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1、人口迁移的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外迁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文化原因包括教育、语言、宗教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影响。

原居地可能会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会面临过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近年来,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城市化和东部地区人口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该地区迁移。

口容量为70亿人左右,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8亿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在二战前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国际人口迁移变得更加短期和流动化,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建国初期,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成为主要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地区差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和政治变革等。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 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多万的数量在 增长。

2、 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自然增长 和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一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 差异:时间上一一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一一发达国家增长 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 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 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一一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一一人口增长 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 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2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 人口分布:-------------------------------1、 世界人口分布:在 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 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 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 北纬20°〜60。

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 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 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 地势低平 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3、 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三、 人口迁移:1、 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 改变其定居地 的行为。

高二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

[记忆]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 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45、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67、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8、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型向 型,继而向 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9、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 型,中国为 型,世界为由 型转向 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345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不好的影响有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不好的影响有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提纲(全)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提纲(全)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提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考纲要求]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

[知识讲解]一、东亚1.概述(1)位置范围位置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范围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汉城)岛国:日本(首都东京)(2)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河流短促(3)气候季风及其成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界线、区别、特点、成因)西部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着?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佰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4)人口和经济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向、经济方面2.日本(1)自然地理特征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国四、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季风显着,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高二会考 中国地理 复习提纲

高二会考 中国地理 复习提纲

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持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 该线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黑河在黑龙江省,腾冲在云南省)?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口素质有待提升,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动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对迁出地的影响:①缓解人口的压力;②但也造成人才流失对迁入地的影响: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②加速城市化进程;③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对迁入地迁出地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增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地球一、天体系统(2)太阳系日地距离: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1.5 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三、地球运动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每小时15o角速度近日点( 1 月初)最快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线速度远日点( 7 月初)最慢同;海拔高,线速度大;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越往东时间越大;(3)地转偏向:北半球右偏 ,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o。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日期太阳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方位射点位置3 月 21 直射赤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全球正东日出道减正西日落3 月 21—太阳在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从太阳直射点从全球东北日出,—9月23 北半球越长;南北两侧递减;西北日落6 月 22 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 6 月 22 日,北回短;归线及其以北地南半球相反;区太阳高度最大;9 月 23 直射赤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全球正东日出道减正西日落9 月 23—太阳在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从太阳直射点向全球东南日出,—次年 3 南半球越长;南北两侧递减;西南日落月 21 12 月 22 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12 月 22 日,南回长;归线及其以南地南半球相反区太阳高度最大;地质与地貌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1、三大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三、内力作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doc

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doc

高二水平测试考前复习提纲必修一第一节、行星地球1、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月系太阳系宇宙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2、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3、九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普通性)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存在的特殊行星,原因是:(特殊性)(1)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具有适宜温度和液态的水(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一地球具有生物呼吸的大气5、太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6、太阳活动的标志是光球层的黑子和色球层的耀斑7、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其对地球的影响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或中断(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两极地区(夜晚)出现:“极光”现象8、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P16-17)(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2)同一经度的地方时相同(会算地方时)(3)产生了地转偏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南半球左偏)9、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19-21)黄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交角回归线间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更替划分10、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相反。

11、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P23图和P24图的说明)12、岩浆的发源地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其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13、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4、生物圈是生物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5、厚度最薄的外部圈层是:A、水圈。

B、生物圈。

C、在大气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受热过程图(P30的图):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

2、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原因是云层的大气逆辐射强。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和 IO :率一 率。

率 率 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第一章 考试说明要求: 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Iff* 1出 H? bO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自然增长率 和人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___________ 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 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 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的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传统型:出生率 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现代型:出生率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 5、人口增长模式由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咼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 有所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 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 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 国家 俄罗斯、德 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 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 纳移民 发展 中国 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 亚、孟加拉国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 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 控制人口快,人口数量 过多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______________ 型,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_ 型 过渡阶段,我国是 _____________ 型。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点: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②层次性;③差异性和同一性;④整体性;⑤可变性。

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基本概念。

2、知道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5、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简称GPS。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度,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以经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贫乏丰富(3)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稠密的水系和黏中的土壤成为制约因素,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口密集水系稠密,耕地被分割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仓”让位于东北华北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类型:按装载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共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任何地面上空都至少有4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高二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高二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自主梳理回顾:山脉名称、分布、标注定位性山脉经纬度;地形区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在图上标注)、分布、特征;山脉两侧地形区(或省份);阶梯分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重要分界山脉地理意义;地质灾害;影响
自主梳理回顾:河流名称、分布、水文特征(按东北、华北、南方、西北来描述)、补给形式、水系特征、内外区分界等
自主梳理回顾:发源、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流经省份、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游段分界、主要水利枢纽、主要湖泊、水文特征、河道特征、河道整治(问题、治理措施)
自主梳理回顾:气温分布及温度带划分、降水分布及干湿区划分、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特征、成因、判读、对应自然带;东部雨带推移规律;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灾、涝灾)分布、危害、成因、措施;对农业影响等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
自主梳理回顾:三大自然区名称、界线、划分指标;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各自然区内部差异、主导因素;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划分指标、经济水平差异的区位分析;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协调(资源东调+产业西移)、原因、概况、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精心整理
高二地理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
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三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三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三篇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下面是为您推荐的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11.能源分类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高二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2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知识复习要点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65308;又兀 投 Χ倘薄罾 夥治觯褐小⒂⒚馈⑷账墓 丝谙肿聪啾冉希?nbsp;)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②科技发展水平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

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①.人均耕地少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②.人口与淡水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第四节人口素质与环境☆知识要点: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难点解析一: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

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a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b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2、分类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难点解析一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知识要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迁入迁出持平:藏③80年代中期以后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知识要点: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难点解析:★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

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

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4、住宅区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