斤二锅头;他居然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科研泰斗,是国内外遥感界权威。

才学与个性、外形的反差简直不能更酷,李小文红得人尽皆知。

他自己把意外走红称为“布鞋失火”,说得“冷一冷”。

③才过了9个月,“布鞋院士”又成了高频词,曾经的轶事如今被用以缅怀。

1月10日,李小文院士突然病逝。

④6月两院院士大会间歇,李小文被问到出名感想时说,被炒说明“大家对社会有一种期待”,他“撞到了枪口上”。

李小文确实寄托了公众太多想象,他被以“扫地僧”、陶渊明作比,被描述为隐于世的高人。

⑤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

”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

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

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

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

⑥李小文在博客上也这么较真,与博友的交流,且不论观点支持与否,指出考据有误、表述不准确、表达不合适是必须的。

他曾说“闭嘴还是可以的,也不是太痛苦”。

但博客上从没见他对公事“闭嘴”。

上海“新年踩踏”引他思考社会心理学统计;APEC会议,他操心“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实施;还有更早的“5·12”地震那篇广为流传的《遥感道歉》,因调拨飞机申请低效,耽误了出遥感图,他急得恨不能钻地洞“地震殉国”,生了两天闲气。

⑦对一些科技学术领域的政策、制度,李小文抱着推动改良的愿望。

他拥护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参加相关研讨会建言,两三年间发四五篇博文分析海外人才引入政策。

高三语文高考三轮冲刺传记阅读+提分集训

高三语文高考三轮冲刺传记阅读+提分集训

传记阅读提分集训训练一(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1~3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为了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

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

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

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的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

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

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

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

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

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

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地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

今天翻看三年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

”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讲练测)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讲练测)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3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测)(含解析)

专题03 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5分,共60分。

)1.【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5分)亦诗亦哲方东美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

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

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

’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

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

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

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小初高学习]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

【小初高学习]2017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家吴汝纶吴汝纶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01年,议复办京师大学堂。

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栩城吴汝纶。

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专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

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

他求贤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

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

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

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

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事。

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

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

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

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

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

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02年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

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

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

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

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竞也礼贤异国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

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

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讲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讲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讲含解析08171116讲目标1.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信息【真题导航】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专题17.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7.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三-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测试3答案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测试3答案

高三语文传记阅读测试3答案1.D 3分,A 2分,E 1分2.①家庭的影响:她彪炳独立的母亲,对她有重要的影响,支持她完成学业;她娴熟的管理技巧也是因为她是家中四个子女中最年长的一个。

②丰富的学识:曾留学美国,开阔了视野,并接纳了美国社会文化;重回法国,入读法国第十大学法学院和法国政治研究。

③超群的能力:在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时,她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等一系列法律事务,并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升迁;进入法国内阁成为首位女财长,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并获得欧洲同行的普遍认可;拉加德的斡旋能力,在G20财长峰会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各国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她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3.①表现了拉加德在竞选期间对世界经济问题的关注,突出了拉加德一贯的战斗力;②体现了拉加德自信、坚定和勇敢的性格特点;③与第一段对拉加德的评价相照应,首尾呼应(或:与上文就任之后首先解决希腊危机相照应)。

4.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现实,既要联系传主拉加德的经历(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此外,还要跳出拉加德这一个体,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 【解析】选BE。

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不正确,应该为“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

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不正确,原文是“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D项后半句“因为后者完成后……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不是吴良镛的原话。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文章第⑥段是记叙吴良镛依靠科学方法与病魔艰苦搏斗终获康复的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之外的一个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作品,这种写法别具特色,对于展现人物风貌、丰富传记的主题意蕴、增强传记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作用。

全国版高考语文轮冲刺押题专练传记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 (一)

全国版高考语文轮冲刺押题专练传记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 (一)

全国版高考语文轮冲刺押题专练传记阅读押
题专练含解析 (一)
全国版高考语文轮冲刺押题专练传记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是在高中
生们即将面临高考前的冲刺阶段,提供针对性强、适用面广的押题训
练的教辅资料。

该资料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考语文的命题规律,以更
高效地应对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针对这份资料进行分析和
评价。

首先,该资料押题性强,以高考常考的文体、知识点、题型为重点,
每个模块均设置多个试题,涵盖面广,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查漏补缺。

而且,这些试题是从过去几年历届高考真题中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其次,所有试题均附有详细解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题目的出题
思路、解题方向及方法,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及
时调整学习进程,对于构建语文学科的自我评估体系也有很大帮助。

再次,该资料采用传记阅读作为其中的一环,从中获得阅读的喜悦和
力量,并加强对命制真题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仅有利于理解史诗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人生经历,还有助于学生持久
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全国版高考语文轮冲刺押题专练传记阅读押题专练含解析
这份教辅资料,提供了富有针对性、全面而具有代表性的高考语文模
拟试卷,涵盖历届真题的本质和命题规律,并在解析部分详细说明了
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

这无疑是一份对
于备战高考的同学们极为有价值的资料,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取得优异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实用类阅读之传记(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班级学号得分(说明:每题15分,共60分。

)1.【2017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5分)亦诗亦哲方东美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

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

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

’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

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

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

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

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

“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

”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

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钟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

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

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

”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

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

”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

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

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

”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

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

”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

“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相关链接】:①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

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

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

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

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

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

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D.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

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

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答案】D把写的诗词示人”绝对化。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案】①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④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引用的作用:(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3)结构: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4)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注意区分引用内容不同,其作用也不同:①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②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⑤引用他人的评述(话):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从侧面塑造传主的品质;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等。

(3)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结合文本分析。

(6分)【答案】观点一:成功。

理由:①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

②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

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

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

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

如方东美《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

观点二:不成功。

理由:①文章没有对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细节描写,不能紧扣“亦诗亦哲方东美”的标题。

②选用的细节不具典型性、代表性,方东美课堂上顶撞老师的细节,不利于表现方东美的形象。

③选用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不具备传记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

选用如方东美的学生或友人的回忆会更真实可信。

(答案分析合理即可。

)饱满。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细节作用题答题角度(1)总的思考角度:①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

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②让人物真实可信。

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

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③符合读者心理需要。

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

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

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

(2)具体答题:①如果是写人细节,可以这样:a.思维趋向:写人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b.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②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a.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b.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

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如本题成功。

理由: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

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

2.【2017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5分)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陈晓黎张乐平,1910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