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络时代下“微文化高校”形成及对策思考

合集下载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word精品文档5页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word精品文档5页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微时代”的到来,给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丰富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往方式,拓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

“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超空间性,满足了青年学生群体平等自由交流的诉求,形成了特点鲜明的青年网络文化。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受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在“微时代”有了新的?化,使得青年网络文化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反抗与偏离主流文化“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也呈现出日渐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趋势。

青年群体亚文化是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种非主流的、群体性文化形态,青年网络文化作为其中一种表现形态,其具有较强的反抗性。

一方面,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文化传播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微时代”下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文化交流的泛滥,使得青年网络文化本身缺少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底蕴,青年学生容易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其网络文化自然带有“洋气”,必然导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偏离,甚至对抗。

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青年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对外来文化认识不够,容易被其利用。

同时,主流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二)存在世俗化倾向“微时代”下微媒体的兴起促进了青年文化传播,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的飞速发展扩展了文化传播渠道。

“微时代”以其虚拟性强、开放程度高等特点,逐步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交往与生活方式。

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各种价值观念、腐朽文化、不良信息借助微媒介传播,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青年网络文化文化价值呈现世俗化的特征。

“大学青年文化价值上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价值取向由重视理想信念向重视世俗功利转向”。

[1]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追赶潮流,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缺失,追求快餐文化,由高雅精神追求转向关心自身切实利益;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知识的实用性,人际交往存在功利心理等。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五篇材料)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五篇材料)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五篇材料)第一篇:“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完成了校园骨干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数字平台建设。

这些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学校取得了许多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梳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历程,存在林林总总的问题。

面向“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该如何建才能满足校园用户日益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而保证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及历程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数字化校园建设从九十年代初起步,历经多年的建设和摸索,回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设:网络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垒烟囱式建设,无边界,边界可大可小,形成林林总总的数据孤岛,数据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协调,相互之间不理解,同时一些业务应用系统只是软件公司在初步了解学校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开发,并未完全了解用户的需求,同时用户还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按照买产品的思路进行软件产品的购买,一方面造成软件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或者出厂的产品不符合用户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在看到、使用实际产品时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功能,从而造成双方理解差异的落差,使得业务应用系统推行困难重重,同时学校的业务流程也在变革,造成大部分的业务应用系统应用不起来,或者只能使用部分的软件功能。

第二阶段建设:意识到数据孤岛问题,进行数据集成,制定标准规范,建立共享库,试图从数据层面、认证层面、门户层面做到数据集成、访问的统一入口、信息的统一展示,然而愿望是美好的,造成集成困难,数据集成、认证集成、门户集成改造费时费力费钱,新的集成建设造成全校师生的不理解,增加工作量,建设效果不理想,门户访问量有限、信息展示有限。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流行文化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影响,产生全新的方式方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多管齐下,在把握微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紧抓机遇搭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使微文化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微时代”已悄然而至,作为“微时代”核心文化的“微文化”也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肩负着培养代表先进思想文化的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今社会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创新地和重要的传承地[1]。

因此,探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微文化”所谓“微文化”,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2]。

微文化的出现是从微博客的兴起开始的,并以微公益、微情绪、微表情等内容的加盟而发展壮大。

微文化包括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文字、语言、行为,既有对热点事件三言两语的微评论,也有积少成多、奉献爱心的微公益;还有时长不到五分之一秒,却传达出丰富信息的微表情;更有时长不过十几分钟,点击量却高达几百万的微视频、微电影。

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而通过网络聚集的数量惊人的微力量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明确地或含蓄地表露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宣泄情绪、传播信息、参与舆情,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二、“微文化”的特点对“微文化”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姓“微”并不意味着渺小,微不足道,相反要见微知著,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微文化”特点之一微民。

微文化的主要驱动者是当今社会的平民百姓,所以微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微民。

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及不 良信息泛滥、 公 民的隐私权更易遭到侵犯 、 著作

个符号、 一个抖动 、 一张截 图、 一 曲音频 、 一个电波
权保 护面 临 困难 等 等 , 这些 都需 要认 真对待 甚 至有待 或 一段 视频等 非 常短小 的信 息 , 有 时甚 至显得微 不 足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专项 任务项 目: 新 媒体环境 下校 园文化 的特点及 变化 规律研 究 ( 1 2 J D 7 1 0 0 8 8 ) ; 2 0 1 2年度 上海海洋 大学海洋通识类教育课程建设项 目。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2 1 作者简介 : 宁波 ( 1 9 7 2一) , 男, 海洋文化研 究中心 , 副主任 , 副研究 员。研 究方 向 : 海 洋文化 , 海洋高 等教育 。陈艳 红 ( 1 9 7 2一) , 女, 社会科学部德育室 , 主任 , 副教授 。研究方 向: 海洋思想 与精神教育 。
短、 频、 快传播方式。微信息时代一经诞生 , 就广泛而 义 和影 响 , 然而 短短几 年 时间 , 微博 、 短信 、 微 小说 、 微
深刻 地影 响着人 类 生 活 。尼 葛 洛庞 帝 在 《 数 字 化 生 电影 、 手机 报 、 微 阅读 等事 物 纷 繁 涌 现 。微信 息 也 叫
微信 息系 数字化 传媒 的宠儿 , 在 给高校 校 园文化建 设 容 的最新 定 义 是 : “ 最 小 的 独 立 的 内容 数 据 , 如 一 个 提供 便捷 和机遇 的 同时 , 也 带来 巨大挑 战 。喻 国明认 简单 的链 接 , 一 篇 网志 , 一 张 图片 、 音频 、 视频 , 一 个关 为: “ 数字 化 传 媒 和 新 媒 体 在 产 生 积 极 作 用 的 同时 , 于作者 、 标题 的元数 据 , E—ma i l的主题 , R S S的 内容 也会 产生 负面作 用 和新 的问题 , 这些 问题包 括假 新 闻 列表等等。 ” l 2 实际上 , 微信息就是琐碎的只言片语 、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一、现实境遇现实境遇是指根植于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条件,是制约和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客观现实。

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微文化的兴起给高校思政教育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

传统的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威式的灌输教育,而微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在制度、方式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2. 网络社交圈的影响:微文化将人们的社交圈由现实空间转移到网络平台上,这使得学生在网络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有可能受到一些不健康的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面对学生在网络社交圈中所受到的价值观冲击,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疏导。

3. 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微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性日益增强,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与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有所冲突。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在尊重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路径针对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加以应对:1. 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在微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拓宽传统的教育渠道和方式,增加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互动的思政教育内容。

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等方式,让学生在更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学习和交流。

2. 强化网络社交圈的引导和干预:面对学生在网络社交圈中受到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冲击,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审慎选择朋友和信息,培养他们正确的信息鉴别能力和价值观判断能力。

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频道,定期发布正能量的信息和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微传播时代高校校园微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微传播时代高校校园微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微传播时代高校校园微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传播时代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微博作为高校校园的重要信息传播平台,也逐渐成为师生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既有师生对校园微博存在的不满和诟病,也有一些校园微博存在的管理和运营问题。

下面将就高校校园微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信息过载:在微传播时代,海量的信息通过微博平台不断涌现,对用户的选择和过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校园微博上,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有些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对师生的阅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2.内容同质化:很多学校的微博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和个性,大多都是一些宣传和发布通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3.炎上事件频发:在校园微博上,炎上事件时有发生,有些校园微博因为管理不善,对炎上事件的处理不当,导致负面影响扩散。

4.管理运营不善:一些学校的校园微博管理运营不善,缺乏专业的团队和运营策略,导致用户粘性不足,影响了微博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5.存在虚假信息:一些虚假的信息也会在校园微博上出现,对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分析:1.强化内容筛选: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微博内容的管理,把关发布的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内容筛选要求更加严格,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2.增加内容创新:为了提升校园微博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学校可以加大对微博内容的创新力度,推出有趣、富有创意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微博互动中。

3.提高炎上事件处理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炎上事件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各类炎上事件,减少负面影响的扩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4.加强管理运营: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微博的管理运营,提高微博的互动性和用户粘性,推出更多有价值的活动和内容,增加用户参与度,提升微博的传播效果。

5.打击虚假信息:学校对校园微博上发布的信息进行认真审核,对于虚假信息要及时删除,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监督,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手段,如海报、广播等,而是需要更加高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由于新媒体平台多样化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高校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传播方式,导致文化建设传达效果不佳。

高校应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新媒体传播策略,包括选择适合的平台和内容形式,提高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

不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工,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使得重要信息难以突出。

高校需要在信息传播中减少冗杂信息,提高重要信息的曝光度。

可以通过制定信息筛选机制,通过选择高质量和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避免信息过载。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面临着内容创新难题。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多以学术、文化活动为主,而新媒体时代下,需要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的特点,采用互动、趣味性强的内容形式,如视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作,如举办校园文化创意大赛等,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与商业化的冒名问题。

新媒体平台上,很多商业机构和组织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品牌宣传和广告推广。

这些商业化的内容和宣传往往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需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监管和管理,避免商业化行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干扰。

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商业化合作的界限和准则,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纯净和独立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

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如开展问卷调查、设立意见反馈渠道等,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期望,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和项目。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3 年第 1 1 期
文化传 播 与教 育
微 文 ’ 背景下高校校 围文化建设 思考
王 继 夏
( 陕西师范大学 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微文化 已经成为社会流行文化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在 对人们 的生活造成影响的 同时,也给高校
要 体 现 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的参与 。无论你是处在社会底层 的民众之 中,还是处于中产 网技 术的睐的校园新媒体 ,特别是随着移 阶层 ,或是属于文化精英群 体中的一员,即使你的语言没有 微 经过刻意加工和严格规 范,只要 是真 正源 于生活、包含着你 动互联 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以微 博、微信 为代表 的“ 发 自内心 的利 益诉 求和情 感体会 ,尽管只是 自己的一些看法 媒体” 的出现 , 更 以其突 出的便捷性、自主性 、 互动性的优势 , 甚至是微 言碎语 ,但 当其趋 于一致时就会汇聚成功能强大 的 很快成为校 园文化传播 的新载体 。 “ 微文化” 舆论场 ,可 以推动传统主流文化 向前 发展【 。 2 . “ 微文化” 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关注度 和参与性更高。 大
校 园文化建设 带来影响 ,产 生全新 的方式方法。高校校 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多管 齐下,在把握微 文化发展特点 的基础上,采
取紧抓机 遇搭建校 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使微文化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的新途径 ,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 设发挥 积极作用 。 关键词 :微 文化; 高校校 园;文化建设
参与舆情 ,逐渐 影响着社会大众文化 的发展和变化 。
三、“ 微 文化”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的影 响
校 园 文 化 是 以学 生 和 教 师 为 主 体 , 以校 园 为 主 要 空 间 , 以校 园精神 为主要特征 的一种价值 观念和文化体 系【 5 】 。随着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学生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困境分析1.信息传播渠道的变迁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主要通过校园广播、海报、演讲等传统媒介来传播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导致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信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思想为主,然而当代学生更追求自我表达和个性化,他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与当代学生产生共鸣。

3.传统活动形式不再适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常常以课外讲座、学术讲座为主,忽视了学生们的兴趣需求和多元化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学生们更倾向于参与、互动性更强的活动形式,传统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1.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注重深化内容。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创新。

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举办更多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2.拓展信息传播渠道针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来发布文化活动信息,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也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互动交流渠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3.提倡多元化参与形式针对传统活动形式不再适用的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提倡多元化参与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电子信息 !"#$%&$'(') *+&,-./&$01$21(3$&)%)%)$%0)
科技风 "#"# 年 $ 月
试论微信息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唐艳华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
摘4要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入的影响新的发展阶段微博微信等微信息的广泛使用人们 逐渐进入到微信息发展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新的发展环境高校校园信息文化呈现出多 样化娱乐化和从众化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外来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深远因此要认真分析微信息时代发 展的特点重视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本文在分析微信息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信息发展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带来 的挑战并探讨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微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44微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上产 生的互联网的传播发展信息发展呈现出短频快等特点对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给高校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中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 认识到微信息发展时代的特点认真对待微信息时代发展带来 的影响合理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发 展和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微信息时代与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 微信息时代概述 微信息时代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于 )%%0 年当时人们 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不深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微博短信 微阅读微信等信息媒介的高速发展微信息和微内容也逐渐
. A被l人l们熟Ri知gh微t信s息R与e大s众er信v息e传d播. 不同多是一个只言片语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了一些困境。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大量的信息源不断涌现,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

其次,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习惯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文化多元
化且快节奏,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低。

此外,由于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学生们在
校园之外也能够继续社交和学习,这也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下降。

对于这些困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可以结合新媒体技术,
提高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

例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数字化的展览馆或博物馆,通过VR技术呈现古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此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吸引力。

其次,应该注重多元文化和
活力文化的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要抓住时代的特点,将文化活动和
时下热点紧密结合,使得活动更具吸引力。

此外,应该注重发挥高校校园的社区感和互动性,通过校内的社交平台和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交和参与感,使得校园文化
更贴近学生生活。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应该注重与时俱进,保持创新能力,通过多元
文化、时下热点、互动性等方式,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让校园文化
始终活力、丰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关注。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面临新的挑战和思考。

本文将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新媒体的兴起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和娱乐。

高校需要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开设校园文化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渠道,及时发布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同时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组织一些有趣的线上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内容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传统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忽视了时尚、潮流、科技等内容。

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更加追求多元、年轻化、时尚化的文化活动。

高校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多元化,不仅可以发展传统文化活动,还可以引入一些新颖、时尚的文化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可以举办一些与时尚相关的活动、或者开设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互动形式。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活动内容而已。

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更加渴望有更多的参与和互动。

高校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一些互动形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创作者。

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文化创意比赛、开放性的文化活动、或者引入一些互动性的文化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注重在校园内部进行宣传,缺乏对外传播的渠道。

而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更加注重对外传播,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外的广告宣传、合作媒体的报道、或者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等多种方式,增加文化活动的对外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外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参与进来。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随着微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学校园中学生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这种微传播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更为生动、丰富、多元、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然而,如何在微传播语境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即建立集校园文化展示、学术交流、艺术表现、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并通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层次加强学生的文化受教育程度,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丰富性。

第二,构建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建立学生自治制度以及兼顾学生利益和学校利益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活动、竞赛等方面有更多的参与与获得感。

同时,学校可以搭建线上平台,让师生共同参与、分享。

第三,挖掘校园文化内涵。

学校可以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一些线上活动,如比赛、点赞、分享等,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挖掘和发现学生中具有特长、兴趣或身为校友或学者等方面资源丰富的学生,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特色用微传播的方式传递并推广出去,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相应的传统和文化认同。

第四,推进校内艺术、文化团体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微信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挖掘发掘文艺、吉他、摄影等方面爱好者群体,致力于组织各类比赛、展览、演出等,并将其推广至校内外,让艺术、文化团体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

总之,微传播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新趋势,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学校将传统和创新相结合,通过全方位、全角度的文化宣传和建设,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塑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形象,将全体师生凝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共同创造校园文化的辉煌。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
3、新媒体成为宣传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许多新颖、独特的内容不断涌现,这些内容让学生们很容易上瘾并沉迷其中,很可能成为他们的新媒体宣传平台,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应对路径
1、开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激发青年的思想模式
大学生是时代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被称为是“未来思维”。掌握这种思维方式的能力,能够使大学生强健的品德和道德滋味,将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思维领域,深度发掘他们的精神潜力。
2、发挥良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冶炼,是具有普遍性、人文性、科技性的文化遗产。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为学生创造复古而有内涵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文学、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新媒体推广为该领域的重要环节。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和社交特点,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高效的思政教育资源。
1、思想保守、文化自闭
微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和离经叛道,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趋向于冷漠和蔑视,同时,这些微文化中的一些极端思想也不断传递进来。微文化的兴起,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并引起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2、价值观更加个性化
微文化诱导了想法和行为的个性化,其次,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新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这些用户的价值观差异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应对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微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微信、微博、抖音等微信平台,让人们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个有相同爱好、生活方式的小圈子,这些小圈子被称为“微文化”。然而,微文化的兴起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将从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境遇以及应对路径展开探讨。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校园中,微传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学生们了解校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如何利用微传播的力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微传播的特点、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微传播的特点微传播,即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方式。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即时性强。

微传播可以实现实时更新,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迅速将信息传播到目标群体当中。

2. 互动性强。

微传播平台可以方便地进行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多对多的传播模式,用户参与度高。

3. 精准度高。

微传播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进行精准推送,有效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4. 多样性强。

微传播平台上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包括学习氛围、思想氛围、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

校园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多元化。

学校是集体生活的地方,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2. 年轻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年轻学子,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念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3. 开放性。

学校是一个知识传播和思想碰撞的地方,校园文化需要开放包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交流。

4. 传承性。

校园文化需要传承校园的精神文化,以及历史传统,促进学校文化的持续发展。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微传播的特点,结合校园文化的特点,找到适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以下是一些探索的路径:1. 利用微传播平台宣传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发布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开设校园文化专栏。

学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校园文化专栏,定期发布学校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推动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微传播语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一、微传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微传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学校可以将文化活动、学术讲座、校园风采等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

微传播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学校可以方便地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

微传播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

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学校可以将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微传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增强了互动性,让文化建设更加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

基于微传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的微传播管理机制。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微传播管理团队,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信息的策划、编辑和发布,确保传播信息的及时、准确和有效。

2.搭建微传播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号等平台,用于发布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3.优化内容策划。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师生的需求,制定精准的内容策划方案,涉及文学、文化、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内容。

4.加强互动交流。

学校可以通过微传播平台与师生开展互动交流,收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让他们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5.开展创新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微传播平台开展一些创新的文化活动,如微电影拍摄比赛、微小说征集活动等,吸引师生积极参与,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通过以上路径,基于微传播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微传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3.丰富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

学校可以结合微传播的特点,采用短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参与。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来宣传和推广,如电视、广播等,但这些媒体的受众面越来越窄,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师生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很容易陷入选择困难和信息焦虑中。

面对这些困境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宣传和推广校园文化。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可以通过建立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发布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和参与。

要注重提高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

在新媒体时代,师生们对内容的要求更高,所以要注重深度报道和精准传播,通过充实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吸引师生们的注意。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校友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加吸引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师生们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如举办文学、艺术、科技等比赛和展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注重与社会的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可以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来丰富校园文化,如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化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等。

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高校能够更好地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网络时代下“微文化高校”形成浅析及对策思考摘要:随着“微网络时代”的来临,微网络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微时代”下建设微文化高校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微文化校园建设机制创新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微网络;校园文化;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g647?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04-032012年10月30日起,杭州市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室外wifi网络,初期接入终端以手机、传感器、物联网等接入服务为主。

这一举措表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网络时代”。

当今微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因此,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微网络的作用,构建高层次、高品味并具有本校特色的微网络文化势必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之一。

一、微网络文化高校得以形成的条件时代的发展变化,给网络文化高校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一方面,传统的构建网络文化高校的方式和方法(如主题网站、bbs 论坛等)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影响渐微,因为它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应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需求的微网络工具则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这为我们创新新型的微网络文化高校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大致说来,以下几个因素将为微网络文化高校的形成提供便利的条件。

1.通讯技术的进步。

这里主要是指,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尤其是3g移动通信网络(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因为它实现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的无缝对接。

手机或者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已从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或信息工具变成了一个微网络信息处理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方式完全打破了原有单一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时空局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随时随地的信息互动交流。

目前大学生几乎都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手机上网成为了当前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传递和沟通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

正是这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微网络文化高校平台可以形成并发展起来。

2.微网络工具的发展与普及。

相比bbs论坛、e-mail等网络传播媒介,微网络工具是一种同步时效性的传播工具,它采取的是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对于传受双方来说,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微网络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完成了从电脑终端之间的沟通到与手机等移动媒体的互联互通的转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行为、信息和思想记录或表达的重要形式。

根据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第三季度报告,即时通信qq的月活跃账户为7.839亿[2],大学生则几乎都拥有不止一个qq号码。

截止2012年2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3亿,而据调查显示,97%的在校大学生开通了微博,并且使用手机(同时用电脑)登陆微博的学生高达92%。

[3]可以说,微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为微网络文化高校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3.独特的载体——高校与大学生。

高校主要通过提供相同的文化氛围和相似的生活选择,使得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认同于母校相同的文化范型之下。

这个趋同的过程是以不停地群体间互动为主要形式的。

之前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或者“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一传统的模受限于时空的限制,而微网络突破了时空界限,校园文化活动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速度及广度等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大学生可以利用微网络工具自由地向教师咨询自己的疑惑,可以与教师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话题,可以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等。

这样一来校园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更贴近学生的现实,教育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期文化校园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微网络的建设,而微网络在高校这个独特的空间里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代大学生往往倾向于追求标新立异的互动方式和沟通模式。

此外,他们还喜欢模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形式。

这些都加速了微网络工具在大学生中的时尚流行。

以微博、qq为代表的“微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主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跟帖、微博等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意见与建议。

毫不夸张地讲,当今大学生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友谊的发展、恋爱关系的确定,等等,都和微网络工具息息相关。

这就为微网络文化高校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实施对象,微网络文化高校的建设也就获得生根发芽的土壤。

二、微网络文化高校建设的思考从对微网络文化高校形成条件的分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微网络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领着大学生群体,高校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必须面对这新的趋势,积极适应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微时代”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笔者认为,作为对网络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积极回应,新时期构建微网络文化高校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下面仅从两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微网络文化高校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1.微网络文化高校中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研究表明,课堂的空间设计与组织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4]进而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当今大量的新技术开始在课堂中使用(从最初的投影到今天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得教学与学习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课堂的进程大多被教师制作的课件所控制,学生仍是被动的参与学习。

这种教学活动仅仅是形式上的信息化,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而微网络的广泛运用则有可能从根本的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

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高校课堂教学的网络化与虚拟化,首先依赖于无线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移动加大了wi-fi热点的建设,好多校园里已经能够使用中国移动公共wi-fi网,这就为无线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这样的教室里,教师可以直接将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链接到投影系统中,来演示教学课件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同时通过教室的无线网络与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互联,以此来实现课堂上师生直接交流学习心得,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发送问题等。

课后通过通讯平台保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密切联系,交流上课笔记,探讨学习心得,学生还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完成老师指定的报告或者作业。

与此同时,移动终端设备还可以替学生的作品留下纪录,形成一份数字化的教学档案。

这样一来高校课堂就具有了网络化与虚拟化的特征,教学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一言以蔽之,在微网络文化高校中,利用微网络技术实现课堂内各主体之间,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技术与环境等相互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习变得更为便捷和人性化。

2.微网络文化高校中管理方式的数字化与互动化。

微网络下,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播由“教堂式”演变为了“集市式”。

此种传播模式下,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扩展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而另一方面,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反动的观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等方面,从而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笔者认为高校管理方式只要实现数字化与互动化就可以从容地应对这种挑战,并且在挑战中完成微网络文化高校的建设工作。

具体如下:首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必将改变高校管理工作的旧有模式。

具体就是,微网络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须加快教育数字化的进程。

要建立校园网管理微博平台,将虚拟的“微社区”作为高校管理的新领域、新手段,运用微网络下的现代数字技术,以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甚至动漫等计算机可识别代码的形式,来呈现与组织高校管理活动。

在此过程中,不仅微文化校园建设得以加强,而且可以做到引领大学生建设文明高雅的微文化校园生活。

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讲,高校管理工作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信息高度互动的过程。

如果管理者代表的信息没有形成“舆论气候”或“优势意见”,那么这种信息流将在传播中将成为“劣势意见”,从而导致其管理信息的主导性作用弱化。

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微网络平台信息传递快捷、交流互动即时等优势,与被管理者进行各种信息如学习信息、娱乐信息,甚至情感信息的传递,拉近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发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这个互动过程中还要借助骨干学生的辐射力,充分发挥他们与同龄人习相近、性相吸的特点,价值观、生活态度相近,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在广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等优势,增强管理主体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优化微网络管理平台的传播效果。

此外,微网络可以帮助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将对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负性评价与舆论倒向积极舆论氛围,营造出一个良性的微网络宣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知识的传递和教育的进行,都将变得更加快速与容易。

当被管理者的学生在微网络的环境里体验到幸福感、成功感和乐趣感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就逐渐建构起来。

这对未来的高校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将奠定良好的前提。

总之,微网络文化将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承担高校精神文化的载体。

微网络文化氛围的构建对形成高层次、高品味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微网络的优势,建立与“微时代”趋势相适应的微文化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公报,2005-3-28.[2]腾讯科技.腾讯第三季总收入115.656亿元同比增长54.3%[eb].腾讯科技讯.http:///a/20121114/000169.htm,2012-11-14.[3]王亚煦,张亚广.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基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4]汪琼.教室设计影响教学效果吗?[j].中国教育装备,2009,(6):64-65.作者简介:单秀敏(1981-),女,山东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b-10-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